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继续用她擅长构建的日常影像完成了《七里地》,她坚持自己的同时也毁掉了这部贺岁短片。
《七里地》以“福”字简单串联起三代人的感情,因为片长短、信息多(也即不断需要“动作”),加上三条时间线交叉发展,情感没能酝酿起来,最后只能借助口号(“但福,一直是我们心里不变的信仰”)和歌曲(陈粒的《四海》)升华,最终给观众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这证明了文艺片与广告(或者说带有明显商业意图的短片)之间存在的巨大隔阂。
在文艺片中,许鞍华可以得心应手地用日常影像反映真实生活的情状,剧情片的长度给予她足够多时间进行细节的建构。
但在不足十分钟的商业短片里,她不再能如此了,《七里地》如同贾樟柯的电影那样最终只能通过视觉或文字符号来触发观众情动:这就不再是观众借由影像观看,而不是经由文本被迫接受教义。
《啥是佩奇》与《七里地》出于相似的商业目的:一者是借贺岁为电影做宣传,号召大家进电影院看电影;一者是接受阿里巴巴公司的委托,以贺岁名义拍摄一部“支付宝”宣传短片(里面有公司的价值观);不同的是,《啥是佩奇》直接用广告的套路来拍,它不藏不掖,直白地给你讲一个故事,让你感动;相反,许鞍华的内心似乎仍有艺术家的崇高使命,仍然想拍摄艺术为上的作品,但受制于现实,她不得不在最后露出商业宣传的狐狸尾巴。
这种心态在贾樟柯近年的电影也有反映。
一方面,科长想拍摄艺术电影,但同时也不想为此放弃国内市场,结果这种矛盾反映在了电影中,让人觉得奇怪:表面的姿态十分崇高,为艺术而献身,实际上无处不透露着博取高票房的心机和野心。
两者没有办法妥协吗?
我想也不是,这无非让观众觉得导演不真诚罢了。
如果想探索电影艺术,请继续;如果想转而走商业路线,也请明示,不必戴着一副假面具做不相符的事情。
我们且看看科长为苹果公司拍的贺岁短片是否有同样的问题。
临近过年,各大品牌也玩起了春节营销,这里面集合了中国人几千年以来的回家情结,亲情在春节过年回家时最浓郁。
去年,导演陈可辛通过iphone拍摄一直短篇《三分钟》,故事讲述了一个铁路工作者,在节假日不能休息,坚持在岗,而自己的孩子却不能团圆的故事,这个故事相当煽情,却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毕竟在中国,还有很多像铁路工作者一样,节假日要执勤不能陪伴家人的故事。
或许一个知名导演+一个短片故事营销的方式吸引了广告主的注意,今年,支付宝联合许鞍华拍摄了《七里地》,贾樟柯联合iphone拍摄《一只桶》。
同样是讲乡愁,从名字上看,一只桶真的太接地气,这一只桶是无数城乡家庭的那只桶,也是我们无数小镇青年见过或许用过的那只桶。
而《七里地》透着文艺气息,让观众想一想,这是什么?
和《七里香》有啥关系。
看完影片后更想说,七里地和其名字一样,云雾缭绕不知所云。
显然,贾樟柯小镇青年的情结在拍广告片时也没放下,他也确实了解我们回家过年的故事,每次离开家,父母都要大包小包的装东西,孩子如果拒绝,父母说,“城里的哪有家里的好”,故事朴实,情节流畅,镜头记录着主人公拿到妈妈给的一只桶,从家里道镇上,从大巴到船上,拎了一路,重,被车里的女孩嘲笑,中途桶坏掉,去捡起来吗?
最后到达自己的目的地,观众的心思也跟着变化,里面到底是什么?
