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欢迎来北方》,除了对其诙谐和温情深有感触,还有个很直观的感受——撒谎。
谎言在生活中充当怎样的角色?
是感情的催化剂还是幸福的火葬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我们都有讨论过white lie 的时候,你是如何对待善意的谎言的呢?
你会对谁撒谎?
你为什么撒谎?
没有人敢保证这一生没有撒过一次谎。
细细想来,我们撒谎,无非潜意识里认为撒谎对我们有利。
先从本片看起。
菲利普是普罗旺斯一家邮局的局长,为了迎合妻子朱丽叶,绞尽脑汁地想调到里维埃拉工作,但是调剂的名额优先给有残疾的同事,所以菲利普撒了谎——以残疾人的身份申请调动工作。
当然,最后穿帮了,并直接导致他被遣送到“可怕”的北部——博尔格工作。
周末回家,妻子关切地问起他在博尔格的生活时,他对博尔格的认可并不得到朱丽叶的信任,以为这是菲利普为了安慰她而说的话,并更坚信博尔格是个天寒地冻、老百姓愚昧无知的地方,菲利普顺水推舟,撒了谎,为妻子证实了这个想法。
在单位与邮递员安东尼谈及妻子的时候,菲利普撒谎说妻子朱丽叶有忧郁症。
事实上,朱丽叶并没有忧郁症,不过是性格有些沉闷罢了。
在家里,菲利普对朋友也是撒谎,因为对朱丽叶的谎言,他不得不用其他谎言来支撑原先的谎言——把善良热情的博尔格的同事说得愚昧不堪,毫无教化。
当朱丽叶提出要陪他在博尔格生活时,为了圆谎,同事们帮他撒谎,把朱丽叶带到乡下的一个矿山,感受那儿的荒凉,以及人们的“野蛮”。
到这里,谎言终于可以结束。
因为朱丽叶发现了。
我之前有提过,我们撒谎,是因为潜意识里认为撒谎对我们有好处。
看吧!
为了工作,撒谎,道德也不顾了。
为了享受妻子难得的温情,撒谎,诋毁同事朋友,扭曲事实。
为了顾全面子,撒谎,把妻子说成忧郁症患者。
为了维持现状,撒谎,对所有人撒谎,用谎言去圆谎,直至谎言破灭。
我看过很多撒谎的桥段。
一个人为了算计另一个人,只用编造几个小小谎言。
一个人为了另一个人好,可以撒弥天大谎。
回到之前的问题,撒谎,是感情的催化剂还是幸福的火葬场?
我们很多时候赞同善意的谎言,善良的人儿,会违心地评论朋友那夸张的发型、低俗的指甲油、廉价的服饰。
我们很多时候为了保护自己而撒谎。
你喜欢他/她吗?
不。
可是却每次都看他/她在不在线,看他/她每一条微博,看他/她所有动态。
对他/她喜欢的对象百般挑剔,找他们不合适的理由。
[笑]撒谎的人数众多,范围广泛,从政界要人到商业大腕,从街头小贩到邻里街坊,从父母师长到亲朋狗友。
有些人惯于撒谎,而后精于撒谎。
有些人澄澈直白,不懂耍花花肠子。
有些人撒谎是为了生存。
有些人的谎言让人咬牙切齿,恨不得生啖其肉。
有些人撒谎,是因为习惯。
有些人撒谎,是因为爱憎。
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的谎言,谎言成就了谁,摧毁了谁?
讨论该不该撒谎,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的。
但我想说,每次撒谎前,请细细衡量那点撒谎的利益和谎言的后果。
敢撒谎,就要敢承担。
比如那些虚假广告商,谎言若是导致人命,还是诚实为佳,就当是为子孙积福。
就我个人来说,我不敢保证我决不撒谎,但我不赞成撒谎,包括善意的谎言。
与其说些善意的谎话,我宁可闭口不谈,只说我自己没什么见解。
因为我承担不起,我的世界观里,谎言总有被真相戳破的一天。
To lie or not to lie, that is a question.
