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画面,还是从故事的结构,甚至追溯到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们都将难以找到比扁平化这个时髦的词语能够更好地用来形容洪尚秀的电影。
他的镜头极少移动,画面固定在中景,偶尔会缓缓向人物拉进。
在《惠媛》中,哪怕惠媛在母亲面前难得地纵情奔跑时,镜头也只是微移了少许,将人物摄入画面的末端后随即停止。
他的场景也极少,饭馆、宾馆和旅行几乎就是全部。
他的故事极其简单,究其根本无非是二男一女的情感纠葛,如《男人的未来是女人》,如《北村方向》。
他的人物形象十分单薄且固定,多为学生或者电影导演,不存在家庭,或者家庭仅作为阻碍的符号出现。
他的叙事没有技巧,只是简单的时间顺序,像《惠媛》中长梦手法的运用,已经是难得一见的技巧运用。
总而言之,洪尚秀的电影去掉了电影里一切扣人心弦的因素,恰如同如今的扁平化趋势,将人们原本有声有色的生活压缩成了一个平面。
但是,洪尚秀的所谓扁平化其实与现在所流行的扁平化大有不同。
扁平化是将有着丰富变化的实际物体景象提炼成简单的线条和色块,而洪尚秀的扁平化是将看似光怪陆离的生活还原成简单的线条和色块。
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洪尚秀在进行这一过程中遵循了扁平化的设计美学——线条和色块。
线条,就是电影中的人物。
洪尚秀的电影与其他电影相悖之处在于,他镜头下的电影人物并不发生变化。
传统意义的认知中,人会随着自己的境遇而不断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则构成了故事。
如果人物并非按照此种途径展开,那么他就会带有荒诞的意味,例如《阿甘正传》中带有智力缺陷的阿甘。
洪尚秀的电影里,不发生变化的人物随着时间和故事的推移前行,随即构成了电影简练的线条。
《北村方向》中,电影导演在故事的开始以寻找朋友的形式出现,而在故事的结束,其仍以寻找朋友的形式结束。
《玉熙的电影》里,玉熙分别与振久和宋教授登山并进行比对。
《我们善熙》中,善熙多次分别与三个男人游览昌庆宫。
这种对人物故意的抑制与重复,就构成了洪尚秀意图的主架构。
洪尚秀善于利用时间差和场所的缺失构筑信息的不对等。
《男人的未来是女人》中,两个男人各自利用对方离席的时机对女服务员进行搭讪。
在洪尚秀的电影中,人物之所以可以被压缩为线条的根本原因,也即是这种信息的不对等从而导致人物的不自知。
电影中的人物无法获得完整的信息,因此无法做出改变,典型如《我们善熙》中三个男人,他们对善熙其实一无所知,却纷纷自诩了解善熙。
这些人物必须依赖一个“无所不知的第三者”,在外部也即是通过观者来完成认知的改变,才能实现故事的真正结束,而在这一过程中,电影中的人物被压缩,成为结构化的线条存在。
这一点在电影内也得到了体现,《北村方向》中反复遇到的老师,《玉熙的电影》则一直是隐秘的重复,《惠媛》中梦境和现实重合的大叔,《我们善熙》中饭馆的主人,一旦我们将观察的支点置于第三者之上,就会立刻发现人物举止的可笑。
洪尚秀镜头下的人物,必须依靠一个无关的第三者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一过程,其实就是我们试图描述自我的过程的翻版。
而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则是洪尚秀得心应手的细部线条,二男一女的结构被其使用的出神入化,几乎在每部电影中都能找到这个结构的踪影,《我们善熙》的整个故事更是这个结构的不断变奏的最终结果。
这种结构的一再重复,加重了人物的荒诞感,将人物进一步压缩,也将洪尚秀的所要描绘的线条更加清晰地从色块上凸显出来。
色块就是洪尚秀要讲的故事。
这种故事因为结构上面的高度重合和人物的极度单薄与荒诞呈现出极高的单一性和纯粹性,仍以色块为喻的话,可以视为拥有极高的色彩饱和度和明度的纯色色块——就像wp8的方块。
然而,这种故事却令人久看不累,或者说,同时也有相当一部人认为其乏味无比的原因在于,这些故事有着适宜的透明度,合理区分的界限,并被设置了巧妙的排列方式。
上文对人物的分析可知,洪尚秀的故事中存在一个无所不知的第三者,这一形象同时映射着电影内的人和观者自身。
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故事内外的人的信息不对等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种渗透压一般的信息差自然而然地构成了故事的张力,而这个故事对于第三者而言,却又是是透明不存在障碍的。
此外,洪尚秀善于利用符号对故事进行区分,使之按照一节一节的形式进行,这种符号是多样的,可能是一个动作,一个场景,一支曲子,更巧妙的是,这种符号并非是并排排列的,两个符号之间是完整的一小节故事,一种颜色的色块,整个故事则是这些色块分作不同图层进行叠加,而随着人物线条的前行,这些图层还仿佛因此各具不同属性——就像是PS的图层。
