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延续了第一部的高概念设定,恐怖氛围更多是靠人物的内心来塑造。
以一名歌手的视角,展现那种旁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只有自救。
但到头来,却连虚实都分不清楚了,最终还是失败的辛酸。
女主最后一句句泪流满满的I’m in control听来很是令人心疼。
这也是本片最令我共情的一个点。
一直以来我都说,恐怖片十分考验演技,那种生理性的害怕恶心等等,很难表现!
茉莉公主娜奥米斯科特这次的表演十分惊艳!
也为本片贡献了好听的原声带!
剧中的Sky一定也参考了许多流行歌手的元素,最为明显的就是Lady Gaga!第三部不拍前传的话(参考寂静之地),接下来就该是全球性的感染了,更加疯狂!
第三部应该稳稳的,期待!
虽然,今年好莱坞电影整体水平不咋地,但是恐怖片却出了几部口碑大作:《某种物质》《异形:夺命舰》《诺斯费拉图》还有这部《夺命微笑2》
一个月前,不知道哪里来的消息,有人说那部重口味身体恐怖片《某种物质》要上映了。
然后很多人都不信《某种物质》这样的电影会登上内地大银幕。
又开始传什么“要上映的不是《某种物质》,是另一部恐怖片《夺命微笑2》”结果一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动静。
看来谣言不攻自破了。
要我说,这两部电影都没有上映的可能性。
《某种物质》尺度太大,太重口味;《夺命微笑2》涉及妖魔鬼怪了,审核不可能过。
《夺命微笑2》是《危笑》的续集。
第一部小成本的《危笑》取得了2.16亿美元的票房成绩,是名副其实的黑马。
今年的续集《夺命微笑2》也取得了比第一部更好的口碑,电影豆瓣评分7.0,对于恐怖片来说,这个分数算高了。
这部电影的宣传也非常的搞笑,电影发布了正片开头7分钟,你必须“对着屏幕一直微笑”,不笑画面就暂停《夺命微笑2》的女主演是娜奥米·斯科特,她曾经出演过迪士尼的真人电影《阿拉丁》里的茉莉公主。
这次的《夺命微笑2》可以说是娜奥米·斯科特的主场,她是这部电影的唯一主角,她饰演一位女歌星斯凯·莱利。
斯凯·莱利的造型有点参考LadyGaga。
这部电影里女主的唱跳都是她亲自上阵的。
娜奥米表现的非常好,电影还出了她演唱的几首歌曲。
演技上,娜奥米也很好的演出来女主的那种精神失常的状态。
这部《夺命微笑2》和《某种物质》有种异曲同工的感觉。
两部电影的女主都是明星这个身份,都有严重的焦虑,都在为最终的表演做准备,最后都是在大舞台的中央以悲剧结尾。
电影延续了第一部的设定,存在一个微笑诅咒,被诅咒的人会出现幻觉;诅咒的人死后,目击者会继承这个诅咒。
这个诅咒在第二部里是真的无解,电影呈现出一种克苏鲁的感觉。
克苏鲁神话描绘了一个远超人类认知的宇宙,其中的神祇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善恶,它们的存在对人类而言是不可名状的恐怖。
女主拿诅咒完全没有办法。
《夺命微笑2》的女主患有严重的焦虑症,她药物成瘾,但为了形象不能告诉任何人。
没有药后,她只能找药贩子买药。
结果药贩子已经被诅咒了,他在女主面前自杀。
结果女主也被诅咒了。
被诅咒后,女主的生活越来越奇怪,各种反常的事情出现了。
她开始出现各种幻觉,粉丝见面会上,所有人都对自己露出诡异的笑容。
在开会念稿子的时候,女主出现幻觉,她看到了自己出车祸去世的前男友。
这个前男友的演员是雷·尼科尔森,是著名恐怖片《闪灵》里“Here is Johnny”的杰克·尼科尔森。
父子俩长得还挺像。
女主因为幻觉,生活一团糟。
在家里,她看到陌生人,结果发现是幻觉。
闺蜜出现,结果女主发现闺蜜突然漏出诡异微笑,一切都是幻觉。
电影用非常精彩的专场来体现女主的精神状态,观众和女主一样,完全分不清女主是在现实还是在幻觉里。
在医院,女主和母亲起争执,结果母亲也露出了微笑,母亲在女主面前自杀了。
结果女主发现凶器在自己手里。
女主情绪崩溃,逃出医院。
唯一的希望,是突然联系女主的神秘人。
他之前向女主和观众科普了诅咒的设定。
不会开车的女主找到神秘人。
在一家废弃的餐厅里,神秘人告诉女主,可以通过手术让女主假死一次,这样诅咒才会消失。
但是在手术过程中,女主再次出现幻觉。
她向自己注射镇静剂,但是自己依然醒着。
不过最后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幻觉。
女主根本没找到那个男的,她在床上醒过来然后一直到登上舞台,中间的剧情都是幻觉。
女主穿着之前那件自己不喜欢的戏服,站在舞台的中央。
在女主的视角里,那个诅咒的实体出现了(长得有点莫名的可爱是怎么回事)。
女主在舞台上死了,台下所有观众都看到了女主的死亡,所有观众在这个时候都被诅咒了。
这个结局是真的疯狂,细思极恐,你可以理解为,全程都是女主精神失常,最后女主在舞台上自杀了;也可以认为诅咒真的存在,女主死后,所有观众都被感染了。
还是得感叹一下,女主真的惨,没了男友,没了母亲,闺蜜是假的,最后神秘人的希望是没有的。
电影成本2800万美元,目前票房1.36亿美元,可以说是票房大赚。
电影应该还会出续集,第二部结尾那么多人都看到了女主的死,第三部怕不是要全面疯狂!
真的非常期待
.............................................为什么开头前作男主已经传染成功,接着挂了?
是BUG吗?
还是意外?
没搞懂求解答!
..........................................................................................
