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八岁

那年八岁,When I Was Eight Years Old

主演:罗京民,杜俊豪,邱林,吕亚萍,焦妮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那年八岁》剧照

《那年八岁》长篇影评

 1 ) 专访 | 杨瑾:保持一个低成本慢慢拍着

导演杨瑾

书本放映《那年八岁》无锡站首映礼Q导演您好,这个结尾是原小说有的还是您自己编排的?

是梦境还是现实呢?

拍摄镜头感觉有点梦境化。

A结尾是原剧本有的,编剧林和平老师。

结局还可以,戛然而止。

本来还有别的开始和结尾。

从回忆开始,到老了的小小带着女儿去墓前祭拜,有点老套。

结尾上学是现实。

现实里林和平老师的最后一个老师是很远的一个村子,他的老舅也在那个村子。

第二年去走亲戚听说老师去世了。

Q所以这是尊重剧本的改编?

有没有加入您理解后改动的部分?

A开始的時候比较重原著剧。

家里一些戏是表现小小比较坏,比如把那个小妹妹推倒。

体现他比较顽皮的一面,自己做了一些改变。

还有一段是对梦境的改变,有一个是他梦到妈妈的时候梦到了天上的月亮,走到一个森林里面看到了一头牛生下了一只小牛,母牛在舔小牛,我们拍摄过程中,就想这到哪儿去找一个刚生下来的小牛呢,所以我们就改了一场戏,是他妈妈在教书。

地震了,一些小孩儿进去找不到他妈妈,后来找到拉出來以后,那个房子倒塌了。

我的大学老师2006年在那儿拍过一部片子。

这个房子,是他盖的,当时建了一个学校。

学校的房顶是木头的椽子梁子。

后来被村民拆掉了就剩了一个土坯围墙,比较像梦里面的很怪的一个学校。

他们上课的时候都是土堆做的那个课桌也已经风化了。

Q爷爷的后半生也是算命为生吗?

这种类似“骗术”的职业行为在现在的农村还存在吗?

A现在这种骗术算命的人挺多啊,好多地铁站门口都有啊,农村也有。

走街串巷的,只不过现在的人可没原来的人身上的本事多。

原来的林和平老师,他的三个算命老师,都是白天走街串巷,给人算命,晚上他想在别人家住的时候要给人说书的。

有的背一个老的三弦有的是背一个梆子。

像《水浒传》《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这些经典名著,他们都可以说。

他们的本事特高。

中国很久以来的三十六行的里边有专门算命的人,它是一种职业。

林和平老师初中毕业,他现在是电视剧行业里年收入三千万的编剧,中国作家排行榜前几名的人物,他就是学习了章回体这种写法。

他写电视剧也是这种写法,跟这个说书的内容一样,他把这些东西学下来了。

这个影片刚开始的时候也想请赵本山老师演的,他的二舅还是啥就是算命的。

在赵本山老师小时候他也当过领道的。

我们看赵本山的成名作品就是讲算命的,赵本山演得特像。

Q里面有几段对妈妈超现实的梦境展示,和您前作《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面二郎神的动画展示有点相似,您是不是比较喜欢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

A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就是加一些梦境,因为电影它是虚的嘛,但是剧本儿里它是实的。

加入剧作这边的人的想象呀,回忆呀,之前的经历,他的梦境呀,这样空间更丰富一点。

Q您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大部分时候还是被当做一部儿童片,但是里面还是有一些成人化的表达,比如煤山那一段,包括这一部《那年八岁》也有。

请问您自己给这个片子的定位是什么?

您怎么样来确定它的审美旨趣,想让它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观感?

还有更具体一点的,您是否有意识地想要在片子里表达一些原始的正义感这样的东西呢?

A之前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给小一点儿童看的。

现在的影片是给大一点的儿童和成人看的。

之前的是我自己的个人经历,现在的是林和平老师的儿时经历。

他有三个盲人算命说书老师。

表达正义感不是我个人的想法,我是被林和平老师的故事感动了。

Q关于《聪慧》的问题,片中的演员都是业余演员,主演是两位小演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演员的调教是否有心得或者趣事分享?

两位小演员对您的剧本和台词是一种怎样的表现?

