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放在当下真的很合适,虽然很多话不能说,但是相信我,看完后你的情绪绝对会被拉起来,如果你对生活存在着某种不满的话。
如果你只是从叙事的角度来看这个电影,的确不算是一个高分作品,但是如果你能透过表面的情节去深究背后的原因和社会现状,我想应该或多或少能有些共鸣。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里面的视听,简直一绝,法兰西的那种大气和古典美学的碰撞,在枪林弹雨中激荡出不一样的颜色。
可以说这是今年我看过战争片中最唯美的场景了。
好像把冲突,愤怒以及人类的灵魂一并剥离开,在对峙中灼伤。
前半段几个长镜头搭配古典乐简直完美的无懈可击。
在法国电影中,很多导演都会把电影这种形式当作艺术来进行创作,电影中的所有元素都能够成为表达情绪和立场的最佳工具。
🎦喜欢法国电影的朋友们推荐去看,不要被评分劝退,只要你看完,一定会有自己的思考。
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个发声的平台和窗口。
BTW,顺便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声带!!!!!!!
太好听了!!!!
第一个就是小弟了,被极右份子装成的警察打死。
小哥为了弟弟主持公道,进行了烟花暴动。
警察很弱鸡的,全副武装也干不过去学生党……中途想捉一名警察当人质,让政府找到凶手,捉到了却被当过兵的哥哥救走了,可惜又被假冒的极右装成警察打伤,并在围烟酒店时,打倒小哥,被自己的酒瓶烧死。。
当过兵的哥暴怒了,手拳肝爆了同母异父的兄弟!!
(这兄弟是贩毒的)……最后投了···也就是说这部戏无故的死了三兄弟,男主还圣母一样的原谅了众人…………所以为什么有人觉得好呢?
人物没有什么成长,剧情设定也无脑,,还不如城管大队……兄弟情,母子情,战友情,都只是点到为止。
也许就是这么浅薄吧。
《隐入尘烟》下架了,那个解读才·
2019年,法国电影《悲惨世界》上映。
这部电影虽然不是大文豪雨果笔下的那部同名作品改编,但其从市井生活细微之处探寻整个法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功力让人看过之后就为之难忘。
影片上映之后,获得了几十个国际电影节的奖项提名,同时也让人记住了这部电影的导演兼编剧:拉吉·利。
2022年,由拉吉·利参与编剧的《雅典娜》亮相威尼斯电影节,这部电影同样直刺了当下法国的社会现实问题,然而这部电影,却并没有激起多少水花。
Vol.1在《悲惨世界》的结尾处,电影在举着燃烧瓶的少年和举着手枪的警员对峙中结束。
而在《雅典娜》的开头,又一位少年举起了燃烧瓶,不过这一次,燃烧瓶结结实实的被砸在了警局的墙上。
无论在剧情,还是在场景设计上,这部《雅典娜》看起来都像是《悲惨世界》的续集,这一次,愤怒的少年们不仅仅是少了一辆警车,而是占据了一个街区,跟国家强力机构展开了面对面的硬刚。
本片的片名《雅典娜》,来自于片中故事的发生地:法国雅典娜社区,这是一个主要由非洲和穆斯林移民组成的大社区。
影片讲述的是由于一名雅典娜社区的小男孩被化装成警员的极端右翼势力殴打致死,引爆了当地移民社区与警察机构之间的对抗,而小男孩的三个哥哥也都被卷入了这起事件的漩涡之中,最终从混乱走向了失控。
这部电影题材和视角都十分尖锐,但可惜的是,整部电影前半部分还比较吸引人,中段过后剧情急转,节奏失控。
但我认为,它仍然是一部比较优秀的电影。
Vol.2这部电影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其对长镜头的运用和场面调度的把控。
电影一开始,便是一个大段的长镜头,瞬间就将还没太明白怎么回事的我们带入这场已经陷入失控的事件之中。
