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电影院迟迟不开业,相信大家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片荒。
没有新片上映的日子里,看看经典老片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部堪称大胆和赤裸的国产老片。
虽然未能公映,但它却是部一鸣惊人的处女作——香火导演:宁浩编剧:宁浩主演:李强上映日期:2003片长: 97分钟
光是从海报,你就能感受到此片的简陋。
这是中国最“坏”导演宁浩在北电的毕业作品,也是他拍摄的首部长片电影。
由于谈好的投资出问题,宁浩只能自掏腰包来完成此片的拍摄。
最终,此片拍摄费用只花了不到4万元,却一举拿下多项大奖:第四届东京银座影展“最佳影片奖”、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单元金奖,并被香港艺术中心评为2004年最佳电影。
这部好评无数的小成本电影,讲述了一个魔幻现实的故事。
在山西的某小山村里,村民都以杀羊维生。
唯有一个人例外——独自住在一间破庙里的和尚。
和尚没有亲人,也没有一技之长,生活过得很拮据。
吃的,是成箱的廉价泡面;穿的,是破了洞的布鞋。
他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其他人供奉庙里佛像的香火钱。
这是一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小庙,年久失修,佛像也破败不堪。
某天,佛像竟然意外地倒塌了,泥塑的身体碎了一地。
和尚满心忧虑,因为这意味着他的香火钱也将从此断绝。
为了修葺佛像、维持生计,和尚蹬着借来的自行车骑到了城里。
城里有专门管理宗教的的宗教科,和尚找到科长,想让其帮忙筹款。
科长以“政策不支持”为理由,婉拒了和尚的请求,并把他推给了隔壁的文物科。
和尚又找到文物科负责人,说明了自己的困境。
没想到,文物科的科长不但拒绝,还建议和尚把庙里的老窗框卖掉另谋出路。
接连遭拒的和尚,只能转而求助亲友。
遗憾的是,他身边的亲友也并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表哥劝他还俗,和自己一起经营理发店;师兄劝他放弃旧庙,“入股”新的寺庙。
这些建议与帮助,都和和尚的初衷背道而驰:他仍然执着于自己的信仰与坚持,想要把小庙重新搭建起来。
四处求助无门,和尚只能自食其力。
他找了个碗,买了个本子当“功德簿”,开始挨家挨户地沿街化缘。
经过一天的奔波,好不容易靠化缘赚了一千多块钱。
万万没想到,他却被当做骗子被送到了派出所里。
阖家团圆的春节里,派出所的氛围显得异常严肃。
与和尚关在一起的,是几个在“发廊”工作的站街女。
昏暗逼仄的小屋里,堆放着裸露的人形模特,电视上循环播放着性病危害的宣传片。
站街女与和尚,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群体,此时却经历着相同的命运。
这一幕在片中显得相当魔幻。
不同于此前那些互相推诿的达官显贵,这几个站街女表现得十分热心。
她们相信“因果报应”,并且同情和尚的遭遇,于是决定一起筹钱为他修葺寺庙。
和尚虽有一丝犹豫,但还是拒绝了这份帮助。
但他的信念与坚守,已经在不经意间一点点瓦解。
由于化缘的钱被罚款,和尚又回到了身无分文的状态。
他走出派出所,看到街边摆摊算命的“瞎子”,想到了新的办法——利用出家人的身份,为大家“指点迷津”,并以此牟利。
他知道这是骗人的行为吗?
当然。
但为了活下去,他不得不出此下策。
在经历改革巨变的时代里,对前程和未来感到迷茫的人,占据了社会的绝大多数。
短短一下午的时间,和尚就靠“算命”赚了不少钱。
正当他满心欢喜地准备回去时,却又遭遇了意外——一群小混混以收“保护费”为理由,抢走了和尚的钱,还把他打了一顿。
白忙活一天,却只换来一身的伤痕。
和尚在夜晚拥挤的人潮里,看着燃烧的旺火,陷入了沉思。
第二天一早,和尚用身上仅剩的钱,买了一双皮鞋。
他决定打道回府,重回那个前路未卜的小庙。
回程路上,和尚偶遇了一个村民,并听说了一件怪事——城里有一户人家,女主人生病卧床好几年了,家里人怀疑她是中邪。
看见和尚,村民就像看到了救星,并极力引荐他去给女主人“驱邪”。
原本心灰意冷的和尚,仿佛看见了最后一丝希望。
他来到这家人的住处,在简单的攀谈之后,做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一个在街边买来的佛像摆件,被和尚说成是五台山求来的灵物。
最终,他以三千元的巨资,将这个十几块的东西成功卖出。
从坚持心中信念,到欺骗无知群众,我们见证了一个和尚的堕落史。
在这三千块的帮助下,和尚终于如愿修葺寺庙,也修好了佛像。
但是,他寒酸窘迫的命运,真的会因此改变吗?
