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反应阿富汗战争的影片!
影片中的武器设计十分真实,从小处的AK-74s到雌鹿,非常经典,另外影片中的经典:“你们到阿富汗做什么?
”“帮助第三世界的人民脱离霸权主义并且传播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勃列日涅夫主义最好的体现啊!
Ура!
战争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前苏大兵的恶梦今天还在美国大兵的身上继续,无法评判某场战争的正义与邪恶,不同时空,给出的评判不一样,看这部电影,我欣赏的是他的暴力美!
一直喜欢战争片,可能是因为觉得战争片触及生死才能震撼人心吧,恰巧最近工作不是很忙,今晚就看了一部俄罗斯和乌克兰合拍的《第九突击队》。
原来一直以为只有美国才能拍出引人深思的战争题材电影,直到看完《第九突击队》后我才改变了这种看法。
《第九突击队》是以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为背景的。
描写一支小部队的日日夜夜,年轻的小伙子们接受了短暂的训练后到上战场的经历。
战争、青年人的追求、男子汉的友谊在茫茫战场和未知的生死中体现了出来,与我们国家近年来奉献出的如《冲出亚马逊》《我是特种兵》《战火中的青春》等著名烂片比。
我们看到了俄罗斯年轻一代导演的崛起和俄罗斯电影人的希望。
我们看战争电影,不是为了看什么电脑特技,更不是为了看什么“军人也是人,也有感情纠葛”。
AK-74步枪、米-24武装直升机、T-72坦克,RPK机枪、BMP步战车,《第九突击队》完全呈现了和美国电影不一样的风格。
同样,我不由地想起了曾经看过的另一部美国电影《生逢七月四日》,在我看了他们又都有共同之处——从男孩到男人的过程,这不仅仅是说战争历练了他们,而是说他们渐渐懂得生活比一切都重要。
我想,这也许就是当前韩剧为什么能打败我们情感的原因,与我们国家那些宏大的叙事、革命的情怀相比而言,韩剧中人情的温暖和生活的真实彻底地打败了政治,让我们用生活而不是沿着新闻联播的思维来看待世界。
在《生逢七月四日》中,男孩对战争充满渴盼,对国家荣誉充满热情,在高中的一次比赛失利后,自尊心强的他渴望战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真正的男人于是毅然参加越战。
确实,战争塑造了他,在下半生瘫痪后,他突然懂了所有的荣誉和宏大的叙事主题与生活相比变的多么渺小。
也许正印证了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那句话“一个不成熟的人会为了一个原则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会为了一个原则谦卑的活着”我想后者的这个原则指的就是生活吧。
从男孩到男人,战争塑造的成熟绝不单单是坚强。
电影中的年轻士兵在残酷的战斗后不也是陷入了人性的扭曲和深深的痛苦、恐惧之中吗?
这才是真正的战争!
而不是我们国家拍的那些战争看起来好像弱智的游戏,男人戏女人戏三角恋甚至床戏吻戏一起上的情感纠葛湮灭了战争片原本要传递给人的本质。
《第九突击队》中的战士们,在战争结束后有的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为之战斗的国家也在2年后解体了,不再是个强国。
他们成了一群被遗忘的人。
生活比一切都重要。
战争把男孩塑造成男人,其实懂得的是生活,懂得在生活中应该拥有的勇气和担当,以及面对困境的不气馁,因为好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无论你现在有何种不顺,都要把生活本身作为生活的全部,而不是把求学工作和感情看成全部的生活。
人就像《阿甘正传》里飘飞在风中的羽毛,飘忽不定没有目的地,它追求的是什么?
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答案在风中,谁知道这片羽毛明天又会落到谁的肩膀上呢?
珍惜眼前,好好生活好好幸福下去吧!
