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动物

Nocturnal Animals,托尼和苏珊,Tony and Susan

主演:艾米·亚当斯,杰克·吉伦哈尔,迈克尔·珊农,亚伦·泰勒-约翰逊,艾拉·菲舍尔,艾丽·巴姆博,艾米·汉莫,卡尔·格洛斯曼,罗伯特·阿拉马约,劳拉·琳妮,安德丽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夜行动物》剧照

夜行动物 剧照 NO.1夜行动物 剧照 NO.2夜行动物 剧照 NO.3夜行动物 剧照 NO.4夜行动物 剧照 NO.5夜行动物 剧照 NO.6夜行动物 剧照 NO.13夜行动物 剧照 NO.14夜行动物 剧照 NO.15夜行动物 剧照 NO.16夜行动物 剧照 NO.17夜行动物 剧照 NO.18夜行动物 剧照 NO.19夜行动物 剧照 NO.20

《夜行动物》剧情介绍

夜行动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和前夫托尼(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 饰)离婚后,苏珊(艾米·亚当斯 Amy Adams 饰)嫁给了名为霍顿(艾米·汉莫 Armie Hammer 饰)的男子,尽管两人的婚姻已经维系了十多年之久,但很显然,这段感情早已经失去了激情,疲态尽显。与此同时,霍顿公司遭遇的危机,亦让这个曾经富裕的家庭走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而苏珊严重的失眠问题持续的困扰着她的生活。 某日,苏珊收到了一封意外的邮件,托尼将自己新创作尚未出版的小说《夜行动物》寄给了苏珊,他告诉苏珊,这是一本专门为她写就的小说,希望她能够读一读。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苏珊不断的回忆起自己和托尼自相恋到决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些肮脏而又不为人知的秘密渐渐浮出了水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们依然在这灼热伊克西翁传说DT魔术技法屋塔房王世子女鬼桥2:怨鬼楼只有你听见戴假发的人公子贵姓风云年代纪录进行时第一季小主别闹爱的最后愿望我的初恋情人女囚灵一部有我出镜的影片真假天才暗影游戏第一季别扭合租房灰飞烟灭第三季诱人果酱我是监护人超跑玩家世子消失了一起吃晚餐吗神拳无敌虫师续章荆棘之路薛文化当官记辛普森一家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天才们的恋爱头脑战OVA

《夜行动物》长篇影评

 1 ) 你以为你是女一号 真相是你只是个可悲的女配角

如果这是一部偶像剧,杰克必然是深情的男主角,艾米只能做那个贪得无厌,背信弃义的女二号,最终男主角抱得美人归,女二号只能在悔恨中度过余生。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就算不能成为玛丽苏女主角也能做个幸福的路人甲,但是生活永远充满意外,真相是你只能做个令人唾弃的女二号。

别以为是危言耸听,除了少数幸运儿,各位扪心自问,是否也曾如艾米一样,自私自利,瞻前顾后,骑驴找马,总以为自己能摘得最大的那个果子,结果错过了真爱,只能心不甘情不愿的捧着那筐烂杏回家。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那家快打烊的餐厅,对面空荡荡的椅子于艾米无疑是阿鼻地狱,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

红尘里摸爬滚打的男男女女们,不知看完这部电影会否心惊,想起自己那个求不得,放不下。

 2 ) 夜间独行的幸存者

当晚回到宿舍,室友问我《夜行动物》讲得啥。

我结结巴巴应了几句,自己都觉得故事有些老套。

最后一个男生帮我总结陈词,你说的只有一点让我感兴趣,艾米的眼睛蓝得像从外太空看到的地球一样。

另外一位男生朋友比我先看,出了影院发来消息:看完很压抑,建议别选这部。

我偏偏很喜欢这部电影,虽然它的确就是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

现在大家一致拍手称赞同一部片子,基本不是媚俗就是伪善。

相反,每个人看完,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关注不一样的层面,回味不一样的情绪,才更有意思。

电影取名为「夜行动物」,跟里面男主托尼所写的小说同名。

在托尼虚构的小说里,讲述了自己一家三口自驾出行,被夜里遇上的小混混抢了车、奸杀了妻女,男主作为唯一的幸存者在警察的帮助下追凶的故事。

幸好,真实世界没有那么残酷,托尼和苏珊经历过短暂的婚姻后,就了无牵挂地分开了二十年之久。

我们的汤福导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是这样表达电影的核心:这是一个关于找寻爱的故事,并且提醒人们,遇到真爱不要轻易放手。

