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主演是劣迹艺人柯震东,这片在豆瓣评分只有6.7。
没什么好指责的,观影这么个人体验意味浓重的玩意儿,谁都不应该拦着谁打什么样的分。
只是有点惋惜。
导演赵德胤,缅甸华裔,16岁后到台湾长大。
这两重身份在赵德胤身上都非常有趣。
缅甸出生,他自己就说:缅甸是一个130种民族组成的国家,但是华人在政治和身份上就比较受到压制一点。
这个是缅族为主的政府,一直以来对除了缅族以外其他种族本来就有一些不是很合理的待遇。
所以他拍的电影,说来说去都是这些,不论是之前的“归乡三部曲”:《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归来的人》《冰毒》,还是《再见瓦城》。
台湾读书,又是侯孝贤的金马电影学院第一届学员,所以拍的电影,画风是侯孝贤的,隐忍克制;叙事是李安的,把东方式的审美塞在西方式的套子里。
不管是华裔之于缅甸,还是缅甸人之于台湾。
赵德胤和他的电影,都烙着一个鲜明的印记:异乡人。
《再见瓦城》故事主线是赵德胤以前听说来的——从瓦城偷渡到曼谷的年轻恋人,女孩莲青(吴可熙 饰)和少年阿国(柯震东 饰),流落在曼谷想重新生活。
但没有身份的异乡人,新生活是什么?
小吃店污水池边繁重的洗碗,成衣厂机器旁无休的穿梭,熔炉侧疲惫的挥铲。
新生活,就是饿鬼在地狱里挪了个窝。
周末的时候看了《羞羞的铁拳》,继而想到当时国庆档的《缝纫机乐队》。
这俩片子都挺有意思,看的时候吧,老是觉得它们像小品,像舞台剧,像网络段子合集,什么都像就是不像电影。
昨天下午公司大佬云舅,给我们上课讲什么是演技,大意如下:演技只是镜头的一部分,电影语言的独特之处,是导演可以借助机位控制构图,通过镜头剪辑来表现画面,演员的表演只是影响最终效果的因素之一,并且绝不占主导地位。
一下子想通了——小品或者舞台剧,观众的角度是固定死的,视角是隔绝于故事之外的。
而电影,观众的视角等同于随时剪辑和变换机位的摄像机,是参与叙事的。
换言之,电影的镜头,是活的。
镜头是导演抛给观众阅读故事的切口,这些切口必须复杂多变,观众才会从他精心编织的画面中尽可能地发现更多的边际,而非被动地观看呆滞的一隅。
《羞羞的铁拳》对我而言更像是舞台剧录像比如《再见瓦城》。
赵德胤的镜头,开始显得有些笨拙,缺乏多角度的变化,俯拍、仰拍、滑动变焦、镜头推拉,都跟他老师侯孝贤一样少。
甚至在我印象中,现在野路子导演都用得驾轻就熟的航拍,《再见瓦城》中都完全没有。
它的视角几乎一直与视线同高。
笨吧?
赵德胤肯定不是完全不懂镜头语言的半路出家选手,毕竟他能拍出这组镜头——异乡人城市的生活法则很简单,也很残酷,只关于你有没有资格活在这里。
莲青和阿国绚丽陨落的命运,就围绕着“资格”展开。
身份证,一张小小的纸片,死死扼住莲青的喉咙。
为了这张该死的破纸,她要连续被骗,每次被骗后还得收拾好心情准备下一次的被骗。
接二连三的遭遇,反而让她更加不顾一切地,想拿到那张证明自己属于这座城市的纸片。
以至于这个梦想,成了病态的欲望。
蜥蜴吐着信子飞快爬过床铺,急不可耐地冲向莲青。
赵德胤的镜头开始变化,随蜥蜴逼近成大特写后,镜头又顺着莲青的身体网上爬,逼近莲青的脸庞,直到……直到你只能看到莲青惊恐的双眼,扫过脸庞的蜥尾。
以及听到,莲青屈辱不堪地吸气,以及蜥蜴粗鲁大声的喘息。
对。
莲青为了那张纸片,出卖了自己的初夜。
蜥蜴隐喻的嫖客,正在肆无忌惮地玩弄。
这段镜头也是本片最令人拍案叫绝、最令人生理不适的片段。
讽刺的是,她的背后,是她渴望拥有的、灯火辉煌的城市。
而这座城市,毫不怜悯她所谓的梦,只需要她廉价的劳动力和羸弱不堪的肉体。
至于这具肉体为什么能卖出高价,也仅仅因为是初夜罢了。
镜头是活的吧?
还不止。
本身我已经被这段镜头震慑住了,我同事江城大哥提醒我:你注意下莲青卖春前后的两段镜头。
然后我就去二刷了,日,赵德胤的想象力真是肆意流淌,我不是说把嫖客想象成蜥蜴这么简单的能力,而是把这段想象,置于另一重想象的能力。
这段镜头之前,阿国为情所伤跑去吸毒,在工厂的锅炉前疯狂地烧柴,飞旋的火舌似乎要把他吞噬掉;这段镜头之后,莲青在公交车上一觉醒来,卖身钱得拿去办身份证不能乱花,颠簸公车上她神情恍惚。
牛逼。
镜头是断裂的剪辑,但叙事是连贯的拼接。
蜥蜴的隐喻变得不再是隐喻,它既有可能是阿国吸毒后不愿承认的幻想,也有可能是莲青睡着后自欺欺人的假梦。
终于,之前笨拙的视角,被肆意点燃成火炬,照亮异乡人生活的残酷。
这种贱如蝼蚁需要出卖身体获得生存资格的生活,你我没有体验,就不要想着参与了,看着就好。
更何况,底层未必如臆想的那么自卑,他们不需要别人俯视,也不需要仰视他人,更不需要与他们残酷生活无关的复杂变化。
展示他们拼搏过,癫狂过,放弃尊严过,化成灰烬过最好的方式,就是如赵德胤一样——让观众温情脉脉地注视。
最后,还是没忍住要把这几句话说了:今天看豆瓣还是有些人因为柯震东的劣迹,没看电影就正义感十足得标记一星(豆瓣最低评分)。
何必呢,错过一部好电影,又不是柯震东的损失。
原文发自微信公众号:猫叫三斤(niu_3_jin)一个关于猫与电影,其实很少关于猫的个人号:
这部片讲舔狗舔不到女神,把女神杀了“彼此相爱但梦想和价值观却分歧,渐渐走向令人心碎的凄美爱情”女神为了一张身份证出卖身体舔狗只是个偷渡打工仔打工仔只想在工厂,女神向往都市生活
舔狗爬上了女神家阳台
捂住了女神的嘴
一片红
他要干嘛?
