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结婚前米香到处寻找的是什么?
后来也没有交代?
自我满足的性器具?
2:驼子的形象是否不够有说服力,为什么他那么喜欢傻儿子?
没发现自己生病以前为什么不让米香给自己生个儿子?
陕西老汉不想传后不多见。
驼子的形象太正面,民众行为我更倾向《盲井》里的。
故事不错,前面一直交代米香背景,直到出现月经纸,一下啊吸引人来起来。
很不错的国产片。
总体上有些煽情,故事有些“比比谁更惨”的荒诞味道。
但我很喜欢导演的拍摄手法,全片才不过90多分钟,导演还留出不少时间给风景以及人物的特写。
而人物的决断往往并不明言,而是直接让其用行动来表达,让人看得很投入。
陶红和孙亮这次的表演我都很喜欢。
刚开始看米香,觉得挺无聊的,不就是讲一个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如何摸爬滚打艰辛工作换回他不受人欺凌的平静生活么。
可是看着看着,却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李大哥”一出场,我就在心里把他定义为了男一号。
长相较为英俊(在那堆矿工里算不错的了。。。
),对皮娃子又那么好,最重要的是——米香看上他了。
于是,也许是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吧,我不由自主地预想接下来他俩会如何的艰辛工作来支持那么大的一个家庭。
毕竟,从之前那一堆一堆的洗脑电视剧来看,主人公一旦爱上了一个人就会坚定不移地爱下去,无论他的家境多么贫困,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所以,当米香选择了驼子的时候,我沉默了。
米香放弃了她爱的人,而且,她过得很幸福。
驼子对她无微不至到照顾感动了她,感化了她,让她在不知不觉中也爱上了这个很丑却很温柔的男人。
我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学会放下,放下那些我爱的人,试着去接受爱我的人,也许结局会更好。
北京的电影院欺负米香,用大片排挤米香,安排的放映时间差的得不能再差,不是太早就是太晚,根本就看不了。
亲们行动起来,谴责那些臭电影院。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992456.shtml
作为一个电影人,如果我能够让人发笑,很好。
如果我能让他们边笑边思考,那非常非常好。
但是如果我仅仅让他们思考,我就有麻烦了。
——伍迪·艾伦 。
心一时,很难静下来,说真的,写一篇关于爱的话题的观后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因为,爱在我们周围要么显得轻浮,要么显得沉重,这样才能摄取我们的目光,而且我们也常常被这样的爱所聚焦。
但我,轻浮的爱,不屑一顾,沉重的爱,不敢踏足,因为自己既经受不住爱的谎言,也承受不了爱的负担,只有平平淡淡的爱,才是我心所向往。
米香,这名带后浓厚农村色彩的女性名字,承受了许多生活在农村底层妇女的种种苦难。
带着个先天痴呆的傻孩子,又遭受丈夫的虐待和遗弃,生活举步维艰,没有办法,只能去矿区,投靠亲戚,卖豆腐脑维持生计,最后的“嫁死”,都是为了给儿子赚一笔成家的钱。
但却万万没有想到,在这空气最为黑暗的矿区,嫁给了一名又老又丑又驼又粗暴的矿工,由于一场真爱的降临,增加了她对生活的信心,经历了一场暖人心扉的爱情,她的生活和目标也从此而改变。
不知道米香,还有没有续集,米香会不会被生活再一次所折磨?
