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个片子给人很好的反思。
男主角对德国人有那么好的回忆,如果不是战争他也许永远都不用用枪对着他曾经热爱过得民族。
他们只不过都是在完成自己对国家的义务,谁是战争的罪人呢?
只不过是那些利用战争来换取利益的人。
还有男主角读的那本书不是圣经。
我看的不全,感觉一般,我看的版本配有中文,但是和英文混到一块儿了,感觉怪怪的,没看完 但是看了一部电影,记录到豆瓣来,已经是一个下意识的习惯了,来了发现有点BUG,所以改了一下,就此给管理员发了一个帖子,今天上午进来,已经改完了,佩服的。。。
背景1944末德国阿登反击战,被德军俘虏的美军们估计不是马尔梅第大屠杀中的受害者,试着对换角色:美军俘虏德军,德军起哄逃跑,美军也会开枪吧?
(这里没道德制高点或违反战争法问题吧?
)在这样的基本背景下,主角们逃走并开展了一系列故事。
并不想阐述什么美国的价值观,因为我不知道美国价值观具体指什么。
我只想表达通过此片体会到的,向善的观点以及自己对于其中部分问题的思考。
试想啊,当下,你有着自己的生活,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恶化,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作为国家义务我们不得不服从,无论法律义务或道德义务。
离开温暖而熟悉的家庭,我们就这样来到了危险而陌生的环境下战斗。
人性从来都不是天生善或者恶的,人作为动物,拥有着最基本的属性——自私,于是,在前线这恶劣的环境下,资源的匮乏、战友的离去、生命的消逝无一不在威胁着每一个在前线战斗的士兵。
在这个前提下,每个人的吝啬与精明不正是在这自然世界中我们应有的样子吗?
感激纯真的善意。
生活其实就是一场战争,战争只不过是生活中冲突的放大。
对于生活中每个人的快乐与不满、欣喜与悲伤、大度与吝啬,如果愿意,都是可以理解的。
被侵略国的法国妇女对被俘德军的善待、旧时熟人相见时的欣喜、共度磨难的队友间友情的建立,这些作为我们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超脱战争所给我们塑造的仇恨与利益冲突,才是最最本真的,它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斑斓色彩。
其实,成功与感动是生活的一部分,日常的琐碎与牢骚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本五味陈杂,可我们总自然地希望没有悲伤,快乐满满。
战争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大自然秩序的产物,战争只是冲突的典型代表,在秩序与规律的约束下,面对它们,我们要做的不是拒绝与反抗,坦然面对,冲着我得爽,我爱的人也得爽,有资本了,大家一起爽的目标,理解他人、自尊的前提下尊重他人,尽己之责,去做自己有能力达成的事,这便足以。
超脱,是我们的成精之路,正如剧中迪克临走时眼见被自己误杀的妇女小孩、军医内心放下了意识形态的仇视,平等对待俘虏。
一直在思索《我们的父辈》中,弟弟最终选择赴死,除了告诫在场被洗脑的年轻人的现实原因外,更多的,大概是内心的超脱吧,身处大染缸中,内心对于污秽的持续抵触与无力反抗,最终,还是抚慰了一把内心,还能顺带拯救一批无知少儿。
不过还是得自己去死,唉。。。
所以我觉得啊,就算生活中辣么多烦心事,但一想,世界充满着这么多希望,饿了可以吃饭,困了美美睡一觉,无聊就开黑玩游戏,没钱了就努力挣钱,这些种种的希望便告诉了我啊:活着,真好。
在战争中,我们只是一个士兵,我们在战场上,除了救赎自己,是否也可以救赎别人。
一个或者几个恶人挑起了战争,许多个普通人家的孩子离开自己的生活,穿上不同的军装,在冰天雪地里淌下自己的鲜血。
战争最可恶的就是这一点,普通的年轻人,大家并不彼此仇恨,却因为那些利欲熏心的人的原因,彼此剥夺着年轻的生命。
许多本来善良的心,在队友的血肉之中被仇恨蒙蔽了眼睛,他们憎恨敌人,并且以此为战斗的动力,不然如何支撑下去?
