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角到位,无奈剧本太渣。
此剧本和大明宫词不是一个量级的。
剧本渣不渣和虚构不虚构没关系,大明王朝就是虚构,大明宫词更是,一个现实主义,一个浪漫主义。
而这是个什么?
没有爽点的爽剧!
没有感情的言情剧!
没有矛盾点的宫斗剧!
没有历史内核的历史剧!
啥也想是,啥也不是。
充其量就是当下鼓吹服化道的服化道剧,白瞎这么好的演员和经费。
(【剧透警告】此剧你将用大头贴式古典回忆框看完主要剧情,接下来你将看到标准痴情琼瑶式言情男主——参照《流星》,靠说狠话的老流氓皇帝的赵光义参照——《老兽》,一开口白莲花圣母妈祖刘——参照《妈祖》,一剧刷多剧,编剧给熬了一碗八宝粥啊这是。
但是独爱曹磊,从郭嘉到鲁迅,再到苏易简,此君将来必成名角。
三星给他。
)要不说嘛,李少红选角是真厉害。
澶渊之盟后,刘娥归宋,封妃,立后,代批奏折,初涉朝政,赶制凤袍,平息纠葛。
辽太后萧绰逝世,这位与她恩怨交织,亦敌亦友的女性政治家就此谢幕。
而属于刘娥的大戏才刚刚开始——狸猫换太子,民间将这件皇室秘闻,演化成了世俗流行的戏文,戏文里,黑脸白脸,忠奸分明。
刘娥是板上钉钉的坏人,夺子,上位,李妃是清清白白的好人,失子,冷宫。
而喜得皇子的利益者宋真宗仿佛是个毫无关系的局外人,心安理得的有了继承人。
无论是多年前的《少年包青天》,还是各类戏曲版本《狸猫换太子》都是这样的走向,暗度陈仓,背负恶名的刘太后,成为了众矢之的。
然而,这场换子阴谋,真的是刘娥一人就可以做成的吗?
《大宋宫词》中狸猫换太子,我看到的却不是独角戏,倒是一场共谋之戏,而且参与者各怀心思,未曾彩排,阴差阳错中殊途同归,共同促成了这一场大戏。
之所以说是共谋,是因为,事件中除了李宸妃,是真正的不知情者。
在场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参与了这场事件。
1 狸猫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狸猫了。
早在之前的剧情里,潘家豢养的,听了鼓声就会发狂伤人的狸猫,已经在众人视野里登场,它代表着不祥与禁忌。
还好被苏义简当场刺杀。
猫是一对,死了的猫被埋葬。
仿佛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第二只不久后又被潘家的眼线放入李婉儿的产房,成为不详的诅咒。
一场大火,始料未及。
猫被烧死,被误以为是李婉儿产下的怪胎。
而眼线也被柳树压死,死无对证。
潘家人机关算尽,误伤李婉儿,刘娥因甘露饮失子又得子,地位巩固,潘妃岌岌可危。
2 主谋这一次的主谋,是真宗赵恒。
这个历史上的既得利益者,在这个版本里大方主动走到了台前,目光坚定,他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也要让心爱的女人刘娥保住后位。
世间安得双全法?
那就是,换太子。
大火后,他站在废墟中,做足戏份,大喊:天佑我赵氏皇族,天佑我大宋。
这一刻,李婉儿仿佛失去了价值,在大雨中凄惨喘息。
3 共犯:刘娥,奶娘,放孔明灯者,潘家的甘露饮和眼线剧情并没有为刘娥强行洗白开脱,她默许了这场阴谋。
但也有暗暗懊悔。
在婉儿临产时,她也曾想过放弃。
然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她如愿以偿得到了巩固地位的孩子,但,也即将失去李婉儿倾心交付的信赖。
这一次,刘娥不再是千夫所指的主犯,她也在局中,也有无奈,她也没有迫害,戏说版本里的太监陈琳和宫娥寇珠。
奶娘这个角色,贯穿始终,她戏份不多,却令人印象深刻。
她仿佛一双锐眼,能够看透主角的心思,替他们做一些不可见光的事情。
郭皇后在时,她辅佐郭。
郭皇后死去,她依附刘娥,是一个非常识时务的人。
她的女儿也成为了赵恒的妃子。
就是日后一起抚养太子的杨太妃。
她身上有世俗小民的气息,却也有不畏惧大事的勇气,她抱走了婉儿的孩子,说,我会有报应的。
总结来说,是一个游走于灰色地带,却非常忠心的奴仆。
放孔明灯的众人引起了大火,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他们是无心之过,却为换太子制造了混乱的,可以暗度陈仓的环境。
皇宫一片慌乱,慌乱中,奶妈抱着孩子走向刘娥的宫殿,被切掉舌头的眼线老宫女也被柳树压死。
大火之后,是滂沱大雨,大雨洗刷一切罪行,也是尘埃落定。
有谋皆孽,无人不冤。
这场狸猫换太子节奏密集,扣人心弦。
众角色游走其中,面目清晰,目标坚定,最无辜的,就是李婉儿,失去孩子,还差点失去性命。
刘娥换来的孩子,就是日后的宋仁宗赵祯。
日后,他会如何得知自己生母的消息,如何与刘娥相处并处理危机,如何去认李宸妃,刘娥又是如何教育他,辅佐他,都是我期待的剧情。
在发之前,我预感我的剧评会被网友骂。
我平时不是一个爱争论鸣不平的人,但我真心觉得,不应该!