最后的结局,在此就不剧透了。
相信每个看过的人,都会留下一声叹息。
拍摄于十多年前的《香火》,至今仍然是国产小成本佳作的典范。
当时的剧组非常穷困,这体现在拍摄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主创,整个剧组就8个人,且工作人员也要客串群演的角色。
剧中没有专业演员,主要演员都来自宁浩的中专同学。
为了最大程度地省钱,宁浩每天都要等停车场的人下班了再开车回家,因为这样能省几块钱的停车费。
也正因钱少人少,《香火》拍摄期间没有留下一张剧照,这成为了此片最大的遗憾。
创作《香火》的剧本时,宁浩还在北电摄影专业念书。
片中和尚这个人物的原型,来源于其真实的经历。
1993年,宁浩还在山西电影学校就读,他的同学有一个僧人朋友。
彼时,这个僧人朋友遇到了难题——他找不到可以挂单的寺庙了。
于是宁浩和同学留他在宿舍住了一段时间,几个人一起同吃同住。
期间,僧人还去公园替人“算卦”,并用赚来的钱请大家吃饭。
这段特别的经历,为这个剧本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电影中,宁浩借和尚这个角色,展现了一个人信仰丢失的全过程。
片中有不少充满隐喻的细节——第一个细节,是隐藏的时代信息。
片中有不少暗示,比如派出所桌上的报纸,以及文物科门口的诗朗诵等等。
在时代浪潮的席卷下,传统与新潮在现代化进程中相互碰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动摇了人们的思想。
这是以和尚为代表的人群,信仰发生变化产生的背景。
第二个细节,是和尚的鞋子。
电影前半部分,和尚的鞋子始终破破烂烂。
哪怕被其他村民取笑,哪怕穿得并不舒服,他也坚持补好破洞继续穿。
但到了电影后半部分,当四处求助的他,经历现实的种种失望之后。
他掏光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双崭新的皮鞋。
鞋的变化,说明他选择了一条新路,这是他发生变化的转折点。
由此,和尚被世俗的异化完成,他终于丢弃了曾经坚守的信念。
第三个细节,也是电影的片名——“火”。
片中多次出现火的形象,这其实是对和尚心中信仰的隐喻。
第一次是电影开始时,和尚庙里的香火。
此时,虽然和尚生活拮据,寺庙又小又旧。
但他仍然坚持为佛像供奉香火,心中的信仰无比虔诚。
第二次是在和尚决定化缘之前,城市路边堆砌的柴火。
此时的和尚虽然求助无门,但仍然决定走正道求财,坚守自己的信仰。
第三次是在和尚被抢劫、被打之后,街上燃起的旺火。
生旺火是部分北方地区,在春节期间的习俗。
旺火燃烧殆尽,只留下巨大的废墟,这暗示了和尚原有信仰的彻底崩塌。
这些隐藏的细节,将和尚异化、信仰丢失过程,一点点展现在观众面前。
对于这样的创作主题,宁浩本人也说道:“在我们中国人今天的语境之下,信仰一直在跟生存现实斗争着。
其实,跟现实比较起来,它是特别脆弱无力的东西。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和尚,在这个急剧变化、充满诱惑的时代里,都有可能面临寺庙满目疮痍的考验。
但是,修补寺庙有千百次机会,以及千万种方法。
可当信仰的香火熄灭,就再也燃不起来。
*本文作者:张不才
南小寨的和尚有个深植于内心的图式:和尚得有庙,庙里得有佛像,所以佛像坏了必须得修。
但本就生活窘迫的他,无力承担修佛像的费用。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于是他开始了第一次尝试,走正规渠道向直管部门进行申请。
但每个岗位都有上级制定的目标,南小寨的佛像修缮,与他们的岗位目标无关,且不涉及他们的自身利益。
虽然和尚言辞恳切,但最终还是得到个他们也没有办法的答复。
换了个文物科碰运气,迎来了第一次的转机。
文物科刚好需要旧窗框,拆了俩来卖。
(这里给我穷人卖血、或出卖身体健康换钱的感觉)但好歹估价两千,修佛像有望了。
没成想年前都关账了,得年后才能拿到钱。
这样没法赶到正月15前完工,而正月十五那天的香火钱,是一年中主要的收入来源。
他开始了第2次尝试,向亲近的人求助。
先是找了开发廊的表弟,再是拥有更大寺庙的大师兄。
但别人怎么会为你的愿望买单,哪怕是亲近的人,最多给点小钱救济,或推荐下其他出路。
这也让和尚意识到还是得靠自己。
第3次尝试,擦净尘封的铂,开始化缘。
在与城里人接触中,他原先单纯的规则也被打破后重建。
他发现想让人掏更多的捐款,得给一些虚名,比如在功德碑上刻名字;得应承下他人的心愿,比如哪怕B超做了是女孩,也要说功德会保佑生男孩。
踏遍了城化了一千多,本以为有奔头了,没想到被警察看到,怀疑行骗抓进了警局。
