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此时

الجنّة الآن,天堂不远(台),立见天国,天堂此刻,Paradise Now

主演:卡伊斯·纳塞夫,阿里·苏莱曼,卢巴纳·阿兹巴尔,阿莫尔·何勒赫尔

类型:电影地区:巴勒斯坦被占领区,法国,德国,荷兰,以色列语言:阿拉伯语,英语年份:2005

《天堂此时》剧照

天堂此时 剧照 NO.1天堂此时 剧照 NO.2天堂此时 剧照 NO.3天堂此时 剧照 NO.4天堂此时 剧照 NO.5天堂此时 剧照 NO.6天堂此时 剧照 NO.13天堂此时 剧照 NO.14天堂此时 剧照 NO.15天堂此时 剧照 NO.16天堂此时 剧照 NO.17天堂此时 剧照 NO.18天堂此时 剧照 NO.19天堂此时 剧照 NO.20

《天堂此时》剧情介绍

天堂此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克汉雷(Ali Suliman 饰)和萨德(Kais Nashif 饰)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这两个满腔热血的青年在特拉维夫某抵抗组织内接受了人肉炸弹的训练,而他们的父母亲人对这一切都无从得知。训练结束后,他们将在身上绑着隐蔽炸弹,穿越巴以边境去执行一项光荣且没有归途的任务…… 本片荣获200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蓝天使奖、大赦国际电影奖,2005年欧洲电影奖最佳编剧奖,第63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2005年达拉斯电影评论家协会最佳外语片奖,2006电影预告片奖最佳外语剧情预告片,2006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奖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黑暗崛起搏击少年致胜女王我的公主醉晕了他们住在灰色地带一起同过窗第三季番外篇爱芯第一季五鼠闹东京七大罪:默示录的四骑士第一季养老庄园荒野迷案第一季小美人鱼恶搞之家:是陷阱!宝贝鲁比正是青春璀璨时烽火影人上海王黑暗侵袭30枚银币第二季猎捕游戏亲密姐妹红楼梦驯鹿游戏明星伙伴第五季猫头鹰王国:守卫者传奇心之静寂玩命流氓逃离疯人院野鸭子

《天堂此时》长篇影评

 1 ) 此时没有天堂

  这里没有天堂。

  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不可知的真主到底有何意义?

当宗教成为一个符号,成为一种工具,一切都看的如此清晰和盲目。

伟大的灵魂和盲目的生命的结合,就注定了这是悲剧的诞生。

  《慕尼黑》和《天堂此时》在同一时间,地球的两个角落发出自己的声音:仇恨和暴力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不管是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都是被命运栓住的狮子,越是想逃脱民族的命运锁链,就勒的越紧。

机关枪、人肉炸弹、直升机、定点清除,仇恨和暴力使得一场战争变得没有胜利或者失败,只有无休止的死亡。

  只是影片也只能点到这里,哪里才是方向,哪里才有未来?

  如果以色列人不对以色列国的建国持有羞愧之心,如果巴勒斯坦人不能接受现状,那两个国家都将被被悲剧的命运所缠绕。

原文见我的blog:http://www.tianya8.net/2006/03/blog-post_15.html

 2 ) 残酷而真实的巴以冲突

影片很真实地从巴勒斯坦恐怖组织的角度展现了一场恐怖袭击的策划、筹备和发动。

身为平民的两兄弟被发掘并宣誓成为了“吉哈德”成员,但是在前往以色列发动自杀式炸弹袭击的过程中,弟弟赛义德经历了复杂的心里斗争,一方面他不相信所谓的“死后就能上天堂”的宗教话术,另一方面他也有善良的本质,因看到公交车上有小孩而下不去手。

电影为了凸现“圣战分子”离开组织赴死前的宗教神圣气氛和仪式感,用很细腻的长镜头语言表现了“圣战分子”宣读誓词并接受精神和身体上的洗礼的场景。

在共进最后一餐的画面上,更是有意做了构图上的安排,致敬了《最后的晚餐》。

我想起最近看过的一本《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无论是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还是第三者,其实很难站在任何一个角度,去评述这场数十年冲突中的是非对错。

