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以顾家这个大家庭为主线,讲述了顾家儿女们的感情和生活。
顾家的孙子辈有顾磊、顾昕,孙女有顾清俞。
这三个人的婚姻都是“门不当户不对”,而且也都并不幸福。
导演通过他们三个人的婚姻我们揭开了婚姻的真相:有爱情的婚姻未必幸福,但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不幸福。
1、顾清俞和施源顾清俞和施源,浪漫的现代主义爱情。
两个人相识于少年时期,那个时候施源家境优渥,而顾清俞家境一般,两个人上演了一场青春的懵懂爱情。
因为时代原因,他们不得不分离,而后约定在老地方再见。
因为这个约定,顾清俞一直等待,等待心中那个人的再次出现。
虽然男朋友谈了一个又一个,可从没有真心喜欢过谁,他们都是她心中那个人的“替代品”。
终于有一天,她遇到了那个人,但是现实把她的梦想击得粉碎。
他再也不是记忆中那个闪闪发光的人,而是写满了颓废和困窘。
她有过迟疑、有过退缩,可是最终,她还是选择了接受他。
于是两个人结婚了。
顾清俞和施源,他们因为爱情在一起,可是怎么也不般配的家境与生活经历,让他们的三观无法一致。
顾清俞,名牌大学毕业,年收入百万甚至千万,一个人住着豪宅,穿着、用品都是奢侈品;施源,中专毕业,苦逼的小导游,生活在弄堂里,交往的都是普通人。
这样两个人能够凭借爱情扛过一切吗?
显然很难。
虽然我们还不知道剧情会如何发展,但是我们已经看出他俩之间矛盾重重。
婚姻,只有爱情,真的不够。
2、顾昕和葛玥与顾清俞和施源不同,顾昕和葛玥之间没有爱情。
顾昕跟谈了十来年的前女友孙琦分手,随后闪电般地娶了葛玥,一个“官二代”。
虽然她长得其貌不扬、个子也不高,也不聪慧、机灵,但是她有个好爹,她的父亲能够给顾昕带来工作上特别多的支持。
要说家境,两家也确实“门不当户不对”。
就拿买房子来说,葛玥眼睛不眨就买了一套上千万的豪宅。
出门旅游,也是要住高档酒店。
因为对她来说,这就是普通生活。
而对于顾昕来说,这种生活太过奢侈。
家庭的不对等,再加上两个人缺乏足够的感情基础,婚姻从一开始就危机重重。
刚结婚,顾昕愿意听从葛玥父亲的安排,也注意跟前女友保持距离,因为这样能够让他快速地升职;但是后面,随着葛玥父亲出事,顾昕便开始“不管不顾”了。
他不仅跟孙琦不清不楚,后面更是出轨冯茜茜,甚至连葛玥孕晚期产检都不愿意陪着。
他俩之间“门不当户不对”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顾昕根本不爱葛玥。
人啊,永远不要高估自己。
结婚时,你觉得你可以做到,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发现,没有爱情做基础的婚姻就像白开水,越喝越没劲。
3、顾磊和冯晓琴原著中,顾磊和冯晓琴两个人是没有感情的。
因为冯晓琴嫁给顾磊,只是为了算计。
可是电视剧改编之后,冯晓琴是爱顾磊的。
也许不是那种刻入骨髓的爱,可也是那种还不错的喜欢。
张老太太劝冯晓琴嫁给史老板时,冯晓琴说我不喜欢他。
可见冯晓琴在婚姻中,还是有底线的。
顾磊还是很喜欢冯晓琴的,虽然冯晓琴各种算计,还逼着他考财会证,可是这都影响不了他对她的喜欢。
所以说呢,他俩是有感情基础的。
可是他俩的婚姻也“门不当户不对”。
顾磊是上海本地人,在本地有一套大房子,虽然跟奶奶和父亲一起住,但条件还不错;而冯晓琴则是外来的媳妇,也没什么文化,条件很是一般。
这样的婚姻走到一起,虽然没有大的冲突,可是小问题不断。
冯晓琴永远也融不到顾家里去,顾磊的姐姐顾清俞也一直提防着她。
也因为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顾磊才会出现意外。
门当户对,虽然当下很多年轻人都对这个观点嗤之以鼻,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十分有道理的。
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两个家庭认知相差太多,在看一件事的时候观点不同,就容易起冲突,给夫妻造成不好的影响。
婚姻也一定要以爱情为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可能长久的。
看到《心居》主演是海清和童瑶,看过童瑶的《大江大河》和《三十而已》,对她印象很好,觉得很适合独立倔强有主见的角色。
开始看也挺好,有冯晓琴说她“高高在上”的那种感觉,但看到顾磊意外死亡那里,完全感觉不到童瑶这个角色该有的震惊、悲痛、悔恨。
看到顾磊摔下楼梯,冯晓琴嚎叫着冲下去;顾磊葬礼,冯晓琴失魂落魄走在一边;身后事办完要起诉邻居,冯晓琴脸色苍白头发凌乱,她只要坐在那里就能看到她现在正在经历的痛苦,好像她快撑不住了,但她永远不会倒下。
顾清俞作为亲姐姐,甚至到了最后的大哭部分也看不到她多少表情,手掌捂脸让观众感觉不到她的情绪,就只有声音;哭声也没有力量,完全看不出死的是她又当姐又当妈带大的亲弟弟,实在无法共情。
她出现的每个镜头依然是精致得无懈可击,带着饰品卷着头发,原来外企高管是死了弟弟也能每天继续做精致造型美滋滋上班的形象吗?