这种被场景推着走的感觉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不过适应了之后,反而能更加快速的融入人物的情绪之中,让我们能够更加直观更加快速的去感受片中这些少年的愤怒。
不过可惜的是,这种感觉在影片中后段由于剧情节奏的失控而消失殆尽。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感叹本片导演不去拍古代战争片真是可惜了。
片中很多场景与音乐的配合,都极具史诗感。
比如夜袭的那段戏,暴动领导卡里姆虽然其本身只是一个少年,但环绕仰拍的视角配合其慷慨激昂的演说,以及背景中高低错落而又模糊的群体,给人的感觉像极了《斯巴达三百勇士》中的列奥尼达斯国王。
而在另一边,随着慢镜头里一颗颗烟雾弹的抛出,防爆警察们开始分别登上进入雅典娜社区的梯子,背景音乐里是战鼓声与男声吟唱,镜头由远及近,音乐声不断加强,让人不自觉地就提起一口气,大战要来了。
接下来的情节中,有一幕场景是防爆警察们被少年们团团围住用烟花呲,这么一个本该是“阿瓦达啃大瓜”的场面,却拍出了歼灭战的感觉,着实让人惊叹。
而且,在如此大的场面中,我们几乎不会看到任何一个演员出问题,拍摄现场的把控力真的是让人佩服。
Vol.3其实,相比起电影本身,我更想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我从这部电影中感受到的东西。
无论是《悲惨世界》还是《雅典娜》,影片中参与混乱的主要群体都是非欧洲人,这也比较符合当下的现实环境。
我们都知道,近十年来,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接收了大量的非洲裔和穆斯林移民,在中文互联网中,很多人嘲笑这是一种欧洲人独特的”圣母“行为。
但其实,道德层面只是一个表象,真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在于欧洲国家人口下降带来的危机,本国人口出生率的减少使得这些国家不得不吸收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口在当地扎下根后生活学习工作,最终都会转换成所在国的税收来源。
然而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自然也会将其本身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带到当地,而这也就不可避免的与所在国原住民产生文化上的冲突。
但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是不愿意去花钱花精力化解这些冲突的,在片中我们就能看到,警察面对雅典娜社区的狂暴并没有想要解决问题,而是直接扫平了事,而影片中的新闻也提到,同时期全国各地都有类似事件发生。
这种政府管理的缺位一方面使得来到此地的外来族群开始抱团,形成”黑手党式“的社区;另一方面也刺激了欧洲各国极右翼势力,使其所鼓吹的极端民族思想和白人至上主义更加有市场。
这一点从近些年欧洲各国的选举中就能看出,尤其是在法国,极右翼势力勒庞家族在这十年间选票越来越多,得到的支持也越来越高。
人人都想利用仇恨,却没人去努力平息仇恨,这股仇恨的火焰,最终会走向失控的境地。
雅典娜在古希腊神话中代表了秩序,而在本片中,雅典娜社区表现出的却是十足的反秩序。
我想,作为一个非洲裔移民,拉吉·利用了雅典娜作为电影的片名和故事发生地,一定有其深意在内。
如今的世界越来越撕裂,民族主义这一剂甜美的毒药正在全世界开花结果,很多人已经不再有”地球村“的概念,而更加认同自己属于某一民族、某一国家的概念。
我想,伴随着经济衰退的加剧,用不了多少年,这个世界就会再次回到战火与互相仇恨的状态中。
希望我看不到那一天。
罗曼的新电影在技术上让人惊叹,但它无政治倾向的核心,却空空如也。
