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对台湾电影有偏见,觉得那里出来的电影从来不能像美国巨片一样震撼。
但是看完这部《总铺师》,我想说,不是每一部电影都需要通过视觉特效上的震撼才可以称作伟大,有一些电影制作虽小,但传达出来的温暖,同样可以震撼观众。
《总铺师》真的是一部人情味很浓的电影,在注重搞笑的同时也随处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以及友情。
很难想象陈导如何用看似很小的题材来拍出这么棒的电影。
“古早味”是闽南人怀旧以前的味道的用词,而陈玉勋导演对“古早心”的定义是古早社会时,人们在办桌时互帮互助那种的心意。
出生长大在福建西南部的山城,妈妈说我是一个很怀旧的人,小时候6岁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到现在还历历在目,时不时会用片段的记忆跟爸妈回忆起6岁以前的生活,家乡的方言也是台语(闽南话)的一支,家乡的人说话时跟电影里他们的谈话的方式也很像,再加上电影里时不时出现的略带伤感的大提琴配乐,这部电影便很轻易触动了我的怀旧神经。
剧组在第八个幕后花絮里聊得最多的就是古早社会时大家的互助,以及怎样都想着对别人好,在很怀念的同时口气里也略带遗憾。
杨祐宁说,越简单的东西,它越有你想念的温度。
对我来说,那想念的温度是自己六岁以前住在老房子的生活,不用上小学,可以在夏天的晚上和邻居的小孩子们在草地上玩一晚上,跟奶奶喂鸡种菜,最喜欢奶奶背着我上楼梯,舅母会带着我在小区里串门,也偶尔因为跟妈妈去家对面的食杂店买一罐汽水而开心半天。
这些是我为数不多的片段记忆,想起来它们都好旧。
那时候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却依然记得它带给我的快乐是很单纯单纯。
后来搬家了,上学了,长大了,那样的纯真就慢慢没有了。
每每回忆到这里,都会很想家,很想家里人。
从小家里我最得宠,大人们都把好的留给我。
我觉得以后回国一定要再去那些地方看看,好好的陪家人。
也一定要去台湾走一走,吃一次办桌,慢慢的体验这个人情味尚存的社会。
影评结束,你看,没有一丝剧透。
宝岛虽小,但却佩服他们能够一心一意追逐自己的梦想,尽管那个梦想可能很小。
《总铺师》,岬霸尚赢,5星力荐。
台湾小清新电影是jt无理由观看三大影种之一,喜欢这部有三大原因,一是搞笑,而是搞笑,三是台湾人的搞笑。
台湾电影一向都没有什么大英雄大事件,却可以把小人物的悲喜人生拍得十分精彩,而且不同人在同部片子融合得那么到位,纷繁不杂乱,人生轨迹交接得很是出人意料。
从算是鼻祖的《一一》《饮食男女》,到大红大紫的《海角七号》《艋舺》,也有更小众一点的《九降风》《女朋友男朋友》等等,主角配角都是身边一抓一大把的性格,却不知道在电影里面可以这么有魅力。
说回《总铺师》,美食、传统、爱情、喜剧真是很老套很老套的题材,但是放在一起依然有看点,我本来把它当做晚饭番来看的,结果在考试前夕忍不住还是把它看完了,接着洗澡还哼着“三八阿花吹喇叭,do so la si 花”有人说闽南语导致很多笑点get不到point,我表示我木有任何问题。
至少杨佑宁的h和f不分,平翘舌不分,前鼻后鼻音不分不是取悦了的几乎所有华语地区的人了么!
突然发现美秀姐在海报中间,所以她才是真正的女主角么·····最搞笑也就是美秀姐和水脚AB,男主角的戏份能再少一点!
剧透来了,最后女主角木有拿到比赛冠军,里面所有做菜的人无论是亲自做的还是别人代做的都上了一道拿手菜。
但是按照女主角的说法,就算只是卖便当,不也很好吗?
