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前看过王全安导演的《月蚀》和《图雅的婚事》,之后就再没接触过他的电影,这次忽然看到这部上映于2010年的《纺织姑娘》,竟然觉得颇为惊艳。
豆瓣上好多人说电影的剧本没有写好,从情节的流水化日常以及周旋空间的单调上看,这样的说法似乎成立,从两个男性角色的人物设置上看,造成的效果也的确如此,再加上平民老百姓之间清汤寡水式的对白,使得整部影片看起来只是讲述了一段在你我他的人生经历中,稍显悲情但并无多少沉重的有关个人追挽或者生活意义再现的如烟往事,以上这些,都构成了我没有给它打出五星的理由。
但打出的那四颗星又该怎么解释呢?
我想第一颗星是给整部影片对声音和画面的处理。
从画面的角度看,不管是摄影也好,运镜也好,构图也好,还是画面中静与动,空与满,虚与实的分镜头配比,都体现出王全安导演以及摄影师在视觉传达方面具备的那种稳、准、老练,且朴而不拙的上乘修为,具体的例证不再细说。
再谈对声音的处理,整部影片无论是在轰杂的厂房车间,还是在安静的太平间夜晚,人声和机器声都作为一种修辞被至于环境的前景,这既突出了叙事的进展,也勾勒出了这部影片如同呼吸一般舒缓起伏的节奏。
如果说其中一个声轨的前景化属于急凑,那么另一个声轨的前景化就属于挽留,从而在描摹和象征的双重层面,替故事主体和叙事主体搭建好了一架可供伸缩来去的介入式的桥梁。
第二颗星则要给余男在部分时刻展露出来的演技以及表演天分。
在“火凤凰”歌舞厅里,在那个会让女孩子开心、放松的搭讪男人在旁边接听电话的“零余”时刻,余男所饰演的角色脸上那丰富而又美丽的表情变化,仿佛是一池清波之上某种轻快旋律的静止,仿佛是情绪被理性中和或者冷却之后,形成在脸颊与鼻梁之间的月光与霓虹,它体现出来的某种纯度让我为之沉醉,为之痴迷。
也许是被阉割掉的语言所替代了的缘故,那里面分明有一种虚构的涡流在空气中内卷。
而这既是电影演员作为影片创作者之一展示给我们的某种表现或者说是表达冲动,也是这部牢牢秉持着现实主义美学基调的影片在结尾处,在女主角死后突然静悄悄地复活,又默默地走向窗口观看除夕烟花的“溢现实”之外,另一个使得故事主体间离于当时的氛围和他者的“内现实”抑或“准现实”,也即这部影片在艺术上的升华所在。
这里面同时带有一种“暂时”和“永恒”在某一陌生境遇下未经谋划,即兴完成一次交割之后的猎奇跟满足,这也是这部影片留在我心目中最美、最珍贵的一个镜头,它使我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一些幸福背后存在着的无奈。
这部影片对我来说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
当李莉(余男所饰演的角色)和她昔日的情人赵鲁寒在北戴河的海边观光时,被路过的一个韩国游客拍了次合影。
照相的时候有一个细节值得体会,那就是与赵鲁寒很自然地从头到尾注视着照相机的镜头相比,李莉在照相过程中显得心事重重且有些尴尬,她的眼睛在不停地躲闪,好像那双眸子是一对扑闪着翅膀的黄叶蝴蝶,在躲夏日里炽热的阳流一样,根本就没有拿眼神的焦点去对照相机镜头的焦点,而这时候负责给两人照相的韩国小伙子已经按下了第一响快门。
后来李莉在西安病房里拿到的那张冲洗出来的照片就是这样。
在这里,导演给了这张照片一个大的特写:赵鲁寒用他那略带羞涩但又不失平和的面部神色“望”着我们,而李莉的眼神和头则都是偏的,又一次间离到当时的场景之外。
这种略带忧郁和不安的间离,似乎是在呼应之前在舞厅里泛出霓虹光彩的那种幸福的间离,但随即余男的表演就把这种间离的情绪拉回到了现实的发生跟前。
随着第二响快门的落下,李莉终于调整好了自己的姿态,配合着照出了一张微笑着的面对照相机镜头的脸。
而这张照片按照逻辑的猜测,最终是寄到了北京工厂的赵鲁寒那里。
相比于给李莉收到的那张照片来了一个大的镜头特写,赵鲁寒收到的这张照片并没有任何一个正面的镜头,照片里面的内容也就呈现不出来。
