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13小时

13 Hours: The Secret Soldiers of Benghazi,13小时:班加西无名英雄(港),13小时:班加西的秘密士兵(台),13小时,13 Hours

主演:詹姆斯·戴尔,约翰·卡拉辛斯基,马克斯·马蒂尼,多米尼克·福穆萨,巴勃罗·施瑞博尔,大卫·丹曼,马特·莱斯切尔,托比·斯蒂芬斯,艾莉克西娅·芭利尔,弗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危机13小时》剧照

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危机13小时 剧照 NO.2危机13小时 剧照 NO.3危机13小时 剧照 NO.4危机13小时 剧照 NO.5危机13小时 剧照 NO.6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3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4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5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6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7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8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9危机13小时 剧照 NO.20

《危机13小时》剧情介绍

危机13小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迈克尔·贝导的这部新片根据米切尔·朱可夫(Mitchell Zuckoff)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2012年9月11日,在利比亚班加西的美国领事馆前发生一起反美示威事件,入夜后数十名武装分子冲进领事馆,示威演变为暴力冲突,最终导致包括美国大使约翰·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Christopher J. Stevens)在内的四人死亡,这也是33年以来第一个被恐怖分子杀害的美国大使,影片《危机13小时》就是由这一真实事件取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戴维克罗的恋爱和魔法黄色壁纸青春喂了狗2:不一样的烟火天命因缘琴场高手之灵魂暴走爱情香水警网:比哈尔邦篇水仙花开半糖关系2夺命梦魇虎妈猫爸我的女友们野兽童党爱到尽藏身之处第一季私藏浪漫阳台上的派对黑蟹行动阿纳克莱托:特务密探男人的战争蜥蜴伯伯里奥海狼行动狗话守夜无人生还似火流年住在我身体里的那个她收规华担保我叫赵甲第2

《危机13小时》长篇影评

 1 ) 用三幕戏来分析电影的结构

前两天GET了一项新技能,就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部影片的三幕戏。

那么《危机十三小时》的三幕戏应该是这样的:1、六个雇佣兵受命保护美国中情局在利比亚的情报站,他们很快就适应了环境,而且出色地完成了几项保护任务。

2、美国利比亚大使来班加西开展外交活动,受到了当地武装势力的攻击,情况危急雇佣兵们出发救援,但任务仍旧失败。

3、情报站自身难保,雇佣兵们同当地武装势力激烈交火,伤亡惨重,但最后等到了美国的救援离开了班加西。

书上说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理解电影,对写出优秀的影评有很好的帮助。

真的会这样吗?

我今天试了一试。

搭建骨架应该是一个好编剧的基本素质。

上面的三点就是本片编剧处理这个故事的脉胳,有了骨架剩下的就是在骨架上增添血肉,让它看上去更加丰满。

当然也可以以此去设计人物。

例如,在情报站里增加一个女情报员,如何同她搞好关系并且同她一起出任务来完成第一幕戏主要情节的编排。

危机十三小时由于时间跨度小、故事情节比较单一,推进的节奏还是比较明显的。

只要处理好激战与休战之间的间隔把握,这个故事就基本上就完成了。

因为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真实和虚构之间来回跳动,可以让人有回到现场的感觉。

总之一部子弹横飞的枪战片只要拍出战斗的质感,想要获得好评应该是不难的。

美国此种类型的影片虽然也是他们主旋律电影,宣扬的价值观自然是他们那一套。

不过,他们往往拍得更真实,有时也会带有对敌人一方的同情。

敌人虽然是可以被射杀的,但也是可以被同情的,他们也有家人、父母,不是活在真空里。

战斗场面更真实,也许是因为美国人都是玩枪的主,他们的导演至少知道轻武器绝对打不过重武器,赤手空拳是绝对打不过有枪的。

身在异国的人们如果没有得到异国盟友的帮助也绝对不可能逃出生天。

电影或电视可以艺术化,但拍得真实是对观众智商的尊重。

像危机十三小时里,雇佣兵与当地武装的战损比是极其悬殊的,但造成这种结果是因为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以及人员的训练素质。

这样令人觉得挺信服。

而即使占据了制高点的美国人在遇到使用迫击炮攻击的敌人也是一筹莫展。

打仗从来是因为你设了一个包围圈,占据了制高点就可以抹杀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的巨大差距的。

而我们国内拍战争片的导演却往往不懂得这一点。

实在是可笑!

 2 ) 国家和回家,孰轻孰重?

两小时多的长片一下午刷了两遍,诟病电影冗长的,只好嘿嘿了。

最近迷《国土安全》,第四季结尾塔利班血洗大使馆,惊心动魄,所以对同题材的影视表示毫无抵抗力,再加上朋友推荐,就此沦陷。

豆瓣7.6,给低了。

这是一部很man的电影,6个行走的雄性荷尔蒙,强悍而不失温情,在国家立场与道德信仰的十字路口,他们用13个小时的抉择和坚守诠释了最朴素的普世价值。

炉火纯青的镜头切换、凌厉有力的后期剪辑、冷酷凄美的电影语言,还有对大场面游刃有余的把握,无不刻上了迈克尔·贝的鲜明烙印。

他们拿人钱财,护人周全,但还是揣着一腔不能见死不救的热血,违抗命令去临时外交设施“多管闲事”。

尴尬的政府成了这些英雄身后虚化的背景,国家意志不过是追逐利益、玩弄权术的政治机器,只有“回家”才是最真实渴望的价值追求。

电影里没有绝对的善恶是非,六人组既是拯救者,也是杀戮者,当柔和晨曦中,黑袍女人们在遍地尸体中找到自己的丈夫、兄弟、儿子,俯身悲恸痛哭的时候,我们也不禁思考战争的意义,不同的立场何来对错,只不过有人还能回家,有人永远回不了家。

唯一的不爽,齐刷刷的大胡子,让我一度患上了脸盲症,刷到第二遍总算把人脸和名字对上了号。

你说,为了淡化人物印记,弱化个人英雄的光环,就不给演员剃须刀吗?

