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歌

Song of the Sea,海洋幻想曲(台),Le Chant de la Mer

主演:大卫·罗尔,布莱丹·格里森,丽莎·汉尼根,菲奥纽拉·弗拉纳根,露西·奥康奈尔,乔·肯尼,帕特·绍特,科姆·Ó·斯诺代格,利亚姆·霍里卡恩,凯文·斯耶斯卡斯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丹麦,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语言:英语,爱尔兰语,苏格兰盖尔语年份:2014

《海洋之歌》剧照

海洋之歌 剧照 NO.1海洋之歌 剧照 NO.2海洋之歌 剧照 NO.3海洋之歌 剧照 NO.4海洋之歌 剧照 NO.5海洋之歌 剧照 NO.6海洋之歌 剧照 NO.13海洋之歌 剧照 NO.14海洋之歌 剧照 NO.15海洋之歌 剧照 NO.16海洋之歌 剧照 NO.17海洋之歌 剧照 NO.18海洋之歌 剧照 NO.19海洋之歌 剧照 NO.20

《海洋之歌》剧情介绍

海洋之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一个风景如画的海中小岛,小男孩本(大卫·罗尔 David Rawle 配音)和怀有身孕的母亲布罗娜(丽莎·汉尼根 Lisa Hannigan 配音)渡过了最后一个快乐而难忘的夜晚。不久后,妹妹西尔莎(露西·奥康奈尔 Lucy O'Connell 配音)出生,而母亲却撒手人寰。转眼过了六年,他们的父亲康纳(布莱丹·格里森 Brendan Gleeson 配音)始终未从丧妻之痛中走出,而充满幻想的西尔莎偶然发现妈妈留下的贝笛,结果险些溺毙大海,最终导致奶奶强制性地将两个孩子带离这座小岛。兄妹俩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他们在街道游走的时候,意外遭遇了三个奇怪的小精灵。他们希望借助“海豹女”西尔莎的歌声回到故乡,神奇的冒险就此展开…… 本片根据爱尔兰的民间传说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死神先生倾听你心精豆儿大话修仙她是拉莫娜永无止境美哉琉璃:巧匠大比拼第一季偶像大师灰姑娘女孩剧场第四季勇士们说客休假吸血鬼检察官大清风云灵媒缉凶第四季逆境追凶良医第六季狂怒十胜节金都窃听风云3卧虎德凯奥特曼特别总集篇③站起来啊德凯夏至日德州风云之我是一条鱼失踪的女人东宫毒皇家律师第一季罪案终结第七季安妮日记灿烂的风和海地底怪物

《海洋之歌》长篇影评

 1 ) 《海洋之歌》: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没有什么比依靠的失去带给人的伤害是最大的了,没有什么比一个家庭失去了女人更带有毁灭性了,女人是连接家庭成员的纽带,是整个家庭的核心,而当失去了这个核心以后,整个家庭的故事就开始变得悲伤,而电影正是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

电影用一个简单的二维动画刻画出了一个充满寓意与悲伤的神话故事,在那富有想象力的画笔之下,勾勒出来的场景有一丝聪明与机智在里面,但又有大胆的铺陈与想象横置在里面,不但解构出悲伤故事背后那充满对爱与等级的存在,也挥洒出炫丽无比又复杂混乱的内心世界。

那种带有后现代风格的绘画彰显出了导演对于动画反应内心世界的描写,用一种有别于传统动画的画风在一个充满3D动画的世界里又重归传统,这种内心狂妄但又十分严肃的行为风格所诠释出来的故事,充满了对社会陈腐的狂妄,但又充满了对温情故事的尊重,导演看重的是在这个纷乱的世界里所呈现出来最真实最动人的情感,他所抓住的是最能够反应出真实的内心变化与对感情盲目的伤害,借助神话传说来折射社会的陈腐,用事实真相去改变原有不可能存在的等级制度,爱并不能冲破一切,爱只是带给我们想要冲破界限的勇气,当现实与取舍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原来爱竟然是那么的脆弱与让人痛苦。