于是我们最终并没有看到李莉在后一次快门按下之后,凝固在照片上面的微笑和解脱,我想这也是这部影片在叙事句法和整体艺术升华上面的一个缺失。
如果补充上去的话,有了这样一个照片特写镜头的前后对比呈现,李莉这一角色的主旨调性就会显得更加蕴藉和饱满,同时也能够完成李莉在生活的打击之下几度发生间离,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某种不可挽回的常态的悲哀的塑造,也即普通人对命运的妥协和对人间烟火的依恋。
可惜导演和摄影师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第三颗星和第四颗星分别送给在悠扬的《纺织姑娘》一曲中,旧手风琴一样远去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和中国广大而又沉默的产业工人群体。
林子懿 2020年6月28日
回到一个旧时代的末尾部分,这是个有趣的起始点。
一个既可以向过去张望,又可以向未来眺望的时刻。
一个安全的,同时也乏味的位置。
人们一方面来不及惋惜旧日岁月,也顾不上想象后面的日子究竟会怎么样。
命运在此时此刻戛然而止,对于本质意义上的人生来说会显得多余和迷茫。
一个人突然被命运叫停的人生,重新审视起这一辈子。
在死亡的门口,人物命运没有引发电影对社会的愤怒和怀疑。
因为这是纯然的“命”而不一定和他人有多大的关系。
也没有引起对生命本身的思考,或者对个人关系的重新理解。
主人公只是开始了一趟旅行,旅行的所有价值仍旧回到了对命运本身的确认。
原来,情书并没有寄到心爱的人手里。
这也是命。
这个故事不断的在指向一种不可知的确定无疑的结局。
一个残酷的,冰冷的世界。
这是臆想症患者的世界,一个只为了说明“命”,和“认命”的幻想的世界。
一个极力的用现实的空间、现实的只言片语所构筑的谎言。
为了说一个故事而不得不牺牲掉复杂性本身。
这是一种逃避,还是一种取巧?
是一个仪式?
还是一次无病的呻吟?
人多大程度上可以不顾任何的现实,而仅仅关心自己?
自我是真实的还是虚无的?
身份被偶然性调戏之后安身何处?
灵魂在多大程度上与肉体在战斗?
一切有趣的、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都被导演过滤了。
这个人物身上可能最重要的部分——她的灵性,被严重低估了?
就像这个讲述故事的起始点一样别扭,不前不后,不上不下。
好像是在讲故事,而故事却是干瘪的。
希望怜悯可以有所作为,结果上却否定了一切道德指向。
进而走向一种虚无,和一种无力。
既保持现实的生活空间和质感,又过滤掉真实的其他内容。
不能将其称为现实,又不能将其归类为心理。
如今细节的表现不可能支撑人物在文本之内获得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失败的作品。
工人的时代,残缺的身体尚且没有灰飞烟灭。
时代和个体将死之时,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无法证明曾经生活,也无法证明苦难本身。
这是虚无主义的烂尾楼。
笑傲江湖一书中,衡山派刘正风与魔教长老曲洋因为音乐相识相知,结为好友,结果却惹上杀身之祸,二人同奏一曲《笑傲江湖曲》之后结伴而死。
这一段典故,大家应该都知道的。
二人在逝世之前论及好曲子的标准,是这样说的:莫大先生奏胡琴一味凄苦,曲调又是尽量往哀伤的路子上走,引人下泪,未免太也俗气,而好曲子讲究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这个哀而不伤,就是《纺织姑娘》给我的感受了。
这不光光是一个凄苦的等死的故事。
