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写影评,就是为了各位文艺青年打的分太低了,其实杜琪峰今年的《夺命金》分数就很低,不禁冷笑了,其实如果真正是懂片子的,就应该问一下自己:你们对港黑片的底线在哪里??
如果你把夺命金和大追捕一部片子来看的话,没有持续的大场面,足够的暴力血腥,没有最后报复恶狠狠的惩罚式言语。
所以分数不高了,你们对港黑片的期许是??
是暴力、报复、变态,每一个不成熟的男人都有想成为悲剧主角的情节电影以悲剧结局来达到和生活中的不顺遂共鸣!
大追捕你看的谁??
张家辉。
看了好多影评,都为张家辉本色演出立丰碑了,辉哥感动了??
我个人爱辉哥,所以要正直的爱着,《黑社会》的飞机是辉哥最经典的角色,之后的<线人>和《证人》是迟到的证明。
这么说吧,如果说《大追捕》的哭戏你奉为神明了,那《猛甲》的赵耀庭不也哭的众人皆知吗??
大追捕你为什么不点题---任达华:无法追寻的真相真的很重要吗?
比家庭,比保护自己的乐观、良知、同情心都重要?
大追捕其实还有一条线,可以说是更重要更核心的一条线,无法追寻的真相,煎熬着内心,破坏了个人的良知和家庭。
我讨厌林正忠,因为他是懦夫,自私的为了自己内心的纠结而伤害着身边的人,我敬佩王远阳,失去爱人,监狱凌辱,长期的黑暗生活,并没有能追捕到他,他几乎是个残疾人,对比两人的生活,一个有着家庭,一个没有家庭,王远阳期待着一天能尽父亲的责任,写不下去了,反正你们懂的我是怎么看大追捕这部电影的?
1、情节 4星分2、场面 4星3、演员 4星4、编剧 4星办大追捕,自己内心的阴暗追捕着自己,你被捕了,即使你像林正忠一样,只是遇到了挫折,并不是失去全部,你被仇恨、自尊追捕了,失去了温情、爱情、责任和家庭;你拒绝被捕,因为你想和王远阳一样,无论遇到什么,曾经放弃,也要在无声无息中重新爬起来,对抗厄运。
大追捕,港片导演拒绝暴力、悲剧式思维的网友的追捕,力求突破。
分数太低的、追捧张家辉、鼓吹暴力的、不反思暴利和困境的。
你们都被自己逮捕了。
中肯评价:比杀人犯进步了,我记得杀人犯,就是和外国一部孤儿怨同一样的故事,一看那个小孩就知道是抄袭了,这部也是抄袭白夜行,可是亮点在于结合了《勇气》。
《白夜行》加《勇气》一个为爱献身的男人和一样反思家庭责任的警察,结合的挺好,至少我感动了,不为张家辉,为任达华。
我记起了小学语文老师的一句话:作文都是有参考的成分,但是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写。
一部被误读的片子,中国的文青啊,快来看电影吧。
瞧这里豆瓣人潮拥挤,都是些豆子啊作文写离题了,各位豆子们,别深入浅出的香港电影文化,还英文CUT什么的,你先点题,再写作文。。。。。。。。
算了。
得罪人多了,嘿嘿!!
我就哗众取宠了,怎么样!
顶我啊吹啊你们还在爱看暴力港片啊!??
什么层次!?
片名:《大追捕》来源:网络,看的不是盗版感受:走进真相,靠近父爱-剧透时间:2013年10月28日 晚豆瓣上有人说,难看,阴暗,剧情狗血。
很疑惑,片子原本不错,为何在豆瓣的评分才6.8分左右?
很奇怪!
我承认,整个影片一直显得沉闷,节奏缓慢,尤其在缓缓的钢琴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静谧。
让观众进入这种状态(和所谓的能量场和气场一样吗?
是不是氛围或者感觉的营造?
),故事结局由一条短信出现才终被解开,也许正是导演如此设计的原因所在。
以上算是对于一些大多数豆友批评此片的一些观点的回应,也可以称之为“狡辩”。
好了,下面说说电影。
接下来有严重剧透和故事情节的描述。
没看过的请绕行!
在狱中,4个恶棍都在其“钢条”般的身体下,险些丧命。
电影就从这里展开。
外表冷酷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知道!
