几十万人的牺牲究竟是为了自由,还是为了意识形态《浴血华沙》深度解析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大家好!
今天鲤鱼给大家介绍一部悲壮的波兰战争电影《浴血华沙》,电影上映于2014年华沙起义70周年。
时至今日,这场二战史上最惨烈的民间抵抗运动,已经过去了将近八十年,用不了多久所有的亲历者,终将会离开这个世界,而这部电影会长久的留下来,将是了解这次起义的一个侧面。
本片的导演是八零后,几位主演大多是九零后,主创团队的年龄构成,使这部电影基本可以代表,绝大多数现在波兰年轻人对于华沙起义的认知。
二战期间德国战车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被战火洗礼的众多国家中,我觉得波兰是最悲催的一个。
首先夹在德国人和苏俄两只巨兽的中间,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容易;其次波兰人喜欢义无反顾的选择站队,也是这个国家经常独立个百十来年之后,就会被从地图上抹去的主要原因。
电影以年轻人的视角,演绎了1944年华沙起义的全过程。
故事没什么好说的,后面鲤鱼给大家详细分析当年的历史事件。
电影比较特殊的地方是战争场面的影像风格,有种二战游戏的既视感,配乐也会出现动感十足的电音。
鲤鱼不是很喜欢这样时尚的表现方式,用浮躁讨巧的花样表现悲壮的主题,我觉得有些不妥。
曾经看过一条评论,说这部的战争场面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惨烈的战争电影。
我不同意,历史上华沙起义的惨烈程度,要超过诺曼底登陆数倍,可惜波兰电影人没能还原自己民族的这段惨痛历史。
华沙起义真正惨烈的地方不是有多少人在战争中倒下,而是几十万人的牺牲究竟是为了什么。
很可惜,身处华约阵营时的波兰,没有认真反思过这个问题。
而加入北约以后拍摄的这部电影,仍然避重就轻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
其实不只是波兰,最近几年全世界范围之内,历史虚无主义都大行其道。
一部纪念华沙起义的电影,却没说七十年前慷慨赴死的勇士,为了什么而牺牲,这样的作法谈不上以史为鉴。
在眼下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格局下,波兰人再次选择成为悲剧的主角,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鲤鱼算得上是个准军事迷,对华沙起义这段历史也很感兴趣,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看过一些,美国、英国、德国、前苏联的视角都有。
这段历史仔细想想真的十分具有戏剧性,前面这些国家的表述,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地方,而波兰就和现在这部电影一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选择对一些关键问题避而不谈。
下面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结合这部电影谈谈对于华沙起义的个人看法,尽可能的不带意识形态的立场,希望能抛砖引玉,尤其是对于热血的年轻人来说,如果大家能冷静的思考他人的历史教训,当面临一些关键抉择时,会变得理性的多。
一华沙起义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现在公认是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开始。
苏联解体之前,包括我们的历史书籍在内,很少提到与此同时,苏军也入侵了波兰的东部,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
在苏德的夹击之下,波兰坚持了一个月零几天之后全境沦陷。
对于波兰人来说,侵略者不只有德国人,也包括苏联人。
1944年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逼近波兰首都华沙,进驻维斯瓦河东岸,华沙被苏军解放只是时间问题。
这里需要的思考的是,苏军占领华沙对于波兰人是否意味着被解放,这个不好说。
可以比照美军进入伊拉克或者阿富汗以后,当地人民的心态,肯定不是所有人都会欢呼雀跃。
这不是说今年二战胜利纪念日时,美英将苏联踢出了解放者名单是正确的,美英的作法是既疯狂又愚蠢的举动。
无论二战之后苏联对这些国家做了什么,当时把欧洲大片的领土和人民,从希特勒的淫威之下拯救出来的正是苏联红军。
波兰与俄罗斯自古而来的恩恩怨怨太多,而对于俄罗斯这个巨无霸邻居,波兰总是选择全面投靠,或者全面对抗的极端立场,苏军的到来会有很多波兰人,视作是占领而非解放,有很多的历史渊源在里面。
而且二战后期在境外作战的苏军军纪有很大问题,这个不用看西方的文献,鲤鱼是东北人,我外祖父那一代老东北,叫日本人是小鼻子,苏联人是大鼻子,而他们心底对大鼻子的厌恶和恐惧,甚至是超过日本人的,至少也觉得差不多区别不大。
二华沙起义的目的说这次起义是为了自由而战,鲤鱼觉得这是西方历史学家,为美化当年鲁莽而且荒唐的行为,编造的一个美丽谎言而已。
1944年8月的华沙起义,与前一年华沙犹太人起义,有着本质的不同,犹太人是实打实的不自由毋宁死。
而这部电影中的起义,只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果,组织这次起义的波兰流亡政府,目的就是在苏军进驻华沙之前,夺取政权建立亲西方的政府。
可能有朋友会说,抵抗苏联人大国沙文主义的统治,也是一种争取自由的表现。
这是伪命题,如果起义发生在1964年,可以说得通。
44年不行,不能假设苏联人后来怎样做,而让自己国家的人民付出巨大的牺牲。
另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是,西方主流观点认为在华沙起义之后,苏军一直在维斯瓦河对岸袖手旁观。
反过来想,苏军如果在起义后进驻华沙,究竟是解放者还是占领者?
