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喜欢孤独终老。
《自杀热线》以其平淡的表演手法,将人物的情绪压缩在一个办公室之中,表针针的嗒嗒作响流去的不止是时间,还有约翰的生命,导演用声音塑造出一个温暖的悲剧。
电话中男人的呜咽是无法坚持的绝望。
在整部影片中导演所使用的手法都是声音和画面不同步,声画分离的平行。
电话那头的声音始终是故事发展的主要叙事手段,在电话约翰的那头,不断传来呜咽的声音,约翰的呜咽仅仅是在片头,还未告诉海瑟自己真实姓名之前不断出现的,表现约瑟情绪的一种形式。
在呜咽中男人讲述了与妻子琼的一些故事,而在呜咽声音的背后是约翰对于孤独终老的恐惧,毫无疑问,约翰的自杀是蓄谋已久的,对于约翰而言琼便是世界上自己别的来源,在前文中交代,这已经是两年后老人的状态。
约翰在影片中代表着对世界缺爱的恐惧。
在影片中还有一个声音是值得思考,富含隐喻气息的。
导演运用声画分离的手法,把镜头转向墙上的手中的家里的钟表,随即而来的是滴答滴答的表声,这在影片中是一个非常意识流的画面。
导演用特写加声画分离成功的营造出一种孤独寂寞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钟表的转动,嘀嗒的声音所代表的不在仅是一种时间开始转变,藏在嘀嗒声音背后的是约翰对于死亡的渐渐逼近,还有海瑟对救援的迫在眉睫。
导演正是用这样的手法,让观众感到非常的紧张,情绪也被电影中的情绪所带动。
在老人卧室的这一边,钟表的声音是,对爱的慢慢流逝,而在海瑟这一边则是对失望的尝试挽回。
钟表的声音正是绝望与希望的抗争。
值得回味的是再结尾处导演再次用声画分离的手法,而此时所表达的对象换为,约瑟与琼,琼回到家中回卧室找到约翰。
在此时声画分离运用主体的转变,是在以一种诗意的结尾来阐述约翰以死的事实。
在这个空镜头里,约翰与琼激吻的声音正是在告诉观众死亡对于约翰而言是一种愉悦的解脱。
激吻的声音还代表着约翰与琼感情的深厚。
在钟表的嘀嗒作响之后继之于的是激吻的爱恋,整部影片在这一部分达到高潮,无不在显现浪漫主义的色彩,与爱的美好。
温暖的阳光下,约翰没有孤独终老。
有一种人格是这样设定的,对于别人很在意,很关心,别人的喜怒哀乐,别人的一颦一笑都能引发自己内心的震动。
但是对于自己而言,却没有这么用心。
对自己既没有物质上的充分给予,又不会有精神上的不断鼓励。
更有极端的人,时常会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一种浪费,只有死后才会给与别人带来意义。
那样就不会麻烦别人了。
这种人格不算叫做讨好型,因为他讨好了很多人,但唯独忘记了讨好自己。
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对于别人的诉求永远放在第一位,但是对于自己却没有那么有耐心。
即使是平时一点点的放纵也会觉得不可以。
为别人买单的时候总是最大方。
但轮到自己的时候,却很小心翼翼。
在乎别人的感受,却忘记了自己也经常会难受。
别人伤心时候,不断地给予别人安慰,但自己伤心的时候,只能把眼泪咽下去。
即使是自己不开心,也一直会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一个外表看上去人畜无害的境界。
从来没有被人追问过自己为何不开心,也从没有人在意过自己真实的状态。
小丑之所以是小丑,并不是因为他一开始就是,而是因为小丑脸上的油彩天长地久再也抹不去了。
最后,小丑就永远的成为了小丑。
同样的,这对于人也适用。
我们当中有的人可能会很快的迈出那一步,但是也有人究其一生也迈不出自己的步伐。
我们也许能拯救很多很多面临崩溃边缘的人,但是唯独拯救不了自己。
自己也拯救不了自己,即使是触动,也从不主动,而是来自别人的感触而已。
濒临崩溃边缘的人从来看上去都很乐观,但是情绪的崩坏就在一瞬间。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电影短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自杀热线》讲的是一个接线员,她一直在救助别人,但是自己却都很卑微的活着,遇见自己喜欢的人也不敢去表白。
某一天,她接到一通热线,老人在临别之际想要找个人诉说,她便成为了老人最后的倾听者。
接线员一面安慰着老人,一面拖延着时间,然后努力的寻找老人留存的信息。
最终她找到了,但是老人却也离世了。
接线员从中得到触碰。
终于迈开了自己的步伐。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场景不多,但是对于演员的演技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越是简单的故事就越发的考验演员的演技。
还好,本片的女主情绪丰满,她很好的完成了表演任务。
接下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旨内核。
可能,导演想要表达的是拯救的意思,拯救别人的人最后也被别人所拯救。
虽然片中的女主没能成功的救下一个即将离世的生命,但是却从这个人身上得到启示,自己今后可以勇敢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是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故事的话,也许会更加精彩。
如果女主是那个想要自杀的人呢?