不应该这么践踏这部作品!
这分数,太寒心!
(写这个评论,无任何人指使,亦无任何金钱好处)那些打低分的,你们看完整部剧了吗?
看完全部的集数了吗?
看到结局了吗?
随便看个几集,就全盘否定整部电视的制作人员们投注的心血。
难道不觉得有一丝丝鲁莽吗?
我十分庆幸,我没有太信豆瓣的评分,也忍受了前几集的八倍速,我承认,前几集确实是槽点满满,但是瑕不掩瑜。
看到二三十集的时候,真的感觉,这部剧被低估了。
作为一个历史改编剧,该剧的服道化,精美至极(我学美术的,服饰道具场景的美感太棒了)。
这部剧里提及的中华传统文化、各种礼节、规矩、古代名画再现的场景,简直是精妙绝伦!
甚至可以直接拿来在大学讲堂上,作为中国古代美术史·宋代篇的辅助材料!
该剧呈现了中国各种古文化,比如点茶文化、香道、宸妃生产时刘娥备的催生礼……帝、后登基大典、太子、公主成人礼等等的大场面里,该剧依照历史记述,也还原了其中的纷繁复杂的礼仪规矩。
让我们中国人能得以一览我国古代宫廷的恢弘气势,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歌颂的事吗?
这么有心的宣传我中华文化遗产的电视剧,居然只因它的些许不足,被打如此低分!
那些抨击剧情离谱不合史实的,是没有看到电视剧开头的告示吗?
本就是改编,有虚构!
况且史书上记载的就一定是事实吗?
史官还不是在帝王授意下书写历史。
另外关于人设、三观的,说赵恒是渣男的。
(我tm一个白眼翻到天上)你上过高中吗?
学过高中政治吗?
不知道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吗?
你不知道人和事都需要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吗?
整天就知道“渣男、渣女”的一通乱扣帽子、乱贴标签……宋代,皇帝就是三宫六院,男子就是可以一夫多妻,跟一夫一妻制的现代不一样。
所以就不存在什么刘娥是小三,赵恒是渣男……说句冠冕堂皇的,在那个时代的刘娥和赵恒“心怀天下,保卫国家,爱民如子”就是一个正的不能再正的人物了。
我打高分,不是全然夸赞这部剧,只是想为这部剧鸣不平。
这部剧下的功夫、心血,比那些顶流拍的偶像剧付出的太多太多太多了!
转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5618105707728.html1012年,赵恒封刘娥为皇后,刘娥通晓书史、博闻强记,是一个颇有才干的女子,而赵恒素来体弱,对于政事常常疲于应对,刘娥就成为了他最好的助手。
后来真宗病重,家国之事一度都由皇后刘娥处置。
1022年,宋真宗驾崩,刘娥成为皇太后,宋仁宗赵祯继位,刘娥代为行使军国大权。
刘娥把控朝政二十余年,当时有人称她为"第二个武则天",不过她虽垂帘听政,却没有登帝的野心,她让赵祯随她一块处理政事,请大儒给赵祯做老师,把赵祯培养成了一代明君。
1033年,刘娥病逝,谥号"章献明肃"皇后。
总结刘娥这一生,从歌女到皇后,确实是一代贤后,不过因为野史杜撰画本小说,就变成了一代奸妃,刘娥这个锅背得实在太冤枉。
有槽点 ,但没有那么差 ,我会往后看了再打分。
但是我在想 是不是大家期望过高,失望过大。
所以恶评如潮是因为有对比?
点开这部剧时这个你在期待什么?
期待一个完美的长相守的姐妹篇?