虽然最后身份得到证实,但国家禁止化缘,钱被没收。
这个阶段他开始学会说谎,但底色还是虔诚和善良的,所以他能打动关押在一起的卖淫女,从而让她们想筹钱塑像、做些善事、洗刷罪过。
也是因为这样的底色,导致他没法接受卖淫女的钱。
机缘巧合,在路上碰到想让他做托看面相,发现这是个路子,于是他开始了第4次尝试-摆摊算命。
这个阶段他试过了所有能想到的正途,发现不行,开始彻底的行骗。
利用人性、社会规则,钱确实好赚了不少,但没成想早就被几个混混盯上。
收摊时,不光钱全被抢光,还被暴打一顿,眼镜腿也折了。
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看着城里庆祝新年搭起的火塔,废了多少人力物力只为一晚的燃烧,而自己只想修个小小的佛像,却这么的艰难。
和尚在此时彻底的转变了。
回家路上,载他的好心人提到之前化缘时想要男孩的那家,最后竟真生了个男孩。
大家在传他的神通,而自己邻居的老婆瘫痪一直治不好,也想让他看看是不是中邪了。
和尚当机立断马上就让载着去了,而且即使知道对方为生病花了不少钱、家境贫寒,还是开口要了3000。
这些过程中,发现和尚变化、学习、适应新规则的能力还挺强的。
但同时,他也丧失了原先的价值判断,开始说谎、抽烟、重视形式以谋求更多的财富。
实现了修佛像的目标,但丢失了对信仰的虔诚。
虽然他一开始修佛像也是为了温饱,目的并不单纯,但社会染缸的浸染依然让人惋惜。
故事的最后,佛像终于修好,金光熠熠。
公路局的人却在门口测算数据,画上了拆字。
忙活了这么久,终究还是一场空。
环境是不受控,且变幻莫测的。
我们的人生也可能碰到类似的事,还是应该关注过程中的体验、收获,结果就随缘吧,否则容易心态失衡。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荒诞和迷惘的,是人类精神的噩梦,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是由于人的异化才导致精神异化和宗教的产生。
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上帝,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出一个上帝并把自己的本质属性、把人理想化的期盼赋予了上帝,然后又反过来说上帝是不依赖于人而客观存在的绝对主体,宣称是上帝按照他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上帝、宗教这种人脑的产物反过来统治了人自身。
在影片中,香火即使宗教延续的一种象征,因为没有香火可以说没有寺庙。
也可以看成教徒生存物质必需品。
和尚作为信徒是精神上的产物,但是在生活中又必须维持其最基本的物质需求。
这就成为其矛盾的一面。
片中的提及的几个和尚有三个:主人公,大师兄,二师兄。
可以说代表了三个维度:大师兄是熙熙往往芸芸众生凡人的典型代表,有其小民的典型气质:小气、冷漠、自私、虚伪。
这和国民性格有其相同之处。
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在这个环境中过的很不错。
二师兄在片中还了俗,代表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教徒对人们的影响,生存所需。
主人公是矛盾之处,他是孤独的个体,教徒只是他的职业。
“人”才是他的本性。
他并没有脱离物质的层面,信教也是为了生存。
所以说这部影片是说关照是“人的生存”和“生存的环境”。
一是主人公为了香火钱而塑雕像。
本神佛像作为客观存在的人类制造的产物,不具备任何主观上的属性。
但是人们对其投入了美好“印象”。
于是就有了“必须有庙,必须有像”这些表面上的“伪像”。
小姐、百姓们不惜花钱买功德,买希望。
导演也在片中暗示了“宗教的受害者就是那些真正虔诚的人”。
例如那三千块钱。
这是电影的主线部分。
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中的人们看向佛。
关照于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二是,导演关注了人的个体,关注了本性。
例如主人公的“色戒”就是其表达之一。
在派出所的小姐、公务人员的排练等等。
即是宗教,就有精神。
片中人们生活在现实中,但大都求一个精神安慰,所以就有各种人们想立功德碑。
这是虚荣的一种表达,也是精神贫乏的一种表现。
三是本片的升华和深化部分,这也是成为佳片的主要原因。
那就是”佛眼看世界”。
