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谈一谈角色:阿米尔汗 这个角色确实有一丢丢不怎么受欢迎,滑稽,“汉奸”, 但阿米尔汗也给演绎得淋漓尽致,勾画了活灵活现。
而最后“汉奸”也爱自由,也不愿被欺压。
这一点是我看了这部电影最有感触的地方,感谢现在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是建立在多少先辈的血泪之上的;也感谢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好好珍惜。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再次回到电影本身:首先是那个国王,本来就是说要为人民为不被压迫而奋斗;可是看着自己的儿子在枪炮之下时,还是选择了妥协。
其实在这儿的时候我就已经决定不可思议了,因为作为一个国王,应该明白,与万千人民的自由比起来,儿子的生命显得那样渺小,同时,他怎么能相信暴徒(在我看来,那些人才是暴徒;特别是在后面看到那个场景:一个都不能留,要将他们全部屠杀)的话呢?
所以,他最后不光是失去了儿子,也丢了自己和妻子的生命!
然后,总感觉电影有点莫名其妙的就变成了好人的感觉!
没能够把这种转变进行细腻的描写。
印度人民很生气自从《印度暴徒》在印度本土公映以来,围绕这部电影的争议就没有断过。
今日看完这部电影,有必要开腔。
首先电影口碑是崩了,IMDB3.5分,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个分数低的离谱。
用与IMDB评分体系类似的豆瓣打个比方,豆瓣3分级别的片子都是什么?
按今年的表现来说,也就《阿修罗》《欧洲攻略》《战神纪》这些级别。
要知道一度被网友黑出翔的郭敬明电影,都没掉到过3分行列
阿米尔·汗,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这么敬业和专业的演员有口皆碑,虽然不奢求米叔永远保证质量,但也不会这么惨吧!
必须要眼见为实,看完电影,要说一句,电影当然不是烂片,但也不是佳作,3.5星,豆瓣7分是可以有的。
且各位需要做好准备,这片跟我们想象中的印度电影不太一样,很不“印度”,当然也很不“阿米尔·汗”。
(如下简称“米叔”)但《印度暴徒》为什么口碑会这样呢?
原因很简单,这其中有着自身民族性和文化差异的诉求,本片不符合印度观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甚至让印度人恼羞成怒!
这很不印度这几年印度片在内地如火如荼,我们大致也能了解印度电影的风格属性。
以《巴霍巴利王》为首的开挂电影,以《摔跤吧!
爸爸》为首的现实类电影,二者风格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却于内在有着一定统一性:即主角人设都是高大上的形象,要么神威盖世要么有着坚毅的性格,在他们身上体现的都是人性的优点。
我们随便举例,比如《巴霍巴利王》的主角是湿婆神的化身,体现的就是无穷的威力和神格魅力。
而这样“开挂”风格,也是印度电影的特征之一。
(人家就喜欢这样的风格,是一本正经的拍电影,到咱们这边就只能当个乐子看了,后门会细说)
再来看《摔跤吧!
爸爸》带头的一些“抨击丑恶弘扬正气”的印度现实类题材作品,远的不说说近的,《嗝嗝老师》《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线》《印度合伙人》《老爸102》等等,主角虽然会干出一些被认为“大逆不道”的事情,但他们却代表着励志的能量和坚毅的精神,体现的是伟大的人格魅力。
可见无论是开挂神片风格还是现实喜剧风格,主角体现的无论是神格还是人格,都是那种正能量爆棚的存在。
而且为了反映社会现实、衬托主角的光辉,印度片都会在主角身边或者对立面上安排一个与之完全相反的“反面典型”。
比如《巴霍巴利王》的嗜杀的反派,与主角的伟岸和仁爱形成鲜明的对比。
还有《摔跤吧爸爸》中那位体育教练、《神秘巨星》里大男子主义的老爸、《嗝嗝老师》里的看不起穷人学生教务主任、《印度合伙人》里痛斥为女性谋福利的村民、《老爸102岁》中的不肖孙子。
这些“反面典型”都是为了衬托主角而来。
《印度暴徒》中米叔这个角色,就是上述的“反面典型”。
这个家伙深谙江湖生存之道,熟练掌握厚黑学,不但左右通吃,而且阿谀奉承,背信弃义这些事儿他都干过,这一切的背后,就是为了利益,这还不是“反面典型”?
并不是阿米尔·汗出演这种角色不行,而是这样的“反面角色”,最后竟然变成了大英雄。
这是不能印度观众不能忍的。
联系起电影的题材,这就是印度的“抗日神剧”啊,但主角却是这样。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就好比我们的抗日神剧,主角是个大汉奸,最后大汉奸摇身一变成了英雄。
这就有点别扭。
不过人家的逆反心理比我们还严重,因为↓这很不正能量为什么印度电影的主角必须高大上?