也许是要保护他的女儿(徐雪)。
徐翰林则是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占有欲极强,心理变态,对养女看管甚严,酒后屡屡施以家暴。
王远阳(梁家辉饰演)与徐依云本是情侣,在徐依云19岁的时候有了身孕,所幸孩子安然出世。
一个雨夜,徐依云趁机给王远阳打电话,想一起带着孩子出走。
但是被其养父发现,并对其暴打,跌倒之时被利器刺死。
而这位位高权重的名人音乐家则伪造现场,打开房门,录制现场,嫁祸给了王远阳。
顺理成章,没有寻找真相(无知)的警察很快让他进了监狱(重型,逼供,王远阳也从一开始的“喊冤”走向了“认罪”;对于这样的硬汉,逼供有一定用处,但绝不会动其意志。
唯独能让他认罪的也就是让他能在狱中得以生活的希望—他的女儿)。
入狱后,王远阳从起初的自杀,再到后期的自练筋骨,1:4打到4个杂碎,成了狱中无人敢惹之人。
在监狱中他学习知识,上网,学会很多。
所以说,人还是要有个目标,有个希望,有个依托才好。
20年后,他出狱了,被相关部门安排在一个琴行工作(上学时各科目优秀,而且很有音乐天赋,也是亚洲象棋冠军,算是很高智商,一步看几步,策划谋定思维应该不错了)。
经历了家人的分离,必然总要相聚的。
王远阳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他的女儿--徐雪。
此时,徐翰林依旧将其当做是女儿,和以前一样,徐翰林还是有着家暴和一颗变态的心。
王远阳在对面的山上租了房子,以此监视徐翰林家,想复仇,我想是的。
不过,最为重要的是保护他的女儿。
生活总有那么多的巧合,何况电影呢。
徐翰林再次对徐雪施以家暴,这次和20年前不同,徐雪被打时,反抗了,而徐翰林不慎踩到玻璃渣之后跌下楼,摔死了(这算是正当防卫嘛?
求解)。
王远阳赶到,悄无声息的处理了尸体,而这也正是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一个人在黑夜毁尸的镜头。
此后,则是这位嫌疑人(王远阳)一步步将警方吸引到自己的视线,故意引来警方,留下纽扣等的物证。
为的是什么?
因为他是她爸爸。
没有一句话,父爱却在悄无声息的表达。
看完片子,我在想,在名人头顶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邪恶的心?
为什么总有一些官和警员急于抓捕,找到证据?
早期的案件,会不会有贿赂?
无从得知!
电影中任达华饰演的林正忠警官一样,他让我敬佩,他爱思考,他善于判断,还有他的操守,以及他说的话:办案的目的是为了(接近)真相。
也许林正忠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这一点让他的女儿来判断,但是作为警官来说,这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办案并非为了结案,为了让人入狱,而是靠近真相,公平正义-我很敬佩。
当然,这是我的看法。
对此,豆友有不同观点。
豆友说林正忠的老婆的片段过于多余,而且冗长,看不懂,和整个影片没有任何关联。
个人理解是,如果没有林正忠老婆的自杀,就不会有他一直追寻了这一长达5年的案件(林正忠不相信会自杀,是他杀)的原因。
因为追求真相,才会翻出多年前的案子,才会引出本电影的这一案件,看似没有关联的片段和整个影片的连接就是这样巧妙设计。
不是吗?
为了说明情况,我在门背后用画笔画了一张人物关系图和重要事件的图示,这才发现了一些迹象。
我喜欢看电影,也喜欢分析画图分析其中的缘由,我认为这样才更加接近影片内外的人物和角度。
其实,每个影片如同每个人一样,总有优点,也有不足。
如果总将眼光放在评判好与不好,或者导演如何狗血,剪辑如何差劲,色调如何……也许这也是一种角度的思考,但是这不是我的思考方式。
我一直认为,任何事物始终可以发现亮点,而这恰恰可以帮助我成长,我也可以从中学习、借鉴的东西,而这已经是影片,或者是人物带给我的收获,这已经足够。
自认为这是一篇非常糟糕的文章,是的,非常糟糕,因为写出来花了半小时多,改写却花了近1个小时,改了N多次,总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也许是好久没有写文章,也许太多思考而无法顺着一个思路写出来,也许好文章原本就是一气呵成,并非改成的。
但是,既然写了就贴出来,人生总需要一些真实的元素,即便不完美,或者说是糟糕。
【完】老A仲先生 于 深圳
抄抄抄,编剧绝对不能只靠这一招来走捷径,这对复兴中的香港电影更加不利,影响甚坏!