很显然,这部电影绕过了这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巧妙地回避了政治讨论,把所有关注点集中于巴勒斯坦的普通人身上,充分体现了法式经典的对“人本价值”的关注:他们和我们一样,有家庭,有普通的生活,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怀疑困惑,有迷茫沮丧,有凶狠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在面对死亡时也会害怕和退却,当然,还有对求之不得的和平的无限渴望。

和平,正是我们当下最应该珍视的东西。

基于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它似乎变得像水一样廉价,但是自失去它的第一天起,我们就会发现生存的每一分钟都举步维艰。

———电影部分独白摘记———“在古兰经里,真主说,当你受伤了,所有人也受伤。

真主会眷顾那些信仰者和烈士……为了回应侵略带来的不平等和罪行,为了起义,我将要进行一次神圣的行动,我们没有其它反抗的方法……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法,用和平以及政治途径,虽然如此,殖民侵略和迫害还是继续着,他们凭借自己军事上和经济上的优势,他们压迫着我们,强迫我们投降,或者威胁杀死我们。

烈士们,不要畏惧死亡。

”“他们所依仗的武器,其实并不能给他们帮助,我努力地去宣传这个信息,我找不到其他的方法。

他们被说服成了牺牲品,他们是侵略者又是受害人,这有可能吗?

他们扮演者刽子手和受害人的角色,别无选择,我只能做受害人和起义者。

我不知道你的决定,但是我不会再回集中营的。

 3 ) 角度

新闻天天报道恐怖分子的恶行,这部片子就站在“恐怖分子”的角度去看战争。

如果这些恐怖分子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和亲人,结果发现他们都是人而已。

男主是个普通的汽车维修工,家人关系和睦,刚刚遇到喜欢的姑娘,正是要开始生活的年纪。

这是最打动人的地方,原来他们也是有血有肉,被生活困扰的普普通通的人。

男主某天晚上接到消息后就要慷慨赴死,导演把临行前最后一餐以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布局,所以在后来朋友退缩的时候毫不奇怪。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爱和抗议。

电影处处提到真主,宗教的信仰充满了这些青年的生活,他们以真主的名义用偏激的方式追求自由和平等。

男主和朋友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回归真主的怀抱,男主家的门上都是伊斯兰教的标志,这样虔诚的信徒最后决定伤害自己伤害别人。

看似处处都是宗教,导演却清楚的告诉我们没有天堂。

片子从开始不到二十分钟男主就带上炸弹,一直到电影结束也没有预期的爆炸和一片血肉模糊,含蓄压抑,却有着比爆炸真实来临更强烈的震撼效果,片尾男主坐上公交车后坚定又绝望的眼神,只能扎根在你我心里。

女主给男主和他朋友都讲过她对战争和自由的看法,明明一开始特别坚定的朋友最后改变了主意,而男主却没有。

其实从一开始录像机下宣誓的时,朋友讲了妈妈,有个牌子的滤水器更便宜...的时候就能看出来,朋友是冲动但又深爱着家人的,他在最后改变了主意却一心想男主也能改变主意。

但男主给他们恐怖组织的头讲述他身世的时候可以知道从他10岁父亲被当作通敌分子被杀了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思考,思考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在逃跑的途中他也动摇过,在厕所里拍打自己的脸,告诉自己是被真主选中的人。

电影讲了巴以关系,以色列导演以巴勒斯坦的角度看待问题。

和平究竟是什么,信仰纠结是什么?