尼玛鲜血喷涌而出,好可怕柯震东颜值还在线,冲着他来的,这部片真的体现了不一样的他。
相识
青涩的打工仔
底层人物边缘生活的写实,俩人间亲密关系的处理,爱的含义,如何存在?
想起天浴里女主也是为了回到城市,没有权利、束手无策却极度想脱离当前环境,被现实一遍遍残忍欺骗,迷失自我,出卖身体和灵魂。
无力感最大的悲哀。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坏人,但真的有一些坏到一言难尽、用钱欲望做茧、有着作呕嘴脸的坏人,利用他人想要实现梦想的拼劲,做出欺骗和残害行为。
追求梦想有错吗?没有错,只是因为有了那些坏人,有些人可能要为梦想付出更大的代价。
而社会治理越差,这些坏人可能越有机可乘,所以希望社会能越来越好,你我能越来越好,这也是为什么今日之中国给了我们更多安全感。
作为个体,不要只顾仰望那个梦想,也要踏实每一步,存在即合理,永远坚定自我,不迷失自我。
走得再远不要忘了来时的路和初心。
如何存在,就像雨果电影里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把人生看成过程而不是固定阶段的序列,这是一个寻找自己的过程。
关于亲密关系,阿国和莲青有不同的价值观,一个甘于平凡,只把身边的她当成全世界,而另一个想要更大的世界,做不了他的全世界。
价值观不同便很容易有冲突,而冲突如何处理,影片中二人并没有理智沟通,决定共同未来。
这也是莲青命运悲剧的铺垫,每次阿国想和她沟通,就以她一两句吼叫结束,二人从来没有好好地交流,如果认同不了对方结果可以是分开,可以是慢慢说服对方,而不是在背地里操作,这样只会加深二者的不信任与感情的崩裂,背地操作有一次就会有两次三次,因为深层次的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
个人觉得两人应该和平决定要么影响另一方使对方改变,要么两方分离,否则很容易积攒情绪加上一些性格特质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
在这里我觉得男女主是不适合在一起的,男主的控制欲与女主的倔强冲突极强,或者莲青可以改变方式让男主感受到向上走的好处。
除了价值观、沟通方式、还有爱的理解。
你对一个人在意还是不在意,也在于你是不是在意对方最在意的东西。
与《大鱼海棠》形成鲜明对比,电影中男主爱莲青,却不为她最在意的东西着想,用自以为对她好的方式强制让她接受还满心感动,觉得自己付出很多,这算是感情中的道德绑架吧。
真正的付出,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站在对方角度,去真正体验、在意、呵护对方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共情。
就像湫对椿的付出,舍弃自己满足椿的心愿,让椿快乐,第一次他也以为放掉大鱼是为椿好,后来他懂得了真正的好是把椿送到鲲身边。
这只是一个呵护心爱之人心理感受的例子,并不是说一定要这么牺牲自己。
影片中泰国人补办身份证非常容易却让缅甸人费劲波折,中间的贪钱官员、贩卖信息犯罪分子…真的是社会的蛀虫,蚕食着底层人物累死累活挣取的所剩无几的心血
很有时代和胶片感的叙事节奏,一个满足于深山野林寥寥度日,无谓炎热工厂灼灼汗粒,纯情又踏实的男孩,一个向往繁华闹市人生可能,不惧爬上床沿的张舌蜥蜴,执着而不甘的女人,一起忍耐过偷渡车里的幽暗与封闭,感受过工厂里透凉的冰水,淋过街头的泼天大雨,也在追逐身份的荒郊路上,吹过带着一丝希望的风,怎奈道向不同,安分守己的初心,与人往高走的追求,是注定走不到一起,既然心爱的姑娘她不爱你,大可相忘于瓦城,各花开各田,各人走各道,为何要带着她和整个肮脏破败的世界一别两宽,何不干干脆脆的放过她,放过彼此
看完电影,再看了影评和导演的访谈,才慢慢明白这部电影,也才明白导演在其中设置的一些点。
在此就不剧透了,只是简单的说一下看后的感受,个人比较喜欢电影开头的那个场景,女主角乘船离开,然后再见瓦城四个字出现,虽然很矛盾,但喜欢就是喜欢,管它矛盾不矛盾,即使没有什么新意和技巧,但却引人注目。
不知道是后期配音还是演员有学一些本地方言,影片里面演员的对话听起来至少不会让人觉得尴尬。
也许是了解的不多,知道男主角柯震东,但不认识女主角,一度以为女主角是本色出演,确实演的不错,能让观众有这样的感觉,总得来说男女主角演技真的不错。
一直没有看懂男女主角之间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后来才知道是追求不同,电影不会去放大一些情节,只能靠观众去摸索,比如说在福利社同事提醒男主角不要熬夜和买类似于毒品的兴奋剂吧,这些都是这部电影所要表现的东西。
最让我心惊动魄的是蜥蜴的出现,真的有点吓人,但后来回想的时候,觉得导演处理的还是很不错的。
情节不是我以为的,结局更不是我意料中的,但让人想不到的电影不是更出色吗。
此次觀影,對我來說《再見瓦城》是沒有什麼後勁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我還沒準備好,或者只是單純的沒有經歷過那樣的世界所以有些難體會罷了。
全片的節奏非常緩慢,導演幾乎都是用長鏡頭在說故事,雖然看起來平淡、但鏡頭下的情感卻是非常的濃厚,而故事的轉折點更是突如其來。
本片是以一個長鏡頭開始的,像是奠定了這部電影的基調:穩重而緩慢。
一條流速極緩的河流,是緬甸和泰國的邊界,跨過這條河有一個大都市,曼谷。
偷渡成功後,蓮青便可以賺取大把大把的鈔票寄回老家,讓家人也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同樣是偷渡到泰國打工的阿國在搭車前往市區的路上對蓮青產生了情感,但兩人對未來的憧憬全然不同,故事的走向越來越難以捉摸。
我在進影院看本片時,真的是一篇影評都沒看,甚至連電影簡介都沒看過,只是因為趙德胤導演,我便進戲院看了他的新作品了。
而這部片果然依舊是趙德胤導演的風格,雖然說本片是趙導演首部從獨立製片轉為商業長片的電影,但本片真的非常的“不商業”啊!
