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好多天前我就看完了,但是我却不知道如何写出感受,我觉得惊愕、恐怖,脑子里全都是电影里面人物怪异的眼神、表情和动作。
女主人公是个母亲,她纤瘦,苍白,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独自居住在一个孤岛上的一幢很大很大的房子里……两个孩子一女一儿得了奇怪的病,不能见阳光,整幢房屋的窗帘必须是要拉上的,开每扇门的时候要先关上上一扇打开的门……女主人公的仆人突然不见了,正准备寄信招聘仆人的时候,已经就有三个人来了,但此时找仆人的信件还并未寄出……女主人公问老女仆他们是怎么来的,老女仆说她们三个原来就是这里的仆人,只不过现在又回来了,回答的时候嘴角的笑容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诡异,眼神很深却不知道是望向何方……女儿总是可以看见房间里还有一个叫维多的小孩子在玩耍,还总是听到有人在谈钢琴,但是母亲只能看到钢琴盖子被打开了却看不到人……女主人公认为自己的女儿喜爱说谎就惩罚了她,然后发现自己错了,又送了自己女儿一套很漂亮的公主服,可是透过头纱看到的却是一个老女人的脸,扭打的时候从白纱里伸出的手是一节苍老枯瘦的“鸡爪”……。
女主人公很讨厌吵声,但是楼顶上却脚步轰鸣,她以为是哑巴女仆干活动静太大,正怒不可遏准备去质问女仆的时候,却突然发现了老女仆和哑巴女仆正站在院子里讲话……楼上传来了孩子的尖叫声,上楼一看两个孩子蜷缩在床脚,窗帘不翼而飞,母亲惊恐地用布蒙着孩子的脸四处寻找可以躲避阳光的地方,质问仆人窗帘哪里去了,男仆人很随意地回答说拿去洗了,这可是一录用他们就交代清楚的孩子对光过敏所以房间不可无窗帘啊,但是老女仆却说你不尝试怎么会知道他们不需要窗帘了呢?
事实上孩子们也的确不害怕光了……女主人公忍无可忍端着长枪整幢屋子搜索,却发现了很多照片,照片里的人都是闭着眼睛的,惊恐之外询问老女仆,老女仆说照片里的人都已经死了……女主人公准备去找老神父为自己祈福,她相信是维多一家的冤魂在这幢房子里捣鬼,但是无论她怎么走也走不出房子外面漫天的浓雾,但是他却意外地在迷雾中发现了自己在战争中一直没回来的丈夫,而他的丈夫一直都在找回家的路……女主人公发现了老女仆他们三人闭着眼睛安详睡觉的照片,她的女儿发现了老女仆的墓地,她们知道了老女仆早已经死了,她想开枪,老女仆制止说对已经死了的人开枪没用……老女仆和哑巴女仆还有打理花园的老头杜先生神神秘秘地在一起商量事情,他们认为是时候告诉这个母亲了,他们到底是来保护这两个小孩和他们的母亲的还是来害他们的?
……这些镜头看的时候让我疑窦丛生,让我感到毛骨悚然,越看越想知道谜底。
原来这三个仆人都是鬼,他们的主人死了他们也得了瘟疫,他们的魂魄还在房子外边等待,直到这个房子有了新的主人,他们才能再度前来应聘。
完了吗?
不,后面还有,只有看到最后才能真相大白。
最后女主人公进屋的时候看到了几个人围着桌子在通灵,一个没有眼球的老女人翻着白眼用笔胡乱的画着,女儿站在她的身后耳语……通过通灵者和女儿的对话,让女主人公和观众一起明白了究竟谁是鬼,她的女儿变成了老妪的面孔不是鬼上了她的身,而是因为她俩通灵了阴阳才得以交汇。
真正的谜底是:因为丈夫出去打仗生死未卜让妻子心情压抑焦躁,她失控用枕头压死了自己的儿女,成了鬼,但是她自己不知道,为了等丈夫回家,她认为自己一定不能离开这个家,而正是由于自己的死去,她原来的仆人才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她,因为活人怎能和鬼说话?
因为她成了鬼,那几个鬼仆人才能再度进来服伺她们,她不知道自己已死,但是仆人们知道自己已死和女主人也已死的事实,只不过要找机会告诉她而已。
变成鬼的女儿看到的小孩维多其实是家里的小主人,他的妈妈坚持卖掉这幢房屋,离开的时候挂上了“吉屋出售”的牌子。
因为维多总是做噩梦,在梦里和那个女儿见面,双方都被互扰着。
活人是看不到鬼的,鬼也是看不到人的,本来可以和平相处,偶尔会有感应,可是遗憾的是剧中的鬼不知道自己是鬼,她把活人当成了鬼,阴阳两界都认为是“鬼”侵犯了自己的房子。
但是鬼不能离开自己死亡的地方,活人可以,所以剧末的镜头:维多抬头狐疑地看向楼上的窗户,窗户后面是一个苍白的女人搂着自己的孩子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也望向他,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可以看到对方……片子完了,我还沉浸在剧情里面,没想到结尾居然是这样的,一开始种种怪异的事情让人觉得谜底一定是房子里有鬼,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鬼认为在闹鬼。
简单的场景,寥寥的几个演员,却让我心里一直在想着几个世纪前的某个小岛上某个黑洞洞的房屋和屋子里那几个可怜的鬼。
好好活着吧!
