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个让我坐下来看了十分钟就想走的电影是小时代,看完佩奇后,我觉得之前对小时代这部电影太苛刻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底线也许就是这样一次次推低的吧不是其他电影有多好,而是从小时代后,我已经学会了先在豆瓣上看评分和评语再决定去不去影院了,基本上没有再踩过雷。
可惜这一次,受了预告片的蛊惑,少数的几个点评没能及时阻止我的步伐…一开始,我以为是蓝精灵,精灵鼠小弟,捉妖记之类的模式,很好奇会怎样将这种平面的动画与真人结合呢?
十分钟后,就证明我纯粹是想多了……整个电影就是将平时孩子在ipad上看的动画以家人讲故事的形式放给你看,而且讲故事的家人行为毫无逻辑,情绪尴尬,场景还涉及到了一点婆媳矛盾?
亲家矛盾?
再拼凑一些尬歌尬舞…如此,电影就完成了?
第一次写影评,其实也不算是影评。
大年初一我俩带着俩孩子,去看佩奇,全凭ip买的票,没有预先看豆瓣。
之前一直在构思是一个大故事,没想到是几个动画短片加几个真人歌舞剧,成本基本是0的动画串烧,毫无诚意与底线的抢钱骗钱,毫无廉耻。
没看的听句劝,别去恶心自己了,买了票的也别去看了,浪费时间。
记住这个导演了,一直黑米。
第一次写影评,就是为了黑这个电影,太恶心。
又到了春节档被电影塞满的日子,我被迫在这么多大片里一个选择了小猪佩奇的原因是——谁家没个孩子呢?
我也真的体会到春节档的电影圈钱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
我后悔没有提前看一眼各大票务平台的评论,有不少明眼人已经提示了这是一部“不看就知道很难看”的电影。
同时也是一部“少儿不宜”的电影。
估计大家都以为《小猪佩奇过大年》肯定是以小猪佩奇为主的动画电影,直到我看到朱亚文、方青卓、归亚蕾这些熟悉的电视剧面孔一张张莫名其妙地蹦出来后,我才后知后觉,少儿频道和cctv8黄金时段串台了。
真不是我要diss这部电影,是我的孩子接二连三地询问“小猪佩奇”呢,我也疑惑,这到底是为儿童准备的春节惊喜,还是企图笼络成人的八点档婆媳连续剧?
英式动画强硬地加入中国灯笼、年画等喜庆的春节元素,和家庭矛盾的论点切入实在是两边不讨好。
而动画电影与真人电影切片式地粘贴在一起的行为,大概稍微会点非线性编辑软件的人都可以做到。
回顾从我下单买票的心路历程,主要还是被《啥是佩奇》的温情脉脉蒙了眼,其实导演早从预告片就在提示各位了:“我们文不对题”。
既然宣传片可以跟正片完全无关,那么营销宣传的底线在哪?
无奈还是有人前赴后继地上当,我也是其中一个。
光《啥事佩奇》就有2.7万人评分,真心希望这些豆友们,能看到我的文字,不要上当!
堪称现象级的春节档,作为一个影迷原本欢欢喜喜,万万没想到,大年初一第一部片子就栽了跟头,发誓再也不敢随便相信宣传片了。
啥是佩琦的宣传片做的太好了。
小猪佩奇过大年电影拍的啥也不是。
电影内容啥也配不齐。
被宣传片骗了,骗的我想哭。
内容多差自己去脑补。
真想带孩子看电影可以选其他影片。
如果没有想看的,就在家看看小猪佩奇的动画片吧。
别浪费钱了。
总结几句,关于时长,全靠拼凑。
不能算完整的电影,勉强凑够时长。
关于内容,就是几集小猪佩奇动画片的拼凑版,而且内容怎么看也不像新的。
关于拍摄手法,不知道是故事穿插动画片还是,动画片插播过年氛围。
各种尬唱,估计拍完电影,演员这辈子都不想再唱歌了。
女儿很小的时候,有一次路过影院,她问我电影院是干嘛的?
我说那里是看电影的地方,电影是人类艺术创作和传承的综合载体,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影片可以在电影院里看到。
于是三岁的她有了一个小目标,要去电影院看电影!
这件事一直拖到了今年春节我才有时间带她去实现愿望。
因为平时我们家里基本是没有看电视的习惯的,只是偶尔允许她看一会动画片,所以她对于能去电影院看电影,简直有一种朝圣的态度。
因为人多,开场前要排队,我拿着爆米花(她第一次吃爆米花,零食平时控制比较严格)让她吃,她竟然接过去一口没动,一本正经的跟我说一会看电影时候再吃爆米花。
旁边有个小姐姐在吃棒棒糖,我拿了一个给她,她接过去放在口袋里,说一会看电影时候再吃吧。
我是想不到她的自控力竟然这么强,这才是三岁半的孩子啊!