电影里没有幸福,从一开始导演已经树立了这样一个核心宗旨,一切都是源于一场悲剧的发生,不可能融合在一起而组成家庭的人们,必定有一个人会默默离开,没有什么理由,但理由又是那么的不可忤逆,从一个美好的祝愿开始,一步步演变成了一个毫无理由的怨恨,那就是母亲的离去带给自己的那种无助感与孤单,而变相的迁怒在了妹妹身上,这种细腻感情的变化看似不可理喻,但又始终有磨不开的人性在里面,导演深刻的抓住了这种细腻感情的描述,一步一步的引导出来了故事感情发展的线索,通过孩子们的痛苦与不可选择的无奈来展现出蕴藏在内心深处的爱与原谅。

导演对于绘画的运用就是基于一种对童真孩子们的想象来创作出来的,它一方面表达了孩子对于整个陌生世界的认知,也对充满幻想与恐惧的世界发散着自己童真的想象。

电影里的这一场冒险是混乱的,混乱的只有添加神话故事来满足对冒险这种故事的诠释,用神话来诠释两种身份地位不同的人是怎么进行相互牵挂与彼此不离不舍的这样一个过程的,导演用兄妹之间的感情来折射身份地位不同的男女之间的爱情,不得不说增添了许多对纯真感情期望,也暂时的放弃了摆在眼前的现实,每个面对现实的人都是痛苦的,就像电影里所描述的一样,把所有痛苦都剥离出以后人就会变成石头,是的,人的感情就是诸多痛苦混合在一起的复杂体,除了痛苦以外人们不存在其他的感情,导演其实就是想要反应出这个社会缺少快乐这样一个主题,难以冲破的等级界限与原本自私冷酷的人性,泛滥的感情只会让人们更加的痛苦,而想要剥离出这种痛苦,人却都会变成如同石头一般的毫无感情。

当然,故事还是基于爱尔兰的民间神话故事,它反应出来的是一段兄妹之间的感情以及拯救各种困就于痛苦的精灵,让世界重新找回往昔的容貌,而真正的了解自己面对现实时所需要做出的抉择。

汤姆.摩尔用几何图形的构造突出动画带给人们那尖锐敏利的感受,他那具有规则图形的解构用锋利的棱角抵抗着对外界的不满,他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也极具有动画特性的代表,用圆形突出温柔善良,用角形代表自私抵触,让图形与图形在变化之中来牵引着感情与剧情在一步步的改变,不得不说这种相对大胆的画风一方面能够突出自己作品的强烈个人风格,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导演对于自己的动画作品在表达寓意与情感上的独到与别具。

我们看这部电影,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导演对世界那深深地不满,他似乎看透了人不可能去改变世界的本质,也充满了对世俗枷锁牵绊的愤懑,但人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从而故事只会存在一个不完美的结局。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从头到尾,从开始到结束,我们从故事里看不到充满光明的结果,只会挣扎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里自暴自弃,我们从写意的画面里能够体会那种象征茫然的意境,在那复杂凌乱的画面里充满了对认知的混乱与对感情的茫然,你去看每一帧画面,去感受每一幅图画背后的感受,都存在于一个空寂的灵魂里表达着面对世界的无助,电影里面充满了对痛苦的表达,你发现不了一丝快乐,你能够发现的只是电影里充满的是最真实的感情,而在这感情里面还是会选择茫然的未知。

 2 ) 真相不恒久,承诺已老朽

当我喜欢一部电影时,我总发誓给它最好的影评。

《海洋之歌》算不上我最中意的电影,我也给不了它最好的影评。

但它在某些瞬间打动了我,这种忽隐忽现的感动促使我写这篇影评,这些瞬间是关于真实人生的艰苦和难熬的,主要体现在了两个配角身上,也是这部电影“反派”:女巫玛查与她的儿子麦克·利尔。

     写光明童话的影评总是这样艰难,我无法确信光明真的存在,在人生大部分的时空里,我们主要做的就是对抗黑暗:世界给予的黑暗、考验与内心的脆弱和失衡。

黑暗是我们真实的处境,是我们真正所处的时空。

《海洋之歌》是一部表面看起来光明简单的童话,关于一群濒危灭绝的精灵,关于它们逐渐被控制和被城市化吞噬的生活;但在光芒与诗意的表面,我依然捕捉到这部电影那一丝黑暗与凉意,人的垂死挣扎和对命运的无力反抗,玛查与她儿子的绝望——就是这一丝微妙的黑暗对整部电影进行了非凡的折射与对比,使这部动画电影变得并非表面那么简单,它反射出了这个故事本身所具备的多角度的生活哲思和光怪陆离的人生作为。