如果电话这两头的人都在找准一个时间想要离开这个世界呢?
如果剧情是这样,女主想要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默默的离开世界,但是无意之间接到了一个老者的自杀电话。
女主左右为难之际,出于自己的职业操守,她决定先拯救这个老者,如果顺利拯救,自己在离开也不迟,但是结果却很遗憾。
最终女主的营救失败了,而失败之余,女主也放弃了轻生的念头,而且解开了自己的心结,最后的女主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或许这样的剧情,比起来之前的平铺直叙,会更加的曲折和有意思。
但是这两个主线其实都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每一个人都是需要拯救的,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太多太多孤独的灵魂,但是却总有人被人忽视不见。
人们习惯了向着焦点投去目光,但是唯独忘记了正是因为千千万万个向着焦点看去的人,才使得焦点的存在有了意义。
如果没有这些默默无闻的人,那么焦点不一定就是焦点。
生活需要发现,身边的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也是需要偶尔的回应。
如果我们总是这样将别人的好心一点点的消磨殆尽,那么再友好的人都会渐渐的失去耐心。
深情从来都是被辜负的。
而那些辜负者从不会觉得深情有什么用。
我们很可能很在意别人,但是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发问,我在乎别人,可谁在乎我啊。
愿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不会被辜负,但愿这并不是一个奢望。
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善良的人,才变得更加的温暖。
如果明天的太阳可以照耀着你,那么请对于为你付出过的人表示一下珍惜。
孤独和死亡 《自杀热线》这部电影场景很简单,如果要数的话只有五个场景:街道,接线室,老人的房间,房间走廊和酒吧。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我甚至还产生了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
所以第一遍看得我有些莫名其妙,我当时竟里不清楚片中叫约翰的老人到底死没死。
第二遍打开电影,我看到眼眶湿润。
这部电影能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果然不无道理。
无论是从人物的塑造还是主题的表达,导演运用细节,镜头以及台词都将其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片主题病不是非常复杂,总结成两个词就是”孤独“和”死亡“。
孤独不是属于某个人的,我们每个人都患孤寡。
自杀有的时候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选择。
这部电影里出现的三个人物,海瑟,约翰,男同事,无疑都是孤独的。
影片一开始,导演使用了一个摇镜头,从萧瑟的高楼和枯萎的树转到海瑟所在公交站台上看书。
首先,镜头对准的是萧瑟的城市一隅,大楼发出暗淡地光泽,条条框框包裹住大楼,给人一种禁锢感。
而枯枝败叶,给人一种萧条冷涩的质感。
当镜头对准海瑟的时候,海瑟无意中动了动帽子,这个动作从心理学上属于一种”心理上的自救行为“。
什么叫自救行为?