死寂的车间里那一排排再也无人问津的机器,集体失业的纺织姑娘们在风雪中的礼堂里高歌,忍者神龟们有说有笑的送老婆们去上班,还唱起了歌,《纺织姑娘》不断的响起来,片尾苏联红军歌舞团的演奏...... 这一幅幅场景展现了转轨期间一群普通人的生活,却又是那么的悲壮,或者是生命的壮美吧!想起了东非的角马迁移,老弱或年轻的生命有的在迁移中死去,而其他的或新的生命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片尾女主死而复生,沿着铁轨快乐的飞奔,或许也是此意吧。
几十年过去了,新的体制下,年轻的纺织女工的生活幸福多了吧
这次王全安把镜头对准了中国转型期的一个纺织厂女工。
在生命垂危之际,她决定去北京看一眼老情人。
《纺织姑娘》几乎可以看做是《团圆》的练笔,同样是关于生命中的一个情感缺憾。
那些熟稔的固定机位和长镜头,以及朴实低调的自然光,以非奇观的视角展示了一个被病痛和生计剥夺了尊严的女人,如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去追随心中的那一点点坚持。
和《团圆》一样,故事的主人公试图在几十年之后,倔强地回到过去,要一个答案。
纵使山河破碎,物是人非,故人容颜已改。
王全安的电影里,充满了这样一个个刻舟求剑的小人物。
善于刻画时代与人物关系的导演,最先当然会想到贾樟柯。
相比之下,贾樟柯电影里总是塞满了各种高屋建瓴的符号,而他故事里的人物大多以边缘人的身份去背负起整个时代的茫然。
而《纺织姑娘》里的李莉,只为了却私心,踏遍万水千山,去圆一个多年的遗憾。
这使得王全安对他的人物,总有一种温柔的平视。
他不同情,也不煽情,只是不疾不徐地为你呈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再从这个人生活的无数个切片里,拼凑出属于那个时代的韵味。
偌大的纺织厂里,纺织机器在跳着机械的舞蹈;空旷的主席台上,合唱团伴着风琴声一遍一遍唱着前苏联的老歌;热气腾腾的公共澡堂里,不再年轻的纺织女工们光着身子,正在老去的身体也不能带走她们仍旧雀跃的心……是这样的一个集体,在滚滚的时代车轮中,仍然站成拒绝的姿态,固执而习惯性地操弄着旧机器,遵循着旧制度,活在过时的光景中。
当倒闭成为必然,下岗成为现实,集体外出仍然是他们的惯性动作,于是有了冰天雪地里几个男人用单车载着老婆去火凤凰的场景:他们的老婆去舞厅陪人跳舞,跳一个可以挣五块钱。
而他们自己只能把单车停在舞厅门口,等待着各自的女人跳完以后,从陌生男人的怀抱里回来——男人的尊严在难以为继的生活面前,早已置换为苦涩的插科打诨。
除却那层表皮的笑料,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情。
当李莉在舞厅里和人起了冲突,男人们一窝蜂涌进了舞厅。
这个让人哑然失笑的瞬间,无比精准地描摹出了昔日的“领导阶层”如今所面临的末路与困境:工人阶级被打倒在街头,谈尊严更像是一种奢侈,而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原貌。
除了工业时代下纺织工人对集体主义的凝视与眷恋,王全安也拍出了东方人表达感情的隐忍含蓄,它们们在王全安的镜头下都有一种妥帖而精确的描述。
在《团圆》中,年逾古稀的老刘和玉娥,相见时没有一个拥抱,李莉和她的初恋情人亦然。
再汹涌的感情都被按捺得不动声色。
于是导演迂回地拍着东方人的餐桌,在这里,摄影机看到了中国传统的人情之美。
它是《团圆》里玉娥给老刘的接风宴,是老刘为老陆做的“佛跳墙”,它是《纺织姑娘》里沉默寡言的老胡给李莉做的一大锅鱼,也是李莉和旧情人再次相聚时吃的热腾腾的火锅。
吃火锅时,摄影机隔着玻璃拍着这对旧日恋人,玻璃上斑驳的霓虹光影,映射出他们同样斑驳的内心。
当摄影机悄悄从火锅店外移到店内,这对昔日恋人之间多年未见的隔阂也渐渐被氤氲的温情所替代。
王全安的电影常常被公认为是探讨女性主体意识的典范。
