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隐墙》,影片以女主写日记的方式插叙一段引人深思的隐居故事。
影片开头是女主的日记体自白,“今天是11月5号,我开始如实记录......我写字不是为了享受写字的乐趣,而是事情是这样,我必须写些什么,不然我会失去理智,已经没有人会想起我或担心我了,我孤单一人,而且必须尝试捱过阴森的漫漫严冬,所以这就成了我的任务,因为它能让我不去直视暮色,不再害怕自己,我害怕我自己,恐惧从四面八方向我袭来,我不想坐以待毙被它们征服,我要不停写作,直至天黑,这项不同寻常的新工作会让我的大脑疲惫、空洞、困倦不已,我不害怕清晨,但害怕黯淡的漫漫午后。
”长篇类似自言自语的方式,将女主孤独自处的心境表现无遗。
镜头切换至女主身处的环境,灰暗陈旧的屋内只有一盏豆大火光的煤油灯,女主短发穿暗色系的服装,从桌前起立缓缓望向窗外,外面是幽暗的山谷,一群乌鸦四窜,传来阵阵叫声,颇有鬼片的意境。
影片开始繁琐沉闷,充斥着大量女主的自白及女主孤独踱步的场景,在自白中也交待了女主的背景,故事随之开始。
女主受好友邀约来到山谷度假,路上蓝天白云,沿途怡人的风情与车内流行的音乐,与影片开头的沉闷自白有极大的反差。
女主穿着时尚如现代人享受着这一切,丝毫未曾想到后来发生的事情。
好友出门狩猎,女主和好友名叫卢克斯的狗在家等待,场景中女人与狗之间是恰到好处不存在深厚感情的陪伴。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度假的第二天,女主在卢克斯提醒下发现好友一夜未归,于是和卢克斯一起去村庄寻找好友,就在去往村庄的路上,女主遭遇了一堵隐形的墙!
无法接受被困于山谷的女主,无数次走到那条路遇见墙的地方,结果——撞墙!
不死心的女主从另一个方向走,看到绿色草地上一座有人的房子欣喜若狂,房前泉水边的老人及门口晒太阳的老人,似乎就在眼前,但迎接女主的依然是一道墙。
女主也尝试过用车撞!
结果无功而返!
反反复复中女主再次回到有老人的房前,惊讶的发现时间过去了他们的动作是静止的,人类的时间在墙对面的世界停止了,所有生物停止了运转,就如影片所说温柔的死神带走了河谷里的一切生物,让它们消亡于无痛的死亡中。
一道无形无色的墙,将所处的世界一分为二,莫名定了界限与规则,如隐形的监狱。
接受封闭现状的女主,脱下白色裙子,换上劳作的工装服,收留一只怀孕的母牛贝拉及被深夜暴雨淋湿无家可归的猫,在屋前播种土豆等待来年的丰收,带上卢克斯去森林中狩猎,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活下去。
“我每天按时给手表上弦,每天从日历上撕去一页,我紧紧地抓住在我身体内所剩无几的那些人类秩序......可能我害怕我自己会发生改变,会不再是人类中的一员,会在地上爬行,发出无人理解的嚎叫,担心会变成野兽,但是人类是决不能变成野兽的。
”女主就是在这种恐惧下坚持记录,可这种恐惧却让我想到,如果人类为了生存,摒弃了秩序与规则,拥有制裁的强大力量,面对弱小生物相处时,是会不择手段的杀戮还是心存慈悲的共存?