 3 ) 小吐槽一下

不知道这个片有多少是艺术改编,几个觉得不符合逻辑的地方:1.临时外交据点没有大使馆的常备安全设施,大使就敢优哉游哉地度假一样在战乱国家呆上好几天?

2.放火之前国务院特工和大使在卫生间不会用明晃晃挂在墙上的毛巾堵堵门缝,捂住口鼻?

安全屋啥也没有,没有防毒面具,这也又回到问题1了。

3.后来开车没头苍蝇一样撞到敌军地盘的国务院特工不是专业的吗??

怎么这么不堪大任呢?!

左右不分也就罢了,对方让他们靠边停车下来盘问的时候,形势已经如此明显,居然还在车里墨迹,搁谁都知道不废话最大油门冲过去啊!

4.不管是临时外交据点还是CIA所谓的"秘密"基地,咱就是说,是不是托儿大了?

这么大面积,这么开阔的庭院,里面全部都是金发碧眼,当利比亚人民都是瞎子吗?

要托儿大你就有足够的武装来做保卫工作啊,又没有!

5.位于战乱国家里的特殊据点和情报机关没有被袭击的预案?

没有紧急响应机制?

我可不信。

6.站长从开始哪怕偷船也要撤离到最后说我要一个人留下来工作???

这种无厘头台词我以为只会出现在国产网剧里。

总之,看完只觉得活该啊。

另外,最后空姐在舷梯上垫个毛巾啥意思??

 4 ) 班加西事件

事件发生于2012年9月11日,第一次袭击发生在当地时间晚上9:40分(3:40 EDT,华盛顿特区时间),针对班加西领事馆。

翌日当地时间清晨4点左右,一发迫击炮击中距领事馆约1.2英里外的中情局附属基地,并持续了11分钟。

据报约有125至150名枪手参与了攻击行动,部分攻击者的脸被遮住,并身着防弹背心。

攻击中所使用的武器包含火箭推进榴弹、AK-47及FN F2000突击步枪、汽油桶、迫击炮,以及车载重机枪及火炮。

攻击于晚间展开。

攻击者先是以载有机枪的卡车封锁领事馆外围的主要道路。

卡车上印有安萨尔•伊斯兰组织的标志;该组织由伊斯兰激进武装份子组成,并与地方政府合作管理班加西地区的治安。

(安萨尔•伊斯兰组织于2014年1月被美国国务院列为恐怖组织)在攻击事件前,领事馆的周边区域尚称安静。

领事馆内不超过7名美国人,其中包含史蒂文斯大使。

史蒂文斯大使当时造访班加西是为了审核一项在该地兴建文化中心及将当地医院设备现代化的计划。

史蒂文斯大使当天的最后一场会议是与土耳其外交官会面,结束后史蒂文斯护送土耳其外交官至大门口,当时时间约为当地时间晚上8:30分。

领事馆外的街道十分冷清,国务院的纪录亦显示当天外面没有任何不寻常的情况。

史蒂文斯大使大约于晚上9时回到他的房间,且根据后来警卫的说法,他是单独在房间内的。

大约9:40分,一群高喊「Allāhu Akbar」(意为真主至大)的武装份子自各个方向涌向领事馆。

攻击者向领事馆内丢掷手榴弹,并在大批自动武器及火箭推进榴弹的射击下强行进入领事馆,后方还有装载于卡车上的火炮以及防空机枪提供支持。

一名外交安全勤务局(Diplomatic Security Service, DSS)的干员从领事馆的监视摄影机上看到“一大群人,持有武器的人,涌进领事馆。

”他立即按下警铃并透过播音器大喊“攻击!

我们受到攻击!

”。

领事馆随后通报位于的黎波里的大使馆及华盛顿外交安全指挥中心(Diplomatic Security Command Center),并向2月17日烈士旅(February 17th Martyrs Brigade/كتيبة شهداء 17 فبراير——利比亚当地的精锐佣兵团体)及远在一英里外的美军快速反应基地(即中情局附属基地)求援。

史蒂文斯大使致电予人在的黎波里的代表团副主任雷格利•席克斯(Gregory Hicks,史蒂文斯大使的首席副官),希望告诉他领事馆遭受攻击。

然而,由于席克斯不认得领事馆的电话号码,因此并未接听电话;史蒂文斯大使拨了两次电话,席克斯两次都没有接听。

最终在大使拨打第三次时,席克斯才终于接起电话。

外交安全勤务局的特别干员史考特•史崔克兰(Scott Strickland)将史蒂文斯大使及外交事务情报管理主任尚恩•史密斯、一名信息管理官员等人领入主建筑物内的紧急避难室中避难。

其余干员则至另一栋建筑物内取出他们的M4卡宾枪以及战术装备。

他们曾尝试回到主建筑物中,但因遭遇大批武装攻击者而被迫撤退。

攻击者闯入主建筑物中,破坏了紧急避难室铁窗。

他们接着搬入数桶柴油,并将之泼洒于地板及家具上,然后点火。

很快地,整栋建筑物便充满了浓烟。

史蒂文斯、史密斯及史崔克兰等一行人移动至浴室,并躺在地板上以躲避浓烟。

但他们最后仍因无法忍受浓烟而决定离开避难室。

史崔克兰自窗户逃出,但史蒂文斯及史密斯并没有跟着他。

史崔克兰曾数度折返避难室,但由于浓烟密布,始终无法找到两人;他于是爬上屋顶,并以无线电联络其他干员。

三名干员随后乘坐装甲车回到主建筑物;他们搜索建筑物,找到了史密斯的遗体,但没有发现史蒂文斯的踪影。

根据赶来支持的安全小队队员的说法,大约于当地时间9:30,他们已知悉领事馆遭受袭击,并于5分钟之内进入待命状态,随时准备支持领事馆。

然而,他们的救援任务却因一位“班加西地区首席中情局官员”而被迟误。

事件发生时,领事馆的区域安全办公室开启警报,并以电话通报班加西中情局附属基地以及的黎波里大使馆,表明“我们遭受攻击,我们需要支持,请立刻派出支持......”等语,接着通话便中断。