更诡秘的处理是由于界限的存在而在色块上留下的缝隙,也就是洪尚秀故意将一个延续的故事打断进行分节的地方。
在这个地方,我们仿佛被一棍子敲醒,和电影中的人物一起,开始重新打量这个世界。
我们会看到,我们生活中那些美丽多彩的事物,大多还是因为他们本身美丽多彩。
我们的生活被填充到他们周围,不仅没有为之添彩,反而有些苍白而空洞。
倘若也有一个无所不知的第三者在观看着我们,恐怕还会觉得荒诞又可笑。
在这一点上,洪尚秀的扁平化再次表现处与流行的扁平化的不同。
他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除人之外的物体的鲜活,却毫不留情地将与人相关的活动打回单薄如纸的原型。
好比图标依然被描绘地栩栩如生,而我们点击图标的动作被压成了苍白色的线条。
这时唯一能拯救我们的,可能只有亲吻,这大概是洪尚秀电影中最温情的动作。
事实上,一张白纸和一张有吻痕的白纸,我们当然会更喜欢后者。
曾经是用情至深的,看《猪堕井》、看《处女心经》的时候,有感受到身处情感纠葛的女主人公的苦闷和纠结。
看《我们的善熙》,情感的成分已经稀释了,只在乎那一刻的真情,那个当下,如同演员的入戏出戏,转换自如。
不得不说,洪尚秀的女主人公日渐成熟。
吹皱一池春水,她无心的哟。
前男友她未必不知道自己漂亮,对于皮囊之外的,她像是迷糊的。
她内向、优秀、聪明、富于艺术感、勇敢、天真、古怪,这些标签都来自于与她生命有所关联的男性:前男友、前辈、教授。
如果不是非得要一封推荐信才能出国,谁会想听你们在这给我评头论足。
说是还没有忘记她的前男友,不是刚和一个姑娘在路边分手,要知道,这姑娘已经走进一家小吃店点了啤酒,正好撞见前男友这个故旧。
她对他如同对兄长一般,聊他新拍的电影,他却接着话头,说他现在将来拍的每一部电影都是关于她。
有那么个瞬间她还像曾经的那个小姑娘,跟她娇嗔:服务员对我的态度很不好。
不晓得他是否误会她的娇嗔,或者他根本就是要扮演情圣,问她当初为什么要走。
如果他能换个话题,说不定还能扳回一局呢。
过去不要你是因为你的假,现在不要你是因为你还是那么假。
教授善熙需要推荐信跟教授见面,他们见面的地方是校园的长椅和最后的昌庆宫。
校园景色宜人,红枫满地。
昌庆宫更是美如画。
和女学生在这些美景中会面的教授可是会突然抓住后者的手的哦。
推荐信起初写得一般也是方便和女学生再次见面吧。
对这位教授其实并不讨厌,讨厌的是推荐信这种东西。
他们还是去了小酒馆攒了几杯,教授覥着脸说,都不和我联系。
没关系,不论过多少年,对于女人,恋人般的絮叨嗔怪永远适用。
你看,喏,借着酒劲,女学生在昏暗的小路抱住了身板僵硬的教授。
前辈和前辈的见面无外乎烧酒,站在咖啡馆门口本来要喝咖啡的,前辈突然问说,吃过饭没有?
和前辈的见面才是最接近恋爱本质的,对他没有现实欲求(对比教授),他们也没有牵缠的往事(对比前男友),真正能跟他谈人生谈梦想,可能也真正的被他关心。
虽说那个梦想听起来也不怎么样,可是更重要的,她表示,不想再见男人。
要是围绕在你身边都是前男友教授这样的男人,真的没什么见的必要了。
前辈是一个感叹词。
偶遇是好的,刻意就不要。
有才华,又会照顾人,看起来软弱退缩,更是温柔敦厚,若可以大谈精神恋爱而不必考虑人间烟火,前辈无疑是最合适的。
剧情到这里才见电光火石,要做吗?
她紧贴着他,紧接着热吻,接着她说我还不是很醉(并不想去你家),然后分手。
果然还是对自我的兴趣胜过对男人。
果然男人是容易叫人厌倦的东西。
果然连烧酒都无法麻醉。
对男人来说,只有水里的和想跳进水里的,女人只有岸上的。
他们每个都说过,你是我见过最漂亮的女人,她就要当一下真。
所以不厌其烦地喝酒,然后发生一些酒后癫狂都是酒到渠成。
内向善良勇敢这些都是精神的附会。
我们总要提醒自身对精神的重视,可往往肉身走在我们前头。
说到底,情感这种东西也不过是肉身的附会吧。
虽说这部洪尚秀的电影禁闭得不得了,床都没上一个。
果然还是男人更需要烧酒。
还是台湾的译名通俗得直指故事主线,《那一年,我们都爱过的女孩》...但事实上,影片中主要是善熙这个“稳定发疯”的女孩在操控着叙事发展的走向,但可悲的是,她似乎依然还需要确定她可能爱过的所有男人身上确定她的价值。
不确定善熙是否真的完全掌握了爱的全部主动权,但无疑她选择的爱的各种可能性至少是片名所暗示的那种情感体验的一种反叛。
网友短评说,男的猥琐,女的绿茶。
茶就茶吧,是否需要为啥进行辩护,本身其实也是个性别政治问题。
洪电影中男性的猥琐其实大致都集中表现中,貌似他在醉意中也说出了生活中某种深邃的道理,但却几乎马上可笑地把作为性与引诱作为生命冲动的本能...那晚又听身边喜爱洪常秀电影的朋友说,洪的影片妙在文学性和那种微妙的哲理。
我记得当时的回复他说,洪电影的精髓在于他貌似一种非专业性的场面调度实现了一种极度独特性和个人化的电影审美。
它的镜头语言似乎停在表面,但含义似乎又藏在深处。
我之前半开玩笑地说,就比如说,他对着远方的树叶来个粗暴的推镜头,都感觉是推出点哲理来?
