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B上标注《斯大林格勒》的类型是动作、战争,这是赤果果的误导,大概源自美国网站对“外国”电影一贯的马虎,它们经常把意大利警匪片标成情色,把华语武打片标成惊悚,这种漫不经心在俄罗斯电影也常有示例。
但《斯大林格勒》的俄罗斯制片方竟然迎合了这种误导,在预告片中体现的尤为显著。
通常预告片为了广告效应,是电影中高光场面的集锦,而《斯》的预告变本加厉,将正片所有精彩和不那么精彩的战争镜头一网打尽。
换句话说,你观看影片时,除文戏之外,所有的视觉冲击——士兵拼杀、炮火连绵、飞机掠空、坦克列阵,甚至那几个俯瞰断壁残垣的航拍镜头——都在预告片里看过一遍了。
即使是以抢夺眼球为己任的预告片,也从没见过这么卖力榨干的。
大概唯一的作用,是方便观众体验从电脑电视屏幕到IMAX3D的重磅升级,作为影院设备的宣传倒是很有助益。
有一段情节,女人问,我们在这里干什么,男人答,等待恐怖的结束,等待战争。
我据此觉得,导演大概有自己的算盘,淡化对战斗的正面描写,减少花里胡哨的特效分散主意,或许能引导观众更积极的关注角色的情感走向,目睹战争对人性的摧毁,从而体会心灵折磨之生不如死,传达“战死沙场反倒是种解脱”的反战母题。
这立意并非不好,等待前的气氛也足够压抑,但观众期望看到精彩的对决,漫长的等待只换来一点零星的火焰,又觉得不值。
何况等待中并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张力。
除了那一场生日会,女人吹熄蜡烛,男高音献唱一曲,热水浴盆就绪,让我有些许感动。
大多数时间里,他们只是念念叨叨着一些陈年旧事,没法让我置换进情绪里去。
只有在目睹无辜者惨死时,才能激起银幕上下愤慨一片,可就连这样的公式化的情感调动也太少太少。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资金不足惹的祸。
俄罗斯电影工业其实挺能省钱,几百万炮制的《守夜人》惊艳全球,就是前例,但战争片的烧钱程度远超都市魔幻片,搭建起几个等比例布景,用上3D摄影机,把钱花得七七八八,又要爆破又要坦克又要坠机又要炸油库,3000万美金如何够用,就只能每样弄一点,样样浅尝辄止,像某些自助餐厅的精致菜式,尝着可口,但吃上几口就没了。
影片上映前,电影网站不少留言说,3000万美金就能这个场面(看了预告片),足够给张导冯导之流上几课,等看完正片,估计他们恨不得把话咽回去。
不过有一点预告片倒是没撒谎,影片的慢镜头泛滥之空前绝后,和预告展现的一脉相承。
战争片里大量使用慢镜头,极其罕见,笔者记忆中只有一个先例,暴力美学大师萨姆•佩金法的《铁十字勋章》。
但佩大师岂是凡人,《勋章》此等传世经典岂能轻易复制,就连师承佩金法、更喜欢玩子弹芭蕾的吴宇森,拍《风语者》也不敢乱用慢镜头。
吴氏深知东施效颦的风险之巨。
《斯大林格林》慢动作堆砌,某些地方确有美感,比如加农炮击,让我想起《大侦探福尔摩斯2》的丛林轰炸,但大部分时间里,只让人恨不能快进。
也许导演认为,打得已经够稀少了,必须靠放慢来延长冲突篇幅。
慢镜头一多,基调就写实不起来了。
整部片子跟吴宇森枪战片似的,大走写意路线,女人在房里走动,子弹纷纷擦身而过落在墙上,像池塘涟漪一样朵朵绽开,比《英雄本色》还《喋血双雄》,有说不出的诡异。
两军鏖战冲锋陷阵时,枪托对匕首,拳脚齐飞扬,全被升格展现,有拍义和团大战洋兵滑稽的惨烈。
音乐家匕首突袭德兵,从动作设计到镜头调度,拍得像功夫片一样,若换成甄子丹的脸,可以直接放到《精武风云陈真》的开头用去。
故事的开篇有些意思,从地震营救引出“五个父亲一个母亲”的话题,气势挺磅礴。
德国方面的关键角色是一名高级军官,以及一个类似《西西里美丽传说》中莫妮卡•贝鲁奇(一样以美色换得德军庇护,一样台词稀少)的俄国女眷。
双方戏份均衡,试图达成历史叙述的不失偏颇。
但两边的塑造我都很不满意。
