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的军事分界线成为了世界上最剑拔弩张的地方,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焦点,不仅仅因为这里是世界上军队最多的地方,也因为同一个民族因为一道线而分开的悲伤。
原本因为不小心越界的韩国士兵踩中地雷,好心的朝鲜士兵救了他,而引发了政治悲剧,这无不令人唏嘘,无关政治,无关主义,可能他们会成为最好的朋友。
就像主人公自己说的跨越50年屈辱,可以让两国走向友好统一的行为。
却还是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电影全篇有两种色彩,一种以极度压抑的黑暗感把朝韩边界的风起云涌展现的淋漓尽致,另一种用欢快温情的快乐展现两国士兵的纯真友谊,交叉相错形成对比蒙太奇,用幸福的友谊,展现政治的黑暗,对最后好友枪杀彼此做了铺垫,讽刺了人性,这种先扬后抑的手法,给观众带了深深的思考。
一张照片表现朝韩关系
朝韩不过是旗子,透过现象看本质朝韩问题是冷战遗留问题,也是新冷战格局的冲突点,这也正是朝韩问题最困难的地方。
影片有两条故事线,一条是讲述4名士兵相遇到知己的友情线。
另一条是枪战发生后,中立国介入调查的政治线。
两条线相互交叉,叙事的复杂程度仅次于半岛关系。
电影通常用到中心环绕镜头,来表现四人关系,4个士兵围坐一起,就像双方领导会谈一样,可是与此同时,朝韩两国剑拔弩张,4个士兵却谈笑风生,这也是导演的反讽手法,且4个士兵全部用到特写镜头,极具张力,也为之后的边境冲突埋下伏笔。
影片开头的猫头鹰其实是一个点睛之笔,猫头鹰是在黑夜中看清真想的隐喻,可是,去只能在黑夜的庇佑下看清真相,这不就更说明朝韩问题的虚伪嘛!
影片的片尾
仿佛再说,这是我们半岛内政,外国不要干预4个兄弟唯一的一张合影,竟然是一个帽子飞起来的外国游客造成的,注意,根据影片的花絮,这里真的的板门店,朝韩双方共同在这里拍摄了本片,也暗示了导演的目的朝鲜半岛一定要走向统一。
世界的对峙本质就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峙,可是,在这里面女主的父亲却哪一个也没有选择,或许是看见了战争的肮脏,选择去和平的地方,这不光是父亲的想法,是每一个热爱美好生活的人类的想法,因为我们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2018.10.26朝韩领导人在板门店会晤
这是历史,也是每一个人的心愿电影最后用韩国士兵跳楼来结束这次政治悲剧,索性今天的半岛不在像以前一样剑拔弩张,也希望以后都不要再剑拔弩张。
世界仍不稳定,但好在我们生在稳定的国家,朝韩的统一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世界的和平是人人的携手努力。
人物: 李秉宪 韩国李军士 金泰佑 韩国二等兵 南 宋康昊 朝鲜吴军士 申河均 朝鲜二等兵 郑乌金 第五人 朝鲜军官崔某 电影中以李秉宪为口吻叙述的开枪的顺序是这样的: 第一枪 韩国二等兵朝着朝鲜军官崔某开枪 (结合前面的尸检,肺部中枪,不是致命枪) 第二枪 韩国二等兵朝着朝鲜二等兵脸部,子弹射穿录音机(结合前面的尸检,是致命枪) 第三枪 李秉宪朝着朝鲜二等兵,射穿朝鲜二等兵的手;随后想射宋康昊,子弹卡壳 第四枪 李秉宪中弹,死前的朝鲜二等兵射的 第五-十枪 韩国二等兵对着朝鲜二等兵补弹 第十一枪 宋康昊用韩国二等兵的枪,对着朝鲜对讲机军官补致命弹,擦干净后慌乱间塞给了李秉宪;擦干净李秉宪卡壳扔地上的枪,塞到了韩国二等兵手里 第十二枪 李秉宪用手里的枪(其实是韩国二等兵的)射宋康昊的胳膊 按照上面的计算,韩国二等兵的枪一共射出去10颗子弹,还剩下5颗。
李秉宪的枪射出去1颗子弹。
这个也跟李英爱他们的调查结论是一样的。