白色的猫珍珠死于一场寒冷雨夜,白色的猫美丽却脆弱,面对这变幻无穷的大自然终于是抗争不过,影片中女主收起了白色裙子和高跟鞋,物美却不适合生存。
女主在影片中无数次表达对于白色事物的热爱,如白色猫珍珠,结尾处出现白色乌鸦,还有白色裙子,也许白色象征着女主对生存以外与外界有所连接的事物的坚持,如人类独有的思考及情感等。
漫长的冬季,女主与卢克斯、贝拉建立了相互依靠的感情,渐渐她把自己放在保护者的角色,小心谨慎着行驶着造物者赋予她的制裁权,为了食物猎杀鹿却无心回想,在冬日的森林曾遇见一只湖边饮水的狐狸,心生怜悯于是放过。
夏天来临,女主与她奇怪的家庭组合,集体前往了夏季牧场,女主在牧场度过一段安宁的时光。
开始感受山谷里的牧场变化,让视线适应辽阔山野,渐渐在狗的陪伴下,在森林的天地间生出了新的自我,介于外物与本我之间,一种不同于幸福与满足的安宁感。
女主逐渐适应了与外界隔绝的生活,但突然出现的男子打破了宁静,这位男子挥舞着斧头杀死了卢克斯及贝拉的孩子,女主惊恐之中拿枪击毙了他。
女主失去了封闭山谷最亲的朋友——卢克斯,重复的生活也必须尽力让它继续下去,女主依然身处与外界隔绝的山谷,与生存、孤独及焦虑做着默默的抗争,不再封闭自己让心去感受万物,不会因为害怕失去而不选择去接纳,不会因为害怕承担而不去选择负担,女主最终完成从外界开放内心封闭到外界封闭内心开放的过程。
影片最后窗前来了一只离群的白乌鸦,女主喂养了它。
女主在远离人群,独自和各种小动物生活在森林和草原一段时间后,抑郁症自然而然就好了,由此可见很多时候抑郁就是在同类群体生活中才会有的。
孤独并不可怕,人到最后都是要孤独死去的。
女主不用遵循人类社会的规则,不用996,不会被家庭琐事困扰,不被周围人骚扰,自给自足,别提有多爽了。
在习惯森林和草原的生活后,在和狗、猫、牛等动物建立深厚的感情之后,不速之男还是不请自来了。
不速之男的到来,打破了女主美化的生活,剧外身为看客的我也感受到了难过和愤怒,没错,就是愤怒。
人都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都有一面隐墙,如论如何我们都无法触及到别人的内心,人永远都是孤独的,那只狗,就是儿子; 那两只猫感觉像她的女儿和外孙女,母牛是大女儿,小公牛是外孙。
丧偶式婚姻,丈夫从来都缺席,女人一个人维持家计,最开始丈夫完全指望不上时她痛苦,孤独,不知所措,后来她渐渐自食其力和自己的儿女孙辈们相依为命,过的也宁静快乐,最开始的冬天受冻,是因为女人没有经济来源,刚刚开始找工作挣的不多,所以家里的孩子们都要忍饥挨饿,后来孩子渐渐长大,能够贴补家用了,女人的事业也步入正轨,家境渐渐好了起来,男人的不辞而别带给这个家庭的不便和伤痛渐渐消失了。
大家都平静的生活着,即便2个女儿也过着清贫的丧偶式的生活,儿子没有结婚,一直和母亲一起保持这个家,或者狗狗是她大女儿,一直没有结婚帮助母亲也有可能,日子一天一天的活,孙女因为疾病肺炎离世,她伤心的埋葬了她美丽的外孙女。
后来有一天一个平静的一天里,她那酗酒的疯丈夫突然回来了!!
他精神错乱,回到家里井井有条,没有他大家都生活的快乐有健康!
他最后的一点儿他以为的对这个世界的价值感崩塌了!
他又砸又闹!!
外孙从来没见过这个邋遢分钟的疯男人上去和他理论,让他乱棍打伤,恰好这时女主回来了!
她和她的大女儿看见男人正在伤害外孙立刻投入反击,大女儿被男人发疯一样攻击,女人怒不可遏!!
没有一丝犹豫地,用她锻炼多年的好枪法一枪毙命!