很多人看完,都替托尼长舒一口气。

当初背叛他的苏珊,不仅在接下去的婚姻里遭到丈夫的背叛,还抱着能「再续前缘」的自作多情,被扔在约定好的餐厅里一个人喝闷酒。

但我以为,这算不算复仇成功得再议,咱们先来聊聊天谈谈爱。

通常好的故事,从开头即见结局。

托尼和苏珊的爱情就是这样,从久别相逢就决定了分道扬镳。

简单来说,苏珊是托尼的真爱,但托尼完全配不上苏珊。

在苏珊心里,两人完全不是一路人。

最明显的,两人的家庭背景差着阶级,托尼的父亲还早逝。

更何况,托尼自己跟苏珊在学历和情商上也差一大截。

苏珊已经耶鲁毕业、在哥伦比亚念硕士了,托尼还处于准备入学的阶段。

从后来的争吵中可以发现,他的面试没有成功,大学都没有读过。

至于性格方面,托尼敏感软弱,而苏珊简直在聪明机智、善良体贴等各个方面远超对手。

好比俩人重逢,在整个吃饭过程中,托尼一直把谈话导向不愉快的地方,而苏珊是一直在帮忙圆话的人。

先是气氛没到,上来就被尴尬地表白,苏珊顺势点破当年哥哥、托尼和自己的三角关系。

足以说明,当年的苏珊细心善观察,此时的苏珊善良又得体。

再当托尼因为从未主动联系过苏珊的哥哥,自责是个差劲的朋友时,苏珊立刻安慰他:其实你是一个大好人,因为一般直男要是知道自己的哥们暗恋自己多年,早就炸毛了。

这样一说,不仅让托尼不再丧气,还能没有心理包袱地去联系老友;对于接到电话的亲哥哥来说,也是莫大的安慰。

苏珊这一两句话,可谓一举两得。

有人说,苏珊爱的是托尼的才华。

这看似很有逻辑,实际上并非如此。

确实,苏珊的确很喜欢写作的托尼。

但最最关键的是,托尼根本没有苏珊期待的写作才华。

这一点,电影在好几个地方都已经委婉地说明了。

首先,托尼没能凭借当时的才华考进哥伦比亚;其次,当苏珊阅读托尼的作品时也觉得不够好,技巧和创造力都不够好,因此才劝他去读书,同时尝试拓展题材。

另一方面,当年的托尼既没有主动追寻写作梦想,重拾写作也只是为了取悦苏珊。

起码那种状态下的托尼,不可能长成一个纯粹的艺术家。

两人在一起的时候,苏珊就像自己评价的自己那样,没有艺术家的内心力量,只好做一个实用主义者。

所以当感情出现问题,她一直在找为双方找寻解决方案。

而托尼是什么反应呢?

不仅不听劝,还一副受害者的样子:你拜金世俗,你不理解我,我心好痛,活脱脱尔康上身。

这样的对峙,不可能是平等良好的恋爱关系。

大部分时候,苏珊都在扮演家长的角色,无力地面对着讲不通道理、情绪失控的幼儿托尼。

这就是为什么,苏珊的母亲曾劝苏珊该跟一个「equal」的男人结婚,用现在时髦的词叫做「势均力敌」。

其实母亲在此刻很讲道理,她并没有说那个男人是谁谁的儿子、公司开在哪幢楼里,从哪个名校毕业……从头至尾,她反对这场婚事的症结只是托尼性格本身的缺陷。

为什么说托尼并不是苏珊的真爱呢?

简单罗列一些证据。

一直以来,苏珊口口声声表态,要做一个跟母亲不一样的人。

整部电影里,苏珊一共笑在三个地方。

其中一处就是在饭桌上用言语激怒她妈的时候。

这样的苏珊,宁愿冒着被老妈看笑话的代价也要主动跟托尼分手这是其一。

其二,苏珊是基督徒,当她发现自己怀有托尼的孩子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背弃信仰把孩子打掉了。

还有一点,当二十年后的苏珊回忆起托尼,话最先到嘴边的:他是一个作家。

这种形容,把两人之间的隔阂暴露无遗。

试想一下,当我们向别人提起自己喜欢的人,充满爱意的描述通常是,Ta 长得可爱,乐观善良有责任心之类的品质描述。

只有当你介绍所谓熟人的时候,才会解释,哦,Ta 是隔壁班的劳动委员是我们上次活动合作的对接人等等社会关系。

所以说,起码在两人分开的时候,苏珊是完全不爱了。

从头到尾,这段关系最多只能算苏珊爱情海里的一川激流,还夹杂点被利用来气她妈的成分。

苏珊对托尼爱是有过的,但完全比不上托尼对自己的爱。

当然,托尼是把苏珊当做唯一的真爱来对待的。

可惜作为一个没钱没才华,自尊心强又没有上进心,除了日复一日地对着电视报纸抱怨国家抱怨社会,也很难有所作为的男人。

苏珊是他生命中出现的最美好,也是唯一美好的事物,他仅有的强硬和智慧,都用在挽留苏珊的那个夜晚了。

头一遍看的时候,我把托尼虚构出的故事,理解成他对两人如果坚持在一起的结局模拟:终有一天,自己的懦弱会导致深爱的妻子、甚至女儿受到伤害。

再看的时候,我又推翻了自己的理论,其实这是一本描述自己如何被深爱过的女人伤害的小说。

英文片名中,「动物」用的是复数,那么「一帮夜行动物」指的应该是那天夜晚出现,给他们一家人带来巨大伤害的流氓们。

但这个形容,同时又是两人在一起时,因为苏珊夜夜失眠,托尼给她起的昵称。

在托尼的故事里,夜行动物是夜间出没、残酷冷血,当然最后也不得善终的。

这样的设定,既是托尼对苏珊的描述,也是对苏珊的诅咒。

《夜行动物》到底算不算一个复仇成功的故事呢?

被放鸽自,对苏珊这样自尊心很强的人来说,伤害是肯定的。

但托尼能不能从这样的「了断」中得到快感,我们无法确定。

相反,除了蓄意报复的因素外,很可能也是因为懦弱而不敢露面。

二十年才放下这段失恋,真跟一生挚爱的旧情人面对面,他又能鼓足勇气讲出什么样的话呢?