很失望,看到顾清俞部分就想跳过,在看剧的时候只觉得她是童瑶,不是顾清俞;但海清站在那里,走动、说话、做事,冯晓琴的形象就牢牢立在那里。
装逼真是搞砸演技的最快途径。
我觉得姐姐一点点一丝丝错都没有,这剧里面最拎得清的就是姐姐和奶奶,说姐姐错,死老太婆的人都脑子有毛病。
爸爸什么事情都要找女儿来,女儿来了分析了给建议了 然后出事了又怪女儿算得太清,搞笑的,那别叫女儿来啊。
儿子是没什么本事,但起码有工作的,以后奶奶爸爸走后房子也是他的,姐姐也对他很好,我说实话,没有这个事情多的老婆,这个儿子能活的很开心这媳妇就是目的不纯进的顾家,为了上海户口呗,嫁过来之前就知道是四世同堂的结果,也知道这个老公没本事,那图啥呢?
不就图个上海户口咯,还把妹妹也带过来住一起,人家让你妹妹住算是很好了,自己嘛没收入的,老公收入也不高,非要买个房子,说是说给儿子准备的,其实是为了自己,还偷听人家谈话,心机多,人家姐姐又没说错,现在会把妹妹带来住,以后说不定会把弟弟带来住,早做打算怎么了,万一买房了要写两个人的名字,怎么了,没说错啊,哦,就闹着要走,出事了还怪姐姐挑拨离间,姐姐一句话都没说错。
为什么自己老公死了哭不出来,因为不爱啊,当然哭不出来,满脑子都是钱包没了怎么办吧,还告邻居,不就是想讹钱嘛,被戳穿了无能狂怒一副泼妇嘴脸不是有钱就应该要借给你的,更何况压根没打算还。
还有说当保姆都值几十万的,拜托,人家没让你当保姆,是你自己要嫁过来诶,嫁过来是什么情况难道不知道?
呵呵。
还有啊,图户口就图户口,这个目的在剧里表述的很明显了吧,一个上海户口值多少钱呢?
姐妹俩都想着嫁人跃阶层,想得真美后面奶奶说“要吃出来大大方方的吃”,也没说错啊,既然让你住了就不会不让你吃,更何况一共俩鸡腿,给儿子吃一个没问题,另一个不给老人家吃留给妹妹吃?
呵呵,真是绝了。
说实话这剧里顾爸算很好很好的公公了,顾清俞这姐姐也算很好的姐姐了,人家也说了可以出学费支持小老虎上学,够可以的了,冯晓琴还不知足,不,应该是觉得不够吧,又想要钱又不想低头,想要钱,不仅仅是学费,主要还是想要买房子的钱。
真是那啥又当又立,挺恶心的。
那个顾昕着实不是什么好蛋,说实话看到后面可以看得出来他根本不怎么爱这个老婆。
这个老婆说实话,很好很好很好的老婆了,结果顾昕居然嫌她脾气变大了...what?