期待一波宫斗?
期待那烂透了的台词:甚好?
还是:极好的。
这种台词一出来我就肯定关掉。
前三集确是有点快和乱。
但看到后面刘娥敢去大辽,我还挺爱看。
至少这里不老是各种拍烂的勾心斗角机关算尽。
也不再是纯粹的后宫视角。
更不是节奏慢死了的那些言情向。
更不是最新版大秦那种即慢死了,又尴尬到极致的假大空!
有史实加入 ,有糊涂皇帝,有不得已。
这几年的宫斗和穿越的时代应该被洗清一下了。
我感觉那种女生宫斗到甄嬛传就该到头了,别拍了,结果同期还有个府斗剧?
天天玩什么心眼烦死了。
好的生产力都浪费在内斗上了!
所有的男主根本没那闲工夫突然出现在导演安排的时刻。
说节奏的话,金枝欲孽的节奏是最好的,在此之后几年的古代和皇宫有关的剧都节奏过慢!!
也厌倦了那些类似琼瑶剧的东西。
所以此时的山河令好评如潮。
下面带些剧透————————-这部确实不够好。
但是即男女角度都演 ,政治为主后宫讲得少,有史实,也不拖沓。
虽然也有些老套剧情,比如老刘抱娃上殿,他爷一看孙子就啥都解决了,这种一下就猜到的剧情。
但也有质子死了的难题这种意料之外的事件。
还是蛮耐看的。
虽然刘涛感觉不太行,但也比金扫帚奖的没翡演的好。
仔仔偶尔演的有点尬,那个皇帝历史上就那样,但整部看到今天,同比其他近年的痛失演技毫无节奏的套路破剧的分数,我觉得三颗星值得有。
加半颗给仔仔的颜值。
后面再演什么样另说。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小伙伴们,应该都看过《大明宫词》这部国产神剧。
凭借跌宕起伏的剧情,专注细节的服化道和诗歌般的语言,为观众所称道。
前几天,同样是李少红老师执导,由刘涛和周渝民主演的新剧《大宋宫词》,在万众瞩目下上线了。
尽管当年《红楼鬼梦》的阴影还记忆犹新,可《大明宫词》珠玉在前,这《大宋宫词》不能拉了胯吧?
怀着几分忐忑与不安,我抱着学习的态度打开了《大宋宫词》,毕竟我对宋史的理解并不深刻。
咬牙看完前五集,我释然了。
你拍的是个锤子宋史,明明是一坨陈年臭狗屎!
简直太还原,太正剧辣!
片头曲挺有《清明上河图》内味儿!
人物融入画作的形式很有创意!
不过这个歌词有点眼熟啊: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悦)君兮君不知。
这不春秋时期的民歌《越人歌》吗?
大宋的宫词,用春秋的民歌,真是一点都不违和!
导演用反映同性爱情的《越人歌》,作为《大宋宫词》的开篇,不光狠狠扇了理学家们一巴掌,还对跨越阶级和性别的爱情尽情抒歌。
创新,真的创新!
随后出现的,是一段比我上学那会儿做的ppt还敷衍的背景介绍。
可能有人看到这里就开喷了:好丑啊!
有钱拍戏,没钱买字体,没钱请后期是怎么着?
大胆!
这明明是导演在还原时代特征!
这是《大宋宫词》,故事发生在宋朝,所以全剧所有的文字,都要用白色宋体五号字,首行缩进两字符。
严谨,真的严谨!
谁眼神好,帮我看看这个赵元僖是个什么王?
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改名赵光义。
这第一句话看似错得离谱:赵匡义早在赵匡胤登记时,就为了避讳而改名了,等别人死后才改名,是不是有点敷衍?
不!
这说明当时面对辽国的进犯,北宋国运已经风雨飘摇,大家脑子都不太清楚了。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赵匡义的四弟秦王,和兵部尚书的谈话里。
太宗是庙号,也就是皇帝死后,在太庙里对其进行祭祀时的称呼。
我大胆猜测,这是编剧在暗示秦王有谋逆之心,已经连庙号都替他想好了!
合理,十分合理!