在这样冷酷的世界里,有一颗善良的心,更加备受折磨。
传教士迪肯,不抽烟不喝酒,甚至不喝咖啡,在柏林传教期间,战争爆发了,参加了战斗,他会讲德语,是神枪手。
他的长官被他救过很多次,说他是最可靠的战友。
然而就是这样善良的一个人,却在一次战斗中,无意中杀死了两个妇女和六个孩子。
这种错误,对他来说不可饶恕,他出现了幻觉,不时地看见那些平民出现在自己的视野里。
一群盟军被德军俘虏了,一个德国人搜迪肯的身,却给他留下了他心爱的圣经和妈妈的照片。
一个盟军逃跑,引发了两边的混乱,德军杀掉了许多投降的盟军,迪肯在逃跑过程中,夺了一个德军的枪,却发现正是当时搜他身的人,他放了那人一条生路。
在小木屋附近,迪肯这个神枪手意外地没有打中一个德国士兵,后来才知道这个德国士兵正是他在柏林传教时候教过的鲁道夫,他放走了鲁道夫,后来,鲁道夫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又留给他们一辆吉普车,让他们可以穿越火线,把信息送到盟军那边。
我想说,救赎别人,既是救赎自己。
最后,憎恨德国人的医疗兵古尔德也终于懂得,敌我双方,只是制服不同,其他都是一样。
他在结尾对迪肯说,你救了我的命。
但我看到他开始给投降的德兵包扎的时候 ,我知道,迪肯也救了古尔德的心灵。
在迪肯死去的瞬间,他看到那些被他误杀的平民就在不远处,他死后是闭着眼睛,手放在胸前的,我想,他也救赎了自己。
同样在探讨战争中的人性,这部电影用了比拯救大兵瑞恩少得多的笔墨和钱,给我的震动却强过斯皮尔伯格的大片。
五个主角,各有各的毛病,没有一个是讨人喜欢的。
战斗力一般,没有超级英雄,长相一般,没一个帅哥猛男,他们的普通恰恰能够代表战争中那些如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这些被卷入了战争的普通人,凭着自己的一点点信仰或者想法,在死亡的征途上熬着生命,让我觉得喜欢他们的地方,是他们各种讨厌不招人喜欢的臭毛病中,夹着的那一点点闪光的人性。
看完了这部电影,让我深深的厌恶那些发动或者准备发动战争的人,你们当然有自己的冠冕堂皇大义凛然的理由,既然你们的理由如此正义和充分, 那么请你亲自扛起枪上战场吧。
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红军走在树林中,没有吃、没有穿,只好吃树皮、草果充饥,是那么艰苦的在枪林弹雨中穿梭。
在树林深处发现了一只熊猫,红军就细心勘察地形,果然在熊猫的周围发现了地雷,用他们的智慧成功的躲过了地雷,这件事体现了他们勇敢、细心的精神。
红军飞夺泸定桥历经千辛万苦。
把敌人的阻拦化为乌有。
红军的长征精神令人振奋。
十三根铁链,成就了长征精神。
十三根铁链,成就了红军的信念, 十三根铁链,成就了新中国, 十三根铁链,成就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德国眼看就不行了,开始屠杀美国俘虏。
这明显是违反某些国际公约的,一直都觉得英国和法国这些欧洲国家还算是文明人。
怎么德国却做出这么不人道的事情出来。
最后只逃出来几个人,找大部队的路上又遇到了一个英国飞行员。
这个英国人是赶去送情报的,几个美国人决定带他去找电话。
开车过去的时候,瞬间暴露了。
还好及时的撤掉了纳粹的旗帜,不然就要死于友军的炮火了。
迪克牺牲了自己,掩护其他2个人撤退。
迪克对德国鬼子还是比较友善的,在一开始他就放跑了一个。
军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否则真的可以坐下来喝啤酒吃肉串了。
我看了很感动,人类怎么样避免自相残杀,如何和谐共存呢,只有回到主的面前.“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
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 约翰 13:34-35)“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
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
因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
” ( 路加 6:35)
好几篇影评说本片是老美在进行意识形态输出,因此评价不高。
并且,如此一来,甚至应在观片时对此有所警惕。
如果本片真的有“意识形态”输出,最明显的一条大概就是“善待俘虏”了。
这不也是共军一向所自我标榜和大力宣传的吗。
既是本土也认同的“普世价值”,何来意识形态输出?
退一步说,如果一种意识形态(价值观)是让人向善的,那就算真是老美在输出意识形态又能怎样?
宁要公产草,不要美帝苗?
本片试图对人性进行挖掘,对战争中的敌我关系进行思考,但不够深入。
也许故事本来就不够精彩,所以本片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卖点,唯一感觉就是冰天雪地好冷,和敌我的彼此包容,战争对人性的冲击。
这些别的片子都拍烂的概念,绝地三尺的题材。
到了这片,给人感觉也就是一个二战老兵,在冬天和我们说了一个很普通很真实的个人经历而已。
接着兄弟连的东风,本片在当年的碟片市场上来势汹涌,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只能说中规中矩。
非常平淡的cosplay
之前看过的二战电影相比,这一部只能算是战争洪流中的一段小插曲,单线程的剧情加上扁平的人物塑造,是一部比较平庸的作品。电影围绕着“救赎”展开,关于自己、战友和敌人的救赎,因此影片译作《圣徒与士兵》或许更为贴切,还有第二第三部,有机会再看。
应该是不小心看了两遍……导演企图在体现战争的残酷的同时 反映尚未泯灭的人性 但是感觉这两点分得太明显 没有什么纠缠和挣扎 看起来也不痛不痒的
节奏太慢了...
每个人的大秘密 不到背靠背的生死关头都不会吐露 歌颂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光辉 可是又比《拯救大兵瑞恩》差了档次
随便用什么题材,人家说的都是人性,不像我们的战争片都是组织啊党啊什么的,搞得跟义和团似的……
色调还不错,但一根香烟的梗玩了四五次,有意思?抽不到烟的人早死,死时嘴里一定有烟。有点俗套。导演可能和我一样看多了《虎口脱险》。战场上战争后遗症的现场表现。
我也就很纳闷了?这么多人愿意看?我看的时候咋就没那感觉
不是所有的二战片都有恢弘的场面
穿越火线那段太帅了
5个盟军,5个有自己秘密的男人,故事紧凑,值得休闲时一看。
拳击SS
片名很无厘头。
目前看到的最差二战题材电影,平淡无奇,白开水一样的味道,导演执导水平不及格的分数
看不下去。应该是去年看的。 @ 20120414
很一般,没力度没感脚
一部不错的二战电影!
希望男主角扮演的角色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
越往后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