也真的看出第一次去影院看电影,对她的重要意义。
在此之前,我是意外中看了啥是佩奇的预告片,当时很多人都在询问,到底是动画电影还是真人电影,又或者是一半一半,真人与卡通人物交互的那种影片,但是当时完全没有答案。
不过预计应该是真人和动画穿插的模式吧。
我半个月以前就预定了初二下午的票。
结果初一晚上就看到口碑崩盘,当时心里就凉了,这片子竟然这么差?
转身看到熊出没因为同行的衬托反而口碑不错,心想那咱就换片子吧。
至少人家那个还是完整的动画片,虽然孩子从来没看过熊出没,总是聊胜于无。
于是急忙退票又去订票,结果熊出没初二的位置已经全满了。
找半天也没找到有人出二手票,只好灰溜溜的又回去重新订小猪佩奇过大年的位置。
总之,折腾到初二上午,已经没有退路了。
后来想想,再差能差到哪里去,至少是小猪佩奇嘛,孩子喜欢就好,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出现。
结果影片开始以后,这才叫噩梦的开端。
平心而论,我觉得我还是能够理解导演的预想的。
他似乎是想拍一部融合了卡通与真人,兼并了爱情与亲情,照顾了社会与家庭并且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国产百老汇歌舞剧。
有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小猪佩奇,有年轻人较为喜欢的朱亚文,有中老年人喜欢的归亚蕾、方青卓等等,目标观影群体涵盖了老中青三代人,还包括小朋友们。
形式上载歌载舞,情绪上喜气洋洋,颜色上大红大绿,总之,这是一个真正的大杂烩,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过年嘛,谁家饭桌上不是鸡鸭鱼肉挨个上,弄到电影里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
于是这才有了我们这些观众为之震惊的小猪佩奇过大年。
然而,理论上似乎是这样,现实里却成了一场灾难。
我在陪着女儿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周围的观众里,大人们都在摆弄手机,小孩子们都在问为什么佩奇还不出来?
为什么这会没有小猪佩奇了?
小猪佩奇什么时候再出来啊?
因为真人戏份太多,而且极度无聊,所以孩子们根本坐不住椅子了。
小朋友们的态度很明朗,他们就是想看小猪佩奇而已,哪怕你一上来就弄个小猪佩奇过儿童节(为什么不是春节?
)也无所谓,对于孩子们来说,在影院里看到小猪佩奇像平时那样第一万次在泥坑里跳跳跳都没关系,只要有就行。
可是真的没有啊!
而且片子里的几段动画片除了最后一段舞狮舞龙放烟火,其他段落跟影片本身完全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可言,这已经不是骗钱这么简单了,这就是摆明了坑害孩子们单纯的心灵!
一部完整的影片是综合性的艺术品,结果到了这里被完全割裂开了,孩子们根本感受不到一部电影的魅力,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动画片中间加了数不清的莫名其妙的广告。
至于真人表演的部分,我想说真的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上得了百老汇的舞台的。
演员表上的这几位哪个能歌善舞?
一个个勒个大哑脖子连蹦带跳的不尴尬嘛?
而且那音乐旋律写的这个烂,那歌词编的这个烂,简直尴尬到了极致。
我一边看一边都在想,到底是导演有多大的自信以及多低的品味才能选择这种感觉的歌舞段落?
毫不客气的说,哪怕抖音流行的口水歌都比你们搞的这些玩意要高级的多好不?
影院出来我问女儿,喜欢看电影嘛?
她说很喜欢,她想上去表演。
我说今天的电影不太好,找时间爸爸带你看其他电影,她说好,她说她还想看电影。
我很欣慰,也许因为孩子太小的关系,她还关注不到成年人所关注的这些问题,所以这堆垃圾没有毁了她对电影的喜爱,也没有造成她对影院的反感,这已经让我心满意足了。
如果不是没得选,同期压根没有国外的动画片上映,我是不会带她来看国产电影的。
因为这几年我的态度一贯很明确,你每一张为国产垃圾电影送上的票钱,都是在资助他们继续肆意妄为,继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天。
珍爱生命,远离国产!
顺便说一下,导演在微博上说给他这片子打一分的都是畜牲,这倒是提醒我了,畜牲导演,这里是没负分可以选,你就偷着乐去吧!