苏联方面,犹如历史频道出品的“叙事型”纪录片,他们是谁,身世如何,战功几许,性格爱好,都用旁白说出来,放在叙事里太生硬,说是缅怀历史人物吧(还不知这几位是否确有其人),又分量不够,就算让他们挨个和女人聊天,自己说出来,也比这“夹叙夹议”强吧。
德方的冲突集中在一个军官卡恩身上,他的戏份比五人只多不少。
虽然着墨甚多,仍是个脸谱化的家伙。
怀恋妻子,所以带食品光顾女子,日久生了情(别想歪),所以竭力保护,大楼久攻不下,上级逼促,他烦躁难抑,厌战情绪滋生,女人被杀,他愤怒绝望,发起亡命冲锋,死的毫无价值。
除了德国军人秉持的荣誉感,他的其余情感表现都是些人所共通的大路货,和《布列斯特要塞》那些刻意被模糊面目的侵略者一样,提炼不出任何个性。
为强调反战主旨,卡恩被粗暴的推为“德军也是战争受害者”的代表人。
不像那五人,影片对他的身世解说都欠奉,我们无法恨他,无法同情他,自然更无法认同他,就如同我们无法认同影片本身,作为视觉片太轻描淡写,作为战争反思又抓不到重点,耐着性子看完了,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
(文/方聿南)
≪斯大林格勒≫,讲述二战时期最著名的战争中两个女人史诗般离奇的爱情故事。
本以为本片会向经典致敬,实际上是颠覆,但还是很震撼,3D效果可以。
正所谓战争中的女人最容易坏事,所以在片中才让这场战争变的离奇,本来给予的期望算是白瞎了。
配音,廖张班底依旧用实力奉献的完美佳作。
总之,爱看不看。
第一次写影评,实话实说,我就是来吐槽的,感觉自己被人当白痴了。
两星是给特效的,就只是给特效的。
而特效绝大部分是慢动作,太多太多了,感觉纯粹是为了展示特效而用的慢动作,开始还好,后边我是有点出题了。
电影里的德军和中国影剧里的日本鬼子一样,都是脑残,举个例子,三个德国人拿枪对着一个俄国人,我当时想这娃要死了,就算不死也是有战友从德国后方的某个地方解决他们,结果我震惊了,居然让这个俄国人掏出手雷给炸死了,难道是三个木头?
---然后这么个牛逼的俄国人被俘虏了,被带到德国头头那问话,一群人拿枪围着居然又让俄国人抢了德国头头的匕首把头头捅死了,这次的木头人更多。
剧情更是没法看,开篇一个小队要阻止德国主角炸油罐,结果小队长也就是本片主角和德国主角打了一架没打赢,被撂翻在地,德国人成功按下了爆炸按钮,然后德国人拿着枪看了看主角扭头走了,走了....我当时都懵逼了,啥意思,过家家呢?
后边更雷,德国人爱上的一个俄国女人被一个俄国队员给狙死了.....结果德国主角就疯狂的要找男主报仇,我又懵逼了,他凭啥就认为是男主开的枪呢?
---几个人轮流着和一个女人谈恋爱,这女人还都谈,也真是服气了,这五个爸爸那个是亲爸爸估计女主都不知道。
---几个人守一栋楼,就那一楼的窗户得二十个,一群德国人攻都拿不下来(真实的情况,当时楼里的苏军肯定少不了)。
德国人要烧死一对母女 ,烧之前不救,等人被烧了,俄国人才受不了呼呼的冲出去了,还特么把德国人打退了,早干嘛去了,这么拍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林林总总不合理的地方是在太多了,让人啼笑皆非,看到后边基本就是跳着看,俄国战争电影,看的不少,兵临城下,布列斯特要塞,28勇士等,这是最差的一部,别的不管好坏,都是力求反映战争真实情况,这部就是一部打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外衣的臆想片,太失望了,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人类历史上牺牲最多的一场局部战役,没有之一,打的何等惨烈,攻守双方填进去多少条性命,如果不是希特勒的固执,苏联人民的牺牲,人类历史进程可能会走上另一条路。
观影之前满怀期待,结果大失所望,甚至有些愤怒,拍的这么儿戏对得起倒在斯大林格勒战场上的那些英烈吗?