这和几个月以后苏军进驻华沙的区别,只在于波兰流亡政府是否建立政权。
华沙人民想摆脱纳粹的统治,起义与否都要有苏军的到来。
三起义过程中波兰流亡政府稀烂的战略层面误判随着苏军的逼近,在1944年7月总部在英国的波兰流亡政府,又得到了德国国内暗杀希特勒的消息。
此时波兰流亡政府至少在战略层面上,做出了两项致命的误判。
一,苏军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华沙。
事实上在1944年6月22日,在德军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三年后的同一天,苏军发动了诣在解放白俄罗斯全境的“巴格拉季昂”行动。
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苏军击溃了德军王牌的中央集团军群,8月1日华沙起义开始时,德军和苏军正处于鏖战的胶着状态,到达维斯瓦岸边的只是白俄罗斯军团的一部,并非苏军的主力。
与此同时战斗民族在二战中的每次大规模会战,基本都属于惨胜,几十万伤亡人数是不能再少了。
所以说即使巴格拉季昂行动取得了全面胜利,苏军不经过修整就再次攻坚,绝对是不可能的。
二,德国并没有因为暗杀希特勒而出现系统性崩溃。
即使在苏军进攻柏林时,柏林市民在已经失去军方战略性指挥的情况下,仍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波兰人此时高估了苏联人,却低估了自己的死敌德国人。
8月1日傍晚时分,波兰流亡政府领导的救国军,开始对华沙市内的德军设施发起进攻。
8月3日在对市内重要据点未能完全控制的情况下,波兰流亡政府通知苏军,华沙已经组建了波兰的唯一合法政府。
在起义之前毫不知情的苏联人,被这一消息搞得晕头转向。
波兰人这一作法时至今日我也很难理解,是否可以解读为,波兰人认为,当时已经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控制华沙,同时有能力顶住之后必将到来的德军反扑。
因为波兰单方面发动起义,并宣称已经在华沙组建合法政府,等同于拒绝了苏军的进入。
再延伸一下这次起义成功以后的假设,波兰流亡政府希望苏军绕过新政府的波兰继续向西开进,还是止步于波苏边境。
后者不可能,波兰流亡政府的主子,美英也不可能同意。
那么如果苏军非常仁义的绕开波兰西进,波兰则成为了苏军控制区中的一块飞地,与意识形态相同的西方国家毫无联系的孤岛,这个新政府哪来的自信可以顽强的生存下去。
波兰人可能天真的以为这样也可以,但是做好与苏联长期对峙的英国人绝对没傻成这样。
四见死不救苏军在华沙起义期间见死不救的观点,在近三十年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主流看法。
国内的很多公知、大V甚至名家讲坛都持相同的观点。
起义期间苏军曾经派出波兰裔的一些作战单位参战,零零散散人数不多,说是见死不救也不算太冤枉。
历史虚无主义一个非常虚伪的地方,就是在强调对自身观点有利的证据时,会不遗余力竭力渲染,而不利时会选择性遗忘。
先对比一下华沙起义时,苏军和英军的态势。
苏军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正在激战中,绝对不可能同时展开对华沙的攻坚行动。
英美联军刚刚完成“霸王行动”,在诺曼底建立登陆基地,开始向欧洲腹地进发,也没有精力支援遥远的盟友波兰。
起义之前苏军对起义计划毫不知情。
起义有没有丘吉尔怂恿不好说,英国一定是知道的。
那么英国计划过支援波兰人吗?
