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不错。
节奏、对白、穿插很舒服,老面孔都是我喜欢的。
那个女制片不晓得是谁,声音暗哑,之前在《及诺娃》里看到过,说不上来为什么,就是喜欢。
虽然有些喜剧化,导演或者演员有没有可能大牌到电影中的程度,很值得怀疑,但是,那种被各种大小角色夹击的感受,却是通的。
人到中年,真他妈的倒霉,上司欺负也就算了,连他妈下属都要踩上一脚。
要说贴心,是德尼罗遇到倒霉的事情也没撒泼,也没暗淡,也没哭泣。
连感慨都好像很少,或者是没工夫。
电影结束时,机场里德尼罗追不上飞机,狼狈不堪中给老婆打越洋电话,说的是法国好风光。
老婆说,我都嫉妒你。
哦shit,人到中年就只有被这么嫉妒的份。
电影中很多场面非常好耍。
威利的胡子算一个,德尼罗给名利场拍封面也算一个。
一点点的被那个不晓得被多少男人搞过、前几天还低三下四要采访的杂志社婊子挤到最边上去,还要配合做表情,表示仍在名利场里打滚。
德尼罗表情之淡定,不减志得意满时。
咔嚓。
他妈的谁爽谁知道。
觉得这部片子烂的人,就是片中觉得片子烂的人最后片中的片子还是按他的意思放了出来,而且还故意让结尾更夸张.再从海报上来看,片里片外都是想让闲人闭嘴,并且教人随大流.不随或没随成,就是BEN的下场.面对没变的结局,在红地毯时亮相的狗会想说什么?我喜欢这风格的电影,BRAVO5星鼓掌!
这部片子被翻译做《颠覆风云》,我不是很喜欢,因为我不认为片子中的任何activity能称得上是颠覆,他至多颠覆了我们对好莱坞制片人过去的看法,还有一般翻译叫做《即将发生》,这个时态仿佛弄错了,更别提片子说的是嘎纳前两周的事情。
找不到一个好的翻译,暂且还是放做what just happened吧。
据说此剧是纪念好莱坞一位特立独行的制片人,不知道是谁,因为仿佛我从来没有关心过任何一部片子的制片人,除非那个人是塔伦蒂诺昆丁,或者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之类的大导演或者名演员。
好像我一直到上了高中才知道制片人是干什么的,而且那时候也停留在制片人就是拉钱拍电影的这一概念当中。
其实至今我也不是特明白这个工作具体的responsibility。
这部戏在我看来,讲的是一部中年危机。
近几年来,我发现有关中年危机的片子很多,从那个american beauty到迷失东京,再到这部片子,这些四十多岁,职场上已经风光无限的男人们,原来各有各难念的经。
本剧的主角Robert De Niro扮演一位大制片人,随着竞争的激烈,他的事业有些江河日下。
他要努力的保住自己的事业,地位,金钱还有家庭,在各样的纷繁事务中挣扎着生活。
人在 20多岁的时候,有活力有冲劲儿,最重要的是懂得谦虚,懂得学习,不怕被奚落被排斥被蔑视,因为可能没有腰缠万贯,可能没有显赫声名,在某个地方做一个小职员,默默无闻的,每天擦桌子扫地给老板泡咖啡,但有的是时间和理想。
20多岁的时候,常常会想,坚持一下,等我30岁40岁就能做到某某的位置,那时候什么都有了。
到了30岁,有了相对稳定的职位,你又要开始谋算怎样才能更上一层,好像有种自己的人生开始步入正轨的感觉。
到了40多岁,五十岁的时候,半生的打拼总算换来了一定的地位和年薪,这时候,孩子也渐渐大了,不用你操太多的心,而你也发现自己仿佛被孩子,被社会甩开了,有更多的新东西新观念,不管你看得惯看不惯,不管在伦理道德上是否站得住脚,一股脑的全都向你袭来。
你没有发言权,只有去接受,看你周围的社会,如果你不向前走,那就是倒退,然而从精力到体力你也不如一个20,30岁的小伙子能拼能冲,你却不能甘心半生心血打造的名声地位毁于一旦。
面对这样的危机,一些人豁出去了,假装重新年轻一把,一些人沉沦了,被淘汰了,最多的人是迷惘了,不知所措了。
这就是中年危机吧。
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有希望,什么都有了的时候,你有的只是恐惧,恐惧失去。
有时候我宁愿没有得到也不愿陷入深深的恐惧中。
罗伯特德尼诺在这种恐惧中挣扎,尽量的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来做好自己的工作,然而一切都不易。
这里说到制片人的工作,简直是horrible啊。