无论是《团圆》还是《纺织姑娘》,故事里都有一个行将就木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多年来无法解开的心结,和一个踏遍万水千山始终要见的人。
老年的玉娥和中年的李莉一样,阴差阳错嫁给了一个不爱的人。
于是他们自认为对现在的家庭没有感情,所以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要任性而为,遵从本心。
但或许,这种主体意识中也包含了某种人性的执拗和自我美化,甚至也可能给身边的人也会带来某种伤害。
在故事的最后,《团圆》里的老刘没能带走玉娥,《纺织姑娘》里的李莉也只能与旧情人不告而别。
玉娥最终发现老伴无法离开自己,他故作豪爽的成全下是一颗破碎和叫屈的心;李莉发现旧情人早已成家,还有一个七岁的女儿。
而在自己病重时,医生虽然给出放弃治疗的建议,丈夫却仍然固执地变卖了房子,为她治病。
她们曾经以为自己活在无爱的世界,曾经以为自己真的可以抛下一切。
曾经缺憾的爱情,丰富了她们的生命,也耗尽了她们的生命。
如风般的美丽女子,最终也得服从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节律。
他们将记忆中的爱情粉饰得太过美好,以至于让自己的追求有一种奋不顾身的悲壮。
他们并不明白,这样的自由更像是自私的变种,而理想不过是偏执的代名词。
因为《团圆》里大时代刻下的一个政治伤痕,或《纺织姑娘》中李莉年轻时的争强好胜,女主人公们不得不生活在一种隐痛和遗憾中,并由此幻想错过的岁月里有她们最好的爱情。
这是人性深处那一点止不住的喧哗与骚动,令她们与理想人格无缘。
她们用这种自以为是的一往情深和身不由己,来逃避生活的平庸和无爱。
王全安恰如其分而不带道德批判地描摹着这一种情绪。
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李莉曾经有过两次主动求死的经历。
第一次开煤气、吃药,被回家的儿子打断。
儿子唤醒了她身体深处作为一位母亲的“母性“意识与“母爱”的本能;第二次在告别旧情人后,她卧倒在铁轨上,最终在隆隆的火车轰鸣声中抱成一团,狼狈地活了下来。
从铁轨上匆匆逃离时,在车站工作的老头儿举着小旗子,在身后骂骂咧咧地追赶着李莉,她惊慌失措地向前跑呀跑,表情从惊恐转化为不安,又从不安转化为自嘲而开怀的笑。
或许是在那一刻起,她看破了执著的无用,造化的弄人。
或许是在那一刻,她决定去接受命运,包括命运里所有无法挽回的错失与缺憾。
最终,在旧情人《纺织姑娘》的琴声里,李莉停止了呼吸。
这首前苏联歌曲是李莉青春时代的写照,也是一种时代情愫消亡的记忆。
随之而去的,是一个国营厂时代的垮塌。
王全安是一个如此冷静的记录者,无论是描摹大时代的消逝,还是小家庭的创痛,他都有一种冷静旁观的克制,从未激起猛烈的煽情。
在东方人内敛含蓄的情绪表达中,似乎只有女主人公在独自经历这种创伤。
她看到这种代价,也最终认可这种代价。
至于那百十封寄给初恋的信,谁知道它们被风吹到了哪里。
或许就像海子那首美丽又哀愁的《历史》,写尽了时光匆匆,岁月蹉跎:公元前我们都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谁见过,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
李丽第一次自杀让我印象深刻。
蛋糕作为庆生的标志物,成为李丽藏放安眠药用于自杀的糖衣。
这不禁令我联想起《阮玲玉》里的那碗绝命粥。
绝望的人,即便选择死亡,也会想死得体面,死得疼痛少一些。
儿子的出现,携带着他那稚童天生喜好甜食的性格底色以及作为底层阶级唯一有“资格”庆生的家庭角色——被宠爱的独子的身份,闯进李丽濒临崩溃、一心求死的心理空间时,毫无疑问地成为生命、存活的象征,与“死亡蛋糕”形成天然的对抗,其天真可爱的外表与活泼可人的言语抵消了李丽内心的负能,引导其从蛋糕挑出余下的安眠药,去厨房呕出尚未溶解的药片,关上煤气灶。