     它不仅仅讲述一个靠一首歌和一件外套就能战胜世界的童话,也不仅仅局限于孩童天马行空的白日梦,它指向了我们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痛苦与挫折,我们该如何与这些重要情绪与经历相处,相处方法本身成为了一种哲学和智慧,也成为一种缺少选择的选择。

     我前几天做了一个梦,人们围着一个海而坐。

其中一对父母失去了他们惟一的孩子,他们悲痛万分,跳进了海里,不停地哭泣,不停地游着,慢慢我看见他们的手变成了鱼鳍,他们不得不适应冰凉的海水,化成了悲痛而沉默的鱼。

这是他们无法承担的命运,在巨大的挫折下他们只能畸变为麻木的鱼类,抛弃了人类的记忆与情感,只懂顺着酷冷的河流向前游。

围观的人只能围观——我们任何人都无法把别人拯救出他们自己的命运,这是个基本常识。

后来一条鲨鱼游了过来,轻易就将他们吞噬了。

一段悲剧,一个家庭就这样覆灭了。

     梦醒时我震撼了很久,震撼于命运无法假于他手,震撼于人生确有伤痛与重挫令人无法承受。

强势的生活随时都可能更改生死,将我们从精明的人变成盲目的兽类。

这个梦和潜意识清醒地指出了生活与人格的脆弱性与局限性。

梦是暗的夜,它拥有着那些我们不愿意醒来的真相,浮沉着我们无法超越的生死界,而就是这些,恰恰与《海洋之歌》在某些截面上贴合。

     女巫玛查的选择      巨人麦克利尔失去了他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他悲痛万分,日夜哭泣,泪水汇成了黑色的海洋。

爱人的失去犹如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它引发了一个家族的沦陷与枯萎。

他的母亲女巫玛查(有没有人发现玛查各方面都跟宫崎骏《千与千寻》里的汤婆婆很像?

导演自称也是宫老的粉丝)心如刀绞,却无法拯救他于这悲痛,她于是用魔法吸取了他的悲伤和哭泣,把他变成了一尊巨大暗沉的石像。

石像是没有情感的,因此就没有了悲伤,这样麦克就不会再伤害自己了,他可以日夜麻木地这样站着海水里,不再哭泣也不再发声,风吹日晒,直到生命被悄然耗尽。

女巫玛查法力无边,但她也无法替代儿子的命运,惟有攫取他的感情来阻止他悲痛。

这是一种对生活过分和过度的控制和操纵,没有人能彻底控制得了生活和命运,玛查却在努力做到这一点,过度的控制令人麻木僵死、成为石头,这本身就是对控制的无声反抗与讽刺。

“我实在受不了看见他那么悲痛,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他好”,玛查对随后而来的本和布罗娜兄妹说。

在跟本的对话中,玛查解释了她试图对抗命运和生活的这一套方法:“悲伤、愤怒、暴躁、忧虑、消极都是无用的感觉,没人需要它们,它们只会对你的身心不利,我知道怎么做才是对你最好的,我可以运用魔法把它们从你体内吸走,这样你就不会感到不开心,你就只会开心。

”      魔法把人逐渐变得麻木,他们在放弃基本情感的同时也被慢慢石化,最后成为像巨人麦克那样的僵石,不论时间流转,不问爱恨情仇。

人为了压制和消灭极端负面的情绪而放弃感情,变得麻木和健忘,等同于自我麻醉和自杀,他们失去了活力和反应。

玛查就是运用这种办法来对抗生命中出现的那些重大挫折。

当她愤怒时,她就赶紧使用魔法瓶子吸取自己的愤怒(很像吸毒),之后她会感觉好一点了,忘记刚才发生的不开心的事,但也因此被石化。

在本遇见她时,她自己的下半身已经成为石头,成为没有任何感觉的半僵尸。

     这就是这部童话重要的哲思与惊悚之处:你试图对抗命运,试图化解无法化解的悲伤,就只能以失去知觉(类似断肢)的方式去舍弃这一部分情感,而这种舍弃本身就等同自残自毁,你渐渐失去一切感知,变得麻木、机械、沉默。

一个失去感知的人如同行尸走肉,有何意义?