这是有原因的:印度是一个偶像崇拜非常严重的国家,这与印度的宗教习俗有关。
宗教,是统治一个国家最好的精神武器。
印度主要信仰印度教。
印度教的种姓制度,看上去是不可思议的。
通俗的解释一下:你这辈子是个小屌丝,就是因为你上辈子就是这样,没准下辈子还是一个德行,这是固定的轮回。
要打破这种轮回,你就要虔诚,要信仰、崇拜我们的神,你才有机会跳出这种轮回。
终究,神就是天,神拯救了你的一切,奉献你的所有,反抗是没有用的。
正是这种宗教习俗,是印度信仰非常纯粹的虔诚,恒河水都成那样了,还照洗不误。
PS,印度不单单是印度教,还有伊斯兰教等,但印度教影响最大,而且在印度文化传统中有着比较深厚的影响力,比如米叔信仰伊斯兰,是反对种姓的。
而且印度教中的神灵,在传说中,会化身为各种形象拯救世界于危难之中,他们正直光辉的形象恩泽大地,如此虔诚的信仰再加上教义中天神下凡属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印度非常浓厚的偶像崇拜情结。
他们认为英雄、大人物都是神灵的化身,甚至偶像明星也不例外,当人们崇拜某个大人物时,就不知不觉的赋予英雄某种神性、将其神格化。
记得看过一段视频,《巴霍巴利王》公映的时候,主角是湿婆神的化身,当他举起圣物林伽的时候,印度人看片时就跟嗑药一样,站在凳子上狂舞大喊,在他们眼里,这就是天神下凡。
同理,现实中那些高高在上的偶像人物,同样也值得小屁民们崇拜,而且这些偶像角色,必须要成为虔诚百姓的楷模,无论是神威盖世,还是打破旧世界束缚,他们必须正直伟岸,必须代表光辉形象。
这是印度传统决定的。
《印度暴徒》中的弗兰基,虽然最后也蜕变为英雄,但他并不光辉,也不正直,伟岸更是无从谈起,他油嘴滑舌,见谁都是一副“主人,收了我吧!
”的样子,然后翻脸不认识人。
他所作的一切,就算最后拯救大伙,也是建立在自己利益的基础上。
意思就是,我就为了钱,顺便把你们救了。
再举个例子,《摔跤吧!
爸爸》《神秘巨星》《嗝嗝老师》《起跑线》《印度合伙人》《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中这些主角,都代表打破旧传统而逆袭的存在,在电影的结尾,他们都会干同一件事:接受大家的欢呼和掌声。
没错,印度观众也是很开明的,别看种姓制度严重,他们却欣赏那些敢于挑战秩序和规则的英雄,前提条件是,你必须是“英雄”,三观必须正。
PS,当然这样的“开明”只是相对的了,印度“小粉红”也是不少,尤其在南印度。
弗兰基的所为,他不是英雄,结尾处是无法让人产生鼓掌的冲动,因为这位三观不正。
就像我们武侠小说中的大侠一样,大多数不也都是浩然正气、潇洒自如吗?
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鹿鼎记》中的韦爵爷韦小宝。
说到韦小宝,米叔这个角色,有人说像《加勒比海盗》,但真正的原型却是这位。
(没错,弗兰基身边也有“多隆”!
,开个玩笑哈!
)这很“韦小宝”阿米尔汗是个敢于挑战传统的人,无论是几部著名电影,还是《真相访谈》,在他身上体现着反抗的精神,以及浓浓的正能量,所以很受欢迎。
但米叔不但挑战传统,更挑战印度电影的风貌。
出演了一个“江湖骗子”,自然让人大跌眼镜。
米叔是金庸迷,这是上半年《鲁豫有约》的时候他自己说的,而且最爱的一本金庸书,是《鹿鼎记》,他来中国说了好几次。
还说想演韦小宝,这是他下半年他跟唐季礼在北京参加论坛活动时说的。
中印人民友谊地久天长,文体两开花。
金庸先生去世的时候,他也在微博第一时间表示了悼念。
如今米叔的“想演韦小宝”的愿望实现了,弗兰基这个形象,活脱韦小宝。
甚至连这片的故事模式不也是《鹿鼎记》嘛。
“韦小宝奉天地会陈近南之命去康熙身边卧底,闯江湖各大帮会、周旋于皇帝朝臣之间”《印度暴徒》的故事大致如此,英国人为了抓住反抗军首领,派弗兰基前去卧底,结果这位两头折腾,一面对英国人谄媚,一面对反抗军首领下跪表忠心,他则是从中渔利。
这不就是《鹿鼎记》的故事嘛!