但仔细想想,到底他妈的推出了个啥?
那是一种类似的希腊先哲”Eureka“的智慧冲动?
”我发现了?
“格外喜欢洪的一个片名就是《生活的发现》。
但就洪电影中的风景来说,或者只是一片树叶这种无足轻重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以及是否固定的大远景让你无法一下子完全领悟一棵树的存在,但一个类似推镜头这个行为本身让你至少开始感受这片叶子究竟是个怎样的意思。
不过在《我们善熙》片尾,教授不让学生和兄弟知道自己在和女学生善熙在景点约会,男学生还打趣教授是来看枫叶的吗?
他嘿嘿地傻笑着?
这或许仅仅这是作为剧情发展的需要,但我似乎有点悟了,其实洪电影中的这帮人并不真的关心风景?
这里扯得有点远,不过风景之于洪的电影究竟意味着什么,也得一大篇长文来论述。
影片《我们善熙》蕴含的性别关系实在复杂,如果明白爱欲的存在本身就是权力关系的斗争,那么一切以爱名义存在的感性流露是否天然地抹平了剥削/不平等,片尾所呈现的大型社死现场似乎是一次有趣的对倒,整个故事其实围绕着善熙计划出国留学前的一系列遭遇,也就不难想象这部影片会有大量笔墨描绘一个女性角色,但正如片名《我们善熙》所暗示的,这次无疑又是一种第一人称复数的男性视角。
这部“元电影”简直可以说是学电影的人的噩梦,并且恰巧以善熙这个女性角色展开,似乎暗示了这个行业目前大部分的资源主要还是掌握在男性手中,就申请院校需要请一个叫兽写介绍信这事儿不知包含了多少血泪...和前男友学长谈个恋爱“终于”被他拍进处女作了,但人生毫无起色的学长只是感觉到在电影学院白学了,但依然要继续读研,结果你嘲讽他是不是至少还可以谋个教职??
并且最终要可怜地把做电影这件事归结成运气...很多人都观察到洪的电影在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尴尬,而我始终觉得所有他的电影都不可避免地是一部喜剧,比如想象一下你在电影院里和一位像讨好的女孩一本正经地观看这么一部艺术片,为了保持住你的高级你连笑都不好意思笑,当你还想严肃地和女孩分析一下影片在传递怎样的信息时,会不会觉得影片其实是在讽刺你呢。
确实,由于洪电影镜头技法上的业余性,尤其是他几乎妄图重新定义一番现实主义的粗暴摄影技巧,本身就是对品位的一种挑战,并且你肯定要考虑到,艺术并不是通向生活的方式,就像支配爱的其实是性。
首先得作为真正的影迷,但又必须作为真正的观众,似乎才有勇气去抵达洪电影中那个辛辣的本质。
她是闪耀的,却也在刺痛你,假如你有什么是不想承认的话。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善熙每次的出现都是以醉酒的形式,她面对着不同的男人,却听到他们大同小异的赞美:你聪明、勇敢、坦诚、有艺术感,是个漂亮的女生。
可是,这显然不是善熙想要的答案。
对此,她回以的是:我不要和男人约会,我只想弄清自己到底是谁。
而转过身来,却以醉酒的姿态和不同的男人上演相似的暧昧。
她的言行显然是不一致的,但是也不能就此否认她说这些时的真诚。
无疑,善熙是个复杂的女生,从开始至结束,她都没有以明确的立场属于过任何人,就像她总喜欢失踪一样,她的存在也始终包裹着一层迷雾。
影片在探讨挖掘自身的问题时,有着种种的力不从心和怅然若失,因为你到最后知道的只是自己的局限,却始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善熙是一个象征,一个努力逃离着,想要认清自己的人的象征,和其他逃离者一样,她的行为不具备任何确定的意义,我们只能在她所认识的人的讲述中拼凑她的面貌。
她只在描述中存在,而无法具体现形,这样的神秘感越是吸引着身边的异性。
所以,很有意思的,最后出现了三个与之暧昧的男性谈论她的场面。
其实,他们了解的始终是善熙的同一面,至于存在于向他们展现之外的善熙,他们都无缘窥探。
至于善熙真正是怎样,或者最终她将为自己找到什么样的定位?
一切就只有等到最后了。
PS:音乐很赞,心情很轻松,虽然在讨论一个很哲学性的困境,但是放开和释然的心境一览无余。
无论还要经历怎样的挣扎,管他呢,日子还是得照过,就这么喝喝酒,半醒半醉地困惑着吧……
简单且清晰的轮舞结构,每当音乐响起时,预示着轮舞进入下一段。
两两登场的节奏。
善熙站在圈中央,发起邀请,她拉起男人的手走入阴影。
男人呆在阴影里,她再去跳下一支曲。
善熙分别对A、B、C男转一圈,ABC男之间再转小圈儿。
善熙试图在男人中寻找自我,貌似她要醉,可醉的不是她。
她把关系点燃了,烧着看着,仅此而已。
况且她的魅力来自于她从根本上不CARE任何人, 男人ABC,浅尝辄止。
善熙的赋格是重复和试探,她称得上真正的导演,控制节奏,收放自如,这就是音乐。
最有意思的是阿里郎饭店的女人,点个炸鸡,放上音乐,通晓事态。
对于消失的善熙,一男人说她内向,另一说她聪明,再说有艺术感。
善熙的意义在于消失。
越久越醇。
三男人齐步走在公园里,仿似传统故事的三兄弟。
洪尚秀延续了”惠媛“,这次不仅有倦怠的秋日,倦怠的醉酒。
这次的音乐和舞更平衡和恰当。
惠媛曾经做了个梦,而善熙醒着也似梦,消失了的”我们的善熙“,却更好比三个男人的梦中人。
温柔有梦痕。
不记得是二刷还是三刷了,大概是我看洪尚秀的第一部,目前,是已撸片单的倒数第二部。
把金基德和洪尚秀花插着看,绝对是种乐趣。
一个直进赤裸,一个永远遮掩,然而面对的都是人性欲望本身。
不是任何人女友的《我们善熙》,可以排进我看过的洪导作品前三。
三位男士都盖章的“单纯”特质,在女性观众眼里有着另一重解读,Exo Me,这不就是大家唯恐避之不及实则又多少有些羡慕嫉妒恨的“绿茶”么?