A里面的那两个小男孩,是我们剧组在当地的学校选的。

学校推荐了三十个人,我们自己又找了二十多个,找了一个地方培训。

教他们唱歌,跳街舞玩儿,讲故事练习这个台词。

大概一共有二十五天吧,最后我们选了两个,其中年纪比较小的很天真两个。

在拍摄的过程中,剧组所有的人都生过一次病就他俩每天活灵活现的。

夏天拍摄的,完了,每天中午大家都累了,想休息一下,他俩从来不休息。

聪慧在拍摄的时候就没有改剧本儿了。

小孩儿就是要让他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

我们最后确定这两个小演员之后就每天用一下午的时间,分段给他讲故事,讲故事的时候,他问这是真的吗?

我说是真的,所以在拍摄的时候,他们俩基本上已经能够把四十多页的剧本背下来了,从头到尾。

他俩比较理解这个剧本儿,演的时候也比较放松,因为他跟剧组工作人员已经生活过一个月了。

两个小演员,把我们写的普通话剧本说成当地的土话,抑扬顿挫,就像唱戏。

我特喜欢那个腔调。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剧照Q除了导演之外,您还是摄影师,李睿珺导演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和《老驴头》都是由您掌镜。

现场有影迷说,您的影像虽然不是完全真实的故事,但是特别打动她。

您如何看待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真实边界?

A我自己也做过纪录片的摄影也做过剧情片摄影。

我是比较喜欢写实的这种,《那年八岁》摄影师是吕松野。

纪录片就是把真实的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剧情片就是演一下真实的东西,让大家看,然后用摄影机记录下来,反正都是表达一种真实感嘛,给大家拉到一种情绪里面。

在真实感上我觉得没有什麽边界,在方法上有,看你是写剧本儿没有,在制作方法上很明显。

Q片中您还穿插很多戏谑的梗和恶趣味,比如片中的“放屁”,踩“粑粑”,特别逗,这些是原著里有的还是您自己的亲身经历?

A放屁,还有踩牛屎的这些全是原著里面有的。

小演员在演的时候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一段。

Q您对电影里的年代感是想要怎么处理它的?

A这部是一个成本特别低的影片,做年代感的时候不能做得太具体,本来想模糊化处理。

但是我还是加了一点点,比如,有一场戏在村口杀兔子。

他把爷爷丢到山沟里边跑出来之后,看见村口有人杀兔子。

说马上要开始大锅饭就把村里这些兔子全枪毙了,咱们吃吧。

还有别的戏一些年代感的戏没拍,比如一些在集市里的。

还有小小有一次在一个大路上走的时候一辆老的卡车走过去了,拉了好多人要去枪毙了。

虽然编剧老师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我是八几年出生的人,但是我们小的时候在小县城经常上课上着就被拉到广场上说今天要开宣判大会了,大家要去学习。

看那个宣判大会说谁谁谁是杀人犯。

枪决立即执行。

宣判大会完了之后就会有武警带着那些死刑犯去枪毙,在大卡车上。

这个对我俩冲击都挺大的,还有大一点的孩子,比如高中生和一些成年人他们会骑着自行车去追着看。

但是我后来怕有问题吧,就没有拍。

Q算命先生这个人物最后承认自己不是真的会算,这一点是导演您本身就对这种文化有这样的看法呢?

还是迫于某种影片的过审制度呢?

A这不是我对这个文化的看法,还是有一些是可以算的。

但是大部分的走街串巷的人不会算。

反正我个人觉得阴阳仙什么的,算的特准。

设计这个剧本的时候,李老师就是回忆起自己小时候,他把三个老师揉到一个剧本儿里头,讲算命先生和他自己小时候的一段感情一段经历。

他没有想把焦点集中在到底会不会算的这个问题上。

我看了一些算命这个行业的书,他们有自己的方法,也有一些是经验,他一到你的家里,凭气味就知道你们家出了什么事儿,闻一闻你们家就知道你们家有钱还是没钱。

Q拍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本子,拍摄上有什么不同?

假如有超出个人经验的剧情,您会怎么处理?

A只要自己认可的一个剧本开始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超出个人经验,就得看看书,跟原作者聊,多和美术师些工作人员去复原场景。

实际上差别很大的,影片故事发生在辽宁的丹东凤城县,后来我们都把这个故事移植到宁夏去拍摄。

很多场景包括《清水里的刀子》当时老马的那个家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爷爷的家。

Q您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那您怎么看待现在,中国商业电影的狂潮,作为创作者可否谈一谈现实主义创作的困境,以及出路在什么地方?