我tm直接满脸问号,不过这时候弹幕也挺一致的,总算弹幕正常了许多。
还有这个丈母娘,我觉得是不坏的,蛮好的,顾昕妈先阴阳怪气人家女儿的,然后丈母娘才给女儿撑腰的,虽然话不咋好听,但我觉得很合理。
后面老丈人落马了落魄了,顾昕妈又一次口无遮拦说话难听,然后丈母娘才在家对顾昕说那些“破防的话”,我依然觉得很合理。
而且吧,这个顾昕确实没帮自己老婆说话,这样的男的,呵呵。
然后这货居然就出门想念前女友了,真是搞笑,所以我说他压根不爱自己老婆,结合老婆家出事后他的一系列反应也能看出来,顾昕就是看上老婆家的钱和权,说他高攀一点没说错。
我一边看一边写的奥,所以前面的观点不一定延续到后面,边看边说。
施源一家真是...我看到目前他爸还好,他妈就跟弹幕说的一样“自卑又自信”,真就是有毛病,还活在过去呢,大清都亡了。
这里我不管他妈有啥病,反正在正常人看来就是....很...然后施源,一开始我还觉得顾清俞和施源还算配的,因为在我看来能解决的问题就不算问题,施源的一百多万负债顾清俞很容易解决,所以问题不大。
但是!
但是我想简单了。
施源实在是,太自卑。
我觉得吧,你都跟人家结婚了,就做好一起承担一起过日子的准备,我说的直白一点,你软饭都端起来了,那就吃!
又要端起来又不想吃,搞什么自尊不自尊的,你大不了钱的地方靠老婆,自己对老婆好点,有什么自不自尊的。
结婚了才来搞什么自尊,有病就是。
要么你施源就是等还完债摆平一切再去跟人家顾清俞结婚。
其实就算施源还完债再跟顾清俞结婚也还是有问题,收入不在一个级别,买东西啊等等任何方面都会有矛盾,消费思维就不在一个面上。
所以吧,还是要门当户对,不要差太多。
要么就端起饭来吃,别搞那套自卑的事情,说白了还是一个心态问题。
施源妈真是绝了,噶不就是怪你吗?
不怪你怪谁呢?
是谁搞得倾家荡产,搞得儿子每天累死累活还背债百万?
是谁让自己儿子如此自卑,在喜欢的人面前抬不起头?
是谁整天拎不清,人家出钱给你换肾还要背后说人家不好?
真是看的气死施源爸虽然比施源妈和施源好一些,但是说出来的话也是有问题的,什么叫做“理所应当”?
人家只是你家媳妇,并没有赡养义务,人家的钱乐意给你们家用是人家的事,但绝不是理所应当!
这剧太离谱了,看到现在女的里面也就顾清俞和葛玥比较正常,葛玥就是被保护的太好了,被垃圾男顾昕骗了。
说顾清俞瞧不起人我是真不理解,我一点不觉得她瞧不起人,还老有人说她多事的,怎么多事了?
家里事情是顾爸拜托她来的,展翔的事情那展翔是朋友,知道冯会隐瞒一些事情不一定是好人还不提醒一句?
那还叫朋友么?
还有问冯会不会有了事业不顾家里,这难道问错了?
难道不该问?
你不顾家了那我找个保姆做饭咯,又没有说不让你出去搞事业是不是,弹幕脑子都什么做的看新的一集,这冯大年还真就住过来了,顾清俞担忧一点没错吧。
这个私生子真是一点教养都没有,真不把自己当外人,书不好好读,还非要来上海,你靠自己本事来上来也就算了,结果也是个寄生虫,以后靠入赘上海富婆?
哈哈,可笑
看了三集~作为一个上海人➕外地家属的配置,都有被伤害到。
被无限放大的小心思小算盘,十分生硬的角色刻板营造,一点没有代入感。
单薄肤浅,没味道,就跟在街边看人吵架一样~喧嚣,但却又没有市井之气。
非要说刻画上海生活,还是很打call《爱情神话》,一个电影都能把人细腻塑造出来。
而一个电视剧在搞什么东东~涩涩的感觉~
从三十而已,就没停过在电视里练瑜伽秀身材,真是烦透了。
尤其是这次演的人物,令人作呕,手里握着2000万,硬是不肯借弟弟100万,如果一开始就借,她弟会死吗?