应该是时间和场合过于适合,导致我看这样的喜剧,竟然有飙泪的冲动。
法国北部,nord pas de Calais,多么熟悉的地方,熟悉到那样的钟声,那样的火车站,那样的海滩,那样的街边卡车的快餐店,我都会想,自己是不是曾经逗留过。
是的,三年了。
一样来到这里的时候,我一路洒泪,从阳光灿烂的大好祖国,来到这个常年不见太阳的法国北部。
我甚至想,只是为了不考研,我苟且地当了交流生来到这个地方,到底是为了什么。
那是06年的夏天。
然后那年夏天我们去Calais的海边,8月的时候武汉应该是热到让人窒息吧,这里的海却冰得透心。
我们肆无忌惮地冲到海里,一个浪扑来,全身冻得发麻。
有男生大声喊“Ah Putain!这就是法国的海么!
”我坐在海滩上写大字,写那些在国内的,我想念的人们的名字。
画着圈圈依旧怨念地想,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
然后他搬家来了法国北部,放弃了他的南部小镇,报了北部的学校。
Putain!
为什么我们的经历跟电影里如此相似?
只是不同的是,我从来没有隐瞒我的情绪,直到他来之前,我一如既往地讨厌着法国北部。
直到暑假回国的时候。
从寝室出发,拖着30公斤的大箱子,几乎沿路都有好心的人,在我下楼或者上火车的时候帮我抬箱子,他们就好像接力一样,一个又一个帮助我,又一个接一个无声地笑着离开。
回国那两个月,我突然很想念学校边的快餐店,很想念走在路上陌生人互相说早上好。
终于他比我提前半年毕业了。
我们俩在他回国前两天,挤在电脑前看完了这部电影。
我们不停地说“哎你看那个!
你看那是你最爱吃的哎!
”然后死命地笑,笑得差点飙泪。
他说,来法国前一直琢磨着拿到文凭立马闪人,到了这个时候,竟然又舍不得走了。
我说,人生不就是这样么,好在,我们还有期待。
我想,人生也许一直重复着的就是这样的桥段,来到陌生的环境,想念过去的环境,可是当陌生的环境变得熟悉甚至习惯的时候,往往又到了要离开的时候。
就好像旅行,也许到了哪里已经不再重要,那些风景,才是永存脑海的吧。
最典型的不是丹尼伯恩,是凯德麦拉德这个局长,我感觉他是那种很典型的法国男人,早早谢顶,胡子拉碴,看起来有点颓,但实际上很聪明。
秃顶影响了对他身材的评价,身材好好,大长腿,大步流星的时候,很少有其他国家的影星比得上。
喝点酒,就开始孩子气,电影里骑自行车跟警车赛跑时的表情,太典型,和憨豆有一拼。
法国女人也很典型,其实典型的法国女人不该是苏菲玛索或者阿佳妮,而是这电影里局长老婆,很有特色的宽阔下颌,优雅的颧骨,因为脸长,下巴根本不难看,头发遮盖双颊和盘在头顶,瞬间两种风韵,法国女人真的是怎么看都风情万种,凯瑟琳德纳芙那样的,是好莱坞故意挑出来符合美国审美的,并不值得夸耀,尽管她在印度支那电影里表现的挺好的。
今天发现豆瓣一件很有趣的审核,你谈吃喝谈电影谈书籍,没人理你,一旦你写一些历史上那些搅缠的事情,它就不给你通过。
历史书,一本本的都在那里,他们觉得一个普通人是没脑子去把琐碎的片段联系拼接起来然后去解释现在的事情,他们怕引起联想,他们怕这些观点引起共鸣之人的思考,也怕引起别人的关注。
一个人单独思考是无害的。
真是神金。
经朋友提醒,才想起这么一部相当著名、一直想看却没看的法国喜剧,光打破《虎口脱险》维持了几十年的票房纪录,就够荣耀很久了。
要说故事吧,并没有太特别的,相当生活化、平民化。
说的就是南方佬来到北方偏僻地区工作,得以改变了一向带有歧视的观点。
本来嘛,国家那么大,不同地区拥有不同文化、不同人群,差异也比较大,彼此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没有真正接触过另一个地区的人,很难有直观的感受,基本上是靠耳朵听来的。
