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应该改成《朱德在1937》,因为影片主要树立了朱德高大的形象。
其他人物则表现过少,尤其是战斗中的普通士兵,显得有点扁平。
至于梁家辉扮演的独臂团长,则完全是一种炒作。
对于看电影之前关心的林彪的形象问题,应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只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表现过少。
影片仍然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主导地位,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这一点与传统的抗日影片一脉相承。
不过对于某些国民党军人在抗战中的正面表现也给予应有的评价,比如卫立煌和郝梦龄。
对于日本军人,也没有过于脸谱化,只是接近尾声处日军杀死被共军俘虏的本国士兵的那场戏有点做作。
战争场面还是《大决战》的水平,并没有之前传说的那么好,跟美国大片中的战争场面还是有很大差距。
电脑特技做得很假,不说也罢。
影片的节奏有点仓促,感觉整部片子在一场场战斗之间方面缺乏一条主线,很多仗不知道是为什么打的。
不过总的来说,作为一部具有官方背景的主旋律影片,拍成这样就算不错了。
主旋律影片是应该有主旋律影片的样子的。
宣传分为几步走,最高领导人的光辉形象一定要照顾到,中层领导上令下达的优异指挥一定要顾及到,底层群众的淳朴配合一定要嘉奖到。
关于电影语言上形而上的宣传工作,观众还是可以予以理解和不太苛求的,趣味性历史性公正性拍出来其他的一切元素可以忽略不计。
本片非常中规中矩的用巍峨的群山作为开场,朱德和他的坐骑小分队也相应踏风而来,仰拍的权威感不置可否的立刻跟上,这个开头具有我党特色具有政府情怀,是一个很好很正面的开篇。
很快,战争开始。
站在心理意识的角度,这时的大场景再大也只是一套暖场运动,后半段的战争部分一定会更加精彩并且电影高潮也一定会在后半段激昂出现。
这就是导演给群众的惊喜,最高潮的部分在观众没有入戏的情况下悄然消逝了。
这还是一个电影节奏问题。
撇开节奏和架构,本片还是有些非常可圈可点的地方,首屈一指就是声音。
演员的声音很不错,游击队就有游击队的憨劲,山西人还带有一丝丝地道口音,朱德的英语也很实际化;音效也不错,日本人的日本音,单独蹦出来对于整体场景的背景说明无疑是有帮助的;最佳配乐,该上扬的时刻绝不手软,该悲伤的时候立刻悲伤,只不过音乐可以带动观众的情绪只可以做到50%,另外的50%差到导演那里。
开篇的一场绝地站,到了最后出现近身肉搏现象。
作为一名对于中国近代被侵略史严重缺乏的老百姓,我非常好奇为什么要拍到日本军人主动卸下枪子的镜头并毫无解释。
在杨顾问的帮助下我了解到当年之所以日本人肯和我军近身肉搏是因为他们的步枪穿透力很强,近身射击有可能会伤害到自己方军人,所以才会在近身搏斗中放弃枪支。
可是这场肉搏战的拍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宣扬我方战士英勇奋战不畏艰险?
感情基调还没有培养出来,立刻和日本军厮杀并且双方状况都很惨烈,你伤一十我伤半百大家平分秋色都是一样的努力和一样的浴血奋战,这个时候国别的问题有些隐隐下降取而代之的人类大同意识有些上涌。
每一个人都是人每一个人都是家庭培养而又需要有家庭承担,无意义的牺牲抑或有意义的牺牲都显示出人生命的脆弱和毫无把握。
这样的安排不会激起人们的愤慨,只会带来无休止的疑问。
关于请到明星就会大特写这点,还是要以整体电影节奏为基准。
先说那位值得佩服的虎将“刘德凯”,这位先生也不知道要为了冲破什么封锁线也不知道冲破之后会怎样只管冲破就好了,于是亲自上阵并且发表了一个临别感言,最后的倒地姿势也很艺术与永恒,因为分镜头给时间过长了。
其实关于刘德凯这里还好,毕竟是为了展示国民党也不是只有卖国贼国民党也有爱国之士,卖命就卖命好了,给个特写花点时间在喊口号和被枪击上也算说得过去。
可是关于那位耍大刀的,就让人耐人寻味了。
依然杨顾问赞助了我无知的历史空白,此君是参照原型塑造并且在耍大刀之后还被封为将军。
当然,我军也需要这样奋战的典型出来展示我八路军风采,可是厮杀的太久左一刀右一刀又太神化,最后那柄带有红布的大刀当然就是一个著名的电影代表符号,红色革命在我心。
可是请梁家辉这么一个大角来演这么一个小战士,就要思考了,给的镜头多但是决不能破坏整体进展,像此片这样又是脸部特写又是肉搏精神最后还有一个雾蒙蒙展示坚毅表情的中景别10秒持续,功用之一就是立刻带领人们走出电影来到梁家辉的演绎世界。
影片后半部都在无数的决策中,中外交流中,小打小闹中渡过,由无数的小故事小情节独立完成。
2个小时的电影就这样提前在前45分钟中结束了。
节奏的失调,以及脱离常理的电影叙述结构,使得再棒的音乐也没了用武之地。
当然除却节奏,几个插播有些小小的不解。
关于那位外国友人,为什么拍到最后硬生生拍出暗恋与被暗恋的猥琐情怀?