咔咔。
平素并不喜欢绿茶这个词。
个人身为女性,没有这样的玲珑手段,但亦能从中读解出厌恶和刻薄的情绪。
可是开阔一些来想,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这明明是女性在男权文化压迫下,一种对自我族群的攻击与倾轧,透着资源分配不均的失落与脆弱,一股柠檬味。
不过,看这部片,“绿茶”这个词还是很容易就窜入脑海。
只是它不再带有情绪,并让我对冠以这样称呼的女性开启了更多的理解与善意。
数度哑然失笑。
毕竟,洪导的电影已经清楚地揭示出这条食物链的由来,虽然从他的角度,满怀着对男性自我身份的嘲讽与调侃。
最大观感,所谓绿茶,简直是道貌岸然文艺男杀手。
然而,她原本就是男性知识分子小圈子催生出来的呵。
首先,要漂亮。
不具备性吸引力的女性是当不了绿茶的。
其次,要聪明。
才配得上自以为是的男人们,让他们可以向世人解释,自己并非被下半身迷惑,而是知遇、赏识乃至对难得一见的善良的珍惜。
而身在其中的女性,无论有意或无意,只需要跟从内心就好。
骨子里坚定,但野心最好不要写在脸上,外表看起来务必迷糊飘忽一些。
这样便具备了待谁都真诚,仿佛谁都拥有一线希望,但其实,大概什么都不会发生的可能性。
接下来,裙下之臣们自有一番将暧昧解读为单纯的想象力。
结尾大赞。
尴尬与讽刺呼之欲出。
当然了,务必切记。
这一套在老金那里完全行不通。
善熙結識了三個男人,和其中一個談過一段戀愛,分手幾年也不讓別人知道分手理由;心中對另一個很有好感,主動要到別人宿舍,遭到拒絕。
另一個是善熙的老師,似乎很喜歡善熙,有一次抓住她的手僅僅不放。
善熙最沒有感覺的應該是這位老師。
可是為了得到一封好的去國外求學的推薦信,善熙找到了老師。
老師第一次30分鐘就寫完了,善熙不滿意。
找到老師竟然暗示願意以身相許,老師被善熙迷得神魂顛倒,求起婚來,善熙一口答應了,雖然最後又支吾開了。
可見她的目的就是推薦信。
看起來善熙似乎是一個騙子,善熙自己也譴責自己這些行為,要不然最後不會在得知他們三個在一起,自己即將和他們同時碰面時毫不猶豫就閃了。
但洪尚秀在這裏說的不是騙子,他說的是孤獨,人的深不見底的孤獨,隔膜,無知。
三個男人對善熙的認識基本一直,但是當另一個這樣說起善熙時,沒有人知道說的是素媛。
善熙一邊說自己現在不會和男人約會,儘管她真的選擇放棄一個男人,但卻向另一個男人示愛,最後投向另一個男人的懷抱。
我們看不到人有任何確定性,都在變化,恍惚。
同時,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對別人卻看得倍兒清。
善熙指出自己曾經的男友的毛病時振振有詞,猶如她自己對自己的把握毫不問題。
可當她鐘意的男人也以幾乎同樣的措辭指責她的時候她一點也沒有意識到就在幾小時以前自己也說過同樣的話。
這就是洪尚秀眼裡的現代人:咫尺,卻天涯。
無論是人也人,還是人與自己。
誰能說這不就是我們的現狀?