在加上所谓的“北方”,并非是巴黎那样的大城市或者闹市区,而是靠近边界很偏僻的小城,能了解道的就更少了。
想起咱自己的喜剧片,同样也是小成本大票房的《疯狂的石头》,说的也是方言、行为习惯也相当有地方特色。
两者的成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在表现手法和内涵上有差异。
试想,你到异地旅游,面对当地方言,很容易闹出笑话,而这些笑点平时看起来非常普通、平常,但堆积到一起,就足以让你笑上半天了。
很佩服所看版本的翻译作者,应该是下了很大功夫的,非常细心地把南北法语的差异也都表达了出来。
很多读音接近,但意思却是天壤之别,如何翻译到位,是相当见功底的,必须要赞一个。
票房创纪录自然有它的道理,当你发现电影中的笑料,其实都来源于身边的趣事;而电影中发生的故事,也都来自于你我所经历的,自然更能得到认同和喜爱。
这个爱喝小酒、发发脾气的小地方,无不透露出纯朴的民风、热情的好客,让咱也喜欢上了,真想去看看。
欢迎来北方这部电影应该是去法国之前或者从法国回国的时候看才比较有感觉吧,可是我两者都不是。
电影本身夸张了北方的恐怖,其实Nord并不是那么恐怖。
男主第一次从autoroute看到bienvenue nord pas-de-calais的时候马上来了一场大雨直接烘托了北方多雨的特点。
其实我想说北方没那么恐怖。
那块牌子其实看了很多次,从瑞士玩回来,从德国玩回来,从荷兰玩回来,从南法回来。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看到这块nord pas-de-calais的牌子更多的是一种开心,一种回家的感觉。
其实并没有过多的接触北方的francaises,但是我想说和我生活在这里的小伙伴真的给人温暖的感觉。
电影中说到 来北方哭,走北方也要哭。
虽然来的时候没有哭,虽然我也没有要离开。
但是终究还是非常怀念这2年的生活的。
比如说电影里的出现tgv,在我生活里的tgv,gare lille flandre 无论是一起出去还是回来看你。
都是很开心的。
sinon也不会2年保持了grand voyageur的积分了。
北方真的是一个美好的地方,确实经常下雨,确实冬天的黑夜很漫长。
但是有你在旁边这些都不记得了,记得的只是某一个有阳光的下午在grande place的石板路上迷路。
某一个早上睡觉被太阳光照醒。
天黑之后一起散步走到了v2再坐地铁回来。
一起打游戏打到10点天依然亮着那么就再打一会。
看的是电影里的北方,脑海中却全是有你的北方。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在一起的时候就什么都不用想,手机可以用2天。
不在身边的时候就整天想着如果在一起。
这样的想法是无法理解男主为什么不要女主过来的。
不理解男主所说的距离产生美。
anyway,总归电影有一个好的结局。
过程是什么也就不重要了。
生活也是这样。
和法国小丑一样让我难以理解的法国喜剧电影。
2023年的豆瓣日历,2月6日就是欢迎来北方才选择看的。
在男主前往北方之前我是一直没有感觉到他妻子是个悲观主义者,设定没有渲染够,在男主和妻子打电话时想告诉她北方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差时,妻子不停的打断让我看着好烦。
甚至在想为什么编剧总愿意将这种恼人的设定按在女性身上?
在男主数次休假回家时能感受到妻子对他的关心和爱,所以在后来男主和邮局同事在假装北方的恶劣生活环境时就能想到是必然会被拆穿的,根本就不知道这样的假装有什么意义。
男主的很多行为在我看来也很讨人厌啊。
对邮局的朋友说妻子是悲观主义者,他自己在去北方之前难道不也是充满悲观的吗?