老爷子巴强那个角色就是康熙哦,干女儿“吉塔”就是阿珂,卡芙那个舞女就是苏荃。
当然也不是照搬,因为《印度暴徒》是有立场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人,所以最后给弗兰基还是设定了一个“洗心革面”的转化,最终站在了“康熙”这一方。
金庸先生在访谈中说,是借用韦小宝这个角色透露出旧社会人性的缺点,以及阿Q精神胜利:“在一个很不民主、不讲法律的、专制的时代中间,韦小宝这样的人就会飞黄腾达,好人会受到欺负、迫害,所以写韦小宝这个人也是整个否定那个封建腐败的社会。
”
我们无从了解米叔在看《鹿鼎记》的时候能否get到这些相对中国传统的隐喻,但可以肯定的是,米叔看中韦小宝的一点,就是这个在混乱世道中的求生方式。
在残酷的现实中,他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的适应能力,包括利用一切方法,厚黑且不要脸,遭遇凌辱而又自得其乐,无疑已经适应了这样一种特殊的生活环境,并且如鱼得水。
他不择手段地自我保护,从而确保自己的生存。
这是弗兰基最像韦小宝的地方。
原本的抗英神剧,因为他的出现变了味道,各种反转甚至还有点折腾,立场一会儿一变,大家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一个人的手里,说不好听的都被牵着鼻子走,先是各种拍马屁把你带入坑里,当大伙发现被骗的时候,这位马上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甩锅给其他人。
而且这人也很有本事,电影中几次的“无间道”,不管用什么手段他都完成了任务,说要抓到“阿扎德”就真抓住了,说要消灭英国指挥官最后也是胜利凯旋,不服不行。
就用电影中的台词,这才是“无耻的混蛋”啊。
当然,由于立场的原因,我们也知道他并不是真正的“混蛋”。
比如开场,先是用毛驴梗狠狠的恶搞了当英国人走狗的老乡,又帮暴徒打劫了地主老财,然后帮助英国人抓了暴徒,最后狠狠的讹了英国人一笔钱,您说他属于哪头的?
他是被老爷子巴强的人格魅力真正的感化,米叔“欺骗是我的本性”与巴强“诚信是我的原则”的台词火星四射,那个时候他应该是彻底归顺了,所以后来在英国人找上门之后,又假戏真做的求得生存,又用了一招围魏救赵,还把老爷子给救了回来,帮助暴徒战胜英国人。
但在印度观众眼里,这么正能量的反映民族大义的电影,那段血泪殖民史,本来挺严重的事情,你这么一来搞得嬉皮笑脸,不好意思,这种角色,我们不认,而且讨厌,原因就是上述观点。
相反巴强这个角色,才是真正印度人口中神威盖世型主角,正直且伟岸,神格和人格魅力爆棚,尤其是开场老爷子“雕塑”亮相的场面简直帅炸了,几乎就把“天神下凡”四个字写在脑门上了。
但就是这位象征“神明”的角色,却被一位无赖给坑了,更离谱的是,他最后还被这位无赖给救了,自己完成神迹还是在对方的帮助下,这是更不能忍的!
“我们的神,用不着无赖帮忙!
不信看我们的巴霍巴利王,一个人干翻一座城市!
你这片拍的不对!
什么玩意!
”可见,米叔这次真的触动了印度观众的底线了,他这次不再挑战印度传统世俗,而是挑战印度观众的审美,甚至民族性。
失败了。
难怪他会说,自己为电影的失败“负全责”。
没办法,韦小宝这一套厚黑,出了国就吃不开了。
但在咱们这很受用啊,最起码我们对这个角色特征和以及这种圆滑的处世风格并不陌生,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腹黑、厚黑,不是好人,但也不完全是坏人;说他卑鄙无耻,却又不算不仁不义,到哪都能吃得开;个人觉得这种真小人,要比伪君子强百倍。
但还要考虑题材,这也不要笑印度观众,咱们也一样。
想象一下咱抗日题材作品里出现这么个角色,本国人民会怎样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电视剧里为啥这么多抗日神剧,里面把侵略者描述跟智障一样。
虽然大家都在喷,但也只是咱网友们,喜欢看这些剧的大有人在,咱们只是冰山一角。
否则如果全国观众都骂,那么这种剧也就不会拍了不是吗?
所以还是有市场。
退一步讲,我们看《地下交通站》为首的地下党,见了鬼子也是点头哈腰,假装伺候最后内部瓦解,不也跟《印度暴徒》里的弗兰基一样吗?
不,不一样,因为我们这些作品,一开始立场就已经确定了,主角是“地下党”,我们都知道主角是诈降对方!