悲伤、失去、愤怒这些是生活不可切割的一部分;血肉之躯会哭会笑,本就如此;生活有喜悦,也会有无法化解的悲哀,这是它的本质;你试图割掉它们,也将割去自己的一部分血肉,丧失一部分的生活触觉。

情绪与感知会伤害我们,但它们也会安慰我们,它们是我们生活的记忆和意义。

人终究会老会死,缘分终散终灭,痛苦是生活的关键答案,也是我们重要的经历,它成为你的力量也成为你的黑洞,无论以哪种形式存在于你的体内,你都必须跟它同来同去共生死。

     你无法拥有完美无缺的人生      玛查没有更好的办法对应付儿子铺天盖地的伤痛,她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拯救自己,她只能摸索这一套“石化”的方式来躲避痛苦,缓解当下的处境。

面对无常又无法改善的命运,她惟有用这种麻醉的方式来延缓它的崩盘。

与之相同的是,本和布罗娜也失去了母亲,母亲的消失和离去构成了他们生活刺眼的缺口、他们父亲消极和痛苦的根源,他们必须要学会跟这伤口相处,必须接受这致命的缺陷。

童话让海豹精灵布罗娜穿起了精灵外套,开始唱歌,这神灵的歌曲终于拯救了被石化的众人,领导精灵们和玛查母子获得解放。

幻界令主人公释怀,与往事和解,结局皆大欢喜。

     其实,再厚的外套也无法抵御人间的寒冷;一曲歌谣也无法拯救世界。

活在真相里的人们只有接受真相,才能另辟生活的出路。

     “真相不恒久,承诺已老朽”是这首海洋歌谣里的两句,“The truths will never bear ; The promises of old”,这是这部电影中惟一出现歌词的几句,在我看来这两句才是解决的方法。

当认知到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人无法去追求恒定的真相与事实;不要执着于求索一劳永逸、适用千古的答案。

人会变,关系也在变,没有永驻的承诺,也没有不变的缘分。

眼前所见、现在拥有;将来不会见,未来也不会再有。

我们的生活不会永生永固、无法完美无缺,人只有接受,才能与生活和命运和解(其实这些都是宗教中典型的思维,世界三大宗教都承认命运的无常,它指导人们第一是接受(忍耐);第二是放下(解脱),来试图解决生活中那些已经无法解决的问题。

汤姆摩尔的动画系列充满着宗教式的生活观与世界观,他还会在背景中画上很多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偶像。

宗教气质与思维方式是汤姆摩尔动画值得注意的一个特点)。

     《海洋之歌》的导演汤姆摩尔也指导了精致绝伦的《凯尔经的秘密》,但《海洋之歌》却显得深沉和诗意了许多(虽然它的节奏略显漫长和迟缓),它在过硬的手绘画风和惊艳无比的构图和配色下,蕴含了深层次的生活哲学;在华丽工整,严密对称的几何绘画下(严谨讲究的构图,有镜头感的画面切割比例,绚丽色彩的配染、使用线条来完成和支持画面、表达层次感等特点也同样在《凯尔经的秘密》里可见),具备深刻的故事内核;不仅有着阳光的表层,也有它黑暗的边缘,有它痛苦难耐的故事情节;正是这黑暗和真相的镶嵌,才令它与众不同、富有质感,在童话之上更上一层楼,对现实人生和成人世界都有敏感的喻指和深刻思考,承认了人的局限性,也蕴含宗教哲学(这与《凯尔经的秘密》一脉相承)和教育意义。

就是因为有局限性,所以人要学会放弃一些执着;教会孩子们不仅要靠幻想缓解生活的挫折,也不要一味躲避痛苦,心胸狭窄者一生痛苦,宽容他人和自我的境遇,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和自由。