但是…和她最亲的女儿那个没有结婚本会和她生活一辈子的女儿和最后一个孙辈的孩子都已经死了。
女人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
她终于还是被这个男人毁了一生…曾经她燃起过希望,她没有做错任何事,伤害过任何人,但命运还是给她了致命的一击,女儿们都有自己的家庭,但她不想再燃起希望了,她的心已经随着她的大女儿和两个外孙的离去彻底死去,他厌恶地将男人的尸体推入深渊,小心的埋葬了女儿和外孙,她不再写作了,再次更深的陷入了无尽的孤独…
很多进口影片我们在观看的时候都感觉非常震撼,但大多数看过了许久之后再回想却想不起情节,我想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是它能让我们在看过许多年之后仍然能回忆起某些情节,无论看懂看不懂的人又似乎都能在其中找到某些共鸣。
这部经由畅销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如此之闷,又为什么能成为畅销?
我很想知道原创的想法,但没有得到令我满意的答案,于是对于这部电影我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
影片的开头是一对老夫妻开车带着女主人公去度假小屋,女主人公包着头巾,似乎显得有些不自在,一路上与这对老夫妻之间没有交流,也可以说是没人理她,她的穿着打扮与环境似乎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第二天老夫妻去村子里,女主人公被独自留在度假小屋,还有一条被丢弃的狗。
在现实的世界里,当我们不能融入群体的时候便会被这样孤立了,而被孤立的原因有很多,也许是因为我们很特别,也许是因为比别人优秀,也许是因为软弱,比如那条可怜的狗,即使群体中偶尔有人愿意接受我们,比如那个老翁,我们依然还是被排除在群体之外,于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世界会建立一赌隐形的墙用来保护自己,把我们与外界完全的隔绝,我们也曾争脱这样的束缚努力融入群体,但保护一旦建立则很难打破。
影片以阿尔卑斯山为背景,那是一片神圣之地,就如同我们的内心世界一样神圣美好而不可侵犯,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仍然感到孤独,我们需要依靠某些信念和信仰才能有勇气生存下去,在影片中出现的那条比女主人公还要无助的狗,一头牛和两只猫成为陪伴着她在这片孤独世界生存的伙伴。
我们仍然改变不了要面对生存的现实,为了生存我们要去做很多辛苦繁重甚至是我们不愿意做的事,就如同影片中女主人公的那些劳动和杀死鹿,可即便是为了生存, 我们仍然要思考,在我们的内心仍然有不可突破的道德底线,所以影片中女主人公放走了狐狸。
我们同情跟我们一样遭遇的人或事物,就如同影片中出现的白色乌鸦。
它是因为美丽而受到孤立,而这样的美丽在它的同类眼里是不被接受的,它生活在群体的边缘,就如同我们一样,一个无法脱离生存环境而又无比孤独的世界。
我们曾经为内心的这片美丽景色而感动,然后从感动到木然。
就如同女主人公第一次来到夏季牧场和第二次来到夏季牧场的感觉一样。
此时我们发现自己已不再想争脱,而当突然有人闯入了这个世界,击碎了我们的信念和向往,无论他是谁也不管什么样的原因我们会毫不留情的反击,就如同女主人公开枪打死那个杀害牛和狗的男人。
没有了信念我们的内心无比孤独。
这就是影片的最后,没有结果也没有我们期望看到的女主人公争脱隐墙到外面的世界。
当我们看完这部电影或是小说,最后却发现它是描写的是我们自己,我想这就是它成为畅销的原因吧!
