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很感人,我看完后久久沉浸其中。
其中有两部分印象最深刻。
第一是云翔去帮助winsdon的妈妈做医院治疗检查的途中,开车经过新光天地戏院,这时镜头定在一种从车座里仰视外面大楼的角度,看不见大街上的行人车辆,却听见耳边戏曲的声音突然出现,然后渐渐消失。
这种感觉,好像绘出了时间的痕迹,更是一种人生一去不复返的淡淡哀伤。
同时,winsdon的妈妈说她以前常来这里看戏,这是回忆。
戏如人生,戏院依旧,人却不复在...第二点,是云翔一生深爱着winsdon,他们在健身房里的相遇,是最美好的时刻。
那时候,年轻,事业有成,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他们一起夜晚在海滩上裸泳,打拳,热吻。
然而由于winsdon天生生活简单快乐,懂得东西不是很多,当然这是他特有的一种气质,也是云翔对他一见钟情的原因,但是这样的性格会导致个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很困难。
当winsdon离开云翔后,事业的挫折,加上他家庭上遭遇的不幸,更加使他的社会地位与云翔差距变大,这样,两人的生存环境不同,目标不同,差距变大,沟通就越来越困难了...最终,一个不愿放手,一个不愿接受,便全是悲剧的结尾了...
套用电影的一句话就是,人生与电影还是差太多。
不过,显然电影的更加理想化,而现实生活肯定不及电影演绎得翻天覆地。
或者从更普及的层面来讲,绝大部分人是庸庸碌碌。
生活波澜不惊,一种极度沮丧的模式。
而电影是电影,电影里叙述即使是个小人物,还是会发生点不同寻常的情节。
电影里的人生没有一个是普通的。
永久居留这部影片,导演是不同寻常的一个人。
电影里主人公,好吧!
我只能说,虽然是同志片,但云海,主人公,他帅气,强壮,挺拔,事业成功,谈吐潇洒。
导演首先就塑造了一个在同志界就是极品的货色。
而在圈内混了几年。
其实绝大部分同志是是屌丝,丑矮娘挫,比比皆是。
在不懂事的年纪,常常被音像作品忽悠。
直到真正接触,才知道金字塔顶端的,不可涉及。
那样小的比例。
说说影片吧!
影片是用种复古的拍摄技巧。
我一开始以为这是20世纪拍的影片。
查了资料才知道09年上映。
整体音乐风格,色调,主任公造型。
影片设计,实在年代味好足。
影片穿梭死亡的概念,其实我觉得这个在影片之中,情感比重很小。
虽然导演用了很大的篇幅,很浓重的笔墨涉及。
但看完影片,我倒不是很在乎这个他很强调的“细节”,当然这是我的理解。
还有就是主人公喜欢男生的转变,我真是看不懂。
以及在健身房的邂逅,就一眼就爱上了?
而且之前影片并没有交代主人公喜欢男生。
我是说,第一眼爱上这个情节很假。
第一眼爱上的只能是外表气质。
充其量喜欢。
而会第一眼就喜欢上一个男人的外表的男人,已经是很成熟的同志了。
就是说,他已经承认并接受这个身份,影片完全没有交代。
像其他的同志片,主人公都是和另一名主人公关系很好,依赖他,有着长期的转变。
但此部影片,实在太脱离实际。
那么姑且就当一部幻想片吧!
影片的幻想元素本来就很丰富。
从这个角度上看,影片是感人的,是会在人的心里存留一段时间的影片。
我是一个奇懒无比的人,比方说昨天看的电影,今天才来写影评。
再比方说,在《永久居留》的开头,我已经被IVAN那诡异的国语雷到,却因为窝在被子里太舒服而不想起身去关电脑。
如果不是因为奇懒无比,我就因为一段诡异的国语,错失了这部电影。
于是我想,上帝给了每个人的缺点,也许对每个人而言,在某个时刻,总是必要的。
每一个人不同的爱的方式,对于每个人而言,也是必要的。
IVAN的深情,Windson的暧昧,只是世间林林总总的爱的两种范本。
假使是阳光明媚下的爱情,可为世俗所祝福,双方都可以爱得直白。
然而,若是如IVAN所说“小众”的爱情,似乎难逃这样的模式,一人付出过多深情,另一人却总是暧昧应承。
例如WINDSON说“我们的名字正好是风云呢,那你就是步惊云”,IVAN答“那么你是聂风吗?
