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的镜头,没有过多的修饰,演员们的真挚演技,带入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强烈的民族感,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现如今更不应该丢失,近几日的萨德问题,国人表现出的爱国精神很是令人感动,今晚国足又赢得了比赛,赢得了尊严,抗战的先烈们,谢谢你们,这盛世如你们所愿,从不曾想起,也从未忘记过你们的铮铮铁骨!
抗日神剧层出不穷,且都惯用各种夸张手法,但是,无论是戳中泪点的,还是戳中笑点的,都很快成为了过眼烟云。
而这部抗日电影《我的上高》,看过之后,却令人久久难忘。
在如流水般缓缓展开的剧情中,我感受到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
主人公黄清谷,江西上饶人,时任上饶提学,不以官位自居,却常以“读书人”自命。
南昌沦陷,毗邻的上高县城危在旦夕。
黄清谷被连升三级,擢为上高令 ,不顾一众士绅、贤达的劝阻,慨然赴任。
碧水清波,清谷携妻儿,乘舟离去……履职后不久,清谷回乡祭祖。
时局更加动荡,大战一触即发,一位年长的乡绅问他,若临大事,作何处置?
他淡淡地说:“职守!
操守!
”乡绅又问,若如此作何托付?
他立刻目光炯炯:“我即为上高令,上高乃是我的上高,上高子民乃是我的子弟。
”乡绅与众人皆承诺:“先生子弟亦我等子弟!
”绿水清波,清谷登舟离岸,高揖而去……乡绅肃然含悲:“清谷,怕是回不来了!
”面对众人的疑惑,他缓缓道来:“县令的职守,是与城池共存亡!
读书人的操守,是义不受辱!
”……当时之势,国军屡战屡败,日军虎狼环伺,再回上高,无异于慷慨赴死。
黄清谷没有退缩,他再次坚定地向上高走来!
虽临末日之期,仍尽职守之责。
驻军士兵为害百姓,致人死命,他为了严惩凶犯,咆哮军营,讨要公道。
将军认为他只是一介酸儒,毫不理会。
他组织民众罢市,据理力争,终于惩除奸恶。
从此军纪严明,百姓归心。
将军也开始注意到这个文弱书生身上的血性!
城破在即,清谷带领民夫出城助军,把自己的家眷留在城中。
无论是回乡祭祖还是出城助军,临行前他总是细细地叮嘱妻子:买粮不要超过三斤,外出买菜一定远离城门,以免百姓误解,民心生乱;你是读书人的家眷,遇事不要慌,不要失态。
路遇出征的士兵,带兵的师长请黄县长为大家讲讲三民主义,黄清谷只说:“告诉士兵们,伤了有人抬,死了有人埋!
要粮上高给!
要人上高出!
”战地援助,他首当其冲,无惧生死。
炮弹就在身边炸响,老表们四散而逃,回头看看,黄县长还在埋头挥镐,于是老表们又都默默地回来了。
将军也开始对清谷以礼相待了。
将军甚至已经对清谷充满敬意了。
决战在即,将军派人给黄夫人送去一些钱,黄夫人拒绝了,她表示——城破投河,追随丈夫而去。
她日日受丈夫的教诲,早已无惧生死,心地坦然!
如此县令,如此夫人,将军,感其至心,传令各师,誓与上高共存亡!
上高会战大捷!
据资料记载,上高会战的胜利是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少有的胜利。
在历时二十六天的上高会战中,上高出动了占全县人口三分之一的民夫,县城百姓每天为部队捐粮六七千斤,上高战役最后的胜利,离不开上高百姓的勠力同心!
这其中上高县长黄贤度(黄清谷的原型)更是功不可没!
清谷其人——临危受命慷慨赴任为民请命为国守土无惧生死这样的读书人,理应称作“士”!
他有士的弘毅!
有士的道义担当!
他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清谷时时把“读书人的体面”挂在嘴上,把“士子的精神与风骨”看得高于一切,为此他愿意付出身家性命。
不是对死亡没有恐惧,当目光投向妻子和一双小儿女时,眼中有不舍,更有愧疚,但是,他的一生所学,他的毕生追寻,让他别无选择。
正是因为有了内心的坚定,清谷临大事而方寸不乱,自有一股静气,自有一份定力,这是精神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力量!
影片中两次出现碧绿如玉的,静静的河流。
这是一个意象,也是一个隐喻,喻指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河,静静地流淌着,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里。
它可以使人温润如玉,可以使人宁静致远,但同样是这条河流,也可以使人性烈如火,纵横驱驰!
纵观上下五千年,我中华民族,何以经千年颠沛竟依然魂魄不散?