但《印度暴徒》里这位,你不到最后一刻你根本不知道是哪一头的。
这就是米叔挑战大众意识流的一个地方。
敢把娱乐片这样拍,真的很佩服他。
用俗话说来形容,"第一个吃螃蟹,却中毒了"。
这不是烂片当然,《印度暴徒》绝对不是烂片,虽然有缺点,好歹还是动作场面不错的娱乐电影。
还要说电影的风格,就不“印度”。
虽然在我们看来片子很正常,而且依然有着歌舞片段和大量的慢动作特写(说实话,这些慢动作,真的拖慢了节奏),但作为印度片却与传统不一样。
因为电影不开挂。
我不止一次表示过,“开挂”是印度动作电影的风格,人家娱乐片、动作片就偏爱这样夸张的设定,就像我们武侠片飞檐走壁一样,不是为了“搞笑”而来,是很正经拍摄风格。
但因为文化差异的问题,我们看这些桥段就觉得很搞笑,反而成为我们对印度电影一种趣味性的认识,我们称之为“神作”。
这跟外国人看武侠片觉得好玩一个道理。
关于开挂片的更进一步故事,详见俺的旧作→印度电影又轮回到了开挂时间(为什么要说“又”呢)而《印度暴徒》,有几场动作戏,我一度以为马上要“巴霍巴利”了,结果并没有,电影的场面和打斗,更偏向主流,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娱乐化场面,角色并不开挂,这一点也不符合印度观众审美。
PS,印度观众对国产片是非常支持的,他们只认自己那一套拍摄风格和方式。
好莱坞在印度是吃不开的。
这根咱们这完全相反。
看一下印度历史票房总榜,2017年数据,好莱坞电影最高票房是《奇幻森林》,还是十名开外。
《巴霍巴利王》承包前两位,就知道印度观众对开挂片的偏爱了。
电影的故事节奏、剪辑和音乐都很棒,几场动作场面和气氛调度有板有眼。
用句俗话来形容,不,这很不印度。
能看出导演的野心很大,打算做出一部国际大片范儿,打破印度电影长期以来的刻板模式,但印度人民并不买账。
更何况这片作为动作片色调不是明亮艳丽型,也没有纯真的爱情,而且弗兰基跟俩女的不清不白,再加上又是这么个人设,才导致电影在印度本土的窘境。
由于这片并无在海外大规模公映,所以参与几大主流网站评分的主要是印度观众和媒体。
IMDB3.5分?
当年《巴霍巴利王》在该网站一度被刷到9.5分,几乎成为影史第一,当然打分的也都是印度人。
PS,IMDb的用户构成中,印度人仅次于美国人和英国人,占比很高。
这部分印度人中,又以宅男居多,他们特别喜欢去IMDb打分。
关于印度人的刷分黑历史,“电影通缉令”老师有一篇文章就是专门深扒的,传送门:印度电影的高分,居然都是刷出来的!
烂番茄新鲜度感人,但看下面媒体打分,给好评的,一个是美国《综艺》(variety),另一个是英国《卫报》(Guardian)。
给差评的,基本都是印度媒体或记者,看ID看名称就能get到。
同理IMDB评论区骂街的ID,也是浓浓的咖喱风格。
敢动吗?
不敢动!
PS,不要忘记米叔电影中那些抨击印度传统观念的犀利笔锋,在印度,键盘侠也不比我们少。
尤其是这几年在米叔的带领下,改变印度旧传统风气的呼声越来越高,确确实实损坏到一部分守旧派的利益。
所以我们觉得米叔敢于与旧势力作对,是人民的榜样,但设身处地想想,部分印度人真的恨米叔,他在印度,也是经常被黑滴!
所以我并不认为这部电影是烂片,当然距离米叔以往经典也是相距甚远,一部热闹的娱乐片而已,还有看点。
不开挂的印度动作片,76岁的巴强老爷子双刀神勇,超级名模卡特莉娜·卡芙那性感肚皮舞,还有从未见过如此的阿米尔·汗,虽然几乎不敢想象一向伟岸的米叔在电影里竟然贱兮兮的形象示人,但不得不承认,人家演得是真好。
不仅删除了40分钟,还对剧情进行了重制,加强了阿米尔·汗的故事线索。
直接搬运WK条目:A special edition of the film will release in China on 28 December 2018, edited by Aamir Khan. It has been heavily re-worked, with significant changes compared to the Indian version.The Chinese edition is set to release with a 120-minute run time, which is 44 minutes shorter than the Indian version's 164-minute run time.Khan has reportedly added, removed and re-ordered a number of scenes, made frame-by-frame edits to various scenes, and re-adjusted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with a more compact, straightforward plot.In contrast to the Indian version giving balanced screen time to the three main characters (played by Khan, Bachchan and Sheikh), the China edition will instead focus mainly on Khan's character, with the roles of Bachchan and Sheikh being cut short while Khan's role is extended with deleted scenes that didn't make it into the Indian version. These changes are partly in response to Chinese audience expectations, to capitalise on Khan's popularity in China, and to reduce elements from the film that were not well-received in India.The China edition will cut a number of slow-paced scenes, but will still keep most of the song-and-dance sequences to maintain a festive atmosphere for Christmas.