话说大江大河之后,她就飘了。
不对,人家已经不再是只能演配角的小角色了,老公找的好,资源就是不一样。
演的都是些什么养鱼的玛丽苏角色。
不知道这些生活居就不能拍点正能量的,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剧,搞这些极端奇葩的人设,明明是一家人,为了制造冲突,强行恶心观众,观众做错了什么,疫情大环境不好,现在人生活压力也大,看剧本来就是为了放松打发时间,不是让你们来给气受的,你们可以说,不喜欢可以不看啊,我是真的真的不想看,营销铺天盖地,刷个抖音都不安生,这种剧能给人带来什么,反思,?
教育,快乐?
,我都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烂剧出现,你们这圈人,赶快玩完吧,看一眼都嫌烦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幕味儿(movie1958)朋友们,现在的房价到底有多贵?
我们从国产剧里算一下。
2009年,海清出演了《蜗居》,背景定在上海,当时她在盘算着买房,后来要妹妹海藻出卖灵魂出卖肉体才住上了一套自己的房子。
2022年,海清出演了《心居》,背景依然在上海,她仍在盘算着买房,这一次把老公的命赔上了、跟大姑子吵翻天,也还是得不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在《蜗居》里,买房需要一个年轻女孩奉献自己。
在《心居》里,买房使得一个少妇歇斯底里彻底绝望。
2009到2022,13年间,内娱翻天覆地,潮起潮落,国产剧不进则退,而房价却一直在“步步高升”。
这么多年过去了,房子依然是国产剧热衷讨论的话题,围绕房子衍生了许多老生常谈、却迟迟无法得到解决的问题。
海清奋斗了13年,依然没买下房子,人生有几多个13年?
房价高企,人心下沉路虎比奥迪贵吗?
《蜗居》里,单纯青涩的海藻坐在宋思明的豪车副驾上,一脸懵懂地向宋思明发问。
这个天真的问题让宋思明乐开了花,这是一个多么纯洁、入世不深的小女孩才能问出来的问题,她甚至都不知道路虎有几个型号,只懂得奔驰、宝马这些俗气的车标(没有贬低奔驰宝马的意思,你杠你对)。
宋思明这个有权有势的老男人,混迹官场,见过太多花花世界,厌恶了各种油嘴滑舌、尔虞我诈,一下子遇到海藻这种天真烂漫的小女孩,仿若枯木逢春,心里悄然长满了草。
而且,海藻的长相,还与他大学时暗恋的白月光有几分相似,宋思明暗暗起誓:这个女人,一定会是我的。
这是老男人对年轻肉体的渴望,也是他们对逝去青春的缅怀追思。
人到中年,有了社会地位、有了权势名利之后,男人就会不可抑制去追逐年少时期的梦,期盼一名年轻鲜活的女生重新点燃自己的激情,以解决中年危机带来的痛苦。
《蜗居》的一切纠葛,看似围绕着房子产生,实际上,这所房子的图纸上,密密写满了人性欲望、权力博弈,这既是平民百姓骨子里对一处居所的强烈需求,也是特权阶级在名利场上的激烈角逐,更是上层对下层的无差别袭击碾压。
这部剧播出以来备受争议。
观众一方面看不起海藻虚荣拜金委身当二奶,另一方面又觉得这个境地的小人物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只能一辈子为了几十平米卑躬屈膝当房奴。
海藻的姐姐海萍(海清饰演)就一心当房奴,她需要房子,这样就能把老家的孩子接到上海一起住。
当时,海萍夫妻俩每个月的工资到手加起来不到1万。
而2009年1月份,上海二手房的均价是14500元/平方米,到了12月份,均价涨到19600元/平方米。
当时,海萍夫妻一天三顿吃清水挂面,从牙缝里省钱,四拼八凑,最后靠海藻低头跟宋思明借钱,才能勉强买下上海周边临近江苏的偏远地段房子。
2022年的今天,上海房子的均价已经涨到了54000元/平方米。
《心居》里海清饰演的冯晓琴依然想买房。
冯晓琴是一个外来媳妇,跟本地废柴土著结婚后,全家人窝在公公的老房子里住,晓琴从早到晚伺候一大家子,一日三餐买菜做饭洗衣打扫。
老房子只有一个卫生间,六七个人挤着用,难免会有尴尬时刻。
可是,晓琴一个没工作没积蓄的家庭主妇,拿什么来买房?