心绪不宁的时刻看的电影,疫情防控已经一个月了,早上的疫情通报让人觉得解封有望可以清理清理冰箱囤货了,一个小时后新的疫情通告又让人觉得要开始新的囤货,网购了一堆速食产品,精打细算的生活突然就厌倦烦躁起来,钱如此重要但是却让人觉得沉重没有意义,,腰疼在楼下散步后并没有缓解,回来烦躁不安,最后决定看个电影吧,下载好的电影就剩两部没看,选了这部,隐墙,不得不说和今天真的挺契合,拥有大把的时间,一个人的时间,为食物精打细算。
门并没有被封,但是无法与家人朋友相见,网络的沟通也匮乏起来,互联网太沉重我自动选择不看。
前半部分心绪不宁没有看进去,只觉得野外技能很重要以及想我家狗了,中途和室友吃了个饭,然后接着看,被打断了无数次的片子,夹杂着要求每日核酸但是我今天还没有核酸的烦躁,饿了但是不想吃速食产品,腰痛然后坐着看变成躺着看,后半部分心情逐渐低沉但是平静下来,我想以后应该重新看一遍,真是寂寥的片子,一个人可以这样生活下去么,不知道,太琐碎了,我看的太琐碎了所以没法评分,也许我应该再看一遍,但是大概率不会看了吧,毕竟我还没有拥有那么长的时间,还不够平静,还有其他事情,它萦绕在我的心头,但是我没有抓住它,应该再抓一会儿么,还是就这样放下吧,投身热闹的俗世生活,探究这个让人沮丧。
虽然我挺享受一个人的居家生活,但是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呢。
其实我们心里都有一道牢不可破的隐形围墙!
十年以前第一次看《隐墙》感觉女主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虽然身处绝境但内心还是充满爱和希望,在孤独的环境中没有放弃自己。
十年以后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像电影描述的一样内心有一道牢不可破的隐墙!
是认知的边界,也是自我价值观的评判,自己很难走出去,别人也很难走进来。
虽然电影情节看上去乏善可陈,但每一帧都隐喻深远,汽车都撞不开的透明隐墙,看得见却无法交流的旁人。
要说高潮那应该是结尾部分,一个男人闯进了这个封闭的世界,并猎杀了她的牛,她毫不犹豫的开枪打死了这个男人,她可以为了生存猎杀小鹿,但不能接受别人猎杀她的牛,哪怕她打死的是人,这是人性与人性的碰撞,墙内的规则就是她自己,电影的结尾她的生活还在继续,却无纸再可以记录!
引人深思。
每个人从电影看到的都是内心的投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值得一辈子细细观看。
我已将同标题文章刊发在“中国作家网”和“人民网”艺术版: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130/c419388-30600142.html当我们的编剧仍在为台词金句绞尽脑汁之时,有的导演已尝试着让他们的人物闭紧嘴巴。
我们可以想象并接受没有对白的小说,却无法设想没有对白的电影,这会让我们对电影的认识回到卓别林的默声时代,谁也不敢说这并非怀旧而是进步。
但假如今天有些电影真这么做了呢?
让我们对比《隐墙》(Die Wand,2012,德、奥)、《试验》(Испытание,2014,俄)、《打尸噎》(Hukkle,2002,匈)这三部影片。
看过《大空头》或《茉莉牌局》的人也许会被影片中密集的台词所震慑,密不透风的对白既成为了此类影片极受high culture阶层欢迎的一种观影挑战,也是作者不得已而为之的表现方式。
电影因无法直接进入人物内心而比小说更依赖于外化的表现形式,于是对白就成为一个泄露内心最直接有力的工具,除非是《隐墙》这种先天不具有对白条件的电影。
《隐墙》是个很特殊而非另类的电影,讲述了一个类似于斯蒂芬·金《穹顶之下》的故事,却要简单一些,发生在奥地利。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用独白的方式为观众声情并茂地读了一篇完整的小说。
主人公被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罩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穹顶之下,没有机会与其他人发生对话。
这部电影的叙述语言隐藏着“不甘寂寞”或“担忧观者会寂寞”的不安心理,无处可诉时,主人公就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通过写日记的形式自说自话,用近乎朗读整篇小说的旁白描摹了主人公完整的内心世界。