俄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的本性极其贪婪,就像一条巨蟒,靠强抢豪夺发家致富,霸占了世界最大的一块土地。
即使如此,她的胃口仍然无法满足,因此她四处出击,到处树敌。
按基辛格的观点,俄国人不甘被遗忘,她希望夺取更多的出海口。
因此俄国在东方和日本大打出手,在中亚侵占阿富汗,而且都以惨败告终。
1950年代,苏俄还打算在中国旅顺驻军。
当然,这无赖被中国一口回绝了。
俄国人的扩张本性决定了他们的下场——只许赢,不许败。
她输不起,日俄战争失败,直接导致沙皇俄国的覆灭。
阿富汗撤兵两年之后,苏联解体。
一场伏击战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出其不意,强势攻击,快速移动。
(来自国家地理频道《CQB 近距离战斗》。
) 现代战争中常常使用这套战术伏击车队。
主要策略是:第一,使用IED简易爆炸装置,或者路障瘫痪第一辆汽车。
第二,对车队用强势火力压制,快速移动展开进攻。
最后,结束后,集合队伍,清点人数迅速撤退。
因为敌人会派出追踪部队。
在俄罗斯电影《第九突击队》里也有一场伏击战——当地游击队利用山地地形伏击苏军运输队。
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是这方面的老手。
第一,当地游击队利用峡谷作为天然障碍,这不仅能够压制敌人,同时也有利于撤退。
他们以RPG火力瘫痪运输队第一辆车作为进攻信号。
并且火力非常强大。
虽然,第九连展开了还击,但是没有什么用。
‘
游击队用RPG火力瘫痪第一辆车作为进攻信号
游击队的火力快速,强大,准确第二,因为游击队使用的是“打了就跑的策略”,所以整个进攻时间非常短。
苏军很快派出了追踪部队。
可是山上到处是利于隐藏的洞穴。
(有的是人工挖掘的,为的就是开展这样的伏击战。
)有时候在撤退的过程中,敌人还会使用地雷,诡雷,催泪瓦斯,支援火力来作为掩护。
游击队在撤退的过程中非常迅速整场战斗当地游击队使用了出其不意的技巧瘫痪了苏军运输队,并且进攻火力非常凶悍。
最后利用山地地形撤退时非常迅速。
这些全都满足CQB近战三原则。
此片正值当时能源价格大涨,俄罗斯经济形势见好,需要来一部能振奋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电影,也反映俄罗斯人怀念二十多年前那个巨无霸帝国的强大,从该片成本来看俄罗斯人是花了大力气,画画天赋禀异的帅气男主最后战斗开头就被打死,获得幸运勋章唯一活下来的男二,教官的俄式浪漫,生猛的连长霍霍,单兵素质不错很高但却靠人海战术冲锋的阿富汗反抗军,最后的战斗场景激烈而又残酷让人激发斗志,作为一部战争片来说是不错的,第九连接到的命令本该是撤离那片区域,由于战斗中电台被敌迫击炮炸毁,无法请求支援和与上级联系,导致伤亡惨重最后只剩一人,苏联最后退出了阿富汗,从战略角度苏联的政策是失败了,但第九连在战术上守住了高地,也就是男二所说赢得了自己的战争,幸存的男二回到苏联不久后就解体了,人民生活水平急转直下,大家曾经的信仰消失了,用他们的话说被国家无情的抛弃了,伟大的军队也不复存在,他们在迷茫中挣扎着,苏联士兵在派往阿富汗之前被教导是去抵御西方美帝国主义的入侵渗透,为了拯救于水火之中的阿富汗人民,但到了那里才渐渐发现自己或许才是入侵者,不知道为何而战,也许只是为了自己死去的弟兄,俄罗斯人通过反思阿富汗战争,但也怀念那个强大的国家,反映了当时俄罗斯人想要重振大国雄风的野心,另外不知为什么我本人很喜欢听该片头片尾曲,有种荒凉压抑而又沧桑的感觉,有要该曲的小伙伴可以联系我
最初的兴趣是因为这是“俄国第一部反映阿富汗战争的影片”。
而俄国是盛产战争片的,此作也是近年俄国较为出名的作品。
没想到,一路看下来,却变成了“何时才会结束”的糟糕感受。
我想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叙述缺少主线。
无论是人物或者事件,在描述上都过于零散。
在战争这种大场面中,如果缺少轴心人物与主要冲突,人物剧情的刻画就会过于肤浅,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主要是因为,在战争的环境下,各人物的穿着打扮大体相同,动作多,特写少,往往是数个人物共同完成一件任务,个体的差异被降到最低。
本作中留下较深印象的,除了“画家”这个特殊专业,便很少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的角色了。
(最后竟需要通过谁死了谁没死来确认主角~囧)另外关于剧情,本片前半段和“第九突击队”可以说毫无关系。
新兵的训练与其他战争作品如出一辙,没有任何新意。
而这一训练竟然一直延续到作品接近一半的时候,未免过于拖沓了。
真正开始“第九突击队”的生活之后,剧情却越发的松散了。
突如其来的欢迎仪式,突如其来的入村搜索,突如其来的伏击战,突如其来的最终战斗……缺少主要冲突与矛盾可以说是本片的硬伤。
相对而言,战争片中,情节做的比较出色的,如《拯救大兵瑞恩》,主线从开头便很明确。
人物方面比较出彩的,如《十二金刚》。
结尾的大决战看似悲壮万分,实际却是无厘头占了主导。
这大约是我见过的最荒谬的战争场面了。
且不说,主角们蟑螂般顽强的生命力,就说那洪水而来的,而又瞬间消失的敌军真是让人怅惘不已。
此外,片子的取景非常优美,背景音乐波澜壮阔。
照说这本是优点,但与人物以及剧情的叙述没有直接的联系。
反而让人觉得有些突兀与不协调。
战争片是我爱好的电影类型,但该类电影实在不多,更新较慢,主要是好莱坞出品。
为什么呢?