死后也还是会有孤独和害怕,也还是会有苦苦地等待和无望地守候,也一样有离别、痛苦,迷茫无助和烦躁,也还是会有不能和家人团聚的时候。
鬼夫妻死在不同的位置他们的身份就不同,也许阴间也有规矩也有等级之分,丈夫选择了去打仗去做军人,那么即使见到了妻儿却还是想或者必须回到战场、死到战场,即使做鬼也只能做战地的孤魂野鬼……阴阳两相隔,生死两茫茫,从此真正的是天各一方……不能去想,不要去想,想了就心悸。。
没有血腥的恐怖片一样让人恐惧,炎炎的夏日,整个片子没有一丝阳光,充满凉意地是心里,衣服照旧被冷汗湿透。。
一旦在恐怖片中出现一个“确定的存在”,无论是鬼魂还是杀人狂,我都会蓦然丧失兴趣。
因为剩下的事情无非就是看人慢慢被杀或慢慢自救,而且存在能诞生就能被祛除。
总之只要确定了为非作歹的是什么东西,我就觉得它跟我没关系了,也就不再害怕。
而本片揭秘的过程是极度缓慢的,直到最后一刻,我才得知吓到我的究竟是人是鬼。
最值得展现和谱写的永远是未知本身,因为那才是人类恐惧的根源。
维持凶物的未知状态,则影片中的一切声响,每个人物,每扇没打开的门,每处看不到的空间,每一缕光和每一簇呼吸,都足以令人恐惧。
也或许是以前看的恐怖片都太模式化,几乎可以通过镜头判断每个恐怖点。
以及在剧情发展过程中,我也完全能够知道将要蹦出来些什么。
而这次根本就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反派”,在观影过程中,我也从来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东西出现,不知道每个现象背后的意义,雷达失灵,反而和妮可基德曼充分共情,被吓得半死。
因此,即便本片在纯粹的吓人技巧和氛围营造方面,可能并非我看过的恐怖片中最佳的,这依然是我被吓得最惨的一次。
虽然全片最大的亮点可能在于它选取的视角,但是,与之相应的背景设定,即妮可她们有时能感受到The Others的存在,有时不行,以及作为主角的妮可基德曼,自己也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两点,使得电影无意地捕捉到了“未知本身”。
更令我震撼的,是结尾竟然还能归于温情。
如果鬼都是人变的,那自然也能有很大一部分,保有人的良知。
这部电影在我电脑里放了很久 因为有次打开一个名叫荒岛惊魂的傻逼电影看了两分钟就关掉了 误认为是一部电影呢 都没有去看 后来想着是妮可演的 评分不低 就看了下 很多人拿这部电影和灵异第六感相比 个人觉得 灵异第六感 更具现实性更温情一些 记得当时结尾的时候 那个问题 Do i make her proud?.... every day. 感动的我一塌糊涂在鬼吓人 人吓鬼 鬼吓鬼的剧情中 感觉妮可把女主的无助和神经质演的很到位 妮可太美了 单就这个演员的气质和美貌 也得三星以上 人死了 却以鬼魂的身份存留于世 期待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期待那是一个梦 有时候梦真的是梦 醒来就安全了 有时候 梦不是梦 却不肯接受现实 妮可最后抱着俩孩子说出是她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 觉得难过还好我们都还有很多机会
一直以为那群佣人是鬼来着,没想到连那个夫人和她的一对子女也都是鬼来着,以鬼的角度来看人的世界,其实和人看鬼的没什么两样啊。
人吓人吓死人,鬼吓鬼吓死鬼,人吓鬼吓死鬼,鬼吓人吓死人。
失去亲人的悲情,会让人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
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一个堪称“多面手”西班牙导演,说他是导演感觉也不是很准确,毕竟编剧,诗歌,作曲甚至配音他都有涉及。
抛去其他不谈,在电影上,他是一个无比大胆的导演。
在大家对于snuff movie(凶杀纪实录像)有所避讳的时候,他的处女作——《死亡论文》问世,给人们带来了一场暴动的多巴胺盛宴。
这部自编自导的电影里,亚历杭德罗就已经全方位地展示了他在调配惊悚、恐怖、悬疑这三元素上的卓绝功力。
而2004年夺得西班牙电影史上第四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伦理片《深海长眠》,一部关于安乐死与诗歌的电影,更是画风一转,以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收获一般观影者。
他的代表作《小岛惊魂》也是这样。
他在这部电影里,用自己的方式,向大家叙述着关于爱,关于面对,关于真相。
《小岛惊魂》,由Nicole Kidman(妮可·基德曼) 担任主演,她曾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而《飞跃地平线》更是让她得到了美国整个电影界的认可。
妮可·基德曼4岁开始接触银幕,专业水准毋庸置疑,在这部电影中她依然展现了她精湛的超高演技。
女主的神经质,矛盾体,回避心里都表现的淋漓尽致,都说看的演员眼睛会演戏,她就是这样,从她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对孩子真实的爱,是对现实的惧怕,是对真相的自我的封闭。
“侵略者”is coming soon故事从三个神秘的佣人莫名来到格蕾丝(尼科尔•基德曼)家开始。