Romain Gavras 的新电影的片名“雅典娜”指的是巴黎郊区的一个虚构的社区——郊区是该地区许多贫困和非白人居民长期以来聚集的地方。
这部电影( 9 月 23 日在 Netflix 上映)将其要表达的内在矛盾延申到极端程度:它把当今法国社会的情状提炼成一台忙碌的、热闹的drama。
这个故事关于不可改变的改变,关于被呈现为奇观的思想,关于以无政治性的方式表达的政治,关于被当成诊断结论的现象。
戏剧性地,《雅典娜》以少数几个角色为中心,他们的故事散布在壮观的动作场面和看似成千上万的演员阵容中。
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警察在住宅区将一名叫伊迪尔的 13 岁男孩殴打致死,他的三个哥哥是电影的主角。
阿卜杜勒(达利·本萨拉饰)是一名获得勋章的法国陆军老兵,他出现在当地警察局,向聚集的居民讲话,试图维持平静的秩序。
他的弟弟卡里姆(萨米·斯利曼饰)看起来大约十八、二十岁,是附近年轻人的领袖,他组织起义来控制这个街区并要求伸张正义。
大哥莫克塔尔(瓦西尼·恩巴雷克饰)是当地的毒枭,只关心自己的生意。
法国防暴警察——相当于国家警卫队——向雅典娜发起袭击,卡里姆和他的临时部队和他们进行了武装战斗。
Gavras 的技术与他的主题一样引人注目:他的长镜头经过精心编排,但看起来流畅自如——这种长镜头技术在《鸟人》《1917》等电影中广受欢迎。
还有,Gavras 采用无人机,相机在空中穿梭,让人在一瞬间眼花缭乱——然后习以为常。
电影的华丽开场从警察局开始,从阿卜杜勒向人群流动,到卡里姆,植入其中,扔出燃烧弹,将大院吞没在火焰中。
他和其他年轻人冲过去,找到一个装满武器的箱子,然后把它装到一辆警车上,偷了一辆警车,在高速公路逆行开往雅典娜。
在那,卡里姆组织卸货和存放杂物,并大步穿过该项目广阔的中央广场,到达“城墙”,那里聚集了其他激进分子——然后相机飞到空旷的地方,拍摄出反抗建筑群的全景。
镜头持续了十多分钟。
它的宏大和错综复杂隐藏了一个奇怪的事,这部电影的其余部分也体现了这一点:占据它大部分时间的镜头感觉像是填充物——非戏剧性的事件,人物从一个场景走到另一个场景,只是为了唤起情绪和提高期望——夹杂着一些简短而近乎讽刺的戏剧片段。
(这部电影由 Gavras、Elias Belkeddar 和 Ladj Ly 编写——最后一位是 2019 年《悲惨世界》的导演,该片以更敏锐的细节戏剧化了居民与警察的冲突。
) Gavras在《雅典娜》中精心设计的方法——包括在大空间尺度上大规模上演相互关联的事件——试图以不做任何这些判断的方式将全景与私密、个人与公众结合起来。
三兄弟通过他们短暂露面的母亲(Darina Al Joundi)联系在一起。
(她在行动中毫不意外的关键时刻打电话给兄弟,在故事中扮演矛盾中心但充满象征性和感性的角色;雅典娜的复杂性被呈现为男人的世界。
)阿卜杜勒警告卡里姆,暴力将导致警方更残酷的反应,他担心卡里姆盲目地冲向死亡。
卡里姆对莫克塔在兄弟去世后仍然专注于毒品生意感到愤怒。
阿卜杜勒建议警方尽快找到杀害伊迪尔的凶手,以平息事态;卡里姆为了迫使警方交出嫌疑人,扣押了一名名叫杰罗姆(安东尼·巴容饰)的警官。
当兄弟们走向不可避免的高能冲突时,谣言流传说肇事者根本不是警察,而是伪装的极右翼武装分子——卡里姆认为这是政府的虚假信息。
与此同时,头条新闻中的恐怖嫌疑人(亚历克西斯·马恩蒂饰)是一张被监管和隔离的外卡。
《雅典娜》尽管充斥凶猛的戏剧性和激烈的对抗,但主要议题是当今法国的社会学:非洲和北非裔非白人居民的孤立和沮丧,他们对警察暴力的忍耐,以及整个法国社会未能解决种族和宗教歧视问题。
然而,这部电影将这一社群居民的生活模式化为三个主角——合作者、罪犯或. . .无论卡里姆做什么,其准革命领袖角色的消隐是非常典型的、戏剧化的一种其无政治倾向的政治形象。
他真的参与政治了吗?
他在工作吗?
还是学生?
代表什么?
如果以上都不是,他是一个和朋友闲逛的失业者吗?
那他的使命感和类似军队的组织感从何而来?
