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离家出走后的末顺奶奶是孤独的。
父母双亡的恭珠和珍珠是孤独的。
但当她们成为了彼此的家人之后,她们都找到了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她们不再孤独。
那个违背母命的女儿、那个虐待孩子的后妈已经死了。
她没有带给自己的母亲天伦之乐,也没有带给自己的继女家庭温暖。
但因为她的死,这些因她而不幸的人却得到了家人与爱。
文姬奶奶太像所有人的奶奶或者外婆了,她有一身软软的肉可以让你拥抱、依偎,她还些老小孩的有趣和天真,这足够令所有孩子喜欢。
看电影的时候,抛开剧情,只看文姬奶奶就会感到温暖,就会不自觉想到疼爱自己的长辈,会不自觉地想哭,因为她唤起了你内心美好的记忆。
饰演恭珠的小女孩演技了得,把这个人物坚韧、聪慧、倔强的特性都塑造了出来。
除去演员的表现,剧情其实很老套,也有刻意煽情的嫌疑,但电影整体创作是完整的,合格的。
我选在了2020年的新年假期看它,一个人抱着我的狗端坐在电视机前看完了它。
我朋友问我今天是怎么度过的,我说我找了一部好哭的电影来看,我好久没哭了,我需要哭一下。
她说你这是做什么?
为什么没事要哭?
我回答她,要按时哭一哭,才能保持自己的喜怒哀乐平衡,这样有助于心理健康。
孤独的人与世界是分离的,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只是个旁观者。
只有爱上什么人,投入某种情感之中,我们才会真的建立起与世界的联系,才能救赎自己。
新的一年,祝我们健康。
感动之余还是想先从影片的画面和表演说起,也许是避开了语言本身对表演的影响,也不排除心里有那么一丝有崇洋媚外的关系,每次看韩国亲情爱情类的剧情片都极具带入感。
所有演员,下至刚会走,上至99,都有拿捏得恰到好处的发挥,青涩,谄媚,诙谐,懵懂,虚伪,真诚,无论什么情感的展现,甚至连发梢都在为烘托气氛尽力。
布景,镜头也是,简单又不跳脱,用尽可能少的的场景把剧情发展联系做到最大化,打个比方,很近似于情景喜剧。
而这在中国越来越少能看到了,很多电影都太重视宏大的画面而忽略了剧情的关联,所以我感觉早些年的电影中国很多都很经典,能让人反复看上几遍,而现如今各大名导想方设法展现出来的情怀却是那么不接地气。
说回这部电影剧情本身,它必然是搅拌着浓浓的亲情,混入些烂漫的友情,添加些无论起初以什么滋味呈现,最终发酵后都回归善良的人性,这也就是很多人眼里的“老套”吧。
恭珠在友情方面的难处有“小胖二人组”帮她化解,珍珠的饮食和疾病有好心的小胖妈妈跟医生夫妇帮她化解,外婆生活上的困难有邻居们帮她化解,尽管外婆的糊涂邻里皆知,大家也都尽量帮她“掩饰”。
然而关起门来,只剩恭珠和外婆两个人的时候,唯有她们之间,才能把彼此内心深处的孤独化解。
如何理解天衣无缝这个词呢,我觉得这个名字用得很好。
外婆把打破孤独的喜悦掩饰得天一无缝,她难道不曾把深深的孤独也掩饰得天衣无缝?
恭珠又何尝不是一样呢?