”当一个人在意识到自己处于危险或者即将处于危险,亦或者出于一种自认为的尴尬的境地的时候,他们会作出一系列保护自己的动作。
比如说拉紧衣角把自己包裹的更紧是怕受到伤害,双腿不安地无规律地上下抬动这是想要逃脱。
“(龙春华的《行为心理学》)。
其次,海瑟的腿部和臀部无意中的挪动,表现出她的不安与想要逃脱这里的潜意识。
镜头转为海瑟脸部的特写,我们可以看到海瑟虽然说是在看书,但是她的眼神游离,心思根本没有在看书。
”凡作各种状态,必须作眼先引。
“(黄幡绰的《梨园原》)这种细节性的表演,导演向我们道出了海瑟的一个性格特点,那就是极度缺乏安感和自信。
再看镜头调度,海瑟是坐在镜头的左侧,右侧是十分空旷的,导演这样安排是为了凸显出海瑟在生活的两个重要标签———“边缘”和”孤独“。
当镜头调转到接线室内,长镜头划过海瑟工作的桌面上。
她的桌面没有任何杂物:一支笔,一本书,一个台灯,一个电话。
这些东西全部聚到桌子上的一侧,其他地方都是极其空旷,这让我想起前面女主角在镜头的位置。
这种空旷的桌子让我想起精神病学里的一个名词:”广场恐惧症“。
当一个人在极度缺乏安全感时,会对空旷的地方产生巨大的恐惧。
在我看这个镜头的时候,虽然没有恐惧,但是也有一些微微的不适。
我问过同样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他们有的人虽然没有这种不适感,可他们对这干净整洁的桌面也没有产生任何感觉。
整洁通常给人以舒适感,为何这里,导演用这个长镜头我们会没有一种舒适感呢?
我仔细想了一下,发现应该是镜头角度的问题。
这个导演无疑是一个玩心理学和镜头的大师。
镜头几乎是贴着桌面在滑动,所以略失安全感的人会感到不适,安全感爆棚的人也不会产生舒适感。
导演用这种手法无疑只是想表现出海瑟的孤独和安全感的缺失。
手法运用如此,不得不让人赞叹。
影片中的男配出现镜头次数较少,男配第一次出现是在一个全景中。
空旷的办公室,男配坐在一个角落。
导演很喜欢用“角落”这个概念来表现人物的孤独和安全感的缺失。
从开头海瑟坐着的位置,海瑟桌面的摆设,以及男配第一次出现在镜头中的站位。
喜欢坐在角落里的人是缺乏安全感,是害怕与人交流,害怕孤独的。
这在心理学领域是一个基本常识。
这一个调度又是一种人物性格体现。
无疑,男配也是一个同样害怕孤独,缺失安全感的一个人物。
至于约翰这一人物形象导演表现的手法却是变了一种花样,他开始通过台词和道具去体现,而不拘泥于镜头调度和细节表演。
有人在探讨为何不把约翰放在镜头画面中,而是一直在画面外。
我却是认为,导演只是简单地不想让我们产生镜头调度和细节表演这两个方面的审美疲劳罢了(参照金敏的《千年女优》,典型的让人产生剪辑方面审美疲劳的作品)。
约翰打电话给海瑟的时候,他是隐藏自己的姓名的。
人为何会在网络聊天的时候隐藏自己的姓名,不愿意公布自己的照片?
因为他们无法去面对自己,人害怕自我审视,这就是为什么当人叫自己名字的时候我们总会一惊。
(亚当乔伊斯的《网络行为心理学》)。
他的这种行为正是道出了他内心最真实的一个想法:我一直在逃避现实。
当海瑟问他:“你在害怕什么,是不是害怕做了错误的选择?
”后,他连忙说“不,我只是害怕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还是一个人。
”这句台词很直白,我们听完之后恍然大悟,原来约翰也是一个可怜的孤独的老人。
镜头出现在老人的房间里,色调是苍白的,老人依然没有出现在画面中,只是声音变的更厚实了,少了那份电流声。
镜头推进壁炉上的摆设,白色 玩偶和中间的钟表。
老人房间里的钟表声明显比海瑟的钟表声略显急促,这里也是背景音效的小细节,我们可以从这个音效对比中得出老人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结这一结论。
我想到华生在他的论文里说过:喜欢玩偶的男性无疑有两种解释这种行为,第一种是这个男人就是幼稚的,充满童贞的。
第二种就是这个男人极度孤独,孤独的男人往往在寻找依赖。
所以他们通常会选择养宠物或者是摆放赏心悦目的植物和玩具。
很明显,约翰是属于第二种人。
没有儿女,妻子在两年前因为癌症去世,他无疑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感已经在这两年中慢慢成长,成为一个永远也挥之不去的梦魇。
“你能不能待在那里,仅仅和我说说话握握手?