是部文藝感很重的電影,然而與我很喜歡的《冰毒》不同,本片算是非常好理解的,而且轉折點來的突然,也因此讓觀者有著非常深刻的記憶點,尤其是在眾多長鏡頭之後安排了幾個快速切換剪接,老實說,我是真真切切地被震懾住了。
所以,想要嘗試這部電影的朋友也不必感到太多的負擔,這部片很好理解,只要準備好精神迎接許多非常樸實的長鏡頭,你也會喜歡這部步調緩慢的電影的!
其實我真的很少看由“長鏡頭”組成的電影,這部意外地讓我還滿喜歡的。
尤其,在長鏡頭底下,演員的功力更是會被看得透徹,趙導給吳可熙和柯震東很多的空間,長鏡頭下兩個演員的情感好像也隨著鏡頭傳遞出來:等待。
這部片給我一種感覺:就是等待。
無論是阿國等著蓮青愛上自己、或是等著合法的工作證到手、等著找到一份還不錯的工作、等著美好的未來......等,都是在等著什麼。
而第一幕的那條兩國邊界的河流,像是一個無法回頭的決定,跨過了就回不去了。
其實說到阿國與蓮青的相遇,幾乎就只有短短幾秒鐘,可是自此之後,阿國像是吃下了迷魂藥一般,對蓮青有著說不清的迷戀。
一連串的等待就此展開,而這段讓我始終無法明白的愛情,也正一點一點的為故事的結局做鋪陳。
對於未來,我們好像也像阿國和蓮青一樣引頸期盼著,然而腦海中關於未來的藍圖,每個人大概都不太一樣吧。
阿國想要的未來,是賺了錢帶蓮青回緬甸開服飾店,過著平凡但還過得去的日子;而蓮青想要的未來,則是一輩子在大都市打拼,永遠地待在這個城市,再也不要走回頭路。
兩個人對於未來的想像可說是截然不同,簡直是背道而馳。
可是愛情就是個說不通的東西,長鏡頭底下,阿國繼續等,他盼著有一天蓮青可以因為繁雜的辦證手續知難而退,跟著他回緬甸過平凡日子。
隨著相處的時間拉長、蓮青手上大把大把的「夢想基金」一點一點的減少,阿國越來越沒有耐性,越到後來,鏡頭更快速地切換:阿國等不了了。
突如其來的轉折,讓這兩人的命運終於走到了同一條路上。
老實說,其實一開始我是覺得過多的「長鏡頭」有些沈悶,在座位上不斷找尋舒適的姿勢想好好地投入這部電影裡,不過越到後來,我則越被演員的魅力吸引住了。
我從《冰毒》就一直很喜歡的吳可熙,在本片依然大放異彩,非常的樸實,然而眼睛映出對於未來的一切卻是閃耀的,同時臉部細微的表情也完整地呈現出蓮青的失落與壓抑。
最讓我意外的莫過於柯震東了,在本片完全抹去他那閃耀的明星光環,完全的投入本片,一點明星的氣息都不留,在眾多的工人中一點都不顯眼,真的是完全地成為了阿國。
本片的演員真的讓我非常的喜歡,長鏡頭底下不做作的發揮真的令我感到佩服。
然而,我卻覺得本片的後製讓我不太喜歡:許多切點太突然且刻意。
有些鏡頭,若讓演員有更多表現我想會讓阿國和蓮青的情感更為明確,因為兩位演員都已經成為了角色本身,眼神中可以看到一些隱晦的愛情,可是在很多片段中卻是被切掉的,不只演員的表演沒有被完整的呈現、觀者也會感到突然且情感被截斷一樣,這些長鏡頭反而變成了零碎的組合。
若是能更順暢的剪接這些長鏡頭,我想阿國和蓮青的情感大概也能讓人看得更明白一些吧。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幾乎沒有使用配樂。
還記得幾年前曾經在影展放映《冰毒》時遇到趙導,當時也問了他這個問題:為什麼選擇不使用配樂。
當時趙導的回答是,希望能讓電影更貼近觀眾,不去修改那些原本的聲音讓觀眾能輕鬆的融入當地的生活,就像是你也在那裡一樣。
在本片亦然。
沒有太多的配樂,是部很樸實很簡單的電影,像是在記錄著什麼一樣,緩慢而動人。
(第一次写影评,很装逼的把所知道的都写了上去哈哈哈哈。
高能剧透,介意者慎入。
) ♥ 《我的少女时代》的陈玉珊导演在15年上《康熙来了》的时候,她曾表示,很多戏都要拍两次,第一次是观众从林真心的立场看到徐太宇对她的感觉,要拍第二次就是要从徐太宇的角度,拍徐太宇对她(林真心)的感觉。
观众进影院第一次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说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可是你回头看第二次的时候,从不同角度,你会觉得很多表演跟你第一次看的时候,有很多的不一样。
基于这种想法,第一遍知道结局后我回头又看了一遍《再见瓦城》。
我记得看第一遍的时候,105分钟下来印象最深刻只有女主被蜥蜴扑身和最后男女主的悲剧结局这两处。
因为看到那两处情节时,我的反应都是一脸懵逼,女主卖淫为什么是蜥蜴扑身?毫无征兆男主就这样杀了女主然后自杀? ★ 第二遍的感受和第一遍确实不一样,先来谈谈我懵逼的第一处。
蜥蜴扑食的时候异常凶猛,用蜥蜴扑身来暗喻女主的失贞,导演的这一超现实的手法在懂了之后会发觉是一大亮点。
在小说写作过程中有一种能很成功的体现情感的手法是“节制大于放纵”,赵德胤导演是导演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编剧,他很清楚,如果正面直接拍摄女主失贞的激情戏,这种戏码又低俗又烂大街,但是如果用蜥蜴扑身这一侧面刻画,将电影画面的重点放在女主隐忍的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上,则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这就是“节制大于放纵”情感刻画手法的精妙之所在。