何以历万种灾厄却总能涅槃重生?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都流淌着这样一条静静的河流!
当山河无恙,它是绿水清波。
当神州罹难,它是碧血干戚!
这部电影没有上过院线,只在CCTV-6播出过,我估计上院线可能票房不保。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标记“看过”的人不到1000人,可以说是相当小众。
然而,影响力小不能说明拍得不好,影响力小不能说明立意不高,豆瓣的评分只能说明看过的都说好。
这是一部非典型抗日题材电影,从头到尾你都看不到一个日本兵。
讲的是一介书生临危受命,到抗日最前线当县长的故事。
不同于我们一般看到的国民政府官员形象,他先人后己,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的办公场所让给还在危房里读书的孩子们;他为民请命,让驻军从严处理抢百姓粮食和奸污民女的军人;他刚直不阿,对同僚的投机倒把当头棒喝;他身先士卒,带领民众挖战壕、送军资上前线,告诫家人如果城破就投河自尽。
就这个一个执拗的书生,从驻军总司令的眼里由“酸儒”最后变成了钦佩。
军民一心,众志成城,最终上高会战取得了中国抗战正面战场少有的胜利。
有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而这就是中国文人的风骨,读的是孔孟圣贤书,心中有仁义礼智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可开坛布道,武可挥斥方遒。
有为了记录“崔杼弑其君”而被杀的史官三兄弟,有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写即位诏书而被诛十族腰斩的方孝儒,有高喊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
有之,请自嗣同始!
”的谭嗣同……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存在,中国文人的形象才是那么高大,而不光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而已。
我喜欢两个人物第一个,就是黄县长的太太,长得很好看是真的,演得很好看也是真的。
第二个,就是黄清谷了,这个饱读诗书的酸县长实在是太优秀了。
这俩人,都很好很优秀。
你说县长太太也是啊,说去别的城市就去别的城市,说搬家就搬家,也不在乎条件如何,作为县长太太,糊墙也干伙夫也干厨子也干,丈夫说什么便是什么,处处支持丈夫的工作。
还显得那么优雅有气质。
对她来说,一家人在一起不分开心里就踏实清谷县长最叫我感动的是县长与自家太太的相处。
每一次的离别,相互深深地鞠躬,心疼自己的太太那些眼神、动作,我不知道是不是有文化的人都是这般作风还是其他,但是这种细节真的是暖到了我心里,这种书生做派,温文尔雅,所到之处便是礼仪。
这怕是我的理想型了,可能是因为我现实生活中几乎不认识这种人,所以很有好感吧。
但是这样真的很好啊,认真地对待别人不就是认真地对待自己吗?
看这个片子我居然被感动到了。
本来开头沉闷的让我放弃,离战争片太远了,一股浓浓的落魄的酸楚,有一种必败的苍凉,让人不舒服。
而后面一层层的拨开这个人物的内核是那么热血,那么励志,似乎世界都在围着他在转,战争的胜利似乎有神助。
让我不由的想起好莱坞大片《血战钢锯岭》,何等的相似!
同样是一个人的执着掀起一场人心的革命,从场面上好莱坞是没得说,而人的执着的精神来源更强调个人的英雄,所有人也只是军队的胜利;而黄县长本人没有那么英雄,外表更多是懦弱的书生,但思想内核则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基本的伦理道德,只是简单但有力道的感召着每一个人。
美军的一场战役是他们强大的国家在支撑,对每一个战士来讲有困难也有可能牺牲,但民族没有危亡,胜利只是早晚的事情;再看1940年的中国,已经沉浸在落后挨打的屈辱中100多年,国家民族面临何等的煎熬,每个人都是惶惶不可终日,谁都不知道明天将会怎样。
黄县长的力量更具有穿透力,不说那种上纲上线的话,他只是在国家危亡的时候做到了几千年前的孟子提倡的德与行,只是几句话就击溃了那个时代的“常理”。
不能不说中国文化的深远,力道远大于美国的简单直接的英雄主义。
另外,很多人都在吐槽地下工作者的桥段,我不得不说两句。
首先,这是史实,没有必要故意不说;其次,没有因为有这个史实就有意贬低某军,只是比较客观的说了当年的混乱的现实;再者,从情理上说,黄植根于群众,懂得爱民和发动群众,即使当时不是共产。
党,在那个不堪的年代,他的仕途会如何呢?
他早晚也会被逼上这条路的。
总的来说这个情节是合理的。
在看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时,向雪被一位名叫陈更的女选手圈粉了。
为嘛呢?