为了得到妻子的关爱不停的撒谎,又为了不让妻子知道自己在撒谎而去拜托邮局里对他很好的同事去制造一个环境恶劣的家乡。
基本上一小时以后的剧情全程都是抄着手皱着眉看完的。
不幸地没有字幕,所以不少对话不是很懂,更何况又夹杂着可怕的ch'tis……看完后也会特别想说merchi和sha va? 尽管如此还是可以被不少情节笑喷,主要是两位男主角是法国经典的笑星,尤其是那个directeur,长着一张很有喜感的脸……这种温情喜剧让我想到他演过的另一部《小尼古拉》,也是很搞笑的法国片。
对我来说法国式幽默多多益善,法国式文艺有时就不知所云了。
“终于在北京找着了北。
”前些日子,已在北京求学一年多的好朋友在qq签名上如此写道。
看后,我会心一笑。
你不知道,这位小妹妹在背书包北上求学之后的一年多来,不知说了多少次“怀念广州”“我的将来在广州”之类的唠叨话,这一回,她终于要把手表的指针拨回“北京时间”,张罗着度过温暖的冬天。
祝福她。
相比小妹妹的慢热,《欢迎来北方》中的菲利普则是一根“热得快”,进口的,非我家乡电白倾力打造的山寨版。
身任某邮局局长的菲利普为了让抑郁的妻子能在一个较好的环境生活,他想方设法申请调往温暖的南方工作,甚至假装残疾企图瞒天过海,然而最终功败垂成。
这样一来,倒霉的菲利普不但工作调动成了泡影,反而被公司的一纸调令支往北方小城贝格斯,一个传说中“能冻掉脚趾头”的地狱般的地方,那里的居民无礼、野蛮、粗鲁并且满口“北北”口音。
总之,所有的传言都无情的显示,那里不是南方人呆的地方。
于是,在怀着对“北北”的巨大恐惧当中,菲利普以六十时速的蜗牛速度爬向贝格斯。
但是,在仅仅经历了第一晚的恐慌之后,乐观的菲利普发现这个小城并非传说中的地狱,这里并非冰天雪地,这里的居民以及他的属下虽然满口“北北”口音,沟通存在问题,但是他们友善、热情、敬业,并不像传言中的那样欺负外地人。
他的下属甚至还给他搬来了家具,把他那空旷的家填得满满当当。
更有趣的是,贝格斯人居然很主观的认为南方冷不可耐,那怜悯的神情跟南方人谈起北方时一个样。
哈哈。
就在菲利普开始快速适应的时候,电话响起,是妻子茱莉。
当菲利普兴奋地跟千里之外的妻子说这里的环境和居民都很好时,先入为主的妻子居然认为菲利普在撒谎,在掩盖他在当地承受的巨大压力。
无奈之下,菲利普只好向妻子“大吐苦水”,把贝格斯说成“此景只应地狱有”的蛮荒之地。
想不到一通谎言之后,妻子居然前所未有的关切起菲利普,并说“我对你为家庭作出的牺牲而感到骄傲”,把电话那头的菲利普搞得一愣一愣,不知如何应答。
后来,菲利普把妻子的这种关切归功于“距离产生美”。
跟科学一样,谎言也是一把双刃剑,只要运用得当,谎言也能形成强大的生产力。
为了迎合妻子的先入为主,菲利普编织了一幅地狱般的贝格斯之图。
他想不到,正是这种“诉苦”让夫妻间的激情重新燃点起来。
所以,两周之后的那个周末,当菲利普回到南方那个“温暖”的家庭时,妻子居然煮了好多他平时爱吃的东西让他“补补身子”,儿子拉法尔也煞有介事的要数数爸爸的脚趾头还齐不齐全。
这一幕多么的温馨。
哭笑不得的菲利普不忍道破真相,唯有继续驾车回去那“令人谈之色变”的贝格斯。
这一回,他的车速居然飚到160时速!