這就是洪山秀每一次都能打動我的理由了---每一次都是用一些最平常的畫面,但每一次都擊中我們心理最脆弱的那一部分。
「導演」、「電影學院學生」、「燒酒」、「海邊」或是「山上」都是洪尚秀的關鍵詞,他並不是一個令人一見鍾情的導演,但他的電影如同醇酒一樣,第一次喝或者會覺得不外如是,或是無味。
愈看就愈發現,最簡單的電影也可以變得有趣。
一個好的導演只要找對了方向,就一直會有支持的人,順著方向拍下去。
《我們的善熙》也離不開這種手法,結構與層次分明,有幽默感,某些情節更令人想起早幾年的《玉熙的映畫》。
今年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先後上映了兩套洪尚秀的作品,往年的電影節一直都有他的作品,例如是《他來的那一天》(The day He arrives)、《玉熙的映畫》、而今年年頭的影展更有兩部,分別是《在異國》(他鄉的女人)與《白日夢女兒》(惠媛)。
這次亞洲電影節選映善熙的確是有點喜出望外,皆因《我們善熙》在九月中才在韓國上映,不到兩個月時間就有幸在影展看到。
《我們的善熙》是一部很有趣的電影,或許男性觀眾看法會與女人觀眾有所分別。
圍繞在善熙身邊的有三個男人,一個替她寫推薦信的教授、一個是她的老師、另一個是她的同學與前度戀人。
在男人眼中,善熙是聰明、有藝術感、有時不知道她在想什麼,但認為她是勇敢的女子。
外表與內裡實在是兩碼子的事情。
或者在女孩子眼中看善熙是糖衣毒藥,她是逃避、集郵、楚楚可憐的樣子,還有她的飄忽。
影片最主要是講述善熙為了出國留學而回校找教授拿推薦信,在此之前她失踪了一年。
起初在教授眼中善熙是個不善交際、保守、沉默寡言的人,漸漸地透過與她的交談之中,忽然「愛上了」她。
師生戀的這一段與《玉熙的映畫》與《白日夢女兒》都有相似之處,兩者都是愛上了老師。
在小酒館裡,二人喝著酒,撫慰寂寞的心。
洪尚秀所寫的出軌的故事寫得像紀實一樣,電影通過許多的對話來表達,彼此的交流與認識。
彼此喝著很多酒,幾乎是無酒不歡。
體現了酒不醉,人自醉。
美人在前,老師也變得春心蕩漾。
善熙與《白日夢女兒》裡的惠緩也有相似之處,就是她們的大衣是一模一樣的,不知道洪導是想延續還是有別的意思,這方面要猜猜。
在這部片特別的是透過一首歌貫穿著幾個男人,結尾更加是出乎意料的。
洪尚秀的電影的其中一個特色是分段,而《我們的善熙》把三個分段緊扣在一起,結構的鋪陳相當有驚喜。
先是遇上了前度戀人,彼此的爭拗。
然後是教授的一段情、對彼此有好感、對教授的推薦書有意見,要爭取更好的。
再後來是電影學院的老師,老師其貌不揚,但他分別知道上司(教授)與學生(善熙的前度戀人)都對一女子有意思。
誰知道這一女子竟然是同一人,更諷刺的是連自己也對她有好感。
關係變得似是擬非,又變得撲朔迷離,善熙的愛,到底是屬於誰的,真是天曉得。
在這部電影裡那種交錯的關係,拍得層次分明。
一個四角戀的故事也沒有變得世俗化,不就是喝咖啡、不就是喝酒、吃炸雞。
電影拍得生活化,對愛情的滋長也是從對話開始,主觀的、單一的,或者是大家都寂寞要找個人陪,他們付出的愛都是事與願違的。
三個男人與一個女人,帶出的不止是愛情的付出,還有是三個男人之間的從屬關係,他們都如此的相似,他們都是單純的。
像是形成一道屏障,要保護這個小女生。
善熙,其實是男人們的善熙,他們都美化了愛情的幻想,但其實什麼都得不到,得益的是善熙,沒有損失。
現實中,也有如「善熙」這種人,廣東話來說叫做「收觀音兵」,有美貌但未必有智慧的,總會有很多男生主動纏繞。
善熙,或者可以被解讀為「新一代的集郵女」,她擁有最多的愛,但偏偏她未必全部都愛,總帶給男人無限的幻想。
其實最終也只是貪戀美色,又或者應驗了男人與女人是來至不同的星球?
剛巧,善熙與《玉熙的映畫》也有種偶然性,洗手間的鏡頭,洗手間猶如一道虎度門。
還有善熙與玉熙之間的緊密度,從玉熙的三角關係演變性四角關係。
還有是兩位主角依然是李善均與鄭有美,兩者似乎有點關係。
至於是什麼關係,留給觀眾猜想。
(P.S 個人喜好:還是喜歡《白日夢女兒》的惠媛(鄭恩彩飾),長髮飄飄,又騙酒喝、又迷茫,漂亮。
)文/Dorothy
《我们善熙》是洪尚秀导演的第12部作品上映于2013年,题材上仍旧关注于男女之事,本片讲述了:毕业后消隐一年有余的女大学生善熙,因留学需要老师的推荐信而不得不返回大学校园,重遇了对她怀有暧昧的电影专业教授、在本校念研究生对她还念念不忘的前男友以及她一直敬仰的导演前辈,在此其间善熙多面周旋但暧昧、意外之事总是难免发生,最终善熙还是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充满赞誉的推荐信并顺利脱身,留下了相遇偶见、而面面相觑莫名尴尬的教授、前男友、导演前辈三人,并不约而同地拼凑出一个我们的“善熙”。