不用非得每个人都要继承父业,成名成家的吧。
够一帮还在玩矫情的国内导演喝一壶了,看看人家吴念真是玩转电影语言。
看这部电影能想起李安的《喜宴》,电影画面又有几米的味道。
仔细一回味,最近几年几部台湾电影画面都有这种色彩明艳,主题欢快的特征。
跟之前台湾电影那种沉闷阴暗的感觉完全不同,所以说导演的心态决定电影的品质,而非所谓那些大卡司或者大手笔的砸钱。
看好台湾电影的未来。
台湾小清新电影是jt无理由观看三大影种之一,喜欢这部有三大原因,一是搞笑,而是搞笑,三是台湾人的搞笑。
台湾电影一向都没有什么大英雄大事件,却可以把小人物的悲喜人生拍得十分精彩,而且不同人在同部片子融合得那么到位,纷繁不杂乱,人生轨迹交接得很是出人意料。
从算是鼻祖的《一一》《饮食男女》,到大红大紫的《海角七号》《艋舺》,也有更小众一点的《九降风》《女朋友男朋友》等等,主角配角都是身边一抓一大把的性格,却不知道在电影里面可以这么有魅力。
说回《总铺师》,美食、传统、爱情、喜剧真是很老套很老套的题材,但是放在一起依然有看点,我本来把它当做晚饭番来看的,结果在考试前夕忍不住还是把它看完了,接着洗澡还哼着“三八阿花吹喇叭,do so la si 花”有人说闽南语导致很多笑点get不到point,我表示我木有任何问题。
至少杨佑宁的h和f不分,平翘舌不分,前鼻后鼻音不分不是取悦了的几乎所有华语地区的人了么!
突然发现美秀姐在海报中间,所以她才是真正的女主角么·····最搞笑也就是美秀姐和水脚AB,男主角的戏份能再少一点!
剧透来了,最后女主角木有拿到比赛冠军,里面所有做菜的人无论是亲自做的还是别人代做的都上了一道拿手菜。
但是按照女主角的说法,就算只是卖便当,不也很好吗?
不用非得每个人都要继承父业,成名成家的吧。
对于这部影片原本是非常期待的,谁让我们这个民族如此爱吃,对于中华儿女来说饮食早已不是简单的填饱肚子。
从食材的选取,到加工的工艺,甚至是最后食用时的礼仪秩序,都能体现千年来的文化传承。
所以无论是现在大红大紫的《舌尖上的中国》,还是早年的《饮食男女》、《食神》,甚至是《春风得意梅龙镇》都让我看的十分喜爱,但是这部影片实在让我爱不起来。
题材、立意都是极好的,可是毫无逻辑的设定、段与段之间生硬的转换、演员夸张做作的表演、纯粹为搞笑而搞笑的段子••••••一部电影被破坏的体无完肤。
如果不是偶尔闪现的那几个亮点,我真的无法坚持看完。
电影最大的也几乎唯一的亮点就是三位传奇性的总铺师,对于他们的描写才让我相信这是本历经几十次修改耗时半年多的剧本。
人鬼神,先说说鬼吧。
鬼头师,拉风的出场,标志性的“主题曲”,一拉袖子露出满臂的刺青,真的很“屌”。
私认为他所代表的是一种创新精神,不断的推陈出新、精益求精,是社会进步所必需的,最后的比赛小碗所输给的不仅是累计了几十年的专业素养,更是传统让位于创新的必然。
当比赛结束后,他心满意足的离开,不是因为赢得了比赛,而是“无怨无悔”让他可以无怨无悔,也许初尝时不如其他菜肴富有冲击力,但是饱含了酸甜苦辣麻的人生,才是我们最值得回味的也是最难忘的。
个人非常喜欢他的一句台词,“当鬼何必出名”。
然后是人。
人不像神那么高高在上,也不是鬼总躲在阴影中,憨人师就是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普通人,重感情,重人情,为了心中的欢喜而工作。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自由应该是很多人向往的,可是天为被地为床的流浪,又是多少人能鼓起勇气跨出的一步。
古早味不是出神入化不是鬼斧神工,那是人间的滋味,所以他在月球上和壁画前的诠释如此合情合理如此理所当然。
吃着白菜卤一边擦拭眼泪的画面,我认为是全片最好的美食评价。
最后是神。
他非常贴切的体现了神的神秘,人间不适合神,所以回到了他所该在的地方。
苍蝇师的技艺无疑是顶尖的,连他的蹩脚继承人——女儿都能险些战胜另一位伟大总铺师,但影片中更加重要的是体现他的亲情,那双陪伴在身旁的白色塑胶鞋,那本全世界只有父女两人能看懂的鬼画符。
虽然已经天各一方,圆桌上会空着一个位置,但正如那盘炒鳗鱼,他以另一种方式活在亲人的身边。
古早味究竟是什么,那种记忆里最美妙的儿时味道,其实不正是家的味道吗。
世界上最好吃的是什么?