在经过简短的讨论后,中情局附属基地内,包含资深安全干员泰隆•伍兹在内的全球响应人员(Global Response Staff , GRS)便立刻决定要实施营救行动。

10:05分时,救援小队已听取简报,并已登上装甲车准备出发。

与此同时,中情局附属基地内的通讯员正在告知上层指挥炼目前的状况发展。

另外,一小群中情局干员(包括后来身亡的干员葛兰•多赫提)及联合特种任务司令部成员正在的黎波里规画前往班加西的最快路径。

自中情局附属基地赶来救援的GRS小队一到达领事馆便封锁周遭区域,并试图搜寻史蒂文斯大使以及尚恩•史密斯的下落。

外交安全干员戴维•厄本寻获无意识而后来被判定死亡的史密斯,但小队却迟迟无法于浓烟密布的建筑物中找到史蒂文斯大使。

小队接着决定带着生还者以及史密斯的遗体回到附属基地。

在回到基地的路上,小队的装甲车被AK-47突击步枪及手榴弹等武器攻击。

虽然装甲车有两颗轮胎在攻击中破裂,但依然成功回到基地;基地大门于晚间11:50分关闭。

利比亚最高安全委员会发言人阿卜杜勒-莫内姆•赫尔于事件后表示通往班加西领事馆的道路都已被利比亚国家安全部队封锁并包围。

攻击发生当晚,曾有一支美国陆军突击队被派往意大利西西里岛的西哥奈拉基地,但并没有被派往班加西。

美国官员对此表示该部队于攻击事件结束后才抵达西哥奈拉。

外交安全勤务局的干员以及区域安全官于攻击事件爆发的第一时间便知会了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总部;当时利比亚当地时间约为晚间9:40分,美东时间则为下午3:40分左右。

当时他们以“恐怖攻击”一词形容该次事件。

美东时间4:30,五角大楼的官员告知美国国防部长里昂•潘内达攻击一事。

五角大厦随后命令正在监控武装份子营地的无人飞行机飞往班加西。

无人机大约于当地时间晚间11:10分(美东时间下午5:10分)抵达现场,并随即回传画面及影像至华盛顿。

约半小时后(美东时间下午5:41分),国务卿希拉里致电中情局局长戴维•彼得雷乌斯,中情局于班加西当地有一支驻扎于附属基地的十人安全小队,而国务院相信这支小队将能有效支持领事馆。

午夜过后,中情局附属基地便遭到机枪、迫击炮及火箭弹的强烈攻击。

基地内的人员持续抵抗至9月12日早晨。

清晨时,利比亚政府军与一群自的黎波里赶来且刚抵达班加西机场的美军增援小队(其中包括葛兰•多赫提)碰头。

小队内包含两名现役的联合特种任务司令部成员(绿色贝雷帽)以及5名中情局雇员;他们以支付飞行员30,000美元的代价在的黎波里征用一架小型喷射机,并要求飞行员将小队载往班加西。

在机场碰头后,利比亚军队及刚抵达班加西的增援小队于早上5:00左右前往中情局附属基地,并协助将约32名美国人送往机场等候撤离。

在撤离车队离开基地大门后没几分钟,基地又遭受强大火力袭击。

增援小队立刻进入防守状态。

在炮火稍歇之际,中情局雇员多赫提开始寻找他的朋友,即同样为中情局雇员的泰隆•伍兹。

多赫提被告知伍兹在屋顶上操作Mk 46机枪。

他在屋顶找到伍兹及另外两名雇员;他们很快地相互拥抱,互道安好,接着便重回战斗岗位。

仅数分钟后,一发迫击炮弹击中了伍兹的位置,并造成相当严重的伤害。

而在多赫提试图改变射击位置并找掩护的同时,第二发炮弹击中了他,并造成他当场身亡。

31岁的外交安全勤务局干员戴维•厄本在迫击炮轰炸中遭受严重的破片伤害,并有数根骨头断裂。

数名干员立刻冲上屋顶评估伤者伤势,并协助运送伤者下楼。

同一时间,一名联合特种任务司令部成员透过手持显像装置监看由美国非洲司令部回传的“掠食者”无人机的影像。

该名成员告诉基地长官:基地外有大批武装份子集结,我们必须马上撤离所有人!

上级官员马上同意;基地内所有人员被告知收拾各自的随身物品及安全装备,并准备撤离。

数分钟内,所有人皆已登上撤离车辆。

在前往机场途中,车辆依旧遭受小口径武器的持续攻击,但他们成功抵达,且没有任何进一步的伤亡。

在战斗过程中,中情局特工成功救出6名国务院人员、收回史密斯的遗体,并将约30名存活的美国公民撤出班加西地区;但他们仍迟迟无法找到史蒂文斯大使。

史蒂文斯大使最终被发现时,独自躺在一间黑暗、充满浓烟,门被锁上且仅能由窗户进出的房间内;他是被一群跑来协助的利比亚民众找到的。

民众将大使从窗户拉出来,让他平躺于庭院的石纹地板上。

然而,群众并不知道他的身份。

一名名为阿卜杜勒-卡迪尔•法德勒(Abdel-Qader Fadl)的自由摄影家当时也在现场,并通知美联社,表示大使意识不清,而且“可能有动一下他的头部,但只动了一次”。

当群众寻获生还的大使时(群众仍然不知道他是大使),不断高呼「Allāhu Akbar」(真主至大),虽然当时无人能够确定大使是否依然存活。

一名22岁主修艺术的学生艾哈迈德•沙姆斯(Ahmed Shams)当时也在人群中,他向美联社表示很开心能找到生还的大使,他们试图施予急救,但当时附近没有任何医疗器材或是可用的救护车。