关于那段非常有表现力值得扩散的纳鞋底部分,可是为什么要找来美国朋友作为旁观者然后在中西对答不顺畅时终止了这场本应该很有感染力的片段,留下美国朋友好像理解可是却又不可信的笑容?
还有若干,总体来讲,细碎的东西太多可又串不起来,像一套自助晚餐,观众喜欢什么就自己去取好了。
其实本片的战斗场面投入不少,可是除却第一场大规模之后,剩下的都是小面积短时间灯光极暗下草草了事。
我们拍电影一定要以小见大,从细节出发。
有的时候大家非常鄙视好莱坞那一套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圆满收场的思维定式。
可是拍摄一些主旋律影片时,不添加这些模块是打动不了观看者之心的。
开场的大调度换为小战争,着重刻画几位英雄并先后牺牲,花时间刻画老百姓平静生活继而被打断,讲结尾处的展示朱德爱护将领的小故事都搬到影片中部,形成一个坚厚的腰椎。
一切准备妥当,当英雄牺牲生活不再人心满满的时候,铺天盖地的战斗就请来吧,因为观众已经做好准备已经可以和导演共情了。
于是这将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刻画我军将领生猛无比却又智慧无边的纪念佳作。
可惜的事,瘦小的小半截经不起肥大的上半截的考验,有形的倒了下去。
节奏的问题,是个永恒的问题,是个需要严重思考的问题,是个生死存亡的问题。
有的时候会思考,什么是电影,电影可以给人们带来什么,中国电影充满教化寓意的功用又是什么。
电影应该不只是一个拿来娱乐的手段,当然也应该不是枪毙掉人们无聊生活的一种有力工具,那么电影究竟是什么,是一个复杂体吗?
但是电影是可以唤起人们意识,并且改变人们思想的无形中的武器,在保证了上座率之后,形成一个又一个关于电影本身故事的话题,于是电影的导向性以及电影的基准成为一个问题,我们需要被引导的知道些什么,我们需要被电影感染的立场又是什么?
无论如何,电影终究是为了群众服务的一种以娱乐为手段的商业行为,可是电影也是一种可以改变思想判断的辅佐工具,这种强烈的导向性需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也需要为自己选择好社会角色。
如果电影本身没有那么的知名也没有那么的震撼,还好,市场的快速流动可以慢慢抹杀不正确性,可是如果又是一部好片子又是一部立场很模糊导向很迷茫的片子呢?
需要负责的不仅仅是制作人了。
电影里说高贵滋擅自就撤了,史事不是这个吧,我查百度:其实,当时高桂滋的第17军刚刚打完南口战役,部队损失很大,本来是要去后方休整的,但是命令下来后,高桂滋却没有推辞,立即率部赶赴战场。
因日军板垣师团的火力非常猛,而高桂滋的部队只有4000残兵,这仗怎么打,其实谁都没有底,但是,高桂滋再次拿出了4年前长城抗战的勇气和决心,硬是打得板垣师团寸步难进,不得不调兵遣将。
战斗打到最激烈的时候,阎锡山打电话问他:“能不能守住阵地三天?
”高桂滋早已视死如归,斩钉截铁地说:“我死了,阵地也会在!