波兰流亡政府,在英国是有可以直接指挥的流亡军事力量的,在华沙被反扑的德军血洗时,这些波兰军人有着强烈的参战欲望,但是这部分波兰军人被英军空投到了荷兰,去参加“市场花园行动”了。
换言之英军没有帮忙,波兰人自己想回去,英国主子也不同意。
为什么英国会这样做呢?
首先波兰人的起义计划英国人是了解的,与此同时,英国人比波兰人更有战略远见,英国人心里明白,没有苏军的支援起义只能以悲剧收场。
当时苏军的态势,如果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卷入华沙的巷战,能不能取得胜利两说,最终解放华沙也会大大滞后挺进德国的脚步,英美当时的核心利益是抢先攻克柏林。
苏军如果见死不救,死的也是华沙市民,对于英美反攻还有用处的波兰流亡军人,英国并不舍得白白空投到华沙去送死。
对于英国人来说,问题的关键是苏军,而苏军无论怎样做,英国都立于不败。
华沙起义中大量波兰民众在苏军的面前,被德国人疯狂的屠杀,在战略思维的层面上,此时的波兰,已经是英国人战后规划的苏军控制区了。
苏控区的民怨对于英国人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
而付出代价的只不过是波兰人而已,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国家将是对方阵营中一员。
鲤鱼的这些观点可能会有很多人说我是在为北极熊洗地,没那个意思,历史的罪人不只是苏联人、德国人、英国人,也包括铤而走险的波兰人,华沙起义的参与各方没有无辜的一方,没人能独善其身。
选择性遗忘,与篡改历史同样可耻。
五 起义的代价华沙市民在坚持两个月之后,才被德军彻底肃清,在整个起义期间有将近两万救国军阵亡,而起义期间被杀害的无辜市民超过二十万。
电影中男主人公的妈妈和弟弟,在他的面前被德军枪杀,这个桥段我能看出悲壮,但是我看不出反省。
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奋不顾身的人,都称得上烈士,可是因为自己的热血和冲动,就要裹挟着十倍于己的无辜民众一起陪葬,就不要高谈阔论什么救国救民的大义了,听着让人觉得恶心。
无论如何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罢,1944年的8月,对华沙民众来说都是战争结束的前夜。
五年都熬过来了,几个月之后就将重新获得和平,在战争结束之前,死于战火是多么无奈的悲哀。
华沙起义之后所有幸存的市民都被赶出了城市,这座美丽古老的城市,在希特勒的命令之下被夷为平地。
华沙起义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与自由和正义无关,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的斗争产物。
甚至可以算是战后几十年冷战前的一次预演,真正的大戏还要演出很长一段时间。
前几天看新闻,德国人和美国人没谈拢,一部分撤出德国的美军,被主动邀请到波兰驻扎,波兰人的勇气仍然令人刮目相看。
有一个强大的邻居不是件好事,如果非得让这个邻居成为自己的死敌,则一定是个悲剧。
死敌之间的结局无外乎两种,征服或者被征服。
如果时至今日还会相信,盟友会竭尽全力帮助自己打败强敌,只能说这样的人很傻很天真。
默克尔不可能永远是德国总理,川普不可能永远是美国总统,普京在任的时间再长,也不能永远是俄罗斯总统,但是波兰、俄罗斯这两个国家只要存在,就永远是邻居。
隔岸观火引以为鉴,把不可能战胜的对手,一步步逼成自己的死敌,是否明智值得所有人去思考,不只是波兰人。
微信搜索关注鲤鱼电影手册,B级神片(神经病的“神”)宝藏号,带给大家更爽,更酷,更刺激的观影感受。
这部影片所展现出的某些战争惨况和场景实在超出我的心理预期,我个人认为,波 兰是个比较矛盾和悲催的国家,好像任何一次世界性的战争都把它携裹在内,从未余下,因为地理位置处于交通要道,在欧洲不管任何国家的战争都是首先把它踩在脚下,轮番蹂躏,对它这种国家来说,在苏德夹缝里的日子太难过了。