距离上一部2年时间了,对上一部的人物印象也微微的模糊了一些,所以当第二部的开场,我还在质疑自己是否能衔接上,不过影片的内容根人物的关系并不重要,它可以作为独立的一部来观看。
我简单把几个另类不舒适看点分享一下:1.电影约2小时左右,前期铺垫过长会让没看过第一部的观影者耐心降低,毕竟危笑第一个场景在标准90分钟左右时长的电影中已是1/3的进度了,但作为有一部铺垫所以只会把注意力集中故事剧情讲的是否比上一部更精彩,而会增加一些耐心进行对比。
2.电影里有意无意的,加强了喝水概念,虽然有遮掩,无遮掩,和遮不遮掩中反复进行,但的确过于频繁,而且每次一定要让女主一口气喝完一整瓶,或者一下半瓶.它不是给你直接展示水的广告,但是反复的突出行为和遮掩动作,让你会更加注意水这个在剧情中没什么大用,但是确贯穿了全剧的道具.
3.虽然国外违禁品合法化,但是配合了西方宗教信仰,所以恶魔作祟,让这部电影纠结症犯了,主人公一直徘徊在被恶魔缠身作祟,导致觉得自己精神不正常,可又坚定确信自己的未吸收违禁品,但还是得不到身边人的认可与支持,所以只能自己苦苦一人死扛,还有公众瞩目事业上的压力.这些如果在神学片里,就会有位一本正经的驱魔人帮忙.可本片不想往这个方面上靠近,所以西方恐怖题材的底蕴只能依靠恶魔这个概念,但现实中更贴切实际生活的事情是,主人公只要犯错第一时间就会被认为违禁品造成的精神崩溃,也会牵连她的事业崩溃,她在社会中的人和地位生活的崩溃,引用原话:
4.结局开大恶魔蹭上了新时代的红利,直接利用媒体效果传播开大招.要么就是完结这个系列了,大家猜全民危笑.要么就等第三部神学介入吧,反正感觉这波大招,还有神学介入有点急,挖坑悬念不再铺垫了.虽然上面是几个负面看点.但是进入后半段,节奏加快,而前半段的吓一跳镜头的低劣手法,也没在后半段使用.女主其实没有第一部智商在线那么高,但是求生欲的强烈,至少还压制了屏幕前厌蠢症观众的烦躁情绪,而女主的社会关系代入感也很强,换位到我们身边相同的事件,也是会感到及惊恐又尴尬又不知所措的慌恐,她的戏中的情绪的确已经透过屏幕传递给到了观影人身上.所以我预估此片可以上7分左右,我分享自己观影感时豆瓣现在给的是7.1分.
美国208唱跳歌手小凯(Skye)因为车祸身体受伤,男友去世,并陷入药物滥用的舆论风波,中断巡演。
一年后,身体基本恢复的小凯,在母亲和助理的支持下准备重整事业,恢复巡演,却因为小凯一次找高中同学买止痛药卷入微笑魔的链条,成为新的受害者。
+208住的公寓可真好啊。
每次路过nyc那些豪华公寓,笔者都想:是什么人住在里面啊?
小凯包括她那个高中同学住的公寓一看都好贵啊。
又大又通透,还有设计感,看家具摆设都是高级货。
为了这套公寓的设计看,看这部电影,值。
豪华大公寓+24年真是恐怖片的大年,光是208的故事就上映2部。
前有老208黛米摩尔演过气艺人the substance,后有小208阿拉丁公主naomi scott演劣迹唱跳创作歌手smile2。
+24年笔者不幸被骗,去电影院看了沙马兰捧自己女儿做popstar的陷阱片《陷阱》,不得不说有沙马兰珠玉在前,这部smile2的唱、跳、舞台,歌曲都超出预期,好不止一个level。
几首歌笔者还真想单独去听一听。
以及排练时群舞跳得真的有感觉。
想去看skye Riley的演唱会的程度。
可以搜到这部电影里的相关歌曲,图为apple music界面+第二部笔者认为超越第一部。
第一部内容不太记得了,笔者是学习心理学的小学生,当时看着的时候记得是psychiatrist+童年创伤。
笔者看第一部时就深深认为这是说fight心理疾病和trauma的心理恐怖电影,微笑魔可能只是一个隐喻。
第二部仍然沿袭了心理恐怖,聚焦一个精神问题,208w的焦虑和压力。
208母亲对她控制,当赚钱工具。
208处不好朋友、亲密关系。
还遇上渣男。
从头到尾208的父亲都没有出现,可见母父并没有为她做好亲密关系的榜样。
她找渣男也不惊讶。
+全片一直都在表达小凯作为208的孤独,电影后半段回忆里,她和“男友”在车上发生争吵。
男友伤人地一遍遍说她是神经病女人。
小凯很受伤。
笔者也看共情了。
(开车不吵架,吵架不开车)+下一个镜头就是小凯“我是神经病对吧?
那我发神经给你看啊?
”弄方向盘。
+没想到没死成去rehab了一年回来还得打工啊?
+小凯真敬业,有一幕是刚给闺蜜Gemma打完电话,心里放心一点了。
立刻打开小本子弹钢琴开始创作。
笔者自叹不如。
+小凯每天行程这么紧,住在大公寓里,也没空享受啊。
+小凯妈真的窒息。
那句“我希望你能体验到我体验到的一切(大意如此)”振聋发聩。
+女演员演技超级好。
+推荐去听黑水的播客。
笔者听了2遍。
+不知道为啥,23、24年的电影,总是能看到一股牛马味儿(也有可能是笔者长大了,关注重点开始偏向牛马了)。
从《异形:夺命舰》打完几百小时工又翻一倍的无法逃离的恐怖,到《阿诺拉》打工人幻象阶级跃升以及打工人疲于奔命帮忙料理烂摊子,《坠落的审判》里老公在闹我带着耳机也得做翻译啊!
到《危笑2》这个打工208纯纯牛马都被七日死缠上了还得被提醒投资人投了钱你必须得去世界巡演。
打工人的地狱!
打工人的噩梦!