两老熟人交警叔叔毫不手软的再次递上牛肉干。
我猜,当时交警叔叔一定暗爽到内伤:“多谢阁下对在下完成本月任务量和交警大队创收工作的大力支持!
”再次回到贝格斯,菲利普已经习惯把法式薯条当作午餐,他跟“恋母”的安东尼等下属成为好友,他们融洽的合作,愉快的聚会,成功创建了“和谐邮局”示范单位。
于是,戏剧的一幕发生了。
某天,安东尼要出去送信,菲利普踩着自行车跟了出去,他信誓旦旦地说要教安东尼婉拒居民的喝酒邀请——他要帮助安东尼戒酒。
怎料敲了几次门之后,菲利普不但没法帮忙安东尼“挡酒”,反而是他自己首先禁不住考验,最后甚至还要主动敲门讨酒喝,还要“以权压人”,命令安东尼喝酒……酒足之后,两人居然光天化日之下做酒鬼爱做的事,站着桥上扯开裤链往河里“灌水”,丫的丝毫不把城管和创文放在眼里!
更过分的是,他俩爽完之后还醉酒驾驶,与警察叔叔大玩生死时速,结果菲利普的车撞向旁边的无证摊档,差一点没引发交通大堵塞。
爬起来后,被警察一铐子就带回派出所。
“你丫的,老子是南边邮局派来的,比你们市长都大,你敢抓我?
你警号多少?
”也许,昏昏欲睡的菲利普当时脑海闪过了这样的一句对白……星爷严肃的指出,欢乐的时光过得特别快,又到时间讲拜拜。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菲利普。
当他相当兴奋地跟他的职员宣布,他晚上没有活动时,美丽的女职员(忘名了)小声的提醒,今天是周末,你不用回家吗?
是啊,又周末了,该回家了……而妻子茱莉却仍然以为丈夫在北方受尽了折磨,因此她甚至把丈夫的朋友都请到家中为周末回家的菲利普加油打气。
一边看着妻子发自内心的“瞎忙”,一边接受朋友们关切的拥抱,菲利普真是感慨万千——这娘们是疯了咋的?
我说了在北方过得很好她不信,偏要想当然的怜悯他在北方过着非人生活。
事实上,菲利普并不拒绝这个用奔跑了千里才换来的来之不易的温馨时刻。
他等的不正是这一刻吗?
更让菲利普抓狂的还在后头——茱莉居然要跟他去贝格斯居住!
这样一来,所有关于贝格斯的谎言不攻自破!
他无法预见妻子得知真相后的反应,所以他当然是极力反对。
在劝说无效之后,急于妻子北上的菲利普居然自导自演了一场难度相当高的车祸(请观看影片自行评估车祸难度)。
然而,菲利普这釜底抽薪的毁车阴谋最终变成了缓兵之计,他没法打消妻子坚决同行的念头,只是把她北上的日子推迟了一天——就在一天之后,贝格斯上演了一场全体居民参与的好戏。
匆匆回到邮局之后,菲利普把所有的职员都叫进来召开紧急会议,把他骗妻子的谎言心虚的全盘托出,并恳求大家伸出援手。
但是,职员们的反应出奇的冷漠,一个接一个的起身走出办公室,留下目瞪口呆的菲利普等待那个令人尴尬的时刻到来——丫的太不讲义气了,老大有难你丫居然挨个溜走!
看我以后怎么收拾丫的!