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电影全篇无音乐,却没有苦闷,有人觉得对白昂长,主次情节不突出,这种半现实主义的表达却是最贴合生活的。

都是为了活下去。

换个角度,世界原来还是讲得通,生活还是逼迫着你我喘不过气。

 4 ) 天堂此时

正值黎以冲突日益激烈的时候看了本片。

单就论电影本身的话,的确很一般,尤其是结尾哈维对待“人弹”态度的转变显得过于突然而前面也缺少对此相应的铺垫。

但是,对影片想要表达的精神却值得人去深思。

不管处于任何目的,当一个人愿意牺牲自己生命来追求一种东西的时候,都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在人权主义当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生命更加重要了,这也是片中那个女孩坚决反对“人弹”的原因,可是,“比起现实当中的地狱,我更愿意生活在理想中的天堂”这就是“人弹”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

他们称自己为“殉道者”,对于现实的侵略与占领,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去反抗、去斗争,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信仰的忠诚,并最大可能去削弱敌人:“尽量找警察和士兵多的地方下手”“一个人先做,另一个人15分钟再动手,这样可以多炸死些士兵”。

但是,真的值得这样去“殉道”吗?

特别是当他们发现他们行动之前的宣誓录影带在商店里面出售,而价格甚至还比不上一起出售的处决“叛徒”的录影带时。

他们迷茫了,想退缩了,可是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或许这就是赛义德说的“命运”。

影片最后,赛义德表情木然地坐在一辆满载以色列士兵的汽车上,镜头慢慢地推向他的脸、眼睛....突然,一片空白。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两人行动前的最后一餐,无论是餐桌、人数,还是座位安排都在刻意模仿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耶稣是基督教“殉道者”,他们呢?

或许明天我们又能在电视上看到:XX地再次发生自杀性炸弹爆炸,XX人身亡,XX人受伤,至今还没有任何组织宣称对此负责......

 5 ) 小人物的哀歌

打五星不是因为我支持恐怖袭击,而是因为这部电影让我理解了,一部分人做这种事情的原因。

虽然,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但是形式的表现手法也用得很好。

从修理厂突然沸腾的水壶,对应接下来的砸车;到布置任务时深入狭窄的走道,最后定格在一个拥挤的角落;在男主对任务抱有犹豫时,他背后苍白的断壁残垣;还有亲吻时不均衡的画面,右边一大块空白暗示男主的离开;直到最后,镜头推移到男主眼睛的大特写,声音被默默掐掉,无声的白光象征着死亡。

看电影之前,我对恐怖袭击者是存在偏见的,认为他们愚蠢又暴力。

但是我看到了他们在工作,他们与家人相处,我发现他们和我们并没有什么差别;看到了他们穿上在西方社会代表文明的西装,又高又瘦又年轻,对他们被恐怖组织洗脑产生了惋惜之情;阴差阳错任务受阻,跟着他们跑了一天,获得了多看多想一点点的时间。

原本相信天堂和公平的朋友被挽救了下来,对世界失望的男主牵连一批无辜的人走上了绝路。

悲剧可以为人们无法宣泄的情感找到一个出口。

我相信这部电影的制作目的,是为了给那些在暴力侵害中受伤的人,一个缓和伤口的可能。

而不要任伤口恶化,走到无法挽回的境地。

 6 ) Paradise Now

克汉雷(Ali Suliman 饰)和萨德(Kais Nashif 饰)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这两个满腔热血的青年在特拉维夫某抵抗组织内接受了人肉炸弹的训练,而他们的父母亲人对这一切都无从得知。

训练结束后,他们将在身上绑着隐蔽炸弹,穿越巴以边境去执行一项光荣且没有归途的任务……本片荣获200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蓝天使奖、大赦国际电影奖,2005年欧洲电影奖最佳编剧奖,第63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2005年达拉斯电影评论家协会最佳外语片奖,2006电影预告片奖最佳外语剧情预告片,2006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奖等。