我是上映的时候带着我的妹妹去看的,真的搞不明白这个动画电影的意义在哪?
是圈钱吗?在电影放映到一半的时候我问我妹妹:“这电影好看吗?”她说:“动画片还行吧,但是我不喜欢看真人的那段。
”真的搞不明白命名的时候是不是脑子瓦特了,还是说昧着良心欺骗那些孩子的感情吗?
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上写影评,真心希望片方做点好事吧!
😒😒😒
看完了,脑补一下:中方:明年是猪年了,小猪佩奇是个大IP,我们要赚钱!
英方:春节是什么?
来不及了,我们没时间做大动画了,我们还在做下一季的短剧集。
中方:没问题,老哥,甩给我们几集,串糖葫芦我们在行。
于是我们在电影院第一次看到屏幕比例4:3,rmvb分辨率的动画,搞的每次切入动画我都以为在看盗版。
制片人:我们要请个大腕写剧本,串糖葫芦的杆也是很重要的。
导演:没问题,琼瑶阿姨我熟悉,过气了,批发价就能拿下。
琼瑶:剧本我在行,一天就写完了,你们这个伦理片什么时候上映?
什么?
是动画片?!
于是我们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描写亲家勾心斗角的儿童片。
后期时,制片人:哎呀我们这个预算100万只花了50万,一定要花完!
导演:没问题,我花50万请人做个预告!
于是我们第一次看到预告比正片精彩的电影。
没有想到,这居然会是本人注册豆瓣近十年来的第一篇影评。
在开始写这篇影评的时候,豆瓣评分已经跌到4.5,本来也不需要多我一个评价,而且大过年的,谁愿意给出负面评价然后招致可能的不善意的针锋相对来给自己添堵呢。
但实在有被愚弄的感觉,在看了一些热门影评后,给一些自己的看法。
由于即兴而作,所以写到哪儿算哪儿,不成体系,看官见谅。
首先要说,我打的2颗星,为了尽可能免失于偏颇,是在观影出来后反复与女儿确认后给出的。
打1星未免过于悭吝,也愧对自己在假日人头攒动的影院里的80分钟。
今天上午带亲女儿(不是外甥、侄子whoever等旁系血亲)去看了这部电影(姑且叫它电影吧)。
女儿四岁半,和很多同龄的孩子一样,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在电视和iPad上看《小猪佩奇》。
但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经常陪伴和观察女儿的年轻爸爸,我理解她近一年在各种动画片中比较多的时间是给了《海底小纵队》和《超级飞侠》。
《熊出没》对于她而言有点过于闹腾和吓人了。
同时,在这个年纪,她也开始接触一些面向更大小孩的《哆啦A梦》以及男孩子比较多看的《奥特曼》。
所以,对于这部电影制片人鲁岩所言“电影瞄准的就是3-10岁的低幼人群”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942879/,我没有核实最初来源),我作为孩子家长是不能认同的,或者说不能完全认同的。
四岁半的孩子已经觉得《小猪佩奇》比较“低幼”了,遑论更大一些的孩子。
我的女儿都是怀着“怀旧”的心态去看的。
鲁岩又说“我们不希望误导孩子”(出处同上)。
这一很基本的要求,在这部大电影中其实也食言了。
动画部分当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真人演绎上。
在几乎不存在情节的故事里,导演构建了一个长期与北方的公婆生活(或者互相照顾)而往年选择与公婆一起过年的四口小家庭在年关因为南方的岳父母到访而在家迎接后者但公婆仍然跑来一起过年的背景。
如果片方真的不希望误导孩子,就没有任何理由在故事里多处体现婆婆和岳母的冲突,以及年轻妈妈和三个男人的斡旋与妥协。
这契合片方口口声声所说“瞄准3-10岁的低幼人群”?