从南边来的列车缓缓的停下来,车上的人群潮水般涌出。
菲利普像一个在学校做错事的孩子站在站台上到处张望,他既渴望在往来的人流中找到深爱的妻子,却又不知道带她去何处寻找那个传说“地狱般的贝格斯”。
接下来的发展,可以用峰回路转来形容。
当他百般滋味地拥抱完妻子,并准备说出真相之后,邮局那辆黄色的邮车突然停在妻子旁边,车门拉开,以安东尼为首的一小撮“北北”团团围住茱莉,用极度疑似面包车抢劫的手法把茱莉塞进车里……于是,传说中的贝格斯有条不紊地出现在茱莉面前——粗鲁的乡巴佬、陈旧的房屋、破败的矿区、奇怪的生活方式……一切都令茱莉感到浑身不自在,她终于体会到丈夫在这里的日子是多么难熬!
然而,“恶劣”的条件不但无法让茱莉知难而退,反而更加坚定了与丈夫相濡以沫的决心,这出乎菲利普他们的意料之外。
这个意外引发了菲利普与安东尼之间关于“男人”的一场争论。
他俩约定,菲利普回头跟茱莉说清楚“贝格斯真相”,安东尼则砍断已经盘缠他三十五年之久的“恋母情结”,向曾经的恋人大胆告白。
当菲利普回到破屋子的时候,发现茱莉已经不在。
他不知道,在离矿区不远的邮局,美女职员已经把真相跟茱莉和盘托出。
而与此同时,安东尼鼓起勇气跟控制欲极强的母亲提出要自立门户。
然后,母亲赶到邮局隔着玻璃向女职员“认输”——“他选择了你!
”也许是“距离产生美”。
其实,不是距离产生美,而是距离映出了美,放大了美。
美,是人类身上的一个情感胎记,与生俱来,不需要产生,只需要发现。
星爷说,在他死去的那一刻,他试着用心眼去看这个世界,发现世间的万物看得前所未有的透彻。
情感的胎记,用“肉眼”是没法感光的,必须用“心眼”去寻找人类这块最神秘的田地。
当茱莉他们每天都一起为工作、为柴米油盐奔波忙绿时,用肉眼就够了,没法用上“心眼”。
而当菲利普远赴北疆时,喋喋不休的茱莉便如醍醐灌顶般说出:“我对你为家庭作出的牺牲而感到骄傲”。
她不知道,当她对电话那头的爱人说出这句话时,骄傲的不只她自己,还有那个身处“人间炼狱”的丈夫。
他骄傲地承担了一个男人的责任。
喜剧都是团圆的结局。
团圆的当然不只菲利普夫妇,还有刚刚摆脱“恋母情结”的安东尼。
说起安东尼,一定得说那个中世纪留下来的钟塔。
虽然萨科奇执意会见dl从而引起国人不满,但你不得不佩服法国人极致的幽默与浪漫。
用作示警集兵的钟塔,居然设计成可以弹奏乐曲的巨型“钢琴”,敲钟人起码要钢琴过八级才能胜任(钟塔具体造型请自行观看影片)。
安东尼就是那个钢琴艺术家,每到正点,他就对着乐谱满怀激情地击打着“琴键”,优美的钟声响彻贝格斯小城……这夜,那个“不大的广场”,那个高耸的钟塔,悦耳的钟声再次响起,这次不是正点报时,而是奏响安东尼的爱情冲锋号。
瀑布般一泻而下的那面横幅,女职员那惊愕而甜蜜的表情,安东尼的“从天而降”,菲利普的“功成身退”,共同拉开安东尼的爱情序幕……“大凡来贝格斯的人要哭两次,第一次是初来乍到,第二次是临行离别”。
这一句话,安东尼对菲利普说过两次:第一次,初来乍到的菲利普不以为然,一笑而过;三年之后,菲利普一家要“如愿”调往南方,临别时这哥俩紧紧相抱,感人至深。
巧合的是,星爷在《大话西游》中也两次说到的那个“经典谎言”,虽各有所指,但殊途同归。
情感,这个人类身上与生俱来的胎记,种族、政治、时空这些让人心寒的原力也无法抹煞它的存在。
如果以“悲剧是把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个标准来衡量《欢迎来北方》,影片也可以解读为“悲剧”。
比如,当菲利普一家千方百计要调往南部工作的时候,机缘跟他们开了个玩笑,一家人不得不遥望千里;当菲利普开始在贝格斯扎下根来,一个信封再次将这个家从这里连根拔起,新的安家处正是三年前梦寐以求的南部。
三年过去了,历史走了一个轮回,重新回到了起点。
一切似乎没有变,一切却已面目全非——究竟该用“夙愿得偿”还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来安慰菲利普一家?