蜥蜴扑食后紧接着的下一个镜头画面是女主平静的靠着椅座熟睡在公交车上的画面,再结合前一个画面,很容易就会使人产生“希望这一切都是一场梦,一觉醒来什么都没发生过的”念头,这是导演在影片中埋下的一个小心机,并且很显然它起了作用。
★ 再来说说第一遍的时候我懵逼的第二处,“突如其来”的血腥结局。
给突如其来四个字打引号是因为仔细研究了之后发现,这结局似乎也算不上说真的就是毫无征兆的发生的。
导演十分擅长细节处理,在全片埋下了非常多的伏笔。
第一处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最开始女主莲青被好友阿花诬陷偷钱赶了出来的那件事,这件事影片中没有镜头画面来记录,只是通过男主阿国在吃饭的时候在他大姐面前三言两语带出来的(当时女主也在场),他的目的很明显,希望大姐因为同情,让莲青住在她那里。
因为只是阿国简单的叙述所以阿花诬陷莲青偷钱这个事件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没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也无法考证。
不过我觉得阿花心情再不好也不会到凭空捏造事实将好友赶出去的这个地步(从开篇女主莲青给阿花带的一书包家乡美食就可以看出来她俩的关系很好),看到后来我甚至觉得这个事情可能和阿国有关,阿国去过莲青的住处,也认识阿花,他为了让莲青能住在他大姐家,住在他能够经常见到她的地方,使手段让莲青被赶出来也不是不可能。
当天晚上,阿国第一次小心翼翼的触碰了莲青的手。
第二处的细节伏笔更加验证了我的这一想法。
莲青被餐厅也解雇了。
因为警察晚上突袭餐厅宿舍查人,老板保释了她们之后就解雇了没有登记证的她们。
警察为什么早不查晚不查偏偏就在莲青搬进去了餐厅宿舍不久就突袭检查?阿国的大姐家离莲青工作的餐厅很远,所以阿国想让莲青住在大姐家的想法被莲青拒绝了。
送莲青去餐厅住的那天,阿国看到了在门口盯着莲青看的一脸猥琐样的阿金(也是餐厅员工),抽了根闷烟之后二话不说进去拿了莲青的行李,试图劝服莲青跟他去工厂,他的这一想法又遭到了莲青的拒绝。
警察是晚上突袭检查的,当天白天阿国来餐厅找过莲青,被告知莲青和阿金一起出去学泰文了,阿国当即脸色变了。
住大姐家和去工厂免费住在工厂都曾遭到莲青的拒绝,如今还和他很不喜欢的阿金一起出去……如果说这些细节都不能表明是阿国找来的警察,那么导演又抛出了另一个细节,在警局外,老板对莲青说,保释你的钱,阿国出了8000。
随后,阿国带着被解雇后一脸茫然无措的莲青收拾行李去了工厂。
这种突发事件为什么阿国会在第一时间知道并提供了保释金?前后细节一呼应,事情的真相就在不知不觉间浮现了出来。
阿国终于如愿的把莲青带来了工厂,带到了自己的身边,阿国本以为他们可以一起努力工作攒钱,然后回缅甸结婚(这些后面都有提到),结果他很快的发现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泼水节是整个影片中阿国和莲青以及其他的工人们唯一一次绽放的发自内心的开心的笑容的一幕,并且在这一幕中,阿国送了莲青昂贵的项链,他们的感情更近了一步。
泼水节的短暂快乐是一个转折点,此后就是莲青为了办证的各种遭遇(被骗钱、失贞),(这期间阿国向她隐瞒办证的五娘打电话给她的事,这是阿国第三次的耍“手段”),并且同时她和阿国的感情已经在走向通往破裂的下坡路。
第三处为阿国扭曲的性格埋下的伏笔就是他的熬夜,阿国经常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在他和莲青还没有分手之前就是这样。
影片51分钟的时候,在福利社(也就是便利店),阿国买东西的时候一个同事塞给他大麻,说熬夜需要,另一个同事经过他的时候拍了拍他的肩膀劝他不要再熬夜,影片到这个时候并没有正面记录阿国熬夜的镜头画面,但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侧面将这一事实体现了出来。
他这时候熬夜的原因估计只是一心想早日攒到钱(后面会提到)。
在他和莲青关系破裂后,影片第87分钟开始,第一次正面拍摄了阿国熬夜的镜头,长镜头里,阿国疯了一样往烧火的炉子里摔柴,这是影片里一向呆呆的阿国第一次暴躁情绪的发泄。
然后接下来导演又用了一个长镜头,黑暗里阿国坐在床上吸着大麻,然后将盒子里攒的钱慎重的的拿出来数,一遍,又一遍,黑暗里你能感觉到溢出屏幕的压抑,似乎会让你觉得,下一刻他就会把所有的钱往地上重重一摔。
如今就算攒够了钱,没有了心爱的人似乎也好像没有了什么意义。
这些细节都可以体现出阿国内心扭曲的占有欲和强烈的不安全感与隐藏的暴躁压抑情绪,如果说这些是导致他最终血腥抉择的直接原因,那么是否有一个导致了这个猝不及防的血腥结局的间接原因呢?