主人公的一方面是僧人(他蛮虔诚的,但我认为他的虔诚是因为他精神的贫乏而虔诚,而不是在精神上与佛教想通),另一方面又为物质所迫。
反应了两个层面:一是主人公通过“塑像”的遭遇认识认清了这个世界,这个环境。
他的遭遇即使他的经验,使他产生了迷茫。
在广场上那熊熊大火是其“涅槃”的表现。
作为僧人,如果社会化、体制化就会格格不入,产生矛盾。
作为环境中的人,就与精神上的宗教产生冲突。
这也是剧中的张力所在,也主题所在。
第二个层面是“佛眼看世界”。
这其中又有三个层面:一是作为僧人的主人公认识这个世界和环境。
他学会了适应和妥协,偏离了“信仰”,这是环境教给他的。
第二个就是观众的认识。
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也在“看世界”。
巴赞说过“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他提出的长镜头理论,也深深影响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产生。
本片大量长镜头的出现,给观众一种现实的真实感。
有一种“写实的震撼”。
三是电影中反应了人间的种种现象,可以说是“苦难的反应”。
我们需要真正的“佛”来“关照”世界。
片中还有对体制的批判,我认为体制也是人们组成,也是表现人的一种,就不展开多谈。
导演在影片中已经关注到了很多方面:生存、环境、信仰、精神等等。
就其深刻性来说,已经足够。
《香火》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叙述,更是一场关于人性、信仰与现实的深度探讨。
影片以一座破败的寺庙和一位坚韧的和尚为中心,展现了一个充满讽刺意味却又极具现实意义的世界。
抛开信仰的层面不讲,《香火》这部电影便如同一幅细腻且深刻的画卷,缓缓展开,将社会现实的讽刺意味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其语言犹如诗人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文学性,让人在品味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现实的荒诞与悲凉。
影片的开头,和尚为了修缮那座破旧的佛像而四处奔波,他的身影在尘世中穿梭,却屡屡受挫。
这不仅是对个体在社会大环境下奋力挣扎的生动写照,更是对现实社会对于个体努力的漠视与不屑一顾的深刻揭示。
当和尚满怀希望地向政府部门求助时,却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这种官僚主义的敷衍与拖延,让人不禁想起那句古老的谚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在这里,电影无疑对社会上某些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而在这片喧嚣的尘世中,人们似乎都忘记了内心的那份纯真与善良。
正如卢梭所言:“人类天生是善良的,只是社会使他们变得邪恶。
”影片中,和尚的遭遇以及周围人的冷漠与自私,都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
尽管和尚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与原则,但周围的人却纷纷沦为了利益的奴隶。
他们为了金钱、地位而勾心斗角,忘记了人性中最基本的善良与同情。
这种现实的对比无疑让人深思: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还能守住内心的那份纯真与善良?
更为讽刺的是,当和尚为了筹集资金而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甚至采用一些不正当手段时,我们也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
叔本华曾说:“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正当的理由。
”在这里,和尚的行为或许可以被理解为无奈之举,但同时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道德底线的失守与利益的驱使。
这种讽刺不仅让人痛心疾首,更让人对社会的道德沦丧感到担忧。
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还能坚持自己的信仰与原则?