因为,作为一名工科生,她对中国诗词的掌握和理解,简直到达了一种我们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尤其是当她解读韩愈的诗作“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她说,韩愈的诗作总能让人感受到当代文人的一种骨气。
与韩愈相似的,是向雪最近观看的一部电影,同样的,影片没有煽情,没有渲染,但却用一种特别精致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国难当头时,读书人的一种风骨。
电影名为《我的上高》,豆瓣评分8.2。
乍看到这个评分时,向雪确实被吓到了。
向雪想不出,一个小成本制作的,没有大场面,没有流量明星加持的电影,竟然也能有如此好评。
但事实却告诉我们说,有感情的电影,才是好电影,有内容的电影,才是好电影。
就像《我的上高》,影片的男主角是初上任上高县县长职务的,只不过,学校失修,百姓利益被掠夺,以及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等诸多的事件,都让黄县长(田小洁 饰)要面临的问题众多。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黄县长也确实表现出了一个读书人的酸儒气息,就比如,因为即将有场硬仗要打,所以军方上级领导提出了“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的口号。
在诸多的官兵心里,这口号无疑就是他们的尚方宝剑、免死金牌。
所以,这些当兵的,便将他们自己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
因此,在百姓利益与军人利益出现矛盾时(比如老人家卖菜时被当兵的抢劫,比如良家妇女被当兵的奸污投河自尽),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才会装腔作势的说:“现在要打仗了,处理当兵的自然会引起军队不满,打仗靠军队,宁损害百姓,也不得罪军人。
”
可酸儒书生黄县长却说,上有国法,下有民情,中间有良心,你这个管事的哪条也绕不过去,你自己看着办。
不仅如此,作为一介读书人,黄县长在面对失修的学校时,更是做出了把县政府办公室让与学生们读书这样震惊旁人的举动。
毫无疑问,影片《我的上高》就是用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国难当头时读书人的坚持和底线。
他的坚持和底线不是战火纷飞的豪情,也不是男儿本色的侠义,而是用温文尔雅,用有理有据,用刚正不阿,与时代里的霸主们来一场言语上的较量。
可就是这种没有点滴煽情成分的较量,却生生的让观众们动了容。
可以说,此片虽然名为《我的上高》,但其却用了独特的角度,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便存有的气节和传统。
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它的所有细节和手法,都能让观众们看到一部电影的精致,电影画面更是简朴沧桑但却不失文艺美感。
说实话,《我的上高》无论是画面美感,还是演员演技,都很是抓人眼球,虽然此片不以火光四射的大场面来博人眼球,但那层层推进的剧情和一丝不苟的拍摄,还是比以往的战争片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如果你只是冲着战争片的光火炸裂去看的此片,那么向雪劝你可以换个电影吧。
可如果你没有真正静下心来看看读书人的不同之处,那么,你就很有可能会因为错过这部难得一遇的佳作而悔恨不已。
一部足以唏嘘半天的“战争小品”,差点错过,值得一荐。
风骨,耿介,高傲,克制,缓慢,古雅,全都是:赤子情怀,青山英烈。
1941年,江西上高战役,这段惨烈而辉煌的胜役,电影用的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层叠蓄势,水墨留白的手法,于细微之处说尽大爱小情。
比起黄县长的儒道风骨,酸迂文气;更爱罗将军不动声色,不言忧急,不留退路的悍将风范。
“所谓仁政,就是轻徭减税,让百姓精做土地,教导子弟孝悌忠义。
感受仁政教化的人,有忠信,知廉耻,遇事才能向前;而不施仁政者,人民就不支持政权,就会背叛。
故仁者无敌,唯有仁义。
”这是本片主题,形而上的内容,竟从一部小制作得以体现,且完成度极高,让人震撼。
此前,除了讲述另一时间纬度抗战故事的《赛德克巴莱》,还没有别的抗战片让我感受这等惊艳,拍案叫绝。
正所谓烂片原因各异,好片却必然是各方面都较为完善,这部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作品,再次印证了这个标准。