©豆瓣

 7 ) 你是一头献于时代的牲祭

自打钢琴师以来很久都不会去找一部这样虐心的电影来看了。

同是取材自动荡的阿拉伯半岛,奥斯卡最佳的《拆弹部队》更像是一部战争纪录片,不会产生太强的代入意识,而在《天堂此时》中,追随着两个普通的“人弹”,常常会想如果是自己身上绑满炸弹在生生死死间来回会是什么情形,死亡的威胁会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令我焦躁抓狂到崩溃的吧。

两个人中的卡勒德活泼热血,正是脑海中对所有逞着宗教狂热份子和人弹们的经典形象,这样的人不论在什么国家什么时代都有,好比文革时的红卫兵--领袖的话都是对的,领袖要打到牛鬼蛇神,领袖要砸烂一切艺术文化,安拉要打圣战,安拉要杀异教徒,安拉要复仇……于是炮灰们埋葬了生存的意义,高举着安拉之剑前赴后继地去了。

所幸的是,最后的最后他终于回味起生的喜悦和快乐,回头是岸了。

卸下炸药的过程仿佛完成了一个仪式,一个蜕变的仪式,他似乎明白什么才是真主真正的意志。

而另一个人萨义德,他的平静一开始就令我惊讶,这样一个温醇的人,与基地录像带里高举ak47叫嚣的极端主义者是那么截然不同,为什么也要去做人弹?

而且刮了胡子后萨义德的气质反倒更贴近于犹太人,英雄的女儿可能爱的便是他身上的这种安详。

片子越到后来越感到他绝不可能是为了那些所谓宗教民族的伟大目的去赴死,他似乎原本就明白这种行动断不会对以色列的高压政策产生任何影响,只是又一次无意义的送死。

当看到萨义德回到自己温馨的家,坐在洒满阳光缀满枝条的白墙下与母亲温柔地拉着家常时,才明白原来他真正在乎的其实是自己的家族啊。

为了洗刷叛徒父亲带来的屈辱,为了让家人挺直腰杆在名誉高于生命的伊斯兰社会生活下去,他选择了同胞们最能认同的方式灰飞烟灭,在屏幕变白的那一刻,我的脑中也是一片惨白,前面几十分钟所积累的嘲笑,压抑,释然,愤恨,惋惜通通归结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一步步踏上祭台,头也不回-看哪 !

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 孽的 。

出自《约翰福音》

 8 )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这部片子让我着实肃穆了一阵。

巴勒斯坦的两个人体炸弹,他们刮干净胡子穿上西装,同乡就说他们“怎么像以色列人”。

他们打扮成“以色列人”的样子去炸特拉维夫。

精心准备的行动宣言因为摄像机没电而化为一句家常嘱咐,腰间肋下的炸弹还陪伴一个活动的肌体去修汽车……不是黑色幽默。

他们不开玩笑,他们认真地做这件事,即便线人出错,即便知道生命一去不复返。

所有的意义,就在一念间。

 9 ) 为了自由

斯皮尔伯格拍的《慕尼黑》,从以色列特工的视角展现以色列的暗杀行动,本片从一个巴勒斯坦青年的角度表现他们的生活与选择。

在两片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巨大的不对等:以特工有一个完整的团队,其中不乏各个专业的技术人才,瑞士银行的账户上有足够的现金,以色列强大的力量是他们的后盾,当行动有困难时,先进的军方力量随时可以帮助他们,还有舆论战对他们的有利形势。

而巴青年和他们的策划者组织者,躲在被炸成废墟的地下室里,出门时保持高度警惕,因为随时有可能会有来自以色列的子弹或导弹。

这些青年们所拥有的武器好像只是他们的身体,自杀式袭击是他们只能选择的方式。

而行动成功时,以特工的暗杀对象在不知不觉中消失,而巴方的每一次自杀式袭击在偏以的媒体上总被以恐怖主义的定义而攻击。

所以,他们面对的不仅是以方的军事打击,还有媒体引导下世界舆论的指责与不理解。

尽管巴以双方的行动者具有这么大的差距,但是导演都刻画了他们面对这种任务时的犹豫与思考。

萨义德十岁时父亲作为烈士去世,他朋友们的父辈也是如此,从小生活在难民营里的他们,生活没有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的权力,像他们一样自小深受不公平对待的每一个难民营孩子,长大后都是潜在的圣战者。