+笔者对要得精神病的208深深共情了。
看一部她忍受折麽直到盛大死亡的电影,心里五味杂陈。
一方面视觉效果很棒,另一方面真的希望未来有一个“健全人”,一个“斗士”,可以战胜微笑魔。
+家庭创造了人。
一个人受了苦受了累回到家,没有一个人可以倾诉和信任,受了伤受了惊吓还要早起工作。
住大公寓还不如当讨饭仙人。
Riley世界巡演
近些年无论是高概念电影,还是恐怖惊悚片在创意和表达上的油尽灯枯都是显而易见的,更别说二者结合的产物了,基本都是一些自恋创作者仅仅为了博眼球的平庸之作。
《危笑》第一部当时之所以成为巨大爆款,也正是因为其颇具吸引力的基础概念。
令人产生不适感,甚至恐怖谷效应的笑,其实是人类潜意识里共同惧怕的元素,但是如何利用电影的视听语言和设计将这一概念最触及观众心理防线的方式展示出来,其实是很考验创作者的。
第一部将“危笑”这个设定写为童年梦魇和畸形原生家庭阴影的象征以及具象化表现,“危笑”者在女主角生活中的出现,代表着被搁置多年的心魔重新回潮,女主角不得不直面破碎的过往(难以直视的危笑),和恶魔抢夺身体的主导权。
但坦白讲,这种将恐怖设定和主角B故事扣合对照的方式屡见不鲜,电影在恐怖类型元素的运用上也差强人意,尤其是被严重诟病的无逻辑跳吓堆砌,手法的笨拙让《危笑》第一部的成片质量很难称得上高水准。
而第二部无论是在主题表达、社会指涉、类型技法上都有了非常显著且成功的提升,影片也从B级cult片升咖为成熟的准A级电影。
首先在“危笑”的象征意义上,电影不再局限于前作的小格局叙事,而是捕捉娱乐圈中已然约定俗成的假笑共识,将受到诅咒后的不得不笑,和为了名利扮演人设时的不得不笑相对应,让被假笑所束缚的歌星女主角直面危笑背后的恐惧。
其实或揭露,或批判,或讥讽娱乐行业内所有人披戴虚伪面纱的现象,但其实话说尽了无非也是对于贪婪、伪善、造神运动的泛泛之谈,实际没有什么太大意思。
本片主创显然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因此虽然全片所有的惊悚桥段设计都围绕女主角因为娱乐明星所获得的梦魇展开,但是电影却不曾屑于说教、指点江山地谈论对于当下娱乐行业的真知灼见。
而是专心于对恐怖和暴力本身的刻画,用突破观众承受的类型奇观,无形中完成文本以外的表达补充。
(在此必须拉踩沙马兰的《陷阱》)
而惊悚场面的设计,本片相较于前作也进步了许多,最显学的方面当然是不再完全依赖跳吓的画面与配乐,靠一惊一乍让观众打起精神。
导演不再会因为同一场戏内一个恐怖元素的重复凝视而不自信,也不再使用机械化、功能性的配乐辅助视觉传达(当然也是经费充足之后请得起高水准配乐师了)。
影片中大量利用画面中的镜子、镜面、反射面制造主视点之外的不安感,在所有女主角独自念白的场景中,几乎都有这些丰富画面细节的元素出现,以似有意似无意的方式入画,挑逗式地提醒观众,是否在下一个场景里,其中就会映射出惊悚的画面。
影片中大量无声的、静默的、去环境音的设计也很精彩,虽然在电影中忽然出现的无声场面主要也起到邀请观众一起屏息凝气,提高观影临场感的互动作用,但是一般常见于体育片燃点爆发前的慢动作蒙太奇中,往往预示着正面的高亢情绪即将喷涌而出,希望观众可以摩拳擦掌,为下一刻的欢呼雀跃积攒能量。
而本片多次让观众将这种“屏息凝气”的代入感回退到“倒吸一口凉气”的感受中,危笑者幻觉的出现可以是无声的,这反而更贴近女主角被反复折磨、几近疯魔之后的心理状态,无法摆脱、无能为力、反复被侵扰、如溺水般难以逃离的窒息感瞬间扑面而来。
而“危笑”的出现时机,以及出现方式,相较于前作而言,也和电影的主题,以及人物心境的转变更加扣合,“危笑”这个总概念在全片中的符号分野,执行得更加严肃和认真了。
女主角被危笑毒贩的自杀传染梦魇这个设计乍看平常,其实很有趣。
女主角现实中噩梦的开始正是因为一年前的毒驾,事件导致她同为明星的情人死亡,自己的身体也多处烙下伤痕,难以恢复到全盛时期,轻松完成唱跳业务。
但实际上,车祸之后女主角已经成功戒毒,重新联系毒贩只是为了购买超剂量的止痛药,来扼制身体的伤痛。
她再次将自己出卖给娱乐圈,出卖给他者,重新用牺牲自己健康的方式服务公众,满足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这才是真正的“毒瘾”。
而这种“毒瘾”的回潮,才是女主角梦魇的真正起点,被娱乐至死的绑架才是“危笑”背后真正的恶魔。
在毒贩自杀后,恶魔先通过几次制造僵尸毒贩的幻觉的方式提醒女主角,如果继续如今的生活方式,和娱乐圈这个真正的魔鬼做交易,才是真正苦难和危机的开始,但是女主角拒绝相信,拒绝承认,拒绝直面自己的本心,拒绝拷问畸形的生活为何如此。
因此,梦魇接下来相继“上身”了她签售会上的支持者们、她交通事故后绝交的闺蜜、她死去的明星情人、为她勤恳付出的助理、操纵并逼迫她的经纪人母亲,以及最终以一年前车祸现场的自己本人的方式压轴出场。
这一切危笑的载体,都是构成、搭建、围困、压迫女主角成为如今她自己都无法喜欢,无法认可的自己的人。
梦魇让她们虚伪的面貌极致展现为“危笑”的模样,也是对女主角的暴力唤醒,如果不敢以最坏的预期揣测他们参与自己的人生,给予自己认可的真正缘由,如果不敢承认他们也是大娱乐时代中唯利是图的贪婪者,那么此局永远牢不可破,女主角也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救赎与自由。
但女主角被长期PUA导致的软弱,以及其实已经明显出现的抑郁、躁狂带来的潜在自毁心理,都让她只向内摧毁,而不向外发泄和拷问。