剧情末了,每个人看似都有了一个相对圆满的归宿,但也正因为这份孤独,恭珠还是告别医生夫妇,把外婆接回老房子,和她相伴到了最后。
外婆听着恭珠讲的故事离开的那一刻,我相信她并不糊涂,也不再孤独。
一个人大半夜看完这部电影,几度哭得喘不上气,我又无比思念起我的奶奶。
从小在她身边亲密无间,她陪着我长大,我陪着她变老。
我上初一那年家里搬迁,因为某些原因奶奶住进了一套一居室,我还是陪她住一起,还是两个人睡一张床。
又过了两年,那张小小的双人床不再能挤下我们俩,学习也越来越忙的我只得搬回了自己家。
我们还是住一个小区,然而我却从开始的一周看她几次,到后来甚至两周才去看她一次。
直到有一天夜里突然接到奶奶家打来的电话,听筒里是她已经神志不清的声音。
从我们赶过去到一周后奶奶在医院离开,她再没清醒得看过我一眼。
原本出事的那晚,我是应该去看她的。
尽管很多天以泪洗面,还是很长时间不能原谅自己,我也终于感受到了她走之前经历的那可怕的,无尽的孤独了。
我最最亲爱的奶奶,已经离开了十年。
没有人能天衣无缝得掩饰自己的孤独,很害怕有一天记忆追不上时间的仓促。
尝试过无数种不忘的方式,最后脑海里烙印的还是微笑的样子。
最后,一定要为罗文姬奶奶殿堂级的表演鞠个躬,我的奶奶也是像她这般亲切和蔼,很想有机会能拥抱一下她。
好久没看到这么充满笑点和泪点的片子了,外婆对恭珠珍珠姐妹俩的爱,质朴无华,三个人的生活清贫却快乐,但幸福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当外婆的老年痴呆越来越重,照顾姐妹俩也力不从心,她用痛彻心扉的决绝送走了孩子们,然后独自去了养老院。
懂事的恭珠从新家逃跑,只为跟外婆这个唯一的家人在一起,她用相机记录下了外婆最美的时光。
吃半价食物,外婆说有点酸,恭珠:“外婆,这么计较会饿死的。
”外婆说:“趁神志清醒,总得玩玩嘛。
”穷人的豁达让人心酸又敬佩。
大家都会犯错误,幸好是孩子,不是长大后,应该庆幸。
外婆把两孩子名字刻手上,爱,不想忘记,身不由己时,也会尽最后努力去留住。
外婆咬了恭珠,接着又咬自己,是不是很多人都做过?
爱也可能对抗不住生活和情绪,总试图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平复自己的抱歉和无力
最开始只是刷到了它的一个cut,觉得小胖“恋爱高手”和恭珠的场景很可爱,所以进来看看甜甜的情窦初开,看了正片剧情才发现这个小姑娘也太可怜了。
一个小学生的小女孩无父无母背着襁褓中的妹妹投奔从未有过联系的孤身外婆,听着就很惨。
电影很好哭,我看的时候哭了好多次,停不下来忍不下去的那种,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惨了,这个小女孩实在太懂事了,还有就是韩剧老熟脸的奶奶代入感太强了太能带动情绪了。
虽然很好哭但是这个故事还是经不起推敲这个逻辑线还是不太踏实,看的时候我总是觉得硌硌吧吧的难受,就比如从来没有过联系的女孩和外婆,
故事讲述了一家没有血缘关系的奶奶和外孙女之间的故事。
有一天72岁孤寡老人末顺奶奶的家里,迎来了一位自称是她外孙女的罗公主。
罗公主手里拿着她母亲的骨灰盒,身上还背着一个叫罗珍珠的女婴。
老太太的女儿离家出走多年,而如今却等来了女儿去世的消息和一对奔亲而来的外孙女,末顺奶奶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两个突如其来的外孙女。
有了外孙女的陪伴,奶奶孤单的生活变得阳光起来,在某一天的一场游戏中,罗公主不小心说出了自己并不是末顺奶奶的外孙女的事情,老太太笑着告诉她,她知道。
但是就算不是亲外孙又怎样他们一起生活了那么久早就是亲人了。
后来妹妹生病了,为了治病离开了她们,奶奶也患上了老年痴呆,但罗公主还是不离不弃的照顾奶奶,直至离开。
故事十分温馨感人,也泪点满满,我们每个人也许都有这样的亲人,趁还有时间,多一点温暖的陪伴吧。
作品以奶奶和未见面的孙女为主线,有几个画面印象深刻恭珠在年幼时承担着这个年纪不相匹配的辛苦,与电影中的小胖子形成对比。
一胖一瘦,一欢一苦,一个视肉如命一个喝食堂红糖水为生。
奶奶和婴儿,处在生命线两端的人设,一个经历风尘老无所依,一个初出茅庐幼无所靠,还上小学的恭珠被拔高成了大人,承担家庭的重负。