从2009到2022,海清饰演的外地小媳妇,一生的命运都牢牢捆在了一套房子上,房子就像是她始终走不出去的迷宫,这么多年,她工资不见涨,房价却一直在涨。
这下子没有了妹妹卖身,小媳妇似乎就再也买不起房了。
多么讽刺,外来人口想要在大城市拥有一盏灯,唯有把自身变成贡品,乞求权势者的垂怜。
对于大部分中国老百姓来说,房子意味着一个家。
可是,对于资本市场以及许多上层阶级来说,房子是敛财的工具。
于是,房子除了是居身之所,还是名利、是物欲、是权力象征,当房子变成了一个个符号,它早就已经不是人们心目中温暖的家,它可以是任何与欲望挂钩的东西,唯独不是家。
此心安处是吾乡?
虽然都是围绕着房子讲故事,但是,《心居》的核心主旨显然和《蜗居》有所区别,《心居》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想说“房不房的不重要,只要我们在一起,哪里都是家“。
应了苏轼的一句词,“此心安处是吾乡”。
看了前10集后,我想说,观众无法心安,《心居》浪费了好卡司。
这部剧的每一个角色,都别扭、拧巴、不在状态。
海清、童瑶、张颂文,这些都是有演技、有魅力的实力派,到了《心居》里面,所有光环都丢失了,有人用力过度、有人过分端着,大家似乎都走错了片场。
这部剧没有发挥演员本身的实力,是一大过。
第二大过,是剧集存在严重的业务漏洞,拍摄不到位,剪辑不过关。
双女主的剧集,冯晓琴是外来平民代表,大姑子顾清俞(童瑶饰演)是上海本地人代表,两人天然处于对立面,而剧集中针对二者呈现出来的世界,也是明显割裂的。
冯晓琴的日常场景是老房子、菜市场、小面馆、洗脚房,处处透露出市井气息。
而镜头摇到顾清俞这边,就是高楼大厦、拥有落地窗的办公室、摇晃的红酒杯,以及随时保驾护航、贴心接送的追求者。
大家都是人,凭什么你就能喝着八二年的拉菲和有钱人聊心事,我只能窝在潮湿的卫生间里暗自吞苦水?
这两人的日常交错穿插对比,确实很有戏剧冲突,大家能看出来冯晓琴的心理落差。
可是,剧中的这些场景、情节融合得并不好,转场生硬,剪辑七零八落,节奏一塌糊涂。
明明是同一部剧,却让人产生了错位感,晓琴和清俞仿佛处于两个不同时空,海清在演现实剧,童谣在演偶像剧,让人无法入戏,更无法产生共情。
曾经拍出过《蜗居》《双面胶》这样精品国产剧的滕华涛,为什么到了《心居》这里,完全不灵了?
时间到底对他做了什么?
岁月从他身上拿走了什么?
当然,如今的市场环境,《蜗居》这种剧再也不会出现了。
然而,《心居》的锅不能甩给环境,它的割裂错位、别扭拧巴完全是主创的责任。
国产剧到底是江河日下了,令我更加怀念《蜗居》的年代。
那时候的张嘉益,还没有《我的!
体育老师》里的肚腩,他在《蜗居》里赋予了宋思明灵魂,深情的眼神、温柔的笑容、磁性的嗓音,确实足以融化一个初来乍到、尚未开窍的外地小女孩。
还有当年稚嫩的文章,他演的小贝虽然没钱没房子,却愿意包容海藻的所有任性、坏脾气,下班回家路上会记得花一块钱买一束芦苇花哄女友高兴。
相似的角色,还出现在文章另一部剧《裸婚时代》里面,男主刘易阳也是个没银子没房子的打工仔,有一个很爱他的女友童佳倩,信奉“有情饮水饱”,愿意跟他裸婚。
这部剧探讨的是——没房没车可不可以结婚?
也是一个与《蜗居》《心居》一脉相承的问题。
这个年代,房子被赋予了太多含义,它所承载的已然不仅仅是家庭的重量,还有人性的较量。
无论海萍、冯晓琴、童佳倩,在结婚买房前都是个没心没肺的小姑娘,相信男人、相信家庭、相信未来,直到婚后才惊觉现实的一地鸡毛,原来许多婚姻走到头都没有爱情只有利益。
即便是看似美满的家庭,也充满了猜疑、算计。
正如同张爱玲的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这样的婚姻非常悲哀,所以海藻选择了与姐姐截然不同的路,她要今朝有酒今朝醉。
不过,即便婚姻、家庭中有许多不堪,大家依然跃跃欲试,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杨千嬅有一首歌《咬唇》,唱出了一位女子决定结婚时的豪情万丈,“问谁可保证你可靠,诺言是否终生有效……我就从今,将一生都押下,唇都不咬一咬”,如果婚姻是一场豪赌,我就毅然和你一把show hand,这份魄力,难道不值得一个手动点赞?