苏军准备向占领伏尔加河对岸的德军发起反攻,但大部队反攻行动受挫,只有一支侦察兵小分队成功的渡河,到达了德军占领的彼岸。
格罗莫夫大尉带领几名战士进入到一座损毁严重的房屋里。
上级领导要求苏军战士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在这座房屋内。
一德军军官也接到命令要求夺回苏军的这一“堡垒”。
在这座房屋里,苏军战士还找到了一名幸存下来的19岁俄罗斯姑娘卡佳。
故事就在人类历史上这场最血腥的战争中展开,其中既有恋情,也有各种性格之间的戏剧性对抗。
战争中的军人没有说谁对谁错谁好谁坏,他们都是强大的战争机器中的一颗螺丝一个齿轮,在战争机器统治下他们只能是前进或者倒下,不可能独善其身。
战争中的女人也是如此。
不管她们是娼妇还是母亲,都是战争导致的,败笔就是节奏太慢,让人昏昏欲睡。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故事发生于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影片以大见小,描述了伏尔加河畔一座老房子里,苏联红军与德军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一支苏联红军向伏尔加河左岸的德军发起反攻后失利,几名苏联士兵在这次行动中得以到达伏尔加河左岸,并潜进了一座被德军占领的房屋与德军形成对峙,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电影的女主角,一位年轻漂亮的19岁俄罗斯少女卡嘉,危机重重之中他们相互守候,互为依托。
影片穿越历史硝烟,反思战争,真实再现宏大战争背景,衬托出战争中小人物的生死。
让人最震撼的镜头是,影片利用3D高科技技术,大炮的强攻,飞机的狂轰乱炸,机枪的扫射都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
德军发现了苏军的企图,主动引爆油库。
顿时火海一片,腾空烈焰燃烧着阵地,前线排山倒海进攻的苏军士兵葬身于火海,德军在战壕里庆幸。
让人没曾想到的是,突然间许多浑身燃烧着烈火的苏军士兵跃上敌人的壕沟,披裹着满身油迹的火焰,怒吼着扑入德军的战壕,短兵相接肉搏在德军的阵地上。
苏军士兵的英勇顽强,勇于牺牲,让观众心灵深感震撼,身临其境的战争场面将为观众带来感官刺激,更会令军事迷、枪械发烧友过足瘾。
几个的毛子孤军在德军团部几十米外大摇大摆谈人生泡妹子,偶尔高调乱放几枪,高兴了冲去杀几个人,完事回去继续谈人生泡妹子,一个连的守军愣是拿他们没办法,一周后坦克连来强拆,最后终于找到片场的炮兵把大家都干掉了。
这就是斯大林格勒#的故事 这是一部没有战争没有爱情没有人物没有常识没有逻辑的特效片,整个故事就是立足于一个小学生级臆想基础上的荒诞狗血大杂烩,导演试图把所有战争片出现过的原素堆积在这个由硬伤组成的架构里,看来就如同一个小学生军迷卧室里诞生的白日梦。
他真的拍过《9连》而不是抗日神剧?
看完《斯大林格勒》之后不知说啥好。
首先,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战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不适合套用《珍珠港》的叙事。
其次,面对宏大题材,不宜把事件本身虚化为背景,转而去细致描绘个人小情怀,毕竟不是《兵临城下》的角度。
再者,影片开头结尾令人费解,为毛要把日本地震扯进来?
似乎想影射23年关东大地震?
欧洲战场扯东亚干嘛?
为了在废墟里讲故事?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昨天看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影片效果极赞,部分场景非常感人。
只是美中不足剧情有很多硬伤甚至牵强。
卡恩抓个舌头后居然不搜身,后者刺死了德国军官,惊!