本片主要讲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统治下的波兰, 一群年轻人渴望为了国家自由、民族独立而血洒疆场,在满腔热情的憧憬下,义无反顾投入战争,把民族自由的希望寄托在俄国人身上,以为战争是一场游戏,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凭着一腔热血发动起义,最后蜕变成冷酷的战士。
德军像碾死蚂蚁一样肆无忌惮的屠杀波 兰人和起义军,城市的一切都是混乱的,残破的、惨烈的,普通市民像在地狱里煎熬,唯一能够带给我安慰的是清纯的索菲亚在片中展现的不离不弃的爱情实在太美好了。
生活在德军阴影下的波 兰人民想尽一切办法反抗德军的统治,地下义军为此不惜牺牲生命,影片真实的再现了民众在纳粹统治下的生活,在国家孤立无援的背景下,地下青年党在德军面前是那么的脆弱。
起义行动发生后,当史蒂芬绝望的看着德军毫无人性随意杀死无辜的民众及自己的母亲和弟弟,终于深刻认识到战争本身不是游戏、不是风花雪月,不是可以一边恋爱一边打仗,只有拿起枪对着德军战斗。
而索菲亚是一个思想非常单纯的姑娘,在史蒂芬因目睹失去亲人而思想崩溃后,不顾生命危险穿梭于敌占区和安全区之间,为了爱情甘愿放弃一切,带着史蒂芬逃生。
起义军暂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而打退了的德军展开了残酷的围剿, 影片至此的一场爆炸后从天而降的血雨和肉块残肢的场景,当血肉混合着弹片像倾盆大雨洒向他们的头上时,残忍可怖的超出心理承受能力,影片中所有人的精神受到过度刺激已经开始说胡话了,这是我所观过影片所能诠释的惨烈的新高度。
从下水道里逃到城市另一半的史蒂芬和索菲亚,看到这里战争好像没有发生一样,人们悠闲的在街上散步,这种感觉太荒诞了,但仇恨是掩盖不住的,在作为临时医院的修道院里,无法抑制的仇恨使人们屠杀德军俘虏。
史蒂芬为了复仇舍弃了美丽的索菲亚投入战争,与起义军里另一位漂亮女孩共同战斗,索菲亚发现后默默的替史蒂芬抱扎好伤口,噙着眼泪一个人回到医院去照顾孩子。
从拯救史蒂芬到医院救死扶伤再到临终前不离不弃地陪在孩子们身边,索菲亚身上具有的人性光辉是我看过的战争片里最美丽的,渴望爱情,追寻自由,为捍卫这些不惜献出生命。
起义军建立最后的防线, 德军发动最后的围剿战,又是一场残酷的厮杀,场景真实得我都不忍诉说,结尾处堆积如上的尸体能够说明一切,只能说青春的热血在挥洒,昂扬的斗志在呐喊,年轻的身体在死去,无望的战斗在继续,选择毁灭后的生存,这才是影片隐藏的主题。
这是波兰民族残酷的浪漫主义。
这是一部战争电影 ,展现的人性将个人、家庭之爱提升到和爱国一样的高度,从而使影片达到人文精神的至高境界,这是影片所能诠释的浪漫的高度,慢镜头把这些浪漫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慢镜头出现,战争的残酷就摸莫名其妙不见了,只剩下被惨烈衬托着的弥散的美。
当慢镜头停止的一瞬,现实扑面而来,浪漫灰飞湮灭。
华沙1945年解放的,1944年那次起义是华沙流亡政府为了赶在苏联人之前拿回政权,造成既成事实而发动的。
大白话,那根本不是准备充分的严肃的起义,那就是一场临时起意拿着人命搏权力的政治斗争。
斗争的结局是在经历了2个多月的抵抗以后,在被全歼前,抵抗军向德军投降了。
顺便一提,全歼华沙人的,是希特勒当时从党卫军残兵和后卫队调过去的乌合之众。
这帮子人顶着的是党卫军的盔,但是有不少都是刑事犯,逃兵,哈萨克,诸如此类的玩意。
大白话,那不是德国正规军,那是一支拿着枪,杀红了眼,没有军纪的部队。
而且当时因为俄国人离得不远,德军前线压力大,从一开始就下了先开枪后喊话的命令,只求赶尽杀绝,不求其他。
补充完这些个历史背景,再回头看导演为什么要把一开始拍成一群半大点的屁孩子的唱着歌跳着舞嘻嘻哈哈眉来眼去泡着妹子去起义。
懂什么叫讽刺么?