首先是编剧功力深厚。
故事推进合理,情理通顺,情节面面俱到,大有义,小有情,上至国,下至人,从点到面叙事很周全,没有遗漏。
尤为让人佩服的是台词,字句精致讲究、风情古雅,意思却深入浅出、生动质朴,符合故事展现的年代、地域、人物特点,韵味十足。
几个主要人物性格分明,寥寥数语间已跃然屏幕。
此外,于合乎剧情的基础之上,有升华精神层面,布道中华文明、道德情操,且并无说教空洞感觉,反而流露诚挚,让人感动。
这才是妥妥的正能量,真正的主旋律。
再说制作。
导演手法从容,显得克制有力度,有关战争残酷、军人悲壮、民众艰苦的场面以小博大,氛围足,很到位。
摄影大气,痕迹少,镜头含蓄却表达丰富,清冷色调符合故事题材。
剪辑顺滑,节奏张弛有度。
虽不是院线发行,却有极端正的电影感,整体印象是润物细无声的高级。
再就是演员表演。
选角并无大红大紫的明星或大腕,但主演和配角都很在线。
尤其主演黄县长的田小洁,把一个临危受命的文人官员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与驻军司令和师长过招,在军人眼里,初见他是酸腐,再见他觉得有辣劲不好对付,最后被他的睿智和大义折服,从矛盾到同仇敌忾的几个来回做得干脆利落,铺垫到位。
而当他预见大战即将到来,决定破釜沉舟之时,与家乡同道前辈和挚友诀别,那份坚毅并不张扬,反而是十分隐忍,把文人的风骨和气节,心怀大志者的豪气和决断,推到极致。
最闪光处是,不多的剧情空间,仍不忘刻画他为人夫为人父的柔情,平日对妻儿极力爱护,却因为顾全大局要以身作则,不得不把他们留在战火中心,他也有心痛和歉疚,甚至在噩梦后心悸惊惶……这便打破高大全的偶像设置,又把他拉回到现实,让人感受到来自血肉之躯的不易,为其命运产生悲悯,也更敬重其行为伟大。
总之看完片子,于唏嘘感慨后,从中学习到专业内外的东西,受益匪浅。
觉得,对本片已不能简单贴标签、定义为抗战片,它更像一部有态度、有情怀、有主张、有针砭的艺术电影。
挺好的故事,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抗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故事宝库,那种绝境中展现的勇气与人性在如今是十分罕见的,是闪光的。
什么时候抗战片都能摘下那种样板戏的脸谱,展现鲜活的人物与那个时代的冲突了,这块宝库才算真的开发起来了。
《我的上高》颇有这个样子,可惜场景设计和转换做的不是很好,结局也是匆匆。
小成本电影,没有明星,投资也很小,群演也就几十人,道具也很一般,但是充分把文人的儒雅,风骨,傲气和中国传统文化演绎的淋漓尽致。
对白有古人之风,虽然之乎者也,但是韵味十足,正如电影中所说,效仿宋明时期文人,那是读书人最向往的时代。
历朝历代只要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何愁民族不盛?
何愁国家不强大?
任何敌国也不敢小觑。
只要稍微有点儿人模人样的人,必定塑造成有政治背景的人,难道国民党就没有爱国的人吗?中国抗日的中坚力量到底是有政治背景的人还是国民党?用脑子想想!现在中国的编导一个比一个蠢……
上高会战 好县长文戏的战争片。书生的文雅真的描绘的好。
确实还不错。上高会战
非常文雅的民国县长的朴素描写,但是这样的县长在民国时期非常非常的少,匪过如梳,兵过如蓖,官过如剃这是民国的真是写照。正是因为这样的能吏干臣太少太少才能显得的弥足珍贵。公羊儒家才是正统,程朱理教果是异端
文人气质浓厚的抗战片,面对强权有风骨,面对敌寇有气节,虽偶有酸腐之气,但也不失为民族的脊梁。
为生民立命,先生堪称楷模
故事挺好的,但作为电影这分数太虚了吧……
君子的风骨与力量,和军人的交锋还挺有意思的。
县长演得好,罗将军演得真不怎么样。两人换换可能好些
主题思想是挺好,官为民办事,但过于理想化,演技略显僵硬,台词略尴尬
很踏实的演绎和制作,不过度渲染情绪,央六还是有高人啊
怎么说呢。。。身为上高人情怀给1分吧,尊重历史背景最重要!
同样是在王阳明立功的江西,战争中一个小知识分子的功、德、言,用电影语言描绘了读书人的理想。
上有国法,下有民情,中间有良心。这个把礼义廉耻刻在心里的读书人,在国难中体现了他的风骨和气节。后世的人们,会记得你们。
挺文艺的毕竟是小成本影片,文人的风骨,竟然真是共产党,而且主人公原型还活到了新千年,很低调呀!讲的是抗战前的备战,风格类似《大明劫》,但结尾是好的,写了态度转变的张灵甫,可惜没用真名就说是张师长,没提后来沦为战犯的王耀武,说了远征军爱国将领罗卓英,毕竟是电影频道出品,政治正确
还不错
酸腐
上有国法,下有民情,中间有良心,说得好。
意外的好看
真好,也真像童话。结尾突然有种军民鱼水情的意思,挺恍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