恐怖片中常见的逻辑bug是,主角明明已经遭遇了非常严重的鬼怪侵袭,但是却格外能忍,以至于最终事件无限升级成难以解决的模样。
而本片通过大量细节解释了女主角为何在已经遭遇了如此严重的幻觉侵扰的情况下仍然不向外界求救。
不仅是因为明星的完美人设不容有瑕,以及吸毒前史的存在会让别人先入为主地认为她是旧疾复发,导致复出计划搁浅。
影片给出的内在原因是,已经被娱乐圈规则驯化的女主角完全丧失了向她人表露真实感受的能力,并且产生了程度极深的内耗情绪。
拔头发当然很具象,而且也符合本片的身体恐怖片定位。
但砸浴室,吞玻璃,以及最后(幻觉中)脚底扎入玻璃渣后依然驾车。
都是女主角习惯性向内毁灭的佐证。
看到本片中浴室的场景搭建,以第三幕“共生体”的设计,以及片尾最后大底的执行,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今年另一部爆款恐怖片《某种物质》。
《某种物质》将浴室选定为全片最重要的场景,不仅是因为在此空间内完成幻体、展示裸露更合理,自己家中的浴室也是每个人最最私密,可以完全独处的空间,在这里你可以和自己对话,因此在自我凝视所产生的焦虑发生时,在此地诞生出一个“世另我”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同时,浴室也是梳洗、化妆的空间,是自我凝视程度最高的空间,甚至到了不得不凝视的地步。
《某种物质》中女主角赴约老同学前越描越黑的化妆戏也是发生在浴室,而《危笑2》中女主角在浴室的躁狂也是因为繁琐的化妆品难以整理导致的(被“服美役”困住),其中女主角的浴室甚至连地板都是镜面的,更是女主角不得不时刻被动审视自己,自我消耗的程度大大加深。
两部电影最终的落点也都是,女主角最大的恐惧本身都是自己的另一面,都是自己的人生可能派生出的另一种可能。
而相较于《某种物质》中对于年轻女主角纯反派的单薄塑造,其实《危笑2》中天花板上坠落的“战损”女主表意更丰富一些。
因为其实在回忆的闪回片段中便可知,车祸发生之后的瞬间,其实就是女主角的“梦醒时刻”,她曾在巨大的痛苦面前不得不被拉回现实,直面血淋淋(物理)的现实,直面被娱乐行业扭曲(物理)的自己。
但结局我们是知道的,在一年的“调理”之后,因为一切对女主角的盘剥和操控再次渗透进她的生活,她再一次选择重回娱乐圈这片坟场,继续“染上毒瘾”。
因此,在现实的痛苦无法击碎女主角的逃避和逆来顺受之后,“危笑”这个概念神出现了,用更加严酷和惊悚的手段将女主角笼罩和吞噬。
除了女主角家中“危笑”大军群魔乱舞的街舞式动作设计之外,在女主角工作时的戏份里,还有很多精彩的符号使用。
例如影片反复拍摄她巡演的出场方式,是从一个茧状的机械装置中登场。
这一造型自然是“信息茧房”的具象化表达,茧房是追随者、同行者和上位者共同为女主角搭建的(双重),整个行业生态是如何让女主角在被动中被形塑成他们所期待的角色这一过程也被完美展示了。
因此,本片结尾的设计在我看来着实比《某种物质》高级很多。
女主角以为母亲被危笑控制自杀,结果却发觉是自己产生幻觉杀死了母亲,其实本来(如果不是梦中梦的话)是一个女主角终于听到了危笑的感召,被动反抗且成功的时刻。
她终于杀死了该死之人,击碎了茧房的一面墙壁。
但接下来她的所作所为却正是印证了,为何她会被困于幻境,无法真正夺回身体的主导权。
在一次反抗之后,她却依然选择了自毁的方式结束梦魇,她找到神秘民科,希望使用非常危险的自杀式方法终结痛苦。
说明她显然并没有真的觉醒,在外耗和内耗之间仍然不假思索地选择后者(闺蜜也是在她说出目的地之后现形的)。
女主角完成彻底的自我否定与毁灭的动作也和《某种物质》撞梗,都是用粗粗的针管扎进身体(此前反抗母亲的开端是拔针)。
不同于《某种物质》的养成系自毁,《危笑2》中女主角打下一针后很快就被带回了现实,逃避可耻且没有用,梦魇给出的机会已经耗尽,所有的路都已经走到头(舞台),除了在现实中自尽已别无他法。
于是,在女主角的视角中,一年前差点有机会脱离既定的生活方式,获得自由的自己再次出现,她撕开女主角自己不愿直视,不愿揭开的,被娱乐行业烙上的伤疤,其中生出了巨大的怪物,将自己吞没。
而后,现实中的女主角完全被危笑控制,她对观众们露出机械且恐怖的“职业假笑”,机器人一班举起话筒,作出要演唱的姿态,这是所有凝视她的人最喜欢的她的样子,但如今却变得如此惊悚。
紧接着,她在众目睽睽之下,将麦克风砸进了自己头颅,将危笑传递给了在场凝视的所有人,这是堪比《咒》结局力度的一幕。
女主角在被梦魇夺舍之后,这具身体终于拥有了正确归因问题的能力——我快要死了,但最该死的另有其无数人。
导演在全片中都抓住所有危笑时刻,竭力展示身体恐怖的残忍度、血腥度,疯狂放大自残的痛感,但却在电影最重磅的一场戏放弃了展示,转而将镜头对准台下的观众,这显然是非常强烈的作者表达。
即便台上所发生的事情再惊悚,观众们再恐惧再尖叫,却还是忍不住凝视着这一切目不转睛,这一幕的惊悚性要远超对于血腥暴力场面的刻奇性展示。
正是这一幕在揭示,本片此前的每一分钟都是为何发生的。
最后,如果要展望这个系列的未来,除了娱乐行业,假笑最盛行且被默许的场域就是政坛和服务业了,只不过如今川普当选,他的嬉笑怒骂倒大概都是真的,那便应当把镜头对准第三产业的螺丝钉们了。
外卖员每天甚至会被企业APP定时定点地提示,上线进行假笑服从性测试,以及假笑礼仪的完成度。
他们每天面带危笑地敲开每一扇门,门背后的人又何尝不是形塑危笑,自得其乐的更加“该死之人”呢?