总算让我圆回来了。
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赵光义两次御驾亲征,非但无功而返,自己还身负重伤,一条老命丢了大半。
赵光义寻思着,自己怕是没几天活头了,就把立太子的事情提上日程。
眼下有三位候选人:大皇子楚王赵元佐,本性醇厚,但缺乏权谋上的杀伐果断,是个铁憨憨;
二皇子许王赵元僖,野心勃勃,但不善谋略,身兼没头脑和不高兴;
三皇子襄王赵元侃,文武双全,忧国忧民,颇有皇帝年轻时的风范。
这还选个屁啊,脑子正常的都选老三。
然后皇帝说:你们三个当中谁先生出儿子,就选谁当储君。
嗯,不愧是皇帝,果然高瞻远瞩,忧患意识很强。
你想啊,万一老三不孕不育,那我大宋江山岂不是要落入他人之手?
通透,真的通透!
关键是老三的皇妃即将临盆,皇帝这一手,已经不能算抢跑了,等于把老三放在了终点线上。
关于这件事,剩下俩皇子怎么看:
好家伙,“自幼”喜欢三弟,1到3周岁称为幼儿期,我掐指一算,皇帝最晚3岁就生下了第三个儿子。
毕竟是皇帝,龙脉加身,天赋异禀。
3岁生子,有毛病吗?
科学,真的科学!
没想到老三不识好歹,竟然拒绝了皇帝的好意,刚好辽兵南下入侵,赵元侃趁机请命带兵出征。
然后突然就地震了。
一场地震横跨两省,影响沿途六百多公里,从今山西忻州一路震到河南开封。
宋朝确实地震频发,前后足足有41次。
损失惨重的有2次:一是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十二月甲子,京师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压死了两万多人;二是宋神宗熙宁元年七月至十二月,全国共七处发生地震;可宋太宗在位时期,只有两场小震,甚至在史料中查无此震。
而且地震过后,整座皇宫啥事没有,唯独震塌了皇帝所在的大殿。
我合理怀疑这是辽国的黑科技——大陆架振荡器,企图对我大宋实施远距离斩首行动!
阴险,真的阴险!
皇帝还在底下压着呢,外边俩皇子已经孝起来了:老二很直接,开口就要皇位;老大看似孝顺懂事,结果开口就是一句:父皇尸骨未寒……
结果皇帝除了脸上蹭破点皮,别的啥事没有!
还记得一开始的设定吗?
“赵光义身受箭伤,自知时日无多”。
就您老人家这身子骨,怕不是比英国女皇还硬朗,还立什么太子储君啊,直接等第三代接班吧。
凭借耐操的体质,让辽国的狼子野心不攻自破,吾皇威武!
天不亡我大宋!
牛逼,真的牛逼!
地震的同时,襄王赵元侃的王妃刚好临盆。
我滴个龟龟,这是刚出生的孩子吗?
满头的胎毛,比我的头发都浓密。
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体内肯定有我大宋皇家血统。
时间紧,任务重,娘胎里的10个月不能浪费,不光长齐了头发,还睁开了眼睛,蹦出来直接背诵乘法口诀表。
一个大难不死,一个喜得贵子,可谓双喜临门。
然后差点就把远在代州的赵元侃冲喜冲走:地震把他震到了沟里,大家都以为他死了。
只见前一秒传来噩耗,下一秒刚分娩的王妃已经穿好装备,开始烧纸。
MD,孝死我了。
没想到赵元侃没死,他在战场上救下的民女,反过来救了他。
二人落水后,民女啥事没有,赵元侃陷入昏迷。
她先是不知道从哪个四次元口袋里掏出一个竹筏,将赵元侃救上了岸;又刚好找到一间房屋,悉心照料赵元侃;还用不知道从哪儿变出的米,给他熬粥……
真是一点都不超现实呢!
这个哆啦A梦,就是我们的主角——刘娥。
41岁的章子怡,演15岁公主;
33岁的赵丽颖,演13岁女侠;
40岁的张鲁一,演12岁的嬴政;
这回涛姐有样学样,也演了15岁民女。
章子怡扮嫩虽然有点反胃,但好歹能看,但是涛姐的妆面就堪称灾难。
我大胆猜测,这是为了还原史实。
历史上的刘娥本来就是孤女,生活比较艰苦,甚至被丈夫卖掉,她要是长得白白胖胖的合适吗?
就应该像这样面黄肌瘦,骨瘦如柴!
至于赵元侃对这样的刘娥一见钟情,则更突显他相比外貌,更看重内心。
老婆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出来迎接,赵元侃看都不看一眼,领着小三就往里走。
为小三守身如玉,拒绝和妻子没羞没臊。
后来在儿子的初生礼上,赵元侃的亲儿子遇刺身亡,嫌疑最大的就是抱着孩子逃跑的刘娥。
而王妃竟然亲自进宫为刘娥求情。
赵元侃表示十分感动,然后缓慢而坚决地扒拉开妻子的手。
一边是刚分娩就遭遇丧子之痛的妻子,一边是有可能杀害他亲儿子的小三。
赵元侃选择为小三苦苦求情。
理由是王妃还有家人,但刘娥孤身一人,所以应当得到关照。
这不是全国驰名双标,更不是“我弱我有理”的道德绑架,而是一颗慈悲之心。
痴情,非常痴情!