二战时期,战争造就了众多家庭支离玻碎,格蕾丝和她的孩子居住在英伦一个寂静仿佛被人遗忘的小岛上,等待着长年在战场上的丈夫,由于孩子们无法见阳光,所以家里只要孩子经过的地方都必须常年拉着厚厚的窗帘。
阴暗又古怪的古堡里,自从来了这三位不请自来的新佣人后,就连接出现了怪事:地板莫名其妙的会响,门无故打开,钢琴自动发声,甚至连窗帘都失踪了,并且格蕾丝的女儿安经常在屋子里看见陌生小男孩......接连不断地怪事让本就敏感的格蕾丝更是陷入了精神极度紧张的状态,当真想慢慢解开,面对真想,孩子和格蕾丝又将如何接受………到底谁是侵略者我不喜欢看那种非常纯粹的恐怖片,总是觉得那种血腥、暴力再加上全程无内涵只有怎么恶心怎么来,怎么吓人怎么做的片子并不能吸引我。
但悬疑不一样,悬疑片总会不知不觉的带领着观看者成为影片故事情节中的一部分,慢慢去走进真相,《小岛惊魂》就是这样一部心理悬疑,相比较中文名,我可能更喜欢叫他《THE OTHERS》,这个名字更能体现影片的中心。
对于《小岛惊魂》这部影片,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它那出人意料的结局。
其实,他并不是此种故事结局的鼻祖,很多的悬疑片都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比如《第六感》所以,我不再去说他的结局,而我更多的是想去深思面对结局的过程中那些不可忽视的爱。
这是一部看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的电影,刚开始我一度以为格蕾丝应该是个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母亲,她对孩子关心但却又刻薄,她总是要求必须关了一道门才可以开启另一道。
故事中间不断地出现的怪事,这些事情似乎又与新来的佣人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看似是这三位新来的佣人正在酝酿着极大的阴谋。
在细节上,管家太太一开始就表现出对这座古堡的熟悉,后来格蕾丝找到了死亡相册,管家太太也并不惊奇,直到格蕾丝找到了三个佣人的死亡照片和安看到了管家太太的墓碑,才知道原来这三人是再战争中得肺结核,早已死去。
这令我更觉得格蕾丝一家陷入的不幸就是这三位灵异佣人导致的,然而结果并非如此,真正的结果却是,却出人意料,原来不是她的房子里有鬼,也不是三个佣人捣鬼,而是她自己是鬼。
爱与格蕾丝我们再进一步分析格蕾丝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她身上那浓浓的母爱和深深的宗教信仰。
首先,电影开篇的引语是格蕾丝给两个孩子讲上帝创造一切的故事。
她努力传授给儿女基督的教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儿女不受来世炼狱之苦。
比如片中对儿女解释那些为宗教信仰而献身的孩子会上天堂,而亵渎信仰的孩子落入边狱,一种专门惩罚小孩子的地狱。
所以,虽然很难压抑自己人性的母爱的一面,但也正是出于对儿女的深爱,她会忍住泪水惩罚冒犯耶稣的安,也会恋恋不舍地抛下尼古拉斯让他独自在房间中背诵经文。
这是一个基督徒母亲的无奈,但是,权衡利弊,格蕾丝清楚,她这样做是值得的。
这部电影看完后我才意识到,也许影片第一个镜头其实是格蕾丝自杀之后重新“醒来”的时候。
她没有办法面对自己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所以一直都不愿意去面对。
这个电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活着,到底什么是真实的世界。
在格蕾丝的意识中,也许自杀不过是一场梦,可那却是(常人眼中的)事实。
这个电影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黑客帝国和异次元骇客,总有一种庄周晓梦迷蝴蝶的意味。
我很佩服这部电影的编剧,他不在是单纯的制造恐怖效果或是抛出一个疑点,让人了解真相后也不会想去深思,他高在把情感埋伏于灵异的氛围之下,瞬间煽动使人寒中带暖。
虽然格蕾丝杀死了自己的孩子,但她对孩子的爱对家人的爱是真实的,可能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现实社会让她不得不做着的决定,但在她的潜意识里还是想要成为一个慈祥的母亲。
生与死的平行世界而电影的画面也做的很细致,在故事发展还没有走进真相的时候,画面总是弥漫着大雾,好似格蕾丝的心里,充满着不安,迷茫,而当真相被解开,画面也逐渐变得清晰明朗,阳光普照大地,这一切都过去了,因为格蕾丝面对了现实。
看似平常的电影名字,一部不容错过的佳片,他从头至尾只有7个人出现及一个主要场景,两个次要场景;影片中寥寥几个场景和人物不仅不会让观众感到无聊,反而给人很强烈的孤独感。
看完本片后深受启发。
突然对死亡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人类对于活着这种感觉只是相对于他们所看到的死亡。
而生与死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定义。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非常不建议先看剧透,这样会很破坏代入感,幸好之前我没看剧透、没看简介,而愚笨的我一直把自己的恐惧和疑惑按照导演的需要保持到了最后!