而电影的魅力恰恰在于此,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现实社会的种种讽刺意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物都仿佛在诉说着这个世界的荒诞与悲凉。
正如卡夫卡所言:“生活就像是一场无止境的逃亡,而永远找不到出路。
”《香火》中的和尚,正是在这场逃亡中不断挣扎、寻找出路的代表。
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与无情,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坚守信仰与原则的人和事。
同时,《香火》也向我们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物质的过度追求与精神的空虚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物质丰富而精神匮乏的时代里,人们似乎都在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努力奔波。
然而,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却发现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空虚和迷茫。
这种矛盾不仅让人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更让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电影的这一揭示无疑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深刻剖析和批判。
此外,《香火》还通过其他角色的刻画进一步展现了现实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那位愿意帮助和尚的妓女小红,她虽然身处社会底层,但却拥有着比金钱更宝贵的善良与纯真;还有那个企图哄女友开心的小伙子小明,他虽然年轻幼稚,但却代表着现实生活中无数为了爱情而努力奋斗的年轻人;以及那位一心想为妻子求药治病的丈夫大刚,他的坚持与执着让人感受到了亲情与爱情的力量。
这些角色的存在使得电影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也让观众能够产生共鸣并深入思考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香火》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成功地捕捉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讽刺意味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影片似乎在问:在现实的压力下,我们是否能守住内心的纯净与信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个体如何平衡自我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香火》通过细腻且富有文学性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荒诞与悲凉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坚守信仰与原则的人和事以及思考如何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初心与方向。
正如柏拉图所言:“我们一直寻找的就是我们自己。
”而《香火》恰恰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寻找自我与反思社会的机会与启示。
和尚把支佛的树枝下的黑布拿走,补鞋。
男人杀羊,从脚吹气。
佛祖倒地上烂了,和尚到小学找男人的妹妹,修自行车,想去县城找领导修庙。
时间改革开放春风下,地点类似于县委大院宗教科,科长以抓大放小,小庙都排不上号。
科长让他还俗哈哈哈,或者去投奔大师兄。
教堂大姨送礼,科长询问教堂修缮计划。
和尚又去找了文物科,科长指挥女人练歌。
和尚最后见了还俗的理发师哥哥。
和尚化缘要钱,被警察抓了,结果和妓关到了一起,小妹说做这一行死了要下油锅,和尚说做善事能抵,小小妹提出花3k修缮,妓修佛,但是和尚嫌弃小姐的钱,和尚交完罚款,送小姐回夜总会🪩。
一人找上和尚拿一百块的一半做抵押算命,说姻缘合适。
和尚买了十几块的小佛,《人生预测万年历》,在胡同口摆摊算命。
结果被小混混以没交税为名殴打抢钱,另一个算命瞎子摘掉了墨镜,讽刺。
和尚推着自行车走在热闹的广场上,落寞。
雪地里,和尚扛着自行车回村。
遇到三蹦子搭车拉回家,被告知比妇产科医生还厉害,生了男孩,然后又要他看中邪的村民,真狠啊,要三千。
佛像也修起来了,男人给了和尚一个念经机,和尚打趣到自己要下岗了。
公路局来量尺寸,告知和尚要修一条致富路,庙正好在路基上,过完年就要拆,转达文物局的话,不是清末窗子,而是民国,让他再搬回去。。
贾樟柯出镜石头,宁浩摄影。
本片采用纪实手法,凝重悲伤的基调中,讲述了一个年轻和尚为挣够修破庙的钱而四处奔走的故事。
信仰还是生存?
芸芸众生中自有答案。
村子里的人明知杀生之罪过,却不肯光临破庙。
基督教堂要靠送礼才能拿到本该属于他们的拨款。
警察严抓老实人,小混混横行霸道无人管。
理发店反成卖淫场所。
和尚的信仰也不甚坚定。
不肯离开小镇,因为他对这里的女教师暗生情愫;不接受卖淫女的钱,因为他觉得她们的钱“不干净”。
筹款时,尽管处处碰壁,他却颇有种一条路走到黑的狠劲与决绝,身处生存的严峻考验之中,他也必须如此。
于是,从化缘到算命到坑蒙拐骗,他逐渐黑化堕落,信仰逐步崩塌。
作为底层人生活的写照,和尚的经历无不令人唏嘘,而妓女看似不经意的观点却将立意拔高:“佛曰因果报应,大街上的坏人却一个比一个过的好。
”而和尚作恶,却立即得到了报应。
同样的行为,不同的命运,这到底是为何?