最后谜底揭开,竟然是一筐土,土里埋着鸡蛋,每个鸡蛋写着编号,还有一个鸡蛋挂着笑脸,看到这个笑脸,恐怕我们在屏幕前面也要笑了起来。
而许鞍华导演的则看起来不那么接地气,第一代人闯关东,第二代人留学生。
中国人喜欢过年的时候贴福字,这是多少年来留下的传统。
第一代人来到七里地落户,历经艰险,远远的走过来,第一件事往门上贴一个福,在历经艰险,他们向往的是稳定和安居,好吧,我们暂且接受第一代人不管经历了什么依然对福充满向往。
七里地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个世界,要知道,那个年代,别说出国,在国内上大学就要费老劲了,可是第二代人却说着没有口音非常流利的英语,导演是不是对当年的中国社会有什么误解?
第三代人则是春夏作为一个观察者记录者来到爷爷和爸爸曾经生活长大的地方,这个地方对她是新奇的,她是外来者又是参与者,福对于一个各方面富足的人又意味着什么?
故事慌慌张张,演员靠着台词才让我们明白故事的主题是什么,有点煽情,有点强拉着观众掉眼泪的意思。
情节左拼右凑,只想问问这是导演在炫技巧吗?
几代人对福的感受没有变化,福的意义一成不变,想感慨一下,这是所谓的文艺青年对现实生活有多少误解和不懂,还想强说他们的文艺主义,只怕这不是文艺是浮夸。
两个故事都贴合了广告主的主题,贾樟柯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游子离开家,和父母的羁绊,台词真实,剧情流畅,展现了中国人的情,也展现了iphone强大的拍摄能力。
七里地故事,时间在变,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变,对福的向往却没有变。
只不过讲述了不属于我们的故事,更像是导演的一场意淫。
总想搞个深度主题,但是人生的故事都在细节里啊。
转眼间春节又要到了,集福字仿佛成了我们的一种习惯。
在寒风萧瑟中,看到这样一部温暖人心的短片,实属贴切。
回家路也许漫长,但我们与家的距离却从来不曾漫长。
许鞍华和金志杰的阵容,可以说是品质保证了!
值得一看的暖心制作。
赞👍贴福字,集福字,年年福运到。
一家人,三代情,冬日挡不住的是温情。
好作品。
文/李子衿七里地,是由许鞍华执导,金士杰,春夏,张亦驰主演的支付宝新春五福短片。
短短10分钟的片子,讲述了七里路,三代人,来来回回一走七十载的故事。
11947年春节前,东北大地上,白茫茫一片,一家三口,跋涉千里,来到他们的新家。
林间的小屋,连门都合不紧,而母亲却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少年掏出福字,黏在墙上,欢快地叫道:娘,我们有新家了!
21983年春节前,一辆破马车,载着父亲儿子和行李,同样是茫茫的大地。
一路上,父亲为儿子考上大学满心喜悦,一遍又一遍的让儿子给他念入取通知书:新爱的曹东升,鉴于你优秀成就和出色表现,我校决定录取你,并给予你全额奖学金。
当然要离开的后半段,父亲是不愿意听的:请你务必于1983年2月16日,中午12时……儿子抱怨:这啥报道时间啊,连在家过个年都不行。
父亲骂道:人老外又不过年。
虽如此,父亲还是语重心长地说:出去了,就别老想着回来,用功读书,为曹家争气。
临别时,父亲从衣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福”,塞进孩子手里。
32019年,大洋彼岸,爷爷写下了一个“福”字,让孙女带回家中。
华裔少女,他的对象,还有同行的长辈,踏上了回老家的路。
半路上大雪封路,最后只能选择徒步前行。
女孩气喘吁吁地说:还要什么时候才能到?
这条路太难走了。
同行长辈说:你爷爷当年走才叫难呢!
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突然女孩反应过来,爷爷写的福还在车里呢!
为了赶路,女孩回到家中,拿起笔,重新写了一张“福”!
4三代人,都是同样的七里路,我想,如果没有“福”字,估计我很难想到这个主题是啥?
相比前两天的《啥是佩奇》,我更喜欢那一部短片。
短短的一个故事,却能立马让人想到亲情,想到回家。
而往年的“福”在网友心中,更多是一种全民“扫福”的趣味性活动。
虽然在这部片子加了亲情的部分,但不管走路,马车,汽车,在这茫茫的大地上,都没有跟观众共鸣的东西。
整片仿佛是在诉说一个与观众无关的东西,甚至连“福”不应该是倒着贴的吗?