还壮烈的反抗斗争被导演拍坏了.....壮烈个毛线啊壮烈,蠢烈就是蠢烈。
那些个留言里说什么壮烈斗争的,都是和这群傻逼孩子一样的蠢,烈不烈的,另说。
还有喷傻逼大波波墙头草的,大波波和苏联的恩恩怨怨,碍着你意淫谁了?
人家大波波死的不是人?
脑子有病吧?
要不是我这里骂上瘾了停不下来,你们这种玩意我平时骂都懒得骂。
还有几个傻帽喷什么最后男女主角相会了,脱离现实,为了显示出自己有现实还逼格十足的拿起来“云播放快进看完”了。
看过来,傻X,那个云播放快进的傻X,快进的慢一点,数一数最后镜头里小岛上有几个影子。
秀智商下限,没见过你这样秀的这么出众的。
低端,底子,渣。
没错,就是说你呢。
顺便和几个同意见的抱个拳,虽然咱们在那几个慢镜头上有分歧,不过我真心觉得那个MTV式初吻拍的挺不错的,一开始还浪漫着呢,都青春着激情着呢,其实拍的我感觉不算突兀。
后面几个慢镜头确实有点多余。
画蛇添足。
不过那个强暴戏是只有我一个人喜欢么?
(⊙_⊙)你们不觉得这个强暴戏拍的张力十足么?
那姑娘那个样子看的真是心都碎了啊....这女主角选的,一级棒啊....
起初,唯美的文艺范儿慢镜头颇让我觉得扯蛋,这导演怕是玩艺术玩儿上瘾了也不看场合?
逐渐,意识到这群享受青春美好的男女本就是春游心态投入到了战争中。
只知浪漫唯美,荷尔蒙爆燃,不懂生离死别,咫尺人鬼。
导演就是要表达出这种感觉。
而那些成熟的长者曾经的领导阶层已经早已经带上全家逃离了城市,并对自己心有愧疚的儿子说“将来你们会感谢我的”。
然后,血肉残肢如雨泼下,鲜花一样的生命瞬间毁灭,地狱场景一幕幕铺开。
不管怎么说,弱小的波兰起义军也战斗过了,壮烈过了。
男主也证明了自己是个勇敢的战士。
可是在火海尸山中看到了爱人被蹂躏的惨状时,终于被死亡击倒,彻底绝望跪地投降。
居然能被曾经善待的德国军人放过。
在游过河流逃出生天时,恍惚中看到爱人笑容依旧。
观众刚刚想庆幸,却下意识地明悟这只是个美梦。
真实的是,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剪影,在绝望的深冬的江心沙渚上,远眺着整个华沙在地狱之火中燃烧坍塌。
波兰啊,悲摧的国家!
没有自立自强的根本,就只能这样。
眼看着最美好的青春被残酷撕碎,却只有无语悲伤。
补记:忍不住想比较国产《芳华》。
同样的题材,本片在直面历史惨淡的真相、表现青春美好毁灭的力度深度上都要超出太多太多。
连真话都讲不出来的✘✘,创作伟大艺术作品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在中世纪,波兰曾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尤其是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那是欧洲绝对的超级大国。
而那时的波兰对周边国家是赶尽杀绝,当时对于还没立国的俄罗斯,打的最为凄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直接打进了其首都,差点彻底灭了东斯拉夫人。
而且对于当时还在分裂的德国也不放过,对普鲁士等不断的打击,就连邻居小国,瑞典、丹麦等都不放过,可谓是不知道收敛,赶尽杀绝的典型。
到了16世纪,波兰国运衰竭,周边国家慢慢发展起来,成为新帝国。
18世纪末,俄罗斯,普鲁士(德国)和奥匈帝国(奥地利)曾三次瓜分波兰。
1919年一战后,德国战败。
俄罗斯爆发十月革命自顾不暇(苏维埃在俄罗斯夺取政权),在英国的支持以及新苏维埃列宁共产政府的承认下,历经123年亡国史的波兰得以复国。
而新成立的波兰政府却是跟着英法混的资本主义政党,乘刚刚十月革命内战消耗的苏俄政府孱弱之际,反而举兵攻打苏联,扮演了反红色政党的急先锋。
1920年波苏战争,波兰俘虏了8万苏联红军,其中一万八千人死于波兰的集中营。
这给后续的卡廷惨案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波兰并且还通过英法支持在战败国德国割占了但泽走廊,把东普鲁士从德国版图割裂出去。
很快的,德国再次引发二战,首先就是闪电战突袭它的老邻居-波兰。
这时候的英法都不愿意出兵,所以他们拉拢苏联一起反法西斯,想看着苏联跟强大的德国在波兰死磕,最好俩个都嗝屁。