在叙事结构上,相较于洪导的其他片子来说相对平实易懂,没有在叙事结构上耍太多花招,影片主要围绕着中心人物“善熙”展开,为此剧情不得不增加偶然因素去推动叙事发展,让善熙偶然遇见前男友、偶然遇见导演前辈、又让教授、前任和前辈三人偶然遇见,这种巧合设计也是洪导片中经常出现的创作元素,从而增添戏剧性和反讽。
除此之外,几个主要的场景仍旧是充满酒味的餐馆、暂时清醒的咖啡馆、潜藏恋情的校园以及空旷清冷的古建筑公园,并用无关叙事的空镜头连接;影片仍旧一如既往使用固定镜头和少量推镜拍摄,让观众更多地去注意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神态、动作的细节。
因而人物的对话在洪导的片子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本片中人物对白的“精心”设计也是洪导的其他片子从未有过的强度。
善熙,这一中心人物性格的塑造除了来自她本身的语言直接塑造外(如她对捉弄自己的学长发疯似地大喊大叫、对待她有些怠慢的女服务生骂其为疯子),更多地是来自他人的评价(教授、前任、前辈),他们使用他们的语言将她塑造成“善熙”,塑造成:单纯、善良、漂亮、聪明、有艺术才华、有眼光、但是有点内向和神经质的“善熙”,并且这些作为语言的词汇一旦通过电影人物口里脱出,它们就有意无意地将观众引向它们所指引的方向,形成一个个由概念的词汇所组成的形象,这些频繁出现的词汇让人去注意观察“善熙”这个人物,去判断这个人物的言行是否与形容她的词汇和谐一致,从而将“善熙”一直固定在关注的中心,成为神秘而富于变化的靶心。
而围绕在她周围的男人们,导演则更多地利用人物的语言的重复性、言语与行动的矛盾违和去表现男人的虚荣和虚伪。
例如善熙前男友与善熙的酒局中直言自己真的很喜欢她很想她,紧接着他在和前辈的酒局中同样很喜欢前辈、很想前辈(语言的重复性);例如教授在湖水前等善熙,撞见自己的学生(善熙的前任)和朋友(善熙的前辈导演)却假称是来看枫叶(言语与行动的矛盾)。
除了语言的塑造性,言语的传递性在影片中亦尤为刺眼。
影片中教授鼓励要拍电影的善熙说“虽然难是难了点,但应该试着尽力去做……如果你回学校读书,就会给自己找借口。
觉得还有时间,不肯放手一搏”;而善熙告辞教授偶遇前男友后,就前任说毕业后想去其他地方的话题,善熙则直接将教授的话改头换面地用以教训他“别找借口了,要干就好好干,读书或者逃跑,全都是借口,你要一直努力坚持下去,才会知道自己的极限所在,知道自己是谁”;紧接着善熙的前男友在与导演前辈的酒局中就前辈劝阻不要与前任复合,又再次将这段话改头换脸地拖出——“可是我要努力了才知道啊,如果我什么都不做,我怎么知道是好是坏……我怎么也得一直挖、一直挖到那里,才能找到我自己”;随后,导演前辈在和善熙的碰面中又再次将这段对白大同小异地用来鼓励善熙道:“可是听起来都像借口……就干你喜欢的吧,你不是说要制作电影吗?
所以也要写剧本啊,那就继续做你喜欢的事情,坚持不懈地挖掘自己,趁还来得及,还有力气,坚持到最后试试,坚持到底看看到底会是什么结果,也能看到你的界限在哪,也能知道你是谁”;到最后,这种传递又由善熙传回给教授本人“我相信老师的话,我一定会鼓起勇气努力去做。
真能成功的话,要下定决心挖到底。
对,往深里挖掘自己”。
这样的对白设计虽然甚为反讽,但不由得想起了作家司屠的一句金句——我的语言对谁有效,我就和谁在一起。
反过来也就是,我和你在一起,是因为我的语言对你有效。
我的语言能让你记住、让你再次使用,甚至影响你将来的行动。
但这种语言的传递性也可以感受到日常用语的同质化和贫乏。
例如导演前辈在听取大学教授对某个女人的描述之后,又将这番描述原封不动地拿去形容作为仰慕者的善熙:你很善良,虽然性格有点内向,不过脑子很聪明,真的有非常好的眼光,稍微有点疯,不过有时你那勇气令人赞叹……在我遇见的所有人中,你是最漂亮的。
而且这种撩妹的套路,除了必须夸对方好看漂亮,还有评价一个女孩,不能只说一面,什么你很漂亮啊,很吸引人啊,很善良啊,要挖极端 。
一旦你给人指出两个极端,是没有人不钩的: 你从外表来看,性格十分外向十分开朗,而在你的内心深处,却藏有一个十分忧郁和悲伤的一面 。
你表面看上去会像一个干练的现实主义者,而内心深处却是一个极度感性的人(在他的另外一部片子《北村方向》中借老司机之口说道)”。
当然这种日常而口语化的对白,也与洪导的剧本创作方式有关,一般拍摄当天早上写剧本,给演员一两个小时当场背台词,于是这种口语化的台词很大程度上出自导演和演员的即兴创作。
而这种语言所带来的重复、同质、贫乏也使得电影人物产生出意外的反讽和喜剧效果,从而动摇了电影人物中语言的可靠性,那么到底善熙是否真的是他们所形容的那样呢?