我女儿完全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我的家庭里我的父母和我的岳父母完全没有这种情况。
这个问题已经有人指出,不赘述了。
如果对此,洗地党还要硬解释为照顾大人,所谓“让成人和孩子各取所得”(出处同上),我想提醒一下:这可是片方自己在人文关照方面强调这是一部大人和孩子一起看的电影。
“一起看”,但在解释这个硬伤上却进行解构,这说不过去吧。
回到电影内容本身,就动画和真人演绎的结合而言,除了最后一个讲中国春节的动画,前面的几个无一不是硬接。
毫无过渡,毫无关联。
我窃以为,片方在这个问题上所犯的错误,是惹怒大人的几个关键爆点之一。
这个大IP的权利所有人无意做动画长片,也不让你参与制作短片,你把半小时的动画弄成80分钟的小电影长度当然是掣肘的(其实这本来就够招骂了,没食材做什么满汉全席),但完全不动脑子,采取“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讲故事策略,就未免太不尊重观众了。
而没有最基本的诚心的、谦卑的态度,是不足以谈情怀,不足以宣扬所谓价值观的。
强调“只是为了让家长陪孩子80分钟”,批评“有些家长就是觉得浪费了自己的80分钟”之前,首先应正其心。
看到有豆友评论“ 国内导演要病毒营销自己电影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毕赣营销了被骂死了 佩奇营销了被骂死了 爱情公寓营销了被骂死了 更逗的是国内观众分不清电影本身和宣发的区别 不愿意承担自己做错选择的后果 反倒回头赖宣发做的太好了!
”(出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938106/)。
我可以同样的句式说:“鸿茅药酒/小罐茶/脑白金病毒营销自己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要不然被骂死了,更逗的是国内消费者分不清产品本身和广告的区别,不愿意承担自己做错选择的后果,反倒回头赖广告做的太好了!
”岂不谬哉?
摸着自己的良心,当《谁是佩琪》在微信朋友圈里传播的时候,哪位观者不是对正片充满了期待?
难道期待的是动画和真人演绎所硬接成的长视频?
期待的是不管影片有什么问题一家人都要整整齐齐把它看完,因为我一年365天缺少这80分钟对孩子的陪伴?
所以说,可能归根结底还是中国家长太善良或者太苛刻,对这部给孩子的非物质礼物给予了过高的期待。
或者打个比方,你看了预售的商家给出的几个精致的乐高积木现货,你以为他卖的是一套很棒的乐高积木,实际你拿到的是乐高和乐拼混合的玩具,而且还有一本装帧很差的说明书。
你找到商家投诉,它说我们要卖你的就是这个东西,你之前理解错了我们很抱歉。
而且,你看的还是太肤浅,我们卖的是积木吗?
我们卖的是父母的陪伴。
你难道连坐下和孩子一起拼个积木都不肯,就这样你还为人父母?
还有脸退货?
你还是问问你家孩子喜欢不喜欢吧!
然而事实上,我女儿在11点半左右(10点40开场,去掉广告实际10点50左右正片开始)开始反复问我什么时候结束能够回家。
2018年的春天,我带女儿去看《大坏狐狸的故事》,那时她还没有现在懂得多,都没有这次这么坐不住。
基本上就这些了。
家长们还是会带孩子去看的,并不会因为低分而放弃,谁叫这个大IP深入童心呢?
而有哪个爱孩子的家长会因为这是一部名不副实的大电影而选择不带孩子去影院而为此让孩子失望呢?
反正我不会。
最后多说一句,我认为有一定概率的事件是中国片方和IP所有权人所签的协议只让中国片方拿到了几个内嵌的动画短片在中国院线的放映权。
我还以为小猪佩奇过大年是动画片讲述小猪佩奇过年的故事……结果是一家人尬舞尬聊尬唱,小孩子看的电影演什么南北差异,演什么亲家暗战,真人演技爆棚,一看就是演戏啊!
演的真好!
穿插的动画只有最后一个和过年有关……内容简直不忍直视!
真的还没有(啥是佩奇)好看!人家还免费!
浪费我的电影票这种片子4分都多,我还专门为了这个评论注册一下!
就为了喷一下!
因为我操劳于春节工作,全家进了电影院,就把我扔在了家里,在这儿分享一下二手观后感。
我老婆,带着孩子,还有丈母娘和我妈组成了标准的合家欢观影团进了电影院。
我老婆回来之后说,简直灾难啊。
其实片子也还行,但重点是!
我为什么要带着我妈和你妈去看一部讲奶奶和姥姥吵架的电影?
而且我坐在她们俩中间,我根本不敢看屏幕,我左看一眼又看一眼,如坐针毡啊,小心脏简直吓尿了。
考虑到我老婆也是影视从业人员,一贯眼高手低。
而且在现场努力抢救婆媳关系,我们就放空吧,我采访了丈母娘的意见。
丈母娘表示,哎呀,过年这个片子就是给小孩看乐子,大人就是跟着热闹一下,而且人家请的演员我们老人还认识,挺好的啦。
丈母娘是个五线城市外科主任,每年必须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那种最正常的大众审美。
我认真问了下,妈啊,我老婆是不是从来没有带老娘看过电影啊?