那是妈妈的菜,即使只是一盘番茄炒蛋,什么三星餐厅什么金牌大厨都永远无法胜过那个味道。
一碗菜尾汤,虽然普通甚至有些人不齿,但是这道菜出现的场合总是婚丧嫁娶的筵席最后一道,或者是春节年夜饭后的那锅大杂烩,它背后所代表的正是团聚。
小碗最后从都市回归了故乡,因为她选择了古早心。
片子的好坏因各人而异了。
谈不上被感动了触动了治愈了之类的,这本身就是一喜剧性质的影片,意义确实没有那么厚重。
依旧喜欢闽南语,偶尔跟着念台词,就可以戳中笑点。
在意的是里面的一句话“心若欢喜,菜就好食”。
食物很重要,在制作食物的过程中,在品尝美好食物的过程中,真的是需要把心放在里边。
这是今年看的第一部台湾电影,台湾2013年唯一票房连续四周第一的电影🎬,但是,票房与口碑从来都不是最配,质量只是中等的一部电影吧。
要过年了,年夜饭是重头戏,家家都得拿出一桌有料有意的饭菜,总结过去一年,也寄托着对新年的期冀。
这部电影就是一部美食电影,台湾称办席为办桌,即是做一桌秀色可餐的饭菜,从海报就能看出来很喜庆,很适合过年看的一部电影。
不过呢,整部电影对于如何做菜的介绍稍欠火候,感觉絮絮叨叨,却又缺少重点。
作为美食电影,它借鉴了非常多周星驰《食神》中的技法,比如漫画式的描绘之类的,但是前有珠玉,总给我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
包括里面两个讨债man的设计,让我想到一部韩剧trot女王里的设计,讨债man为了钱也变成了好人,陪着女主一起进退。
不过这一系列弱化反面角色的措施,都让这部电影变得非常温馨,合家欢就是这样。
所以,作为一部美食电影,其实没那么成功。
但是为什么要说它呢?