既然赵元侃这么喜欢被救,建议他去跟救护车结婚。
短短一集的时间,他们就经历了从相识、相知到相守的全过程,互相立下“永不相负”的海誓山盟。
为啥节奏这么快?
2019年2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官网公布了电视剧变更情况,其中最瞩目的当属《大宋宫词》。
原本51集的体量,居然撑到了86集的鸿篇巨制!
注水后再次脱水,最后呈现到我们面前的“只有”61集。
所以剪辑去掉了几乎所有气口,上一句话还没问完,对方的回复已经怼到了脸上。
甚至没有过场和空镜,大家都跟会瞬间移动一样,在一个又一个场景见无缝切换。
为什么?
还不是为了迎合当下观众二倍速看剧的需求!
看《大宋宫词》,你不甚至能体验四倍速的快感。
虽然在这样的节奏下,剧情看不懂,台词看不清,但它真的很贴心。
为了应对快节奏,本剧的剪辑也非常贴心。
刘娥洗澡,插一段回忆;王妃睡觉,插一段回忆;赵元侃睡觉,再插一段回忆……
真是好合理,丝毫不打乱节奏的剪辑!
别问,问就是蒙太奇,我老蒙家的事情,不是你们这些观众能过问的。
与逻辑严谨的剪辑对应的,是人物极为严谨的行为逻辑,真的一点都没有BUG。
王妃的孩子,一到皇帝怀里就哇哇大哭。
皇帝就纳闷了:这孩子一见我就哭,会不会是啥不祥之兆?
毕竟孩子除了哭,还能给你来段rap,这么怀疑十分合理;皇帝赐鸩酒给刘娥,却被人掉了包,面对死里逃生的刘娥,皇帝表示:
后来刘娥为赵元侃生下一子,孩子见了皇帝哈哈大笑。
大臣们纷纷表示:这是大吉之兆!
这不是双标,这叫Call back,中文名梅开二度,是一种高明的喜剧手法。
万万没想到,陛下您还是个欢乐喜剧人。
没错,在这部《大宋宫词》里,你甚至能看到刘娥生孩子。
然而历史上刘娥没有孩子,她和赵元侃感情亲密,而赵元侃的子嗣众多,唯独刘娥没给他生孩子。
所以多半是她自己身体有隐疾,不然也不会上演狸猫换太子这出大戏。
刘娥的一生原本是多么精彩:金匮之盟、楚王狂疾、二兄暴毙,皇三夺嫡、契丹和战、澶渊之盟、封禅泰山、祭祀汾阴、祥符天书、狸猫太子、临朝称制、杨家忠烈……甚至百度百科都给你拉好了提纲目录。
可导演非得自由发挥,很任性,我很喜欢。
之前说在皇帝怀里哇哇大哭的孩子,到了刘娥怀里,哎不哭了!
看到这里,我的泪拉了出来。
我不禁想起了几十年前的起点小说,主角虎躯一震,王霸之气砰然侧漏。
和《大宋宫词》相比,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这叫什么?
文艺复兴,不忘初心!
复古,非常复古!
相信接下来,刘娥将觉醒仙魔混血混灵根,穿越到现代,本色出演一部名叫《大宋宫词》的电视剧。
娃,套起来了。
刘娥来了,狸猫换太子还会远吗?
时间对了,七侠五义也都安排上吧?
后期八贤王也会登场,《少年包青天》也骨灰级联动一波吧?
某瓣网友把接下来的联动剧本都写好了,赶紧去抄吧!
感谢导演,能让我们在同一部剧里看到正史、野史和狗屎。
贴心,真的贴心!
只可惜《大宋宫词》没在片头打上“本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而是一句不清不楚的“有所虚构”,既想要史实背书,又想要创(胡)作(编)自由。
宣传口径又在往历史正剧上引导,结果观众打开看到的,是大型宫廷玛丽苏。
给了某些无良自媒体以可趁之机!
比如某个叫“小片片说大片”的up主,居然对它进行了全方位的阴阳怪气!
希望大家自发自愿,给他点“在看”,分享给亲朋好友,让更多的人看到他,谴责他!