”WINDSON却说“我不是你想的那样”,一句“对不住”,便拒绝了IVAN的告白,转头又说“我不想因为一个误会,失去一个朋友”,IVAN就能放下一切飞奔到他身边。
又例如WINDSON明明有女友,却如IVAN所说“有意无意迁就”,不知道这样的温柔,可能致人于死命。
这样的关系,其实比任何畸恋或者禁忌更危险。
因为深情的一方总会因为无可依靠而飘零,而暧昧的一方总有一天,会因为无力承受而崩溃。
所以当两人在袋鼠国再会时,IVEN跪在WINDSON怀里哽咽,说“我一辈子只爱你一个,你信我啊,不然我死不瞑目!
”WINDSON能回应的,只有沉入无尽海底的身影。
IVAN说自己活不过三十岁,最后结束了生命的却是WINDSON。
深情的人说,失去了我一生的挚爱,这是我罪孽深重的报应。
暧昧的人说,我可以为你死,却无法回应你的爱。
殊不知无论是死者还是是生者,都已经伤痕累累。
影片中间,IVAN曾经预言,同性恋将会是进化的胜者。
等到影片结尾能说出“没有谁是孤独的”,已经到了也许连我也看不到的未来。
我是悲观的,也算不上同性恋合法化的一个有力支持者。
在我的有生之年,我想小众的还将会是小众,禁忌依然是禁忌,畸恋依然是畸恋。
我依旧要看深情者与暧昧者像不允许同时存在的两只火鸟,在互相靠近的同时,互相焚烧。
最终一并灰飞烟灭。
有蛮多人说《永久居留》不过是卖肉,然而毕竟对有同感的人而言,卖不卖肉真的无所谓。
不过说起云翔的三部曲,首先看的是《安非他命》,于是对于《永久居留》,倒没有抱太大希望。
也正因为如此,《永久居留》给了我一点意外的惊艳。
假如三部曲是呈下降态势,那么《艺海浮生》大概没有看的必要了。
不是标题党,也不太会起名字。
想着既然看了,恰好心里又有点小想法,就写个评吧。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甚至连个业余也算不上。
除了实在让我看不下去的电影,其他的我都觉得还不错。
每部电影里总有那么一两个情节是打动了你的。
有人说这部电影很烂,除了卖肉就没什么了。
我倒没这么觉得。
虽然整部电影是挺露的,但谁又能说现实中不是这样呢。
成人的世界里,尤其还是在繁华都市里,sex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吧。
Ivan抱着windson哭,“你若不信,我死都不瞑目。
”然后windson揉揉ivan的头发说,“你真是个孩子。
”这里真的感动了,就觉得windson的那句话有无限的宠溺在里面。
可是为什么windson就是不肯答应ivan啊啊啊啊啊啊!!!!!
结局那里windson骑车冲进(?
)海里,一开始还以为是ivan生无可恋寻死去了,结果一看名字写的是林风,惊讶了一下,我还是不太懂这是为什么,windson是想了些什么才会舍弃生命的?
或者其实windson是意外的被海浪打进海里的?