这里唯一和真相有出入的就是第二枪和第三枪。
也就是,到底是韩国二等兵还是李秉宪对朝鲜二等兵开了那爆头的一枪。
从李英爱在医院跟李秉宪转述宋康昊的口供,以及李秉宪的呆滞反映看,李秉宪应该是刚刚意识到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影响下,是自己杀了好朋友朝鲜二等兵。
所以最后选择了饮弹自杀的方式。
真相是第二枪和第三枪的开枪人是对调的。
其实电影中有2-3次的提示战场上快不是重要的,冷静理智才是第一位。
其实仔细想想第二枪朝鲜二等兵就被爆头了,他怎么会再射击 李秉宪的腿,哪里来的第三枪李秉宪打中了朝鲜二等兵的手,这都是李秉宪的记忆错觉。
我不喜欢《复仇三部曲》,对于韩国影片一些极端的作态我一直心存反感。
诚然憋屈不是好事,但展露过多与社会道德背离的东西难免令人不适。
我想大多数普通观众希图从电影中寻找一种希望的力量,这也是商业片得以成型的原因。
进一步加深对社会的仇视或者对人生的无助感,拿艺术当幌子,就很容易给人以厌烦感,当然还是会有人从中体会人生的残酷无望或社会的不公等等。
我比较中意的朴赞旭,是《共同警备区》的导演,虽然让四个主要觉得两个死亡一个昏迷,但大部分时间让人能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关于朝鲜半岛局势的韩国片,当然也有很多可赞许之处,虽然有些类型片的框架感,但着实优秀。
朴赞旭在镜头把握上的优秀,主要是体现在一些比较普通的场景上:比如开场的猫头鹰,以及翻开供词时随书页切换到回忆部分的场景,都可谓流畅至极。
节奏方面,也进行的相当稳妥,有大气,结构上异常紧凑。
部分画面引人赞叹:比如大雁飞过的镜头虽然仅仅数秒却漂亮已极;地雷爆炸时也估计了恰如其分的视觉美感。
而诸如从亭子切换到雨伞的戏虽然屡见不鲜,却也极好地对位到了情节之中。
影片最后的画面对照相当俗套,但也相当令人动容。
这部109分钟长,上映于2000年的电影。
是反映半岛战争的韩国电影的由头之一,谈不上有不可逾越的艺术成就,但是一部商业片,应该有自身的格调,显然《共同警备区》做到了。
朴赞郁在《共同警备区》上映时37岁,今年我也37岁,刚看过这部电影,在大约十几年前就有机会看此片,可阴差阳错一直就那么无缘无故的错过,甚至在前两年看韩片最上瘾的时候,也没想起来把这片刷一遍,不过,今天看完,我第一感觉是幸亏到了此时世界观的我才看这片,大概是因为我不会得出大众化的观感结论吧?
前七十分钟,我基本已经可以勾勒出整个冲突事件的大概轮廓,只是不确定最终事件的真实具象化的行为发生时情景,这种故事不能追究合理性,所表现的不过就是本是同族相煎何急,穿的军装不同,代表的国家意志就不同,可具体缩小到个体,救命恩人与国家敌人比较起来,在感情上谁重谁轻?
这就是感情纠葛的地方了。
我所喜欢的这部电影,是往后的三十多分钟,把李英爱的身世一晾,朝鲜战争停战后,那76名战俘做出的选择是无国籍者,这才是震撼的地方,我近年来的思想偏向人本无国,是国强调族,家这种概念,国更偏向后天教育的产物。
比如一栋楼房,里面住着各种族,自然同民族在基因相似相近上有更多的亲昵度,可一个民族就一定是一家吗?
自然是否定的,那么有没有这个一家跟其他族的另一家走的近的?
答案是肯定的,甚至都会出现不同族把自己族的另一家联合起来给灭了的事情发生,这些在历史上都证明过。
话题拉回到朝韩双方,同一民族不否认,但今天已经是两种意识形态的人群,片中也表现出了不同价值观,可这种区别才是这两国渐行渐远不可调和的国家利益所在,个体的人是可以因某些原因包容另外个体的人,甚至大家都刻意的回避这种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那种话题,成为朋友后,内心是排斥这种隔阂的,这个在照相那段表现的很有意思,那绝对不仅仅是背景刺眼的照片,还有最后没有进入相片的军帽。
李英爱的父亲为什么没有选择任何一方阵营?