此部影片没有刻意在视觉上制造冲击,没有血腥镜头,没有恶心画面,而是依靠在心理的压迫来制造悬念。
它就是发掘了人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它所营造的气氛与故事发展时刻牵着你走,让你无助与惊心。
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我有着很多疑问,然而在最后一刻,所有谜底揭开,让我恍然大悟。
这无疑是恐怖影片史上最为精彩的结局。
之前的惊悚已经不再,只有对其无助与孤寂的感伤。
他以丰富的细节让人无尽的揣摩和玩味,你总是在揣测谁是鬼,谁是人,甚至你根本搞不清楚互相受到干扰的两个世界到底谁更畏惧谁。
这部片子或许在表达,鬼吓人的同时,人也吓着鬼,生死共存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在某种意义上的平行世界。
看过此类片,一种感觉油然而生。
到底我是谁?
谁又是我?
我在哪里?
谁属于我?
我又属于谁?
作者 曼小诗
死去的人却以为自己没死,还把真正的活人当成鬼。
谁真谁假?
可恶的是还需要死人提醒自己已经死了。
有部影片,是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名字是《灵异第六感》,同样是类似的故事。
当你“活”的时候痛苦,绝望,觉得不如死去。
可当你发现自己其实已经死去的时候,却表现的是那么疯狂,不敢承认,极力否决事实。
是什么让你变成这个样子?
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
珍惜活的每一分钟吧,可能一颗平常心很重要,不要被生活蒙蔽了眼睛,多看看美好的事物,生活还是那么充满阳关。
即使这下雨的深秋,同样是美丽的(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
以免当我们真正死的时候,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这才叫悲剧。
这是我从这部影片读的一点东西。
权当消遣,呵呵。
《乘客》08年由安妮·海瑟薇出演的惊悚大片。
另外两部《小岛惊魂》、《灵异第六感》是从豆瓣上搜出来看的。
很过瘾。
之所以放在一起说。
是因为这三部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死了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并在影片结尾最终知道自己死了的故事。
其中最爱的是《小岛惊魂》,绝对可以堪称惊悚片的经典之作。
无论从叙事、结构、悬念、氛围、心理、演技等各个方面,都有独特而过人之处。
不足的地方就是《小岛惊魂》这个中文译名真的是烂之又烂。
完全表达不出原名《The Others》与本片的完美契合之处。
怪不得这么多年这部经典之作居然被我的惊悚片法眼漏过。
这么乏味而陈旧的中文译名怎么可能引起我的兴趣嘛。
《小岛惊魂》好评如潮,好话我自然就不多说了。
不过真的被编剧鬼斧神工般的叙事能力shock到。
后来查到这部电影的编剧兼导演亚力桑德罗·阿曼巴竟然在自己不到30岁的时候就有了如此惊人之作。
对一个导演来说,可算相当有天赋了。
一部惊悚片吓到人很容易,震到人却很考功力。
怎样处理好一个鬼片的结局就是导演需要面临的一个最棘手的问题。
九十年代香港系列鬼故事都是以把活人吓得死光光、最终以魔鬼阵营取得全面胜利为完美结局。
当年小小的我就是在一系列《阴阳路》的长发鬼脸、惊声尖叫中茁壮成长的。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一个人看恐怖片《夜半三点钟》,看了三分钟压根没敢再看下去。
而大学期间拍摄恐怖片《替爱》使得我的恐怖之路有了质的飞跃。
从此。