A现实主义的作品就是保持一个低成本去完成吧,保持一个低成本慢慢拍着,因为你注重自我表达的东西很难找到投资。

张艺谋现在自己也想拍一个现实主义的题材的电影,在筹备呢。

他也是跟大家说要拿自己的钱来拍。

说,钱很少,大家都少一点吧,他也会说这样的话。

Q您看李睿珺现在《路过未来》从乡村跨越到城市,你有没有想拍城市题材的?

如何看待现在独立艺术导演热衷农村题材呢?

A我自己是有几个爱情片的剧本都是城市的。

独立艺术导演大部分他是农村出生生活的,或者爷爷奶奶在农村,他们小时候经常在农村他们拍农村应该比较有感觉吧。

Q现在爱情片在市场上的票房不太理想,导演这部片子想要通过什么渠道发行呢?

现在是大象点映,有没有想过艺联或者公映?

为何坚持艺术院线发行?

A投资还没搞定,想上院线呢成本低只能在文艺院线发行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抛开书本”(ID:paokaisb)加微信"darlingtudai"加入各地书本放映交流群书本剧场,声色思想。

 2 ) 中国版菊次郎的夏天?

中国版菊次郎的夏天?

小孩演的很生动,老头演的一般般。

里面的色彩还有镜头感也很日式,如果看过菊次郎夏天的话,觉得此片剧情就没那么大新意了。

我并没有从头看,年代感不是很强,起码没有很浓烈的文革风,有那么点的民国,但也不全面,说不出的调调。

导演的设计也算是可圈可点,小孩的梦境充斥着伤感的离别,那种无助感无不让人动容

 3 ) 你我都不过是这遥遥人生路上的盲人

小小作为家里的长子,八岁那年便肩负起养家的责任。

在父亲的强迫下离开校园,并以一个月5块钱的工资,被“卖”给了算命的吴先生,为其领路。

尽管他识字,但在面对吴先生质问其能否辨识钱币价值时,却闭口不答,以示抗议。

至于吴先生,尽管盲了眼,却似乎有着一种能知晓天下世事的本领。

即使小小从未开口,也早已知道:“小小,不愿意来”,而且还直言:“这孩子没福气”,并且方死自己的生母。

电影未播到十分钟,便已经把小小与吴先生两人对抗的因由交代清楚。

节奏明快,毫不拖沓。

这也是这部电影能够把故事讲好的原因之一,起承转合清清楚楚,不浪费一丝笔墨在其他无谓的情节之上。

 4 ) 我没想到这电影才7.3分

首先表示对六公主的赞赏和喜爱,六公主yyds。

有点像红高粱的渲染风格,貌似是在陕西?

电影的背景是饥荒年代,每家每户日子都不好过,但是作为算命的吴先生却不愁吃穿,甚至可以花钱雇一个领路的,足以说明问题。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外国人经常嘲笑中国人没有信仰,同时又会嘲笑中国还有一位专门管钱的神仙——财神爷,就像易中天先生说,中国人只祭拜对自己有用的神仙。

我们自己也会调侃道:左眼跳财,真是好兆头;右眼跳灾,去tm的封建迷信。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自古以来我们都是一个“迷信”的民族,你说这是个坏事吧,但是我们祭祖,我们尊重祖先留给我们的一切,我们传承他们的文化和精神;你说这是个好事吧,那过分迷信导致的悲剧数不胜数,所以我只能讲此归结为中性。

说回电影,开始我一直认为吴先生的眼瞎是装的,找来小孩领路是故意让其他人以为自己确实是瞎子,再加上一些小细节,但是他会踩到屎,会听声辩位,暂且不论。

小孩的亲生母亲去世,亲生父亲娶了后妈,把他卖给了吴先生,亲妹妹这么小的孩子洗衣服,另外两个哥哥却在屋里玩,不得不使每个单亲或重组家庭关心这个问题。

电影还有一个在中国(其实是全世界)都绕不开的问题:重男亲女。

小孩第一次跟着吴先生去给别人算命,刚出生的小女孩就抱着呢,结果问的确实家里的儿子。

男女终究无法做到绝对的平等,个人认为做好男女工作的分工是最好的出路。

还有婆媳问题,只是盲区,略过略过。

再说电影最重要的问题,算命。

剧情随着吴先生一家家的算命,我看到的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真是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不过家家户户都将吴先生说的话奉为圣旨,奉为神谕。