当人自身的属性减弱,变成国家工具属性强势时,又亲身经历过那种身心合一的撕咬后,宁愿远走他乡,置身度外似乎也要好过油锅煎熬,再从精神上完全投身于一种封闭的世界观来寻求精神世界的不失衡。
我理解他们两个韩国军人都要自杀,那是个人感情上的兄弟厮杀后与国家整体价值观扭曲后,精神上的崩溃,无法在短期内找到理论支点精神平衡,像某种信仰的崩塌,一泻千里,浮萍般找不到根系,我想这跟很多自杀者一样的心态吧?
瞬间的秒沉。
这对于人来说扛起国家利益的大旗,太过沉重,也因他们太年轻,这种两年半的兵役制跟朝鲜那个老油条13年身经百战的精神世界构成是有明显区别的,那一句如果是我也许我也会先动手,是逃避还是自欺欺人,至少这种心理自愈疗法对于个人精神创伤帮助极大,人真正脆弱的就是思维进入无法闭合的领域又非要想出说服自己的办法,那等于自寻死路,所以在这条路上西方思想会出现上帝,而朝鲜军官把非正常变成正常算是一种解脱。
总体而言,这部片还是反战题材,可战争的实质永远不是基层意志,上层强权不放弃部份权力,就会以国的名义国的形式存在战争的可能,美国南北战争和朝鲜南北双方为何选择结果不同呢?
我想这也是可以讨论的一个话题。
板门店的雪是带着硝烟味的。
落在1953年《停战协定》的铁桌上,落在1990年代南北士兵的枪栓上,落在胶片里那张被血渍洇染的四人合影上,总也落不尽的模样。
朴赞郁拍这部戏时,朝鲜半岛分裂已逾半世纪,三八线早被钢筋水泥浇筑成一道文明的痂。
可导演偏要揭开这道痂,让脓血里渗出野菊的清香——那日吴敬弼蹲在雷区教李秀赫拆引信,北风卷着雪粒子在他们钢盔上打旋,倒像汪曾祺笔下两个瓜棚豆架下唠闲话的老农。
只是他们手里握的不是锄头,是枪。
电影里藏着太多想寄出却未寄出的念想,正如板门店飘荡但却不那么自由的雪花,郑友珍抽屉里压着给首尔姐姐的明信片,吴敬弼怀里揣着平壤母亲的药方,南成植总念叨要带瑞士军官看家乡的银杏。
这些细碎的念想本如春日的蒲公英,轻轻一吹就能越过国境线,却偏偏撞上意识形态的铜墙铁壁。
士兵们偷聚的哨所里,威士忌混着北方的米酒喝,瑞士军官的相机定格着他们勾肩搭背的瞬间——这多像汪曾祺写昆明茶馆里天南地北的茶客,跑警报时还不忘揣一包椒盐花生。
可板门店的茶馆终究是乌托邦,当枪声撕碎黑夜,李秀赫颤抖着将枪口对准曾分食糖果的兄弟时,观众才惊觉:政治早把人心的沟壑犁得比雷区更深。
朴赞郁的镜头在2000年拍下这则黑色寓言,恰逢南北首脑首次握手的年份。
他用瑞士军官的第三方视角切开历史的横截面,露出血肉模糊的真相:那枚消失的子弹不是疏漏,而是整个民族集体记忆的创口。
李英爱饰演的调查员像解剖尸体的法医,从弹道轨迹里剖出比战争更荒诞的寓言——当南成植从高墙坠落,他怀中飘落的银杏叶与子弹壳同时触地,一个民族的精神分裂在此刻达到高潮。
导演故意让哨所墙面的弹孔排列成北斗七星,暗喻迷失在意识形态迷雾中的灵魂,再找不到回家的路。
最痛往往在无声处。
李秀赫自杀前擦拭战友照片的棉布,原是用来保养枪械的;吴敬弼埋在雪地里的打火机,曾点燃过跨越敌我的香烟。
这些细节让人想起《人间草木》里泡在井水里的西瓜,都是炎凉世态中偷来的一点清凉。
汪老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可当这碗烟火被浇上政治汽油,燃烧的何止四个士兵的人生?