当然,他们也会对这种自杀式袭击有所怀疑,他们会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

他的搭档正是在接受了来自更好环境的女孩劝说后,放弃了这次行动。

而萨义德在经过痛苦的思考后,仍然坚定的坐上了载着以大兵的公交车,影片最终他的眼神无比坚定 ,在越来越近的镜头逼视下,深不可测,就像他这次行动的效果一样,搭档问他:我们的这次行动会有什么作用呢?

其实,萨义德也是知道的,他们的这种行动效果很小,但是他只能做到这一步,“带着天堂的梦想死去,总比活在现实的地狱中要好”,也许,他最后坚定的选择完成任务,只是为了逃离这个他自小便生活于其中的不公平的充满屈辱的现实吧?

愿他进入来世的天堂,就像他父亲一样。

而以特工在经过痛苦思索后,选择了放弃。

当然这种结尾安排并不能掩饰如评者所说的、影片开头为这场暗杀行动设置的起因,即是巴方的挟持并杀害人质事件,而应该更早一些,那就是以色列的突然出现和大批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就像萨义德一样,在难民营长大。

另外,片中以特工最终的放弃,也有对家人的安全顾虑,他发现自己深陷一个复杂的网络中,自己既是猎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别人的猎物。

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他选择了退出。

当然,以特工选择退出时,他可以回到娇妻爱子之中,过他的温馨生活,但萨义德呢?

“我再也不愿回到集中营中去”,这就是他的誓言,这种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也是他们在经过了苦苦思索后做出相反决定的重要原因。

两片都是优秀之作,与媒体中对袭击者的简单定义相比,他们都刻画了每一个袭击者的复杂内心,他们其实也和你我一样,都渴望一个安全的环境,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10 ) 站在所謂的民族大義面前,是不是就有了殺人的理由?

  站在所謂的民族大義面前,是不是就有了殺人的理由?

  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的鬥爭是我們這些局外人所不能明瞭的。

為甚麼非得用這麼爆裂的手段去反抗?

為甚麼可以不惜犧牲一切,甚至是犧牲人命,也要尋個 同歸於盡?

我理解不來。

是因為受到的苦迫實在太多,不得不站起來,以自己的血肉去擋格一切?

是因為相信為真理而死的人能立見天國?

我不懂。

  我只是在質疑這樣做的時候,有多少是真的為了民族。

以暴力去作出抗爭,抗爭的目標真的是所說的那些東西嗎?

  沙伊和加列被派去以色列作人肉炸彈,但在潛入以色列的過程中卻被發現,只好中途折返。

二人一先一後的重遇蘇哈。

在蘇哈與加列同車的一段路上,蘇 哈問加列是不是真的只有這種手法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

加列搬出了阿拉,說是為了真理的死都是值得的。

蘇哈卻指出死亡並不能帶來理想國,死了不過是死了,不 過是生命的散失罷了,死亡換不來理想的國度,反而給了對方一個藉口,因為你殺了我的人,所以我要殺回你的人,如此下去,只會沒完沒了的,你殺我,我殺你, 最初是想改變世界,到了最後也不過是不斷的復仇罷了。

  加列最後選擇了放棄,沙伊卻決定繼續下去。

然而,繼續下去又是否好事?

一個人的死亡就能換回理想中的天地麼?

死亡不能帶來救贖,換來的不過是悲 傷罷了。

蘇哈的父親是革命組織的靈魂人物,在很多人眼中,她的父親是個英雄,一個為理想而失去生命的英雄。

但對於不曉得父親原來還在世上的蘇哈來說,她寧 願父親還活著,也不想他成為英雄。

「光榮」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方法罷了,其實再多的光榮也減不了失去親人的悲痛。

「相信為理想而死能上天國」也只是一個 說服人去完成任務以及安慰死者家人的法子而已,沒有人真正的從死亡中走回來,所有說的都是猜想,又有誰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的上了天國?