三人其乐融融的生活被婴儿的病症,老人的痴呆打破,再次走向了失衡。
老人用难得的清醒为恭珠减负,做了最不舍的决定——把婴儿珍珠寄养到医生家。
随后又在昏昏沉沉的痴呆中将罪责怪到恭珠“那可是你的亲妹妹,你怎么能将妹妹送给别人,你这个冷血的家伙”,小姑娘忍受着奶奶的指责和自我的悔恨,有这个年龄不相符的成熟。
影片一开始用一组韩式小清新的画风展现了电影结尾,接着画面切到主人公之一,小女孩罗恭珠。
恭珠背着一个婴儿珍珠,带着行李,在社区大哥东光的带领下,来到了末顺的家里。
末顺是一个独身的老太太,她唯一的女儿早些年离家出走,平日里就靠手工刺绣手帕到街边卖赚点生活费。
这次恭珠带着珍珠来投奔她,是因为末顺的女儿也就是她们的妈妈去世了。
真的可以👍
整部剧剧情不拖沓,像在讲述一个生活中的故事一样,让人觉得不陌生又跟舒服。
看似是一部普通的电影,但其实一点都不普通。
小女孩从小坚韧不屈的性格,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似乎在告诉我们些什么。
这个世界上,真正难以割舍的情感,大概就是亲情吧。
这部电影我给四颗星,因为在介绍长大后的小女孩哪里,感觉剧情有些仓促,结尾有点突然
《天衣无缝的她》“外婆输了呢。
”“为什么?
”“因为外婆的那份心意我早就知道了。
”人物片中的人物十分真实立体,没有过度“美化”,是符合影片情节发展需求的合理而真实的人物性格。
例如,年老的外婆会背着襁褓中的珍珠,和外孙女恭珠去超市中“偷窃”赠送的尿不湿与奶粉。
为了省钱,恭珠舍不得买运动服,在饿的时候只吃学校食堂提供的免费糖,或者和外婆吃发酸了的半价紫菜卷,但是给妹妹珍珠打疫苗却坚持要打最好的、没有副作用的。
叙事《天衣无缝的她》并没有用常用的悲情模式来讲述故事或刻意煽情,而是以一种更为轻松诙谐的方式呈现将这样一个较为深刻的影片内核。
例如影片中外婆不同于传统认知中的老人形象,她每天带着颜色鲜艳的丝巾,细心地打理着花白的头发,还会学邻近摊位的年轻女人涂口红。
导演并未将其塑造成老态龙钟的形象,相反,外婆在影片中显得充满活力与“年轻化”。
从叙事上看,这样刻意的形象设计不仅塑造了复杂的人物形象,更冲淡了故事的沉重性。
除此之外,外孙女恭珠在学校里的日常以及动画呈现恭珠作文故事的形式,都是影片在轻松叙事上的体现
情节外婆是如何知道恭珠身世这一问题,通过影片可以看出导演是有所准备的,并试图在观众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将这一问题抛出,以期将影片带至情感的高潮。
但通过影片,这一问题却并未得到更为合理的解释,观众达到情感的高潮后故事线索戛然而止,留存于心中的疑惑也没有得到解答,影响影片逻辑的完整与叙事的表达。
除此之外,整部影片的戏剧冲突完全依靠于老套的情节桥段,比如,襁褓中的珍珠生病后被查出患有造血障碍,影片虽未明确指出疾病的名称,但熟悉韩国影片的观众也依旧能轻松猜到剧情的走向;再有,卞末顺奶奶无法担负恭珠与珍珠的生活重担,加之自身病情的恶化,只能忍痛假装厌恶恭珠,将其“赶走”,之后便如所有韩剧一般,恭珠误会外婆再到最终理解外婆……诸如此类的情节比比皆是。
虽然这些老套情节的拼接还是能够唤起观众情感的共鸣以及吸引社会关注和舆论的焦点的,但是整部影片基本毫无亮点。
同时,影片的内容真的非常丰富,从海报来看主线应该是祖孙俩的情感,基本上泪点也是按照这条线设置的。
可在亲情之外,影片中还插入了友情、信任、理想、成长、生老病死的元素,一句话“要素过多”,反而使得主线不明确。
欢迎关注公众号
电影一开始的画面,就是后背背着妹妹的公主怀里抱着妈妈的骨灰盒,一点也不停歇的爬向住在坡顶的外婆家。
镜头切向她的脸,她的眼神给人一种疲惫不堪却又笃定的感觉。
佩服小演员的演技。
虽然整篇没有叙述她之前的生活,但她疲惫的眼神,外婆帮她取头发上的线头她下意识的躲闪,以及她少年老成的做事方式(做饭,冲奶粉,照顾妹妹等)都说明一点,她以前过的不好。
韩国电影最大的特点是隐喻。
即便如此,整部影片看下来,太多泪点。
外婆为了让自己一直记得俩孙女的名字,将他们纹在了自己的手腕上,为了逼公主离开她咬公主手腕,最后又自责的咬自己手腕...