主要是因为电影里的色彩运用,非常醒目,惹人注意,充满味道。
之前买过一本讲电影色彩运用的书,里面介绍了从布景到服装各类设置的色彩运用。
大家都知道有颜色是有温度的,红色是热情,黑色是沉郁,黄色是鲜明,绿色是清新,蓝色是忧虑等等。
合理运用色彩,有时候甚至可以左右电影的走向,之前看的十二公民,整个室内的场景,是黄昏的,导演就用窗外射进的阳光不断改变整个室内的色彩,忽明忽暗,借此说明剧情矛盾的走向。
而这部电影,完完全全是五颜六色的,无论哪一个镜头,都是大量的色彩充斥屏幕,像童话那样,所以电影在运用漫画式的手法时就不会显得突兀了。
因为美食本来就是五颜六色的,这就好办了。
女主是童话色调的暖色系,妈妈是热情奔放的红色,男主穿的黑色,两个讨债man是花色,爸爸是带着金色,地下道的人穿着破烂,但是色彩是太空系,加上黄色的灯光,就很暖了,就符合了主题,连最后比赛时,也要每一个助手穿上粉红色的厨师服,实在是萌萌哒。
这里面所有的对决都放在了黑暗中,第一次在室内t台,然后去请教憨人师,下水道也是黑色,最后的对决也是在夜里。
这样就非常便于灯光的运用,黑色吸收了大多杂色,更能承托出其他颜色的艳丽单纯。
而且也会给你一种一觉醒来的释然感😌。
所以看完这部电影,我就理解了周杰伦的《天台爱情》了,都用了大量的色彩。
这部电影用了这么丰富多彩的色调,所以里面的人不正常、很浮夸的表演你也会轻松忍耐了,会觉得很好玩。
若是电影在做菜这一方面上再有所加强,更加细化一下人物关系,爱情线也狠狠加强一下,不那么乱,让情节更能够连贯,就很好了。
但是本就是一部合家欢大电影,就连里面的歌都充满了乐趣,“三八阿花吹喇叭,dosolasifa”……这部电影当然是不缺温情的,价值观也很正能量,平凡之中见真情,过年了,很适合合家观看~
一年又一年,我们总是自豪的在中国前面加个“五千年辉煌历史”的前缀,然后象征性的办几个孔子学校,再象征性的来几场活动,最后“极富象征性”的拆迁古楼,等到山花烂漫时,微笑的指着下方的高楼大厦,这TM才是经济发展。
我不知道台湾对传统文化和古物保护的力度是怎样的,但我遗憾的发现,至少他们还有后来人为这项事业而努力,这代表着他们对历史抱有敬畏之心,而我们只会建,建一座座的高楼,君不知当年北京胡同如今只剩臭水沟,君不知黄果树瀑布只剩顽石,君可知,希望,都在那田野上,而田野,在高楼下。
为什么要做这种古早菜?
因为我们五十年前第一次见面时在人家的喜宴上,吃的就是这十道菜。
后拉后拉,给你切刀(吃到)流水年华,今宵多珍重。
五十年前正好是台湾的六十年代,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
应该有侯孝贤《童年往事》中的阿嬷,有王伟忠眷村里的贫穷和热闹,当然也少不了这群只拿菜刀和漏斗外带一个水脚的总铺师们。
总铺师的办桌大菜让人怀念过去的味道,不管是憨人师给轨道工人们做的有苦瓜和太空味道的菜尾汤,还是阿海那道全天下妈妈都会做的没有怨气的番茄炒蛋,又或者是小婉和老爸一起炒的鳝鱼,这些菜之所以美好,因为都包含了浓郁的古早味,而古早味依靠的是“古早心”,至于古早心,大概就是最纯真的“人情味”吧。
心如果喜欢,菜就做的好吃,和《舌尖上的中国》一样,里头的菜除了番茄炒蛋外我一道都没吃过,但不知为何就是让我看的热泪盈眶,这片子是献给天下的师傅们的,而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也是能成为一名中华小当家,做总铺师,自己尊严,别人也幸福。
台湾小清新电影是jt无理由观看三大影种之一,喜欢这部有三大原因,一是搞笑,而是搞笑,三是台湾人的搞笑。
台湾电影一向都没有什么大英雄大事件,却可以把小人物的悲喜人生拍得十分精彩,而且不同人在同部片子融合得那么到位,纷繁不杂乱,人生轨迹交接得很是出人意料。
从算是鼻祖的《一一》《饮食男女》,到大红大紫的《海角七号》《艋舺》,也有更小众一点的《九降风》《女朋友男朋友》等等,主角配角都是身边一抓一大把的性格,却不知道在电影里面可以这么有魅力。
说回《总铺师》,美食、传统、爱情、喜剧真是很老套很老套的题材,但是放在一起依然有看点,我本来把它当做晚饭番来看的,结果在考试前夕忍不住还是把它看完了,接着洗澡还哼着“三八阿花吹喇叭,do so la si 花”有人说闽南语导致很多笑点get不到point,我表示我木有任何问题。
至少杨佑宁的h和f不分,平翘舌不分,前鼻后鼻音不分不是取悦了的几乎所有华语地区的人了么!