我以为好莱坞的制片人,都是住大house,周围的美女天天换,对明星喝来喝去,对导演毫不客气,老子给你钱让你拍电影你还废话个什么劲儿,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吧。
看了这位老兄还真是不易,人家好歹也是能参加嘎纳能在名利场上当封面的角儿啊。
导演,演员,投资方,电影公司,每一个都需要你去搞定。
当他们跟你在同一个利益集团的时候还好搞,当大家都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的时候,或者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的时候,制片人果然死的很惨。
投资方和电影公司,都盯着票房,我才不管你拍的什么烂片呢,我想要是没有广电总局之类的单位拦着,他们肯定会把A片推进影院,再加上包间一条龙服务,那影版的效果一定惊天地泣鬼神了吧。
作为导演,反正有人给钱拍电影,那就要拍我自己认为是艺术的东东,每一个名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人也不想随便的破坏自己的风格,更何况如果你自不量力破坏了,常常砸了自己的牌子。
从红高粱到黄金甲的故事,充分证明了一个导演应当走自己的那条路这个道理,走别人的路,不小心会被臭鸡蛋和西红柿砸死的。
这部电影中的那个叫做jemmy的导演感觉挺昆丁的那种风格,暴力美学,那只狗被杀的血腥画面甚至让我想起杀死比尔里的那种血液喷溅的场面,导演也挺不易的,还要考虑你的风格观众是否能接受,现在想起来我以前看过一些特别无聊的独立电影,看完了骂导演真是太不厚道了。
演员也不容易,让你瘦就不许胖,让你剃须就不能看到胡茬。
有人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彻底被打到,自杀以求回归天堂,也有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努力维护自己已经有的东西,苟延残喘。
我们都说这社会残酷,现实的残酷,你意气风发的时候,名利场里站在最中间,有朝一日,一着不慎,你发现已经被排在了P的旁边,P是隐喻past吗?
也许未来的某天你再也不会出现在名利场上。
这残酷的社会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呢?
我们的眼光总是盯着那些舞台中心绚烂夺目的人,某一天他们不在中心了,甚至也在台下了,他们就被我们永远的抛弃了,仿佛曾经那些绚烂夺目从未有过。
我们为了一只狗狗的惨死撕心裂肺,却可以看着sean penn被一次次的射杀?
这现实的社会,是拜我们所有人所赐的残酷社会,这里我们又有何抱怨呢?
替狗狗难过,因为他无辜,不会替人类难过,因为是他们自找的。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就学会了 变相的自虐呢?
唉,无论如何,这年头儿,谁都不易。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更宽容一点,对一部电影,一本书,一件衣服,一顿饭。
因为我也是苟延残喘的为了自己已有的东西或者自己还未有的东西奔波忙碌的自作孽者。
Hectic.Desperate.Real.Hollywood.关于一只狗,和Bruce Willis的胡子。
戛那典礼上的风光,人模狗样,却不知背后辛酸一大把。
夹心饼干,两面不讨好,但又要去讨好两面。
看着人说人话,看着鬼说鬼话,生气时还要微笑,全是不假思索的言不由衷。
一人同时跟N人说话,人人都要照顾到,但又不可能人人都照顾到。
最后还是被导演耍了,被老板贬了,被老婆甩了。
好个绝望的中年制片人。
爱死Robert De Niro,从《美国往事》里面那个青涩的黑帮小混混。
大师处理这个角色就是不一般。
这样一个忙碌而绝望的境地,并不用慌张和歇斯底里来表现,反而用一种超凡的冷静和近乎是麻木的娴熟来面对各种境地。
凡事见怪不怪,感情也不再强烈,所有事情只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这种麻木越发增加了无助的绝望感。
Sometimes that's real life.
先来一个“好”。
拍手!!
电影从一个制片人主观的角度出发,我们光听名字——好莱坞制片,瓦!