我只能试着回答:他人的恶都是某种“顺势而为”,比如本片中的警察虽然不甚作为,但他抓和尚和妓女也算“师出有名”。
而和尚所为之事却边缘而异端,在工具价值远超感性价值的今天,想要“宗教复兴”,可谓“逆流而上”,过程注定艰难,结果注定不如人意。
和尚的故事已经完结。
那么现实中的我们,是否能在车水马龙中坚守纯洁的信仰,不受世俗玷污呢?
泥塑草心佛像摔坏。
教堂有钱,小佛庙没钱。
骑着自行车的小庙的和尚的俗人朋友们。
当和尚也只是为了一种谋生。
穿着灰色中山装的他化缘被当做流氓。
“啥因果报应?
那街上的坏蛋还不是活得一个比一个好!
”小姐被抓到派出所,要求蹲着看打黄片,还要写观后感。
最后靠小姐募得修佛像的钱。
派出所说国家规定僧人不能化缘,侵吞了他化缘所得。
抓小姐也不过是为了罚款。
帮人算卦,才有钱。
总有混混收取保护费,说是交税。
也算虔诚,也算认死理。
不愿去大庙,就爱自己的南小寨小庙。
有人推荐买个念经机,省事。
最后还是躲不了一个拆字,人家说要修致富路要拆,就得拆。
佛祖的命运啊,只能在大庙里。
在山西学了几年电影,听到的永远是贾樟柯,宁浩一直被忽略。
有好友是宁浩的高中校友,他经常打趣说宁浩当年读着读着被退学,高中现在邀请他他不回去的经历,对比贾樟柯的如日中天,平遥电影节如火如荼,艺术院线版权火爆,政协委员身份加持,反观宁浩《疯狂的外星人》对赌失败,也鲜有在国际电影节斩获大奖,就像《香火》老是拿来和《小武》做对比,而《小武》鲜有对比《香火》一样,宁浩又一次被忽视了。
私认为《香火》比《小武》强的不是一点半点,贾樟柯在我心中就是那个年代的毕赣,才华尚有但更会营销,宁浩的小聪明全铺在了片中,片外的他只是一个他片中的和尚一样正常中国人,被时代的命运所左右,在大环境的染缸中个人得以不断进步。
他太会观察了,他的视野是拍给国人看的,他的小聪明在片中凝成一种中国人独有的“生存哲学”,就像后来的我极喜欢《疯狂的外星人》一样,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自成一派的大智慧。
很多人看宁浩只能看到多线叙事,其实不尽然,宁浩最深层次的东西都是小人物求生存,每个小人物都是那么的卑微,他只是想活的更好而已,大环境永远是他片中人物一个又一个的阻碍,诸如此片对阿巴斯、疯狂系列对盖里奇的模仿只是用了个壳而已,大家都能看到表面技术层面的更新,摄制理念方面的突破,却鲜有评论研究宁浩摄影机前的人物,因为都太立体,真实的就像隔壁邻居或是楼下小李一样,他们在生活,他们真实存在于那片光影世界中。
而《小武》中的人物乍看很真实,却总有距离感。
贾樟柯塑造的人物早已走向极端,他们边缘化,边缘到连国人都能感受到陌生,我能理解《天注定》为什么会召来骂声,因为这边缘化到不是中国,中国人连法庭都怕去的怕惹麻烦,怎么会让手沾满鲜血去抗争呢?
《小武》里面的扒手,小混混,妓女每一个人物都很边缘,总结起来的社会已经和现实脱钩了,它代表不了中国群像,任何社会都不可能由边缘化群体组成,中国人还是更多犬儒主义,而这点《香火》察觉到,表现得淋漓尽致,和尚报了个三千,那户人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为什么不会拒绝呢?