电影结尾处,被抹去人影的合影在胶片上渐渐显影,恍如未愈的伤疤在阴雨天发痒——原来遗忘从不是良药,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暴力。
如今看这部旧作,板门店的雪依旧纷纷扬扬。
只是不知那些落在非军事区的颗粒,能否听见地下五万颗未爆弹的沉默?
很多关于事件枪击顺序的推测,个人观影下来后觉得都不准确,虽然结果的悲剧是一开始就注定的,开枪的细节并不影响这个注定的结果,但本人太过于关注细节,所以还是想就此做一叙述。
人物:韩国方:李军官(踩雷主角),南军官(后来加入沟通小组),朝鲜方:吴军官(宋康昊),郑军官以及事件引燃点的朝鲜军官。
过程:从后进的朝鲜军官和李军官对峙开始,双方在吴军官劝说下放下了枪,这时音乐换到了吵闹的摇滚乐,而朝鲜军官的对讲机响了,因为摇滚乐的关系,除了本身佩戴对讲机的朝鲜军官感觉到了震动和些许声音,其余几人都未注意到对讲机响了,朝鲜军官下意识去摸对讲机,而这时一直在叨念是不是陷阱神经紧张的南军官发现对方的动作,于是拔枪击中了朝鲜军官,坐在地上郑军官吃惊之下也是下意识又抬起了枪口,李军官发现了他的动作抬手便是一枪爆头,郑军官躺地前手指触发手枪,枪口下坠同时发出子弹击中李军官小腿,南军官在连续枪响同伴中枪的刺激下向郑军官尸体连续射击7发子弹,而李军官也条件反射的将枪口对准可能会有所行动的吴军官并扣动扳机,不过手枪卡壳,吴军官保住性命。
其后两人从癫狂状态清醒过来,吴军官冷静取下两人的枪,并用未卡壳的南军官的枪击毙朝鲜军官,将两人枪对调交给两人后让他们回去并告知只有李军官被绑架至此引发事件,南军官并不在场。
接下来他让李军官射击自己手臂并取走李军官爆头郑军官并击中收音机的子弹连带收音机扔入河中,如此现场只有南军官那把在李军官手中的枪留下的10发子弹。
全部过程应该就是如此了,这样逻辑上才全部说的通,其他的顺序都会有说不通的地方。
(要看原文带的插图请访问我blog里同题日志)这篇日志打腹稿的时候,德国人施泰因迈尔正踏上他出访东亚的行程,在第一站韩国,这位新外长参观了位于板门店的非军事区。
韩国早就表示,希望学习东西德统一的经验以期做为南北韩将来的样板。
看上去半岛的统一只是早晚,就像90后一代不知“苏联”为何物,“朝鲜”也将成明日黄花。
羡慕得咬牙,因为台湾国民党刚刚打出广告,称“独立也可做为台湾人民的选项”。
以我带大陆偏见的客观,会说他民意强奸政党,可民意何来?
电影是最大的民意,一个动作一句话能影响几代人而我们看不到有呼唤两岸统一的电影,海协会海基会有投资影视业吗?
统一方便面敢赞助奥运会吗?