可能身为腐女毕竟不能感同身受,但是身为腐女,我真的从主观情感上更偏向这类的片子一些。
gay们很辛苦,遇到请爱护。
與永久居留同期又同類的電影有三套,包括洪榮傑的<<無聲風鈴>>和鍾德勝的<<愛到盡>>,之前看過雲翔的第一部電影作品<<無野之城>>,只感到是一眾賣弄裸露的電影。
看電影之前也看過有關拍攝時的一些新聞,也知道雲翔的電影三部曲是有男子的裸露的,我對裸露沒有大的興趣,但我對同志片卻有很大的興趣。
在同期的電影裡頭,若然要比較的話,我依然會選洪榮傑的<<無聲風鈴>>,那一種不賣弄肉體與慾望,只是有跨空間,跨生死的愛。
我個人會比較喜歡少情色的片,永久居留有些地方做得不錯,也是值得讚賞的。
包括的是講到直男與攣男之間的欲即欲離的關係,攣男與攣男之間微妙的友誼與肉體關係。
也有發人心省的地方就是講到過去,現在與未來,生死之間與我們的關係。
一直都不太明白男同志之間的友誼之上,戀人之下的關係,在女孩子的眼中是一個俗也是一種濫。
認識的男同志會覺得是一件沒有問題的事,或者就像女孩子會說的就是「男性總是用下身想東西的人」。
不過無論如何也好,這是一個圈子的生活,也不是代表一個堆人的。
世事很多事都不是絕對的,直男明知攣男有意卻界乎在接受與不接受之間,直男離開了,攣男卻對他念念不忘,等了6年也沒有開花結果。
這樣我們可以想的是這樣的愛情,我們又可以怎樣去面對呢?愛一個人又不可以永久居留在他人的心中,拉拉扯扯著似幻似真似夢的複雜情感。
相對導演的前作<<無野之城>>,這部電影看得出是有點制作的,找來了邱禮濤作拍攝的指導。
劇本也讓人看到了一個人命運的轉移,從國內到香港,香港到澳洲,一個一個城市漂流,一個城市的一份情。
一個朋友開解了自己的內心,一個沒有開花結果的直男與攣男的拉鋸戰。
看過這部電影我還是期待導演的<<安非他命>>和<<藝海浮生>>,同志,愛與生命,的結合,盼望不會成為賣弄肉體的偽藝術片。
再不希望出現有恐同症的演員。
偶然翻到这部电影。
这种感觉我很喜欢。
这种不期而遇的偶然。
像有的电影,一直在找,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
看完后却迅速地忘记。
这样的,开始不会有期待,看完后,如果很惊喜,这样,反而印象会更加深刻。
看看停停。
中间偶然打开了L的空间。
空间里有许多L的新照片。
他的女友,他的朋友,以及他新开的公司。
人都还是那些人,不一样的,只有我自己。
突然眼睛就湿润了,在嘈杂的网吧里面,突然觉得周围安静了下来。
18岁的我,拖着大包小包,到办公室里报道,接待我的是L。
从他的眼睛中,我读到了一些东西,我想,他也从我的眼睛读到了同样的东西。
他黝黑但细致的皮肤,宽阔的肩膀,粗壮的大腿,干燥而温暖的手掌。
我这是才知道什么叫原始的致命吸引力。
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只有一个夏天。
或者,我们其实从未开始过。
只是在那个夏天,试探过来试探过去。
就想个犯人一样,做什么都是小心翼翼。
我们小心翼翼地在浴室里洗澡,我的动作很僵硬,不知道他怎么样,我一直没敢朝他的方向望过去。
我们小心翼翼地躺在一起聊天,中间始终隔着一线天那么窄的距离。
我怕碰到他的皮肤,他一直都那么滚烫而灼热。
我怕首先失去理智。
我们小心翼翼地在一起睡觉,他身上的味道,有时候能让我安然入睡,有时候却让我辗转难眠。
我们小心翼翼地一起散步,裸露的皮肤有意无意地摩擦着,一路上都寂静无声,突然,在无声之中,他拉起了我的手。
可是,这些无话不说,一起做梦,都最终成为我一个人所怀念的。
有时会想,我什么地方吸引他了。
他一个从头到尾直的那么彻底的人。
唯一的答案就是命,我们注定在我18岁那个炎热的夏末相遇,注定在我19岁的那个炎热的夏天分离。
在我20岁那个炎热的夏天,想到你,陪伴我的,只有孙燕姿的那首《我怀念的》。
都没有什么征兆,我们的联系,就这样彻彻底底地断了。
还是有次忍不住了,问他为什么我们现在就这样了?
他说什么具体内容我也差不多忘了。
大概意思是他不好,不能给我个未来。
我还是相信这个是他的真心话,而不是托辞。
至少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个内心单纯善良的大个子。
笨拙,但不会撒谎。
他我不能拥有,但至少,我能拥有对他的记忆,这个是我的东西,他抢不走。
电影的两个男主人公在分开后的6年,又在澳洲炎热的海滩上偶遇。
其实,我常常有时候会幻想,几年以后我们会不会在某个地方偶遇。
就像某天我经过某家酒楼,看到喜喜字牌上写的“新郎 L XX” 。
我要不要进去祝贺他,诸如此类的傻问题一个人可以想好久,好像真的要发生一样。
看着他这些照片,移动鼠标的小箭头,在他的照片上点来点点去。
突然就明白,我们的生活已经彻彻底底往不同方向越离越远。
我已经从他的生活中,彻彻底底退出。
18岁到22岁,花了4年,等待一个人。
或许,我也没有刻意等他,只是懒得去恋爱。
值不值得已经不重要,因为是我心甘情愿的。
因为他的那句话,在我把水龙头放的哗哗响的时候,他突然冒了一句,K,我真的好喜欢你。
他倒是划算,这么一句话,让他在我心中永远有了一个位置。
可是他呢?