生病的老妈子因为他的一句话痊愈,就像华大基因的尹烨说的那样,冥想能控制基因表达。

很多病,确实和长期的心里压抑有关。

这可能也是很多“神算”的本事所在。

但是,作为生活在衣食无忧年代的我们,站在道德的高度上对我们的父辈,爷爷辈指指点点,或许也有点可笑。

对于喜爱历史的我来说,遵循一个理念,看待每一件事,不能脱离他的历史背景。

在那个饥荒年代,迷信或许并不是一个坏的选择?

一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可能因为一个算命先生的“鼓励”,就扛过了这个难关。

所以迷信,也许支撑了从古至今无数底层人民度过艰难时刻。

就像郭德纲说的:未经人苦,莫劝人善。

余华说,苦难不值得歌颂。

那我们能不能对正在经历苦难的人抱有一定的善意呢?

算命的吴先生前脚刚帮人家驱鬼,后脚就被鬼吓尿裤子。

小孩回来找他,这是吴先生真正将这个孩子看作自己孙子的开始,也是小孩真正将吴先生看作自己爷爷的开始。

我认为,是小孩一直以为他装瞎,后来才知道他是真瞎,想起他的种种的好,终于认可了这个老头子。

结局太好了,吴先生和小孩说掏心窝子话,“谁会算啊,老天爷会算”。

啧啧啧,好台词好电影。

电影最后,本事领路人的小孩,变成了吴先生领着小孩走,哈哈,这爷孙两。

本想给9分的,因为电影比较短,感觉可以在铺垫一下的,但是结尾太戳我了,10分。

 5 ) 俗

导演水平和剧作水平都维持在3分的诚意之作。

八岁的小小被父亲和后妈送去给算命的盲人吴先生指路,建立了如同“爷孙”般的情感,被吴先生送回学校。

影片可以说除了诚意,就没有什么别的优点了。

表达的原则上挺陈词滥调的,故事背景在旧时代,一个是被偏心后妈送去赚钱的孩子,一个是从小就孤苦无依的算命老头,所谓的读书有没有用的讨论也是浅尝辄止,最后的落点在小小喊吴先生爷爷,完全在意料之中。

人物的塑造也不够真实。

前半部分关于对小小母亲的讨论,确实给影片增添了一些戏剧性,但是吴先生的这些行为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

所以人物情感的转变也就显得很随性。

配角就更加符号化了,从行为到台词都显得很幼稚简单。

而在情节上,无论是算命还是强奸案的一些情节,也都没能给到对应到作用。

把那些神乎其神的算命用一个撒谎就解释了,实在是说服力不够。

而无意间酿成的强奸案竟然草草结束,没有任何作用。

导演还很明显在视听语言上没什么水平。

在文化的审美上也没什么造诣,秦腔元素就简单的卖唱了两次,没有营造出文化氛围。

 6 ) 蹦迪男女必看的一部电影

和婆婆(外婆)一起看的 剧情没有太大的起伏 前前后后细节描绘地很地道 最后吴先生送小小去上学 小小突然跑出教室用尽全力喊爷爷 远处那个黑色的颤颤巍巍的背影消失在大山深处 没有很刻意地描绘人情 每一处真实自然 一老一小 罗京民先生和杜俊豪小朋友二人的演技很棒 可以说超过了当下很多荧屏常青树(不点名了)现今的互联网时代 快节奏的时代 夜生活丰富高歌男欢女爱的时代 需要这样刻入人心的温情的片子 抚慰现代人的心 记起最初心中的一抹善良

 7 ) 小小,吴先生

苍凉的背景,时代背景是苍凉的,人物背景是苍凉的。

8岁的小小,被亲爸和后妈卖给会说书,会算命的吴先生。

吴先生,一个看似很神的算命瞎先生。

在村里很有声望,对他的尊重,丝毫不输当地的老师。

哪家有点事,都喜欢请他算一算。

一个一生活在黑暗里的老人,一个本应该有着光明少年,因生活的无赖,走到一起。

从此,你是我的眼睛。

我是你的依靠。

曾经,我们无缘,今后,你我是亲情。

如果不是小小,吴先生会一直活在孤独与黑暗中。

如果没有吴先生,小小会一直生活在后妈与爸爸的冷落中。

他们都是彼此温暖了彼此。

 8 ) 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现代人,讲究速食感情。

爱情如是,亲情似乎也越来越如此。

所以,在看到朴素无华的电影《那年八岁》时,壹姐满心满脑都是那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的网络俗语。