我觉得导演也不敢再次尝试了,虽然她还年轻,但是否能够遇到能够像驼子这样牺牲增加,成全爱情的男人,肯定不能保证。
当电影看到一般时,米香委屈自己,嫁给驼子,并遭受粗暴时,我以为这是一场悲剧的开始,驼子的一举一步都遭到我的仇恨,我怜悯像米香这种为了孩子的女人,我甚至都不想再看下去,我想,肯定是米香能够找到合理的方法,让驼子遭遇灾难,然后顺利的拿到一笔生活费,安然离去,这就是我想象的结果。
但再接着往下看时,情节的发展却出乎我的意料。
驼子爱了这个家庭,虽然米香不是出于真诚的爱的目的,但驼子喜欢皮娃子,特别是皮娃子喊他爹的时候,驼子也喜欢回到家时,就有热腾腾的饭菜可以入口,驼子也喜欢其它矿工对他带来的丰盛饭菜的的嫉妒和羡慕,于是,他开始真心去对待皮娃子和米香,用真爱去一点点的暖化米香心里的纠结。
就在之前,而米香对驼子的怨恨也达到了一个高点,并用迷信的方式,希望一切能够快点了解,而恰恰出事确是她曾经心里有所牵挂的大李。
当她听说矿上出事的消息时,急急忙忙的赶过去,这时,当她看到驼子提着两个柚子站在自己面前时,一时心里怨恨自己的邪恶行为,害死了曾经爱国的大李,一下子悲气交加晕了过去,这种生活中错综负责的情节,真是让每一个人都意外或迷惑。
心里有所懊悔的米香,在一天夜里,疯狂的跑向自己埋卫生巾的煤山,本打算把它挖出来不要继续害人,却恰巧被倾倒下来的矸石砸伤腿住进了医院。
于是,驼子经过几天的悉心照顾,不但让米香对自己曾经自私的想法感到懊悔,也一步一步的俘获的米香的心灵。
特别时,当米香出院时,驼子用借来的三轮车,带着她,一路迎着金黄的阳光,她第一次感觉到驼子对她的真情和细心,也再一次感觉到有个男人能够依靠是多么的幸福。
皮娃子的意外走失,让她心急如焚,不知所措,而驼子硬是找遍了乡村和县城的每个角落,终于把皮娃子带了回来…… 米香终于决定放弃嫁死的念头,打心眼里想和驼子好好过日子。
情节却再一次转变,从观众对米香的怜悯,到对驼子的憎恨,然后又到对他们的祝福,而这一次,由于驼子的肝癌晚期,我对驼子产生了更多的同情和怜悯。
驼子,应该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相貌甚丑,牙齿黑黄,背上有个偌大的肉瘤,呼气时气喘如牛,睡觉时呼声如雷。
甚至对性生活没有丝毫经验但就是他,却用真情,让米香这个深受生活折磨的美丽女人,感受到了丝丝温暖,唤起了对生活的信心。
而现在,他却要被癌症所夺取,这个还没有来得及享受真爱的男人真的如此令人同情。
还有他的下一步计划,换了个效益比较好的煤矿,找准了一处能够葬身的地方,准备用他的事故失望,为米香他们娘俩换一笔生活的保障费用。
电影最后,他是成功了,但米香却没有领取应该属于她的赔偿金,因为她唾弃,自己曾经邪恶的念头,因为她现在的的心扉被驼子的真情一直暖热着。
米香不仅让我想起很多,自己最近看过的电影,同样是一部男人为了女人的的爱情电影,《山茶树之恋》里面一直默默付出的老三,不断用自坚强的爱,不断的去获释静秋的慌张、猜疑和不安。
最终,明知自己身患白血病,也情愿独自承受,为让静秋过的幸福。
这就是男人,为了爱,愿意默默的付出,他是坚强的,他是默默无闻的,甚至是自愿牺牲的,我相信,也能够用爱,开启世上的所有冰冷之门。
还有李杨导演之前的《盲井》,同样关注的是生活在基层人们的死亡和矿难,不过,《米香》里有真情。
真爱,麻木,残忍的现实被暖人心扉的真情一点点的释放了。
而《盲井》,向我们揭露了生活在矿井底层的黑暗,以及人们为了金钱,所作出的一些积极残忍的行为,更趋向真实,像纪录片一样,把一把尖刀刺向了我们的心里。
还有,接下来拍的《盲山》,更多对于群众的描写,让现实更加残忍,这种盲目的随从,麻木的残忍,并不是一两个人的过错而是整个社会对于法律的忽视和冷淡,法制的不健全,以及人们心灵的不健康,社会环境的功利化能够像《米香》里面出现的真爱,只会越来与渺茫。
开头和结尾都不太引人,开头让人进入故事比较慢,结尾显得有些仓促,中间的故事很好.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说女人像水,大抵和水的特性也有关,水的温度是需要外力环境给予的.女人的热度需要男方的热情,受到疼爱,就有反馈.女人是容易被感动的生物.先是为了孩子,后来陷身角色....印象深的是得知心水的男人遭殃时,在地上蜷作一团的呜咽声,还有大口撕扯柚子.皮孩儿的表现太赞,羊羔的也不错.美与丑的对比很成功,从丑的表象教人看出美来很可贵.这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但有存在的合理性,捎带戏剧意味.Q:皮孩儿走失后,米香和**姐在矿山找他时,米香在水渠看到了什么,说着"报应"?