另一名名为法赫德•巴库许(Fahd al-Bakoush)的自由摄影师后来公开发布了一段利比亚人试图从浓烟密布的房间内救出大使的影片。

根据巴库许的说法,当地民众见他仍然存活,尚有一息,但他的眼皮却不断跳动。

群众虽然知道他是外国人,但却不知道他就是美国大使。

大约于凌晨1点左右,由于没有任何可用的救护车,史蒂文斯大使被当地人以一辆私家车紧急送往被安萨尔•伊斯兰组织武装份子控制的班加西医学中心。

在医院,值班医师齐亚德•阿布•扎伊德(Ziad Abu Zeid)对史蒂文斯大使施予长达90分钟的心肺复苏术(CPR)。

根据札伊德医师的说法,大使因吸入过多浓烟窒息而死,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外伤。

医师表示不清楚遗体后来被送去哪里,但他相信遗体是被利比亚内政部送往机场,并交由美国政府保管。

美国国务院则说他们不清楚是谁将大使送往医院,也不清楚是谁将大使遗体运往机场交予美国政府。

大使的遗体被带至贝尼纳国际机场,从那里被送往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并以运输机送至位于德国的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

所有遇难者的遗体(共4名)接着从德国被运至邻近华盛顿特区的安德鲁空军基地(Andrews Air Force Base);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基地内为遇难者举行纪念仪式。

攻击事件之后,所有班加西的外交人员皆被移至首都的黎波里安置;部份不重要的人员则被撤离利比亚。

许多存于领事馆内的敏感文件依然下落不明,其中包括与美国合作的利比亚人名单,以及与石油合约相关的文件。

共有4名美国公民于攻击事件中丧生,包括大使约翰•史蒂文斯、外交事务情报管理主任尚恩•史密斯,两名前海豹部队成员的中情局雇员葛兰•多赫提与泰隆•伍兹。

约翰•史蒂文斯是继1979年于阿富汗喀布尔身亡的阿道夫•杜布斯后首位于任职期间殉职的美国大使。

2012年9月10日,离班加西攻击事件至少18小时前,基地组织领导人艾曼•扎瓦希里释出了一段与2001年911事件11周年相呼应的影片,片中号召穆斯林攻击在利比亚境内的美国人,以为基地组织利比亚分支领导人阿布•叶哈亚•里毕的死复仇(于2012年6月在巴基斯坦死于美国无人机的攻击)。

目前并不清楚扎瓦希里本人是否知悉攻击班加西领事馆的计划,但他于2012年10月12日的另一段影片中仍然大力称赞了班加西事件的攻击者。

2012年9月14日,在阿拉伯半岛的基地组织分支发表声明表示班加西事件是为阿布•叶哈亚•里毕的死复仇,但却并未说明该事件是否是他们的作为。

后来据报,该组织确实有3名成员涉入攻击事件中。

另外,一通于攻击事件后由班加西地区拨出且被截听的电话显示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的领导人穆赫塔尔•贝尔默克赫达尔(Mokhtar Belmokhtar)可能与攻击事件也有关联。

纽约时报记者戴维•柯克派崔克(David Kirkpatrick)报导一名20岁居住于领事馆附近的民众穆罕默德•比沙里(Mohamed Bishari)目睹了攻击事件。

根据比沙里的说法,攻击事件爆发前没有任何征兆,且是由伊斯兰主义武装份子安萨尔•伊斯兰组织所领导的。

柯克派崔克的报导中称安萨尔•伊斯兰组织说他们的攻击行为是为了报复反穆斯林影片《穆斯林的无知》。

报导更进一步表示阿哈穆德•阿布•卡塔拉被目击者及当局称为此次攻击事件的罪魁祸首,虽然他本人坚称他并没有参与攻入领事馆的活动。

根据卡塔拉的说法,他与安萨尔•伊斯兰组织有密切关系,但并不是该组织的正式成员;然而目击者、班加西地区的居民以及西方新闻媒体皆称他是安萨尔•伊斯兰组织的领导人。

卡塔拉更进一步声称他是阿布•乌巴达•伊本-贾拉圣战旅(Abu Obaida ibn al-Jarrah/أبو عبيدة عامر بن عبدالله بن الجراح)的领导人,而该组织中部份成员亦有参与安萨尔•伊斯兰组织的活动。

被囚禁的奥马尔•阿卜杜勒-拉赫曼圣战旅是一个基地组织的专业武装组织,他们的主要要求是释放被囚的奥马尔•阿卜杜勒-拉赫曼。

今日美国则报导先前在开罗的示威活动主要即是抗议囚禁奥马尔•阿卜杜勒-拉赫曼的作为。

在攻击事件后数周,奥巴马及其他行政官员表示《穆斯林的无知》一片煽动了许多针对美国外交设施的攻击事件,并宣称该片是班加西事件最主要的催化剂。

攻击过后两天,CNN记者莎拉•亚尔森(Sarah Aarthun)引述一位匿名的美国高级行政官员的话:这群暴民不是无知的。

那部影片(指穆斯林的无知)及9月11日(指艾曼•扎瓦希里于9月10日释出的影片)给了他们发动攻击很棒的理由,而且对他们而言这样的攻击纯粹是偶然的。

但很显然该事件是早有预谋的军事攻击。

 5 ) 大使完全是被那几个安保人员坑死了

麻痹大意无人值守,导致袭击者长驱直入,没时间反应,取武器导致被分割。

那个弹药库,距离主建筑应该很近(如果太远根本就不应该把武器库设置在那儿),安保主力取回武器竟然无法返回,声称敌人火力太强大。

但是回顾整晚战斗,美军除了两人被迫击炮炸死,另外两个都是烧死的,袭击者一个人都没打死。。。

更可怜的大使先生最后一个人逃到了小房间,这时候可以说所有的安保人员都已经严重失职,即使这样大使既没有被袭击者发现也没有被枪弹打死,最后还是被朝阳区群众发现延误治疗而死。。。