对于战争片,高视角更恢宏更耐看,也才与卫国战争这种题材相匹配。
否则场景换一下,基本可以改写成为和校园里一位女生与五位学长的情感纠葛。
俄罗斯人在日本地震的时候救了个德国人,不能说没可能,但这种刻意追求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编剧真是太拧巴了。
卡佳独自住在破楼里也很怪异,影片给出了部分解释,但也勉强得很。
五个大兵,想开枪了就突突突开一通,不想开了就围着卡佳转,对于整个战役的参与度简直让人惊诧。
整部影片像是一位瘦骨伶仃的少女,穿上了一袭华丽的袍子。
少女没啥看头,但袍子很精致。
不管咋说,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影院里看俄罗斯原版配音电影,很开心。
《斯大林格勒》,2013年俄罗斯电影。
顾名思义,这部电影就是讲述二战中最惨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不过,看完之后却很失望。
这部影片应该取名为《斯大林格勒的一栋房子》更为贴切。
影片似乎想要以小见大,所以只是讲述了混战中,一股苏军散兵凝聚在一栋苏联民房内顽强抗击德军的故事,而民居中还有一位未撤走的苏联女孩。
虽然以小见大并没有错,但是影片几乎完全围绕这栋房子展开故事,甚至完全没有任何大局观和整个战场走向的描述,除了开场后不久满身火焰的苏军强渡伏尔加河令人震撼,而后来几乎没有任何令人震撼的场面描写。
这部电影的格局完全配不上它的电影名。
另外,影片是以一个21世纪俄罗斯地震救援人员的口述语气展开的,他的母亲就是故事主线中的那个苏联姑娘。
他号称其母亲称他有五个爸爸,象征在那栋民居中战斗的五个苏联战士。
而我看完全片,也没有看明白这位俄罗斯口述者真正的爸爸是谁......
首先,分是打给大陆公映版的。
原因:应该被删减得很厉害,翻译也比较渣。
加上国内影院3D放映机喜欢调得比较暗以便省电,观影感受不佳。
1、民族主义的票房胜利片子本身中规中矩,但在俄国票房貌似好得有些过了,估计民族主义助力不少,类似于当年不去看《辛德勒的名单》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犹太人的情形吧。
奇怪,为什么某国打砸国产日系车的时候那么兴奋,看《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就没那么热情呢?
2、画面交待 7.5/10.0最好的战争片,一定是非战争片迷也可以轻易看懂的,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非军事迷也能不费脑筋地明白发生了什么。
糟糕的就像《风语者》那样,让人时不时地发生WTF的感慨。
这个自然是考验导演的镜头语言功底。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不明白,要制作一部追求票房成绩的电影,镜头语言功底深其实不在于语法多么高级,而是多么通俗易懂。
拿中文打比方,畅销书的作家肯定不在于文言文写得多流畅,而在于白话文写得引人入胜。
从这个角度来讲,《斯大林格勒》当然明显不如《拯救大兵瑞恩》,但也没什么明显缺点——再次强调,我是基于删剪过的大陆公映版评论的。
3、视觉特效 9.0/10.0影片的CG技术就是世界一流水准,毫无槽点。
不过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
而最大的问题出在中国绝大多数电影院里的3D放映机上——太黑了。
戴着眼镜看得十分疲劳,我不得不不时地摘下眼睛小憩。
说到这个我不得不盛赞一下徐老怪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
看《通天帝国》的时候我就觉得很疑惑:徐老怪为什么这么喜欢暖色?
他不知道色彩越明亮,CG模型的细节瑕疵越明显么?
徐老怪这个以画面为特长的大导演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个?
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看了《神都龙王》——徐导太有先见之明了!
原片画面调得如此之亮,院线的3D放映机光线再暗都不怕了!
制作阶段的缺陷和放映阶段的不足以这样一种神奇的方式中和了……4、暴力美学 7.0/10.0年纪越大,我便越不喜欢在现实题材中见到暴力美学。
这就是为什么战争片里我还是极度喜欢《拯救大兵瑞恩》——里面所有暴力的美感都是点到为止,而且最后会有悲情渲染。
我希望战争片能够直截了当地告诉观众战争的残酷和无谓,而完全不是像手撕鬼子箭射倭寇那样轻松和淡漠。
我倾向于认为前线的任何人都是受害者,不管是敌还是友,因为绝大部分战争中的绝大部分一线战士,都是被愚弄了的群体,或者是被大忽悠领袖愚弄,或者是被时代愚弄——所以,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敬畏。
战争中当然有英雄,但是我更乐意见到电影角色因为做了英雄的选择而成为英雄,而不是因为有英雄的能力而成为英雄。
所以最英雄的高光时刻,应该是“向我开炮”。
《斯大林格勒》里的战争当然惨烈,但是暴力美学还是偏多。
5、翻译 4.5/10.0终于到了吐槽翻译的时候了。
因为我完全不懂俄语,唯一会的一句“我爱你”都忘了六七年了。
所以今天观影的过程里,我无数次回忆起了小时候为什么不喜欢看外国电影,因为那种感觉又回来了。
小时候不喜欢看外国电影,原因有两个:人脸分不清;情节看不懂。
现在分辨人脸的能力当然是大大提高了,但是军服一穿,还是会产生一些适应困难的——这方面,说实话导演在开篇的人物介绍做得并不优秀。
群像型电影在这方面本来就有难度,更不用说战争片了。
导演的困难我也可以理解。
而小时候为什么看不懂情节?