论引人入胜,电影《那年八岁》似乎并未做到极致。

因为通篇的故事情节都太过平淡无奇,但就是这种平淡无奇,却让壹姐多次陷入了对于过往的回忆当中。

年少时分,曾与新搬来的邻居家姑娘相看两厌。

从刚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到后来的无话不谈,竟然也经历过一段漫长又有迹可循的过程。

虽说是儿时感情,但这种因陪伴而慢慢滋生出来的情谊最是让人心动。

《那年八岁》中的小小,与吴先生的感情也是这种。

在陕西高原上,住着一户穷苦人家。

家里共有六口人,爸爸、妈妈,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如若是寻常人家,日子虽然清苦,但相互扶持必定也是能过下去的。

但坏就坏在,这一家人中的妈妈,是个后妈。

除却其中一位名叫小小的男孩和唯一的女孩外,其他孩子才是后妈的亲生娃儿。

所以,为了能够让妹妹的日子过得稍好一些,小小迫不得已被爸爸送去给一名算命先生(吴先生)当“眼睛”。

和许多算命先生一样,吴先生是一位盲人。

他能掐会算,能说会唱,但在他口中,却总能说出给人“致命一击”的狠毒话语。

就比如,见到小小的第一面,吴先生就说他没有福相,方死了他的妈妈。

在小小心里,妈妈是一个精神支柱一样的存在。

每逢夜晚,小小总会梦到妈妈在教他唱歌、学习、说话、做人。

所以,面对一个说话“尖酸刻薄”的“瞎子”,小小决定与他“对着干”。

比如领路时,让对方莫名其妙的跳一跳,比如,吃饭时刻意挑光盘中的鸡蛋和肉。

总之,吴先生和小小这一老一少,见面初时并不特别对盘。

但陪伴,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

它可以让一直以来不喜欢你的人,看到你的好,你的善,也可以让一直以来对你心存芥蒂的人,把你当成自己最亲近的人。

因为彼此一起经历了诸多小事,小小也终于在吴先生的尖酸刻薄中发现了他的善良和温和。

而吴先生呢,因知道小小从小渴望学习,于是便把多年来积攒下的钱财拿出来送小小去上学。

在吴先生心里,这个时刻与他作对的男孩,其实早已经是他的亲孙子了。

所以,壹姐才会在看到回归课堂后的小小,读书当口,突然冲出学校站在村口的大树下,对着吴先生的背影大声喊出“爷爷”时泪如雨下。

在影片中,小小年岁不大,仅有8岁。

但贫寒的生活和艰辛的过往,却让他成熟的像个大人。

岁月亦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细腻长远,它极致敦厚,它总是能够在我们不经意的瞬间,将我们原以为薄弱不堪的感情升华、完善。

而你我,无论年岁几何,无论贫困富有,也终将以岁月为板,以时光为画,将身边人的感情装入内心,让它生根发芽。

《那年八岁》故事简单,镜头沉静,但在这简单故事中,我们却看到了优美和绝妙。

壹姐想,这才是陪伴的玄妙,这才是你我之间该有的情感!

 9 ) ?!!!!

老先生给新生孩子算卦。

说媳妇是贵人。

胸前有痣。

说媳妇是贵人,公公婆婆会善待它,说胸前有痣没痣媳妇也会想办法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人性人瞎心不瞎 没事谁算卦 把人往正道领 这也是正能量这个电影解开了我一个心结,为什么算卦的禁不了,很多人算卦就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通过算卦来强化出来,或者是借着算卦这层纱把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

 10 ) 八岁那年,我在乡下看人捡狗屎

法国有《蝴蝶》,日本有《菊次郎的夏天》,老人与男孩的故事总是让人投射到“爷孙情”上来。

《千里走单骑》也插了一段这样的故事。

但也许是中国男人情感比较内敛,“奶奶与孙女/姥姥与外孙女”、“爷爷与孙女/姥爷与外孙女”的电影受众会更多,像《我们俩》、《我们天上见》,还有《海蒂与爷爷》。

我从来没见过我爷爷,他在三年大饥荒的时候就因饥饿而离世了。

而我跟外公隔得远,不能经常见面。

所以对于“爷孙情”是不太能体会的。

这个剧情淡淡的,更像是一篇散文,带着编剧浓浓的童年回忆。

想起了童年时在乡下,村里有个识字的人,知道很多故事,如水浒三国,村里有几个孩子爱跟着他听他讲故事,而他最爱的是整个村子走着捡狗屎!