又有誰知道這世上是不 是真的有所謂的天國?

  況且所謂的為了正義到底又有多正義?

耶姆找加列與沙伊去做死使,原因是對方殺死了我們的人,所以我們得要復仇。

復仇又有多正義了?

如果你殺了我的 人,那我殺了你人也算是正義。

那麼,在你復仇之後,我再度復仇又是否稱得上正義?

所謂正義,不過是主觀的看法。

你傷害了我,你就是不義,相反,我傷害了你 卻是為了正義而戰。

其實雙方都是一樣,也不過是為了自己罷了,沒甚麼正義可言。

沙伊的殺戳也都是為了自己。

加列開始的時候以為這一次的計劃是為了理想而 戰,可沙伊從開始的時候就沒有考慮要去改變世界,也沒有想過自己是要為這個世界做點甚麼。

他成為死使只不過是為了洗脫污點。

沙伊的父親是個背叛者,母親沒 有怨過,雖然她曉得背叛為這個家帶來了多大的傷害,但她更明白丈夫做的其實是為了這個家。

可是沙伊並不明白父親所做的事,他只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污點,要 洗脫這個污點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成為「義士」。

只要自己成為發動襲擊的一員,「榮耀」就足以洗脫所有的東西。

然而,榮耀跟本不能帶來救贖。

他的死亡或許會 令所有人對他的家族改觀,但對他的母親而言,這只會是一個更大的災難,所帶來的傷害就正如當日父親為他帶來的傷害一樣。

http://www.chinakolau.com/wordpress/?p=189

《天堂此时》短评

这是一部稳中积累最后全部爆发的好电影,很多·线索需要观众自己体会。可能刚刚去了巴勒斯坦所以看到这个感触良多吧。

5分钟前
  • Millet
  • 推荐

啊这

10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天堂彼时,没有路。

15分钟前
  • 吞云吐雾狮子兔
  • 推荐

剧情冷门而已

16分钟前
  • 。。。。
  • 较差

巴以问题,永远的问题,恐怖主义猖獗的世界以恐怖分子的视角去理解人体炸弹,很少见,这样的影片是可以促进世界和平的

18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推荐

除了用人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巴勒斯坦人还能用什么方式来得到世界的关注?世界真的是弱肉强食,弱小的一方只能以生命为代价去换取自由

22分钟前
  • 阿勒曼尼亚酋长
  • 力荐

巴勒斯坦的天空,可能并非上帝所辖。

26分钟前
  • 张樾
  • 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31分钟前
  • 忘川掌灯人
  • 推荐

he sent this dvd to me 4years ago

35分钟前
  • Nineveh
  • 还行

看这部电影不由自主想到另一部影片United 93,其中的劫机者与他们是相似的。

39分钟前
  • Marty McFly
  • 推荐

片子很平淡

42分钟前
  • 圣墟
  • 还行

人肉炸弹殉道者的最后视角 没有高呼口号冲过去自杀 而是更多的生活琐碎 他们可能也不想死吧 或者并不是宗教的力量让他们去自杀式袭击。

44分钟前
  • ReMinD
  • 推荐

49分钟前
  • Carl
  • 推荐

寂静而纯白的就是天堂。

52分钟前
  • D
  • 推荐

节奏太慢。

54分钟前
  • 杨淇羽
  • 还行

悶!

59分钟前
  • byefelicia
  • 还行

乏善可陈

1小时前
  • 大马哈鱼
  • 较差

为那一刹那的白光

1小时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我才知道这是以色列拍的,杀人还要诛心啊

1小时前
  • 灯之炼金术师
  • 很差

当时没有中文字幕,也不懂巴勒斯坦的语言,却不能成为理解它的阻碍

1小时前
  • 牙牙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