好大的职称,而且电影开始就是主人公在给《名利场》杂志拍封面。
本看似风光的背后却是一大堆烦人的事情,第一任妻子,第二任妻子,他的大女儿和沾花惹草的同样是制片人的杰克好上,新片的试映不好,导演和老板纠缠不清,影星威利斯不愿踢掉胡子,想和妻子和好,妻子却和别的男子过夜……反正他没有闲下来过,整天有一堆的事情等他办,最后吃力不讨好,还没老板甩在了戛纳。
别看本在妻子面前好像和你有主动,妻子却暗暗和别的男人xx,别看他在实习生面前大喊“怎么有人擅自跑进我办公室”“定一个毯子要提前3个月?
”他同样要看老板的脸色;导演不停的告诉他剧情不能改,后来改了以为可以松气了,最后首映改的更让老板气氛;明星也不好惹,他们为了胡子对本大发脾气,对和前妻睡觉的男人,他不能说些什么……其实人就是这样的,看似风光的表面,总有被人牵住的绳索。
你的头上总归会有人压着你,我们一般人更加如此了,起码本还开着卡宴不是。
导演用客观的镜头讲着忙碌的人们。
《即时发生》讲叙了好莱坞一众人等的各种嘴脸,就故事上有点像《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都是以一个男性视角来讲叙,男主人公也都同时在为家庭和事业所烦恼,而且两者也都曾经有着辉煌的过去,一个事监制,一个是导演,尤其是《即》中那段夫妻两寻求心理治疗的情节,几乎和《情》中寻求帮助是一模一样的设计。。。
《即》这片子台前幕后阵容太耀眼了,就连男主角女儿都是由当红青春偶像《暮光之城》的克里斯 汀·斯图尔特来饰演,但相比阵容而言,电影却显得太平淡。。。
罗伯特·德尼罗、肖恩·潘、布鲁斯·威利斯,冲着这三个名字看的,结果除了罗伯特·德尼罗是绝对主角,另两个只是配角,而且还是演自己的配角。
不过片子还是很有意思的,就是叙述上偏平淡了点,看到当中有点昏昏欲睡的感觉,这时候一定要耐心看下去,因为越到后面就越有看头。
片中人的一些对话听似嚼蜡,过后却颇有玩味,一些细节也很好的为电影所要表达的提供了注解。
比如,Ben一直都做瑜伽,但听到主动要求潜规则的女学生说她是老人杀手时,Ben突然染起头发来,可见他不想被人说老,也因为前妻的新欢是他认为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人,开始怀疑自己已经失去了魅力。
又比如,《猛烈》为什么去参赛的是戛纳电影节,而不是其他两大电影节,我想除了名气响之外,戛纳偏向艺术、深刻、独特的口味或许也是考虑的一方面,这与那个导演在放电影前说的那段讽刺的话不谋而合,有意思的是,此片(《即时发生》)正是08年第61届戛纳电影节的闭幕影片。
说到那个导演,我认为他是整部片子里最大的亮点,这个忠于自我、坚定执着、对电影艺术充满无比热爱、激情和追求的导演虽然装扮另类,行事特立独行,骨子里却是个性情中人,但我怎么也没想到他居然在电影之外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骗局,骗了包括制片人、投资人在内的所有人,也骗了看电影的我,比起那部只看了结尾的电影,这出剧才是真正的出人意表、惊心动魄,真正的配得上“猛烈”二字。
我不禁为导演的精心策划鼓掌叫好,也为他的一意孤行感到由衷的钦佩,他是个真正纯粹的艺术家。
而焦点争论的结尾,比起看似温情却平淡仓促的改版,显然保守争议和诟病的原版也就是最终版更现实、更合逻辑也更震撼人心。
当然,导演早就料到了会让很多人因接受不了而抨击谩骂,so what,艺术从来不可能讨好所有人,却自有识货者懂得欣赏和钟爱,如带头起立击掌赞叹的那位仁兄,又如不屑问卷调查、在投资人面前为导演说好话争取、最后即使发现被戏弄了也毫不生气反而更加赞赏的Ben。
这不禁令人想起当年冯小刚讽刺张艺谋关于游走商业和艺术之间的想法时所说的话:“想左右逢源太过理想主义了,可能会两边不讨好,全世界的军队里也没有‘海军航空陆战队’这么一兵种,不如铁了心商业,要么就铁了心艺术。