他早已在书中给自己设定了结局,借由虚构男主的口说出:没人能在这场伤害中逃生。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故事,两人到最后谁也没改变谁,透露着一种积极的暗示:个体的独特性不需要修复。

我们中的有些人跟托尼一样,能力追不上欲望,清醒的时间全用来冲洗痛苦。

大部分的我们可能跟苏珊一样。

真的有一天,理想爱情都实现,到头来只会发现,最爱的还是自己,从此陷入有一眼望不到头的空虚和孤独。

朋友曾说过一句安抚的话:我们都是有缺陷的人。

爱情跟睡眠一样,常常被过誉了。

对于托尼的来说,本来一无所有,遇到了自然要紧紧攥牢;但从苏珊的角度看,即便我残缺这一部分,依然能体面地过有秩序的生活。

孤独又和失眠一样,没必要急于修复。

不管是时间还是内心的空白,你终究会适应它,就像适应残疾和考试一样。

如果你无知、懒惰、自私、软弱,那你很可能活得一团糟。

但同时,你也是一个幸存者。

 3 ) 请——像个圣人一样去爱,像个魔鬼一样去复仇。

"When you love someone, you have to be careful with it. You might never get it again."——我猜,汤姆福特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最终想要表达的就是这句话吧?

但当片中所谓的“报仇”完结的时候,我只能感受到加倍的丧,以及费解。

女主虽婊,但罪不至此啊……男主可能是个双鱼男,矫情又磨叽,在心里委屈巴巴的憋那么多年,再用小说的方式呈现这个所谓的“复仇”。

说到底,还是个懦弱的人啊。

最后,请像个汉子一样复仇吧,这样的故事才好看。

具体的复仇招式,请参考来自《呼啸山庄》的狂暴男孩——希斯克利夫。

让对方即使郁郁而终到了坟墓,都会对错失所爱而充满悔恨。

而不是软软的甩出一句“When you love someone, you have to be careful with it. You might never get it again.”就匆匆完事儿啦。

 4 ) 往事狩猎人

#往事狩猎人——《夜行动物》“经历并不是一个人所遭遇的事,而是一个人如何面对遭遇的事”这句被引用在《单身男子》里赫胥黎的名言,也许最能折射出汤姆·福特的影像观念。

73届威尼斯影展上,他的新片《夜行动物》延续着这种纯感性的叙事风格。

汤姆·福特总是把情感和心绪放在第一位,讲故事退而求其次。

那些华丽扑朔的画面,通过特写和慢动作随处放大的感官,细腻入微的表情和动作,那些游离的走神与以及走神后的灵激一颤,具有很强的代入和感染能力,它们拱绕故事主线缠绵而生,形成模糊的层次与交织的线索,将观众不经意间裹挟其中。

作为一个出色服装设计师,他是天生的视觉动物;而作为一个成功的生意人,他又很清楚自己的强项和弱点——直到目前,他在电影中从来不涉及故事的主要脉络的写作,而是将心仪的文本改编成属于自己的东西。

《单身男子》是改编自克里斯托福·伊舍伍的同名小说,《夜行动物》则是奥斯汀·怀特(Austin Wright)在70岁时写下并在1993年出版的小说《苏珊与托尼》(Tony and Susan)——值得一提的是,似乎是来源于对文学对书本的尊重和迷恋,相比一些习惯于洋洋得意的把原著修改得鸡犬不宁的导演们,福特改编的忠实度则非常高——不但从不触动故事的主要脉络,甚至人物的性格设定和走向,语言表达和一些细节都被尽可能地保留下来。

这也使他的影片中文学痕迹非常明显,里面往往饱含大段的旁白,心理描写和表现段落,在一些影像无法覆盖的地方,就直接使用文字穿针引线。

《夜行动物》的故事有文学的强力支撑,显得层次异常丰富。

电影的名字是电影中小说的名字,同时也是原著中小说的名字,而这个名字来源于来源于女主角苏珊的一句话:“我从不睡觉,我的前夫总是叫我‘夜行动物’”。

原著题目《苏珊和托尼》的用意在于将现实和虚拟的两个人物放置在一个时空,是两者产生联系,而福特直接将影片改为《夜行动物》,强调的是危险与本能的侵袭,黑夜中的恐惧与孤注一掷。

福特的影像中充满了对身体的描绘与审视,这源于他的职业习惯。

他偏爱女人浓重的眼线,男人的身体线条,肢体的陈列,一些镜头的拍摄和剪接仿佛让观众感觉在翻看一本时装杂志,这种对肢体至美的考究让影片的每个镜头都极具观赏性,甚至片中母女被杀后,陈列在破旧的沙发上的尸体都显出时装片般的精致;片中超验的颜色运用,浅焦的迷离,现代主义装置艺术和绘画的随意引用,影片开场时几个全裸的肥胖女人极尽魅惑地舞动,让人不意外地联想到《单身男子》中乔治对着粉红色的天空说“可怕的事物也可以造就美”。

波兰作曲家阿贝尔·考森尼奥斯基(Abel Korzeniowski)配乐的氤氲之气,已经连续漫布在福特的两部电影中,在叙事中扮演着勾连和推导的角色;大量的弦乐强化了心理描写的笔触,让意识流的叙事迅速膨胀。