说到这里,连我自己都快信了,决定立刻去某瓣把1星改成5星好评!
毕竟《大宋宫词》的横空出世,拔高了与它一母同胞的《清平乐》,就连故事架空的《鹤唳华亭》,在它面前都显得更加贴合史实。
看到前几天某瓣上清一色的四星好评,口径一致的“精良的服化道,完美还原大宋风情”,还有那么多“观众”,为这部不可多得的作品勇敢发声。
我不得不感动地说出四个字:扯犊子呢?
还跟我扯什么劣币驱逐良币,《大宋宫词》胜过流量剧百倍。
确实,《大宋宫词》的服化道无论是整体风格还是细节都极其还原,摄影构图也无可挑剔,第二集甚至完美还原了《韩熙载夜宴图》。
可顶不住它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大宋宫词》和那些垃圾流量剧,就好比屎味的巧克力和巧克力味的屎。
你端到我面前,问我吃哪个?
我TM吃个锤子吃!
老子抄起巧克力敲你脑壳,再反手把屎摁你嘴里!
不好意思,破功了。
总之,希望以后能有越来越多《大宋宫词》这样的“优秀作品”横空出世,为我们平淡的生活带来快乐,也让观众们感受世界的参差。
还想看更多《大宋宫词》吐槽的小伙伴们,不妨点一波“在看”。
只要过4000,我就打起精神、硬着头皮,接着往下看。
争取给大家做成视频!
家人们,点起来!
不要让这部“神作”被埋没!
拜了个拜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大力
中国众多的优秀古代政治女性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个刘娥,他是一个出身很低,境遇很难,但是爬到最高位后,又能以温柔待人的政治家。
因此我在喜马拉雅做的最重要的节目《千年女主:历史上的政治女性》第一个所选择的就是章献明肃皇后刘娥。
我今天在看了前八集的电视剧以后对于这部戏的选角,表演,服化道等诸多方面意见都不大。
包括别人所说的,刘涛年龄过大其实也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毕竟这个戏的开场按照历史的推断,刘娥应当已经接近30岁了。
这部戏真正的问题在于对于历史的改编上过于草率。
时间线混乱本身不是问题,但真正的问题是,通过发明历史的方式去人为的创造某些冲突,而这个冲突本身却没有历史上所发生故事的精彩。
比如有关于赵恒,也就是剧中刚开始的赵元侃是如何一步一步从老三变成太子的这个过程,以及其中所牵涉的赵廷美事件,编剧的改编明显是以20年前的电视剧陈旧逻辑来对历史进行改编。
但事实上,历史远比编剧的改编要精彩很多。
更为重要的事,宋太宗赵光义的死以及赵恒登基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这部电视剧竟然以半集的节奏迅速一笔带过。
这是让我非常失望的。
之前王继恩试图参与皇位的交替,包括李太后为何选取赵元佐作为皇位继承人,以及包括后来吕端如何扭转乾坤这电视剧中都没有明确的显现。
事件漩涡之中的赵元佐、赵恒、李太后、吕端、王继恩,甚至当年王继恩雪夜给赵光义送信的故事都可以以倒叙形式出场,他们的人物形象由于故事的变化变得特别单薄。
这让我极为失望。
最为令人失望的是,关于刘娥之前的经历并没有进行铺排。
刘娥为什么会进到赵元侃的家中?
刘娥又怎么一步一步从底层走起来,她本人又该做什么。
这些东西,都是一个真正的大女主剧应当进行详细的描述的。
这部戏都忽略了。
刘娥的一生本人是历史上非常精彩的一个故事,如何从一个最底层的民女一步一步成为整个大宋王朝的实际执掌者,编剧在其中的作用应当是作为历史的填充人而不是篡改人。
刘娥的故事以及刘娥与赵恒之间的爱情本身足以让人们感动,不需要去过分的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这部电视剧编剧至少在前八集是不合格的。
我平时并不看国产电视剧,主要是集数太多,没时间看完。
前几天陪着家人看了几集李少红导演的《大宋宫词》,头两集的观感确实不佳,主要是对那种没头没脑的剪辑方式感到诧异,感觉是把起码四五集的内容用社交媒体上那种「5 分钟带你看完 XXX」的方式给剪了一遍。
习惯性地上豆瓣查阅,发现《大宋宫词》的豆瓣评分居然只有3.8分。
这个分数对于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来说确实是有些拉胯了。
从我个人观感来说,只要熬过头两集,后面的叙事开始进入到相对正常的节奏后,这个电视剧就会开始变得有些意思了。
我对宋史并不了解,对电视剧主角刘娥的了解也仅限于「狸猫换太子」这样的话本传说。
而《大宋宫词》将刘娥处理成了一个文韬武略的历史剧大女主,对我这种看戏的路人来说其实无所谓对错,但李少红导演对这种大女主历史剧的处理却是有些意思的。
从2019 年开始,中国电影就开始出现了一个明确的创作趋势,女性电影开始越来越多进入到主流视野,并不断地在商业和艺术层面获得了认可。
这种影视创作趋势也开始在电视剧领域有所体现,而具体到《大宋宫词》,虽然这部剧是几年前开始拍摄的,但也能看出鲜明的女性电影创作风格。
为什么这两年在国产影视作品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倾向?