”当我看到约翰讲出这一句台词的时候,我的内心一阵心疼。
孤独原来是这么可怕,它就像是一个野兽,在小的时候你甚至觉得它可爱,它给我们带来灵感,给我们带来自由,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野兽慢慢长大,最后终会把你撕裂。
最后,老人还是走向死亡,这里导演用了一个极具魔幻色彩的拍摄手法。
老人的老伴从门外走近门内,走廊里本来的冷光慢慢变暖。
“你去哪了?
”“我去找你了“”我睡了一觉,现在你找到我啦“”我想你了“”我也想你了“很暖心的结尾,但是我的内心却抽搐地不像样子。
老人自杀了,我们却为他感到高兴,他看到了死去的老伴,他不再孤独了不是吗?
而女主被老人的那句:”那就再去一次吧,你还年轻呢!
“激励到,勇敢的走了出去,和那名同样害怕孤独的男同事生活到了一起。
影片最后,酒吧的桌子横在女主和男配的胸部,这给我造成了一种挤压感。
虽然海瑟勇于走出了那一步,但是他们以后真的就会摆脱孤独吗?
我又突然想起约翰,约翰也不是单身,只是他的老婆早早离他而去罢了。
他最后也是孤独的。
看到这个极具挤压感的镜头,导演是不是想告诉我们?
人永远也无法摆脱孤独,就像我们永远也没有办法摆脱死亡的命运一样。
一通电话,道出了一个人的一生,道出了我们活着的无奈,孤独和死亡就像是风一样,伴随我们前行。
我们都一样,没有人能够逃脱。
既然如此,倒不如坦然面对,毕竟我们都患孤寡。
语文老师常骄傲地说:要拍好电影?
先学语文。
全片充斥着大量的“语言描写”,只添加一些关键动作,以“承上启下”、“揭露悬念”。
从而可以说,这是部好电影,亮点在于手法与角度的独特与得当。
含蓄内敛,情感却暗流涌动。
从整体的印象讲,看完留在脑中的是美好的碎片。
很难让人相信它的内涵,是死亡。
从一开始,通过女主在车站读书的镜头,我们窥探到她灵魂的一角。
她热爱生活,却缺乏社交技巧 。
接着的打招呼有很大信息量(有朋友觉得他俩不搭,我不同意!
)男生无所适从,忐忑地伸手打招呼,又嫌自己蠢,说明他对她倾心已久,但始终不敢迈出一步,像小鸟一样容易被惊扰,每一步小心翼翼。
(想起我当时暗恋时傻样子,搭上一句话斟酌三天回味三天)此时,可总结女主特质:压抑、内敛、孤独。
接下来是本片的核心。
起先,我们老头子抱着悲观的态度。
随着他们聊起了音乐,他与女主的共鸣增加,我们满怀希望:事情在朝好的方向发展,老爷爷不会维持他的选择,他不会自杀。
因为共鸣,世间便是值得留恋的——有人会为我的观点笑,为我的观点哭,在我提起某一个话题时有人激动地拍大腿说:“我知道那个!
” ……共鸣让我们感到被需要、归属感。
共鸣代表着人类最高级别的交流——精神交流的和谐。
我们寻找着soulmate,喜欢着《水形物语》。
为什么?
因为我们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孤独地离开,我们需要契合的另一半(至少可以自我欺骗)来拥抱孤独,寻求归属感。
正所谓共情是生活的黏合剂,那么共鸣就是“共情指导手册”上的第一步。
关于老先生的结局。
人是唯一一种动物,会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尊重他的决定。
最后男生与女主相恋的场景有何含义?