想给3.5的,不知道怎么弄……刚刚看完这部电影,让我理理…
印度暴徒 (2018)5.92018 / 印度 / 喜剧 动作 冒险 / 维贾伊·克利须那·阿查里雅 / 阿米尔·汗 卡特莉娜·卡芙严重剧透警告——————————首先,从整体来看,电影的画面制作,配乐节奏,以及演员剧情来看,确实没有什么值得吐槽的地方,米叔的电影也算是个牌子了,这次的制作也算是中规中矩。
此片秉承了印度电影一贯的风格:独特的服装配饰,独具风格的风俗礼节,欢快的舞蹈,以及米叔带来的轻松幽默都成功的引起了我的关注,确实是一部比较好的电影电影本身以轻松幽默的叙事方式展开整个故事,中间也穿插了很多幽默的情节,但是,既然是米叔的电影,他就一定有它深刻地涵义,这部电影值得引起人们的思考,信任还是欺骗,自由还是奴役,忠诚还是背叛,本性是否改变,要不要为了不可能的事情努力……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电影中人物的台词简直就是一本精彩的语录,一度让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有想找个本记台词的冲动(手动滑稽)1.信任还是欺骗电影中人物反复讲到:信任是我的本能。
欺骗是我的天性。
所以,当面对一个陌生人时,你会首先选择信任呢,还是带上你的面具?
米叔饰演的人物在影片的开头是一个欺骗成性的人,然而,阿扎德的头领还是选择一次又一次的信任。
2.本性是否可以改变米叔饰演的人物一开始是觉得他欺骗别人已经成性,这种天生的本性根本不可能改变,所以,他在开始看到阿扎德头领在一片被人们认为根本不可能长出植物的田地里耕种时,他也觉得那是老头的执念,田里种不出作物,就犹如他不可能被改变的天性,土地本身贫瘠的状况不可能因为一个老头整天毫无意义的拉块大木头拖来拖去的而发生改变。
但是呢,这部电影的剧情好就好在你根本想不到导演会用一种怎样的方式来扭转局面,导演用了那头鹰,在菲兰吉害怕自己欺骗成性而辜负扎菲雅的信任时,鹰引导菲兰吉(具体的名字我真的忘记了,因为全程眼睛追不上字幕)看到地里竟然长出了嫩芽,这证明了天性是可以改变的,所以你菲兰吉别自己骗自己了,什么本性难移都是骗人的。
3.自由还是奴役这部影片应该是根据历史上当时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侵占印度改编的,片中集中体现了侵略者与原住民之间尖锐的矛盾,阿扎德是自由的代表,他们反对侵占,向往自由与解放,而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勇敢的去追求自由,有的人选择接受帝国主义的奴役,逆来顺受,而最终,阿扎德还是激起了人们内心向往自由的勇敢的种子。
4.忠诚还是背叛菲兰吉,一个小人物,完全掌控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冲突,剧情也因为他跌宕起伏(米叔在这里面玩嗨了🌚)所以他对祖国忠诚还是背叛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那肯定还是忠于祖国了,所以说,无论你身处社会的什么位置,无论发生了什么,无论你多想明哲保身,对家国的忠诚是不能改变的。
剧情上,我觉得紧凑有致,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最后菲兰吉的远走高飞让人回味无穷,或许还是那个无忧无虑放荡不羁的灵魂吧,一个令人欣羡的做法,一个让人惊奇的结尾。
最后说说缺点啊,咳咳→_→部分打斗场景略显枯燥,打斗场景过多而类似,略显多余,并没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起到更多的作用。
还有就是一个剧情的设定,虽然从前面的剧情已经能看出那名英国军官内心有一些和那位最终惨死的军官头领(内心存在的侵略、残杀、冷酷)不一样的想法,但是他最后突然的倒戈还是有点让人猝不及防,应该需要更多的解释。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阿米尔·汗这种印度国宝级的演员,也不见得每部电影都是精品,就如同这部《印度暴徒》,如果不是因为阿米尔·汗我可能都不会去看,只是看完之后,会觉着这真的不是阿米尔·汗的水准啊。
这个水准不是说的演技,其实阿米尔·汗在这部影片中将一个蛇鼠两端的骗子演绎的还是很不错的,那种两面派的小人作风,真的就如同一个小丑。
这个水准说的是故事本身,这个故事总是没有高度,虽然扛着的是抵抗英国殖民者的旗帜,却怎么看怎么没感觉。
尤其是阿米尔·汗所饰演的男主角,不断的反转,难道英国的智商就是负数的么?