 6 ) 正社员拉的屎,外派来擦

其实最开始,想取得标题是《6人行,不止老友记,还有GRS》。

但幸运的是,很快我就意识到,这个切入点不是我想说的。

现在我坐书桌前,看着河景,码着字,手边还有一杯加冰的可乐。

再想想剧中那要命的13小时,除了感叹自己确实上不了战场,还想竖个中指,环顾四周,思前想后,这个中指,给自己吧。

【故事是这样说的】片子的名字叫《危机13小时》。

目测还有很多人没看过,所以我决定有限度剧透。

当然,剧情描述实在是件很无聊的事,但好处是可以增加文字的篇幅,所以,我努力压制着自己快要喷薄而出的激情,先把经纬描述下。

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

2012年9月11日,另一个911,利比亚班加西,米国的大使馆被袭。

大使身亡。

如果是减字新闻稿,就是上面所述的内容了。

但,其实真正的剧情,还没展开。

在距离大使馆1英里的地方,还有个米国的CIA秘密基地。

里面除了有一群958,211(官方说法是耶鲁,哈佛)毕业的精英在工作之外,还有6个GRS,我特地去百度了下,GRS是全球应对人员的缩写。

其实,就是6个由保全公司派来的保安。

当然,他们不是一般的保安,出身不是海军陆战队,就是游骑兵。

故事说的,就是当大使馆被袭,米国一筹莫展之际,6个保安挺身而出,不计较通宵工作,不在乎工作范围超合同,不怕牺牲,勇救同胞的故事。

【这是部好片子】这是部好片子。

看了才知道,原来RPG,不仅仅指角色扮演游戏,还指火箭筒。

这是部好片子。

看了才知道,原来真打起来,不是楚河汉界,你在左,我在右。

我瞄准,你开枪。

而是一个院子里开派对,四面八方全是人。

你不知道谁是敌人,你也不知道谁是友人。

这是部好片子。

最后据守CIA基地,看着敌人冲过来,GRS们不是拿着火力乱扫,而是反复确认,对方手上是否有枪。

有枪才是敌人,才能射击。

不然,会犯法。

这是部好片子。

GRS的一员,在战斗前,导演给了特写,他把自己和孩子的合照揣在怀中。

我就知道他已经预领了烈士的名额。

果然,恐怖分子在反复确认持枪对射不能胜之后,祭出了迫击炮这个大杀器。

事实证明,在昔日2战战场上风光一时的迫击炮,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沉寂。

重大的伤亡,都是它造成的。

之前的那名GRS,在一枚炮弹落下后,只剩半张照片在血火中飞舞。

【但谁在乎】这是部好片子。

上面说的这些,其实都无关紧要,谁在乎。

我真正想说的,是这6个外派,擦的一手好屁股。

这6个英雄,其实是外派。

对,他们不属于CIA,只是CIA从安保公司雇来的保安。

所以基地的站长,永远看不惯他们。

做什么都是错。

GRS提出的各种建议,都被否决。

因为你们是外派,所以你们没资格提意见,遵照正社员的指示,去做,就是了。

结果,就是当意外发生,需要有人站出来的时候,正社员缩了。

流程,请示,考虑,上报。

我不是不做,只是做了没用而已。

这时候,外派站了出来。

既然只剩我们能去救人,那我们就去救人。

别和我叽歪其他的。

这里有个镜头,大使馆刚遇袭,GRS就获悉,并准备出动。

但CIA的站长,拦住了他们。

“stand down”,“stand down”。

既然你认为这个重要,你倒是说三遍啊。

等到之后,GRS们冲过去,已经晚了。

恐怖分子冲进了大使馆内部,杀了人,纵了火。

之后的CIA基地保卫战,其实可说的点不多。

这是GRS的本职工作,他们冲前面,无可厚非。

但面对一波波打不完的恐怖分子,他们只要求能有空中支援,甚至都不用说什么精准打击,炮火支援,飞机来个低空掠过,就成。

可没有。

基地的CIA女士都看不下去了,自己打电话给部门经理,要求资源。

部门经理的回答很官方,你要资源?

你丫得到授权了吗?

开过项目启动会了吗?

流程没走,我不会给你资源的。

妹子也火了,你问我要授权?

我的授权就是,如果你不派飞机来,那就等着收尸吧,包括我在内。

【摆正位置好同志】最后一幕,也很有意思。

援军终于来了,飞机也来了。

但因为座位有限,所以,GRS们,被留在了机场,等下一班飞机。

闲着也是闲着,聊聊吧。

CIA的站长会如何?

应该会授勋获奖吧。

那些来了一枪没发的援军会如何?

应该会授勋获奖吧。

我们呢?

我们可以回家。

这一段,我给10分,满分10分。

最后,在码字的全过程中,除了一直在回想影片的各个场景,还不断在我脑海中回闪的,是部日剧,叫《派遣の品格》,中文叫派遣员的品格。

看完打打杀杀,其实可以看看这部剧。

虽说是老片子,但那时的篠原涼子,真的很好看啊。

最后的最后,我绝对没有歧视,鄙视,轻视正社员的意思。

我尊重,尊敬,尊爱各类客户。

客户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

 7 ) 班加西孤岛

片头是卡扎菲像一条狗一样被从水泥管道里拖出来,一颗子弹结束了他生不如死的逃亡旅程,也结束了利比亚四十几年的独裁统治。

从此以后利比亚人民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

如果你把街上随时游荡着无数举着AK的武装暴徒,枪战和爆炸就在你身旁发生称为幸福的话,利比亚人民真是幸福到爆。

卡扎菲政府的军火流落民间,新政府无法控制住边远地区的局势,利比亚陷入战乱,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情势尤其复杂凶险。

而造成这一切混乱的始作俑者-美国,它家的中情局在班加西设有一个秘密基地。

这个基地里的美国人们,就是这部影片的主角。

要说当地人对美国人是什么态度,首先是这帮高富帅值得打劫一下。

新人杰克抵达班加西,回基地半路就被一帮荷枪实弹的民兵当街拦住,他和队长罗恩如果怂了,不仅车子,估计连底裤都会被扒走。

其次就是仇恨。

且不说境外渗透进来的恐怖组织,当地人中很多曾经依附卡扎菲政权的既得利益者肯定把美国恨得牙痒痒,而一无所有的平民,或许也不乏怀念卡扎菲的统治,因为在他们心中,即使是施行暴政却强力统一的政权,也好过目前的战火纷飞。