象征自我救赎。
《圣经》中说:“救己之道在于救人。
” 老先生最终还是走了,但希望转移了。
女主没能留下他,但是这次经历使得她大胆去生活,不再像原来那样内敛。
实际上是救赎了自己。
看了这个故事,胸口美好充盈,像个小气球慢慢胀起。
艺术的非逻辑总是能把世界的边界、思想的边缘推得更大些。
baby step…第一篇影评。
有什么批评想法,请留言多多指教!
人生苦短而终有一死,与其默默等待,不如用心爱一次。
这部短片获得了第87届奥斯卡最佳短片奖,影片用安静而唯美的画面,演员出色的演技,冷暖色调的对比,萨克斯与钢琴的动人音乐,和极具缓慢的影调,讲述了一位老人痛失老伴后,忍受不了心理折磨而自杀,在将死时,打电话给一名救助中心的接线员,来排解自己多年的孤独与恐惧,同时向我们叙说了老人夫妻俩幸福安详却伴随着微痛的故事。
这部影片涵盖出人生虽苦短,但感情却是无限延伸的,所以我们应该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用心爱一次。
用心来沟通情感,感悟生命的美好。
影片开头用一组摇镜头远景,展现了早晨阳光明媚,热闹的人们都各有各的行走的人生方向,伴随着优美的萨克斯音乐,影调缓慢而优美。
运用特写展现海瑟桌上的电话,笔和纸张物件细节,暗示着影片故事,来传达出海瑟与没有面容画面的陌生老人之间的用心的交流,在老人临死前,能再体验一次生前的温暖与幸福,让老人死前不再孤单。
在海瑟走进舒适安静的办公桌上,和煦的阳光打在男同事身上,运用块切的剪辑技术,表现海瑟的紧张,同时展现出男同事懊悔的动作,突出两人的动作不协调和距离感,又暗示出两人的情愫。
由于缺少沟通,两人难以跨出封闭的枷锁。
导演运用极具感染力的镜头语言,优美而感人的音乐来传达出,用心与他人沟通,生命是美好的主题。
死是生的延续,生是死的希望。
冷暖色调的对比,代表着生死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海瑟的办公室布满了温暖和煦的阳光和极具张力的多元色彩,彰显出生命的活力。
而老人房间高调的冷色调,象征着老人即将死亡时与爱人重聚的美好希望和解脱,伴随着钢琴和萨克斯优美的旋律,没有撕心裂肺和血腥,而是安静而温暖的死亡。
他最清浅的念想是在天堂与老婆孩子相聚。
悲伤的现实只不过就是一场梦,他的老伴也只是为了寻找他而迷路了。
推镜头缓慢移动,表现出海瑟对老人逐渐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到生命的珍贵,便有了酒吧的那一吻。
这是老人带给海瑟生的礼物,也是主题的升华,与其漫长的等待,不如大胆追求自己的所爱,好好的爱一次。
生命短暂,用心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老人高色调的房间,运用缓慢的推镜头设置悬念,伴随着气氛性音乐,刻画出老人孤独的悲伤和死后对与老伴相逢的希望。
海瑟手部和钟表的特写,表现出她对生命易逝的紧张不安和善良之心,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钟表发出着机械声,象征着时间的短暂,生命的逝去。
电影是听觉的艺术,老人用沧桑悲伤的声音,描绘出曾经与老伴相陪的幸福生活,十几年如一日的恩爱,就像在述说着最长情的告白。
海瑟最初与男同事遥远的陪伴彼此,不敢表露真心,但在暧昧的光影和不断深入的推镜头中的结尾,他们开始明白生命短暂,用心的陪伴彼此。
《自杀热线》表现了生死之间爱的共性,人终有一死,但爱不会随着死亡消失,而是永延续不断的传承在时间长河中。
时间短暂,学会珍惜与爱人陪伴的时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正视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勇于追求所爱,用心与他人沟通,将收获生命赋予最好的礼物。
生死之间真正的意义在于,对生命和爱的充分肯定,本片富有哲理性的主题探讨,高水准的视听语言,是影视界的新高峰。
我们愿意相信,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就让我们好好的用心爱一次吧!