在编剧,摄影和配乐极度被汤姆福特风格化之后,这个故事变得羽翼丰满,千回百转。

苏珊当下冰冷的生活,前夫爱德华赠书《夜行动物》里血腥黑暗的情节,两者间还揉入苏珊与爱德华情事的追忆;三条线索被打乱交织,围绕着的却是感情,尊严和本能的博弈,而凭借错觉抑或直觉做出的判断远比理性思维对人的经验更重要。

作为一个同性恋者,福特在影片中也表达着对传统家庭观念的怀疑;但他否定的不是家庭本身,而是那些虚情假意,由于情感惯性和法律捆绑在一起的二人关系。

《单身男子》中他对家庭主妇的讽刺仍历历在目,《夜行动物》中,苏珊和现任丈夫扑朔迷离的关系异常虚伪,而小说中托尼一家人急速行驶在暗夜的公路上,几乎是福特对传统家庭概念的最好隐喻,车外部未知的威胁和车内部的焦躁与失衡终会将人迅速推向毁灭。

当人们谈起汤姆·福特,总要加上他之前的传奇经历,就好像谈及一个改行当厨师的铁匠做菜很好吃;在2015年,焦点影视在戛纳电影节和众多公司血拼,最终花2千万美元买下这部电影的全球发行权,创下电影节竞标纪录。

经过漫长拉锯式的选角和拍摄制作,《夜行动物》终于成片,在宛若时装秀的首映式上,被众星拱月的汤姆·福特显得很沉默。

苏珊拿到爱德华手稿的一瞬间,被纸割伤了手指,往事似乎就从那个细小的伤口中涌出,让你一阵激灵,从现实中抽离,在自我中思忖反复。

在这个瞬间,情绪几近真空,而汤姆·福特则试图将这真空以及其背后的窒息全然展现出来;摧毁一个生活如此容易,寻回一个生活又多么困难;你在现实里亦步亦趋,在往事中短暂狩猎,捕获的究竟是生活在他者世界中的自己,还是生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他者——也许只能希望那些割纸伤们能正中下怀。

2016.9于丽都岛

 5 ) 随便写一点反正不掏钱

刚开始看感觉没理清怎么回事。

后来知道现实和小说两条线。

现实中女主老公出轨,两人面临破产,夜夜失眠。

小说里男主从开始的公路,到路边的小屋,看的我恨不得拿枪突突他。

突然一下转到现实就感觉胸中不郁之气一下就没了。

慢慢就懂了原来男主性格和经济条件没有达标,刚好女主周围有一个高富帅,女主就和高富帅在一起然后违背了女主的信仰堕了胎,好死不死被男主看见了。

然后小说就有了。

小说里男主的老婆和女儿都死了,男主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熬慢慢就改变了,他这种改变我觉得有点突兀,有点快。

后来公路犯被抓了一个,死了一个,逃了一个。

男主勇敢的指证了卢。

然后逍遥法外那个最终因为证据不足被撤销指控。

小说里的cop就患癌症了,想办好他最后一个案子,抓了监狱里的人和逍遥法外那个给了男主一个复仇打死两个人的机会,男主手足无措,不知道在想什么,跑了一个,一个被cop打死了。

然后就是男主在小屋碰到最后活着那个,经过剧情发展完成复仇,男主鸣枪救援倒地上死活不知。

小说结束。

现实中女主看完小说之后约了男主,男主最后发来了你还没告诉我时间和地点,女主没有动作表明她告诉男主时间和地点。

只是在后面去掉了自己的结婚戒指,很用心的打扮了自己去约会,然后一直到餐厅结束营业的时候也没有等到男主。

我觉得女主没等到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她并没有告诉男主时间和地点,潜意识的她以为现实中告诉男主了,所以去约会。

第二是男主已经完成新生,已经完成复仇,就像开始他说的爱情可能永远都不会再重来一样,见不见已经对他没有意义了。

但我觉得第二个可能性不大,因为男主明确提出要女主告诉他时间地点了。

艺术家就是不一样,分手也能这么有意思。

我老感觉小说中那几个人的名字应该代表一些含义。

但具体什么没查。

电影整体感觉有点拖,有几次感觉接着看的动力不是特别强。

但整体不错。

反正不要钱,随便写一写。

 6 ) 这次不夸。这次要骂。

如果说《单身男子》时,你还有理由以设计师转导演的身份要求Tom Ford,这一次实在没有理由了。

而完完全全以导演的身份再看Tom Ford,就知道真的毛病太多了,而且上一个电影的毛病一点没改。

在被豆瓣众热评津津乐道的精致的构图、色彩、服装、化妆、剪辑结构背后,是大写的矫揉造作、装腔作势。

而女主和她的母亲、丈夫、她的员工等则是完完全全的脸谱形象,与烂片别无二致。

同时,女主和他前任的感情经历也是毫无新意。

而处心积虑的双重叙事背后,要讲的思想却不能再简单,一点深度也没有。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 Jake Gyllenhaal的表演,没有一点破绽。