缓慢失控的节奏,言而无味的台词,中间穿插了多断煽情,偏偏又插的不是时候,无数个小细节都没能解释清楚,导演和编剧的基本功都不够,就想着技巧了。。。
太让人失望的作品,尤其对不起这样的演员阵容。。。
从整体的悬疑而言,我觉得电影院的视觉听觉都把气氛营造的很好,但就剧情本身我有几个细节并不是很明白。
一、任达华老婆的那条线索就这样没有任何答案了?
那么这条线索的作用是什么,如果说是为了丰满任达华所扮演的林sir这个人物,那么我觉得这条线索铺设的有点过了,我觉得几个画面带过就行了,为什么会有出现任达华幻想,或者说做梦时候,窗边出现他老婆的形象,和张家辉变态笑容的形象呢?
这条线索在结尾没有答案,难道只是为了对应最后一句旁白,“知道真相对所有人都没有好处”吗?
二、如果说窗边出现他老婆,和张家辉的黑影,然后紧接着张家辉变态的笑容是为了铺设张家辉这个角色的人物个性,让大家误以为他就是个纯变态杀手,我虽然能够接受,但是还是觉得有点不那么恰如其分。
还有他刚出狱的时候看着人来人往的女人时,为什么要特写他变态般的笑容呢?
张家辉在牢里受尽折磨,但是他这个人物仍然保持良知,有着比较丰富的社会情感,而并不是人们眼中的变态杀手,那么为什么影片在前半段要营造出他变态杀手的样子呢?
为的是制造悬疑让观众们琢磨不透?
三、张家辉潜入任达华家中是去干什么,我不是很明白,然后看到他女儿睡着,他有个细节是握紧了拳头,手中还有榔头,观众都会以为他要对这个女孩做些什么,但是有没有做,这个细节又为了什么呢?
为了对应最后一句旁白,“很羡慕林sir能够看着自己女儿长大”吗?
再次看预告片,发现任达华说过一句哈,“真相对有些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但影片最后传递的信息是“真相对所有人都没有好处!
”两者相互对应,挺细心的一个细节。
但是全片的中心思想应该还是表达了任达华的那句:“为了女儿,别说捐肝,捐命也干!
”虽然很推荐这部电影,但是还是会有以上疑惑,很想在仔细看一遍。
最后我想说张家辉的演技真是越来越好,我希望能够再次向影帝发起挑战!
有多少人坐到影片最后的最后,听完了片尾曲《向阳花》?
如果没有听完为整部片子画上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的这首歌,或许您并没有为这部片子打上一两颗星然后大放阙词说“这片子极烂极不值得看”的理直气壮。
坦白承认,这部电影的剧情真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家暴殴打女儿徐雪(文咏珊 饰)的父亲徐翰林(王敏德 饰)在重击、焚石、沉海等恐怖手段之下“离奇死亡”,警探林正忠(任达华 饰)开始着手调查真相。
电视开始30分钟后就已然看出:徐雪是二十年前惨死的徐依芸(文咏珊 饰)的女儿,而当年被指控奸杀徐依芸获罪入狱的王远阳(张家辉 饰)必然无辜含冤,而且他极有可能正是徐雪的爸爸。
所以电影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徐翰林到底是怎么死的,犯人究竟是不是王远阳;二是二十年前的案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终电影呈现给我们的剧情是:徐翰林的死是因为他在殴打女儿徐雪时被女儿推倒意外跌落露台摔死,而这一切被出狱后一直默默关心(监视/偷窥)女儿的王远阳从望远镜里看到,于是他主动出击,用重击、焚石、沉海等恐怖手法将徐翰林毁尸灭迹。
在尸体被意外发现后,他不断地引导警察,企图替女儿背下这个黑锅。
在警探林正忠通过追查二十年前徐依芸案的疑点来调查徐翰林案,就快要确定真正的“凶手”(徐雪),并已将王远阳“逼”入楼顶绝境询问时,不会说话的王远阳发了一封说明当年真相的短信给警探,同时用死亡来为一切画上了句点。
父爱如山。