看完全片,好像又看了一遍《敦刻尔克》一.寂静又真实的声音设计将"死亡"前两个人的真实状态完美地展现出来(也有演员演技),有句话说"真正的悲痛是无声的",这是对本片最好的诠释吧。
1.开头的萨克斯声是对情节的暗示。
阳光明媚的一天,女主坐在公交车站看书,她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柔缓的萨克斯将我们带入影片,让我以为这是一部传统抒情片。
但当时间接近死亡时,萨克斯再次响起,不仅是为了贴合情节,也是老人对女主自卑自信心树立的展示。
2.片尾的童声歌曲是主题的点睛之笔。
片尾曲未响起前,本以为这只是一部反映现实生活"自杀"的片子,但童声歌曲的响起配合画面里憧憬的内容,为全片增加了另一个主题——不仅是接线员陪伴了老人人生的最后几分钟,也是老人帮接线员树立了自信。
3.片中的大量篇幅并没有加入音乐来变现接线员内心情感变化,而是安安静静只有两人交谈的声音。
像长镜头一样,是为了展现这种环境下两人的最真实状态。
4.钟表未出现前就响起指针的滴答声,声音很小,小到必须仔细听才听得出。
导演这样做首先是为了侧面展示接线员内心的急切,其次是不影响之前创造的安静真实的氛围。
二.道具的设计1.片头女主虽坐在公交车站,但她腚下的椅子是红色的,又细又长,如一条红线一般,暗示了女主接线员的工作——事关生命。
2.女主的帽子是粉色的。
可能有人说这都有含义?
是的,如果你把帽子换成灰色,那是另外一种意思,压抑。
但帽子就是粉色的,一是说明女子力的身份就像一个过度带一般缓冲了由粉向红的转化,二是说明女主尚是一个年轻的女子。
三.镜头的巧妙运用高度契合了导演想把影片的艺术真实性提高的思想。
1.全片有大量的长镜头。
不管是慢推还是固定,时间长度上都非常长。
2.前面说到影片没有用音乐来表现女主内心,那就是导演在镜头语言上下了功夫。
每一处特写几乎都是对女主内心状态的展示,从最初的等待到最后的急躁。
如女主用手摸手表。
3.不断穿插钟表的镜头也是对整片节奏的把握。
越接近死亡,钟表出现时间越长,出现次数越多,指针滴答声越大。
总之,从视听语言的使用就可看出导演扎实的功底,没有一点浪费,每一处都有它的意义,让影片非常充实。
谢邀
ངས་སངས་རྒྱས་དང་དཀོན་མཆོག་དངོས་སུ་མཐོང་མྱོང་མེད། ཡིན་ན་ཡང་ཐོས་མྱོང་ཡོད་པས། ངས་ཀྱང་སྐད་ཆ་ལ་བརྟེན་ནས་ཁོ་ཚོས་ཐོས་འགྲོ་སྙམ་པ་ཞིག་བྱེད་དགོས། རེད་དེ་དབང་བོ་ལྔ་བོའི་གང་ཞིག་ཡིན་རུང་ཚད་མ་མིན་པར་གསུངས་ན་ཡང་ལ་ལའི་ལྷ་མཐོང་འདྲེ་རིག་བྱུང་སོང་ཟེར་ན་དེ་ལ་ཡ་མཚན་ནས་ཧོན་ཐོར་འགྲོ དཀོན་མཆོག་དགོས་ས་ཞིག་ན་དེ་ཡི་ཡོན་ཏན་རྒྱུད་ལ་མ་འགོས་པ་ལ་ཅི་ཞིག་བྱུང་བ་ཡིན། མི་ཡུལ་ནི་བྱིས་པའི་རྩེད་མཚར་ཀུ་རེ་རྫོགས་སུ་མེད་པའི་འཁོར་ལོ་ཞིག་ཡིན་ནོ། །
昨晚睡得安稳-在被影片感动而泣之后!在人的一生中,能侍一人、得一心足以! 阡陌红尘,他们相守三十多年,彼此懂得又彼此珍惜,我只能说羡煞他们的红藕佳缘! 曾亲耳听闻,相守一辈子的老夫老妻,若一人先去,而另一人即使身体无恙也会在一年半载后追随而去的例子!真实而简单,因为一辈子平平淡淡;纯粹而伟大,因为不需要豪言壮语便可笃定、感应对方的真心!正是因为爱得浓烈,所以失去了才痛得真切!落单的孤鸿,犹如失落的一角,丢了便怕了!中国的汉字造得神奇又伟大。
他说"怕"了-心一片空白那就是怕吧!最终,他还是随她而去! 也许除了感动,还应该欣慰-欣慰他们在天国仍旧相爱、相守!