《米香》不是《九香》,陶红也不是宋春丽。
米香被无良丈夫抛弃,一个人带着傻儿子远走他乡讨生活。
九香勤劳勇敢,含辛茹苦,一个人把五个子女养育成人。
因为影片开始的刻意误导,因为陶红不愿意让米香过于面目可憎,我对米香的人品定位出现了偏差。
米香是奔着“嫁死”找的王驼子,不是想找一张终身粮票。
米香趁着王驼子上工时翻箱倒柜找钱,也不只是劳动妇女被生活风吹浪大出来的小狡黠。
当米香不堪忍受王驼子折磨的痛楚,深更半夜跑去埋污物要置他与死地时,她的本心暴露无遗。
关于天理和人欲的定论中,就算武大郎再丑一百倍,潘金莲也无权剥夺他的性命,更何况是米香是主动嫁给王驼子的。
我这才看清了米香身上重要的一面:愚昧,歹毒。
王驼子是中国版的“卡西莫多”,他相貌丑陋,愿意为“艾丝美拉达”献出一切,包括生命。
他的心眼多但不坏,他的爱卑微但不卑贱。
影片后半段,米香这个决意冷酷到底的女人,被王驼子彻底融化了。
说到底,没有人能抵挡住另一个人全心全意的爱。
只不过,很少有人能在情况不明时就飞蛾扑火般倾其所有。
这个故事模糊了时间概念,隐匿了地理属性,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当代寓言。
中国有光鲜的城市,与先进物质文明同步,中国也有背阴死角,文明进程缓慢。
在城市里,人们为谋求改善的欲望驱使,在背阴处,人们为生存的愿望挣扎着。
米香和芸芸众生一样,清醒而又糊涂的活在世界上。
这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坏心肠,有的只是在生命绝境中滋生的獠牙和尖角。
有些电影似乎不像电影,更像是脱离了电影工业标示的独立个体,特别是对那些特定社会、环境、真相的摄录,它会成为风干血管的历史遗像,不妨简单说成是某一人群生活的真实剪影吧,免得触及深渊,但比单纯记录更柔软、含蓄,甚至还能得到幸好这是"演出来"的释然。
当然,它因能够摆脱电影本身“华丽”外衣而独立存在,所以有着意味深长的精神境界。
境界是一种修为,作为影视作品,即便没有想过要用非常的视觉画面传播“价值”,可以升华灵魂的价值,但它在打出幕后班底的字幕时,让观者对其演绎的故事有了不可亵渎的肃穆之情,那么它的存在就是深刻的,电影就如人,是有一定修为的。
《米香》是一部可以无视电影的零部件,甚至不用在乎导演是谁,还会忽略李安的御用摄影师林良忠担任镜头指导的事实。
但一定会流连于原作者傅爱毛饱含深情的笔端及全体演员热情演绎的真情。
当然,这种极端的侧重并不意味着导演是无足轻重的,相反,那种带有浓烈地域特色的镜头,及置身故事之内攫取视角的态度,把小说成功蜕变成电影,把真实的生活成功搬入到可远播的画境里,并把其质感提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都是令人赞赏的。
只是,故事中悠长温暖的情意,实在突出,生存下去的艰辛又是那么刺眼,怎样都无法平定心绪了。
要说艺伎,这部剧的人物角色是特别有味道的。
大陶红的演技经得起考验,米香的心理变化拿捏得十分到位。
而驼子,非职业演员,镜头感十足,很抢镜。
让我想到美女与野兽,想到音乐剧里的钟楼怪人,想到义胆侠狮里的狮面人文森特,他的身影在记忆深处。
剧情中,他那震耳欲聋的打呼噜声,到现在还在耳朵眼儿里绕梁,但同时,他那“纯爷们儿”的光明磊落与淳朴善良,在人类固有的某种审美观上想必已打了个重重的问号。
皮娃子,现实中同样是个脑瘫患儿的小杨青,就像可爱的精灵一样,在画面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结局是我预料到的,这样的天地,这样的人生,如何能逃脱悲剧?
知道驼子会用那样血性的方式留给米香母子一辈子可念想的“好”!
这样就算"励志"了吧,应该"叩谢老天"啊!