《雅典娜》的贯穿线索是由屏幕外的整个媒体世界的入侵提供的。
关于伊迪尔被谋杀的广播和电视报道与法国各地其他起义的消息相吻合;电影的结尾,该国进入了内战状态。
与此同时,权威人士的政治评论以关于法律和秩序的阴险的种族主义观点喋喋不休地谈论着“我们”和“他们”;广播中的回击只是竖起了一个自由派的稻草人,只是供已经建立的对权威的狂热攻击的靶子。
《雅典娜》是一种政治启示录,它一边指责敌人,一边相机和双手都举在半空中投降。
它把自己的故事变成了它所谴责的媒体景观中的另一个体现。
它没有提供论述、没有实践、没有选项、没有可代替方案; 奇怪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它否认了雅典娜的居民。
最终,即使是主角,也只不过是一部民族大戏中的临时演员。
♦ 原载: New york time文:Richard Brody
前段的长镜头足见导演调度能力,很快就构建出3个角色让观众代入进去。
片中很多意向——白马、花园、瞄准镜纹身、没开过的步枪……也给这些情节有一些勾勒的作用。
前段虽然不错,但是难掩后段失去了长镜头后,疲软的情绪,虽然演员尽力在表演,也很投入,但是总觉得在大场面切到特写后的过渡让人无法完全投入情感。
诉诸暴力和对抗暴力,哪一个队伍才是暴力本身,一直在轮换的视角和对比画面让人在片后会有一些思考,但是暴力永远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带来的只有毁灭。
塞巴斯蒂安早早被安排了“危险人物”的标签,到末端展现出的危险气质并没有给电影加分。
(可能理解这个经历过战争创伤的爆破专家,并且尝试想象他要炸毁大楼的逻辑令人费解。
如果没有这层逻辑,那他跟Abdel的毁灭才更让人感叹?
又或带来思考)Athena在片头像是一个城堡,里面住满了各种各样的人,不同肤色,不同年龄和性别。
但是看似他们只有一个敌人——“暴力的police”,也是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
在他们完全不知道真实的真相的时候,诉诸暴力可能是唯一的途径,在看似狂欢的各种暴力事件中,Athena暴徒手里的烟花在跟police围着居民喷的催泪剂对比起来,一点都不暴力了。
好像是说在暴力中,不管它的表现形式,有些看起来普通的暴力手段可能会造成更多的伤害。
导演最后还是给了一个答案,不像《悲惨世界》结束一样拘泥于他们的下场。
一个纹着瞄准镜纹身的士兵烧掉了警服,他此刻一定不是一个police,但是他之前又经历过什么,没有答案,也没有很简单的解释,但是好像这是一个很长的进程。
暴力带来的毁灭和混乱总会停止,但是引起这些的有时候往往只是一个人,或者一种情绪……
电影拍摄和后期制作非常厉害,编剧对民族和国家的思考也有一定深度,但我只能打三星,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确实不太理解欧洲人的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
三兄弟中的老大,几拳打死黑帮头目,算是为自己的二弟报了仇。
但黑帮头目死的很冤啊,而且黑帮头目从小到大都帮助老大,一直当老大是兄弟,结果因为黑帮老大,召唤来的警察小队误杀了三兄弟老二,所以被老大弄死。
如果这是为弟弟报仇,也勉强能理解。
但归根结底,老大和老二都是为了帮助老三伸张正义,因为身份不同,用的方式各有不同。
但是在老二死亡之后,老大就突然崩溃了,不仅放弃了继续寻求正义,连自己也放弃了。
我想不通的是,既然已经打算放弃了生命,老大为什么不苟活,努力寻找到真正的凶手同归于尽,而是放弃抵抗,在爆炸中死去。
作为一个军人,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老大没有被仇恨蒙蔽双眼而杀那个警察,是条汉子,但白白放过真凶,一心寻死,却也不像一个心智坚硬的军人。
也许编剧想要这个情节来表达对政府的失望,但对于笃信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中国人来说,这样的军人却显得太过懦弱。
声明:本评论仅限于法国国内问题,不适用于其它国家。
如果刨去影片的那个结(真)局(相),《雅典娜》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很好地反映了法国社会当下的状况,就是一个“乱”。
移民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种族问题、贫富差距、犯罪;政府丑闻;失去公信力的媒体。
这些其实都是政治问题,目前法国是左派政府,对移民持开放态度,却又无法给他们原住民那样的权利和地位,右派则想把这些移民都赶出法国。
如果影片没有那个结局,就只是一部呈现现实的电影,解决问题的答案让观众去深思,然而有了那个结局,整部电影一下子就有了立场,是右翼蓄意栽赃,而不是政府护短,导演这是想给现实问题找真相吗?