     每一个动画导演都在影像中寻找着自己的出路,要拯救自己的主人公,也要建立童话的逻辑感。

像宫和汤姆这样制作面向不同年龄层动画的人,童话也必须首先承认现实生活,才能引导成年观众进入,获得广泛的肯定。

宫崎骏后期的动画趋于迷茫与幻灭(尤见《起风了》和《借东西的小人阿丽埃蒂》),他的完美主人公们无法解决具体的人生困境,只能甩手离去;而汤姆摩尔则试图用神学上的很多思辨来化解极端情绪与不幸经历。

宗教是因磨难和困惑而产生。

当人的情感和理性无法安放与接受这些挫折和现实,才诉诸于宗教与信仰的安慰与支撑。

宗教本身是一套高深的哲学,它看得见人的边界,指导人去超越有限的生活。

绝望把人变成顽石,信仰可使人复活,心思一变,绝处逢生。

汤姆摩尔用一首唯美的歌,扭转了心中的恶魔和固执,攻破了坚硬冰冷的石壳,为自己的童话开辟了全新的生机,也给了观众更可信更成熟的希望。

(注:由于豆瓣影评无法插图,该影评的图文版我将在自己的日志里发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移步阅读。

署名党阿飞,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豆瓣电影”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违者必究!

 3 ) 我的妈妈是水中仙

看完《海洋之歌》后,海豹仙女的传说使我回想起同样以这则民间童话为伏线的2010年爱尔兰电影《Ondine》,Ondine意为"她从水中来",电影中译为水中仙。

这才醍醐灌顶原来西欧北欧诸国,人和海洋生物发生爱情的民间故事是如此经久不衰,生生不息地被重新演绎。

在传说中通常是这样的套路:可以幻化成人的海豹仙女在人间嬉戏时被岸边的渔夫爱上,他迷上了她的美丽,想把她永远留在岸上,就把她的海豹皮偷了藏起来,这下子海豹仙女只地唯唯诺诺做起他的妻子,虽然也享受到了人间的天伦之乐,但命运注定在某一个与神约定的深夜,她将再次穿上海豹衣重返无牵无挂,自由无拘的大海深处。

海豹仙女传说仿佛就是七仙女下凡被偷走羽衣的另一个异国版本,人仙两边各有缺点,一个是轻慢思凡,一个是自私卑琐,结局都是缘分散尽天人两别,站在哪方角度看这个神话都显得有些不近人情,显得过于悲伤了。

然而豆瓣短评里也看到有豆友说这则故事也变成对于失去母亲的儿童一个善意的谎言,因为母亲是桀骜不驯的仙子嘛。

这则悲情故事似乎有了现实作用。

《海洋之歌》要讨论的内容显然与爱情无关,即使有也是一笔带过。

在动画开场时,海豹仙女布罗娜已经是个金发男童的母亲,正身怀六甲准备和朴素憨厚的丈夫康纳迎接下一个孩子的到来。

我们不知道她的爱情缘起,只知道在神秘的夜里她遵循了上苍的暗示选择了消失,唯一能留下的讯息是作为一位母亲的恬淡气质。

这部散漫可爱的影片并没有《辉夜姬》中关于少女罪与罚的辩证讨论,更多的是带出了一份关于亲子关系中放手与释然的治愈。

影片的主体情节是海豹后裔兄妹本和西尔莎的冒险故事,没有妈妈的小姑娘西尔莎在爸爸温柔的宠溺和奶奶霸道的爱中逐渐成长。

父亲康纳是个粗壮的老实人,虽然爱着小女儿西尔莎,却仍然在女儿生日这天情不自禁感怀,这一天也是妻子的”忌日“啊,不善表达的他尽力在灯塔上守护一对儿女,所以面对奶奶针对居住条件的苛责也无话可说,只得把一双女儿无奈地托付给城里的母亲,以求他们远离这片充满魔性的海岸;开着小汽车风卷残云哼哧哼哧从城里来的奶奶就更矫枉过正了,为了避免伤感的事在孙辈身上重蹈覆辙,铁面教育显然是不可避免。

选择回家的奇妙征途上,兄妹两人遇到了各种各样神奇的人:被吸走灵魂变成石头的精灵,邪恶的猫头鹰女巫。

小海豹仙子西尔莎能力有限,尚未学会说话,天赋也尚未全部开启,但依旧靠着一份仙气儿吸引了视她为救世主女神的精灵。

围绕在兄妹身边的每一位客官都被笼罩在一层隐秘的束缚之中,精灵失去灵魂的自由,猫头鹰女巫在丧子之痛下决定告别喜怒哀乐,把它们全部锁进被施了魔法的瓶子,西尔莎在漫漫路途中也日渐衰弱。

这简直就是悬崖上的金鱼姬长大后的后传。

半人半仙的孩子拥有如此奇妙的能量却又如此柔弱,真的适合留在这个人人都习惯了懦弱逃避,痛苦难以消化的人间吗?