而《打尸噎》则不同,导演似乎感觉对话会冲淡那种静谧之下暗藏诡谲的气氛,更倾向于“不干预”的旁观姿态,故而从头至尾不安排一句台词。
此片以匈牙利农村生活为背景,一位旁观的打嗝老人贯穿始末,以超微观视角来呈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在细密的针脚处织入线索,从而最终完美揭示了一起连环杀人案的全部真相。
凶手竟然是全村的妇女,而她们彼此间并无串谋。
只有得到这样一个结果,才能了解导演的用心。
“意识”与“动机”是电影叙述所擅长的,而这种集体无意识却是语言力不从心的,尤其是在揭示它的过程中。
于是对白的缺席显得合理、准确甚至堪称精妙。
但当我看完《试验》之后,我对无对白电影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发现了另一种可能性:真有这样一种无对白电影,它的无对白,并不单纯是一种缺省、豁免权,而是主动以最大限度降解语言为手段来激活观者其他感官,从而得到更为丰富的观影体验。
与《打尸噎》旁观者的视角相比,《试验》更为精绝,在表现一连串复杂情感的过程中甚至连一次欲言又止都没有,似乎人与人之间天生就没有对话的必要。
哈萨克斯坦寂静的草原上生活着寂静的人,语言从一开头就被架空了,画面就是语言,镜头就是语言,人物所处的位置就是对话,移动、相互凝视也是对话,就连历劫后两件风中摇曳的衣裳都在无声中谈恋爱。
历山大·科特的能力体现在他把故事中人类共情的因子精准地识别出来,将它们全当作天经地义的存在,在此基础之上建构更为复杂微妙的情感,包括蕴含着民族特质的情感。
这是拍给全宇宙生命看的电影,因为这是全宇宙都能理解的语言和情感体系,正因它没有符号化的语言标记,才有可能把天堂和地狱通过影像的艺术表达全都压缩在了人间。
但归根结底它的背后仍闪动着语言的影子,这也许正是对“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的诠释。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这应该就是那种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吧,让人思考的余地太大,即使多看几遍也很难理解导演到底想说什么。
个人觉得本片是一部自闭症患者内心世界的缩影,女主角在片头也在暗示:带领她来到这个山谷的老人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如果不是他在收藏生涯中患了抑郁症,也许我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一个抑郁症患者给自己打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把自己柔弱的内心(女主角)禁锢在了这里。
在自闭者的内心中,虽有日夜的更替,却无时间流逝的概念,一如邻居永远在接水的老人和长椅上的老妇。
影片接近最后日记里也说:现在我相信时间是静止的,而我在其间穿行,有时缓慢,有时又极速前进。
无法逾越的隐墙则是内心与社会的边界,对于这堵无形的墙,他们怀疑过,抗争过,影片中,每当女主角靠近这堵墙,就有一股嗡嗡声,仿佛发自脑海深——这种描述非常贴切。
当一个人漂泊在外,置身于陌生的坏境,无助的面对茫茫的人海时,脑子里会有这种声音,让人无法思考。
这应该也是自闭者准备走出内心步入社会的第一感觉吧。
抗争的失败,带来对外在世界的绝望,孤独者们只能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摸索着自己的生存法则。
而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和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互动应该都是一种渴望被理解的心理吧。
最后,男人的出现代表着外界社会和内心世界的一次交互,一次冲突,当女主角抱起卢克斯,渴望被理解的心理最终逝去,她停止了日记的记述,断绝了仅有的能于外界敞开心扉的方式,在时而低沉时而婉转,倾诉一般的提琴音中走入了永远无法开启的内心之门。
通俗文学:让人看得爽,让结局和想法符合人的心理预期和预料,让人能够看懂。
高雅文学:不一定爽,不一定舒服,不一定符合预期,但细思……可以揣摩出很多。
二者,不分贵贱,只是一种文学评判。
针对我看到的部分短评对影片的质疑,提出的一些文学理论的概念。
抛砖引玉。
很多年前看了这部电影,很多年后思索起来,却一直回味无穷。
人生到底意味着什么?