”可惜,冯小刚只会说别人,却不反思自己,凭着一股子优越感就向《老男孩》开大炮,自己欣赏不来,觉得“特别变态,特脏”,让他“本能拒绝”,就继而质疑、否定戛纳评委的艺术观。
影片说的是老生常谈的中年危机,事业江河日下,家庭四分五裂,身边的人总有找不完的麻烦,最亲近的人总有令他忧心却不为他所知的秘密,但因为Ben好莱坞制片人的职业身份,使得影片同时又透过Ben的状况百出展现了好莱坞圈内的众生相。
比起幕前的花团锦簇星光闪耀,幕后的故事更加精彩纷呈,这位表面风光、内心苍凉的制片人终日在演员、导演、投资人、经纪人之间焦头烂额的斡旋着,连心平气和处理私人问题的时间都少得可怜。
如此承受重压疲于奔命狼狈不堪说到底还不是为了生计,Ben何尝不知既然在这个圈子就要遵守这个圈子的游戏规则,自杀者就是他的前车之鉴啊。
没有什么事是解决不了的,只是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威利斯那纠缠几天的胡子终于啼笑皆非的剃了一半,但至少电影得以开拍;《猛烈》因为导演的妥协而得以上映戛纳,却因为导演的欺骗而被报复晾在了机场,只能游览戛纳美丽的风光聊以自慰。
名气响人气旺的时候有的是人贴上来巴结讨好,想怎么耍个性耍大牌都行,一旦失势,人气滑落,就没好脸色看,其实想通了也就这么回事,甭怪他人势利眼,个个都现实的毫无人情味,谁叫你选择了这个圈子呢,不落井下石已是庆幸,雪中送炭更是妄想,这就是名利场的人情世故。
就好像喜欢的大床上睡了别的男人,喜欢的沙发变成了厌恶的大红色,觉得恶心难受吧,可认清了彼此间已离婚的事实也就释然了,该放下的就该及早放下,再自寻烦恼也只是误人误己而已。
btw,“Keep up the good work.”被译成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真够有才的。
科恩兄弟的《巴顿·芬克》里,曾经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向观众调侃了一个在真实和虚幻中挣扎的好莱坞人。
芬克是虚构的,但他的身上集合了众多编剧无奈的影子。
过了近二十年,如今的好莱坞光鲜背后依然如此,曾经执导过《雨人》大获成功,此后又沉浮不惊的巴瑞·莱文森再度刻画了这么一个‘成功’的制片人。
影片在德尼罗演来,仅仅一周的生活,全是圈里的鸡毛蒜皮,风光红地毯背后,划出明星,经纪人,导演,制片之间错综纠结的关系。
在与西恩·潘、布鲁斯·威利斯等明星,狄克所代表的经纪人,露所代表的资方等每天的纠缠中,德尼罗饰演的男主角本显得筋疲力尽,只有开车独自行驶在公路上时,时间才是属于自己的,属于家庭和妻女。
每当这短短的几分钟安静过后,背景(前景)音乐就会被打断,他回到现实的繁杂中,继续与他们周旋。
影片中也确有个耍小聪明的提示,剧情一开始内部试映样片后,德尼罗征求狄克的意见,他的回答是:“我很喜欢这音乐,印象深刻”,这也是我看完《即时发生》后的第一感觉:貌似琐碎无趣的生活,总能在自嘲中找到一点点动力。
嘲讽的姿态在影片中无处不在,一票明星在其中扮演他人和自己,莱文森最绝的选角,莫过于找来了当年的小编剧芬克,约翰·特托罗如今成了大明星的经纪人,同样被威利斯和德尼罗挤兑的焦头烂额,差点还被炒了鱿鱼。
影片在这条线索上的戏剧冲突点,不过是围绕了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胡子,而深层次的归咎则是明星与老板之间的话语权,为了整个体系的利益,明星也不过是个工资高,脾气大的雇员罢了。
这就是如今的好莱坞,已经成熟稳定的不允许个体的挑战,假如你敢不听话,从上层资方到外围影评人都会毫不客气的踩在脚下。
作为混迹多年的导演,莱文森当然清楚其中的利弊轻重,西恩·潘主演的那部影片,就是一个妄图跳脱体制束缚,剑走偏锋想通过戛纳电影节的肯所做的尝试。