何况路人皆知的是,美国策动联合国军空袭推翻卡扎菲政权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利比亚人民的福祉,而是石油储量丰富的利比亚掌握在一个不合作者手里,他们需要扶持一个听话的统治者上台而已。

所以换一个角度看,当地民兵冲击中情局基地就有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悲壮意味。

很可惜迈克尔贝并没有在这些民兵身上倾注任何关怀,这些面目模糊的大胡子从来都是出现在镜头远端,说着叽里咕噜没人懂的阿拉伯语,指指点点,紧张又愤怒地窥视,在黑夜中冲锋,中弹倒下变作尸体,穿黑袍的穆斯林妇女趴在他们身上哭泣。

你无法知道他们的动机,他们的心理状态,不了解他们,自然也不会同情他们。

或许是迈克尔贝的美国人身份导致他采用这样的立场,但作为一个想拍出伟大电影的导演,这样做只会使电影失色。

中情局基地的核心安保力量为一只罗恩带领的6人小队。

这支小队隶属于一家私人安保公司G.R.S,队员皆是前海豹突击队和特种部队成员。

说不好听就是一支雇佣军。

他们和基地纯粹是雇员和雇主的关系。

所以基地主管鲍勃并不把他们当自己人,动辄恶语相向。

杰克和鲍勃在路上被困住请求支援时,鲍勃拒绝派出剩下的队员;队员Tanto疲劳的在大使讲话的现场打瞌睡,换来鲍勃的一顿猛烈训斥,他的原话是“你再不专业点,会有10个人来顶替你的位置,你可以回老家做你的安保顾问”。

潜台词是我知道你来这里工作只不过为了高额薪水,可不像我是为了国家服务。

公务员发现一个干体力活的竟然收入比他还高,能忍?

每个安保队员来这个离家千里危机四伏的地方的最大诱因当然是钱,杰克的生意如果不失败,他也不会出现在这,影片里都有提及。

所以他们立功无法享受授勋,战死也不会被国葬,他们只需要尽合同上规定的义务,其他时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最后能安然无恙回家和亲人团聚就算达成目标。

然后基地旁边的美国临时使馆被袭击的时候安保小队提出营救,基地主管鲍勃就懵逼了。

这帮自私自利的纯粹来淘金的无脑肌肉男竟然这么见义勇为?

他的回答是没授权,不许。

即使他明知这支力量是最快同时也可能是唯一一支能施以援手的队伍。

他的应对是召唤当地合作伙伴-2月17旅。

2月17旅简直比神龙还难召唤,在片尾才出现,一出现还声势特别浩大,老长的车队。

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一定要凑齐了人才能出队,人多才能给自己壮胆,不然门都不敢出。

非洲部队战斗就像老式港片里的黑社会群殴,比的是人数,但黑社会流氓至少还有血性,这帮人胆小如鼠,不知忠诚为何物,可能连国家观念都没有,挥舞着ak耀武扬威,像一帮野狗,看见兔子就上去劫掠,看见老虎就望风而逃。

可班加西就是这帮野狗的地盘,安保6人小组个个都是老虎,但他们孤立无援。

每一辆汽车都可能装着炸弹,每一个平民都可能揣着武器,加上言语不通,出了基地就非常恐慌,有随时被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淹没的危机感。

6人小组冒着被解雇的风险,抗命开始营救行动。

不得不佩服美国士兵的战术素养,总共就6个人,他们还分两个小队分别从前后门突进,这也是对单兵战斗力绝对自信的表现,以及互相之间的信任。

错过营救的黄金时间,大使不知所踪。

返回基地,所有人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基地很可能是下一个袭击目标。

接下来就是影片的重头戏,也是迈克尔贝最擅长的,贝氏烟火大会,也就是中情局基地攻防战。

如果无视人员死伤的残酷,迈克尔贝拍摄的战争场面非常赏心悦目。

场面是美国人单方面的屠杀。

6个前美国精英战士居高临下,戴着夜视仪将战场一览无余,手中的德国科赫步枪织成死亡弹幕收割着一拨又一拨民兵的生命。

他们或各自为战,或按照指示对某些重要目标,比如装载炸弹的客车和对面高楼的火力点,进行集中火力打击。

一闪一闪的战场火光,映红了一张惊恐的民兵的脸;一颗子弹穿过一辆废弃汽车的车窗,准确击中RPG炮口还对着地面的民兵的脑袋,民兵死前按下扳机,火箭弹射向脚下,炸翻了一群战友。

发起死亡冲锋的利比亚民兵完全对基地形不成威胁,直到他们抬来了重武器——迫击炮。

迈克尔贝玩了一手他在《珍珠港》里玩过的特效。

镜头以固定在一颗迫击炮弹尾部的视角,追踪着它从炮膛里飞出,冲上凉爽的夜空,到达最高点一个猛子扎下来,呼啸着栽向罗恩所在的楼顶。

“上帝,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心中”。

罗恩的往事更加不堪回首。

杰克和罗恩在战场短暂平静的聊天中,侧面透露出罗恩离过一次婚,那时他“投身于伟大的事业”(参军serve the country),他的孩子被另一个男人抚养,现在他大概再婚了,然后又一个孩子出世,这是他的“second chance”,美国人很看重second chance,类似我们的浪子回头金不换。

如今罗恩的伟大事业已经离他而去,他现在为钱卖命,然后他死在这里。

杰克还反思“我为什么要在这里”?

这我就看不懂了。

你又不是部队士兵,服从命令被部署到这里的,是你自愿来的好吗??