突然发现美秀姐在海报中间,所以她才是真正的女主角么·····最搞笑也就是美秀姐和水脚AB,男主角的戏份能再少一点!
剧透来了,最后女主角木有拿到比赛冠军,里面所有做菜的人无论是亲自做的还是别人代做的都上了一道拿手菜。
但是按照女主角的说法,就算只是卖便当,不也很好吗?
不用非得每个人都要继承父业,成名成家的吧。
很Ridiculous很Colorful很Funny很Warm。
台味十足,却难与之同乐
民國台灣特色濃厚
有情怀又funny, 很温馨,很台湾
故事简单人物缺乏起承转合。人物就是断片的。因为我看台湾片所以我不会看见所谓的史诗喜剧之后的落差。不过热情洋溢着的是古早味。北京很多难吃的台湾馆子都打什么古早味,我只能说反正傻波伊多。
看了各种宣传和好评,以为这会是一部有诚意有民俗有温情的电影,但实际跟之前台湾那些瞎搞疯闹的喜剧片有什么区别,小人物乡土主题到一半不见了,办桌的传统无体现,美食被拍的也是毫无诱惑力,一切都是流于表面,即便吴念真出马,心灵鸡汤也熬的不成功,后面抄「食神」的夸张更是让人厌恶。
三八阿花吹喇叭。。。蛮不错耶,导演肯定看过中华小当家,忽略掉某些人的演技和松散的剧情,怀着一颗吃货的心去看吧。
很久没看台湾电影 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网络".......但可能这就是台湾的人情味 "开心就好 幸福至死" hahahahahah btw 吴念真又有客串 btw 美术有点像wes anderson(对我是在黑)推荐给所有考完的人 但别在深夜看。
冲着美食去的,结果看了太多与美食无关的东西。女主还能更二吗?
太台了吧
大晚上看这片实在是太找虐了。整个一出舌尖上的台湾加上台版中华小当家。影片台湾味道很浓厚很欢乐,配乐和剪辑也很流畅,剧情稍显老套但好在不难看。不过片长太成问题,部分情节剪掉后也不会影响观影。
和陈玉勋以前的电影比,有些变化,也有的地方没变。浓浓的草根人物,连一场半桌比赛的最后一道菜是番茄炒蛋和菜尾汤。这部电影总的来说料给的太多,总想着去感动你,缺少了灵气,不如以前的电影风格明显。感觉不怎么好看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两岸文化差异吧。
3.7
结构好松散,人物也无法深入,情怀也不够鸡排玩得好,又为了YoYang刷完全程。
前半部很好笑 杨佑宁的口音笑翻了
又是一本烧菜的电影。台湾导演手下的美食世界,和台湾电影一样小清新还怀旧传统。中国文化的传承就在电影里了。总铺师,其实就是乡村里给人家办酒席的厨子而已。小小的烧菜师傅也可以整出这么大文化动静来,真能挖掘。
今年最好看的台湾电影 没有之一 第一次看台湾电影不快进 有种看了还想看的感觉就够了
这片纯靠林美秀拯救回来了一点,流程拖沓线索错乱跟总铺师基本没有什么太大关系。想拔高但是明显火候不够。
去台南前找来看的,蛮失望,感受不到对食物的敬意和主人公的成长,传承的意义也并未体现,整个结构很散,黑帮角色喜剧化延续了《热带鱼》的风格,但最后给了正面意义的反转。湾湾的小伙伴也直言是烂片,特意到台南车站前拍了相同的场景,下午四点半的黄金时间也拍不成影片的色调,不知加了多少层滤镜。
主线主演都槽点满载,但总是充满各种莫名其妙的闪光点真是神烦啦!XD由于我对乡下办桌席的爱必须加一星,如此诚意又糟糕的ED必须再加一星,整体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