在王远阳对林正忠笑了笑,张开双臂从屋顶跌落时,不断落下的眼泪证明了这四个字的重量。
而这部片子最为主要的内涵,父爱如山,完全凝聚在了片尾曲《向阳花》中。
在影院里听这首歌的时候,伴随着汪峰略带沧桑的歌声,就觉得是王远阳在对女儿徐雪低语呢喃,诉说着父亲对女儿的爱和希望。
“虽然这大地很悲伤,虽然这世界有一点点脏,也许你会感到荒谬疯狂迷失方向,如同爸爸我曾经历过的那样,不要难过也不要悲伤,曲折的生命才充满意义。
如果你可以,如果你能够,希望你是那纯洁的向阳花,你要成为那美丽的向往花,在布满创痛的凄风苦雨中,坚韧地辉煌地绽放。
”这是深爱着女儿的父亲在女儿睡梦中的喃喃低语,这是期盼看着女儿一点点长大,长成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公主的父亲的深情叮咛。
只可惜,王远阳从没有机会,再没有机会对女儿亲口说出这些话。
通过“悬疑”来展现父爱题材的片子拍起来并不容易,但幸好《大追捕》整体上没有“烂尾”,算是大体做到了善始善终。
任达华和他女儿的那条线处理的比较不尽如人意,略显鸡肋——虽然合理的铺垫除了他看完张家辉短信后的痛哭,然而总的说来并没有对剧情起到什么作用,颇为鸡肋。
至于谢安琪和任达华的“打情骂俏”,处理的比较讨巧,引出笑点的同时不至于令人反感,甚至为沉重的剧情抹上了几点亮色,使剧情不会太过压抑沉闷。
作为“悬疑片”来说的话,片子的悬念处理手段颇有些向希区柯克致敬的味道,无论是多次眼睛特写,还是浴室惊恐那段,都有些模仿的痕迹。
然而剪辑真的有些把模仿变“戏仿”的意味,明明悬念设置还能做的更好,硬生生被拉低了一个档次,从悬疑片变成了“名侦探柯南”式的毫无挑战性的推理游戏。
片头的打斗有够带感,水与血的融合向来最能代表暴力美学,何况张家辉还专门练了一身腱子肉,视觉冲击很到位。
然而后来听狱卒说起那一段时,那几个闪回镜头选的真不知该如何评价。
同时每到关键时刻,总有些不合时宜的停顿和蒙太奇跳接,真的让人一头雾水——悬疑片不是通过故意让人看不懂来达到悬疑的目的,然而《大追捕》中某些剪辑真的让人不敢恭维。
至于剧本,这种披着推理外衣歌颂父爱的情节也不少见,或者说隐忍的父爱总是给人推理的感觉?
总之剧情不算糙,总的来说几条线都颇有存在感(除了之前提到的那条仅仅服务于任达华人物塑造而且只塑了一般的任家父女戏以外)。
但剪辑有硬伤,所以也有些拉低剧本表现水准。
配音的话没说的,因为主演是个哑巴,所以很多地方情节的表达都借助了音乐,相对来说是很不错的。
尤其配上张家辉的演技,人杵在哪儿,配上合时宜的音乐,就已经是一出内涵丰富的戏了。
最后再提几个散点:1、片子始终是要公开放映的,所以最终还是把被父亲欺辱的女儿的身份指向了“养女”,也就是没有血缘关系,不构成社会契约定义层面上的父女乱伦。
这么一来,虽然养父欺辱养女在道德上还是有乱伦含义的,但始终是削弱了其所带来的冲击感。
同时,也削弱了本来可以形成极端对比的两组父女关系——王远阳同女儿,徐翰林与女儿——所带来的讽刺意味。
2、香港的父辈与子辈关系,在香港电影里一直都得到反映。
从《新警察故事》里把儿子阿祖逼上邪路的督察爸爸,到《宝贝计划》里为了死去的儿子发疯的财阀爸爸,又或者《大追捕》里能为了孩子舍命的警察父亲、“犯人”父亲,有反面,也有正面。
香港社会“港童”的泛滥造成父母的不堪重负,而孩子们在父母忙于工作,从小菲佣带大(一部分),竞争如此恶劣的环境又要如何生存,如何赡养父母,都将会是香港电影里继续反映下去的议题。
3、这电影里或多或少还带有些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反思。
那些不停强调的1988,不停强调的洋人警长,不停强调的当年的冤假错案,不停强调的屈打成招,实在借“戏剧化”讽刺现实,还是借“过去的真实”讽刺现实,当真值得把玩。
4、张家辉一直在吃雪糕,是因为女儿叫小雪吗?