后景儿子的模糊身影和她喉咙发出的干哕声,提示出她内心“为了儿子,我要活下去”的暗语。
正如王全安在谈及女性在他电影中的地位时说到,相对于“男性的世界往往有一种理性的色彩”,“女人和命运的关系可能更近。
通过女人往往可以更容易地切入到问题的实质。
世界也许千变万化,但一个女性所关注和代表的往往是永恒的那几个问题,因为她有哺育后代这样不容马虎的责任。
”因而从这一场自杀未遂的戏来看,李丽的母亲形象是中国现代社会“为母则刚”的代表,也是对于女性性格与命运的铺陈是王全安电影的基本叙事主题的力证。
可能过日子就不是爱和不爱 年轻的时候总是心高气傲 那个纯朴的卖鱼男人 没有那么丰富的表现感情 关爱可能只是多夹一块鱼肉 当知道李莉得病时 虽然没有表现大悲 从无神呆滞的眼神也能看出一丝震惊恍惚 第二天还和顾客吵了架 他没有能力束缚李莉 只有放开 送上火车让李莉去北京散心 去火凤凰跳舞在外面蹲坑等待 看着李莉抽烟 直至李莉进屋 他上前一步眺望远处 默默守候是他一直没有改变的底线 毕淑敏说“年青时的恋人是不宜相逢的”那个李莉十年前爱的轰轰烈烈的赵鲁寒还是会在印染机器旁打着厚重的盹儿 没有准备好这样的重逢 互相没有收到一封信 总好过一个人抛弃另外一个人 他无力改变现在 他不能抛下大脑糊涂的妻子和自己的女儿 往事 连化了白骨都不如 若要真仔细琢磨 影子都没有 赵重新翻出手风琴是回忆过去美好时光 也只是悼念 悼念 就是妥协李莉这样的女人敢爱敢恨从来都是好胜的 这样一个女人不甘生活 没和爱人共度一生 觉得一辈子没有过好 半辈子没看上老胡 可也将就 也为生活一心一意 供孩子 省吃俭用 没想过偷人下作勾当她美丽 骄傲 躺在火车轨道上 最后没敢 能想像出那种绝望苟活的感觉 她没和赵鲁寒透露自己生病的事儿问清就走了 她那么倔强坚强 回来了 生活还要生活 卖鱼钢琴课唱苏联歌曲工厂倒闭 李莉病情不断恶化 化疗没有起到作用 医生也说放弃治疗是明智选择 生命也就进入倒计时 在这一年的结尾 新一年的开启 不动声色的老胡毅然卖了房子 到李莉急救时不住握紧老胡的手 借助呼吸机延续多一秒的生命 到半夜醒来支撑身体下床 抚摸老胡疲惫的头发 走到窗前看热闹又悲伤的烟花 原来人最不能拒绝的就是亲情 就是这份默默付出 少言寡语的浓浓的关爱 说不上哪里好 可是替代不了
还能开心就好自从看了《图雅的婚事》之后,我就无比期待王全安和余男这一黄金搭档。
去年看到媒体报道《纺织姑娘》,就很想看,但自知这样的电影,在影院上映的可能性不大,后来就转战网上,但是等来等去,等到了自己淡忘,直到今晚在网上偶然看到它出现在新近更新的影片里。
赶忙点开,就开始看。
觉得整部电影,还是以前那种味儿,但没有《图》那么浓了,转而是一种云淡风轻。
电影一开始就迫不及待的对准了“生命最珍贵的情感”,但展开的方式似乎不太常规,虽然在死前寻找自己这辈子最珍贵东西的这类桥段,在许多电影中反复出现多次,且多是温暖,让主角也让观者欣慰释然,久而久之,观众对于这类电影就形成了预期心理。
但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却处理的雁过无痕,主角从西安远赴北京,去看自己的初恋情人,追问一辈子都放不下的东西,但得到的却多是遗憾与无奈,而不是欣慰释然。
这多少有点“反观众”,可正因为反观众的预期心理,才更靠的观众越近,才更易打动观众的铁石心肠,因为这才是我们常常遭遇的生活嘛。
电影不管从画面还是音效上,几乎都是和主角内心遥相辉映的——死寂绝望。
但当女主角的初恋情人重新拉起尘封多年的手风琴的同时,那些远去的岁月,那些远去的情愫也跟着一起拉了出来。
我亦是。
我在西安的回民街也有那么一段,不可忘却的纪念。
电影就是这样,它在点到为止的同时,你就已经迫不及待的用自己的经历将它补全……喜欢电影的结局,欣然一笑,不是波澜壮阔的笑对人生,而是在面对死亡间隙时的小开心。
开心就好,不管是大是小,谁不是过一天算一天啊?