我在电脑前啃鸡爪爪,电脑里的恶鬼对着我嚼人骨头。
一样。
津津有味。
呃。
习惯性跑题。
后来《午夜凶铃》《咒怨》系列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得日式恐怖风靡全球。
如果说九十年代香港恐怖片就是一栋布满了死板机械装置的鬼屋,那么如《咒怨》一样的日本恐怖片则是由活生生的工作人员扮演鬼神来吓唬游览者的恐怖城堡。
这样的日式恐怖兼具视觉惊悚和心理惊悚。
很有观赏性。
你总是对下一段恐怖场景如何恐怖充满期待。
如同期待《死神来了》里下一个目标如何死亡一样满溢着兴奋感。
这时候。
恐怖片的结局也基本形成了开放式收尾的风格。
往往是前半部分展示各种各样的灵异事件,然后主人公抽丝剥茧寻找真相,最终查出多年前死魂怨鬼的悲惨人生,之前各种谜团终得解释。
最后的最后,怨气得以平复,生活看似恢复如常,但新一轮的恐怖袭击悄然而至,影片也戛然而止,留下观众继续被忽悠。
这样的叙事设计在当时看来,的确是耐人寻味。
但现如今似乎已经变成陈词滥调了。
优秀的恐怖电影人已经在开发新的领地了。
再后来。
唯美的韩式恐怖异军突起。
穿着清纯校服的在校学生成为韩国恐怖片最热门的主角。
我更愿意把韩式恐怖定义为一种表情性惊悚。
也就是说,你并不是被影片里的恶鬼吓着了,而是被主人公被吓着时的表情吓着了。
特别是恐怖片里面色清纯的女生,柔顺的披肩长发、空洞失焦的大眼睛(一定要大,非常大的眼睛)以及神秘无常的眼神和皮笑肉不笑的脸庞。
大多数韩国恐怖片也没有摆脱上面所说的那种“翻查旧案,平复怨鬼”的叙事模式。
不过令人惊喜的是,也让我看到了好多创新的元素。
《老师的恩惠》开始用暴力和血腥挑战观众的视觉底线。
《血的期中考试》巧妙地把柯南式案件推理和开心辞典式的推进式答题融入悬疑恐怖的氛围中。
《灰姑娘》则利用最流行的韩国整形文化狠狠赢了一把。
而我的第一部韩国恐怖片《蔷薇红莲》则以唯美的风格以及文根英、林秀晶完美得无懈可击的脸彻底蛊惑了我的心啊。
看吧。
怪不得韩国媒体每年都要评选“恐怖女王”。
女主角的超强演技才是韩国恐怖片的精髓啊。
很多人都不喜欢欧美恐怖片。
认为那些都是集恶心、血腥、怪异为一体的视觉冲击片。
其实这类片应该称之为科幻片,如《异形》、《生化危机》之流。
这些片,看看活人是怎么被大卸八块的,怪物的口水是怎么滴下来的也就够了。
看完可以立马放回收站,注意,还得习惯性点点回收站的“清空”。
OK完事。
而你要真正看看欧美的惊悚片,也不乏经典之作。
经历了香港恐怖的“鬼屋”、日韩恐怖的“城堡”,欧美恐怖片中的优秀之作更擅于让你心底无中生有地想出鬼来。
也就是人们常常评价的“心理悬疑”。
同时,恐怖片发展到今天也不单单只满足于吓吓人了,引人思考、耐人寻味也成了恐怖片结局发展的一个方向。
2007年斯蒂芬·金的《迷雾》就是此类恐怖片的一出经典之作。
面对神秘雾气的威胁,人们在死亡线上作出了各自的选择。
是前进还是倒退,是拼搏还是守护,是查探真相还是坐以待毙?
而结尾360度的惊天大逆转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命运的无常、上帝的捉弄为这部惊悚片涂上了一层悲观主义的色彩。
最终不得不感叹果然是拍过《肖申克救赎》的斯蒂芬·金才能拍出这样的恐怖片啊。
当然。
还有我爱的《电锯惊魂》系列也突破了一般恐怖片肤浅的内容模式。
谁能说用鲜血和死亡的形式拷问人性不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呢?
我不知道《小岛惊魂》是不是开创了“以鬼当人”的视角展开叙事的先河。
这是不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鬼故事”呢?
不管怎么说,它的确是提出了一个相当有趣的命题。
当一个人真的死了之后,他会知道自己死了吗?
还是浑然不觉地在一个与现世世界完全相同的空间里继续生活呢?