首先战争片耗资巨大,而作为类型片,市场相对狭小,同时除了美国,也没几个国家天天打仗,没有太多素材可以挖掘。
俄罗斯可以说是除了美国之外,近20年来战争经历最多的国家了。
于是2000年以来,俄罗斯战争片也涌现了不少杰作。
《第九连》、《八月八日》、《布列斯特要塞》都堪称经典之作。
《第九连》讲述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十年征战最后一刻发生的事情,年轻的小伙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一切皆虚无。
《八月八日》发生在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因为南奥塞梯独立而爆发的五日战争,片子里穿插着母子的各种突发想象,有一丝丝南联盟电影《地下》的魔幻现实味道,此片也是这三部片子里唯一有反战情结的一部。
《布列斯特要塞》标准二战电影,纳粹越过波兰边界线,突袭苏联,载歌载舞妻肥子硕的边境要塞瞬间成为敌军包围中的孤城,各种奋战,各种牺牲,为了俄罗斯母亲,毛子拎板凳爆砸纳粹等等。
俄罗斯战争电影,真实感略强于好莱坞战争电影,在这个电脑特技大行天下的时代,好莱坞似乎有迷失于特效的倾向,过于强调画面和声效的感官刺激,而使得银幕上的场面过度娱乐化,有损整体的故事感和真实性。
新世纪的俄罗斯战争电影,并未花过多笔墨浪费在描写子弹的呼啸而过、炮弹的飞驰而来等等,大家早已耳熟能闻的桥段上,却把特效和故事很好的结合起来,让观众能更好的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感情冲击,而不是尝试去躲避子弹的来袭。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生产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罗斯民族也有其令人着迷的因素。
俄罗斯,双头鹰之国 —— 一张忧郁而悲天悯人的东正教圣徒面孔之侧,是另一张孔武凶猛侵略成性的金帐可汗怒容。
爱国主义在俄罗斯电影里根本就不是用来被强调的内容,只是一个默认的故事背景,从一副圣人面庞的红军犹太人政委,到阿富汗战场上不羁的小混混,没有任何人质疑过为国献身的意义。
首长请不愿去阿富汗的人出列,即便已经计划串通好的人,也因为荣誉感而未曾跨出那一步。
当然,你说羞耻感也可以,荣誉感本身就是为不荣誉而羞耻的一种感情。
爱情历来不在战争片里有过多席位,不是说战士们没感情,只是时间有限,无瑕多述而已。
看看国内那些垃圾战争电视剧,各种2B女在里面卖骚,实在是让人感叹,除了《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外,国内再无战争片啊。
《布列斯特要塞》里简单的描述了快递员和售货女的爱情,结局悲惨;《第九连》里牙医的女儿,刚开始以为是脑子有问题,但画家和她对话时,她显示出智力完全正常,她称所有去她哪里的小兵哥是客人,可见这个妹纸果然是女神,看到此处,我也禁不住想膜拜一下;《八月八日》的女主为了救儿子,历经艰难,但我还是觉得她有点花痴,不过她的小小花痴反而勾勒出一个个领便当的大兵的勇猛俊朗吧,导演为了让观众有点遐想,就只好让女主见一个暧昧一个了。
看俄罗斯战争片,要记住两条:1、不要没事往苏联往事上靠拢,你有苏联情结,不代表导演也有,更不代表每一个俄罗斯人都有,苏联解体20年了,一代人都成长起来了;2、俄罗斯人不是美国人,民族性格,审美观点未必一致,在好莱坞大秀猛汉的时候,俄罗斯片努力让猛汉有点人性,可见两个民族情趣各异,反过来也说明美国事实上也没什么猛汉,俄罗斯猛汉实际上也没什么人性吧。
总之,观影要持平和心,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民族,忘掉自己的国家,忘掉自己是人类,就当自己是一个遨游太空偶遇地球的外星人,坐在飞碟上随便看一部地球上渺小人类所摄制的艺术品吧。
20120626
旋翼激起漫天的尘土,他们踏上了阿富汗的土地,暗黄色的天,炙热的空气,焦黄的土地,这一切都昭示着未来的凄凉。
战争的魔爪在他们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来到了,血与泪交织,生与死缠绵,当血与泪流干,当我已绝望,却又突然有了希望!