我们回过头来纵观全片地去评价善熙,抛开电影中没有展现的艺术天分和眼光不谈,在稍微内向和神经质的评价上倒是准确的,影片中善熙得知学长恶意捉弄自己后大喊大叫疯子似的要求对方道歉多少是有点神经质,再者她面对他人时多少有些欲言又止而只能借助于酒精的效力敞开心扉不能不说是偏于内向;但在单纯、善良的维度上却是值得商榷的,善熙除了与前男友的交往外又与自己的老师、前辈产生暧昧,周旋其间,甚至利用教授对自己的好感进而用自己的身体去交换她所期望的推荐信,很难称其为单纯、善良,倒可以说是脑子好使相当聪明。
如果我们再用他们(影片中的教授、前任、前辈)使用的词汇去描述善熙,那么不免显得一厢情愿,他们将那些美好的词汇组合成一种与现实不符而仅仅是自我臆想的想象体,构造出一个单纯美丽善良的天使形象;但如果我们使用当下语境中频繁出现的“绿茶婊”去评价,则不免过于狭隘,如果将善熙的女性身份置换成男性,那么围绕着他展开的就是他与三个女性之间的暧昧关系,对于男性拈花野草风流成性的道德批判多少要低得多。
所以善熙的形象就显得尴尬和暧昧起来,我们如果只用简单、单薄的语言就很难去描述、去把握一个真实的形象;因为我们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我们看到的就是什么样的事物。
她很久没来学校了。
她现身学校,想找教授给她写留学申请推荐信。
一位男同学碰到她,告诉她教授不在学校,出差了。
转头她就在校园里碰到教授。
她把自己诉求告诉教授。
教授答应了。
她又碰到那个男同学,质问他为何骗她。
他笑说跟她闹着玩的。
她火大,怒骂了他一通,转身去了一个咖啡馆,坐在二楼靠窗位子。
她看到学长,也是她前男友,在楼下现身。
她一时兴起,喊了他。
他抬头看到她。
他们坐在一起聊天。
寒暄之后,学长说还爱着她,想跟她继续交往。
她听了烦躁。
学长拍了部影片直接把二人恋情搬上荧幕。
对此她有些介意。
她无意跟他恢复关系。
酒喝不下去时,她起身走掉。
他心里烦躁,跑到某栋楼下,喊大哥你在吗?
住在楼上的男人刚刚起床,听到窗外喊声很不耐烦。
他不想见到他。
但偏偏他想约他喝酒。
他说你要不去阿里郎酒吧等我一下,我先忙点事。
他什么事也没忙,只是拖延时间。
三个小时后,他才去酒吧。
老板娘是他朋友。
三人坐在一起聊天。
烦人精跟他诉说自己复杂心情,说前女友又来学校约他见面。
但他琢磨不透她心思,心里烦。
他说,也许人家不是约你,只是碰到了你。
他告诉他,女人比男人现实,男人是见谁都喜欢,要学会了解自己。
他说了一通不中听的人生哲理。
惹得烦人精不高兴。
他不是为了来听这些的。
二人不欢而散。
她拿到教授推荐信了。
展开来读,评语写得冷淡,优缺点各说一半。
她打电话问教授为何这么写。
约在咖啡馆见面,教授说这样写显得真实,美国人更能接受。
她不服,问教授为何认为她有这些缺点。
教授终于说,因为你冷漠。
你本来是我最欣赏的学生。
这么久了,也不联系一次。
借着酒兴,二人达成新共识。
教授想要呵护她。
她也想要得到呵护。
从酒吧出来后她还主动亲了教授。
教授后来给她写了篇缀满肉麻赞美词汇的新推荐信。
教授也来到某栋楼下,喊老弟你在吗?
楼上男人见到窗外教授,表现出热情。
二人约在咖啡馆聊天。
教授好奇他为何离家出走,跑到这栋楼里隐居。
他说,心里烦。
教授对他充满赞叹,羡慕他活得自由,洒脱。
随后告诉他,自己最近对一位女人动心了。
是位年轻女子,聪明,有点内向,有点疯狂,但正合他心意。
他显然下决心要展开一场婚外恋情。
忍不住对好哥们诉说心事。
但又不愿意告诉哥们她是谁。
他走在街上,有人喊他。
是善熙。
他很熟的一位学电影的女学生。
善熙说想跟他喝一杯。
他们一起去了阿里郎酒吧。
老板娘这回没有陪坐在一起,去帮他们弄炸鸡下酒。
善熙提到纠缠她的烦人前男友,以及想跟她搞不伦恋情的教授。
借善熙之口我们才知他是位导演。
他是善熙的知心倾听者。
善熙对他显出最大的热情。
喝多了后,跟他脸贴着脸。
还差点就要跟他上床了,最后还是克制住,没跟他上楼。
他谦谦君子风度地与她作别。
电影至此显示了精巧的喜剧结构。
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像一种打弹球运动。
男同学惹到善熙,她到咖啡馆独坐,碰到前男友在楼下,喊了声,前男友重燃旧情后又得不到她,找导演大哥诉说心事,导演的话不中听惹毛了他。
教授通过给善熙写推荐信一事,得到了善熙的亲近。
高兴得找导演老弟诉说心中恋情。
导演与善熙见上面后,我们才知,导演不仅仅是认识善熙,三个男人中,他跟善熙走得最近。
谁在盲目多情,谁是深藏不露王者,高下立见。
这番结构如此简洁而巧妙,通过三场二人对话,悬念一点点揭密,奇妙关系被逐步展示。
最后来了场高潮收尾戏。
这场戏内也充满结构巧思。
先是善熙走在公园里,接到前男友电话,猜出她在逛哪座公园,说想来见她,被她拒绝,她说跟别人在一起。
看起来像撒谎。
然后是教授站在树下接到导演电话。
导演说想找他喝酒。
显然善熙也搅动了他心思。
但教授支支吾吾说今天忙,喝不了酒抱歉。
挂完电话后,善熙走了过来。
原来是他们二人在一起逛公园,各自打了个电话。