这就是爱情,这才是爱情。
所以,任凭世事变迁,房价高涨再高涨,我也始终不赞成将爱情、婚姻与房子挂钩,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比房子更珍贵,比如真心、比如你。
一段感情牢靠与否、一个家庭温暖与否,与房子没有必然关系,没有爱的家,房子再大,也找不到容身之地。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没有爱情的婚姻,才是坟墓。
这部电视剧的编剧脑子是有什么问题,一顿胡编乱造,真的演员人设全员莫名其妙,尤其是海清那个角色,我不否认她演得好,但是这个角色太恶心了,和顾磊结婚没有和对方说明自己有个孩子,把自己的儿子当弟弟养,欺骗属性。
她老公真的是个大冤种,重点她还凹爱自己老公人设,吐了,开始就欺骗,你告诉我你爱你老公?
如果顾磊同样有个私生子,结婚前以及结婚后都不和你说,你如果知道了怕是要翻天,还能像现在自己这样心如止水毫无波澜么?
自己想买房子没钱,就怂恿老公去找大姑子借100万,在她看来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老公必须完成,你想买房子自己努力赚呀,和别人大姑子有什么关系,不借就是别人的问题,这是虚荣和不择手段属性。
而且还强迫自己老公考什么会计证书(具体有点记不清什么证书了),天哪,顾磊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事情,你嫁给他之前就知道了,怎么结了婚就要让对方变得努力上进了?
太喜欢掌控别人的人生,正因为顾磊比较弱才取的你呀,难道你自己不明白?
自己都算一个捞女,然后确见不得妹妹当捞女(当然妹妹是小三,有些许不同),双标属性,最后还被洗白了,变成新时代独立女性了,我TM恶心死了,真的,这个角色太矛盾了,捞女和自强不息白莲花属性同时存在在一个人身上,编剧是没有当过人吗?
人物性格这种东西是随便来的吗?
什么人做什么事是有一个逻辑合理性的,不是大乱炖,强行凹剧情。
至于顾清俞,我真的也不太明白,一个职场精英,为了小时候的“爱情”白月光,等啊等,找唉找,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幻想爱情中,为了爱情啥都可以牺牲,什么毛病呀?
搞钱不好吗,社会精英的智商在爱情面前就一文不值了?
我不李姐呀不李姐,现实中这种智商的人绝对干不出顾清俞干的那些事。
还有那个妹妹当小三,哈哈哈哈,妈的,世界上是没有男人了吗?
三观扭曲,看不得别人优秀别人好,自己也想高人一等,能力不行,但是她可以睡呀,这TM的什么三观,重点是感觉妹妹有很多苦衷不得已这么做一样,哈哈哈哈,小三都是被迫的呗。
编剧是几个菜喝成这样,能把女性写得这么不堪。
现实世界是很残酷,但是大部分人包括女性还是在努力奋斗,有可能过得平凡,但是依然是美好的。
不是为了目标不择手段才叫“上进”,生活的包容性很多,但是这个编剧没有,求求别再污蔑女性了。
就这样吧,累了。
童谣的投行人设和她悠闲的生活状态,以及有点恋爱脑的与丈夫的相处模式。
投行人设和恋爱脑基本处于两极状态,投行人一周约90小时工作量,和她的剧里的生活有着本质区别,你她剧里的生活状态是阔太太模式。
投行人都具有理性这一特质,理性和恋爱脑是矛盾的。