”打到最后,子弹都打光了,粮食也都吃完了,但是,援兵始终没有到,高桂滋就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守阵地,誓死不退。
值得一提的是,高桂滋的英勇抵抗,牵制了大量的日军,这才给了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的大好机会,而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捷的胜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桂滋防守的压力,可以说,这是高桂滋与八路军联手创下的一场胜利。
要实事求是
日军在白刃战前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是一个怪异而引人注目的战术。
说起来这是其步兵条令的规定,在热兵器时代,这一规定因为看起来迂腐而令人困惑。
然而,它决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卫“武士道的尊严”,而是日本军队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作战特点是相吻合的。
日军在白刃战前退出子弹,是指双方开始班以上规模近距离格斗的时候,而不是只要一准备肉搏,冲锋的时候就退掉子弹,那纯粹是自杀行为。
当时各国军队在冲锋的时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弹,而且整个过程中要全力射击,尽量压制对方火力。
比如军事作品《亮剑》中,就有这样一段真实的描写:随着最后一批手榴弹的脱手,伏在坡下的突击队一跃而起,疾跑中20挺轻机枪同时开火,组成密集的火网,日军工事在密集的弹雨下被打得烟尘四起。
在爆炸后残存的日军士兵又恢复了强悍的本色,他们嚎叫着还击,面无惧色。
八路军突击队员们不断倒下,后面的候补射手又迅速补上,双方杀红了眼,有些日军士兵杀得性起,竟毫无遮拦地端着刺刀从工事中跳出来迎着弹雨进行反冲锋,但顷刻间被打成蜂窝状,短短30米冲击距离,李云龙的第一突击队的机枪手们全部阵亡,无一生还……战争是残酷的,日军对这一点的认识和其他国家军队并无区别。
事实上太平洋战争中,无论塞班还是冲绳,日军发动步兵冲击的时候,都是一边射击一边前进,并且把轻机枪手放在一线,以增强压制火力(因为一线日军一直没有装备冲锋枪)。
这倒不太用担心误伤自己人。
二战中,步兵冲击的散兵线即便以所谓“密集队形”发动攻击,其队形也远比冷兵器时代松散,士兵前后重叠的概率不高。
真正采用那种传统意义的密集队形,冲击的效果往往很糟。
比如瓜达尔卡纳尔日军对“血岭”的密集队形冲击,中国军队在忻口会战中对1002高地的强袭,过于密集的队形,造成己方后方人员的武器无法使用,而对方的武器命中率则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伤亡。
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枪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
明令白刃战开始后子弹退膛,正是依据这个判断。
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限制。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
它继承了其前辈村田式步枪的特点,那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
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国军队缴获后也喜欢用,战前还从日本进口过一批。
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
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
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仅受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
在二战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训练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国军队相比,达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劣势。
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
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
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
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
问题是如果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
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
而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
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法。
可见,日军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这才是日军在白刃战前枪弹退膛的真正原因。
无独有偶,发现在白刃战中射击得不偿失的并不是日本一家,中国军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
中国军队没有白刃战必须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西北军部队广泛在白刃战中使用砍刀,实际上也是主动放弃了射击的战术。
因为不可能一手挥大刀,一手拿一支步枪射击。
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北军出身的部队刀法独到,是当时唯一在白刃战中可以占到日军上风的中国部队。
其他部队,包括八路军,刺杀技术与训练在二战前期都远不如日军。