他心中的我会不会已经日益模糊,再过4年,他还会不会偶然偶然地想起我,想起了我,他的脸上会浮现什么表情?
对他,终究是没有怨言的,毕竟,在18岁那个夏天,他让我知道了原来我喜欢的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男人。
还是不错的故事。
毕竟导演是以自己作为一个gay的生活体会和感触来拍的。
所以显得挺真实,诚恳的。
最后两个人在餐厅的那一段。
让人觉得心酸。
可能每一个gay的心里都埋着一段曾经喜欢过直人又不得不妥协的遗憾吧。
大多数人在这种遗憾中成长,知道去放手。
可惜男主角却始终坚持。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悲哀。
但或许也正是这种浪漫自由的固执劲能让他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吧。
后来的科幻情节有点觉得画蛇添足了。
如果只是探讨死亡还可以。
但是和前面的用力煽情显得有点不搭配。
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勇敢的人,能够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
雲翔的第二部作品《永久居留》在2009年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映之後,在商業電影院上映正場。
今天香港製作的男同志電影已不那麼受大眾抗拒了。
拍過《無野之城》的雲翔,今回製作的第二部作品在各方面都比前進步,在技法上他比香港其他新導演都成熟,可能是他的製作條件比較優勝。
這部《永久居留》較佳的地方是新演員完全達到要求,表現出劇中人的心理狀態和自身情況。
以前港產片中的男同志角色都是以攪笑、或被挖苦的形象出現。
有了《無野之城》和《永久居留》這兩部實況程度很高的男同志作品面世後,港產片中男同志角色相信不會繼續無聊下去。
《永久居留》由雲翔自編、自導,內容很多來自個人經歷,乃是有心之作,具有誠意和感情,頗有動人力量。
影片以主角雲海(李家濠飾演)說白方式來自述,從小時候在大陸鄉下與父母、婆婆生活講起。
青少年時遷居到香港,很快他成為有成就的商人,生活逍遙,可是在追求愛情方面遇到挫折。
雲海是同志,卻愛上一個直男林風(洪智傑飾演),而林風已有女友,心有所屬,只是一直在應酬雲海而已。
電影重心是寫雲海一直苦纒林風男,對他不死心。
雲翔以大量篇幅來描寫男主角那段不能開花結果的愛情,可知他是那麼重視該段愛情。
片中一段戲寫雲海與林風在京都、貝聿銘設計的美秀(Miho)美術館,住在人間勝景的酒店裡,兩人在泳池(浴池)相處,浪漫得很。
雲翔不惜花費來製作這段戲,像是還他個人心願,盡量把一段刻骨銘心的時刻表現得盡善盡美。
雲翔自資拍攝這部電影,除了在大陸和日本之外,他還到以色列、泰國、澳洲(黃金海岸)拍攝外景,而每場外景都有劇情需要。
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哭牆和死海,其環境加強電影的死亡主旨;泰國同性戀俱樂部的春光,卻襯托出雲海的內心苦悶和愛情專一;至於澳洲黃金海岸人間樂士的氣氛,亦能反映主角雲海心中的夢想。
《永久居留》不單只是誠意之作,更是成功表現出作者雲翔內心說話的作品。
他在該片裡講華語電影甚少觸及的主題死亡,主角一開始便提及死亡,之後仍然不時重提,貫徹全齣電影,最後,林風在片裡駕電單車喪生。
雲翔在電影中討論死亡,談不上是真知灼見,但如此全片貫徹來面對這個人生大問題,畢竟做出港產電影中未有過的成績。
另外,這部電影對愛情(雲海對林風長久的愛)、親情(雲海對自己父母、祖母,和對林風母親)的描寫,深刻到肉,叫觀眾想到作者出資拍攝電影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多少令人感動。
此片意念完整,並能成功表達,鑑於不少港產電影達不到基本要求,因此它可列入香港電影佳作群中。
要一提此片由泰廸羅賓做音樂,格調、氣氛、感情都與影片配合,相信有人會提名他角逐下一年度香港電影金像獎。
(完)
题目抄袭自我喜欢的李碧华一直喜欢香港人的直接不拐弯抹角,就像这部电影,无论是表演风格或是表现手法,包括频繁的裸露镜头,都自然而毫不做作。
除了题目的小小古滑:名为永久居留permanent residence,但从始至终讲的都是游走、失去和分离。
*关于最爱*我相信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爱的人,就像云海心中的林风。