当然,做为制片人的本是不敢冒这个险的,只有嗑药的导演才欲图挽回创作自由。
一条狗的死活,关系到影片是不是被好莱坞接纳,这或许是莱文森自我调侃的写照,更像是当年科恩兄弟寻觅独立精神的老路。
可不幸且无奈的是,德尼罗饰演的本,照他自己的话说是圈内三十年的老行家,一旦‘出轨’,等待他的只能是惩罚。
影片结尾处的两计处罚,颇具象征意义,露的飞机把他扔下,《名利场》的群照刻意边缘化,就连前妻和女儿都对他的工作无法理解,孤独的本剩下的只有自嘲,仿佛一个看似强壮的野兽在丢失猎物后,讪讪的流着口水自舔创伤。
在这种讽刺的基调下,一切的努力和失败都显得喜剧化,导演用花哨的镜头语言调侃那些深入好莱坞漩涡无法自拔的人们。
在葬礼上动手打架,在前妻被约会后仍然互相安慰,这就是些‘破事儿’,给观众们看看电影光鲜背后的无奈缠斗,博取一笑的同情。
Luc,2009年3月于法国 媒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几句话影评实践者祥林嫂同学,仍旧只是几句话可说。
1、我承认我是冲着罗伯特德尼罗来的。
2、我还以为这是个喜剧来着。
3、以前在我心中,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是不分轻重的。
4、自从看了《正当杀人》和《即时发生》后,更喜欢老罗了。
5、老罗挺着孕妇般的大肚子正油光焕发;而帕西诺则是毛蹭蹭的老了。
6、是否有眼尖的同学觉得狄克的扮演着眼熟?
7、狄克是《教父》中的某一角色吗?
8、此片还是值得看。
9、看到最后,几乎要哭了。
一个制片人的故事,为了工作与生活而烦恼,两任前妻,三个子女,第二任前妻还和同事搞不清,大女儿被经纪人骗。
工作上为了小狗被射死,演员剃不剃胡子而奔走,一大堆芝麻绿豆的事搅在一起,弄的主角晕头转向,也许这就是生活,我们也会时不时问一句What Just Happened?
老罗一直在懵逼和崩溃的中间点……
关于导演拍电影的电影不少了,难得看到一部完全聚焦电影制片人的电影,好莱坞名制片人的各种矛盾真实展现,挺有趣的。
虽然平淡,但是静下心来看,还是不错的
浪费时间
Only Hollywood producers would enjoy the movie
是谁告诉我这是喜剧的?除了Bruce willis 的刮掉一半的大胡子,就没有笑点啦。这还是出American Beauty式的中年戏。
第2100部,献给德尼罗
明白了 所以不要当制片人是吧
真的很无聊,如果电影人都是艺术家的话,那电影怎么赚钱,这个事业在美国国民度是什么样的,我理解不了,真的苟同不了电影里的样子
【6.5】如果想了解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是怎么运作的,这部电影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PS:布鲁斯·威利斯应该是本色出演这个角色吧。
What a mass
这部以纪录片型式拍的电影我接受不了
开始很无聊,后来还不错。好莱坞也不好混呀
我一下午都不高兴!
娱乐圈是残酷的,现实是残酷的……干啥用老布的真名还把他搞得这么难伺候哇……话说老布最近跑了很多龙套,客串?
好莱坞人每年要诉苦多少次啊,不过诉得还挺好看
好莱坞制片人尴尬地位的演示,在这个流水产业中金钱就是至上的原则,里面在戛纳开幕电影时那个导演讲的话讽刺的与后来自己电影的观感成为了艺术与商业的矛盾点,刚刚发生的不是那个自杀的制片人,而是在好莱坞光环下机器般进行的一切事情。
整个看完还是很发人深省的……所以说一个老男人的中年危机……名老男人
拍一部好电影真不容易,生活更是,心疼老罗,布鲁斯威利斯本色出演
不想去研究里面究竟带给你如何的感悟和思绪。只知道这个电影看的我没有丝毫的感觉。罗伯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