这倒有点同我国的抗日神剧相类似了。
英国人对于印度的殖民统治,至今在印度都留有一些烙印,这类的电影要拍好,其实还是很简单的,我也相信阿米尔·汗是能够驾驭的。
看到一些资料说,这电影上映的时间是印度的“排灯节”,纯粹就是如同国内的一些电影在贺岁档出现为了逗趣观众一样,有些类似香港电影之前动辄就出现的一堆明星来贺新春的类型片。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倒也算是情有可原,只是这样的节日里,上演的是抗击应该殖民者的电影,也不见得就符合节日的氛围吧?
片尾部分阿米尔·汗所饰演的主角还信誓旦旦要去英国开辟天地,很有中国人的影子了。
看预告,某些场景和神形杰克船长既视感。
正片开始,就忘了这种感觉。
阿米尔汗饰演的主角,是个为生存无原则、奸滑绝顶的“真”小人。
伪善、出卖、欺骗…是他在乱世的生存之道。
他可以为了钱出卖任何人,直到家国大义化为一个个因他而死的生命,才唤醒他被埋藏很久的善性。
于是,他投奔光明,利用聪明绝顶的头脑,重挫英军。
就在观众以为他要洗心革面,安心成为一名民族战士,他却又怯懦地准备逃跑。
虽然行动已经上升到民族大义高度,但心理仍停留在以前市井混混苟活即可的程度。
接下来,男主开启了敌我间反复反水模式,完全无法用惯常套路预测,出乎意料的反转惊喜贯穿全片。
小遗憾,作为主角,缺少之所以形成他这样钻营狡猾胆小,善性未泯,却明显缺乏引导的性格,是什么原因的交代。
缺了这个,在说服观众,唤起其同理心这块,难免少了很多说服力。
如果能把铺垫主角小奸小滑过长的铺垫片段,减少些,代之以此,会更好。
还有个小瑕疵,除了主角外,其他角色较为扁平化,比如阿扎德首领,只因初见,男主眼里有对自由的渴望,就全盘交付信任,将至亲和战友托付给男主…导致差点全军覆没…而首领的信条就是:我习惯信任。
对一个肩负众多战友及民族希望的首领而言,这样的人设是不是有点傻白?
当印度影片一窝蜂地跟着阿米尔汗关注社会问题时,阿米尔汗又一转身扎进了民族史,并选择用老本行搞笑来诠释。
这部影片是带着浓厚的阿米尔汗风格的:复杂问题简单说,用灌满热情和热血的普世价值观念,跨越种族、国界点燃观众。
这就是我们之所以爱他的原因吧…
(12月24日豆瓣观影团打卡)殖民叙事,阿米尔·汗已经尝试过很多次了。
最有名的一次,是他2001年在《印度往事》中扮演乡村青年拉凡,带领村民,用板球抗击英国殖民者。
我米当年的颜值真的很能打《印度往事》是一部很合格的体育电影,也是一部很经典的正剧。
拉凡的家族在村中种姓较高,但他带领的队伍却非常政治正确:高种姓、低种姓,到没有种姓却天赋异禀的贱民。
片中也不乏「美丽的女殖民者爱上我」这种喜闻乐见的三角恋桥段。
到最后,印度代表队赢了球,拉凡为村子争取到了免税,与门当户对的大小姐结了婚,也不出意外的和英国贵族小姐擦肩而过。
这么伟大光荣正确的剧情,难怪该片被CCTV6反复播放。
但在当代电影市场中,这样正的不能再正的剧情,显然已经没有办法把握住观众的胃口。
于是十七年后,阿米尔·汗重新跳起了一支为反殖民献礼的印度舞。
这支舞里,他变成了一个油滑无耻的骗子。
这个骗子,不再有坚定的爱国主义信仰,而是在殖民者和叛党的立场中不断摇来摆去。
这个设定实在是不太讨喜,加上片子其他人物的塑造也平平(比如我卡芙姐从头到尾就是出来尬了两次舞?
),票房在印度就扑了街,imdb评分也不足四分。
但我要给这部电影刷个星(是的!