而同时,希特勒也向斯大林提出结盟瓜分波兰的邀请,老谋深算的斯大林正在墙头看风向还在犹豫的时候,作死的波兰政府又发言了:看不出苏俄红军来到波兰能有什么积极的效果。
斯大林想:那正好,咱们正好算算20年前的血债。
1939年9月苏俄与德国一起占领了波兰,波兰再次亡国,作死的政府再次流亡到英国。
国内一边被法西斯屠杀犹太人(二战90%的波兰犹太人被屠杀),另一边苏联红军集中处决了2万人波兰人:绝大部分的军官、警察、记者以及工商行业的精英,几乎整个中层国家精英被屠杀埋在了卡廷森林,这就是直到叶利钦上台才被曝光的卡廷惨案。
所以电影中,华沙地下党发展的游击队都是一波还在谈恋爱的小屁孩,根本没有中年骨干。
主角的父亲应该就是卡廷惨案期间被处决的军官。
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俘虏说:你们波兰人应该感谢德国,如果接下来入城的是俄国人,你们会更期待来的是禽兽。
所以,这么多年的恩怨,这时候的波兰政府怎么可能相信苏联呢。
他们的打算就是乘1944年二战德国战事衰败的时候,由国内爆发起义与苏联里应外合,赶走法西斯。
并且在苏俄重新扶植傀儡政权之前宣布恢复对波兰的统治权,因此,这次起义并没有第一时间通知斯大林。
这也就很容易理解苏军已经大军开到城外的河对岸,为何迟迟不渡河总攻的原因。
很明显,很快德意志就让还没断奶的波兰小乡军们明白了战争的残酷,起义持续了63天,5万波兰军抵抗25万德军,无疑是以卵击石。
多少年轻的生命给这个朝三暮四背后捅刀的流亡政府的痴心妄想付出惨重的代价。
这个600年前的超级强国已经成为欧洲列强的擦脚布,垫脚石。
想要光复往日荣光,应该像中国人一样,韬光养晦,自力更生,而不是出阴招,抢夺与征战地盘。
可恨的波兰政府以及统治者,可怜又可歌可泣的波兰人民,这两者需要分开看。
无论什么战争,最倒霉的都是普通百姓。
看了电影,愈发觉得战争的残忍,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出于爱与和平,它大多数代表着的都是当时统治者的野心。
曾几何时,日本和沙俄也曾因分赃不均在中国东北交战,战后双方还要求当时的清政府赔款。
多么可笑多么可怜,彼时的清政府彼刻的波兰政府何其相像。
要不被列强宰割,国家必须强盛,民族必须团结,国家领导人必须有长期的战略眼光。
华沙起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地下军反抗德国占领军的战役。
这场战役是在1944年8月1日开始的。
波兰地下军的目的是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前解放德国的占领,以避免受到苏联的控制。
50,000波兰地下军采用了游击战对抗25,000德军,整个起义持续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兰军队方才向德军投降。
在波兰方面有大约18,000名军人和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
德军方面有大约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伤。
虽然华沙起义和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经常被人混淆,但是这两个事件是没有关系的。
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是在1943年4月19日爆发,比华沙起义早一年。
而且,这两个事件的目的也是不同的。
华沙的犹太人的目的是宁愿死在华沙,而不去集中营,所以他们在还有能力时抵抗纳粹德国。
一般西方国家认为,在整个华沙起义,波兰地下军没有得到盟军的任何援助。
虽然苏联红军早在1944年7月29日就已经达到维斯瓦河的东岸,但他们没有向波兰地下军提供任何帮助。
因为斯大林是反波兰流亡政府的。
波兰地下军投降后,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
结果85%的地方都被毁坏。
直到1945年1月17日苏军才进入华沙。
所以这场起义基本是政治的牺牲品!