一方面和近些年的网络生态有着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和网络用户主体的改变相关。
近些年网络用户主体的构成虽然一直持续下沉,但能够在网路上获得关注度的群体,始终还是那些一二线城市中年轻化、受过良好教育、具备充分消费力的人群。
在这个群体中,女性在剧集领域又具备独特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因此在近些年的国产电视剧创作中,针对这个特定女性群体的喜好而进行的创作也日渐明显。
近些年火爆的「耽美剧」无疑就是市场对于年轻女性群体消费力的一个明确呼应,而持续火爆的大女主历史剧戏也越来越明确和自觉地在创作上倾向于当代女性视角的喜好。
具体到《大宋宫词》,虽然豆瓣用户对于该剧颇多微词,但如果我们从创作角度来重新审视这部电视剧,还是能看出李少红导演有一个明确思路,就是如何用当代女性视角去重新审视和建构历史中的女性角色和女性力量。
女性性别意识的自觉提升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社会现实,而电视剧作为一种流行文化产品,自然也会将这种社会现实蕴含其中。
《大宋宫词》并不是一个严肃的历史题材剧,而是结合了民间传说和话本故事,重新讲述了一个虚构的「刘娥」。
这个完全以当下社会视角去塑造的女性角色,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中,完成了一个女性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峰——不但拥有了完美的爱情,同时还在权力殿堂上达成了事实上的君临天下。
如果只是按照电视剧中所呈现的这个人物,刘娥几乎在世俗意义上和现代意义上都是一个成功的女性。
当然,我并不知道,也无力去衡量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所应该呈现的样貌。
我只能从一个遭受恶评的电视剧中去观察,当代女性想要的「女性力量」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李少红导演的一次采访中,她曾经提过,「女性的权利从来都不是男性让出来的,而是女性本来就拥有的。
」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错的,女性权利的获取,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性别平等,它肯定不是能够随着社会进步而自然发生的,它必须要通过斗争才能获得。
但这种权利的获取,究竟是某个特定女性在特定环境下的个人传奇,还是普遍性的社会整体结构的变革,应该是女性主义影视作品所力图去呈现的。
在《大宋宫词》中,刘娥作为一个核心女性角色,经历了一个女性所可能经历的一切社会考验,最后在一个男权社会中,从一个家庭的组织者,成长为一个朝堂的管理者,最后成长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
而且在这个逐步获得权力的过程中,她并没有丧失爱情。
虽然我并不认可《大宋宫词》是一个严肃历史题材电视剧,但它通过对经典故事的重新打开,并且试图将女性话题放置于历史背景和社会整体结构之中去审视和思考,最后让有心的观众得出的结论也会和当下社会有关联和共鸣。
《大宋宫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宫斗剧」,因为它讲述的并不是一群后宫中与世隔绝的女人如何围绕着独一无二的男性皇帝去展开生存搏杀。
不管真实历史上的「刘娥」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在《大宋宫词》这部电视剧中,李少红导演所要讲述的是在一个传统的权力结构和等级秩序中,一个拥有自我力量的女性如何去面对权力和人生的故事。
它已经具备一种可能性,就是用当代女性视角去重构女性主义神话,也许李少红导演这一次的尝试并不成功,但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力量已经成为一个明确且不可忽视的创作趋势,如果我们能够善意地加以鼓励,那么中国影视作品中一定会持续涌现一些优秀作品,它们将会是中国女性结合自己的群体经验及历史经验,并针对当下中国特定社会环境,去讲述独特的中国故事,其中蕴含着独特的女性观点,并重新定义女性主义的标准。
前两集我是看了个寂寞吗?
剧情发展快到飞起!
直接跟不上节奏了,莫名其妙皇上就和这个救了你一命的民间女子相爱了,回来也丝毫不关心为你生了孩子的妻子,这部戏是不是应该改名叫“渣男渣女成长史”男女主角毫无cp感!