看不到。
所有种种更坚定我写这句话:电影是一国的脊梁,朴赞旭是韩国的脊梁。
题头图“공동 경비구역(JSA共同警备区)”,2000年朴赞旭导演。
刚看全了他的复仇三部曲,又把JSA找出来温习。
比起复仇系列,早期的JSA显得刺激不够,软弱矫情太多。
但就是这部电影成为当年韩国票房冠军,是首部在朝鲜放映的韩国电影。
在南北韩打破坚冰的年代拍这样一部片子,有后人不易置信的困难。
包括韩国人使用朝鲜军服,包括在分界线(我们称为三八线)两侧摄影,包括剧本要推敲可能波及的影响……片尾,朴赞旭让四位男主角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就保持着定格,由远而近,分别特写四张脸,最后拉出全景,变成一张旧照片,任何人到这里都能体会导演掌控大局的野心;可如果加上对排除万难的感同身受,我听到朴赞旭在说,看,我做到了;再如果换成一位韩国观众,这一刻心里肯定翻江倒海:兴亡谁人定,那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
电影语言就这么神,有不同的土壤它能在每人心里开出不同的花儿来。
所以我主张沐浴心情后倒杯白水专心观影,原汁原味原汤化原食,看完翻翻影评背景资料,再品一层味道。
好像就是这样慢半拍地知道金基德用17天拍出震撼耳轮的天籁之“弓”,知道他清纯的“空房间”把李成延拉出慰安妇丑闻阴影,也是这样认识了经许秦豪认证的三代韩国女一号,沈银河、李英爱、孙艺珍。
金基德、许秦豪、朴赞旭,好多次罗列这些名字,讨伐几位朋友对韩国电影的印象。
韩影不是爱人车祸绝症和无厘头校园喜剧就完了,韩影每年都在长足地进步,凸显出独特的风格。
前两位我写过,偏偏空过朴赞旭,因为实在太喜欢,拉拉说她最喜欢的电影她绝不会写评。
没想到半个月前被嘴兒点名,让我评“复仇三部曲”。
只好勉为其半,挑战一下。
- 大胖 06.2.20
只要在搜索引擎上搜“朴赞郁”三个字,相关联的,必然有“复仇三部曲”。
2002年《我要复仇》;2003年《老男孩》;2005年《亲切的金子》;三部以复仇为主题的片子,奠定了朴赞郁的导演风格,也令到他声名鹊起,跻身韩国的一流导演之列。
然而在豆瓣上,评分最高的朴赞郁电影,并非是复仇三部曲的其中一部,也并非是2006年的戛纳热门《小姐》,而是他早期的一部作品。
高达8.8分,上映于2000年的《共同警备区》。
对于这部佳作,朴赞郁曾有一番描述。
“《共同警备区》如果不卖座的话,我应该就没有机会了。
我觉得我能拍第三部电影已经是奇迹了。
幸运的是,它成功了,不然我真的就没有机会了,所以说《共同警备区》真的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
”在复仇三部曲之前,朴赞郁的导演之路并不顺利。
于1992年上映的处女作《月亮是太阳的梦想》,想要表现一下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结果卖不出去。
失败之后,他通过写影评来学习提高,另一方面还当脱口秀主持来赚取点收入。
经过5年时间,他拿出了第二部导演作品,试图批判现实的犯罪喜剧《三人组》。
结果还是栽了跟头。
第三部电影对于他来说是背水一战,再失败的话,别说难以再得到电影公司支持,估计他也会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当导演的这块料。
所以他选择的题材更为激进,从个人上升到政治。
恰逢韩国在90年代末开始实施电影分级制度,导演们都彻底解放,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表达。
在这个基础上,朴赞郁还幸运地得到了几位未来巨星。
女主角李英爱,她在豆瓣最高分的片子也是《共同警备区》。
这是她真正意义上的电影长片处女作,那时她应该是刚进修完不久,准备征战影视界。
之后她转战电视圈,主演《大长今》,直接是火遍了整个亚洲。
男主角李秉宪,1996年就拿到大钟奖的最佳新人,《共同警备区》之后他的生涯总体上是一帆风顺,从2005年开始就尝试走出国门,后来更是出演了《特种部队:全面反击》,《终结者5》,《豪勇七蛟龙》等好莱坞大片。