那么现实当中又有多少真相,实际上电影中描绘的民众对媒体的不信任就是来源于现实,媒体不能做到政治中立,造成信息罗森门,而现实中的政府对真相往往也是含糊其辞,就如同电影中描绘的那样,宁可有警民冲突也不愿披露丑闻,其实男主自始至终要求的只有一件事,交出凶手,然而政府给他的答复是,杀人的是右翼不是警察,交不出凶手,听着是不是很好笑,一桩谋杀案因为不是警察干的就不找凶手了?
正因为真相在现实中的稀缺性,影片在最后给个真相反而打破了其写实性,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政治表态。
不知道导演这种政治选边站的做法,是出于自身的政治立场,还是为了迎合当政者,观众想看的是电影而不是政治宣传片。
内容有剧透。
这个电影讲的是法国的族群矛盾,我觉得我们都该看一看,因为法国的今天弄不好就是我们的明天。
电影中有兄弟四人,看似四人,实则由小到大,代表了族群暴力冲突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小弟):族群冲突中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小弟是穆斯林移民,同时也只是一个小孩子,法国的原生族群和移民间的矛盾无论谁对谁错都与他无关,但他却被殴打致死。
这种遭遇其实也隐晦地揭示了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无论你是否无辜,你从一出生就属于一个族群,也必然处于族群矛盾之中。
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小弟的死,使得族群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第二阶段(三哥):族群矛盾在激进派的推动下升级为暴力对抗三哥,也就是男一号,骂他理性的二哥是“亲法派”,可以看出法国的一部分穆斯林移民以及黑人移民等群体没有国家认同感——这自然是统治者的失败,但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谈——少数族群们生活困窘,从习性到信仰方方面面都与这个国家格格不入,自然心有怨气,也自然会抱团取暖,但抱团的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很容易扩大成为族群之间的矛盾。
美国的弗洛伊德事件就是例子,弗洛伊德本人是否无辜我们不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被压死之后,人们不认为这是一个警察与一个平民之间的问题,而是认为这是黑人与白人之间的问题,全国都爆发了暴力活动。
族群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火药桶,而引燃火药桶的导火索——激进派,向来是由年轻人组成。
如果不能够在少数群体的年轻人群体间塑造起国家认同,那将是很可怕的事情,新疆毒教材事件便是例子,贻害无穷。
第三阶段(二哥):族群中的温和派被激怒之后暴力对抗升级为仇杀男二号二哥是军人,象征着族群中爱国的、理性温和的群体。
他和警察合作、疏散社区居民、劝说激进的弟弟、拯救被俘警察。
然而他和被俘的警察跑向警察队伍的时候却被枪打了回来——这象征着随着冲突的加剧双方都开始不理性,温和派斡旋妥协的尝试失败;他劝说弟弟收手,却亲眼看着弟弟在自己面前被枪杀(也是电影中给到镜头的第一个被杀的人)——从这一刻,二哥彻底绝望,放弃了与警方的合作,成为暴动的第二任领袖,他比起鲁莽的激进派更加坚定,也更加暴力。
他一拳一拳砸死黑帮头目,镜头并没有给到死者,而是全给了他,他的暴怒和悲伤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现的还有残忍。
他也是暴动群体中给到镜头的第一个杀人的人,他激进的弟弟到死也没有杀任何一个人。
所以当一个族群中的温和派被逼到墙角的时候,事情一定是无法妥善收场的。
比起年轻人们,年长的温和派们更有经验智慧,也更有财力和人脉,他们有自己的产业和社会地位,不愿意放弃这一切,所以成为了温和派——然而一旦激怒了他们,他们造成的破坏将是年轻人们无法比较的。
第四阶段(大哥):心中的怪兽被放出来,一切走向彻底毁灭。
大哥是最有意思的一个角色,身上的象征意味极为浓郁,几乎就是个人形符号而不是人。
他出场的时候观众肯定认为这个人应该是个傻子或精神病患者:四周的年轻人在暴动,到处是尖叫和爆炸声,他却戴着耳机侍弄花圃,与世隔绝。
整场电影他一言不发,就像个憨憨。
但到了最后,我们却发现原来他会说话啊,而且很有条理很冷静地指挥年轻人们制造炸弹。
他的疯狂把黑化的二哥都吓坏了。
最后他炸了整栋楼,把自己仅存的兄弟连同警察们一锅端。
从头到尾他不像是人,他没有人性。