 7 ) 最软弱的复仇

大概是对作者和男主感同身受的原因吧。

让我能理解软弱的人在受到伤害时心中爆发不出来的强大力量。

作者用电影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正如电影中男主用写作的方式表达一样。

然而好在我是一个可以跳脱自身的人,明白这样的复仇只不过是敏感脆弱者内心的臆想,作品的感染力并不能完成对软弱的辩解,更不能达到复仇。

而剧情里那样的结局大概只存在于阿Q式的幻想中。

我并不知道那些不那么敏感的人能否对作者想表达的情绪感同身受,所以也无从判断电影是否达到了作者想要的效果。

但我作为受众之一,共情太深,不得不给出好评。

接受自己的软弱,与其共处,享受敏感带来的丰沛情绪,不伪装坚强。

这些也许是我们这一类人最好的自处吧。

或者说,这才是开始真正坚强的第一步。

 8 ) 敏感与脆弱

电影中的年轻苏珊,出生上流社会,受高等教育,学艺术史,思想开放,有包容心。

不像她眼中现实又物质的母亲,她理解同性恋的弟弟,爱上理想主义的爱德华。

在苏珊眼中,爱德华敏感,浪漫,有才华,会写书。

无论母亲如何反对,她还是选择嫁给了他。

然而很快,不同的成长背景暴露彼此心中不同的不安及脆弱。

苏珊发现自己依旧欣赏爱德华的敏感与才情,却不能理解他处理生活以及面对怀疑时表现出的情绪化,高自尊和攻击性。

这些来自他敏感本性(sensitivity)的次生特质——脆弱(vulnerability)和自我怀疑让她痛苦不堪。

也是在那个时候,苏珊开始意识到(也可能并没有清晰的主动意识),高等教育带给她对不同阶级的认可,对物质以外价值的欣赏,却没有改变她思维模式里那些由成长背景构成的对生活基本安全感的需要。

简单说,过去生活中她想当然(take for granted)的构成元素,包括物质、实用性(认为自己不能成为纯艺术家)及面对选择总有后路的乐观,她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失去或者需要被改变。

她因此共情不了爱德华的脆弱与怀疑,理解不了他为何没有她这份“从容”。

在这样一段感情里,她认为自己是唯一的强者。

之后的苏珊出轨,打胎,离开,做了一系列可能深深伤害到爱德华的行为。

随着时间过去,应母亲所言,苏珊成为了当初坚持以为自己不会成为的那种人,像她母亲一样的人。

她画着浓重的眼妆,开艺术画廊,在上流社会里穿梭,住空旷清冷的别墅,有一个同床异梦的伴侣。

生活日复一日,直到某一天收到爱德华寄来的手稿。

是他新写的小说,取名《夜行动物》。

小说中描写了在德州的一家人夜间驱车出行度假,遇到一车当地恶棍的连番挑衅。

由于丈夫托尼的懦弱,妻子劳拉和女儿被逼着上了恶棍的车,自己也被其中一名恶棍威胁开去一片荒漠。

虽然托尼逃脱,妻子和女儿却被奸杀。

之后伴随托尼的便是漫长的复仇之路。

整部手稿写得沉重而阴郁,充满悲剧色彩且隐含对命运的无力。

在阅读的时候,苏珊几乎不可控制地把自己和爱德华代入到小说的角色当中。

也难怪,毕竟手稿扉页就写着“to susan(致苏珊)”。

观众由此看到的也都成了苏珊的阅读视角,在她眼里,托尼即爱德华,托尼的妻子劳拉是自己,而现实中他们并未成形就失去的女儿是印蒂雅。

整部手稿变成了一段平行时空里苏珊与爱德华婚姻进行到某年某月的悲剧故事。

毫无疑问,现已中年的苏珊被《夜行动物》肆意牵动着情绪。

手稿中自我生命的逝去、仇人的血腥暴力和丈夫复仇过程中的无力开始唤醒着她内心的脆弱。

敏感的触角至此超出浪漫及艺术理解的范畴而内化走向个体心灵的黑暗。

逐渐地,苏珊在现实中也开始感到心悸与不安,似乎察觉到自己早在很久前就已经失去对生活的掌控力。

她甚至感觉这份手稿是爱德华对他们过去种种的一份审判,是对她当年“缺乏共情心”行为的一种报复。

书中妻子的凄惨死去,正如当年自己骤然离开爱德华世界那样。

而后托尼复无门,几度徘徊的软弱也正如爱德华多年无处宣泄的心中隐痛。

如她母亲当年所说,“最后你会深深伤害他的”,苏珊开始意识到伤害之深。

于是她给爱德华写邮件,约见面。

邮件末尾,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样写着:so much to say. 有很多话想和你说。

love, susan。

爱你的,苏珊。

其实也并不只是愧疚,乏善可陈的中年生活里,苏珊也开始回想起年轻时候的自己,那双美丽的绿眼睛(虽然后期做的有些过)是如何望向她心目中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他们相识相知中有过充满激情的浪漫,还有彼此欣慰的共鸣。

她是期待着再见到他的。

之后手稿走向高潮,癌症晚期的警官提议替托尼复仇私了了那些恶棍。

托尼面对杀妻仇人却不敢开枪,懦弱到双手颤抖,任其言语凌辱,情急之下终于打出子弹却也同时被铁棍打瞎。

醒来后,复仇成功。

他满脸是血独自一人在荒凉的德州沙漠上踉跄,摔倒,或有意或无意地扣动扳机,杀死了自己。

全稿终。

同时,现实中的苏珊也等来了爱德华的回信。

他只是简单问见面的时间与地点。

苏珊的脆弱终于被书稿完全唤醒了。

如果说当年两人相知相爱是因为分享着同一频率的敏感,其中包含着对艺术及美的悟性这一系列敏感带来的正面特质,那么她如今思念爱德华,是因为终于理解了她当年所不能理解的——敏感带来的负面特质——爱德华的不安与脆弱。