也许他问的不是自己为什么要在这里。

他问的是中情局所代表的美国为什么要在这里,利比亚,非洲。

为什么美国要介入万里之外的一场异国战争,为什么他们这些人,为钱也好,为国家服务也好,要把命丢在这里。

这才是他搞不懂的。

战斗结束,所有人安全撤离至机场。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

迈克尔贝又使出煽情绝招。

他给了我好几个美国大兵背光孤独矗立的剪影。

虽然劫后余生,却也心若死灰。

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

在悲壮的配乐中,杰克的画外音响起,他说罗恩告诉我,“上帝,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心中”。

 8 ) 这次事件为何被称为希拉里邮件门

这次事件为何被称为希拉里邮件门,转一篇文章:Did Hillary’s Email Get Ambassador Stevens Killed?

The last Hillary Clinton email dump includes one that gives away the location of U.S. Ambassador Chris Stevens, who was murdered by terrorists in Benghazi. Is she responsible for his death?The email was sent in 2011 and is one of several State Department emails that went through Clinton’s personal email account and private, non-secure server virtually advertising Stevens’ whereabouts, Breitbart reports. Others that had been previously released revealed that Stevens was moving “from Malta to Benghazi,” advised that he and his “team are in the hotel” and disclosed that he had requested “better security at the hotel” and “better security-related coordination.”Stevens died on Sept. 11, 2012, during terrorist attacks on U.S. facilities in Benghazi, more than a year after these emails were sent. But the fact that his whereabouts were exposed in emails in 2011 strongly suggests that his movements and location could have also have crossed through Clinton’s private email server days and even hours before he was killed. We haven’t seen any emails that would confirm that, but remember, Clinton deleted 30,000 of them. The public hasn’t seen them. For all we know, she could be hiding multiple emails that told hackers exactly where Stevens was and when.Clinton’s personal email and private server were far from secure. It was as open and accessible as an office bulletin board. One high-ranking former KGB officer said that “of course” the Russian foreign intelligence service “got it all,” while former Secretary of Defense Robert Gates has said that he thinks there’s a good chance that Russia, China and Iran hacked Clinton’s email server. That means the terrorists who killed Stevens and three other Americans didn’t need to obtain the information themselves. They could have received it from another party that simply wanted to stir up trouble for the U.S.Though we know that at least 2,000 of the emails on her home-based server held classified material, the full extent to which Clinton’s email arrangement put national — and personal — security at risk is not fully known. We hope some of the fog will be cleared up by Bryan Pagliano, the staffer who set up the server in the Clintons’ New York home in 2009. The Justice Department has granted Pagliano immunity in its criminal probe into the possible mishandling of classified material.The evidence provided by Pagliano, a political appointee approved by the White House, could severely damage Clinton. It’s safe to say that few if any know more about the set-up than he does. In effect, he knows where the bodies are buried. If he tells investigators where they are who put them there — if he knows that Clinton deleted official State Department emails rather than just personal emails, as she claims, or was ordered to do it himself — then the Clinton camp is in trouble.Actually, it’s been in deep trouble for some time. Hillary would not have survived as a candidate — and maybe even as a free citizen — this long had she not been a Democrat. The media would have pressured her out of the race and demanded prosecution if she were a Republican. But it’s treated her emails much the way it’s treated the Benghazi scandal: Nothing to see here.

 9 ) 中国人的骄傲

看完后必须感慨下“不经受战争的残酷,就不知道现在的和平生活有多么不容易!

” 天朝纵有千般不好万般独cai,可至少给了我们一个相对安全安稳的世界,我们不用担心走在路上被流弹误杀,不必害怕恐怖分子的烧杀抢掠,这一刻我是感谢党和政 府的 在这么危机的时刻没有任何武装力量去支援,甚至连华府都没有增派军队去支援,让我不得不赞叹我们大中国:1、2011年利比亚战争一触即发,在这混乱之际只有中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霸气动用了91架中国民航包机,35架包机,12架军机,租用了11艘外国邮轮,5艘国有商船,并且全程由军舰护航,奔赴利比亚撤侨,仅仅用了12天就将35860名中国人安全护送到祖国怀抱。

2、2015年4月也门战乱发生后,中国军队仅用了10天就安全撤出了所有中国公民。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美国、英国等所谓大国,只是告诉自己的国民,国家并无撤侨计划,让他们自己看着办3、同年尼泊尔大地震,中国救援队伍第一个到达,营救所有被困的中国人4、2016年,新西兰地震,观鲸小镇受灾严重,唯一通向外界的公路被阻断,食物和水都极度匮乏,飞机是唯一的进出方式。

一队英国夫妇一遍遍给英国使馆打电话求助,却无人搭理,让他们更受刺激,就在他们挨饿受冻,焦急联系英国使馆时,旁边的中国游客却迎来了中国使馆派来的直升机,正在有序撤离。

眼看靠英国使馆无望,夫妇俩决定自己租机离开灾区,却得知小镇上所有的直升机都被中国领馆租来撤离中国游客了..... 每一条都让我看得热泪盈眶,也许我们的国家不够强大,含金量不够高但是出门我们不害怕回不了家,这就够了老百姓要求的的不高,平安健康衣食无忧!

 10 ) 你本不该出现在那里

原来事件过去都要4年了,还记得当时看到新闻的时候。

长达2个多小时的电影看完竟不觉得冗余,也许正体现了这个电影不俗的水平。

前有一众电影曾反应或反思美国士兵在中东的境况,包括The Hurt Locker, Zero Dark Thirty, Argo, Lone Survivor, American Sniper。

但这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战争片,没错,大使都被袭击了,虽然那不是正式的大使馆,但这就是突如其来的战争。

这是美式的爱国主义,但又不那么爱国主义,片中对官僚主义的暗讽比比皆是,从自信的大使到CIA长官再到背后那个一直没有露正面的美国政府,他们说着严肃正经又冠冕堂皇的话,而真正历险的是士兵个人。