而且这其中的伦理问题更加复杂,相较于可能可以分出是非对错的娱乐行业问题,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矛盾往往并非是由于哪一方的强烈主观意愿导致所产生的,服务享受者也是相对无辜的存在。
尤其是如今服务行业暴徒也屡见不鲜,通过从事服务行业报复社会的现象亦有,对于被服务者而言,那些微笑其实是不是真的也是一种危笑,也很有探讨价值。
但总归,在这个大家越来越难以发自内心地笑出来的时代,《危笑》这个系列用非常锋利和直观的方式将笑的多重维度剖开,形成的现实反思,其具有的价值或许比看起来大很多。
友情提醒:本文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血腥惊悚图片,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观众请酌情阅读。
两年前, 一部小成本惊悚片横空出世。
它靠剑走偏锋的病毒式营销,热度席卷全球;
它用一千多万的投资,撬动了2.2亿的票房;它让“微笑”这个表达善意的表情,彻底变味。
它就是:《危笑》
在《危笑》的世界里,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诅咒。
它的目标,是那些有过心理创伤的受害者。
宿主会看到各种可怕的幻象,被折磨7天后,带着诡异的微笑自杀。
而看到这一幕的目击者,会成为下一个宿主。
没人知道诅咒的源头在哪儿,破除诅咒的办法也屈指可数。
其中一个,是在有目击者的情况下,亲手杀害另一个人。
诅咒就会被转移给目击者。
第一部的主角,是一名心理医生。
她被自己的病人感染,却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阴影。
为了终止诅咒,她甚至愿意牺牲生命,到与世隔绝的木屋里等待死亡降临。
可惜,诅咒最终还是转移了。
她的前男友老乔前来救人,却恰好目睹了死亡瞬间。
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结局又充满了续写的空间,续集很快就被提上日程。
两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续作:《夺命微笑2》
续作的故事,发生在前作结局的7天后。
老乔为了活命,滥用警察职权,找到了两名毒贩。
尽管中间出了点意外,但老乔还是将诅咒,传给了意外闯入的另一名毒贩。
可惜天意弄人。
老乔刚离开案发地,就被一辆路过的面包车,撞成了一滩肉泥。
在路面上,碾出了“微笑”的形状。
作为续作开场,这场戏的作用,可不只是为了交代老角色的结局。
续作的主角斯凯,是曾经红极一时的歌星。
表面光鲜的她,曾经是个瘾君子。
大约在一年前,斯凯遭遇了一起严重的车祸。
那天她和男友都嗑了药,精神极不稳定。
受不了男友刻薄的嘲讽,斯凯和他打了起来,还去抢夺方向盘。
结果车辆冲出护栏,滚落山坡。
男友当场死亡,斯凯自己也受了重伤。
那次事故,给她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腰伤,腹部可怖的伤疤。
以及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
如今一年过去了,斯凯的母亲兼经纪人,打算安排她复出。
为此斯凯剪去了长发,以金色短发的干练造型回归,开启巡演。
表面上,斯凯的复出很顺利:媒体大力宣传,粉丝疯狂追捧,斯凯本人业务能力,足以应付高强度演出。
实际上,她根本没能走出阴影。
生理的伤痛和心理的阴影,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她。
为了麻痹神经,斯凯偷偷服用止痛药维柯丁。
看过《豪斯医生》的观众,应该都对它不陌生。
*豪斯快乐豆但是斯凯不比豪斯,能随时拿到违禁药品。
药吃完了,斯凯走投无路,突然想起有个高中同学在贩毒。
连毒品都有,那肯定也有维柯丁吧?
得到了对方肯定的答复,斯凯去了他家。
岂料刚进门,就被一把锋利的武士刀抵住了脖子。
同学声称自己被恐怖的幻象折磨,精神已经濒临崩溃。
没错,他正是开头被老乔转移诅咒的毒贩。
而今天,恰好是他被诅咒折磨的第七天。
于是他当着斯凯的面,带着诡异的笑容。
用杠铃片将自己的脸,砸得粉碎。
目睹毒贩自杀的斯凯,也被传染了微笑诅咒。
血肉模糊的毒贩,频繁出现在她生活的各个角落;
热情的粉丝,也带着诡异的微笑。
直勾勾地盯着她;
家里出现陌生人的衣服,赤身裸体的男人突然向自己冲来!
可下个瞬间,一切又都凭空消失了。
受邀前来,本该帮她渡过难关的闺蜜。
也在枕边,露出了诡异的微笑……
幻象不光影响着斯凯的生活,也严重干扰了她的工作。
她在舞台上被笑脸惊吓,摔得筋断骨折。
可下个瞬间,一切又都完好如初。
所以在别人看来,她就是个被毒品影响的精神病。
斯凯越来越痛苦,这些幻象就变得越来越真实。
甚至直接影响了她的身体。
先是在慈善晚宴上,被死去男友的幻象惊吓。
将主持人撞下舞台,生死不知。
又在自己家里,被面带微笑的伴舞们的幻象围追堵截。
清醒过来,幻象不见了。
但是他们造成的伤痕,却留了下来。
压垮斯凯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她的母亲。
为了压榨女儿的商业价值,她不允许斯凯离开舞台。
下一秒,母亲又突然面带微笑。
砸碎镜子,用碎片将自己扎成了马蜂窝!
正当惊慌失措的斯凯,试图逃出病房的时候,幻象消退了。
她浑身浴血,那片碎玻璃也到了她手里!
在幻觉的影响下,斯凯竟然亲手杀害了母亲?!