他们的眼里装的始终不是同一个世界。
这就要提到另一个贯穿全影片特别吸引我的细节伏笔了。
影片中出现了多次阿国和莲青同框坐在车后面的场景,每次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都会不自觉的注意到他们两人的不同神情,尤其是眼神,阿国的眼睛里没有很复杂的情绪,经常是一脸呆滞的望着身边的一切,同框对比之下,莲青的眼睛里所带的情绪就要复杂的多,有时她很难过,有时她又害怕紧张且拘谨。
他们的眼里装的始终不是同一个世界。
除了同框时候的眼神细微对比,再就是在言谈中很显著的体现出来的差别。
阿国不止一次的想要说服莲青不用办证,莲青也不止一次的反驳他。
阿国所追求的不过是攒够一百万铢回缅甸开一个服装店,然后从中国市场批发衣服来卖,并且希望能和喜欢的人结婚。
而莲青所追求的是先办个证(为此她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离开工厂换个好工作,然后存多点钱再弄泰国护照,再然后去其他想去的地方,换句话说,她想看更大的世界。
这份爱情注定会以悲剧结尾。
(其实女主最后是实现了她所追求的第一步的,从影片最后挂在女主房间里的套装就可以看出来,只是可惜,有时候命运就是这样的爱开玩笑。
) 如果说还要为这“突兀的”结局找一个其他的原因的话,那么,出于某些原因,男主柯震东的戏份被大量删减不知道算不算?(包括意淫打飞机的戏、影片后来的尾随与跟踪女主的戏等) 纵观全影片,不得不感慨集导演与编剧于一身对一部电影的影响之大以及男女主眼角眉梢之间对于情感的把握得当,这部影片中导演对于细节的处理能力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的开头,第5分20秒的时候,男主阿国第一次遇到女主莲青,并接过了她手中的晕车药吃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影片的最后,在楼下踌躇了很久的男主最终爬山了楼,选择了毁灭,故事结束。
我猜中了这开头,却没猜中这结局。
在我的正文开始前,我引述一句金马影展对它的评价:画面写实、情节流畅,舍弃戏剧化的冲突,以留白和节制,激发观众的想象,堆栈至结局的爆发,令人震撼。
故事简单至极,讲一对来自缅甸的青年男女,偷渡到泰国讨生活,男的短视,只想着存到一笔钱就回到缅甸开服装店,女的想着换到泰国护照去台湾工作。
那段对话很有意思。
男的问女的,去了台湾还不是给人打工。
女的没反驳他。
静默之中的留白,给观众想,打工和打工,是不是有不同。
就这么一个分歧,注定他们不是一路人。
底层生活其实很无趣无聊,影片大部分都是固定机位镜头,没有追随,任镜头里的人物来来去去,或者不来来去去,无他,他们从事的就是机械工作。
当他们花了一大笔钱办了一个假证后,声效当中来了一个双重意味的惊雷。
大雨滂沱,搞得好狼狈。
至此,男的终于肯定,办证这事纯属竹篮打水。
但是女的始终不放弃,她走上了那条片头介绍的路子:简单又轻松。
你懂的,一个年轻的女人,值钱的就是那身皮肉。
接下来的这场戏几乎算得上是全片的精华和高潮,灯光、布景、蜥蜴抓取了主要的目光,蜥蜴的不停扭动传递给了观众百分百的惊恐,色——情味道又在一开场的挂画中散布,它的尾巴在女人脸上滑动使恐惧和色——情同时交织在一起,直教人拍手。
另一边是怒火中烧的男友,这场戏一样不容忽视。
他沉溺在毒——品的安慰剂里——看到这里我几乎要笑场,柯震东的负面事件使他几无翻身的可能,这电影用他,是不是就看中他真有过如此经历?
繁重的体力活都消散不去内心的愤懑,熊熊的大火是内心的体现。
影片的结尾以出乎意料的血腥双杀收场,男人无声的眼泪和女人的拼命挣扎,好比泥沼里生活的缩影。
看完之后惋惜女主角的心会更多一些,她付出了自己能付出的,最终获得了她想要的,结果因为窗户没关紧,溜进来一个前男友就命丧黄泉了。
然而前男友的所作所为又不全然让人切齿,一出场就是让座,后面所有的热心、付出都是在靠近,除了三观不合,对她真的好。
在镜头当中似乎是睡在一起的两个人,手是小心翼翼的靠近。
结婚的询问和未来的承诺。
但是两人始终是清水的情侣,也许双方都心知肚明有那么一天。
所以他咆哮着想做点什么,她最终要做那束凋残的玫瑰。
有个地方也很有意思,导演用两个镜头拍摄了挂在墙壁上的画,一个是开启,一个是结尾,像是毫无关联,又像是互相呼应。
看完了《再见瓦城》,嗯,先说一下总体的感受吧!