编剧在刻画她臆想中的人。
关于剧情:这剧给我的感觉就像白百何那部电影门锁,把女性生活中所有能遇到的性骚扰都全集合在一部电影里,但现实中可能是一两个。
所以这是很多编剧的问题,他们需要把所有的冲突结合并扩大到极致,不然剧情不够跌宕起伏,不足以吸引人。
但他们通常太过贪心,忘了过犹不及,容易导致剧情失真。
这种剧剪剪片段发在抖音会有很多人看,全结合在一起就是狗血了。
冯晓琴最初冯晓琴加入顾家,确实是有点功利。
她比顾磊年纪大,比顾磊聪明,年轻时候也有些姿色,主动追求顾磊,看中的就是顾家房子宽敞家境也算可以,就凭顾磊的样貌才智,要是想找个冯晓琴样子的上海女孩,跟癞蛤蟆吃天鹅肉差不多。
冯晓琴刚进顾家时候,乡下媳妇进了上海还凑合的家庭,自卑感还是较强的,为了取悦顾家长辈和老公,放弃了自己去工作的想法当起了全职保姆,同时还把老家没什么本事的妹妹也带来一起住在顾家。
随着时间变化,冯晓琴看着自己老公浑浑噩噩不求上进的混日子,而大姑姐顾清俞则事业风生水起。
从最开始对顾家的敬畏和找到上海老公的庆幸,变成了越来越深的焦虑感,于是就像靠买房子来让自己获得对未来生活的安全感。
这个想法没错,但实现想法的途径却是寄托在对大姑姐的帮助之下。
大姑姐顾清俞比弟弟聪明很多,本就不喜欢靠着心机一门心思钻营贴上自己弟弟的冯晓琴,但无奈弟弟喜欢,也就作罢,但平日里总是撺掇家人和弟弟要地方冯晓琴。
这也惹得冯晓琴对她更加不满,但买房的事情有求于她,只能跟她面和心不和。
冯晓琴想靠外力买房子的目的太明显了,这反而更让顾清俞更加的提防她的动机,双方因此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顾磊的意外死亡,让冯晓琴和顾家的关系弱化了很多,既打消了她试图依靠顾家来实现未保障的买房梦,也让她开始有了自力更生的动力。
广场舞老太太的话似乎点醒了冯晓琴,应该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且她逐渐也会明白,靠别人找安全感是靠不住的,只有靠自己才更靠谱一些。
冯晓琴一开始带着自卑感去顾家做全职保姆,把自己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无能的老公和老公的家庭关系上,从根上起就是个错误。
后面无论是尽心竭力讨好伺候顾家人还是心有不甘逼老公学习借钱,都难逃别人对她动机的功利性的怀疑。
顾清俞从小学习好,长大了工作出色,收入颇丰,除了自己的感情方面,典型的人生赢家。
在废物弟弟的衬托下,更显得是顾家新一代的翘楚。
一直瞧不上外地来的冯晓琴,自己的弟弟自身真是要啥没啥,冯晓琴看上弟弟,不就是图的能嫁给一个有个宽敞房子的上海人家。
至于冯晓琴进了顾家以后像保姆一样伺候老的小的,那都是她自己的选择,就当让废物弟弟给省了个保姆了。
顾清俞的想法没什么错,但随着自己事业有成,而弟弟日渐颓废,再看到冯晓琴把老家的妹妹也带入顾家蹭吃蹭喝,就越来越傲了,她看不起冯家姐妹,同时也看不上自己的窝囊废弟弟。
弟弟问顾清俞借钱,顾清俞一下就明白是冯晓琴在背后指使,对冯晓琴是鄙视再加上敌视,对弟弟也一样的蔑视,所以理直气壮的各种出谋划策,挑动弟弟提防冯晓琴。
顾清俞似乎有点没搞明白,自己已经搬出去住了,而弟弟也成家很多年了,虽是亲姐弟,但弟弟已经成年,在人家小家庭的事情上指手画脚,就很合适吗?