因此即便容易误伤自己人,也要保留格斗中开枪的战术,以达到“几条命换他一条命也够本"的目的。
这里面,中国军队的枪支质量较差,弹丸初速低,近距离击中后往往留在对方体内,杀伤力反而更大也是一个原因。
顺便说一下,西北军的刀法脱胎自军阀混战时期的李景林部,独成一家,专破日式白刃战拼刺术。
具体的刀法其实只一招,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对方脑袋。
其威力在于挥刀的同时荡开对方武器,因为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
日本人怕大刀队,并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确有其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军队和日军交战中表明,如果双方都使用轻武器,受过良好训练的中国军队并不亚于日军。
比如众所周知的四行仓库之战,日军久攻不克,并不是谢晋元团长有三头六臂,比别人更为善战,而是因为四行仓库三面临租界,日军不能使用重型武器。
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战斗力几乎没有差别,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的优势,主要在重武器。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发现同样问题。
美军的冲锋枪枪身较短,白刃战拼刺刀吃亏,最初近战中往往用长点射弥补其不足。
日军实施夜袭等行动时,多为奇袭,使美军来不及用密集弹幕将日军切断于战线之前。
一旦进入混战,没有经验的士兵用冲锋枪扫射造成的己方伤亡往往比敌人造成的还大。
在贝蒂欧,美军指挥官肖普上校曾经威胁如果有士兵再乱开枪,就把他的枪扔到海里,而且从此再不发一颗子弹。
美军通过总结,认为白刃战中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枪对抗日军的刺刀。
美军在实战中证明手枪在白刃战中作用最好。
它的长度短,可以轻易转向任何一方射击,射击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装药少,即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击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范围远超过刺刀。
至于装弹,如果弹仓子弹都打光,还有刺刀逼过来,那就只能认命了。
不过,美军制式手枪填弹七发,等于有连发七刀的能力。
而一次白刃战中很少有人能有机会连发七刀,这个概率太低了。
大概唯一略显不重视白刃战问题的就是德国人了,这和它的战术运用和装备有关。
德军进攻特别重视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防御重视工事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近战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多发生在狭窄的工事、建筑里,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
这时,德军多用爆破、扫射来清除敌人,比用刺刀的机会多得多。
这样,就被德国人总结出了“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的真理。
其实,德国人不是不能白刃战,他们更擅长在狭小空间用匕首、工兵铲等武器解决问题,《拯救大兵瑞恩》里面就有这样一个镜头。
至于八路军,拼刺刀开枪就纯属一种有预谋的标准战术了。
当双方队列接近,准备肉搏,即将接触而还未接触时,八路军会突然来一次齐射然后再投入白刃战。
由于这次齐射距离近(约在10米之内),目标密集 (对方也在准备肉搏),且日军初期全无防备,非常有杀伤力。
而且,还可以起到鼓舞己方斗志,震慑敌军,扰乱敌人队型的作用。
白刃战中,八路军战士还常在双方对定之前,抢先朝对方大腿开一枪。
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距离差一点,敌方的刺刀还无法攻击;子弹穿过对方大腿,就钻入地里了,不必担心误伤。
最重要的是拼刺刀属于需要全身配合的高难"运动",如果日本兵大腿中上一枪,步伐不灵,那基本上只能任人宰割了。
而且八路会利用鬼子退子弹时暴露出的破绽。
什么破绽呢?
要知道三八大盖其实是一种最不适合拼刺刀退子弹条令的步枪。
中国士兵用的中正式(国民党军)、八一式(共产党军) 步枪的弹舱底盖是可以打开的。
需要时,打开底盖,就可以一次退光所有子弹。
而日本的三八大盖的弹舱底盖是固定的,想退子弹,只能反复推拉枪栓,将子弹一发一发的退出来——这要是直拉式枪机,可能还快点,可三八大盖用的还偏偏是回转式枪机…… 于是,往往子弹退到一半,八路的刺刀或者鬼头刀就已经招呼上来了。
白刃战,随着军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逐渐退出今天的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日本自卫队,还有白刃战训练的课程,在日本有的时候可以看到,问题是这种训练已经活像慢镜头表演。
练习的时候放音乐,日本自卫队员举着枪在头上像舞蹈一样比划。
大概他们也明白,自己使用这种武器的概率很低很低吧。
本片较为完整地记录下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太行山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同国民党的军队共同抵抗外来侵略者的全过程。
从平型关大捷,到伏击雁门关,再到太原保卫战、忻口会战等等。
观众们能从中深刻了解抗战时期的这段值得被国人们永远铭记的历史。
片中战争场面有好多处,每一场战斗都是在表现八路军战士们一心保家卫国,与敌人抗战到底,绝不退缩的决心与毅力,让人看着无比热血沸腾。
另外文戏部分也都深度还原了史实,并把每一个人物的特征都刻画得无比鲜明,尤其是朱德、阎锡山等等。
当然这与老戏骨们精湛的演技也是密不可分的。
本片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抗日题材影片上的经典佳作。
只想送它四个字——邯郸学步。
别人的没学来,自己原来怎么走的都忘了。
想做中国的好莱坞大片?
想做中国的经典二战片?