嘿嘿。
如果是我,我希望有人能通知我,我已死了,不然到最后自己发现自己已经死了,还真是蛮恐怖的嘞。
比起《小岛惊魂》《灵异第六感》和《乘客》就显得逊色好多。
后两者似乎太注重结局的震撼而忘记了一些恐怖片必备的元素。
悬念和铺垫做得不太到位。
《灵异第六感》在将近50分钟的时候才揭露了小男孩可以见鬼的秘密。
这时候。
整部片子的吸引力才达到了一个高潮的层面。
拜托。
太迟了。
谁会耐着性子用50分钟等一个高潮啊。
而《乘客》的叙事手法就更显拙劣了。
其实该片有的是悬念,有的是铺垫,然而方向铺错了。
之前的各种环节都在把观众引向一场飞机事故背后的权利阴谋。
片尾随着乘客名单的出现,剧情瞬间巨变。
然而观众却发现自己彻底被骗了,竟然是一群死人自编自导的一出戏。
而什么航空公司背后的秘密简直就是扯淡。
结局的确把人们shock到了,但转折生硬而不流畅,甚至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片中姐姐玛雅这条线索简直有点莫名其妙。
线索贯穿全篇,但最终作用好像只为了片尾卡片上的那两行留言。
在前面相当混淆视听,我老觉得这个没出现的姐姐肯定有什么不测,说不定结尾能牵出了一段什么重头戏。
妈的。
等到结局,姐姐P事没有。
又被忽悠了。
而相比《小岛惊魂》的悬念设置,就显得自然多了。
首先两个孩子见不得阳光这种怪病就够让人惊奇的了。
浓雾笼罩的大房子、女主人神经质式的举动、诡异而图谋不轨的三个仆人,这些交错复杂的元素足够紧紧抓住观众的心了。
而片中留下的最大伏笔就是三个仆人对女主人隐瞒的秘密,一直让我们觉得这三个人一定有着不可告人的阴谋。
(同样是阴谋,《乘》就直接把观众引向航空公司推卸责任的阴谋,而且是一个压根就不存在的阴谋。
《小》则是钓着胃口,只觉图谋不轨,却不知底牌到底是什么。
)最终三个仆人的真实身份由三座墓碑揭开了。
而他们一直保守的秘密阴谋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前面所有的人物对白、场景细节、情节铺垫都让人恍然大悟。
弯转得虽急,却合乎情理,让观众心服口服。
简言之。
《小岛惊魂》就是“哇,原来是这样啊。
”《乘客》就是“靠,怎么是这样啊?!
”《小岛惊魂》里妮可基德曼的演技被很多妮可迷大肆追捧。
的确。
妮可基德曼的气质和影片的氛围相当吻合。
但说到演技。
我真的要赞叹一下《灵异第六感》里当时只有11岁的海利·乔·奥斯蒙特。
从表情到神态、从眼神到气场,从说话的语气到语速,娘啊,这小孩简直就是为演员而生的。
并凭借《灵》获得金球奖、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双项提名。
他在《阿甘正传》中也有相当惊人的表现。
然而。
当我在网上看到他现在长大的照片时。
简直当场晕厥。
算了。
不贴丑照了。
破坏我美好的印象啊。
很久没看过这么精彩的恐怖片了,它很考验观众的智慧。
故事从头至尾都被一个强烈的悬念牵引着,我们的思维如同主人一家三口,被囚禁在一所大房子里,百思不得其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谜底一经揭晓,便如醍醐灌顶,竟然……这种结局,我想没有人会料到。
知道了谜底后再细细一想,发现原来自始至终导演都埋了伏笔,只是没有人会把所有的细节联系在一起,也没有人想象力丰富到如此地步。
导演靠创意、悬念和气氛完全控制了观众的心理和情绪。
【以下纯是鄙人根据观影感受所做的猜想,仅供参阅。
】格蕾丝的一生可谓命运多舛,自己有精神疾病,还有两个患有不治之症的孩子且照顾起来特别麻烦,战争爆发前被家人抛弃,不那么爱自己的丈夫,丈夫去打仗然后音讯皆无,对自己不敬的仆人们,这些都导致她的病情不断加重,最终崩溃,铸成大错。
我想,她是很早(童年或少女时)就患上了精神疾病,而且她是知道自己有病的,她的内心是非常渴望自己能变得正常的,并试图表现得正常,于是外在行为上反而显得刻意和异常,进而加深了她与周围人的矛盾与冲突。
这反而导致她的病情更加严重。
这是她的困境,一个精神病人如何自己治疗自己呢?
没有人帮她啊。
那些原本可以帮她能够帮她的人,都没有帮她,一个都没有。
她和孩子的悲剧不是她一个人的错啊,那些 OTHERS 都有份。
实际上,于她而言,除了两个孩子,其他人包括家人、丈夫,都是OTHERS。
她是极度孤独的。
正如我在前一篇影评《生亦何欢 死亦何苦》(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829865/)里所说,格蕾丝的病情可能一开始并不严重,而是随着她的际遇越来越加深的。
再想一想,她是为何患上精神疾病的呢?
是先天性的吗?
还是她的原生家庭造成的呢?