这个分开打电话(电话那头关联起另两个男人)然后合在一起的结构充满耍逗观众的狡猾。
但也合理。
善熙走开了,她去上趟卫生间。
于是电影中最戏剧性时刻到来。
教授独自站在湖边,居画面中央。
这时,导演从左侧入画了。
他约酒未成,来公园闲逛,巧遇教授。
紧接着善熙前男友从右侧入画,三人站到了一起。
教授感到惊诧。
前男友说她是跟善熙约好来这里见面的(显然他在撒谎)。
史无前例紧张尴尬时刻,就是此刻。
教授不断张望卫生间方向,害怕善熙走了出来。
无论对谁,他都不愿意承认他在跟善熙约会。
善熙并没立刻从卫生间走出来。
教授说他要上趟卫生间。
他有老狐狸的沉着。
另两人说他们也上一趟。
三人一起走进男卫生间。
善熙从女卫生间走出来,没见到教授。
他收到一条手机信息。
是教授发来的,说她前男友和导演都跑过来了。
他让她先走。
她赶紧离开了公园。
这里避开了三男一女撞个正着的无敌尴尬时刻。
这种尴尬洪常秀在他2009年短片《叠叠山中》玩过一次了,他不想再重复。
这种处理很聪明,显示了故事的延续。
也显示了表面关系之下隐藏着的人间真相的延展。
电影以三个男人逛至宫殿大门前的远景镜头作结。
三人都认识善熙,都夸起善熙是个好女孩。
心灵美,聪明,善良,有点内向,有点疯狂。
言辞都与他们的情欲无涉。
这种夸耀之词,充满了表面化色彩。
同样的词汇在三人口中轮番重复。
让人想到,语词既是他们与世界相连接的工具,也阻隔了生活的真相。
从2009年短片《叠叠山中》起,洪常秀已把校园师生恋作为一种观察和讽刺对象了。
此后多部作品充斥着师生恋描写。
到这部作品,算是对师生恋话题进行了一次高度凝练的戏剧化总结。
学长,导演,教授,和一个女学生,构成了校园风情速写画。
简洁、凝练又戏谑得如同他这一阶段喜在电影开头使用的手绘厂标图案,四个玩球小朋友,玩得正酣。
这也是一部简单、澄明的电影,毫无令人费解之处,一部让人几何式观看情欲喜剧的游戏之作。
精简讽刺如莫泊桑小说。
这是2013年他拍的第二部电影,前一部是《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
这是他从影生涯的第15部长片。
241202
洪尚秀的这种片子挺奇葩的。善熙和惠媛都是那种人见人爱,让男人巴不得捧在手心里的女子。善良聪明却性情乖张,从女生角度看有点恨得牙痒痒,讨厌她的深井冰和别扭,但也看得很过瘾。
洪尚秀已然成为了拍小品的大师,他在这条轻盈,剔透,温暖而富有趣味的路上一直一直走。这一次我还是看到了近景远景,镜头的不断拉伸,以及男女们的喋喋不休。幽默感和偶然性再度加深了,那种温暖轻盈的情怀不变。只是单一性和重复性不得不说是个问题,何时是个头呢?
又是被骗的一天,不过故事性强了一些。
靠对白支撑的电影。被固定机位逼疯了。素颜和镜头,差点误以为是日本片。691
对洪尚秀无感了。
【B–】幽默感甚至来自于人物的出场与离场的顺序和时机,核心形象用典型的剥洋葱方式展开,最后我们“善熙”巧合般地错过四人的碰面,核心形象被规避了,留下描述者的自我映照,新的幽默生成。
简单的,但现在没这个心情
三个男人和一个菇凉的故事。洪老湿还真是个不折不扣的极简主义者,仍然喜爱刻画小人物的情感。一场一镜,到位。通过这部电影我才觉出韩国人对炸鸡是多么的情有独钟啊,no chicken,no talking。3星半啦~
看了一场聊天,只想吃炸鸡。好无聊啊!
2024.9.8@小西天 拳头硬了 给黑推的老师都给我死👊🏻
不知所云,且风格十分损耗非粉丝观众的观影欲望。
自然光,粗糙单一场景,诡异推拉,固定镜头下的沉闷长对白,以及近乎卡碟的静止画面——这些特质,文雅点叫洪常秀强烈的个人风格,说刻薄点懒到连个正反打、变焦和特写都不愿用。重复的邂逅重复的台词音乐,献给每个聪明古怪内向可爱有艺术感却没实践心的迷失自我的文艺女青年。故事确实有趣,三星半
真香。越想越觉有味,算是极其日常内容的一种凝练与简化,试图突出一些只有在旁观别人生活时才能清晰意识到的“玄机”。有着非常缜密的结构搭建,包含着略带戏谑的幽默感,还有对于现代知识阶层(在片中是艺术青年与教授)男人女人个体状态的一瞥,他们从不曾去到谁的世界,只是在自己的世界中沉浸,却以为有人到访。这些都蛮好,不过并不满足,观影过程中时常感觉欠缺更深入、准确的一击,也许可以来自每次对话时更为细致丰富的人物状态,而不仅仅只是依靠情节在心理上的连接。以及,个人感觉每每酒桌上的某些台词可以写得不至于如此无聊。
善熙是杯酒也是面镜子
2014年第一部电影还是洪尚秀,善熙穿着惠媛的衣服,甚至跟她一样没有了做爱场景。尽管已经很难区分他的电影里的情节甚至演员,但不停地吃着烧鸡放着配乐也仍然很有意思。在不平衡的爱情里把自己当做对方的唯一真是可笑又可爱。结尾三个男人碰面上厕所,正中下怀。这是不是任何人女友的善熙。
无聊
唠嗑小品。虚荣而轻贱、自我而茫然的意味。
出于性别的原因,看洪尚秀的感觉总是很好。但愿男人都是那么爱女人...
善熙的我们
一场一镜,结构先行。看了无感,先打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