这象征了当冲突走向极端,人们将不再具备人性,剩下的只有互相毁灭。
好了,说完电影,说说电影背后反映的现象:经济发达——人口衰退——引进移民——族群矛盾这是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我们都看在眼里,也正在经历。
高度发展的经济是最好的避孕药,我们都深有感受,我不多提。
人口衰退势必带来经济衰退,这是任何国家的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引进移民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来自落后国家的移民们物质要求低,可以很好地填充基层劳动人口,保证国家的经济继续繁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口红利。
然而一代移民可以任劳任怨,二代开始就会要求更多了,简单来说,就是钱、权利、认同。
一旦不能满足,问题就会上升为族群矛盾,然后就是电影中的情节了。
在主体族群人口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问题可以被压制,但也仅仅是压制而不是解决。
移民们因为贫穷,所以生育率高,会不断稀释主体族群,当他们的人口也足够高的时候,炸弹就炸了。
所以假如我们国家的未来也要走引进移民这条路,能否淡化族群概念,和光同尘,在移民群体中塑造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就很关键了。
最好的结果就是我们虽然民族不同,但是能拥有相同的生活习惯,相同的意识形态,相同的文化倾向。
最差的结果可以看卢旺达,同文同种的人都能够分成两派互相仇杀。
我个人不喜欢“民族”这个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先天地把人划分成了不同族群,我们的很多社会问题都来源于此。
但“民族”又代表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无法放弃。
所以该如何呢?
希望未来的人们会有办法解决。
这是未来一百年的问题了。
如我标题所示,这部电影由一帮“搅屎棍”,造成了这部电影的发生和结果。
随着网络的发达,社交媒体的小视频和小作文,容易上热搜,网民观看后会产生强烈的,盲从的情绪,短短几天时间也不会知道真相,如果小视频和小作文导致的事件没有第一时间解决好,那么会让民众丧失信心,从而反抗。
例如该部电影,一帮“搅屎棍”,自导自演,扮成老派打死无辜人民,拍好后发到网上,迅速冲上热搜。
人们要老派把开枪的人交出来,但老派也一团乱,办事效率低下,交不出人,也没有给大众一个交代。
这就造成了年轻人和老派的冲突。
在冲突期间,该国还发生几十起“老派”打死人的事件,也有几十起人民与老派的斗争,说明这就是“搅屎棍”想要的结果。
越乱越好,这样“搅屎棍”才能金盆洗手,当个无辜平民。
看完这部电影,就觉得当时老派内部管理有问题,1网警能力不行,查不到发视频的“挑事人”具体位置及抓捕给人民一个交代。
2在哥哥参与救援时,没有和老派保持实时联系,导致人质没有及时救出。
3老派没有实时关注现场,导致“搅屎棍”装老派进圈打死弟弟,矛盾又复杂化。
看完会有莫名的兴奋,很想讨论一些细节,但是说出来必然会剧透,还是忍住了。
导演的现场调动能力很强,好几场都是大几百号人,呈现出来都在状态。
有几场运镜令人惊艳,让你既有大局观又有细节。
剧情紧张刺激,有的桥段要回味前面几分钟的内容,才能缓过神来弄明白说的啥,脑子根本闲不下来。
故事的主线是同母异父的四兄弟,差不多一天的命运(btw,这教徒可以改嫁吗)。
暴动的直接原因片头就提及,但一直按下不表,剧尾终于揭秘。
这就炸出脑中的一连串问号,好多逻辑点想问。
全程警方都相对克制,辣椒水喷雾,橡皮子弹,橡胶棍,透明盾牌,貌似还有什么烟雾之类的,没有一发真枪实弹。
想到13年前,唉。
观影后一样有感觉想要讨论的豆友,可以私信,三日内有效。
太久的话怕有些细节会模糊,特别是如果又看了一部好片,兴奋点又重叠了之类的。
2.5 场面做的很有视觉冲击。长镜头的调度只有开头那段有沉浸感,后面的都很混乱,而且无人机航拍用的太繁琐了。后期换成男二为主角后,情绪感染力不强,而且角色的崩溃处理的很割裂,整个大的转换并没有做合适的引导,观感很突兀。
好在视听语言和情绪。如有临场感,呼吸感。不好的地方太多,没有铺满的配乐会怎样?结尾的必要性?一定要符号化政治化寓意特写?塞巴斯蒂安的反转过于神奇……2A没深入,加大符号化。三个男人一台戏。和《悲惨世界》一比,差了好多,好远。三星
男主角在弟弟死后的态度转变非常僵硬,内容本身乏善可陈,几段超长镜头的调度却十足吸引人,支撑我全程没睡着。
所以我极度厌恶小x书和IG式的虚假法国印象是不需要理由的:什么尼玛的法式生活、巴黎滤镜,你敢注视真正的法国吗?