在德国入侵之际,她的家人离她而去且再也没联系她,可见是多么嫌弃她,那之前一起生活时格蕾丝的地位和处境就可想而知了。
我猜测,庄园可能是格蕾丝家族较早之前买下的,或者是她结婚时买下来作为嫁妆的。
她的家人为了能够找个人来长期照顾这个很是麻烦的精神病人,用庄园作为交换;她的丈夫是入赘,一方面被格蕾丝的美貌吸引,另一方面更是贪图庄园和家产。
而随着婚后的日子往下过,女儿和儿子先后出生却患有不治之症,格蕾丝的病情又逐渐加重,本来就对格蕾丝不是真爱的丈夫便借口参军而离开,并且离开后也不再联系妻子。
所以,在卧室争吵那段,格蕾丝说丈夫其实不满足,离开并不是因为要保家卫国并不是为了正义,而就是为了逃避精神不正常成为负担和累赘的她——丈夫也嫌弃她了。
(当然,庄园也可能是丈夫家的,结婚后格蕾丝自然是要住进丈夫的府邸。
可是跟米太太聊天时格蕾丝只说到自己的家人,没有提及丈夫的家庭情况,通片也没有交待任何关于丈夫这边家族的信息。
而且,如果庄园是丈夫家族的,按理说室内应该有挂家族先辈的画像之类,可是没有。
孩子们也没有提过爷爷奶奶。
只有在格蕾丝搜查房子的那段出现了一副营造惊悚气氛的人物肖像画,从相貌看跟丈夫似像非像,不太好断定是不是丈夫的祖先。
)格蕾丝内心是很要强的,因为她很早就知道自己精神上不正常,很早就遭到周围人尤其是家人的歧视,所以她时不时地就提醒自己要坚强,潜意识里非常强烈地希望自己能够跟其他正常人一样,能够获得他们的应有的尊重。
除了对仆人表现得颐指气使外,对她而言成为一位合格的妻子合格的母亲,似乎就是最能证明她是正常人的方式了。
她对丈夫的爱是真的。
她日日夜夜地期盼丈夫能够归来,德国占领期间她坚守着房子不让敌人迈进一步,因为这是他们的家。
在雾中遇到丈夫时的反应,也完全证明了她对丈夫的感情是多么的纯真和强烈。
哪怕战争结束了丈夫仍无音讯,正常情况下都会想到凶多吉少,她也还是坚信丈夫活着会在某一天出现在家门口。
她对孩子的爱是真的。
她数年来苦苦坚持着照顾他们,殚精竭虑。
片中展现的她对孩子的各种管教、对窗帘和开关门的要求、对孩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反应,不是死后做了鬼才这样的,而是她生前的状态。
她几乎所有的心力和精力都花在了两个孩子身上,在黑暗中孤独地守护着他们。
她希望等丈夫归来,看到她将孩子们照顾得很好,将这栋房子他们的家照顾得很好。
这样,她就可以向其他人证明自己是个同他们一样的正常人了。
但,孤军奋战的格蕾丝还是败给了现实的残酷,悲剧还是发生了。
当孩子不再吵闹时,格蕾丝不明白为什么原本孩子们打闹用的枕头会在自己手里,再看到两个孩子不动的时候,她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
然后,她选择了自杀。
因为她亲手毁掉了能证明她可以成为正常人的机会,她意识到自己的不正常已经到了多么恐怖的地步。
这一刻,或许她也想到了丈夫根本不可能回来了。
所有的对她而言重要的活下去的理由,都不成立了。
如果说闷死孩子是她在精神受到极度刺激和打压下的崩溃,那么这一刻则是她面对现实的最后崩溃。
死亡的瞬间,她又听到了孩子在卧室里的笑声,又看到了两个孩子像之前那样用枕头打闹。
她说,她觉得这是上帝赐予她的慈悲恩典,让她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
这次,她坚持做个好妈妈,照顾好孩子,给他们无尽的爱。
幸运的是,这次终于有人来帮她了。
哦,不,来帮她的不是人,而是鬼,和她一样的鬼。
希望格蕾丝和她的孩子们,以及善良的米太太、唐先生和莉蒂亚,能在他们所眷恋的地方快乐平静地 “生活” 下去。
这个电影真的小时候我跟我妈一起看 看到一半吓飞了愣是没看完 和蛋蛋一起大白天的终于看完了或许小时候见得少些也看得投入些 叙事和气氛的铺垫 音效的感觉 很容易把人带入那个氛围里 那种发现三个人其实早就死了的时候 他们一起过来的时候 那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omg啊omg不过还好我长大了 再看的时候就比较平静了 除非被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啥吓一下 除此之外都还好 最终成功战胜童年阴影另外女主太美了!