自杀热线影评 《自杀热线》 克制内敛的抒情,娓娓道来的情愫引人揪心伤怀。
本片打破常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反转,可细致入里的导演手法令紧绷的心为之一暖,救赎隐藏在缠绕的电话线中,温情浸蕴字里行间的细节里。
音乐的出色运用,既不喧宾夺主,却又将故事的情节塑造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舒缓的钢琴伴上悠扬的萨克斯,忽急忽缓,紧紧扣住节奏。
若有若无的滴答声,好像心跳一般,游走在角色的对话中,把时间的度过,生命的流逝,暗线中的紧迫与焦虑感都霸道的萦绕在你耳边。
电话那头画外音的运用,即使没有画面,也一笔一笔的将斯坦的形象慢慢勾勒出来。
这同时也像是一个极有耐心的引导,慢慢把真相与美好的邂逅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某一个片刻,或许海瑟在观众心里已经成了天使。
这得益于导演对于人物塑造的手法。
至始至终,海瑟都沐浴在温和的暖色调灯光下,侧光与逆光的交替使用,明黄色的色彩选用,长焦镜头的拍摄,将周遭的环境渲染的温和而又温暖,而海瑟也在这光线里显得更加美丽,善解人意,面部曲线柔和而又自然。
不时给出的特写,手指因为不安而敲打桌面,记关键词的龙飞凤舞,反复摩挲自己的手表,到目光的飘忽,眼神的变化,让最后的泪崩显得理所当然。
最打动人的,往往是最真挚的感情。
斯坦的痛苦无法去除,妻子备受病痛的折磨而离世,孩子还未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便选择离开。
他的悲伤似乎离我们很远。
可那份孤独感,对于归宿的缺失感,却一下子击中了多少人的软肋。
那种绝望的感觉就像斯坦的死亡,是那样的寂静无力,软弱又无法挣扎。
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也是那么力不从心。
可希望和温情却一直包裹着观众的心,让那份绝望无法刺破我们内心的那份柔软。
海瑟的善良,她对于世界的那一份爱,那份最真挚的关心,是一种力量,是斯坦最后的一丝眷恋。
世间总有一种温暖,一次美丽的邂逅,一种美好的情愫,即使在你生命结束的时候,也不会消失,也会温暖你的心,也总有一种相遇,一种爱情,跨越了生死,即使阴阳相隔,也在那里,一直等着你。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探讨过生死的意义的存在。
他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已为陈迹。
”人与人相处,也许一抬头一低头之间,一世岁月就过去了。
所以文章最后他说:“死生亦大矣。
”生死一直是许多影片探讨的话题,《自杀热线》以一通热线电话为引子,让人物停驻、徘徊于生死边缘,它通过一种极其冷静的展现方式,挖掘了生与死这个永恒的话题。
影片对于生死这一深沉话题的探讨却以一种平淡的方式呈现,不凡于常态。
影片的调子很慢,多利用固定长镜头,在女主与那位意欲自杀的老人对话时,本来应该非常紧急,可是影片的镜头却风雨不动安如山,像长者一样冷静疏远而又客观地看着事件一步步向前推进,仿佛将时间放慢放大去审视,让人慢去体会,有东方式的哲学意味,宁静而致远。
音乐的渲染也是偏中性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给人的感觉既带着死的绝望,又带着生的希望,影片以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想像观者说明和传递一种情感:生死虽然是大事,但是真正来临时也是平平淡淡的,生死也不过是被镶嵌在生活中。