)。
除了米叔的粉丝效应,更重要的,是我喜欢这样的「反殖民设定」啊。
一个油滑、两面倒、没有骨头、眼里都是钱的街痞小偷,变成了片子最重要的「反殖民者」。
他轻视民族主义感情本身,也不拒绝承认自己那颗「自由的印度人」之心。
他的伙伴,并不因他一时的不坚定而痛骂他「印奸」,而愿意越过表面,等待他的内心本质。
他也愿意发现「殖民者」的血肉。
虽然枪口一致,但不是所有的殖民者都是冷血、残暴、愿意随便开枪的坏人啊。
他是真正自由的,挣脱了东印度公司的桎梏,也摆脱了民族情感所带来的可笑而沉重的情感。
这当然只是一部商业娱乐电影。
但我愿意花钱去看这样的印度民族主义大片,胜过不掏钱的坐在电影院,被强迫去看我们自己精心制作的爱国大戏。
我喜欢看一个正常的商业国家,殖民往事可以被娱乐化成什么样子,这样可能媚俗,但非常轻松;胜过看根正苗红的英雄进行煽情的爱国表演,去看一种高高在上、凌驾于一切理性与情感的民族情绪。
爱国商人们却还想靠这种情绪赚钱呢。
真是太无聊了啊。
故事结尾,骗子、舞女和神棍偷了新领主的船,准备开往大不列颠,继续他们的坑蒙拐骗之行。
他们没有成为被招安的梁山好汉,也不是归隐田园的无名英雄。
这个结局真棒。
可能很少人知道,米叔拍这部戏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一直醉心金庸先生的鹿鼎记,并且非常喜欢我们的宝爵爷,一直梦想在一部影片中去诠释自己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这不这部戏正好就是量身定做了。
无论是亦正亦邪,机巧斗智,或是左右逢源,无论是宫斗戏,江湖戏,或是感情戏,不能算非常优秀,但必然是及格了。
试问一个印度人对于中华文化已然理解至此,用自己民族的故事,诠释了他族的角色!
我们的导演,演员又做了什么?
自己民族的故事尚且讲不好,诠释角色也是抠图瞪眼,遑论他国文化?
这样有什么脸面,评价别人如何?
可层有过抱负拍拍人家的摩诃婆罗多?
哪怕一个小故事?
只怕是有几人知,又有几人读过?
“धोखा मेरा स्वभाव है।”“欺骗是我的本能。
”“भरोसा भी मेरा स्वभाव है।”“信任也是我的本能。
”一直觉得中印曾是难兄难弟 再加上印地语相当于我的第三外语 对印度的亲切感不必对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少 因此在看这种描写“外患”的电影时常常感同身受 故事很棒 是印度的屈辱和反抗的缩影 也是印度人民对自由(आज़ादी)的美好向往的写照 印度“暴徒” 在英国佬口中是指阿扎德一伙不甘被奴役的反抗者 实质上却指在印度横行霸道数十年的东印度公司 十胜节“罗波那”的象征也是如此 女主一箭射中罗波那的巨型塑像 巨像倒下 英国佬和罗波那被一同烧死的设计很妙 剧中的歌舞和有节奏的打斗场景设计得很棒 既融合了印度歌舞元素 又不显突兀不太明白第一次Firangi为什么给英国佬留生路 那个英国佬突然的转变完全没有铺垫 之后也没有个恰当的收尾 也不太明白为什么英国佬私下都用印地语交流 可能是为了电影效果吧/或者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统治了那么久 驻扎印度的英国军队已经对印地语习以为常了两小时的电影 如此巨大的信息量 史诗级的呈现 真的很棒了 有种《巴霍巴利王》的感觉 话说为啥豆瓣评分这么低?