一句话,翻译害的。
以后的孩子会越来越不能理解以前为什么外国电影是怎么一个窘境了。
搁十年前,喜欢看好莱坞电影的人其实大部分都是盲目地崇洋媚外的,因为那时候英语好的人少(其实现在也不多),字幕又渣,配音般的翻译一样渣,所以看懂了好莱坞电影的人其实根本就很少。
随便举点例子:《勇闯夺命岛》里那句著名的“Losers always whine about their best. Winners go home and fuck the prom queen”,你知道当年它被翻译成什么了吗?
反正中学里的那些所谓品学兼优的学生会拿它当座右铭……另外,别以为你看到那家什么什么字幕组就真把它翻译对了,至少再检查一遍prom queen到底是不是“选美冠军”的意思吧。
再给个例子:小时候看《大草原上的小老鼠》,觉得是一部还挺上档次的动画片,剧本也不弱智,而居然是中国和阿根廷联合制作的。
多年以后接到任务,听抄《大草原上的小老鼠》的原文配音,才能拆穿这个假把式——请问……中国和阿根廷联合制作的动画片,为什么要用美国南部的风土人情和英语口音?
……等我听了英文原版的内容,才知道我当年看的那部“上档次”的动画片的原版有多精致,并开始好奇当年那个情节和对话都驴唇不对马嘴的中文版我是怎么看下去的……好吧。
得说说《斯大林格勒》了。
是的,我听不懂俄语,对斯大林格勒战役本身的历史文化背景也不是特别了解,于是遇到了各种瓶颈。
也因为不懂俄语,我无法开心吐槽,这也让我颇为不爽。
不过至少我知道译者需要学好以下几个中文词:“这”、“那”、“房子”、“房间”、“楼”、“一间房”、“一栋房”、“一片房子”……并不是英语里所有的desk和table翻译成中文时都变成“桌子”就行了,uncle也不能统统翻译成“叔叔”就了事。
在这部片子里,house就是这样一个词。
你知道一部描述城市战役的影片里搞混这些概念对观影者会有怎样灾难性的后果么……当那个德军上校观察了对面的楼然后抱怨说“俄国人怎么抢了这栋房子”的时候,我顿时以为这是一部科幻片,描述从四维世界对三维空间进行折叠……另外,请问正常人听到别人说“我摩挲她”会有什么反应?
难道不是掐住他的脖子大吼“你能不能说人话”?
另外,对于影视字幕中人名的翻译,我一直崇尚精简派。
影视不像文本,没有时间给观众“等等,这是前面那个谁谁来着”的思索。
如果电影里一个角色从头到尾不时地被人称为“指挥官”,那就翻译成“指挥官”,但是如果全片多数时候他是被称为“上校”或“约翰”,只在三个地方被称为“指挥官”,如果不是镜头语言交待得特别清楚,或者情节特殊,我一般会倾向于将“指挥官”改成“上校”,或者至少“约翰指挥官”。
同理,“上校”也会不时地被我改成“约翰上校”,而不考虑这是否符合文化语言习惯——关键是要观众跟上故事的发展。
在一部俄语电影中,很容易想像,如果抠着字眼儿翻译原文的称呼和人名,不熟悉俄国文化的人会晕成什么样儿。
片尾叙述者说自己的父亲是“谢尔盖·XXX”的时候,我处于彻底的凌乱当中……“这个谢尔盖是谁?!
是不是刚刚死的那一片人里有这个人?!
有人活下来跟这个女的一起养育后代么?!
还是那个看城市天空的娃就是谢尔盖然后他和那女孩互相示爱之前已经暗结珠胎?!