可惜,通常这样的最爱,最后往往是要失去的。
或者是根本就不曾得到,或者更可悲的,是得到后发现所谓深爱,并不足以像想象中那样能够克服一切,最终,还是只有失去。
或者从悲观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告诉我们:there is nothing permanent.*关于无奈*从广州到香港,到日本,到以色列,到澳大利亚,再回到香港,是一场场的游走。
从父亲,奶奶,林风的父母,林风,再到自己,是一幕幕的分离。
各个城市各片海的风景,美的让人屏息;而各种意料之外意料之中的死亡和失去,却是那样的平淡。
但也就是这种太过生活化的自然,让我们的心更痛:面对死亡,面对分离,面对失去,我们竟是毫无办法。
就像Siam里面Mew所说的,我们必须接受,无论我们在哪里,所爱的人不在身边了,这样吧。
Because, this is life.*关于生命*就像云海很小就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一样,我从很久前就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
但每每都想不出结果。
于是在一段十分低谷的时期,这样问一个好朋友,他告诉我,你想得太多了,其实我们活着就是因为我们现在活着,可能这句话用英文来说更为明了:we live because we are alive.如此归结下来,影片似乎在告诉我们这样的一条定律:无论是怎样的最爱,在生命的面前,我们终将学会淡然处之。
爱的越深,伤的越痛。
所以,在一次次的深爱,一次次的伤痛之后,我们必将麻木,或者更华丽的称之为豁达。
但是,即使是生命的本性令我们不知不觉中遵从了这样的定律,但是,那些最初最深爱最伤痛的经历,恐怕却恰恰是我们最念念不忘的。
所以,麻木了以后再去回想,恐怕,还是情愿痛吧……
当我第三次看的时候,我仍然热泪盈眶,第一次是为了云海的祖母过世,这么爱自己的人,一旦失去再没可能回来,他又要一个人,第二次是因为云海和林风在日本那条长长的隧道的时候,那种伤感,那种伤心,让我想起湖南衡山那次伤感的旅程,我已经知道他要决心离开,但他仍然与我一起游玩,那个眼神在我脑海十年不灭,从那天起我可能知道一个人还爱不爱自己,在那时,我想林风已经厌倦要离开了,第三次是云海痛哭要林风相信他,是最爱,但是林风不相信,其实林风不是不相信,只是不能爱,导演是自传式地写下这个电影,他记得每一个细节,但是他就是没办法去分析去相信其实无论林风怎么做,林风都只是利用他,而不是爱他这个事实,林风内疚,林风难过,但是就是不爱他,利用他的钱,这些是不用怀疑的,恋爱中的人,失恋中的人,总是为自己所爱的人辩护,给无数个他还值得你付出的理由,甚至不惜用一切去还原,请旁边的人见证,其实最后还是告诉你,他真的不爱你,如果爱,林风会愿意上床,如果爱,林风不会离开,如果爱,林风不会一直不快乐,如果爱,林风绝不会在他亲人离开的第三天就分手,他已经忍无可忍了,一如当年自己的人,宁愿在我最不开心的时候走,因为不爱,根本无须再忍耐了,因为可能一生不需再相见了。
导演很深层地讲一个爱的故事,只是这个故事其实并没他的爱人对他的爱,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无奈。
太喜欢了——从开头叮当敲响的铃鼓开始到最后,故事弥漫着燥热、阴沉和闪亮。失去的好友,失去的妻子,失去的工作。失去的手指,失去的恋人,失去的女孩。優子说:光一闪一闪,我这样的女孩也会消失吧。在平平淡淡的夏日光景里失去着失去着,失去小的失去大的,夏天就过去了。像夏天路过世界一样世界也在一夜之间路过夏天。
属于在电影节才能看进去的电影,一分给见到真人
#siff27 长崎小时代-—
Siff27 #12 映后见面。很微妙的感觉,介于5-6分之间。看的时候数次想到这是个多么不适合影视化的文本——以及如果想要影视化,那么让滨口龙介来拍将会好得太多。映后见面让叔提到他担任制片是不想淹没这个故事,也能感觉到他对人物的理解是准确的。但是导演编剧实在能力有限吧,这么好的卡司之间也没有碰撞出真正的火花。长崎的复杂性、炎热与雨水的隐喻,舅舅与外甥女在家庭中缺失部分的互补,人物关系的推进全部都没有形成有机统一,视听语言也不够出色,像一盘沙。
#siff#看之前已经预期很低了,只是为了大荧幕看看让叔、光妹、松隆子,看完觉得还好,只是整个片子想表达的意义不大而已,长崎的小镇很美,夏天的黏腻感也淋漓尽致,让叔虽然老了,但西装那一身还是能被惊艳到,光妹的戏份能多一些就好了!