对于老人死时的展现,是最能体现这一点的,首先是老人心心念念的琼出现了,在那座四面都是白色墙壁的房屋门口,满目的白显得梦幻不真实,却也代表着老人死时的安宁与心灵圆满,装点着理想主义的生的希望。
而对于老人死态并没有过多展示,只是一个悠长的摇移镜头,和一个全景的大展示,四周都是草木,青绿惹眼,包括盖在老人的布也是绿色的,令人想起蓬勃的生机,没有透出太多的悲伤,有一种死的必然,生的延续。
此外,影片对生死的探讨还以一种温暖的形式,传达出了对生的偏向。
影片几乎没有出现阴郁暗沉的色调,整体色彩的明度、纯度都很高。
譬如女主办公室的展现,阳光漫进来,洒满了窗台,显得那样和煦温暖,人物迎光而坐,就像被光环包围,带来了生的可能。
其次,女主对约翰老人的关心,也给人以生的动力,在特写镜头中,多次展现了女主在细心记下老人说的话,表现了她对老人的关心,而更多的是折射出人世间那些陌生人的善意,让人觉得“世上千寒,心中永暖”。
在得知老人吞掉安眠药自杀后,她紧紧握住手中的表,像是想与时间赛跑,想握住时间,握住老人奄奄一息的生命,极具象征性,也极具暖意。
这所有的一切,都缓和了死的沉重。
《自杀热线》对于生死的探讨,像一涓流水,会满慢慢地沁入人的心,在人心上动起涟漪,生成一支永生花,长承白露,一生难灭。
我们都不是椿,不是彭祖,而《自杀热线》教我们的就像岩井俊二的《情书》,真正的生死面前,不如坦然地说:“我很好。
”然后留下美丽的故事作以永存。
没什么感觉,甚至觉得结尾刻意。
莎莉·霍金斯应该去评选最佳女主角
女主一人的独自表演,还是不要自杀的好。
觉得故事并不好,挺一般的。希望莎莉霍金斯的演技得到更多认可。
精道,講究。最後一幕升華。
无聊的剧本 毫无新意 也不煽情 获奖原因都懂
滚
“在死亡的那一刻,我们终于重逢”
结尾比较突兀,破坏了整体的情感,铺垫的情绪瞬间泄掉。但是中间自杀者和接线员之间的对话实在太打动人心,他们每聊一分钟,心就要多揪一分钟,虽然最后没有把绝望者救回来,但是接线员接受了自杀者的遗愿请求,用拇指盖住了手表盘那一幕却是让人最温暖最感动的。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你找到了,接下来所有其他次要的东西里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让最重要的幸福。
年度wtf有力竞争者。
上个月在西安看的 某天半夜 很久没有看短片了 B站偶然看到
一通电话,一个关于思念的故事。Sally Hawkins演技赞!【2015年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电影资料馆】
奥斯卡最佳短片好像一直没有太惊艳的创意,纯粹靠完成度来给奖。但我向来觉得短片最重要的是创意
思路很清晰,配色很柔软,布光很温暖,镜头很规矩。努力拯救需要帮助的人很伟大,耐心倾听尊重意愿也很伟大,女主真情流露演绎出平凡,当听到电话那头的真实名字以及曾经接过其电话的消息,当时的心里更是情感决堤。结尾处理得很轻盈,柔美的音乐和温馨的回忆,让离别的伤感变成了重逢的甜蜜。
音乐6 画面7 导演8 故事8 表演10 印象8 平均8.1/10 一通临别电话,带给生者无尽的力量。感人。
Sally Hawkins是个好演员
背景音乐不错
心塞
莎莉人保戏,一星加给演员和题材。没有政治正确和抽象文艺,是个人很喜欢的那种朴素温情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