笑还有,张家辉,你最后那里笑个屁啊,你一笑,我就哭了。
这电影看懂了真是挺虐心的。
我会记得那首歌,记得王远阳最后那个笑容。
记得去成为一朵向阳花。
【Copyright © 2012 AKIRASTAR(独孤树) All rights reserved.】
片名:《大追捕》来源:网络,看的不是盗版感受:走进真相,靠近父爱-剧透时间:2013年10月28日 晚豆瓣上有人说,难看,阴暗,剧情狗血。
很疑惑,片子原本不错,为何在豆瓣的评分才6.8分左右?
很奇怪!
我承认,整个影片一直显得沉闷,节奏缓慢,尤其在缓缓的钢琴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静谧。
让观众进入这种状态(和所谓的能量场和气场一样吗?
是不是氛围或者感觉的营造?
),故事结局由一条短信出现才终被解开,也许正是导演如此设计的原因所在。
以上算是对于一些大多数豆友批评此片的一些观点的回应,也可以称之为“狡辩”。
好了,下面说说电影。
接下来有严重剧透和故事情节的描述。
没看过的请绕行!
在狱中,4个恶棍都在其“钢条”般的身体下,险些丧命。
电影就从这里展开。
外表冷酷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知道!
也许是要保护他的女儿(徐雪)。
徐翰林则是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占有欲极强,心理变态,对养女看管甚严,酒后屡屡施以家暴。
王远阳(梁家辉饰演)与徐依云本是情侣,在徐依云19岁的时候有了身孕,所幸孩子安然出世。
一个雨夜,徐依云趁机给王远阳打电话,想一起带着孩子出走。
但是被其养父发现,并对其暴打,跌倒之时被利器刺死。
而这位位高权重的名人音乐家则伪造现场,打开房门,录制现场,嫁祸给了王远阳。
顺理成章,没有寻找真相(无知)的警察很快让他进了监狱(重型,逼供,王远阳也从一开始的“喊冤”走向了“认罪”;对于这样的硬汉,逼供有一定用处,但绝不会动其意志。
唯独能让他认罪的也就是让他能在狱中得以生活的希望—他的女儿)。
入狱后,王远阳从起初的自杀,再到后期的自练筋骨,1:4打到4个杂碎,成了狱中无人敢惹之人。
在监狱中他学习知识,上网,学会很多。
所以说,人还是要有个目标,有个希望,有个依托才好。
20年后,他出狱了,被相关部门安排在一个琴行工作(上学时各科目优秀,而且很有音乐天赋,也是亚洲象棋冠军,算是很高智商,一步看几步,策划谋定思维应该不错了)。
经历了家人的分离,必然总要相聚的。
王远阳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他的女儿--徐雪。
此时,徐翰林依旧将其当做是女儿,和以前一样,徐翰林还是有着家暴和一颗变态的心。
王远阳在对面的山上租了房子,以此监视徐翰林家,想复仇,我想是的。
不过,最为重要的是保护他的女儿。
生活总有那么多的巧合,何况电影呢。
徐翰林再次对徐雪施以家暴,这次和20年前不同,徐雪被打时,反抗了,而徐翰林不慎踩到玻璃渣之后跌下楼,摔死了(这算是正当防卫嘛?
求解)。
王远阳赶到,悄无声息的处理了尸体,而这也正是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一个人在黑夜毁尸的镜头。
此后,则是这位嫌疑人(王远阳)一步步将警方吸引到自己的视线,故意引来警方,留下纽扣等的物证。
为的是什么?
因为他是她爸爸。
没有一句话,父爱却在悄无声息的表达。
看完片子,我在想,在名人头顶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邪恶的心?