被很有艺术感的海报和预告片里类似香港暴乱的镜头吸引进来了。影片的大多数镜头都是跟着哥哥或弟弟,从看着两个立场不一的人最后其中一方被转变,直到结局真相揭示出来,带来的震撼是持续性的。民众容易被煽动,但民众也是明理的,因此需要花很大功夫获取民众的理解和信任。堵不如疏。
镜头语言和紧凑的节奏产生的的震撼程度让我从头哭到尾
长镜头,传达的语言信息很丰富。好故事带入性还是差,开始以为自己看了个《B13区》类的爽片,结果却是如此挣扎。
“别再满口比喻了。”“我的手下在挖洞!一直挖到中国去!”硝烟弥漫还不忘幽默一下😹群演很多,烟花爆竹很多,明显比一镜到底的《明斯克》有钱,《悲惨世界》还是比不了,深刻和叙事都有差,只能按照主打视效来看。长镜头这么多转场还能保证机位精准,佩服,更佩服的是暴乱的彩排,大工程啊。全片各个单位的基本功都真棒,羡慕。每场戏都很好看,就是连在一起不得劲。男主转变简直就是隔壁老王突变恐怖分子,还打死恩人,何必呢?本来很有魅力的角色,变成了没头脑+不高兴。最心疼的是塞巴蒂安,应该是退伍军人,表面糊涂,却看透了一切。开头提到阿尔及利亚老兵家庭背景,最后还是到底点出了右翼,这都何必呢?人去楼空,瞎忙乎一场,荒谬!问题不是现实是什么,而是电影该如何反映现实。这不是电影,这不过是一场武剧。心疼法国,社会矛盾深不可调
很能理解豆瓣朝右人民不喜欢这部电影,也理解阿美莉卡人民不喜欢这部电影。帝国主义的矛盾转嫁到普通人身上,于是难民问题出现了。不能接受教育找不到工作,滋生黄赌毒问题,被打压歧视于是暴乱向其他普通人。赛博朋克2022。
场面调度不错,跟《悲惨世界》差了一个级别
制作水平赏心悦目,镜头的处理不知道高1917多少
还搞无政府主义那一套呐,落后几个版本了,整个城市全烧了得了
根本看不下去
好家伙拍街头扰乱拍出了史诗感!镜头视觉场面十足!身临其境般,还需要什么故事内核,踢个球赢了输了都会扰乱的地方还需要什么内核!法国每年小扰乱不断大的扰乱3次,每次半个月!
多大的人了,还在玩过家家。
看起来是为了奇观和情绪啥也不要了,但“癫狂”只是表象,整体的执行方向还是在类型片公式的规定动作内,文本对于媒介本身来说是很“安全”的,甚至可以说,这也就只是网飞的又一部大数据算法电影而已,不过至少作者还有把对现实的指射注入文本的决心以及对影像的把控能力,这便已然超过无数工业垃圾了
视听极佳、长镜头6到不行,但内核稍微弱了些,第三幕的人物装变过于突兀…
3.5.从《悲惨世界》到《北区侦缉队》到《雅典娜》。法国影人在法国人平民社区里一路狂奔。这片的摄影师们,得是体力多好才行。近年来,法国电影在各个题材上的绽放,无愧于电影发源地。
找不到一个好看的调度。
摄影运镜好评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