坏了空调的和室老电风扇吱呀,不下雨的长崎终落雨,背叛的妻子、离开的少女、被留在原地的男人,故事乏善可陈,但夏日蝉鸣悦耳。#27thSIFF# @天山虹桥
2025SIFF和左边的小姐姐一直同频抹泪
#SIFF27 烂烂烂别的不想说了,and今年松隆子在我的上影节连离了两次婚……
长崎的夏天,闷热,停水,在冗长琐碎的日子里,能感觉到男主人公失独后百般寂寥的性情,他仿佛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但是又在毫无波澜的活下去,也许失去小孩的痛楚已经不能连接最后一丁点夫妻之间的感情,最后的最后,还是剩下他一个人。来去的是曾经的爱人,尝试连接的亲人,还有长崎的烈日炎炎与转天的大雨连绵,雨水,口渴,喝水,终于有点波澜的镜头,让整部影片有了一些有趣的元素……我到底是怎么样抱着高期待值看完的,看完后又留给自己好难消化的失落。所以给个两星。
一星半。改编自同名舞台剧,失去幼子的父亲,不得不与外甥女共住同一屋檐下,各自的生活都是如此无奈。影片在形式上脱离了舞台效应,大量场景使用固定机位,通过焦点的变化表现角色间的情绪,但整体拍摄效果更像一出松散的日剧,处理得太过平庸乏味。
#SIFF2025 多少有点莫名其妙的 影院外也是大雨
#27th SIFF14 一家凑不出一个正常人……莫名压抑,像真的进入了夏日堆满的沙子里
天干物燥需要清泉滋润,一部当代《晚春》式的情感小品。上影节2025.6.20世界首映
多少很无语的片子,浪费这么好的演员卡司,被骗进来光妹两场戏,主要是男主和侄女莫名其妙突进的情感链接和互动。神奇了去年看的完美的日子也是舅舅和侄女,这是什么新组合
不drama且淡淡无奈 很躁感的夏日 光妹实在是没有妈感以及我能不能有帅成这样的舅舅 @2025SIFF天山
上影节第六场,挺喜欢的,很《西瓜》,能不能再写个剧本让小田切上、松隆子、满岛光同时出现在电视剧里
感觉没有评论里说得那么不堪。无论是美学还是结构都是经典的日文文艺电影,包括这种平淡的“点到即止”。
#SIFF 一系列长崎雨天的风景(以及「声景」)之后,故事在干涸而炎热的夏天展开,「沙」并非具象的场景,而是心理的感受。「(缺)水」「炎热」「碎片」「伤疤」和可以望见已然成为工业遗址的远方之「望远镜」构成一系列爱与创伤的意象。电影对于人物间心理关系幽微之处的描摹颇为出彩,但故事本身较为俗常(优子和小浦治的逐渐契合/彼此疗愈几乎在电影前十分钟便可猜到)。满岛光演出了少见的喜感,而高石明里的表演也很有控制力。
跟西晒的造船厂一起生锈的是我们的婚姻,等母亲来接需要忍一忍的还有现在的生活。我们都不怕伤口,胳膊上玻璃划开的伤口总会愈合,于是让手指留下不会愈合的裂口。伤口才能让你记得我,就像记得水渠里消失的儿子。给你遮光草帽,喂你突降甘霖,空调不需要修好,中暑也没什么,剁开的骨头才像我的人生。
#SIFF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