为什么总有一些官和警员急于抓捕,找到证据?
早期的案件,会不会有贿赂?
无从得知!
电影中任达华饰演的林正忠警官一样,他让我敬佩,他爱思考,他善于判断,还有他的操守,以及他说的话:办案的目的是为了(接近)真相。
也许林正忠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这一点让他的女儿来判断,但是作为警官来说,这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办案并非为了结案,为了让人入狱,而是靠近真相,公平正义-我很敬佩。
当然,这是我的看法。
对此,豆友有不同观点。
豆友说林正忠的老婆的片段过于多余,而且冗长,看不懂,和整个影片没有任何关联。
个人理解是,如果没有林正忠老婆的自杀,就不会有他一直追寻了这一长达5年的案件(林正忠不相信会自杀,是他杀)的原因。
因为追求真相,才会翻出多年前的案子,才会引出本电影的这一案件,看似没有关联的片段和整个影片的连接就是这样巧妙设计。
不是吗?
为了说明情况,我在门背后用画笔画了一张人物关系图和重要事件的图示,这才发现了一些迹象。
我喜欢看电影,也喜欢分析画图分析其中的缘由,我认为这样才更加接近影片内外的人物和角度。
其实,每个影片如同每个人一样,总有优点,也有不足。
如果总将眼光放在评判好与不好,或者导演如何狗血,剪辑如何差劲,色调如何……也许这也是一种角度的思考,但是这不是我的思考方式。
我一直认为,任何事物始终可以发现亮点,而这恰恰可以帮助我成长,我也可以从中学习、借鉴的东西,而这已经是影片,或者是人物带给我的收获,这已经足够。
自认为这是一篇非常糟糕的文章,是的,非常糟糕,因为写出来花了半小时多,改写却花了近1个小时,改了N多次,总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也许是好久没有写文章,也许太多思考而无法顺着一个思路写出来,也许好文章原本就是一气呵成,并非改成的。
但是,既然写了就贴出来,人生总需要一些真实的元素,即便不完美,或者说是糟糕。
【完】老A仲先生 于 深圳
作为一个女儿的父亲,我想我与其他很多爱自己女儿的父亲们一样,看了《大追捕》之后会有一种独特的感受,那就是父爱并不比母爱逊色,同样是无私无所求的,因为我是你爸爸。
影片里三个父亲,其实都是深爱自己的女儿,哪怕是王敏德饰演的控制欲极强的名人父亲,骨子里依然是愿意把自己的全部都给了女儿,尽管这个女儿不是他的骨血,却倾注了他所有的心血,这一点从他继续抚养女儿的女儿也可以看出来。
我个人认为,导演在处理这个角色上,没有落入非亲生父女乱伦的俗套,让整个故事上了一个档次,毕竟这种套路在国产苦情剧、家庭剧中可以有,而且经常有,但《大追捕》里真没有。
真没有就对了,让整个影片的基调尽管血腥暴力却不失深沉阳刚,案件都很惨但人格不乱,在正常人能接受并可能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范畴里,探讨父女关系。
王敏德与任达华饰演的父亲都爱自己的女儿,却都很失败,一个是因为自己的成功造成的失败,另一个是因为自己的失败造成的失败。
但他们的初衷都是好的,也是很多人走过或正在走的路,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女儿与父亲之间势必产生距离与冲突。
王敏德管的太严物极必反、任达华是管的太少最后管不了,高压之下的乖乖女和略显放任的小太妹都会做出父亲最恐惧的事——过早跟小男生或男人发生关系。
心理学的很多案例都揭示出一个规律,与父亲相处不融洽的女孩,婚恋发生问题的几率非常高。
电影里王敏德的女儿很幸运遇到了窦骁,尽管性格孤僻了点,但阳光帅气心地善良,这也就是电影里,真正的现实中哪有那么多窦骁可供挑选,多半会像任达华女儿那样,随随便便精挑细选了一个小混混就带回家或夜不归宿,碰上这样的情况,哪个当爹的不会气得抓狂,就像王敏德发疯时喊得那样,其实每个父亲对于辛辛苦苦抚育大的女儿都有极强的保护欲,也很容易成为限制其成长和接触社会与他人的控制欲,爱她很可能也是在害她。
因为每个青春期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都会有极强的逆反性,高压只能让反弹更猛。