怕惹更大的麻烦上身罢了。
这样的刻画下,你真能看到隔壁老王,楼下小李,因为他们存在于你的生活中。
我爱宁浩,《疯狂的外星人》中的那一句“虽远必诛”的意味深长,他是真正懂中国,真正在拍中国,真正在反思民族性的。
《无人区》的那片土地上,没人听《Go West》,他们都在求生存而已,就像我爱今村昌平一样,宁浩摄影机下的小人物对的精准而有趣,和尚在进宗教科前碰倒的红旗,会由他自己扶起来,历史是个轮回,为什么会有轮回,其实已经被宁浩拍出来了,我很感动。
佛早已洞悉了一切,无论是否修好佛像,在最后修路拆庙时,佛像都会销毁。
于是佛乘着此处缘法,打破佛像,便是要打破和尚心中的执着。
和尚若当即明白,佛不在佛像,更没必要修新佛像,则真正顿悟。
可和尚愚钝,执迷不悟。
佛念其心诚,一而再,再而三,散去和尚钱财,望和尚回头是岸。
混混磨砺和尚肉身,技师考验和尚真心,以大法力变女孩为男孩,近乎明示和尚,不要执着于幻相佛,而是要明白缘起性空,一切众生皆佛,一切有为法,梦幻泡影。
但和尚最终还是失败了。
和尚心中的佛仍执着于雕像。
最终,和尚望着远方叹息。
佛亦叹息。
通俗版:和尚穷守独庙,坚守本心,极具慧根。
于是佛降下任务,通过各种线路会达成三结局:1,度化失败:和尚坚持修补泥塑佛,而不明白真佛何在2,还俗线:和尚迷失本心,无论是去理发店还是大庙,亦或是报复回去混混,跟着技师上楼,都会达成还俗线。
3,度化成功:避开前两条线路,等到拆迁线达成后,即可开启云游四方任务,此时获得大法力,等级由和尚升级为阿罗汉,度化成功。
:-DThe End.
前几天出门买菜摔坏了腿,躺在床上结结实实地休息了两天,加上哥伦布日长周末,闲来无事看了几天的喜剧,把之前宁财神的《武林外传》《龙门镖局》还有宁浩《香火》温习了一遍。
我一直都是非常喜欢宁浩的,也一直觉得他被低估了,他的作品都给了我很多的惊喜,两年前看过他最早的一部小成本电影《香火》,当时不以为意,昨晚重新来看,突然领悟到了宁浩作品让我喜爱的真正原因。
《香火》的故事很简单,讲得是一个偏远小庙里佛像塌了,庙里的和尚四处筹款修缮佛像,找文化部门被拒,化缘筹款被没收,直到最后开始招摇撞骗,好不容易凑齐了修佛像的三千块,却被告知小庙正建在了要修建的公路的路基上,很快就要被拆除了。
看完片之后,又撸了一遍豆瓣上的评论,评论的关键词无外乎信仰缺失,人性之恶,体制问题等等等等,宁浩在片尾鸣谢了“贾章柯”,也被广大观影者拿出来比较,无不叹息宁浩后来的电影画风跑偏。
可是《香火》讲的真的只是一个带着社会问题的故事吗?
如果把整个故事简化一下,可以看出来,这个故事的意涵比我们想得要深刻的多。
追溯到一开始,整个故事的起因是小和尚在隆冬时节鞋子破了,于是把垫佛像的布抽了出来补鞋子,导致佛像倒塌,而故事的结尾是,小和尚好不容易修好了佛像,却被告知庙就要被拆了。
小和尚要补鞋子是因为隆冬寒冷,是温饱体肤之欲使然,从头至尾因这一欲望引发的“修佛像”这一心愿始终无法达成,所以这个故事再简化一些,其实是一个始于欲望而终于求不得的故事。
是不是似曾相识?
然而,故事的内核在影片当中早已被明确地点出了,那就是“佛眼看世界”。
小和尚要修佛像实际上也很难讲是因为信仰。
他修佛的动机在影片中被强调了好多次——村里人人杀羊,得有庙,庙里得有佛像,佛像没了,庙就没了,和尚也做不了了。
那佛像年后再修行不行?