我记得妮可基德曼的前夫好像说过一句 看到她就看到了欲望本身 大概这个意思 压抑的情绪和紧张崩溃都演绎得很好 而且女主真的好苦哦 希望这一家子好好过好小日子哇最后的剧情反转可以说应该是非常绝和亮点 but tmd我眼睛太好 电影一开始看弹幕被剧透了 我气死 希望恐怖悬疑片的弹幕礼仪是不要剧透 高能预警我觉得还行 剧透气死了!
因为看之前先看了电影的剧情简介,所以觉得一般!不过想法还是不错的!不要先入为主。
故弄玄虚
气氛营造上佳,结尾反转惊人,与先前情节关联又入情入理。鸡肋之处是父亲无义的出场。妮可太美,演技各种惊艳,黄金罗盘以来偏颇之见烟消云散P.S.小岛惊魂这译名弱爆了
整体风格和我想象得大不一样啊,我以为是无人生还式的生存惊悚片,结果竟然是另一部第六感。整体感官大同小异,注重美学风格,剧情有种不太上心的感觉,节奏偏缓,最后才一下子顶上去。摄影很棒,布光给人感觉像是一幅幅油画,很迥异的感觉。小孩扮鬼依旧是这些鬼片百用不厌的手法
妮可这时候演grace kelly相对合适
可能因为有《第六感》在前吧,看这个时已经猜到了个大概,所以没什么震撼的了。而且《第六感》的结尾会有种欣慰感。绕了一圈,原来你始终如一的欣慰。喜欢看这类惊悚片,因为更能去探索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相对。科幻说的是人和机器人的换位思考,惊悚说的是人与鬼。
实在是太无聊了,还不如《第六感》故事有趣。全片基本没什么恐怖气息,情节拖沓,最后的煽情和主题升华也是莫名其妙刻意至极。新千年的恐怖惊悚电影大多都是这样的套路吗?
不喜欢。都说结局很奇葩,但我认为很容易就猜到麻
亚历桑德罗·阿曼巴又一佳作,横扫西班牙戈雅奖8项大奖(含最佳影片、导演、剧本、剪辑、摄影、音效等)。妮可·基德曼表演很到位,压抑诡秘的气氛营造极佳,结尾令人大为意外。(9.0/10) | 2023.9.28 大光明影院西班牙影展重温 4K修复版,在节奏、风格与技法上都相当老派、温润又稳当的恐怖佳片,最后从通灵请鬼人鬼共存到视角转换再到恢复“记忆”深情忏悔的衔接和调度实在精彩。被雾气包围的庄园老宅,对光过敏的罕见怪病,重重门锁与无尽窗帘,蒙罩着白床单的家具,配上单调说教的家庭授课及女主格蕾丝(名字契同于[狗镇])让人喘不过气的爱 & 偏执专断,禁闭牢狱般的囚困感无处不在。煤油灯、禁林、亡者的合影照等元素也足够有压抑惊骇氛围。死后空间令人想及[寂静岭]。对战争的间接控诉及对时代创伤的侧写亦让人回味无穷。
一点儿都不好看,无聊致死。唯一亮点是那个小男孩囧萌囧萌的小表情。其他都好无趣。导演玩心理还让妮可的衣服全都是紫色或墨绿色的,暗示也太强了好吗。反正我们当喜剧片看了。
以往恐怖片都是“闹鬼”,而小岛惊魂则是“闹人”,影片破天荒的从鬼魂角度解读老宅发生的灵异事件,看到影片最后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口中不断碎碎念“This house is ours”,突然明白了为何以往的恐怖电影中鬼魂总是对老宅恋恋不舍,对于这些留恋尘世不愿离去的Ghost来说,其实搬进来的人才是入侵者吧。
对外国的心理惊悚没什么兴趣,在香港顶多算各中上把
身材于美貌并存气质与演技齐飞 妮可!!!
好久没有看到这种故事感极强的电影了,可惜十年后才看到。
悬疑营造得不错,结局也出乎意料,尼可基德曼演技也很棒!可是我觉得没什么新鲜度,不来感啊。另外爸爸的那条线存在感太弱。
披着华丽外表的烂片比一般的烂片更讨厌。
Nicole实在太美。电影就不多评价了,光看那译名《神鬼第六感》就知道是个山寨货,有兴趣的豆友还可以看看《阴儿房》,和这部电影有相通之处,算是补充课外知识。
的确和另一个第六感异曲同工。Nicole演的真好,Elaine Cassidy竟然在这里演了这么个角色,和Fingersmith差别好大...装扮不同,气质也不一样了。
類似靈異第六感,沒看透劇會很過癮。其實在妮歌說她小孩怕光的時候已經猜到一半,是母親捨不得小孩才用方法把他們留下,沒想到女孩一直看到的是人,主角們是鬼。劇情有創意,結尾很出乎意料,Nicole身材很好。
有点故弄玄虚了,但所有的恐惧都是来源于自身这话一点也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