走投无路的她,抢了警察的枪逃出医院。
在恰好赶到的闺蜜的帮助下,逃之夭夭。
本以为危机暂时告一段落,岂料在这个时候,她接到了闺蜜的电话。
既然闺蜜在和她通话,那开车的又是谁?
答案很明显了——又是幻象。
自始至终,闺蜜都没来过。
正在开车的,也是斯凯自己。
到了这一步,她已经濒临崩溃,7天的期限也近在眼前。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一个神秘人阿伟找到了斯凯,说他有办法摆脱诅咒。
原来他的兄弟也被诅咒所杀,阿伟为了解开谜团,研究起神秘的诅咒。
捋清了诅咒传播的机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在7天的期限到来前,用药物让被诅咒者假死。
等恶魔消失,再将她救醒。
计划在披萨店的冷库里进行,低温能够延缓细胞死亡的速度。
斯凯忏悔自己犯下的罪,并嘱咐阿伟:“如果你的办法无效,就杀了我。
绝对不能让诅咒传下去,伤害其他人。
”
诅咒似乎察觉到了危险,于是化作一年前车祸重伤的斯凯。
企图撕开斯凯的嘴,钻进她的身体。
关键时刻,斯凯咬断对方的手指!
然后拿起针筒,扎进自己的脖子。
幻象也变得惊慌失措,仿佛下个瞬间就要魂飞魄散!
然而……无事发生。
原来打从病房开始,一切都是幻象。
她根本就没去冷库,也没从阿伟手里拿到药。
斯凯被幻象步步紧逼,退进一个密闭的柜子。
柜门打开,她竟然穿戴整齐,来到了舞台上!
老板、助理,甚至她以为被自己杀害的母亲,都在观众席上为她欢呼。
观众们期待着斯凯的精彩演出,而她已经崩溃。
斯凯的幻象,撕开了腹部的旧伤疤。
一只大到不合常理的恶魔,破体而出!
恶魔扯烂了斯凯的嘴,蛮横地钻了进去。
但是在观众看来,斯凯毫发无伤,只是愣在原地。
直到她带着诡异的微笑,将话筒插进了眼眶。
全世界千万观众,都目睹了她自杀。
也就是说,他们都被“感染”了。
《夺命微笑2》也和它的前作一样,迎来了令人绝望的结局。
总的来说,这部续作的表现中规中矩。
观众已经了解了“微笑诅咒”的高概念,续集就很难玩出新意。
*魔鬼亮相,逼格掉光导演没有吃力不讨好地加设定,而是在前作的基础上,做了全面升级。
主角从有童年阴影,但生活和作息都很健康的心理医生。
换成了吸毒成瘾,被母亲操控束缚的流行巨星。
就斯凯的精神状况,就算没有诅咒,也迟早要疯。
当她最后幡然醒悟,心怀愧疚地坦然面对过去,也更能给观众带来触动。
由于女主的身份是流行巨星,主演娜奥米·斯科特除了演员之外,还是个创作型歌手。
*曾经饰演真人版茉莉公主她为影片创作的六首歌,都非常好听带感。
四场舞台虽然被幻象打断,但视觉呈现效果很棒,诚意满满。
设定方面,《夺命微笑2》基本延续了前作。
诅咒传染的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环》(《午夜凶铃》的原著),以及《它在身后》;
又参考了《猛鬼街》的梦中梦设定,却没有把“梦境直接影响现实”的核心一起抄过来。
否则血腥程度,一定比现在更夸张。
相比于前作,《夺命微笑2》更注重模糊虚拟和现实的边界。
随着剧情推进,幻觉也越来越逼真。
观众代入斯凯的视角,难以区分什么才是真实。
甚至受到幻觉的影响,亲手伤害至亲。
上一次这么绝望,还是在《道诡异仙》。
设计恶魔的时候,也做了不少的改进。
比如在头上加了很多微笑的嘴,密恐患者看了当场去世。
可惜因为经费肉眼可见的不足,完成的效果不如预期。
不过《夺命微笑2》也沿袭了前作的缺点。
导演在惊吓手法上,原本就没有太多的创意,这部续作也基本没有进步。
除了群演定格的微笑,有点毛骨悚然的味道。
剩下的全是不讲武德的Jumpscare。
简单有效,但上不得台面。
也许是导演大发善心,不想让观众过于沉浸其中。
很多本该恐怖的场景,都因为设计得过于离奇,而显得有些滑稽。
无论是突然亮灯鸣笛,变成汽车人的闺蜜;
还是和斯凯玩“木头人”,凹出奇怪造型的群演;
就连斯凯幻象的迷之卡姿兰大眼睛,都能狠狠戳到我的笑点。
总而言之,《夺命微笑2》是一部合格,甚至给观众带来不少惊喜的续作。
也难怪它的评分,会比第一部更高。
在精神内核上,甚至有些和《某种物质》隔空呼应的意思。
希望以后的惊悚片,拍续集的时候都能向《夺命微笑2》学习。
别拿着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你说是吧,《饥饿站台2》?