这或许是影视作品的需要,但真正的人生可能是绝望到底,悲剧结局!
有关这部影片的意义,置顶的几条评论都已经说得很到位了。
我只想说说影片最后那场被广为赞誉的战斗。
从我个人对军队的了解来说,最后那场战斗,其实还包括之前的,导演为了突出战斗的惨烈,似乎有点太夸大了混乱场面。
因为依照电影中的那种混乱,苏联军队似乎根本不可能作为一个当时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军队立于世,因为那种打仗几乎和杂牌军无异。
第一,一个连队,一百多人,不管机枪还是步枪,全部都是扫射,还基本不带钢盔,有掩体也不用,站立着扫射,这种画面很有英雄气概,可是真实的正规军难有这种打法。
第二,既然阿富汗军队那么多,哨兵怎么会没发现?
第三,这个地点是高地,顾名思义就是某一个地方的最高点,可是影片中到处有连队被更高地方阿富汗人攻击的画面,包括最后那场战斗,男主角一号挂了时,背后是高处来的敌军(可后来的战斗却是第九连往下打)。
这在军事上就不是高地了,而是死地。
前松后紧
苏联的E连,只是他们的结局很悲剧,也很没意义。不要去pps上看德语配音的中文字幕版。。
挺好的题材吧,就是电影剧情不怎么样,,,
《狼牙山五壮士》阿富汗毛子版,苏联解体前的迷茫感还是有点,算唯一的亮点吧。
拖沓,电影不是这么拍的
故事没有什么重点,战争场面及中心思想都很老套
能反思自己得侵略战争这本身就是进步,有一些煽情的地方,结构上也有一些和全金属外壳相似整体看来又像是野战排,但怎么和中国的战争片相比都是很可贵的。想到中国的战争片。。。。。。片中苏联士兵袭击阿富汗村落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地道战,阿富汗人打的是游击战,和我抗日战争很相似,在我看来很有认同感,最后苏联士兵与其说为了祖国战斗还不如说为了战友和自己的生命,这里我看不到任何的正义与邪恶,这场战争的可悲和荒诞在最后体现出来,一场早应该结束的战斗却发生了,牺牲的人们牺牲的毫无意义,那个为之战斗的祖国在两年后解散了,不再存在。
@Chicago 原来叫「第九连」吧,竟然全片德语#邦达丘克#
阿富汗太牛了,干完苏联干美国,最强的两个国家都搞不定他
我对俄罗斯电影没有爱,而且俄语听着感觉也很别扭。
最磨叽的战争片。
阿富汗多么悲惨呀,被各个大国在电影里轮了一遍又一遍
高中时的最爱
应该算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第一部从普通士兵视角反思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的影片。最大的价值在于突破,反思的深度与力度不必苛求太多。
老乡给的护身符真邪乎啊
故事背景很独特 但情节多少有点仿效美国战争片的味道
全片都在散发那无处安放的男性荷尔蒙与恶臭的汗味
啊,入侵,那就四星吧。
俄罗斯战争大片,战争场面效果很好;以战争反思战争,俄罗斯的进步,至少说明他们有反思的自由;想象我们的战争片,谁都知道他们为谁而拍,我们落后别人不是一个时代;悲剧的是,看看现在的情况,我们将继续落后下去而无可奈何;不仅人生是一个杯具,一个时代都是
高中时写过影评当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