可惜,那钱白花了。
影片集中反映了八年抗战中的几次重大战役,从平型关战役、阳明堡战役到击毙日酋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战争的情景,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刻画了一个个优秀的共产党人的形象。
这其中震撼我的并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号角齐鸣的壮丽场景,更是共产党人那种勇于面对,坚忍不拔的精神。
平型关战役中,在兵力单薄、装备较差的恶劣环境下,八路军将士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一举击败了日军精锐板垣师团,将平型关十里大峡口变成了侵略者的坟场,铸就了历史上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得到了山西人民的热情拥戴,以此从正面歌颂了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表现了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虽然看过很多遍,还是被许多细节震撼,或是感染。
宰割板垣反被日机宰割时林彪说的“让部队冲下去,与敌人混到一起”、日本小队长在我军弹尽后下令“退子弹”、郝梦龄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朱老总与朱怀冰的对答、Smedley表白未果、左权与小平的明语通信、……,以及最后“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那时群众还叫“老乡”,那时泥薨还没有梦醒,那时哪怕拿着老炮筒、汉阳造也敢死磕日本王牌师团……
太行山上电影有些地方拍日本军国主义暴力美,感觉好恶心!
那个日本鬼子军官死前还叫什么东方,叫你妹东方!
不明白这样拍有什么意义!
为了捧日军,还拍日军随便发几炮就灭了一支国军军队,导演是不是有病!
什么东西!
中国人的气量自信要靠这种病态的捧日军吗?
这样的话,抗日神剧的丑化日军方面都显得比太行山上更有志气了!
开始我以为是个战争片,后来发现是个关于焰火的纪录片……看到了朱德和史沫特莱的八卦我以为是个爱情片,再看到了刘德凯的冲锋我才知道是个黑帮片,然而看到了梁家辉,我终于发现这是一部武侠片!然而其中老马(范雷,在《士兵突击》里演老马)还是不错的,好几句台词,最后演员表里也有名字。
看着比士兵突击里年轻不少。
这个名字……崔二蛋吧,哈哈哈。
虽然太行山上是个大烂片……然而我还是买了DVD,力挺老马!
前段时间重温了一下,觉得还可以。豆瓣上有些人逢共必反的毛病真是呵呵了。
战斗场面在国产电影里算是不错的了。可惜老是开会开会。
看过几遍了。朱总走了以后才有了彭总主持大局,才有了晋西北的故事:朱怀冰被礼送出境后,大受震撼,加入了革命队伍,任被服厂厂长,后该任独立团团长。
大学毛邓课上一起看的。。。很热闹。。。
还记得这部电影是当年学校组织去看的,电影最深刻的一幕是日军欲抢占高地前上刺刀,退子弹的场景,我虽不以为这样有多神勇!但这是我看过的最不萎头缩脚的日军镜头描写!就凭这个四星值了!
李幼斌同样是05年,又演李云龙又演朱怀冰,竟然没有出戏感
还是高一的时候学校强制组织去看的...不过还行
至于郝梦龄,出来太短,根本还来不及形成性格。卫立煌完全是个摆设,没有任何的特点,和八路谈判的时候,居然说“我知道我方是毫无道理的。”可能吗?一个国军上将和八路军谈判,一上来先承认自己毫无道理,假得太没有逻辑性了吧?他是来谈判的还是来认错的?
太难受了,小学和全校同学在操场看过,然后刚在电视上看到片段才确定了片名,这个国的主旋律电影基本上都够恶心人的,一点艺术价值都没有,还非要拍,还非组织别人看,一个全方位的mindfuck,不说了每次在电视上看到那些人装模作样背恶心死人不偿命的台词我都想吐
刚上大学军训时就集体在北操看这部电影,辉哥一只独袖飘荡荡啊
家辉的独臂神刀…
最后一次党课看的,氛围很好,相比于近年来主旋律的微叙事,这部很大气,开头航拍,结尾收束在名将之花葬在太行山上缺点是情节太散,PPT式的走马观花串了一遍大小战役,作为历史教育片是够的。
摄影相当不错啊,很多镜头效果挺棒的,特效也很不错,不炫技,想不到华龙公司这么厉害。剧情上总体不错,有些地方挺说教,而且深入刻画不够
当党争和意识形态遮蔽了真相的时候,抗战史就会难以下笔。
这个电影都把我看哭了啊!我是多爱国啊!
晕,这是初中去长乐军训时,晚上的娱乐节目,看的就是这本
主旋律色彩和个人崇拜气息太浓
没过分脸谱化,国军倒也凑合。
可以看看。还行
记得之前有人跟我说,宁愿看100遍《小时代》也不愿意看两遍《一条安达鲁的狗》,如今我终于能够理解她的心情。最讨厌这种表面的宏观叙事,只是单纯的在讲大事件,大抗战,却是忘了人和故事才是电影中最重要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