要是大家喜欢这部电影,或者中间被吓到。
可以转发给好友,也吓唬吓唬他
今天就说到这里,咱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
临时起意想去billie eliesh演唱会 刷了一会儿没刷到票打算去MSG的box office碰碰运气 路过就被路边搭帐篷的粉丝吓到 到了问了问没票就转头去隔壁amc看smile 2了 没想到错过的演唱会在电影院补上了大半 极其直白又颇具艺术感的血浆镜头 夹杂着pop star唱唱跳跳 轻轻松松把我吓得半死故事很少见的围绕一个年轻巨星展开 她光鲜亮丽的出现优雅地给粉丝签名 为了马上开始的巡演负伤努力排练 晚上回到家纽约华丽的夜景和空荡荡的高层房间衬出她的空虚和孤独 深夜作痛的伤口让她去找老朋友开止痛药 却不幸成为了smile这个诅咒的一环 电影中每一次城市颠倒的镜头 都预示着一次混乱的开始 女主的灵魂其实已经被带入恶魔的世界 很多糟糕的事情其实都不再是真实的 而是恶魔为了击垮女主得到她的肉体躯壳而制造的梦魇 女主和去世的男友毒驾自己死里逃生男友却在面前惨死的不堪回忆 身为巨星时刻担心自己被人发现毫无隐私的窒息生活 亲生母亲所谓为自己星途付出一辈子的道德绑架 都成了击垮她梦魇的养料 初中一整晚熬夜看完电锯惊魂全集 自认为对恐怖片血浆片的承受能力都算强 遗传厄运 咒 都可以比较淡定看完的程度 这部却能在几个瞬间让我害怕到几乎掉眼泪 后来意识到 我只是完完全全代入了女主全部的不安和焦躁 她被恶魔抓住弱点肆意玩弄 一次次当众出丑 周围人时不时出现的诡异微笑 被捉摸不透似真实似幻觉的虚虚实实淹没 误以为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的混乱和崩溃 随着女主终于被一点点击溃心理防线 我此时显得过于强大的共情力也让我陷入一种极度脆弱的状态 此时的任何一个jump scare 都比平时来的更加有力 当女主唯一可以依赖信任的朋友Gemma一个电话打来表示自己才收到她的留言 女主小心翼翼看向身边那个正在一边开车一边关切看着她的”Gemma” 毛骨悚然这个词从未如此贴切过 结尾恶魔得到了女主的肉身作为寄生 而台下的每一位粉丝都因此进入了smile的诅咒 结束后我窝在座位上很久都无法平静 心里又闷又憋 想哭哭不出 女人的尖叫夹杂各种让人不适的诡异声音组成的片尾曲在播放 我盯着根本没吃几口就毫无胃口的爆米花 不敢看旁边戴着帽衫的其他人 生怕他们转过来的脸是夸张的微笑… 恐怖片爱好者大多对jump scare过多的作品不屑一顾 但我认为这部的跳吓有很妙 女主是唱跳歌手 排练歌舞的镜头出现并不奇怪 但很多次这些镜头显得有些过长 当你开始有些出戏开始思考有必要要唱跳这么久吗我是不是在看演唱会啊的时候一个jump scare突然出现 威力意料之外的大我说真的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女主收到陌生号码的视频点开play播放 镜头转为第一人称将放大的手机屏幕作为主角 视频里的人对着黑暗的角落呢喃 there, can you see? 你情不自禁睁大眼睛想要看清楚的时候 再给你一下 这手段卑鄙到让人想起那种看起来是个普通短片突然蹦出来个鬼的恶搞视频 恨的人想对屏幕竖中指 又不得不服 不像是第一部 观众被带着随主角去一起揭开关于smile这个玩法的设定 smile 2在开始的时候大部分观众已经了解游戏规则 此时如何依然能让剧情扑朔迷离 扣人心弦 其实是相当难的一件事 剧情 音效 导演的镜头语言 巧妙的虚实结合 包括女主情绪张力十分丰满的演技 缺一不可 (一个小彩蛋 skye riley在spotify可以搜到 仿佛一个真实存在的歌手 很喜欢new brain这首)
比起1全面大升级!!!
制作层面上好了太多,而且不同于一代对鬼来电的拙劣模仿和无趣的怪物形象。
2做出了更多个性化的诠释,以区分开。
而且学习了必须得学习的《死神来了》中的一点——这种模因发生过,有人要告诉他们怎么解决这件事。
而且比起一个个塑造等于没有的刻板人物死去,毫无疑问,有着完整的故事核去塑造、有着人物弧光的人物被肉体剥削,无疑加多了一层情感上的伤害。
这也是为什么我更乐意看血浆片,因为血浆片看完即忘。
虽然说《危笑2》女主的故事也没有很新鲜,但刻画还是很细节的,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母亲控制成长起来的女孩的历程、看到她滥用药物、看到她勇敢反抗。
能靠给自己洗脑短暂摆脱控制、咬断怪物的手指、毅然自杀,这些都是最近的恐怖片里我们才能逐渐看到的。
这样的恐怖片,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更吓人,因为我们会同情女主、因为女主相较真实。
唯一有点遗憾的大概是我以为会贡献出像《感恩节》里商场那段混乱场面的戏,但是并没有。
让那么多群演都准确地诡笑,镜头拉远,我内个,那绝对能成为经典镜头呀。
歌舞+恐怖片+重剧情的融合也还比较初步,没能玩出什么新花样,这点也是比较遗憾吧。
但怎么说,这毕竟是一部宁愿稳一点赚大钱的商业片而不是独立电影。
电影中的音乐表演片段很美,这是在其他恐怖片里少见的。
女主的造型让我想到了Lady Gaga。
女主的巨星,然后和巨大的生活落差让我想到了邓紫棋之前的抑郁状态。
他可以视为是一个公众人物。
面对自己的过去的一种投射,是一种夸张和扩大了的负面情绪。
一伙人跑到思凯家就好像一剪贴画,还挺适合做壁纸。
她妈就是一种老奸巨猾的感觉,控制欲很强,劝说他女儿去一直表演也在有自己的利欲熏心。
用他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和经历。
她说用这些牺牲一切来支持自己女儿的演唱事业,这其中当然掺杂了她的个人成分。
到最后因为电影的呈现还是给观众,然后观众是分不清什么时候是她的幻觉,什么时候不是。
这里其实已经有一些审美疲劳了。
母亲的死其实只是加剧了女主尽快解决真正的根源性的问题,是一种让催化剂让女主去尽快找到那个老头儿。
所以母亲这里起到的是一个工具性、功能性的作用。
然后就是明明都发生了杀人的案件,但是她却只想自己处理但不出所料又处理不好,这也是很不合逻辑的地方。
可以视为精神分析影片来看,还有一部是《幻影凶间》。
抢警察枪这段好像有点不真实。
警察真的会放任不管吗?