几乎是第一次,苏珊与一个除自己以外的人的内心搭起了共情的桥梁,上面不止有自己的脆弱,也有对方的脆弱。

这份对他者(the other)的高度理解是通过阅读《夜行动物》而产生的,是经历一系列换位思考及角色代入才完成的。

通过阅读这本以托尼(爱德华)视角来讲述的虚构小说,苏珊了解到托尼的内心,进而感受了爱德华的自责、恨意与脆弱,最终反思到自己与之交往时有限的视角。

她或许为自己当年的不曾努力就执意分开的决定感到后悔,或许为那句虽没说出口但不断用行为暗示着的“你真懦弱”感到愧疚。

也可能,是为那个她还是没有坚持成为的,想要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自己而遗憾。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苏珊都决定抹掉口红和眼线,再去会一会昔日的爱人。

可惜她或许忘了,爱德华早在当年就这样提醒过她,“When you love someone, you have to be careful with it. You might never get it again."全片的结尾,伴随着紧扣观众神经的背景音乐,苏珊一个人在餐厅里坐着。

几个小时过去了,她还是一个人。

爱德华并没有出现。

当年的告诫一语成谶。

是爱德华对苏珊报复?

影片结束后前排的老爷爷回头默默说了句“it is a revenge." 是啊,或许是的。

终于让这个伤害过自己的人感同身受到自己的痛却不给她弥补或施加影响的机会,这何尝不是一种高级报复。

又或许不是?

年轻时候爱德华说过,“如果还爱一个人就会想尽办法去补救那段关系”。

他并未赴约只是因为不再爱她。

甚至,早在看到苏珊发来的邮件时爱德华就已经获得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至少得到了90%,而剩下的是需要她一个人坐在餐厅里无望等待而完成的。

他得到了当年的自己就梦想得到的——苏珊对他心灵的全然体谅与理解。

这近乎是一种出于自我怜爱的可笑索取。

然而他也在同时渴望着她可以再一次审视自己在理想与行动间的差距,由此证明困在自身脆弱中的人并不只有他。

她也并不是如她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强。

其实,爱德华心中爱着的苏珊早已经死了,一个死在恶棍的手里,一个死在她自己说出“I am a realist. I am unhappy.”的那刻。

他们不会再见,他们也无需再见。

虽然都曾爱过对方,但谁都明白他们更爱的是自己。

《夜行动物》的手稿好比是爱德华的一次大胆尝试,试图打破感知的个体局限性,利用对对方的了解设局让对方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感其恨,痛其哀。

然而可惜的是,现实中再亲密的灵魂之间也不可能存在全然的理解。

敏感提供了彼此亲近的土壤,但脆弱却只会寻求各自的栖息地。

一直以来,最理解苏珊脆弱所在的始终是她最仇视的母亲,而不是爱德华。

要体谅他人的脆弱,同时不为自身感到优越而妄图改变对方,这一切没有共同经历和至深的他爱,谈何容易呢?

我们终究只在感知自己所感知的罢了。

甚至连自己所感知的也常常因为缺乏主动的串联而不为主观意识所认识。

这已经可谓本体内的两道大门,若再加上语言和行为这些信号释放系统间的接受差异,传递之艰难,可见一斑。

一如最后一幕,苏珊坐在餐厅里,她究竟想到什么了呢?

作为观众席的我们恐怕永远无法真正体会。

 9 ) 很久以前如果我们爱下去会怎样

结合大家的影评,想到很多东西,前夫写这本书也不是报复,也不是想旧情复燃,也不是想证明自己,那可能也证明了自己吧,写出不错的小说,扣人心弦,让女主想到过去或许也有点小报复,但是的确不想旧情复燃了。

(好废的话)女主打胎不管从道德还是人道各种方面都不好,当时也的确伤的前夫很深,后来她选择了她母亲建议的那种生活,发现现任出轨,艺术扯淡,上流社会是个屁,所以看了小说非常触动,甚至怀念起前夫有点想复合的意思?

我就想问一句,谁能保证当时她生下孩子,和作家一直生活就是对的,好的 ,幸福的,真爱至上的生活?

就像张爱玲写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假如现实生活是作家写的东西根本没有人看,一事无成,然后还自负不已,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无处施展,一蹶不振,我觉得不仅仅是剧中的软弱问题,敏感也不是什么迷人的特质,为什么女主会离开前夫,我个人会觉得是没有信心,是女主对自己是否真的幸福没有信心,也是对男主会成长成什么样子没信心,特别是我在结婚以后,就更能体会女主为什么会陷入是一种纯洁的爱或现实重要的纠结中了。

又假如,即便是女主对堕胎有愧疚,但是现在过的很好呢,前夫的小说即便是写的很成功,也许对女主并没有那么深的影响呢。

说不定女主一点也不后悔呢。

婚姻生活过上几年都是平淡如水的,结婚以后就是各种看老公不顺眼,当然我说我自己。

还把现任写出轨了,还让女主各种空虚各种后悔。

难道写这个小说的人不是个男作家么。

上流社会大概是很空虚,艺术也是个屁,我没过过也不好说,但是我知道下层生活的无聊和鸡毛蒜皮啊,我看电影还说哇塞女主家房子好漂亮,我其实反而更偏向女主母亲说的话,门当户对挺好的。