第一次看王全安的作品,第一次看余男。
他们是成功的,吸引我在电视旁坐下。
作为90后或许这些记忆离我们更加遥远些,我们生活在城市中心的车水马龙之中,看惯了夜幕下西安城的繁华,未曾听过车间中的嘈杂。
纺织城,在我们这代很多人眼中是个装B的字眼。
他早已变成艺术区,废弃的厂房被分割成不同的工作室。
张冠李戴的根据地。
是文艺青年的朝拜之路,是摇滚小生的必去之地。
在西安生活了20年,去觉得对生活人之太少,除了常说的 “梦幻套餐”,“千年古都”,或许我的了解不及一个外乡人。
听着余男一口地道甚至有些过土得掉渣的陕西话。
我走进了纺织姑娘,走进了那个时代底层的西安生活。
我不是要歌唱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
我觉得压抑,93分钟的影片,我见过李丽两此笑容。
第一次出现在与昔日恋人的合影上,我们或许只将目光停留在从韩国来的那张照片上,给我们留下她阴郁的脸庞。
再手拂过发丝的之后,她抬起头,有那么一瞬间,她的嘴角露出过一丝笑容,转瞬即逝。
我相信那一刻,她是释怀了的,就如她所说,因为信没收到的误会胜于被一方抛弃,释然了,对十年的怨恨等待变成那一抹笑容,留在记忆里,可笑容里终究包含着更多隐忍与压抑。
第二次,是在影片的结束。
当心电图不在有节奏震动,她眺望窗外,看着守在身边的丈夫,她是幸福的,是被爱着的。
回到卧轨的那天,身后的责备声也变成了幸福的基石。
她奔跑,快乐。
那才是发自内心的,笑。
纺织厂 我从小长大的地方 父母长大的地方 祖母外祖母奉献出青春的地方 用兄弟的话说 我是根红苗正的一厂人陕西导演 西安拍摄 陕西方言 一切给了我看这部电影的理由 取景在西安纺织厂 没有来咸阳 开始还传说回来一厂拍影片开始让我很兴奋 熟悉的场景 一厂没破产前 每晚风轮电视台会播放企业新闻 余男的工作性质应该是织布工 如果我没有看错 和妈妈是一样的都是上个世纪初期成立的纺织厂 经历了共和国的最初岁月 为GDP之类的贡献巨大 厂房 澡堂 下班 勾起很多回忆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转型 让这类国有企业纷纷破产 那个年代也就结束了影片女主角所面临的问题我很熟悉 双方都在纺织厂上班 家里给孩子无限期望 每个月累死累活那点工资 家里不算富裕 但也平淡的温暖 不敢遇见个大事 买房 看病 会要了纺织厂工人的命 前几天看凤凰的节目 鞍山的煤矿企业倒闭 当年的国有大企业 说没就没了 工人对企业不舍 他们的青春 闾丘说 也许 在我们政府有能力的时候 可以给这些社会大发展下的牺牲的人的利益 做个补偿之后的故事 跟纺织厂并无多大关系 有关爱情 婚姻 有多少人是只为结婚而结婚 为的只是有个依靠 有个家 有个孩子 他们叫 过日子 这里 感情的成分不必太多 爱情是奢侈品 但我觉得 很失败 整个影片 细节并不是很好 突出 吸引我的 只是“纺织”二字 没有看出在大变革的时代中一个女工的命运 PS 余男的妆扮 部分有些时髦了 纺织厂的女工 是没有那么多心思很资金去打扮的
家庭伦理片。
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生命只剩下寥寥数周,于是想放纵自我,重活一回,才发现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虚无缥缈,只有现实生活才是自己走完一生最后的依托,那个陪伴自己到最后的,并不一定是自己最爱的人,但是绝对是待你最好,对你最真诚的人。
生活注定如此,又何必挣扎,虽然被人追赶是因为不合规矩,冲破俗套所致,赢回自我是多么幸福的事,就像脸上最灿烂的笑意闪耀在阳光里。
女主是个纺织厂的女工,很有个性,一点不公正的对待她都会争论不休。
她丈夫是个买鱼的商贩,两个人的孩子由女主带到厂里照顾。
有一天女主突然晕倒,经过医院诊断是白血病,但是家里又付不起治疗的费用。
虽然丈夫极力隐瞒,但是女主还是知道了病情。
一直抗争的她变得沉默寡言,女友告诉她有个舞厅,可以和男同志跳跳舞,还能挣钱。
于是她去了那里,但是还是很不习惯。
她准备以旅游之名,去寻找10年前的旧情人,但是找到旧情人后,才知道他过得也很好,有了孩子。
并没有受到自己的影响。
两个人一起去看北戴河的海,但是北戴河却结了冰,也没有想象的美好。
原来所有的美好都只存在于想象里,一旦伸手触及,才发现平庸得让人失望。
她逃离了与初恋的相守,准备去自杀,但是鼓不起勇气。
最后她还是回到了家里,茫然地看着这片即将改变的土地,原来的纺织厂关门了,马上就要下岗回家,原来的院落满是苍凉,好想正在孕育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但是这些已经和自己没有关联。
因为女主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她以为是将就的生活,但是陪伴她到最后的还是老实巴交的丈夫,他买了房子为妻子治疗,用最简单最纯朴的爱去温暖妻子,其实这样的爱还不足够温暖嘛?