“无奈”每次看到这种为了活着而活着的内容就深感无奈,如果过程还不一帆风顺,有许多的波折的话,就更加感受到无奈了。
整部电影虽然有很多的长镜头,对于某些生活片段用流水账一样的节奏呈现出来,但整体的电影节奏还是不错的,反正是我能看懂并且能看得进去的。
我尝试说一下我的感受,女主青莲,和男主阿国,是来自缅甸的偷渡客,他们来到泰国打工赚钱。
工作证是串联起整部电影的线索。
有一次男女主讨论工作证办下来到底有没有必要的时候,知道了阿国他对未来的想法是,在工厂做工(工作证就没有什么办的必要,工厂不在城里)存到一百万铢就回去缅甸开一家服装店,去中国进点衣服来卖。
而女主青莲想办好工作证,去曼谷做工作,赚到钱办理泰国身份再去台湾。
想见更广大的世面。
虽然生活艰难,两人目标也都不一样,但感觉未来还都蛮有奔头的,好像为着目标去努力干就行了。
但原本就很辛苦的生活,总是很轻易的就会被击垮。
一起工作的同事阿富因公受伤断了一条腿,工厂给了四万就回家去了,一起回家还有阿燕,虽然不知道他们什么关系(电影没有明说)这个交给观影者想象问题不大。
但他们和男女主告别的时候,互相说着“早点离开工厂”“再也不要回来了”就可以看出男主的理想趋于破灭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女主的理想即将破灭,男女主一行人来到办证的地方,证件不能立马拿到,却要早早交好钱钱,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种时刻,你要早早的付出,去等待一个看似一定会到来的结果,可这结果来了是幸运,不来也得自己承受。
当然毫无悬念的证件是假的,人生嘛,总是会不那么如愿,青莲才不会那么轻易的就放弃自己的追求,办证嘛,还得想办法赚钱钱。
阿国吸毒堕落、女主卖淫堕落(我实在是有些不明白,从影片一开始看起来傻傻呆呆的女主;她朋友都说她做不来她们的工作的女主;甘愿每天在苍蝇馆子洗14小时盘子,拿到工资乐呵呵的女主;在工厂做工天天吃冰块泡面的女主)为啥还是走上了卖淫的道路,从一开始我能看出她想好好工作赚钱的决心,但是我真看不懂她的究极目标是什么?
那个大蜥蜴的意象表达,不知道是为了过审,还是导演的有意而为之,我觉得挺好,无论挑一个什么样的演员来拍,都不如这个大蜥蜴更来得能表达出那种可怕和恶心,有些内容真的不用完完全全清清楚楚的表达出来,交给观众就好了。
就像好的文章也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一样。
最后的结局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虽然没太敢看,但我是第一次看到杀人是捂住口鼻,将刀尖对准心脏用力刺入,这样的刺入方式就好像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一样,压抑的,有挣扎,但还是深入的要命的刺进去了。
也是第一次看割开颈动脉自杀,没有转场,而是裸露的镜头播血液喷出,我只偷瞄了第一次喷血,后面喷了好几次只听到了声音,好可怕啊!
关于阿花:阿花是莲青的朋友,可在这个场面中,阿花是最后一个出现的,她自己去端面,接受为什么不带钥匙的询问,自顾自地翻杂志,对莲青说的话也只是自己的情绪发泄,然后在独自走开。
阿花更像是早一批的借宿者,因为工作证的问题情绪暴躁,再成为到后面别人口中的神经病。
当莲青给阿花介绍从老家带来的食物时,罐子外面用报纸包着,她撕开报纸的时候手法简单又有点粗暴的,扔在自己的侧面,在起身去换衣服的时候还粘上了一个,随后又掉了下来。
工作回来之后发现阿国在屋里,莲青很惊讶,阿国的大姐和阿花是朋友,他知道莲青在这里就过来了,给她带了两样食物。
本来坐在床上的阿国,像莲青一样,坐到地上,告诉她自己买了手机,要她的联系方式,在知道他没有时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写在纸上留给来了莲青。
这是第二次见面,又留了联系方式,还带了一点食物。
而阿花躺在沙发上嗑瓜子,看电视,却一言不发,她总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和装饰性人物。
莲青和她不同,她一直在找机会给自己办证,甚至去卖自己的初夜,或许我永远不能真正地理解她为什么这样子做,不过那就是她自己选择的人生。
关于佛像海报:天花板上贴着一个佛像的海报,绿色的风扇在头顶悠慢地打转,这是莲青刚来到这个国家,对未来开始有了憧憬,她看到的佛像。
结尾的时候,佛像被溅上了血,莲青的生命和在城市工作的生活,都被阿国剥夺了,这不是爱,太畸形了,这个结局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我甚至觉得它是有些僵硬的,可是因为人的感情是难以琢磨和把控的,所以我无法预测阿国会做出这样疯狂的举动,太让人震惊了。
或许当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并不断付出却得不到回报,反而觉得遭到了背叛时,是会变得自己也不认识自己,变得失去理性,这不是莲青想要的爱,可是已经没有办法再改变了。
意料之外的死亡,第一次看割脖子血涌出来的场景,有些无措。
不知道结尾的那个佛像上的血迹从何而来,还是单纯地想表达什么呢?