2020年代表韩国参加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的《南山的部长们》,就是他的最新作品。
另一位男主宋康昊,就说他和奉俊昊合作的《杀人回忆》,以及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寄生虫》,就足以显示出他在韩国影坛的分量。
2000年是他从配角升级做主角的关键一年。
年初先是自己当绝对主角的《茅趸王》大卖,取得超高的票房回报;
然后9月上映的《共同警备区》,不仅口碑票房双丰收,而且帮助他夺得大钟奖影帝。
一战成名后,他就顺势踏上了超实力派的光辉道路。
《共同警备区》不是一部普通的卖座片,而是一部现象级的爆款,在2000年的韩国年度票房榜位列第一。
这可以说是《杀人回忆》之前最火的韩国电影了。
作为导演的朴赞郁自然是扭转了他惨淡的事业,基于这部电影的成功,他才顺利地开始了复仇三部曲的创作。
而三部曲中的《我要复仇》和《亲切的金子》,他又分别找回了宋康昊、李英爱来出演,延续着《共同警备区》的火花。
朴赞郁能够绝地逆袭,选题是绕不开的因素。
虽然影片改编自小说,内容纯属虚构,但当中对南北韩关系的探讨,一针见血之余,还带有关于家国情怀的强烈情感共鸣。
故事讲述了在韩国朝鲜交界处的共同警备区,发生了一起致命的枪击案。
两名朝鲜士兵中枪身亡。
朝鲜方面当然是强烈谴责,因为一名韩国士兵越界闯进了朝鲜的哨所,而这名士兵是最大嫌疑人。
韩国方面表示不服,因为韩国士兵疑似遭遇了绑架,就算真的杀了人,也是迫不得已。
这分明是朝鲜士兵有错在先。
双方僵持不下,结果都同意让一个中立国来调查事件真相。
一名韩裔女军官接手案件,她很快就发现了诸多可疑之处。
那名韩国士兵并非是闯进去的,也不是被绑架,之所以在朝鲜那边的哨所出现,原来有着一个惊人的原因。
就在距离真相越来越近的时候,女军官却发现,她无法提交真实的报告。
而南北韩双方,也都不希望她能够查出真相。
《共同警备区》采用双线交叉叙事,一步一步揭开谜底。
而朴赞郁施展出自己的电影天赋,成功驾驭住了这种在韩国还不算流行的叙事模式,这使得影片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
李英爱扮演的女军官苏菲是整个故事的中轴线,观众跟随着她的调查视角,进入到真正要讲述的事情之中。
宋康昊扮演的朝鲜士兵吴军士,是事件中的生还者。
然而,他却拒绝配合苏菲的调查。
李秉宪扮演那名莫名出现在朝鲜哨所的韩国士兵李军士,对于苏菲的调查,他也不太想配合。
只是苏菲发现,他交回的那把手枪,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
他才不得不做出回应,因为他不想苏菲真的能查出真相。
手枪的真正主人是李军士的战友南二等兵。
只是在审问南二等兵的时候,南二等兵却陷入到了崩溃之中。
他的枪为什么会出现在朝鲜哨所,成为了一个推进剧情的重要悬念。
有了悬念之后,便能让观众对李军士、吴军士的往事更加感兴趣。
如果按时间顺序讲故事,观众是被动接受,这样稍微用点技巧,就可以变成主动探索。
当视角跳转到李军士和吴军士的过去,电影不会因为中断了苏菲的调查而造成剧情拖沓,看着一个朝鲜人和一个韩国人由于一场意外相识,到成为无所不谈的好友,整个局势紧张的朝鲜半岛,仿佛在经历着时空逆转,回到了从前没有三八线,没有分裂的时期。
角色折射着现实。
原来李军士和吴军士曾经有着一段友情,这象征着南北韩两边的人民,曾经也是友好相处。
朝鲜的崔军官,就像是一股政治力量,他的闯入,令到本来还打成一片的李军士、吴军士等人,瞬间陷入对峙局面,进而引发了这场枪击案件。
明明是说着同一种语言,在同一片土地上成长,却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制造出仇恨对立。
这绝对是一种悲哀。
最后导致“意外”的悲剧,其实并不意外。
剧本有一个特别优秀之处。
就是明摆着要用悲剧去表现南北韩对立给两地人民所带来的伤害,却完全没有给人生硬、虚假的感觉。