这个细节都没有处理好。
当然网友的观点也是出入很大!
有人觉得“很感动,情感真切,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而有人觉得“很空洞,强行嵌套,可惜了这阵容。
”你觉得呢?
许鞍华导演拍的贺岁短片据说取景地是黑龙江三十五林场原生态美景令人向往看得出许导真的很喜欢春夏美眉啊 春夏的银幕表现力值得你期待哦又有台湾老戏骨金士杰倾情加盟那么就走进影院一睹为快吧快过年啦支付宝出资投入拍摄的“集五福”广告片感激TPP上海影友会组织免费橙天嘉禾影诚的观影活动顺祝豆友们新年大吉大利
七里地,连接着家和外面的世界。
三代人,同样怀着对温暖的家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牛的期盼。
半个多世纪,从40年代到2现在,七里地见证了一家人的奋斗。
爱,连接你我。
七里地,不止 七里。
总之,爱无界。
无界。
总之,爱无界。
无界。
总之,爱无界。
无界。
总之,爱无界。
无界。
也许过年回家的路是我们每年走过最漫长的路,但我们却甘之如饴。
因为这是通往最温暖地方的路。
家在,家人在。
家在,亲情在。
家在,福就在。
三代人,一种情,不变的是对家的牵挂。
集福字,贴福字,是我们从呱呱坠地到步履蹒跚都要遵循的仪式感,我们一次次地重复,一年年地重复,只为我们心中对爱的执念。
许鞍华 金士杰和春夏的配置,是品质的保证,短短十分钟的片子,触到了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春节到了,该回家了。
好片子,一定要看。
福,意喻顺利幸福。
而在七里地这条漫长的时光之路上“福”是那连接着三代人的锁链。
那张带着折印的鲜红的纸上亦有着三代人用心写下的对家的爱恋与责任。
在当今的社会中, 我们为了所谓的生活,忘记了在我们的身后,始终有着那个深爱着我们的地方。
看了《七里地》,我们能收获颇丰,领略到 家有福,福有家
七里地,连接着家和外面的世界。
三代人,同样怀着对温暖的家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的期盼。
半个多世纪,从1940年代到2019年,家门口的七里地见证了一家人的奋斗历程。
这时候,我理解了每个人刚刚到家就迫不及待贴上红红的福字的心情,也理解了—一家的幸福也代表着国家的幸福,牵动着千家万户。
因為是許鞍華拍的,所以對這部短片的解讀不只限於效果。
反而,好像從許鞍華的眼睛看到一些純粹的,她想要探討的更大內容。
此時的我剛剛回到大陸,面對昆明這樣一個不大不小的城市,感到些許陌生。
離開了台灣,忽然意識到在那裡潛在依賴的一種人情味,仿佛有一種底子,兜著漢人骨子裡化不開的味道(當然,它也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如人情世故)。
這方面,香港與台灣的一些有誠意的導演是保留了的,在他們對自身經驗/時代變遷的反思中,你方能看到整個大陸,在革命敘事與商業巨輪滾過之後可能遺失了什麼。
因此,我對所謂的商業處理是抱持懷疑的。
一部流暢、吸引人眼球的短片,或許正是順應這一商業效果的產物。
與之相比,許鞍華拍得笨拙、不討好,但依然可以看到她眼裡的誠意。
當作為父親的金士杰和兒子說出:“走出去了,就別老想著回來。
”忽然有些不知所措。
(不像自己的父母,總是暗含著希望自己回來的企望。
)在想,父親說這句話時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在想——不回來真的是更好的答案嗎(它或許意味著對自己母文化的背離,與順應另一文化的無奈);又或者,回來可以是更好的答案嗎(是否會又被交纏在一種熟悉的傳統裡,無法跳出自己的文化,又如何真正看到它、反思它?