当然,《大追捕》并不是讲家庭教育的片子,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我站在父亲的角度看这三个父亲,张家辉很可怜、任达华可叹、但王敏德并不完全是可恨,还有一些可惜。
反观里面的母亲真的成了电影的软肋,两个死了一带而过,唯一的一个只能算养母,而且智商有问题,把一个复杂的案子简单化了,反复的擦同一块地,并且是在每回警察来的时候,就算是路过打酱油的警察也不能不起疑吧。
再加上丈夫死了居然没有悲戚、痛哭,那略显紧张慌乱的眼神分明就告诉大家:我是有故事的人,而案子也就是以她为突破口的。
那么,我想说的是,假如这个角色换成有心计会表演的,故事是不是就更精彩了。
除却山寨《嫌疑犯X的现身》这点不谈,剧情还是有些羸弱。
这根本就是一部为张家辉设计的电影对吧,感觉这个男人这几年演技爆发了,演的角色一个比一个出彩,相较之下,所有人都逊色好多。
任达华没有亮点,就是个传统形象的执拗警察,用恐吓套口供,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
最后电影时间不够还要徐雪自己说出来龙去脉,然后那听她说的男孩也神秘的消失,不知道是不是被人道毁灭了。
那个徐雪,一人分饰两角,表情全都一样,大姐你有表情NO.2吗?
而且香港电影里的警察太苦情了吧?
电视剧里的警察,大部分都有一个比较和蔼的长辈,相对温暖的家,和一个团结的团队——还有个能人天天在耳边唠叨,“做人嘛,开心最重要。
”电影里这督察有个屁啊,女儿也不知道原不原谅他,妻子自杀的不明不白,连他的团队都是最后摆pose才集体出场的。
那女助手更是暧昧的莫名其妙,在电影里跑来跑去还差点被张家辉弄背过气去,到了我也没记住她长什么样。
重点是好像为了凸显张家辉身上父爱的光辉,电影抛掉了很多本应放在任达华身上的视点。
比如任达华妻子的意外自杀,女人的叛逆,如流星般划过电影之后就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了,张家辉跑去任达华家去看她的女儿,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意淫看着女人长大的父亲吗?
完全不知道。
也许编剧试图超越“嫌疑犯X”的手段,就是塑造一个同样有血有肉的警探,但是我记得在电影版“嫌疑犯X”之前,人家可是花了一部日剧的时间在讲那个物理学教授的,来龙去脉相当的清晰,一比这电影简直是弱爆了。
总之这就是一部三星半的电影,三星给张家辉,半星给山寨的剧情和一众打酱油的演员。
辛苦了。
文/是俊香港的探案片,大都推理弱。
与其发展逻辑上的智斗,倒不如走感情线的捷径更符合市场。
《大追捕》是一个悬疑命题下的情感戏,为了配合悬疑而半遮半掩地表现,反倒规避了俗套的感情告白而引起的狗血。
张家辉成了哑巴,去台词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让行动和表情变得更精细也更整体。
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是张在此剧中的表现有多好,而是其角色本身的悲剧性与行动力,让观众更紧张地跟随他投入剧情。
高关注度下,没有大的毛病,便是很好了。
很多香港影片喜欢把主角警员设计成中年危机男,工作上有着经验和能力积累起来的威信,但并不在高层受重视。
生活中却被青春期的儿女折磨,并且还多伴随着一个死得不明不白的老婆(需要有一块心病),而他的能量来源则是探案的成功,和一个看起来假小子实则小萝莉的女同事的爱。
任达华承担了这个角色,演得很贴切,基本上这个类型,只要你年龄和性别对了,就哪都对了。
我一直觉得张家辉是那种能把主角演成龙套的演员,不是演技问题,纯属气场弱。
但居然也遇到了这样一个为他的气场量身定制的屌丝男中年角色。
屌丝的爱真伟大,伟大到可以形成“殉情未遂变身肌肉硬汉”,“为报情仇虐尸惨绝人寰”,“窈窕萝莉终于魔爪逃生”,“哑汉阿黄二十年说不出口的秘密”……这样的系列报道。
阿黄小时候是神童啊,看得时候我就无限感慨,原来神童和屌丝,不过是一种生物在不同时间段的生态表现。
你们会发现,他此次的戏路概括来说便是:没表情——没表情——笑了——没表情——没表情——笑了——尼玛居然有独白说话了!