……”哦,差点忘了,还有一个最大的BUG:在一部俄语、德语、日语混杂的电影里,你怎么能不标示一下语言呢(特别是说话双方使用不同语言的时候,特别是说话双方互相不能理解的时候)?!!!!!
6、P.S.烈火金刚那一段,拍得真不错。
效果倒还行。但这编剧、导演到底啥个价值观呀,卫国战争拍得德国人比较真爱,苏联红军五上一,真是说导演点啥好。
莫名其妙的毛子情结让我去看这昏昏欲睡的哒哒哒烂片,又被烦躁不得了又从没停下迹象的配乐吵醒。从宫城大地震莫名其妙的开始讲莫名其妙的故事,按传统,战斗种族很擅长在一个团队里进行个体刻画,可小邦显然没他老爸的本事,以为用伪3D就可以把敌我个性拉到眼前。还是拍布谷鸟、火线任务这些小战争片吧
和妹子一起看光看妹子了。。。
场景渲染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镜头运用也挺细腻,不过确实闷了点。问题是正片这么欠舒爽预告片却做得惊天地泣鬼神,让观众个个都抱着看拯救大兵瑞恩的心态,不被喷才怪。俄毛的大片营销思维看来还停留在天朝十年前的水平。
都没看完。聚焦在一栋房子里,双方的军人和本地市民。焚烧犹太人那段冲突看得流泪不止:慢镜头太碎了啊,各种英勇就像贴纸了啊。。你可以把故事改编成漫画,但是不能照着漫画直接拍出来当电影放啊
原本很期待,首映后看豆瓣却一片劣评让人踌躇,后来还是俄罗斯好友的一句“看看就知道”去了电影院。二战题材还是很吸引,情节也不像评论无聊,画面还是不错的。豆评越来越信不过。
家里电视上看的3d版,战争的风花雪月面……有几个战争镜头画面蛮赞的……
首先这片子没有什么非常激烈的战争,其次难得有些德俄的对决也被慢动作搞得很无趣,这就像是12分一节的比赛硬是被裁判不停吹犯规拖了一个多小时
就俄羅斯首部Imax3D片子這個噱頭,就已概能想像會是部畫面做足,內容欠奉的片子。開頭前五分鐘完全可以亂真美國大型戰爭片,接著就以一個相當俗套的路子墜入正題,然後就是無盡的灰色調,慢鏡頭,碎石瓦礫,轟炸,再生硬地切入兩段愛情,用力卻草率地結尾。有畫面無內容,海報和截圖比電影本身好看。
恶心人
1、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这么打的?还真不知道俄罗斯的历史上也有“向我开炮”! 2、最感人的爱情我为什么觉得是德国军官! 3、苏军这些人啊、我是真的分不清啊、我全片是靠帽子、脖子上的纱布来区分的。 4、卡嘉到底是跟谁好? 我完全不知道啊!原谅我进场完了十多分钟。 5、画面是可以的。
也许是预告片给我的期望值太高以至于…正片前三分一气氛营造确实不错,但是后面就…毫无爆点…德国军官蛮像Liam Neeson
仅献出心中的苏维埃之魂。
这部电影,连同《父辈的旗帜》,除了爱情、兄弟情之外,战争电影在强调老兵、前辈的不朽价值,快没有了,向他们致敬,是他们让我们在这里看着电影去评论战争,是他们让我们无法真正明白战争究竟是什么。
预告很带感,全片很平淡。故事中规中矩,缺乏力度,空有精致的场景,可惜了
太爆笑了!前半场看睡着了,后半场笑死我了。
首映要睡着的节奏···
超好看呀~~~。
见证第一部3D战争片和第一部百讲3D!满屏飞灰效果佳。错过前半小时。其实格局很小(对街杀杀杀)。正面写双方,严肃的人类角度反战。动作戏似乎学了施耐德…节奏、音效加分。蓝黄色调。惜影像胜过故事。五个爸嫌平均。艺术(钢琴歌剧)似乎是战争剧里稳戳的hmm。
俄国版的抗日奇片,整个基调都是在黑德军,红军都是开挂单兵无敌,最后还要营造向我开炮这种老梗,基本国产拍成这样就要被骂破了。而情感方面也是处理的很差,卡嘉和几个男人的故事太欠缺说服力,倒是德国军官和俄国女人更有潜力深挖,可惜也处理的不好。整片节奏也太慢了一点,去掉1个小时也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