因为狗屎是很好的肥料。

所以喜欢听故事的孩子会跟着他捡狗屎。

我跟过那么一两次,主要是跟他不熟悉(我们不同的生产队),另外我那时候太小了。

罗京民老师挺适合农民的角色,演市民的话就不太像,像《全能囧爸》里演得就比较假,当然是故事本事比较难建立。

《那年八岁》短评

感觉现在很少有这种纯粹的讲人与人之间最简单的感情片了,可能不流行了,就连纯粹的爱情片都很少。放现在的8岁小朋友,给一个iPad早就把妈妈抛诸脑后了,时代不一样了,人们的关注点也不一样,人类最纯真的感情就变得弥足珍贵起来。

8分钟前
  • 糖果绿豆冰
  • 推荐

算命却不能认命,眼瞎心却不瞎。乡土风,爷孙情,相依靠,领路人。土埂、麦田、小溪在吕松野的摄影加持下,既真实又超现实,小演员的表演也不错,像董子健,未来可期。

13分钟前
  • Mekena Shek
  • 推荐

哈哈,中央六台首映吗,看的人这么少

16分钟前
  • 宇宙de琴弦
  • 推荐

小孩很有脾气啊

17分钟前
  • 长安。
  • 还行

很简单很温情,一路的牵引,一路的陪伴。我也想看看后来妹妹的故事。

22分钟前
  • 摘星空空二
  • 推荐

陈旧如第四代导演出品,但又没一半感人。

25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85.42

29分钟前
  • 豆友95
  • 力荐

罗京民的形象演这种表面倔强固执而内心柔软的老头真是太适合不过了。一老一少也算患难见真情,更重要的是彼此都是在各自生活中缺少关爱,所以最后才会产生共鸣。粗粝的黄土坡和泥墙下,植物显得格外绿格外干净,摄影很美。

30分钟前
  • 夜阑听雪
  • 还行

可惜最后还是回到了万恶的学校,也许没那么糟糕,人性本恶小孩子看见残疾人都想着欺负一下。

35分钟前
  • 云中雨阳
  • 推荐

如果能像有人赞美聪慧那样用方言的话,还能加一颗星

39分钟前
  • 风采飞扬
  • 还行

算命却不能认命,眼瞎心却不瞎。乡土风,爷孙情,相依靠,领路人。土埂、麦田、小溪在吕松野的摄影加持下,既真实又超现实,小演员的表演也不错,像董子健,未来可期。

40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中规中矩,这种题材还是适合纪录片吧

44分钟前
  • Jiangyi
  • 还行

现在拍农村题材的影视剧都必须讲普通话吗?!看背景好像是陕北,陕西方言说不了吗?编剧能不能去各地农村、各三四线城市去采采风,去看看那些当地人是讲普通话还是方言?!要想电影拍得真实,请深入生活多了解ok?!

48分钟前
  • 胖子老公
  • 较差

1、小小的小演员演技可以2、题材还有点意思

49分钟前
  • 我是直的
  • 还行

没孙子从美国来那么感人!

53分钟前
  • 與世無爭
  • 还行

粗糙

56分钟前
  • Catcher
  • 较差

也挺无聊的。罗老师这回演瞎子,不,盲人不用心啊,离章子怡差远了,还不如杨幂。这爷俩还是在《福与李》中搭档搭得好。吕松野也不在状态,失控太多。

60分钟前
  • Thin Knight
  • 较差

吕松野知不知道自己现在业界多红

1小时前
  • 小温柔
  • 还行

慢慢的怨了、恨了、远了······也许是因为我们没给双方互相了解的机会,没给双方能够了解彼此的距离。

1小时前
  • 谢谢你的出现
  • 较差

还以为是老片子。演员形象不错,题材也不错,可惜表演还是用力了点。是胶片拍的吗?

1小时前
  • 大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