——哭了。
嗯,就是这样。
但是我喜欢《大追捕》的主线故事,让我想起那个我最爱的母爱的段子:幼时因为妹妹太吵所以把她杀了,尸体丢到后院井里,第二天消失了。
后来因为同桌借钱不还所以把他杀了,尸体丢到后院井里,第二天消失了。
后来因为老板捏我屁股所以把他杀了,尸体丢到后院井里,第二天消失了。
后来因为母亲老是唠叨所以把她杀了,尸体丢到后院井里……一直没消失。
我想如果我杀人以后,在凌乱跌宕飘忽不定的精神情绪过去之后,再往那案发地点深情一望,发现已有人替你善后,一定被这命抵命的真爱感动得梨花带雨。
这故事最大的问题,就是任达华的能力被莫名其妙地拔高了。
那是种虚高,他的每一个推论都很正常,并且直到最后真相已经非常明显了他仍然在纠结。
相较于其他警员,他的优越性不过是经验和怀疑主义,但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主。
而张家辉的角色具备了特色的资源整合能力,索道突袭及照片物证的曝光,走一步看两步,但也差不去多少。
不过他俩不来电,丧失了许多合理遐想的空间。
开会了,不写了。
╮(╯_╰)╭
当尾声的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我竟然泪满面,为这么爱女儿的爸爸没有陪伴孩子成长的遗憾,为那么渴望父母亲情的孩子没有得到过父亲的爱护(不对,最后的一刻她得到过,她的父亲甚至用自己的一生完成了那个爱护女儿的使命。
)为警察最后的遗憾不已,一切的一切,使人伤悲,也让人感叹社会的不公平。
故事的主角是个没犯过任何错误的年轻人,因为爱上一个女孩,这个女孩的养父对着女儿有着强烈占有欲从而导致这个无辜的年轻人在牢里度过22年的青春年华。
想来想去这部影片每个人都那么无辜,因为一个人的变态心理,从而导致了那么多人的不幸,所有的人都无辜,只有一个人,即养父是原罪。
张家辉全程无台词的男主依然把角色塑的很精彩。
最后的最后,只希望社会上能少一点再少一点这样的事件发生,此去一别,便是经年。
此类调调的电影 比如罪与罚 B+侦探什么的 玩多了就没意思了
坑爹啊这都好意思姓杜
还是有一定水准,只是故事还可以讲的更精彩,悬念也可以做的更强。故事结构容易让人想起《被嫌疑犯X的献身》,但是相比之下,很多设计没有人家做的那么机巧,人物情感最终没有那么触目人心的大宣泄,我要是变这故事,结尾一定让张家辉这个哑巴嘶吼出声音。田壮壮演的监狱老大还是容易让人联想大太监!
生个小姑娘是真心要令爸爸觉得愁噢
其实拍得不错,但就是被人剧透了······
气氛挺到位的,但多少有点故弄玄虚。张家辉演得真好啊....
张家辉一笑立马露出谐星本色,王敏德不吐洋文不舒服
三星半作品,基于毫无期待,被惊喜了一下,算是不错的港片,咕咕
张家辉演技两星,任达华是个打酱油的,音乐部分钢琴实在没诚意减一星其余加一星,总共两星。
唬烂~~
肚子郎與揚揚再次夫妻檔,成全香港新希望
评分不应该那么低
这idea抄得太明显了
“真相真的這麽重要麽?就算讓你找出真相,對所有人都沒好處。我真的很想知道,親眼看著自己女兒長大是什麼感覺。”
其实我不解的是一个没有多大干系的人干嘛那么重的戏,这片子就割裂成案件+张家辉两个部分了啊。
杜致朗做编剧的时候,最大特点就是浪费好演员。剧情都能猜到了,实在是不给力啊老湿。
2012.08某天,家里的沙发电影时光。
不科学啊
其实除了特技有些假之外,这部片子还挺不错的。张家辉演技真是没得说!
越来越不能相信评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