关于天蓝色套装:莲青被阿彩带去介绍给原来的公司时,穿的是天蓝色的工作套装,在同乡和以前的老板对话时,被问到工作证的事,镜头一直是给着莲青的,莲青的笑是礼貌并带着期待的,她在努力给人带来好的印象,笑,然后不笑,如此反复,最后喝水的时候,我以为她要说话了,结果就结束了,是的,即使说话,又能说什么呢?
那套天蓝色的套装对莲青来说是另一种生活的存在吧,她所向往的那种生活,她之前接触不到的生活,她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愿意过着过去那种生活,才选择来到异国他乡吧。
第二次来面试的时候,她穿着那件工作服,得知是无用证件后,莲青是一个坚强的女孩,可在回去的路上还是忍不住哭了,她趴在阿国的肩膀上,又在拐弯处立起了身体,这个女孩太想在城里工作了。
在她的面前,她没有想过结婚,也不想回到原来的小村子里去,她有自己的野心。
结尾的时候,这个套装整齐的挂在衣架上,不过以后都穿不上了。
关于风:当只剩下阿花和莲青两个人的时候,我才注意到电风扇风的存在,吹着杂志翻页,吹动蓝色的窗帘,吹着那串纸做的挂饰。
在换衣服的地方也有风,风吹动淡蓝色的窗帘,吹起了挂在旁边的灰色连衣裙,还有屋子里的绿色隔帘。
第一次打工后回来的时候是坐公交的,窗户吹来了风,又是风,风又不能吹散迷惘。
在餐馆午休的时候,她们在问怎么办证件的时候,又有风吹着帘子。
(可能只是因为是夏天吧)结尾的时候,如果阿国翻进来的那扇窗户有一阵风吹起窗帘就好了。
(应该还有很多,可能太自然了,我忘了)关于抽烟:乘船过来后,到了等她的那个地方,司机在抽烟。
下车后,来接他们的人,在抽烟。
在餐馆门口,阿国和那个男工都在抽烟莲青她们被捕后,老板拿着烟进来了警察办公室,我总觉得那根烟和他不配,像是特意让他拿着似的,给警察递烟。
来到工厂后,办公室里贴着No smoking ,负责人在抽烟。
第一次办证的时候早起的阿国在抽烟,问莲青想没想过结婚,他说自己想开一件衣服店,从中国进货,(记得莲青在第一次面试的时候说过她之前卖过衣服,卖得挺好的,想去台湾,不知道是不是和这个有关。
)第一次办证时工作人员在抽烟。
回厂里的路上同车的一个抽烟的手入镜了。
在福安脚断后协商和解的时候烟雾缭绕二次办证担保人在抽烟。
结尾阿国在楼下看着高楼里的窗口,他在抽烟,他把狗吓走,他骑着摩托车来回绕了几个圈,他在犹豫。
他蹲在睡着了的莲青的上方抽噎,在用帮莲青切棉线的那把小刀杀死她后,再自杀。
关于细节:在衬衫口袋里装本子和笔。
售票员的零钱盒子她们喝东西的那个个杯子有把柄还是用吸管喝的。
用手提袋装喝的水和吃的面,水喝一口就被挂在了墙上,原始的感觉。
关于配乐:离开警察局,在三轮taxi上的莲青的表情在说她不愿意。
第一次去办证的时候,坐在车里在迷雾里穿行,迷离。
片尾曲。
(这三首配乐我都很喜欢)以下是我只看了开头时写的开头划船过来的时候缓慢安静,突然吃晕车药,帮她,为什么呢?
下车后阿国询问她要不要去他表哥那里工作,还给了联系方式,女孩给了一瓶罐头给男孩。
这样的交流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我和这个女孩一样是沉默的,但我觉得我不会遇到这样的男孩子,即使作为老乡之间的帮助。
我在想,我每天面对的和他们模样相似的那个年轻群体,我们年龄相仿,生活却完全不同。
对于这样的同龄人,无疑,我是好奇的,我不懂他们的相处方式,因为我总是避开与人接触和交流,同样的,我也不能明白这个男孩为什么突然对这个女孩那样的照顾,是因为喜欢,还是出于对看上去更柔弱的对方而热心肠的帮助。
当他们在第一次遇见分别的时候,男孩给女孩留了一张联系方式,女孩给男孩了一罐食物。
我总觉得这暗示着什么,一张联系方式的纸条是微小的,装在口袋里不知不觉地就可能失踪,可一旦拨通那个电话便能够代表着另一个方向的生活,它是细小而厚重的存在;而那个像是榨菜一般的食物罐头则不同,它更像是平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接收之后很难忽视,反而成为了分别后日子里总能够让男孩想起其来源的那么一件物品,可能常驻在餐桌上,是微弱却持久的存在。
这样的一次交换,让我看到了一种不属于我的生活感,属于那些奔波于小城里的即将工作的另一个青年世界。
其实我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我的表哥表姐们,他们在初中辍学后,大都涌向了东南沿海的城市中,他们年轻的生命将开启了另一段旅程,在这个前往异地打工的路途中,很可能存在过与这个电影画面相似的场景,这是一直被我忽视的。
大家总会用谁谁谁去哪里打工了,然后以赚到了多少钱收尾,大部分人可能不会在意其中的过程出现了什么,又有什么在消失。
所以表姐表哥们在亲朋好友们的谈论中是一个脸谱化的概念,以至于我常常把他们当做一个种类的存在,至于其他,漠不关心。
但其实,他们真的离我很近,我渐渐地发现自己常年生活在内心营造的世界里,以自我为中心,回忆中的所有,也看不到其他人的真实存在,而只是无数个人像的掠影,一闪而过。
其他人怎么样,我好像真的漠不关心,我关心的只有自己的感受,一切只是为自己所感而服务,并且长期沉浸于此。
所以与人交流逐渐变得陌生,所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总觉得像例行公事一样空洞,我想表达爱与关心,可是这种做法和过程让我觉得尴尬,觉得不适应,我不知道怎么做才算合适,长期积累形成的旁观者状态,在亲情的面前让我手足无措,使我很难真切地融入到这些我亲近的人所表达出来的喜悦和悲伤中去。
当我觉得这并不好笑,或者我明白在某个时刻我应该去做什么的客观认知下,随之去驱使自己做出相应的行动之时,我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虚伪的,是不真诚的,不是我主动的想做,而是文化习俗要求你去这样做,我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其实我什么都不想做,也不想说,只想安静地待在角落里,这是自己对他人的冷漠吗?