你本不该出现在那里。

在历史和地区的焦点上,身为士兵的无奈。

没有一个人有责任去营救大使,但还是去了。

因为不能眼睁睁看着有人去死。

那一刻是个人心中的信仰和准则,而不是国家利益。

其实每一个士兵都一样,包括对面的。

或许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打这一场,开火了,就要打,至少为了生存和信仰。

这是每一个人的战争。

等黑夜过去,弹片烟花般散落,清晨的阳光下,总有人为你哭泣。

你本不该出现在那里。

可是你已经在了。

All the gods, all the heavens, all the hells are within you.Flag也立了不少,真的煽情起来也并没有太大效果,反倒是和开车的妈妈打电话一段很有趣,小孩子的吵闹特别具有反差感。

士兵是真实的人,他们背后是国家,其实是每一个家。

电影在人物塑造上比较突出,每一个都鲜明锋利。

男主一眼就认出了是血战太平洋中的帅哥,能从太平洋胜利而归,可惜这次没有从班加西全身而退。

民众的刻画也颇有意思,隔壁子弹横飞,我还是要看美式足球,民主更多是有心人的口号,大众更关心的是实在的生活。

摄影不禁让人想起提名了奥斯卡的Sicario,虽然连贯性差些,但对于城市和对战场景的展现很棒,体现了类似的冷峻凄美的质感。

音效看看导演是谁就有数了,而配乐来自Hans Zimmer大师(的工作室)。

《危机13小时》短评

不愧是拿了金酸梅的导演,拍的这部冗长的真人CS反恐片看的我昏昏欲睡不停快进。整个情节紧张激烈,可是整体拉长的节奏实在全都是高潮反而没了刺激点。典型的美式主旋律影片看多了也觉得特别乏味,故事本身的立意就很浅薄,导致全都是在噼里啪啦的机关枪斗争。又一部外国媒体低评,豆瓣高分的影片。

7分钟前
  • Jonathan
  • 较差

好看好看!Krasinski!(小扇子扇风)卖拷贝这次难得没滥用音效,反而中间几段配乐相当精彩。不过情节可以再强一点,比如袭击开始后,美国政府几个部门因为jurisdiction的问题推磨这点上,换个导演大概能拍成政治剧。不过片尾还行,避免变成为美国中东政策摇旗呐喊的政治宣传片。

10分钟前
  • Iberian
  • 推荐

现在看这种二战以外的美式主旋律电影很难有代入感,只是看着咣咣咣的。

13分钟前
  • 雪夜电影
  • 还行

3.5,看个紧张刺激,真实事件改编的特点就是无限的真实感,但这部实在没有突出什么。

16分钟前
  • 我不是大哥哥
  • 推荐

山寨版黑鹰坠落……磨磨唧唧把人都看困了……

19分钟前
  • VVVVVVVVVVVVVV
  • 较差

危机13小时。

22分钟前
  • 小张
  • 推荐

是的连导演自己都知道在致敬黑鹰坠落,可惜2016年还拍出1990年式的主旋律真的让人感觉很可惜。很多镜头都能感觉到导演的刻意和故作深沉,可惜讲的又是最浅显的,想拍文化却没有文化。

25分钟前
  • 🐨
  • 较差

一個好簡單的故事到底為什麼可以拍得這樣又臭又長

30分钟前
  • 安柏林
  • 较差

战争场面真实感不错,但一些情节还是拍的理想化了,毕竟这种美帝主旋律还不忘讽刺一下最后也没有其他美军来支援,其实最引人思考的还是最后一幕利比亚老人妇人和孩子的伤心无助,战争啊…

33分钟前
  • 食野之苹
  • 还行

美国人总是把侵略别人,把别人国家轰成废墟还冠冕堂皇,还正义感十足,还加上家庭来让人产生同情,干脆地球就活个美国算了,只有美国人的家庭算家庭,别的国家的家庭都是狗屎,可是如果地球只有美国一个国家,美国人就没有其他国家可以剥削可以掠夺了,求哲学家解决这个问题

34分钟前
  • rockqiang
  • 很差

老老套套的美式英雄主义,但怎么整得跟丧尸围城似的 … “爆炸贝” 老喜欢在电影里添一些小玩笑,因为文化差异,我一般很难接住它的笑点啊!【7】 —— 1 —— 🔴 2016【32】 🔵 美国【70】【5月【🟢】【➊】】【2022 ▲ 218】【≈ 144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37分钟前
  • 舊夢不須記
  • 很差

三星半,枪战片拍出了丧尸围城的感觉,前半段太啰嗦,后三分之二非常过瘾好看,没什么野心的爽片。“我在想我的女孩儿们,想着她们如何评价我:他死在了他不该死的地方,一场他不理解的战斗中,在一个对他一点儿意义都没有的国家。”

38分钟前
  • 雪后林中有鹿
  • 推荐

"我在打一場我根本不知道原因的戰爭" 死那麼多人為了什麼? 這些美國士兵不懂, 那些敘利亞人恐怕也不懂 ~而這個"沒有人懂"正是最讓人震撼的T_T

39分钟前
  • chuchu
  • 还行

看睡着了。。。

41分钟前
  • Joey
  • 较差

好莱坞的爱国主义已经连节操都不要了。全篇套路,不带来一丝精彩。

43分钟前
  • 陈观山
  • 较差

没有黑鹰坠落那么好看。不太理解的是那些武装分子,看上去是那么愚昧。看样子也没受过什么训练,拿着Ak乱窜,像苍蝇一样。

45分钟前
  • dblddx
  • 还行

我觉得非常好看,很吸引人,电影很长但确能让人忘记时间的流逝,被剧情牢牢黏住,拍的很有连贯性和紧凑性,好电影。期待《战狼》系列像这个方向发展,国产的确还差很多,改进的地方很多很多。

50分钟前
  • GodShadow
  • 力荐

电影一般,但是故事值得一讲,叙事角度也比较客观。

55分钟前
  • 荒川
  • 还行

首先,无论如何,这才是卖拷贝老师该拍的电影。其次,每一枪都没有浪费,不过问题是,除此之外浪费的时间实在太多了。

60分钟前
  • viennavirus
  • 推荐

剧情拖沓冗长,不必要的煽情戏太多。作为一部战争动作片,实在是太矫情了。

1小时前
  • 我即地狱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