因为造成这场枪击案的原因,不仅每一发子弹打在哪里,为什么会打出这么多子弹,都写得非常详细,而且通过角色的塑造,对于枪击案为什么会如此发生,给出了一种合理的解释。
“战争中最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如何保持镇定和勇气。
”这是作为伏笔的一句台词。
实际上这是吴军士所说的话,因为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知道如何应对突发情况。
所以当崔军官闯入,导致持枪对峙局面的时候,他是全场最冷静的人。
即便悲剧无可挽回地发生,他仍然思路清晰,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而尚且年轻的李军士,南二等兵,就没吴军士那么淡定了。
于是这场悲剧才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和《杀人回忆》一样,《共同警备区》有着一个载入韩国电影史的经典结局。
(都有宋康昊这家伙出镜)一位游客阴差阳错地,将故事中的几位主角,照进了同一张相片之中。
这是他们的唯一人齐的合影。
也是共同警备区里,唯一可以无视“分界线”的时刻。
一天,哨所里的朝鲜士兵为来路不明的子弹所杀,引发双方枪战。
而最有嫌疑的凶手是同在边界上的韩国士兵,但韩国一方却指责是朝鲜先调起事端,双方都认为对手应该对此负责。
为了解决这一无头案件,南北双方同意由一个中立国来进行调查协调。
瑞士国籍韩国女孩苏菲受派前来调查事件,韩国这边的李秀赫始终保持沉默,而朝鲜一边的幸存者吴景弼却表现出敌意,事情扑朔迷离。
随着深入了解,苏菲发现事情隐藏着内幕,现场还另有其人。
影片前半段在不断设置疑点和反证中进行,可谓类型片惯常套路,结构上玩的新意并不多。
亮点在于表演上的一些小细节,排雷戏和哨所戏里宋康昊的表现实在太有喜感,表现双方士兵之间的情谊部份刻画得同样真实可信,在月光下斗拐和互赠礼物两幕,折射出双方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及人性里简单纯真的一面,温馨感人。
还有分居一米之隔的警备区两边互吐唾沫的喜剧场面,这些慢慢滋生的同胞之间的骨肉亲情,为后面残酷悲剧的爆发垫下了良好的基础。
故事转折源于苏菲发现案发现场一颗子弹的不翼而飞,这个疑点追溯到案发当晚,情景再现出一场同胞互相残杀的发生过程。
基于朝韩两国军人不同信仰与价值观,终究导致他们因为互相猜疑而拔枪互射的人性最本质的自私心理,相煎何太急的悲悯情怀伴随着《没有寄出的信》压轴歌曲俱被抽茧剥丝出来,让观众的观影情绪在同情和愤恨的两极反差中撕裂到阵痛,残酷至极却真实纯粹,从而无声地控诉着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政治立场对人性的扭曲和损害。
最后的点睛之笔被称为“韩国电影十大经典结尾之一”,片中登场角色同时被照相机摄入同一时空,黑白照片不仅缅怀着四人曾经的友谊,更预示着他们相互的同胞身份不会被一米之隔的分界线所永远隔离,他们唇间眼角隐含的笑容终究会将两个国家带向统一。
一直很喜欢看韩国电影。
曾经有人说过,中国电影再过三十年都比不上韩国电影。
我非常同意。
倒不是说技巧或者设备甚至导演水准上有什么不如。
说穿了,无非是限制多多。
曾经看过类似的韩国电影,比如《太极旗飘扬》,或者《华丽的假期》,等等,都有一种对历史的有些残酷的客观在里头。
很精彩,同时也很感慨。
政治永远是大人物的游戏,可是牺牲流血的往往是什么都不懂的小人物。
就像他们说的“我哪儿知道什么军事秘密啊“。
无论是男人女人,是军人是警察,无论你是什么之前,你首先是一个人。
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有血有肉。
他们不谈战争,不谈南北归属,只谈感情,只玩游戏,抽烟喝酒。
也许,从最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开始了。
最后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悲剧?