孤独又会带给人什么?
生活是什么?
当没有任何观众以后,皮囊下的我们,又是什么?
开头的透明墙、消失的老太太老头、一动不动的木屋主人,都让我觉得是个有意思的猎奇电影,然而并不是。
透明墙,联想到神奇宝贝里面有一个不知道叫嘛的,可以徒手盖透明墙,好吧与本片无关。
这个开头似乎是唯一的令人激动的地方,似乎是唯二的情节。
在我看的昏昏欲睡,实在厌倦了这整片的暗色调时候,它并没有什么转折。
女人,狗,猫,牛,暗色调的天空,昏沉的木屋,睡觉,起床,劳作,写日记。
阿尔卑斯山的大好景色没有兴致看,女人的呢喃跟她的法语一样晦涩难懂。
好吧其实我根本没听。
看到一半,终于慢半拍意识到,这是一个精神病的心理世界。
抑郁症还是自闭症还是什么,突然间封闭了自己,不能与外界交流,灰色调是她的内心世界,狗猫牛是她能接受的能交流的不知道指代现实的什么。
男人是闯入者,此时已经不把他当人看待。
最后还没结局,真是平淡到不能忍。
呵呵,好难看。
嗯我就是境界不高,欣赏不了。
很闷,文艺,文字很思想。女主演技不行,情景和动物的设定还可以。不知道打几星,可能是本人功力尚浅吧。
非常蹩脚地试图诠释宏大母题,却只留得了粗鲁的设定:人类伟大的孤独被莫名其妙地深锁山谷。虽然一定程度上认可导演没有引入任何阴谋观和惊悚情节的勇气,但还是厌恶这种貌似深沉的精致的‘装饰主义’。>4<
3.5 这部片但凡有可能成为杰作的几率,都是由小说给予的,而真正令它失败的也在于此:意识流叙事不止于叙事的“形态”,关键在“对意识的构建”,开放的文本如果仅迎合它表面的样子,无疑是最不恰当的改编。导演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内心独白,主题的落位又该选哪,终究把杰作拖累成变形了的小清新。
美好的孤独。
非常烂。女主并没有反抗啊,只是又冷漠又消极地摸了摸墙。整个过程都没在惊讶,莫名其妙地就接受了。没尝试过用任何科学实验的方法来观察和探索,没有对墙扔过石头,没有对墙开过抢,没有挖过地,没有试过水路。天啊,但凡有一点积极主动好奇和爱也不会又絮叨又拧巴搞成这样。以至于连狗都心情不太好的亚子。何苦。
意识流电影,一切情节都发生的莫名其妙,唯一可看的就是美丽的风景。
只有冗長才是生命原始的樣子。那些時時都想著要震撼來激活自己生命的人,必定從未直視自己生命的蒼白與漫長。
自我剖析
设定和穹顶之下差不多哎动物是最好的陪伴同类都是敌人。
千万别看,千万别看,千万别看,看着睡觉都会被无聊醒。
介于三星到四星之间。。就那种感觉还是可以的
一个人的哲学长剧,略无聊
我想女主在意识到自己只有动物相伴,无法和外部世界相连通时,甚至是庆幸的,她渴望这样的生活已久,这样的绝境给了她一个堂而皇之独自生活的理由。
太德国的电影了~
你们睡着了几次看完的?或者压根看不完。
影片没有在任何一方面作出深入讨论 空洞无物
真是千人千好,我觉得好看得一比
很美的风景。
说的是墙,讲的貌似是人的内心世界。这堵墙就像是封闭的内心世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别人也闯不进去。在这种最原始的孤独下不由得开始思考,生存与自我的意义,谁又不曾活在这样的隐墙下呢。越看越emo的片子又+1了呢。豆瓣我真的会谢,栓Q。
3.5星,体现出了孤独的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