我应该是真的不懂得如何去爱,也不懂得如何被爱,这听上去很可悲,但是这很真实,有点苦恼。
但很多时候,我是想去爱人的,去帮助别人,可能是太久没有和人接触过,所以已经忘记如何交际了。
在各种关于女生被性侵犯,强奸,杀害这样的新闻包裹着,我的内心对于陌生人和这个世界是怀着深深的恐惧和提防的,本来来就不太会爱人的我更加不敢对他人给予信任了。
我也明白世界上有很多比新闻里更加变态、恐怖、惨绝人寰的事情在发生着,有很多人努力地爱着生活、爱着周边的人,也不乏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有平凡的勇敢的正义的普通人,有自私猥琐下流的鬼脸,我也知道人不应该如此分类,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个体,可是内心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对这个社会害怕,我知道,这样的我很可笑,很懦弱,不过这就是我真实的想法。
可是我还是会想勇敢地爱着这个世界,爱着我的生活,同时警惕着。
所以当我看到它们之间的自然情感时,我是疑惑的,如果在现实生活里,我总会往坏处想,这个人有什么企图。
可是,在他们之间,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奇怪,就像是生病了的思想,脆弱不安。
我觉得自己只能够对自己真诚,所以面对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时,我是憧憬又惶恐的。
但电影里的这个画面仿佛在告诉我,这是很自然普通的事,就像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常态一样,我可能觉得这种美好让我迷惑又感动吧,所以才突然想起自己身边的表哥表姐们,他们经历过这样的事件吗?其实已经越扯越远了…..边看电影边写,等到最后看完结局后,omg,还是算了吧,我表哥表姐应该没经历过这样的事… :) 一开始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是真的,可后面的恨也是真的,也许掺杂更多的情感,不过莲青估计并不想承受这样的“爱”吧。
唉,说的乱七八糟的。
本片还挺侯孝贤的,主要特色是把情感升级部分留白了,却把情感启蒙部分延长,导致很多人认为阿国和莲青的情感厚度并没有那么重。而且结尾做的潦草,把整部影片变成犯罪片思路,不好。其实这个片子的问题和优点,和无依之地有点像
还是挺不错的,平淡的叙事,纪录片式的影像,两个演员完全融入当地的口音,下载的片源比较模糊,反而更增加了这份粗粝感。少男少女因偷渡堕入深渊的故事。蜥蜴的出现增加了整部电影的美感。仿佛一切苦难只是一场梦。评分:7.0/10。
整体比较无力,不痛不痒。对白口音实在太奇怪了,而且感觉导演用长镜头的唯一目的就是拖时间。。。。。
欣賞不能,許多地方都很生硬。
柯震东没怎么进入状态,起码发型什么得稍微弄土点吧。二人定情那场戏太小资暧昧含蓄了,与身份不符。最出彩的是裸露上身的柯往火红的炼钢炉里投掷东西那场戏。结尾太莫名。不论视作社会批判还是爱情悲剧,都是文不对题。
没抱期待 略惊艳
失望
赵德胤其实不见得有太大突破,吴可熙是一如既往的稳,最大受益者是柯震东,简直脱胎换骨!也不对,他本来就是有演技的…
全片我最服气的是林强 各位 不要再说什么侯导式美学泰国牯岭街了好吗 我们Midi只是个青年导演经不住捧杀 不吹不黑 理性评论谢谢 【说心里话我还是想嫁的
不知所云
一个人对你有多好,就可以对你有多恶。付出与索取这就是华盛顿。
虽然电影比较冗长,但确实值得一看。看完之后发现要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因为世界上还有大部分的人挣扎在死亡和命运的边缘。不要再觉得自己惨,其实你已足够幸运。
也就只有蜥蜴部分是亮点,但却是孤立的存在,以及结尾用力过猛,没有前情的各种铺垫,让人觉得不在情理,也因此难以共鸣。导演对人物塑造,以及场景的利用能力有限,典型的一部主题先行,情感浓度没有达标的作品。
那个蜥蜴出现的时候真是浑身一紧 瞬间准确体会到莲青的恐惧 独特的风格 节奏慢 但不难看
吴可熙不错,看看她以后的戏演得怎么样。剧本不行,看来迷笛贼还没学会怎么写剧情片。
帅就是帅任凭你咋化妆也还是帅,女主给我一种我涛姐的感觉。蜥蜴那段惊呆了。不过这种地域特色和题材的电影还不是谁都能欣赏得来的,比如国内的工作环境就比瓦城差?
最近心情不好看到这种扁扁扁的镜头真的烦
在异乡为客,除了言语不通,还有身份尴尬。想要获得一个认同,得付出代价。虽然来自一个地方,依然可以志向不同。最坏坏不过,一个努力想要抓紧,一个努力想要挣脱的,异梦。
东南亚版哈内克,巨蜥那段真敢想,至于都在讨论的牯岭街,别逗了。
在缅泰过境密林丛中蜿蜒马路上和黑工厂里的华人身份寻找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