也许是时代,也许是政治。
最最悲哀的,莫过于你压根不知道应该去怪谁。
罪恶感折磨人吧,生不如死,两人都想把命还给郑军士。
当时的开枪是必然,是无奈。
可之后良心上的折磨却愈发不能忍受。
因为,他们首先是一个人,而事实是,他们杀了自己的朋友。
世上从来没有好战争,也从来没有坏和平。
两次拍照:“角度总是不对”、“靠紧一点”的三人和因此被挡去的两金、南成植的缺席(隔世四人合影,无奈缺一);被递还的飞过界的帽、美国游客在屡次劝阻下执意拍照,拍下了四人没法独立完成的、唯一的同框相。政治原因的不允许,隐秘人情的被记录。感动。
南北战争一直是韩国人心中的一个症结,在朴赞郁这里也不例外,所谓的共同警备区实则是一座丧失血脉牵系的废堡。命题这么大,叙述切入点却极小,时间轴顺序十分像解剖手术,遇尸,剖体,作结,误诊,命中症结。这场政意明了寒冷彻骨的解剖,最惊艳的远不是技巧性的展示,而是最后那一秒回暖的定帧。
在人心面前,国家更像是一道障碍。
南北韩棒打鸳鸯,韩国电影真的迪士尼化,难以想象这是朴赞郁的片。另外,这个视角很中国,怪不得豆瓣8.8!
为了最后那张剧照而看的电影,这部电影也是这种题材的巅峰作品了
意淫无极限的作品。。。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如果台湾人跑到厦门岛,掳掠解放军士兵是不是明天我们的红旗就可以插到台湾岛上了,所以故意制造这个悬念,有必要吗?还要等第三国来调查,越过军事分界线风险谁敢承担?。。。
……无聊,完全get不到任何情绪
真实的个体永远比宏观的假大空更触动。脱离不了国别的四人,至少有过接近只做自己的时刻。
一个民族,因为别人的利益,分成两个国家,长达几十年;一段友情,在不该有的地方发芽,看似牢不可破发联盟终将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种在他们心里的种子终究让他们射出了那颗该死的子弹。一张一次次都没能拍下的合照,最后以最想不到的方式呈现,让人唏嘘。我们也需要这样的电影,不管政治,我只想紧紧握住同胞的手。
发自内心的情感一触即发之时,用癫狂又空洞的口号竭力掩盖。对敌人的信任与庇护已经超越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毒害,这大概才是最动人也最令人扼腕的吧。
有着相同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却不得不把自相残杀作为政治正确。这样一个被撕裂的民族,流的泪中都带血。Make love, not war。愿望越美好,现实越残酷。
非常成熟的作品 从这部作品里就可以看到朴个人的美学在其中 我们发明了国籍 国界 边境 战争 但我们都忘了我们本都是同一种生物 我们彼此杀戮 我们也彼此相爱
20200723 175五味杂陈 李秉宪逐渐前任化
没有人觉得很做作吗
冲着板门店去的,无料还是陷入美女情节。
每个人都很工具人,但全片很工整,最后看得也很憋闷。李英爱是被耽误的阿姨,明明年轻的时候长得算是气质特别又真的好看,片子里英文也好,本身也是学霸,就是吹的人少了。20年前的南二等兵就很gay?20年后在演gay...为了大饼看的,就其实没啥发挥,但宋康昊也没有。
用镜风格就是那个朴赞郁 可是在这部早期作品里 没人能看到他之后走了这样一条独特的电影之路
对于在故事讲述上渗透了政治元素的作品真的不好说什么——政治这个东西本身就是褒之者九天贬之者九地,平民百姓又能有什么带有不偏不倚的立场的发言呢?
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做切入,把女主/观众放到场外,那观众如何理解人物?四个人的关系,心理变化刻画的寥寥草草。朝鲜兵为什么最后能原谅(如果我在对面我可能也会先开枪),这中间没有展现他内心的矛盾冲突。就跟这个电影一样,只有开头和结尾。叙事很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什么要有一个悬念的设置,屋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根本就不重要……这也是我觉得最矛盾的地方,你以中立视角来展开,而屋子里发生的事却没有中立,或许根本没法中立,因为一直是南往北去,为什么?也没说
朴赞郁剧本最完整的作品,非常服气,好到最后不来那一枪都不觉得是朴赞郁的作品(谁知道后来怎么视野越拍越窄……)。李英爱的角色乍看花瓶,其实把外国人不懂的朝韩间的纠葛深入浅出地体现了。用黄老斯的话说看完这片Korean contemporary cinema就看了1/3,确实有道理,就算是近现代的朝鲜半岛人也不可能没有同根同源情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