不行,因为这样一来过年的香火钱就没有了。
那修佛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对于村民来说,是希望能减轻杀生的罪愆,合理化自己求生的欲望;对于和尚来说,佛像是寺庙的标志,是自己吃饭的饭碗,佛像没了,等于自己要失业了,说到底,还是欲望。
宁浩在影片里不厌其烦地借和尚之口把这些信息说了好多遍,可是还是被大部分的观众忽略了。
片子里的小和尚是个有点慧根却没有佛性的人。
片子里好几处都有明确的暗示,第一处是在修车匠的家里,小和尚两次修车,两次纠结于照片里看不出性别的裸体小婴儿究竟是修车匠还是他的妹妹。
第二处是小和尚被关到了派出所的小黑屋里,小黑屋的电视里放着扫黄教育片,屋子里堆着裸体假模特,小和尚一脸尴尬,不知所措,然后悄悄地关掉了电视的声音。
第三处是同被关在派出所的妓女要出钱给小和尚修佛像,小和尚怯怯的说:这不合适。
派出所小黑屋的戏简直神来之笔,那个同被关在小黑屋的小姐一语道破的了小和尚的本质,和尚也是人,也是男人。
小和尚也一语道破了机锋,都是因果报应。
没错,在佛的眼中圣人猪狗尚且一视同仁,而小和尚却被饮食男女,肉身凡胎,虚妄幻像折磨得不知所措。
随后,全片最有佛性的一幕出现了,小和尚骑着自行车带着一个小姐回去取罚款,那一个镜头,不悲不喜,无欲无求,小和尚和那位小姐不过是芸芸众生当中两个最普通不过的生灵罢了。
宁浩的作品,无论是后期画风如何清奇的各种电影,总能让我感到某种命运的回环之感。
《香火》这种也不例外,小和尚招摇撞骗筹到了修佛像的钱,最后却被告知庙要拆迁,浅了说,是中国特色体制问题,深了说,何尝不是求不得之苦?
东吴弄珠客在《金瓶梅》序中说“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 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我不知宁浩是否受了这些古典小说的影响,热衷于把世间之苦寓于嬉笑怒骂,声色犬马当中。
《金刚经》的第一个故事是世尊跣足袒肩,入舍卫城乞食,众人皆见苦难,而只有世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
世人肉眼看到好坏善恶,美丑贫富,官吏平民,妓女和尚,而这些我们唏嘘感慨的信仰缺失,人性丑恶,社会问题在佛的眼中根本不值一提,一切的一切不过因果循环而已。
这才是佛眼看世界。
关于信仰、生存及其他。感谢贾章柯
信仰,抑或一个人的追求,在现实面前的破灭。★★★☆
是时候对这一系列男社会现实题材祛魅了
哈?
时代也强奸了宁浩这个正经要修庙的和尚。
看似拖沓节奏的整个过程,却把普通人生活的艰辛和苦难给拉长了。
8.3 2022.12.22一座烂泥胎能值多少钱。一点破信仰能换多少钱。
一般,没意思
我觉得现在可能还真不让拍这样的电影
是因为宁浩的第一部作品所以高分么?拍摄相当拙劣。
就算为了一个卑微的信仰,也要与生活卑微的抗争着。
电影有贾樟柯的影子,难怪片尾要感谢科长!为了修缮小庙倒塌的佛像,佛教的信仰成为了来钱的手段,为了心中更大的善就可以用许多小恶来铺路吗?
“世俗之人不能对宗教之人要求那么完美,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得填饱肚子,虽然他没有其他的生存技能,但是这就是宗教...而且还是在一个边远小山村里,不能要求太高,,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让我最大的感触是,所有发生的一切都不能一概的归咎于和尚身上,是这个社会这个大染缸把他彻底的异化了”
从毕业作品角度来说,堪称完美。宁浩对于中国问题的思考,让人想起贾樟柯,比贾樟柯拍得更加有趣,对于中国现实的讽刺很有意思,让和尚遇到妓女很有意思的想法,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可以和石头相比,比石头更有深度,石头的黑色幽默在这里已经初见端倪。
生活百态,俗世万象。风格很好,但是匠气太重,宁浩耍了太多小聪明
便秘一样
从毕业作品的角度来看 很棒
信仰与现实,一出荒唐的故事。
信仰不真。
没有任何戏剧性,是写实吗?丝毫不是,跟那群非虚构作者一样,非虚构只让他们学会了对自己的怜悯无奈,忘记了如何好好听人说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