哎,亏她还是一个学电影的小白眼狼。
我妈是个北京老太太,看完了电影之后,在我家坐了两分钟就拍拍屁股走了。
我死皮赖脸追着微信采访了一下,奶奶说。
你们全家都是学电影搞艺术工作的,觉得好看就好看,你们觉得不好看就不好看,毕竟全家人都去了电影院,我觉得挺好的。
当然作为一个退休党干部,奶奶的话术水平一贯很高。
我赶紧追问,那你对婆媳吵架和地方文化差异的内容怎么看?
毕竟亲家也是个外地老太太。
我妈义正言辞的说不跟你说了,手机没电了。
(半个小时之后,还从容分享了很多朋友圈,就是不回答我的问题。
)自讨没趣的我只好问问真正的观众,我问两岁多的儿子,电影好看不好看?
佩奇到底好不好看?
谁说儿童电影的小观众不会给直观反馈的,我儿子一本正经的说:好看,好看!
好看!
(手舞足蹈),但广告太太太太长了,让妈妈充VIP啊!
因为车里有安全座椅,爷爷坐不下,所以爷爷在家吃猪头肉去了。
合家欢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姥姥要看真人演员电影春晚。
我老婆只需要不影响婆媳关系。
奶奶希望你们开心就好,别问我。
儿子希望看到的就和手机里的佩奇一模一样,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佩奇和广告。
至于我,希望换一辆7座的车,这种全家活动能带上我。
当司机也行啊。
ヾ(❀╹◡╹)ノ手机语音输入的,就是给大家开心一下ヾ(❀╹◡╹)ノ
真是不能理解,明明就是给小孩子看的电影,孩子开心就好了,干嘛都这么刻薄,非要用电影艺术的标准来评判。
19年出现了两个很成功的营销案例:《一吻跨年》+《啥是佩奇》
完全不适合大人看,女儿看的挺满意,还想再看一遍。和宣传片啥是佩奇没有一丁点关系,只有一家三口能对上号。
第一次和家里小朋友在影院看电影,值得纪念的时刻~
年初一上午帶著孩子們看了第一場。孩子還挺喜歡,劇情無功無過(動畫片的腳本應該和平時劇集一樣由外國人寫的?風格水準穩定,但是三次元劇情就稍微有點尬),整體還是ok的。熱熱鬧鬧溫馨過年(•̀ω•́)✧
一句话观后感:这特码也叫电影?连我闺女都看不下去了,开场坚持了20分钟就吵着要走了!大人不爱看就算了,连孩子都不爱看,太失败。
要么您就拍一部热热闹闹人畜无害的合家欢歌舞片,要么您就认认真真的用心做一部长篇佩奇大电影。这么无聊的拼牌,真人与动画结合,不但大人看不下去,连孩子们都坐不住。可算把映前那波创意宣传短片刷屏积攒的人品都败光了。
看过预告就相当于看过电影,那我看过了
很适合小朋友们看,小猪很臭屁蛋
这片子赤裸裸的敷衍,太没有诚意了吧。
喜气洋洋的,没有传说的那么差。
还行,动画片和歌舞片双拼,挺喜庆
噗~
骗钱也不带这么骗的
唉,孩子笑了一次,在小猪说“泥巴节”的时候;我呢,含泪了一次,在男主说“爸爸也很高兴,头一次在过年的时候吃上你外婆的炒年糕”(生女儿的女人可以体会)。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生硬的年俗普及(用得着吗?吗?吗?)+恶心的奶奶姥姥暗斗+父母课堂之如何对待孩子的压岁钱+都不押韵的歌词……可怜的佩奇一家啊,过了个假春节;我们可怜的一家啊,看了场假电影!
智障虽然智障了一点,但是沾上新年主题也不是不能原谅。不过让我去电影院看这种东西估计我也会骂娘,之前的啥是佩奇预告片太过于华丽,整部电影都没有那5分钟好看。
这篇就是拍给孩子看的简单剧情片,选取一个生活化过年夜的片段,夹杂一些家长才能理解的小笑点,细节制作是很精良的,道具也不错,轻松过个初一让孩子多开心!孩子在爸爸妈妈陪伴下,在电影院专注开心地度过了这几十分钟,比什么东西都重要。打一分还说电影是💩的人是想看一部小猪佩奇三体版才乐意?
我根本就没看,我就是来当畜生的,票房差就骂人是畜生的的导演还是第一次见
没那么糟糕啊
《啥是佩奇》挺硬核,影片本身不说了,Entertainment One能不能对动画部分走点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