)。
一到過年,這一問題就跳出來,在自己的腦海裡來回轉悠,身在外時感受到一種淡淡的孤獨,回家時又逃不脫一種封閉、無奈——好像問題不在於如何過年,如何面對春節這一日漸淡薄的傳統,而是如何面對自己骨子裡的文化,那種逃不脫的情感與自我、以及自由的關係。
從這一角度看,覺得短片處理得太輕巧了(當然,它只是一個宣傳片),一家三代的情感怎麼可能處理得這麼順暢,一定有太多說不出、化不開的味道。
與其相比,我更相信爺爺的鄉愁是化不開的,身處他鄉,無法與他人道;孫女已經遺失了與傳統的聯繫,只留下心裡隱隱的失落渴望得到彌補。
而在此情境下,三代人如何梳理自己與彼此的關係,也許是件更重要的事。
三代人穿插乱,不清不白,作为广告没有情感爆发点让slogan深入人心,引发共鸣。作为短片又没呈现出多大意义!甲方满意就可以了评分影响也不大!
立意是好的,卡司是好的,故事是好的,片子是烂的。
顾小白的剧本?问题就出在太短了。然后还总有很空洞的东西。这要是特别长。你看吧,为了填满那90分钟,就会有很多意味不明的情节,然后大家就开始了很多遐想的空间……
并不觉得比《啥是佩奇》好!
刚看还6.4分呢,这一会儿的功夫就5.6了~就九分钟的短片,能表达出这样不错了围绕三代人的福字,尽管有点矫情但是中国人过年就是这个味儿不是一听金士杰那种上气不接下气的语气……
虽然泪目了,但仍然觉得不如佩奇。三星手机全给金士杰。
导演麻烦给大噶伙整个真正的东北银。别演员一开口,观众就出戏。金士杰演技再好,不是搁这里用的。
就算那些年那么想走出家乡,现在过年还是想回去。
民族文化的东西,永远留在骨子里,关键的时刻总是会出现,并且支撑着你一直前行。
我福了
本来想给两星,一听是陈粒,再扣一星吧
四海好大,处处是家。
“世界好大,有时我也怕”如果可以,谁又想背井离乡呢?
现在的品牌做广告都好大手笔,许鞍华、金士杰、春夏、黄海、陈粒这种卡司都可以召集起来。不过扫福这个行为本身就已经有了几年的群众基础和积累,这个时候再拍个这个短片,除了有钱任性好像也没别的解释了,而且金士杰硬说东北话确实是太违和了,他籍贯是内地没错,但是安徽啊。片子本身,好没有意思。
我认为比陈可辛那部好,可能就好在那份冰天雪地里的滋滋作响,温情有着落。人生在世都愿福能长聚,“一口田不点”,沧桑几代人。短短九分钟,却代入感十足,历史的纵深和家庭的温暖,寥寥几笔,不事雕琢。片尾曲换成刘欢的《家园》,还能提高一个档次。小广告片能拍成这样,挺好。
用光很考究,看到了“香港回归”的剪报,细节值得起推敲。
没什么感觉
春夏香港女星,金士杰台湾国宝,许鞍华香港第一导演。这批人吧,是怎么觉得自己能驾驭70年跨度的大陆农业社会变迁?气质上就南辕北辙,对农民思维方式的理解尚不如赵本山。唯一戳心的段落由金宝贡献,“出去了不要再回来”。不过倒是很对支付宝用户群的胃口,能看到他们心目中以为的那个“农村”。
大雪天,七里地,三代人,贯穿了生命的延续与中国人对年味的传递。每到过年,写一个福字,贴一副对联,再远的路也回一趟家,世世代代,时光流转,传统的习俗始终不能丢,这就是中国人的年。扫一个福字的意义在于写下一个福字的瞬间。一支9分钟的短片体现了许鞍华刻画小人物的细腻,探索了过年回家与福字的意义,又充满了年味、人情味、家常味。陈粒唱的片尾曲非常好听。
3.5星,卡斯阵容很强大,但是故事太大,不到10分钟的短片,呈现出来的略显杂乱。加上隔壁那只猪拍得又好,反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