还至于为了遥遥无期的10之约,为了几百封一去不回的信而纠结难忘嘛?
我觉得最后她轻抚丈夫的额头就是回答,她觉得只有回归家庭,陪伴自己到最后的爱才是最真实的,她想明白了。
虽然冲破规则,不守规矩的活着真的很幸福,很刺激,但是这所有的都是过眼浮云,只可以用想象去丰满,去美化,真正来到跟前,就残酷得有如北戴河冰封的湖面,苍茫的沙滩一样。
余男的表演真心很好,对于这个女人的身世很是同情。
其实老一辈人的爱情就是这样将就着就过了一辈子,真正喜欢的人只能存在在记忆里。
争着吵着就过了一辈子,到底爱不爱想不明白。
但是正是这么简单纯朴的爱情,却焕发出最动人的陪伴,最真情的付出。
对生活的挣扎,一下子就颠覆了整个世界。
镜头中的世界应该是上一代人熟识的。
一起上下班的作息,嘈杂的厂房,一起唠嗑的午后,相互依偎的二八大杠,满目霓虹的舞厅,大红大紫的衣着,挤成一团的客车,时代即将把所有送去历史,但是有很多人不适应,或者说还没有准备好。
但是这里的记忆有时还是很怀念,就像高高挂在墙头没有玻璃的窗户,窗框上满是飘零的灰絮……
口他妈地皮,扣光气球!
最大的优点是克制。
没有太多的新奇,就是余男饰演的一个纺织女工得了绝症,卖鱼的丈夫和她谁都付不起医疗费,快到生命尽头的她去歌厅跳舞,开煤气管吃安眠药自杀未遂,到北京寻找当年深爱的情人,回到西安后发现自己不爱的丈夫还是爱着自己的--------
去歌舞厅上班
淡淡的透出悲伤 很有《那年夏天,宁静的海》的感觉 特别是在运镜上
5/10
悲剧感
并没有什么代表性,年轻的纺织姑娘,你在幻想什么?
老情人释放琴音技能为女主治疗
也许在当年会有更好的观感,时至今日文本表达已不新鲜,而电影语言也没有太多惊艳之处。
将时代变迁浓缩到一个即将离世的小人物的自我找寻之旅上,低调平实,但很明显导演还有很多东西没表达出来。ps:1余男独角戏2铁轨旁的长镜头
人太渺小了 经不起一点点天灾人祸的摧残 热爱生命吧
听方言比听英文看字幕还累~~
余男的表演真是不错。
在家断断续续地看着王全安的《纺织姑娘》,感受片中的情绪和优美段落,并挑剔几处略有生硬的地方,却在最末尾忽然被深深打动。我希望自己能保有这份敏感,虽然要打动它略显浪费,不合国情。
我爱小成本国产电影,哗啦啦全是希望。细节略微粗糙。
不错 余男演技挺好的
2023.1.17重新看了一遍,那些送老婆去舞厅赚钱的男的都是啥玩意啊
中国版《无我的生活》,余男满给力,除了说普通话的时候出戏。被感动到了。
每一个情节都很真实,但全拼在一块却显得那么不真实。当然,工厂苏修下岗男女火车白血病北京城,你能从当中看到小武的影子铁西区的影子王超的影子,满足了西方受众的各种想象。只是,小偷和厂房早就没了,连大裤衩都盖好了,这首歌来得过晚了一些,也太过诗意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