可怜那一代的人了
有严重剧透!
很棒的电影!
最后的最后,只有男主一个人活了。
美化的家庭、爱情、生活,都在战争中被毁掉了。
可惜了那么漂亮的女主,战争摧毁美好,让人反思战争的代价。
最后有人争议女主有没有死?
其实我认为是死了的。
女主就像美丽又弱小的波兰,那个变态的士兵就像邪恶的德国法西斯,男主看到后面的尸山崩溃到要自杀,就说明了女主不可能活下来了。
如果导演更暗黑一些,结局是男主被那个德国俘虏抢枪并且爆头,那就更震撼了。
那德国就真的没有一个好东西。
ps:电影里面的背景音乐很好听。
wiki给出了比较客观的两种观点。
但是主要来说,世界主要史学界都是比较认同是苏军故意不援助(无论是军事上不愿付出过大代价,还是政治上希望德军消灭波兰反苏力量)。。。
主要来说,毛子(沙俄,苏联,俄罗斯)200年来,只干两种事情,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8E%E6%B2%99%E8%B5%B7%E4%B9%89华沙起义(波兰语:Powstanie Warszawski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家乡军(波兰语:Armia Krajowa)反抗德国占领军等轴心国家的战役,政治上的目的则解放华沙,使流亡政府波兰地下国彰显波兰主权来而不是苏联扶持接管波兰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
[6]这场战役是在1944年8月1日开始的,是苏联卢布林–布列斯特攻势中全国性的计划暴风雪行动的一部分。
波兰家乡军的的这次起义被安排在与苏联红军配合到达华沙的东部郊区和迫使德军撤离。
[7]然而,苏联却突然停止了行动,使得德军重振旗鼓,替苏联剿灭波兰在华沙的抵抗军。
50,000波兰家乡军采用了游击战对抗25,000德军,整个起义持续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兰军队方才向德军投降。
在波兰方面有大约18,000名军人和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
德军方面有大约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伤。
这场单一的军事行动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抵抗运动中最大的一起。
[8]虽然华沙起义和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经常被人混淆,但是这两个事件是没有关系的。
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是在1943年4月19日爆发,比华沙起义早一年。
而且,这两个事件的目的也是不同的。
华沙的犹太人的目的是宁愿死在华沙,而不去集中营,所以他们在还有能力时抵抗纳粹德国。
虽然苏联红军早在1944年7月29日就已经达到维斯瓦河的东岸,但他们没有向波兰地下军提供任何帮助。
因为斯大林是反波兰流亡政府的。
然而苏军元帅朱可夫声称,“苏军部队确曾尽了力所能及的一切来援助起义者”,波兰方面事先未通知苏联红军和已经亲苏的波兰军队,起义后,斯大林命令“给布尔—科马罗夫斯基派去两名伞兵军官,以便取得联系和协调行动,然而(起义领袖)布尔—科马罗夫斯基却不愿接待他们。
”[9]波兰地下军投降后,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
结果85%的地方都被毁坏。
直到1945年1月17日苏军才进入华沙。
一个人看完电影之后,过了好一阵子才从其中的悲伤里惊醒过来!
倘若我们不知道后来的历史,这部电影无疑是让人绝望的,全片都没有看到胜利的希望。
战争是一头嗜血的怪兽,除了士兵之间的拼死绞杀,它也无情吞噬了手无寸铁的平民。
男主亲眼目睹母亲与年幼的弟弟和一群老弱被德军枪杀,女主在废弃汽车驾驶室躲避爆炸带来的血肉之雨,医院之中血肉模糊的惨景,最后起义军仅剩男主一人,回医院找女主,结果等待他的却是尸山血海,其中就有女主的尸体,按照女主最后碰到的德国士兵的表现,女主之死应该是极其惨烈。
最后男主回到了当初与女主的定情之地,幻想着与女主再次相见,可最终还是定格在独自一人孤独的背影之中结束了。
影片开始时有多么的青春美好,结尾就有多么的残忍绝望,影片结束时的烈火焚城慢慢切换成现代灯火阑珊的华沙,这可能是本片唯一能让人感到安慰的地方。
或许这就是波兰版的《活着》!