双桥金逸影城 独自 2019.1.6复习空隙,想起了朋友以前周末看早场电影的习惯,便定了张影票,体会次独个儿的观影。
片场人不多,算我就只有六个人。
影片由印度著名影星阿米尔汗主演的,仍然是典型的印度电影风格,歌舞会在不经意间占据主场。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影片的歌舞较少而更多的是英雄主义情怀。
更多宏大的场面,放缓的镜头,主人公庄重的表情和略有夸张的台词都在暗示着这是一个极具英雄主义色彩的大电影。
影片主要围绕印度民族解放的故事,以一个地区的解放为核心。
类似于中国近代漫长战争史,民众自身对于外来压迫的反抗最终取得胜利。
以阿扎德为精神的民众聚集在一起,反对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压迫。
男主角亦真亦邪,多次戏剧性的反转确实能够一定程度的吸引观众的注意,但反转过于明显,效果呈现主角好像是为了变坏而变坏,为了变好而变好,往往大家已经心知肚明,所以,悬疑性,不强。
例如男主出卖军事地图给军官,却实际上为了围歼船舰,但最后却又放了军官;男女主打算在节日杀掉军官,男主拿掉子弹,使女主一群人被抓,最后男主又去监狱放出了他们;影片最后男主被副官发现,却没有被副官杀死等等一系列剧情,不符合逻辑也不是正常事情发展的进程,更让影迷们对这种拙劣的反转感到有些无聊。
毕竟是在这样一个烘托男主的剧目里,女主的呈现并不明显,个人性格也比较单一。
另一女主,我们就简称她妓女吧,虽然出场不多,但每次出场都能吸引住影迷的兴趣,毕竟姣好的身材,动感的舞姿和勾人的眼神让女生看了都想多看一眼。
虽然台词的浮夸程度让人迷醉,但是其中的意义和价值还是值得思考的;信任是我的天性,无法改变。
自由让人迷醉。
你疯了,可我就是喜欢疯子。
总体是一部,适合在影院观看的,一般电影。
说白了好像是披着宏大场景的抗日神剧。
手撕鬼子虽然没有,但像什么中枪不死,一刀结束敌人的命之类的场景还是很多的。
纠结于宏伟主题,往往会影响影片质感。
但一个人的体验真的是很舒适。
我想我今天的收获可能是,更加坚定要勇敢和自由吧,生活总是充满了反转,下一步接下去没人会知道,坚持你认为正确的事,勇敢的坚持自由和正义。
啊米尔汗的眼睛真的迷人!!!
跟许多还外国人拍的中国电影类似,把最核心的那个东西没了
(可用)技法上low到极限,和前几部完全不能比,但症候价值巨大,结局非常有味道,引出近年来印度商业电影中的国族叙事与反殖民主义维度,形式上模仿加勒比海盗? ps 影片在印度的扑街,米叔的道歉同样值得思考,是否过于西化,反英雄的英雄是对真实历史的调侃? 类似50-70年代电影的讨论,英雄人物必须一出场就已然是英雄,不能经历任何的成长过程,但因此也无法完成西方电影式的叙事,很有趣的症候
总不能老以摔爸的水平要求印度电影啊
印度版加勒比海盗,动作场面处理得很过瘾,阿米尔汗一出来影院里一片笑声,小胡子太逗了。
尽管是imdb 3.5分的印度烂片,也还是有着国产片拍不出的史诗感啊。义军首领阿扎德直接去演宙斯都没问题,开场雕塑苏醒的那段我还是有点喜欢了
万达 抗英神剧,歌舞太少
除了主角改邪归正太快,女主不够美,某些战斗场面过于小儿科之外,其他都非常棒。阿米尔汗的演技炉火纯青,故事内核也比较积极向上,说他是印度版的韦小宝我觉得高看了韦小宝,男主的觉醒虽然甚至没有舞女那么决绝,但也足够伟光正了。侵略者略弱智,这点倒是和我国抗日片殊途同归了…
三星半吧,反传统的英雄,算是阿米尔汗对鹿鼎记的致敬吧
一开场就惊艳了,这哪是印度电影。不明白这么有主题有内容有良好表现的电影为什么被黑...还有人说抗日神剧的,拜托有点脑子1795年刀对枪和193X年手撕鬼子差多少次元知道吗?
看个电影还要类比着思考,想那么多干嘛,我就是觉得挺好看的
第一次看到动作片中的米叔,又痞又帅,又一次形象上的颠覆,可以说还是非常迷人的。确实如他所说,这次的电影没有什么社会意义,纯粹为了在过年前博大家一笑,轻松幽默又震撼刺激的宝莱坞大片,剧情出乎意料又情理之中,非常好玩。去看吧,绝对值回票价。
玄幻抗英神片,胡闹程度和横店打鬼子片不相上下。唯一亮点,卡特莉娜·卡芙的身材够劲,火辣舞蹈简直夺命。虽然很喜欢阿米尔·汗,但不得不说,本片有点玩翻车了。Firangi亦正亦邪,本来想拍成个韦小宝的复杂人物。却忽视了国仇家恨,更深层次的东西,人设有点过于轻佻了。
垃圾
看的164分钟完整版,根本就是一出抗日神剧,人物动机和情节转折都是各种不合理,感觉如果呢能接纳这片子,就不要吐槽抗日神剧们的不合理情节了,印度人对歌舞的执迷也很容易令人观感不适。
除了选材独特之外,其他的完全没有办法和巴霍巴利比呀!叙事、音乐和演技都被巴霍巴利完爆了。真的花了很多钱吗,全都是付白人演员的片酬吧?!
哪有外媒说的那么差!!!
公映
也是一部抗战神剧
一塌糊涂……本来想着就算情节奇葩至少能看看歌舞,结果歌舞也基本上砍没了……不像幻影车神3至少能欣赏米叔和大KK的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