所谓悲喜剧,不过是观点与角度而已。
……我不知道“北方”在西方有无特别的寓意,只知道对于中国来说“北方”是个高不可攀的词。
古语“南面而立”意思是皇帝坐北向南,一派君临天下的气势。
从古到今,几乎所有的中国政权都是自北向南进攻从而统一全国,专家就分析,中国地势北高南低,北方士兵从高往低冲占有很大优势,南方士兵很难抵挡。
再比如闪亮的北斗七星,就像马列主义那样,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连曾经不可一世的国际大都市香港都要“北望神州”。
“北方”是个稀缺资源,谁掌握了“北方”,谁就掌握了制高点。
因此,“欢迎来北方”在中国是个与虎谋皮的事情,千万别信,否则尸骨全无。
方言与口音的差异在每个国家都存在,不同方言之间的误解与冲突往往会引发许多笑料。
这当然不是笑谁的口音土。
比如鸡同鸭讲,我们是觉得两者之间指手画脚也无法沟通的场景很让人忍俊不禁。
另外,还有一句非常“八十后”的爱情格言:因为误解而开始,因为理解而结束。
其实,我觉得事实应该是,因为找不着北而开始,同样是因为找不着北而结束。
所以不少人认为,混沌不清就是爱情的表象,虚无缥缈才是幸福的本源。
……再说回我的小妹妹。
她经常都怂恿我去北京探望她,特别是她在“北京找不着北”的时候。
我说,等俺有钱了再去。
她问俺啥时候才有钱。
我说,天知道。
天冷了,欢迎来南方。
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总是带着复杂的情绪。
面对新环境,我们既对未知充满惊喜与渴望,也难免会因恐惧和怀疑而心生忐忑。
或许,我们会因为害怕而流泪,又或许会在喜悦中泣不成声。
而当我们离开熟悉的环境,告别熟悉的朋友、亲爱的家人和美丽的风景,那种不舍总会化作泪水,悄然滑落。
但无论怎样,我们都会努力去融入新的生活,也会慢慢释怀那些熟悉的过往。
最近,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法国电影了。
它们散漫自在,看似杂乱无章,却充满了肆意的浪漫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生活总是充满了各种困难与挫折,而电影则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这些现实。
有些电影撕裂伤疤,让观众直面痛苦;有些电影美化现实,让观众沉浸其中;还有些电影则抛出问题,引发观众的思考。
而法国电影,它们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们总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将挫折化作浪漫,将困境变成惊喜。
菲利普本想换岗到美丽的海岸线地区,却因为命运的捉弄,被一个残疾人截胡。
为了争取自己想要的岗位,他甚至假扮成残疾人,但最终被拆穿。
结果,他不仅没能去到温暖浪漫的海边城市,反而被迫前往阴冷潮湿的北方小城。
人生就是这样,总是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菲利普的态度却让我深深感动。
即便没能如愿以偿,他依然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前往北方小城的旅程。
电影中,菲利普的妻子也让我印象深刻。
她没有选择勉强自己,而是坦然面对感受自己的。
夫妻之间,本就不该是被迫捆绑,而是相互理解与包容。
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谁不会既感到恐惧又充满刺激呢?