周渝民这些年的演技毫无进步,感觉还是停留在《流星花园》那个时候,演啥都像在演台湾古早偶像剧。
涛姐的演技从《芈月传》开始就感觉已经有些程式化了,这部戏依然如此。
这部戏感觉白瞎了赵文瑄老师和梁冠华老师,珠玉在前,心心念念的一直是赵文瑄老师年轻时候塑造的薛绍这个形象。
最后我默默打开了《大明宫词》,决定重温赵文瑄老师年轻时候的盛世美颜。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专程来吐口痰!
镜头和服化道我觉得很美呀,就是剧情,这个皇帝太软弱了,选角也不太合适,周渝民全场一个表情
剪辑问题很大啊,特别是闪回镜头,穿插得太生硬了。其他还行吧。(我妈要看,陪着看到了38集,后面几场大戏拍得真的不错,3.8分低了,李少红还是挺厉害的)(我竟然支撑到了59集,苏易简刘娥kswl!)
读点书再出来编剧和导戏行吗
太好看了,给一颗心的水军会有报应的
啊这……3.9倒也不必吧……剧情台词有硬伤但是服化道和妆容还是美的,审美在线
认认真真看了三集,和大明宫词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了。也不是不好吧,就,非常一般。又想看大明宫词了。
开播前九小时一水的豆红来打四星九表明剧方有多不自信,果不其然垃圾一枚,再多恰饭的豆红也改变不了烂剧的事实
好家伙!我直接好家伙!
三集弃。剪辑如脱缰野马,估计剪了不少。说是正剧吧,权谋有点傻,说是野史吧,剧情不够野。服化道置景看得出来剧组有钱了,宴席能拍成画卷,可惜了。
14集,我真的看不下去了。女主可以玛丽苏,但能不能不要圣母了,已经没有人爱看了。李少红,球球你把手机换成4G的,或者给你们村通一下网?
一群人尬黑,才看几集就渣男小三雌竞骂上,也不看看这剧和宫斗有半点关系吗?里面的角色个个有血有肉,女人纵使立场不同却惺惺相惜,男人夺嫡却仍有骨肉亲情的纠葛,网友们请先反省一下你们是不是对这剧先入为主的偏见过多吧。
第一集这句台词就雷到我了:父皇自幼喜欢三弟...
这么编,把龚美放在何地啊?赵光义当时继位就是赵匡胤的意思,按戏说的灯影斧声反倒把赵光义编成了个傻逼。先不说《大宋宫词》这么尬的片名了,编剧就是一坨屎。
苏义简一出现,北宋的翩翩文人都有了脸,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因为同时在刷《山河令》,对比两部剧情,山河令的复线不仅仅是双男主加一个成长中的小主人公,而且在鬼谷、薄情司、五湖盟、清风剑派等之间的连环叙事,亦显较高的平衡感,《大宋宫词》则起承转合过于松散枝节,看似你唱我登,但前一集丁谓被派到西南平叛,后一集他就回来邀功行赏;皇帝经寇准说服去京兆尹,虽然是重要节点,却不漏痕迹,一笔带过,中间没有任何插入叙事以表时间流逝,仿佛他只是转身去了个厕所?有意思的是,刘娥这类宫闱人物的被发掘,是否可以摆脱之前皇权-君臣故事的框架?看上去是不能,因为只要仍以“夺嫡”“争宠”为中心,一切不过是变了花样的“权力的游戏”吧。
追平了哈哈,这飞快的剧情,也是被集数限制,没把办法了吧。但是总比注水剧要好得多,而且场景老戏骨们都很不错。
片头不错
现在的电视剧太好赚钱了,找几个流量顺便搭配"便宜"的老戏骨搭戏,写几个拙劣的宫斗本子,请几个脑残粉在那里尬吹服化道,演技,花钱上几次没有意义的热搜,于是剧就火了,前有大秦赋,然后国际脏的第一部电视剧,然后这个。。都是相同的套路,让人从些许厌倦到恶心反胃了,两集完全看不下去了,演员演的不知所谓,历史剧顾问考证一塌糊涂,历史上最富有的宋朝到底造了什么孽,要用这样的剧来恶心?
从大明宫词来看,很明显李少红是可以拍好的,现在这种流水线剧是资本的需要,是市场在选择,所有人都没法好好创作
能拍出大明宫词的李少红和拍出霸王别姬的陈凯歌,可并称为导演界百年难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