自己不借钱天经地义,但鼓动父亲不出钱,撺掇弟弟提防自己老婆,真把所有人都当傻子了。
顾清俞的高傲碰上冯晓琴的积怨,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顾磊的死亡,就是这个矛盾的次生损害。
顾清俞出发点没错,看不上自卑和心机的冯晓琴也无可厚非,但她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留分际的施加到弟弟顾磊的家庭关系中,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做法会不会影响弟弟的夫妻感情,甚至在她的潜意识里,没准弟弟真要离婚了,反而应该挺开心的吧。
一个出发点错了,后面使劲试图去改善,但做多错多,始终让人怀疑动机;另一个出发点没错,但由此而来的没有分寸感的做法,也让人难以认同。
这个矛盾借由房子这个热点话题展现出来,还是挺有看点的。
三观震碎了。
三观不正。无语了。海清这个角色借钱还借的那么理直气壮,自己有多大本事自己不知道啊?还什么就想买个自己的房子。我拜托你,你自己有钱你随便买啊,还有不要说什么在这个家当保姆,你妹妹还住在人家家里的好吗!你自己也没有工作,不要说什么因为在家里照顾一家子所以没找工作,就算你找到工作,你又没学历,能挣几个钱。吃穿用度还不是男方家里出钱。做人有多大本事干多大事,别人也能瞧得起你。
看完《狂飙》后冲着张颂文来的。看了3集之后发现这个题材的影视作品已经解读过度,没新意。再看童谣,又是一个宋佳;再看冯绍峰,一个死鱼眼,坚决弃剧。
和前一阵播出的那部《相逢时节》一样蠢
前5集,《心居》实则“身居”,戏剧性情节映照的是小市民的日常聒噪。如果说《爱情神话》将上海人的腔调摆在观众面前,那么《心居》则把上海小市民的“不可爱”、利己主义、嫉妒虚荣,甚至是一种简单的情绪思维展现在观众面前。前脚吵得不可开交,后脚小两口又好了,再转身人就死蟹一只了。强势的外地媳妇加软糯糯的本地郎,虽说儿媳忙前忙后,但小姑子也有话讲的:要不是城市户口你来干嘛?你妹妹还赖在我们家的,脸都不要了。“心居”是理想,但剪不断理还乱的身居才是现实。
这是个什么糟心玩意儿
靠气观众取胜这招也不好用了哈
为非要看完这部剧的自己感到耻辱 编剧真的厌女到了极致 这部的主创真的都瞎都蠢
海清和张颂文都挺棒
故事精彩度不高,好在女主们演技在线,男主不明确,整体调调怪怪的,但终归是高期待值的普通作品
太离谱了这剧要把我膈应死了!!弃剧了
滕华涛回归小荧幕,还是房子,还是海清,似乎都没变,普通人买房子还是很艰难,但似乎又变了,里面每个人活的更加复杂、压抑,越来越少的小确幸,越来越多的不开心,剧里最后设定的年份是2019年,后面的故事,又是另一种变化。双女主其实算中规中矩,还是在各自演技安全区的正常发挥,两个男主演比较意外,尤其是冯绍峰,把施源这个角色的矛盾和分裂表现的很自然,散发出来的那股疲惫感很贴近人物,而张颂文与展翔,从外形上就是两种人,怎么都不会搭在一起,但他就是演活了,油腻中又徒生几分可爱,让人怎么都讨厌不起来。这还是个人保戏的剧,换波人,这狗血剧情,极端人设,破坏性删减,绝对看不下去。
还好弃剧早。
起初是因为前几集呈现出的中国式关系才有追下去的冲动,外地媳妇本地郎以及外企高管大姑子的设定让故事有新鲜感,“一大家子人”吃完饭又各自“三五成群”说悄悄话又无比接地气,两对门不当户不对的夫妻又多少展现了婚姻的另一层本质。可剧情越发展越狗血抓马,似乎没有三角虐恋、没有释怀和解国产剧就发展不下去一样,永远积极向上是剧里的生活,但不是真实的生活。
编剧答应我,将狗血进行到底。
剧情狗血,人物不合理!
真是奇了大怪了,住院一星期怎么会重四五斤???吃的很节制很少啊,而且都不像家里一会儿大餐一会儿外卖一会儿酸奶水果的又好吃又没法控制量。住院吃的品种不多,又都是难吃的东西,还大便特别通畅,这一星期拉的比怀孕以来五个月总共拉的都多了吧,怎么以前不怎么会重的有时甚至感觉放纵了一星期结果一上称一点也没长,这次怎么能一星期重一个月的量??难道打点滴➕狂喝水的关系?我有尿啊,肝肾查了没问题啊,还蛋白质含量偏低一看就是摄入不够啊,怎么能胖这么多?难道变羊水了儿子畅游了?我妈一视频第一句就说我脸胖了,说明很明显……是长肉了。我不服!!我真的不服!!我不懂……
逐渐狗血,童谣接不住海清的戏。张颂文设计的非设计感有点重。但这种家庭乱象,我也的确是经历过的…
比起故意凑现实福利空有话题的剧,我更喜欢心居人之常情里的家长里短,最起码这是生活的样子,而不是虚构的现实。
晚上没事打开电视看的家庭剧,胜在演员演技很好,特别是海清,蛮吸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