而这部电影却用幽默喜剧的方式,展现了菲利普带着偏见和不喜,如何逐渐接受并爱上这个北方小城。
整个过程轻松幽默,没有刻意的离别煽情,也没有新员工迎合空降领导的尴尬局面,一切都在自然中发生。
演员们的表演松弛有度,仿佛不是在表演,而是真实地生活着。
这种真实,正是法国电影最迷人的地方。
菲利普在北方小城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对天气和人文的陌生,都是他面临的挑战。
但正如电影所展现的,万事开头难,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收获惊喜。
最初,他连地方俚语都听不懂,渐渐地却能熟练点餐;一开始,他觉得这里的人不友善,最后却和同事、街坊邻居都相处融洽;原本只想尽快离开,最终却依依不舍。
这种转变,正是生活的魅力所在。
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安东尼与母亲的和解。
安东尼的母亲强势而专横,而35岁的安东尼却一直生活在她的阴影下。
他不敢搬出去住,不敢拒绝母亲准备的食物,甚至在爱情面前也毫无主见。
这不就是典型的“妈宝男”吗?
没想到,法国电影里也有这样的角色。
然而,在菲利普的鼓励下,安东尼终于鼓起勇气,向母亲发出了自己的宣言:他要搬出去,他要和心爱的女人结婚。
出乎意料的是,母亲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断然拒绝,而是给予了支持和鼓励,放手让孩子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是一个强势母亲的智慧,她深知儿子的性格,也明白何时该放手。
她用爱守护着儿子的成长,也用爱支持着他的独立。
所以,如果当你受限于自己的父母,不要一味的埋怨责怪他们,换一下思路,也许是自己的能力不够,这时候需要的是让自己不断强大,强大到他们无法跟上你的脚步,他们也就放手了。
这部电影没有狗血的出轨剧情,没有叛逆逃学的青春叛逆,没有职场上的勾心斗角,也没有邻里间的八卦是非。
它展现的是简单的生活,纯粹的人际关系,轻松愉快的剧情,以及松弛有感染力的演员表演。
这是一部能让人心情愉悦的电影,它用温暖的镜头,治愈了我们内心的疲惫。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被各种压力和困难所困扰。
但法国电影却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告诉我们:生活本就充满了未知,但只要我们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那些挫折和困难,都会化作浪漫与惊喜。
就像电影里的菲利普和安东尼,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心中有爱,有勇气,生活不会总是失望,希望也不会一直缺席的。
公众号:三横兰
欢迎来北方,两年前刚来法国的时候温习过这部电影,现在再看依旧笑点不断,经典就是经典。
刚刚看了一下维基,这部电影是目前为止票房最高的法国电影。
在法国达到两千万人次,法国总共六千多万人,什么?
你说你学法语的从来没看过甚至没听过这部电影,额....就好像你不知道泰坦尼克号一般。
只能说Dany Boon太厉害,自导自演,他所演的无物申报和替身演员也都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
南北差异,地域偏见在中国很常见,在法国这个小国家也依旧存在。
看看一个南方佬怎么适应和北方佬共处的日子。
这次特意注意了他们的口音,还有宪兵的口音,好好笑,图卢兹的(在法国最容易被人模仿嘲笑的口音)。
这肯定是4.5到5星推荐。
至于我心目中的5星电影是什么,肯定是汤姆汉克斯的电影,阿甘正传。
烂片
期望太高了,失望更大了。
法国轻喜剧
有点过份
09年2月17日的“想看”,终于看完啦。笑哈哈。向毛主席保证,翻译真是神了。
本片就是基于两个还无说服力的谎言上面,所以即使拍得再有趣,根基不行什么都是白搭,更何况这本来就是一个给法国人看的片子,我们这些外人怎么去感受那些东西。
根本不是喜剧片
法国票房那么高,看了有点失望
6.1,救……爱玩尬的三流喜剧美美跃升法国影史人次票房冠军。
上门讨酒那一段好开心
钟楼版i just call to say i love u
I LOVE 北北
老大的老婆好漂亮啊
【C+】实在get不到有趣的地方。
很有爱
出乎意料的好看!
法式小幽默,感动中的生活点滴
喜欢这种喜剧~
无聊到爆
升职去南方,降职才去北方。外地人来北方会哭两次,来的那次和走的那次。剧情太套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