是的,一举两得了,黑矿要背这口锅,而驼子也值得拥有英雄版壮烈的追悼仪式。
苦难中的人们请继续你们的苦难。
最后的画面,除夕团圆夜,包饺子的米香跟金花姐,完全触动了我的神经,傻傻地看着屏幕,悲苦一股脑涌上心头。
哭出来,在悲惨不公的命运面前,每个人都有权利大声地哭出来,或许只剩下哭的权利了。
米香终于带子皮娃子又离开了一个伤心地,生活真的是一杯酒,甜的、苦的、涩的,还有道不出味道的……
尽管开头和结尾都是饱含悲剧色彩,但看完我还是想说这部片子洋溢着浓浓的红色。
这里的红色指的是爱情,生命,付出。
米香为了皮娃子甘愿忍受所有的痛苦,不管是心理的情感的还是肉体的伤痛。
王驼子先是为了接近米香不断对皮娃子好,后为了照顾皮娃子与米想结婚,最终为了米香和皮娃子自掘坟墓给她们娘俩留下继续过日子的钱。
两位主人公都通过自己的付出展现了浓郁的纯朴的小人物形象。
即使有过不健康的想法,也因为不断的改变而显得让人心生怜悯。
从09年开始就关注这部片子,从蒙特利尔电影节上陶虹的惊艳礼服到金马奖的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都给观众留下不错的印象。
劳伦斯许的服装设计更是让这部片子跟以往类似的《盲井》等第六代影片有了一个色彩的飞跃。
米香不管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她的身上都有红色的成分出现,衣服或者皮筋。
在以黑色为主的煤矿周围她的出现无疑给了这个看似一片死海的地方一个红色的希望。
先是长相英俊的大李,然后是长相丑陋的王驼子,虽然两人都没有最终修成正果,但米香让他们的生活开出了一朵朵小花。
陶虹的表演可圈可点,把一个社会底层的母亲形象或者说命运多舛的妇女形象表现的很到位。
纵观整部影片,米香的命运让人牵肠挂肚的同时,王驼子的命运也会让人在最后的关头肃然起敬。
影片从开始一步步铺垫逼着米香只能选择嫁给王驼子,到后来期待他出事到一次次误以为他出事,最后担心他出事,整体的构架很流畅,情节点的设置也很到位。
但是毫无疑问地它还是跟大部分的第六代电影一样在讲故事的手法以及镜头的甄选上不够熟练,没有给主角多一些的特写。
可以说这是一个以人物为主的影片,环境的交代已经很清楚,为了渲染人物的命运要抛开所有花哨的描写,重点在于人物心理的刻画。
米香在每一次的情节点上的表现构成了整部片子的核心,因为稍有疏忽观众就会对米香的形象产生质疑。
之所以陶虹没能问鼎最佳女主角,真的要导演反思一下了。
因为拍这个电影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参奖,从题材到演员都可谓是万事俱备,可以导演没能在细节处发挥东风的作用。
这是继李玉捧《苹果》里的范冰冰失败后的又一例子!
纯爱战士应声倒地。什么豫西卡西莫多
有点像纺织姑娘,陶虹很出彩,可以看出中国底层女性的生活现状。
看过
无法用镜头表述只能用苍白的文字替代,结尾很失败
真爱的力量,能改变一个人的功利心。
陶虹都不像了,那个王驼子也太丑了些,真的是命吗?如果我摊上这么样的命运?会怎样?不寒而栗。幸而我没有摊上?或者幸而我的命还好,或者即使那样,也要活着。我不与婆婆等人讨论命运,他们的观点没有智慧,只有令人厌烦的认命和信仰。毫无理性和自己的人生经验,所以毫无价值。
给四星,是对于碰触现实题材的表扬。但我们仍需要感动人的故事和人物,而不仅仅是题材、背景和细节处的真实。
一年前看的,差点睡着,虽然主题曲拿了金马,但片子很soso啊……
半睡半醒看完的,明天睡醒再看一次
傻孩子,没感情的丈夫,丢孩子,病老公,最后丈夫大义赴死。这剧情也太俗了。原著好看。
我是真的没认出来陶虹老师,而且她干重活那个麻利劲儿俨然就是常年干活的妇女形象,太佩服陶虹老师了,改编的原著是《嫁死》
贫穷的人内心也能有朵小花儿盛开,名字叫王驼子和米香似乎更贴切。主演陶虹会后表示要拍中国的艺术片,觉得范围划的大了一点。但有一点赞同,即使现在主流影坛大家都在商业大片的浪潮里,还是有一小部分人在执着生活中简简单单平平凡凡的爱。
所以人心都是肉长的,都是用真心换来的
陶虹演绎。
原著应该很抓人的剧情,到了电影里特别松散,缺乏铺垫和展开,看着特别奇怪
还不错 爱情总是这样 你改变了 别人却走了。。。。
还是我大秋菊看着舒服。这和天浴一样看着让人心塞。
贫贱夫妻百事哀
驼子装睡太吓人了
一颗星也不想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