很多时候男性在回忆起前女友的时候,不要总是,她嫌我没才华,嫌我没钱,嫌我怎么怎么,重要的是至少你要给她一种安全感,一种坚定的信心,我觉得这个太重要。

即便是真的嫌你没钱一无所有,那也无需对她怀有多大恨意。

作为女性来说,要幸福其实很简单,坚定不移的相信自己的选择就对了,红白玫瑰毕竟最后都会变成嘴边饭和蚊子血的。

这里面的女主不幸福只能理解为太贪心,或者是男作家希望他不幸福。

不过还是要给电影打五分,想起未麻的部屋,那种现实与小说穿插的太妙,看的我手心冒汗,好看好看推荐推荐。

可能内核或者中心思想我不是很同意,就当我最近国产烂片看太多吧。

以上都个人观点,不要喷我太狠。

小心灵受不了。

 10 ) 没有生气的城市

TOM FORD的第二部电影《夜行动物》,是今年我最爱的文艺片第一名。

演员演技爆表,配乐一如往常完美,每一帧都讲究美丽。

TOM FORD让人彻彻底底觉得上帝是不公平的,他给了别人一扇窗,也没给你留一道门。

这部片一开场的胖裸女舞就让坐在观众席的我和佩佩看到呆若木鸡,真的是很久很久没有在电影院大荧幕看过这么震撼的镜头了,不是特效,不是3D,就那么直biangbiang击进你心底,让刚刚坐下来甚至还没来得及进入观影状态的你马上就接收了影片的第一磅炸弹。

网上有人说,TOM FORD本来拍那些胖女人,只是想拍欧洲人眼中的美国人:“过度肥胖”、“肥腻”、“毫无生气”,没想到拍出来居然很好看,每个胖女人都很活泼尽情做自己。

这时他才想到可以用这个讽刺女主,因为这些胖女人身上,有着穿着美丽TOM FORD西装、维持完美身材、出入洛杉矶高级亚洲餐厅的女主身上,找不到的生气。

但当然,一开始观影的时候,你是不会意识到这点的。

“死气沉沉”是TOM FORD眼中的上流社交圈,而所有的人随着年事渐长都开始对这件事束手无策。

在派对中,与女主对话的女人说:“其实有一个Gay Husband并不是那么糟糕的事,毕竟我知道我只会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女人”,她对女主丈夫出轨感到同情,也许这一点能够让她觉得自己的形婚并不是那么糟糕。

而她口中的这位Gay Husband面对丈夫外遇而死气沉沉的女主(丈夫甚至不愿意在女主最重要的展览做做样子露面15分钟),也认为她应该保持这样的生活,“你做得非常好,年轻的时候我们觉得很多东西很重要,随着年岁渐长我们都会明白这些事情其实都没有意义”。

画外音大概就是:人这一辈子也就这么一回事,凑凑合合过完这一生是每一个人的宿命,你现在看穿这一点还不算太晚。

这大概就是TOM FORD眼中的“夜行动物”:死气沉沉、得过且过,没有勇气朝更好的自己迈出一步,浑浑噩噩过完这一辈子,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清晰和真实的自己才会灵光乍现一会,但很快又如烟火般消失不见。

我在上海上班那会,有次晨早坐七号线,刚到站台就听到两个女人在吵架。

旁边围着一堆人,为了什么吵起来也没弄清楚。

只听到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说:“你有钱就不要坐地铁啊,怕挤就自己开车嘛!

”当初大力提倡“造人”的建国第一代领导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们的蝴蝶效应把一线城市的交通逼到了怎样一个崩溃的状态。

那个时候,上海地铁十号线追尾事件刚过去没两天,早高峰却依旧是人满为患。

这些穿着或随意或正式的上班族,无论在心理上如何抗拒刚刚出事的上海地铁,依旧抱着战死沙场的决心拼命把自己挤上了车。

每一个在大城市生活的人,都像是夜行动物。

这就是繁华都市下一群夜行动物的无奈,他们失去了对于生活很多方面的选择权和控制权,只有在晚上下完班的短暂空档能做回自己,天一亮又要披上面具假装若无其事去继续人生。

在知乎上曾经有过一个很有趣的讨论,叫做“苦难有什么价值”。

得票最高的回答是这样的:“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

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我觉得苦难绝对不是应该被称赞被崇拜的,如果可以选,一定不选它。

但现在的很多社会媒体却在刻意夸大苦难的价值,好像我们每天吃应该吃一点亏,无时无刻都要对别人比自己好一点。

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成长中最大的谎言,却没有人有勇气拆穿它。

所有的人活得都像是电影里嫁给了Gay Husband的女人,或者是跟女人接了婚的Gay,粉饰失落感,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忙着做同一件事:接受苦难,不去反抗,顺便说服身边的人也一起接受。

如同传教士一样潜移默化,希望所有的人和自己一样,过上夜行动物的日子。

我辞去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时,曾经和当时的总监聊了很久;我跟他说我在现在的工作中看不到未来,问他如何坚持下来年复一年做着这些事,他只是回答了我一句:“有一天,你会明白的。

”我当时觉得这可能就是上层人的客套话,拿着自己的年龄和资历在“晒命”,但今日我却真正能体会到他那话中的无奈和深意。

若是你一直都是短发,那么剪短头发对你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若是你已经留了好几年的头发,有一天要你全部剪掉,你肯定会不知所措或不舍。

也因为不敢失去已经拥有的一切,所以选择做一个夜行动物,白天就让真实的自己睡着,晚上靠着酒精的作用才让他偶尔出现。

年岁越长,就越走向一个“被定义”的过程,越老未来就越版板上钉。

年轻的朝气,并非只是来自肉体的新鲜,也来自于当时的我们能意识到未来是崭新的,充满各种未知的可能性,完全不用担心人生已经“被定义”。

但很快这一些,都会被大城市吞噬,慢慢的,上海、伊斯坦布尔、纽约或者洛杉矶,都会拥有着一群一模一样的夜行动物,生活在一个又一个没有生气的城市。

《下妻物语》中有说,“人在面对巨大幸福的时候,反而会变得更加懦弱;抓住幸福,其实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

你过得好不好?