哭的稀里哗啦的
不太好看
故事走向很容易猜到,不过老小演员配合默契,仍然有不少打动人的点。有很多前后呼应的小细节,比如唱的是同一首哄睡的歌谣,比如织好了两条特别的围巾,这些细节随着故事发展慢慢有了重量。两姐妹成年后分别变成了少女时代的秀英和4分钟的忙内,这个客串有点惊喜。
其实,平平无奇。
其实各种俗套,但还是哭得不行。韩国人搞这个实在是……excited
电影应该是创造的,而不是制造的。要问这部电影好不好哭,感不感动?答案是肯定的,但我却不喜欢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所有的桥段、剧情安排都太刻意了,目的就是要让观众哭。父母双亡的姐妹和从未谋面的外婆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艰难。哪怕这样,还是雪上加霜了,妹妹患上血液病,外婆得了阿尔茨海默病。然后,妹妹被好心人收养需要去美国治疗,这是分别。外婆逐渐病重死去,这是生离死别。你说这家人怎么就这么惨,这个小女孩怎么就这么可怜?我仔仔细细查过了,不是真实事件改编,这就是编剧安排的。韩国这样的电影还少吗?已经太多了。可是片方还是不满足,编剧还是不见好就收,他们还是要拍这样的电影来赚观众的眼泪和电影票钱。两星是给演员的。
韩国实在是太擅长这种题材了,催泪啊,不敢看第二遍。
迎接新年的是这样一份感动。罗奶奶演技真的太好了,善良是每个人必备的品质,小狮子狗是幸运的,它遇到了把它视为家人的人。愿这个世界上所有善良的人,都能平安幸福。
拼命想让人感动的童话电影。
其实整体属于韩影里非常工整和套路的那种类型片,但看着还是会哭会感慨就是了。
实在是太平庸的亲情剧了,能看出来很多桥段是刻意设计过想要赚眼泪的,但是和同类型的《季春奶奶》、《爱·回家》完全不在一个泪点级别。我一直都很吃韩国电影的感情戏那一套,但是这一部我真的很难吃到,催泪手法真的太生硬了。年幼的一对姐妹在妈妈死后投奔釜山的外婆、大孙女只是妈妈的继女、非血缘关系的祖孙建立超出血缘关系的感情、外婆患上阿兹海默症开始遗忘两个孙女、小孙女患上急性白血病被医生收养、失散多年的姐妹凭外婆的刺绣围巾相认。整个剧情完完全完的都在套路内,我全程面无表情的看完,心里一直都在想的是:「这电影怎么还没放完?」
〔我们啊,不必太过心怀愧疚,也不必太过理直气壮〕〔没有太阳,日子照样过。没有月亮,日子照样过。可若是没了你,要叫我如何承受?〕,挺感人的一部电影,也出现了一些金句,演员都演得真挚而自然。但,如果没有结尾的处理,我觉得可能更好些。留白的艺术,让人意犹未尽的美好。不是什么都要安排一个好的结局,才算ending的。
很好哭,点很多但是说的不细。
罗文姬女士一定要健健康康!
冲着罗文姬看的,结果也就只有这一个亮点了,前喜后悲都比较生硬。
wtm,罗文姬奶奶是不是被导演绑架了…
文姬女士也太好哭了吧 想烤野猪肉给你吃
愿我们身边都有一个天衣无缝的他/她相伴
想摸罗文姬奶奶身上软软的肉
一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