反反复复的切换,虚实的界限已经被模糊。
破肚开膛,然后蹦出一个血呼呼的人形状的生物,想起某种物质。
重复的单调的比较刻板的一个恐怖气氛的元素来塑造。
还像怪奇物语里的大boss那种感觉。
而且鬼怪的这个模样呢,也就是人的变体吧。
女主感觉更适合当一个歌手。
而且之前老头不是告诫过女主吗?
就是这个邪恶之物,他是要看到宿主在目睹者面前死去那么才会有新的养分,现在在演唱会期间,成千上万的人都是目睹着,所以这就意味着什么呢?
邪恶之物会不断的发展下去,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设定。
第一部我不喜欢,基本0期待进的影院,没想到第二部居然好看很多。不再侧重于午夜凶铃式的人传人现象,开始操纵观众心理了。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让人揪心地看到了最后,上一部没有深挖的心理创伤这一部也填上了。乏善可陈的jump scare在这部里作为节奏调剂出现得也不错。还是那句话,最后不露脸就更好了,露脸只会让人想到进击的巨人。
第一部我就想过这个问题,如果一个明星在舞台上完成传染会怎养,结果第二部就还真这么拍了。完成度比第一部还要好,但是个别群演的危笑不够夸张。看第一部时我就说了,这个危笑还是不够夸张,不夸张就不吓人。现在好了,危笑宇宙打开了,第三部是不是该危笑传染病人和正常人对抗的世界了,如果有的话。
我要被笑死了,这一部太抽象了,笑的也不吓人
有点恶心…
因为很超出预期值以及比第二部还好,因此给五星。 各种丰富的镜头真的很炫技(褒义), 在恐怖片中算是制作精良的吧, 可以放入精神摧毁类恐怖片推荐单。
什么才是真的!!!告诉我什么才是真的!!!!🤢
禁毒教育片?跳吓的一点也不高级,没有了第一部的惊喜。
冗长且无聊,相较前作微笑魔的幻觉操控能力也进化太多了!当角色一点翻盘的希望也没有,甚至故事视角和虚实都被反派劫持的时候,无论情节怎么发展场景怎样血腥我都不感兴趣。
3.5 比第一部好太多。最近好像批量出现跟娱乐圈名流相关的恐怖片,《玛克辛》就是典型一例。他们活在众人的注视之下,成为被欲求的对象,如何在这场残酷的厮杀中自保,是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笑”的含义已经没有第一部如此空洞,在此被引申为类似于他人即地狱的解读。在监视之下,人的行为真假难辨,没有所谓的真心对真心,利益至上。镜头语言很复杂,开头长镜头就是很亮眼的炫技。传统的正反打出现得比较少,更多的是居中构图、镜头倒转、匹配性剪辑,或者利用镜子做些视觉效果。全片对媒介的运用尤其出色,综艺节目、舞台装置、聊天记录……观众与电影中的观者同一,随着镜头推进或叙事深入,所代入的对象又被悄然切换。中了微笑病毒的人会自残,此处又延伸出来对身体恐怖的刻画,女性身体孕育恶魔,恶魔将母体吞噬,都是近年女性电影喜欢的主题。
看到这么多好评确实有种我跟你们看的不是同一部电影的割裂感……我主要的抱怨还是铺垫得太过冗长,女主反应过来“这不是单纯自己的精神问题”用的时间太久,因为这个诅咒的机制在第一部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所以这些部分对我来说信息量密度很低,再加上大量铺垫跳吓的歌舞镜头,我个人不太能欣赏所以觉得很无聊。大家的好评大概更多来自这种对明星焦虑症的具象化呈现吧,可能还有虚实转换的叙事形式?虽然在我看来还是略显小儿科(我不如去重温未麻的部屋)。如果剧本更深入解释一下女主跟前男友和闺蜜之间到底有什么心结矛盾我可能还会更共情一点,现在这种敷衍的处理只让我觉得她的反复崩溃有点难以忍受……PS:那个说本片吊打某种物质的你是认真的么,即使我也不喜欢某种物质我也能看出人家的主题性、批判性和拍摄风格不知道甩出本片几公里了……
报看。。。劳资要看怪不想看精分。。。
今年最佳,还不错
居然是被嫌弃的Britney Spears的一生。邪恶的声音和陌生的嘴脸将我心爱之人阻隔在对岸,指责我的姿态和身体,朝我扔石头,即便我已在谷底,皮肤和骄傲被蚕食被吞噬,直到灵魂都粉碎。
2.5星吧。第一部小爆,导演你飘了。你和女主演是不是误以为自己能冲奥斯卡啊?硬是把爆米花恐怖片拍成名艺人的工作压力+心理创伤电影。咱们观众就是图个惊险刺激,裤子都脱了,你给我看这个?!主角的演技更是油腻地令人发指,全片95%的镜头都是怼着她的大脸,表情不断地在沮丧,发颠和发怒三个状态切换。造成观影过程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头一次看恐怖片,希望主角快点去死!
这么烂,居然还拍第2部
算是合格的续集,剧情有点散,铺垫有点长,巨星生活有点难带入。反转还是不错的,微笑现代舞还蛮好玩。话说某种物质什么时候就被扣上男凝大帽子了?一些短评别思考了,令人发笑
这个系列能把美式血浆和心理惊悚结合起来,故事也讲得有板有眼,殊为不易。相较第一部,这个续集在惊悚程度和叙事节奏上似乎都略有逊色,但这个故事倒也传递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恐怖:娱乐圈光鲜表面背后可怕的苍白与空洞。在一惊一乍之余,还能做到这一点的恐怖片已经不多见了。
电影是好看 但说能比得过某种物质的女凝 我建议你去把你的脑子做个检查哈
和第一部各有优劣吧,虽然完成度(投资)高了很多,但是从微笑传染(疫情)设定已经挖不出什么新意,后半段也确实陷入类型疲乏。只能开启新章:幻觉和信任,其实也算老生常谈。当女主知道自己的世界都是假象,救命稻草也是夺魂锁链,恐怖迎来最高潮:我要拯救我的美好世界,但在我眼里每个人其实都是害我的凶手。
最后,不再拒绝不再反抗,畏惧他,服从他,接纳他,依他的法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也叫他们得天父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