你够不够爱自己?

是不是抓住了幸福?

还是在忍耐痛苦?

《夜行动物》短评

有点好看

4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时尚界人尖儿还这么懂电影语言,有点厉害。TF将独特的时尚艺术品位融入这部类型元素杂糅的新作里,成就一部颇具后现代风格的黑色惊悚片。戏中戏,不同故事线、场景、遐想与现实之间的转换行云流水,若干组貌合神离的人物关系描写也比较到位。卡司真不错,大主角小配角都让人眼前一亮。

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气氛很好,其余不及格。(另外,这种复仇随机性也太大了,小说家给别人寄样书,有很大概率会被直接放在书架上,推荐语都写完了,还没看过书的也大有人在,至少我国是这样……)

13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浮夸华丽、精巧细致、雍容华贵、表演精彩、剪辑准确,虚实相间、配乐完美。拉扯下一幅华丽的大幕,看到的却好像只有新生活的开始。叙事主线细想其实欠点力道,但胶片的颗粒感真的是好看啊,剧本的确呈现得美轮美奂无与伦比,节奏玩得很老道 #很有劲很醇厚#

15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包装过的垃圾

17分钟前
  • 兮称
  • 很差

大型眼影广告啊瞎鸡巴拍

20分钟前
  • 大 蜹 蜹
  • 很差

要講這樣一個故事可以,但真的不必弄那麼多裝神弄鬼的橋段

24分钟前
  • Orange
  • 还行

这个结局算是统一了本片的精神趣味和审美趣味,都有点幼稚可怜。

26分钟前
  • Peter Cat
  • 较差

夜戏节奏好,结尾弹出字幕的时候的感受是:怎么写作文的?是最后累了吗?85分的正文,60的结尾。

28分钟前
  • jumbu
  • 推荐

太矫情了,但矫情往往和细腻相连(想想王家卫…)。啊,得是有多敏感纤细才能构建虚构与现实的这种对应,它在故事上可能略不合逻辑(AA难道真的十恶不赦值得惦记19年…),但在镜头语言上却相当令人信服,也是TF厉害的地方啦。以及,确实有点《时时刻刻》,哈。

30分钟前
  • 脆弱社畜晴阳阳
  • 推荐

一个男的因为前妻堕了他们的孩子,写了本小说报复她。浪费我在阳间的两个小时

34分钟前
  • momo
  • 很差

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不在意残年风褛已经磨出襟花

38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想不到今年在电影院看过最棒的电影竟然来自一个时装设计师,演员演技爆表,配乐一如往常完美,每一帧都讲究美丽。汤姆福特让人彻彻底底觉得上帝是不公平的,他给了别人一扇窗,也没给你留一道门。

40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那场撞车的冲突逻辑完全经不起推敲 幼稚得让人咋舌 然而现实里的剧情并没有逻辑上加强多少……人物单薄如纸 也没有足够强的情绪支撑 镜头想象力还缺乏 看这个就知道温丁有多强了 霓虹恶魔比这个好多了……两星半

43分钟前
  • 寒莓根
  • 还行

①两星给开头的肥婆,和小说里的妻子和女儿的横死,后面的就越来越无聊了。②男主的故事很精彩。。但就为了证明男主很勇敢吗??似乎也不见得勇敢啊??跟v女主出轨有什么关系?最后为甚不出现呢?男主的故事单独拿出来讲,就是一个简答的复仇故事,也没有讲的很清楚。。做坏事的不只拿两个坏蛋啊。。喝酒多。等就清醒了,在飞信。

48分钟前
  • 爱多一点
  • 较差

Jake Gyllenhaal演得太好了,毕竟TF的电影,Amy Adams绿裙子真是太好看了...居然有Fresh Meats里的Vod啊啊啊啊啊还有一闪而过的Michael Sheen...

50分钟前
  • AshtrayGem
  • 推荐

口红君对男人审美一流。但毕竟彩妆师职业病略重,最后还要放一个女主擦去口红来体现心理活动,这种细节手法看着就小儿科了

55分钟前
  • A L E X
  • 还行

女主婊气弥漫,男主懦弱成疾。小说里的故事,除去那些该死的人渣,更像是“切忌不要随便竖中指”的教育片。不管怎样,还是喜欢这片,因为导演把气拍出来了。

57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看完我想就这样没了?不炸了餐厅也起码来个反转吧。

60分钟前
  • 王清欢
  • 还行

完蛋,就是喜欢不起来汤姆·福特。当初《单身男子》就不喜欢,这片子也不喜欢。就算你三条线交叉严谨、音乐好听、构图牛逼、演技爆表、合起来也非常到位,但就是不喜欢。。。。。。。。

1小时前
  • 余小岛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