作为一部反战电影,本片是成功的,与之相比,我们的神剧是如此的滑稽可笑。
中国人民在面对日寇入侵时所遭遇的苦难,比波兰人民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那些人却把同胞的苦难活生生的拍出了喜剧与奇幻的效果,而且还是一个人敢拍,一群人也敢看敢信,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最后心疼一下女主,她与《血战钢锯岭》的男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坚强勇敢善良美丽的姑娘不愿面对战争,却能不顾生死的留在医院帮助他人,她先遭爱人背叛,最后又屈辱的死去令人揪心。
这是一首用血肉写成的诗。
如此直接与强烈的爱与恨,如此夸张放大的表现手法。
写得好,导得好,拍得好,演得好,剪得好。
何必强抑冲动,给个冲动分又何妨。
每个宁静的早晨男主都要在街对过扮卓别林与家人道别,最后一次,含泪表演,参加起义。
孩子们怀着参加夏令营的心情上了战场,情侣间还羞涩地勾着手指;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接吻,子弹划出优美曲线从身边绕行;在“血与人体组织雨”中疯狂搜寻爱人;吊着血淋淋的断臂与女人调情……用唯美的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残酷,更使残酷加倍,犹似特写黑暗中一只柔美的试图抓住一线光明的手。
凝滞乃至延长恐惧,抑或根本没时间恐惧,猝然的陨灭,使一切道别形式变得毫无意义。
这样的二战片是极为少见的,这样的战争与爱情让人倍感心碎。
五星!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他们就像一群高中生去度假。波兰的年轻一代精英就这样消失了。但你有什么权力指责他们鲁莽呢?就凭你活着,而他们死了吗?
很沉重的一部电影,战争永远是血淋淋的残酷。
越看越不忍心。从一开始,他们还以为起义只是过家家,第一个人中枪死去的时候还在笑嘻嘻的回望,没有人经过训练。到后来,在绝望中游走抗争,都只是二十岁左右的大孩子。我不在意历史背景和大国博弈,只是可惜那些逝去的年轻生命。那些姑娘真美啊,那些小伙子们都还傻傻的。年轻的人们,消失在白桦林。
题材很好,拍得很烂,男主角无演技,感情线奇怪,最后全都死光光结果男女主角在河中间相遇,实在是只能说WTF
讲的是华沙人民的爱情故事和过家家起义
看到某個視頻推薦的戰爭片之一。戰鬥、剪輯和慢鏡就不説了,最讓我看的鬧心的是片中長時間有嬰兒在哭,一個哭完換場景另一個接力。導致我看的時候音量只開了5%,然後我傢隔壁鄰居剛出生娃也開始哭了,現在是凌晨
什么几把玩意!艹,一会战争一会鬼片一会又MV,傻逼!
波兰人拍的战争片,里面有一些镜头和背景音乐太奇怪,欣赏不来。
这样残酷的战争片我看的不算少,但是这几个镜头让人难忘。1.男主亲眼看见弟弟和母亲被杀2.满天落下的血雨和尸块3.成堆的裸体尸体有人吐槽里面的如MV的慢镜头,可是我觉得不错呢!脱离了现实,可谁愿意残酷的战争那就是现实?男主与那个爱慕他的女人的床戏,拍得很有意思,每个慢镜头都设计的很好看。
完全对不起海报上的那份残酷。几个毫无意义的超现实的镜头用的也太任性
主演太美,战争太残酷
这部电影太割裂了(残酷的战争和美好的爱情完全没有一丝融合),感觉导演拍了两部电影,
战争对平民来说意味着什么,爱国重要还是生命重要?
血腥残酷的一课
有几段迷之配乐搞不懂
战场气氛还是不错的,可惜空有华丽的画面,情感戏缺乏足够的铺垫,全靠下半身推进感情,一些超现实手法看似新颖,实际表现起来略显空洞,聒噪。
好好的一个题材被个傻导演给生生浪费掉了。波兰的电影凌厉啊,怎么这么大的历史题材,竟让一个拍MV的小屁孩来导,弄得神不神鬼不鬼的。男主角只会呆呆地瞪着两大眼珠子,让人讨厌;女主角只是弱不禁风地只知道哭。看来抗日神剧还真不是只有中国人会拍。
真实的不能再真实了 战争中的爱情 总是能打动人心
拍得支离破碎,被突如其来的慢镜头恶心到了。
这么特么拍的什么几把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