抑制真实情绪的邪恶猫头鹰母亲与化泪为海的大力士儿子,和奶奶与主人公爸爸的关系是一对微妙的参照。

影片中作为人类的西尔莎一家,有着东方式的饱含着悲凉哀悯的细腻感情,对家庭圆满的委曲求全。

从奶奶危机感下的控制欲,到爸爸为了保全女儿的不相离,将象征回归家园的海豹衣怒沉海底,直到最后一刻在悬崖边与海豹妈妈布罗娜的最后永别,西尔莎一家都是选择成为不放手的那一方,成全都还要作为仙子的妻子来给。

在一部西方动画电影里出现这种对家庭温暖有着卑微诉求的人物形象真是稀有。

作为影片中亲子关系隐喻的另一边,海豹妈妈只说了一句如果我把海豹衣带走,她就不会和我们的世界再有半点联系,然后白色的海豹衣就轻飘飘在她手里化作烟云溜走。

作为母亲,真的有可能割舍掉母子亲情么?

当然不可能,所以她是用来成全人类的仙嘛,但仙也有自己的欲望,活得比人更超脱,自然承担了放手的角色。

以儿童视角开启的儿童故事,自然也是用儿童的歌与笑颜作为治愈心灵的主料。

也许西尔莎自己是不懂何谓离别,何谓心碎,何谓追逐自由的,是幕后那些渴望被治愈的大人借着儿童的力量让她将万物复苏,将生灵解放,让悲伤逆流。

承载着希望的少女西尔莎是这则童话里的小小救世主,成年人难以做出的选择,难以挑战的命运交到她手上做个终极了断,因为儿童尚未有太多私心杂念与利益取舍的矛盾,她们只想着和谁在一起更开心。

保佑她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风浪之后,只愿她走下仙坛,做个普通女孩。

==========================《海洋之歌》比较亲切的一点在于导演的榜样是宫崎骏,所以文本信息都是含情脉脉的东方式神韵。

梦幻的色彩和优质的作画无需多余的褒奖,精致的手绘背景足以媲美艺术品,让我想起《机械迷城》的美感。

人物造型则有点想中国的80年代美术片,圆头圆脑,眼睛灵动的西尔莎倒是有几分像《雪孩子》里的小兔子。

这部电影到噶闹猛的美国电影学院奖参加比赛显然是不公平,也没必要去纠结结果的一件事啊。

因为评委们只喜欢”打打打打,热血热血热血“。

以及他们的孩子能不能沉下心看这部电影。

他们一定不是电影里这样的家庭吧,呵呵。

 4 ) 海洋之歌

  这是一个貌似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但其实是充满爱与责任的一个故事。

在这个3D 大行其道今天,这种清新手绘的动画片,把人不经意带入儿时的记忆,一帧帧精美的图画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美妙绝伦的画面,鲜活的人物和充沛的感情。

  这是一个以悲剧开始的故事,灯塔守护者和他的两个孩子独自居住在海崖上,哥哥本对妹妹西尔莎百般讨厌,多方刁难,而老实的父亲却对小女儿爱护倍至,也不过多地指着儿子,让我们错以为哥哥本是一个蛮不讲理缺乏管教的自私的小男孩,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逐渐了解到原来是妹妹西尔莎的诞生,似的哥哥本失去了母亲,他把这种责任强加在了对妹妹的厌恶上,父亲对母亲的事情三缄其口,却整日精神萧条,酗酒度日,让小男孩本倍感孤独。

  故事进行到这里,一切都是以压抑的情感为主,虽然画面很精美,但是心情却很郁闷。

一次偶然的机会,妹妹在父亲锁着的箱子里找见一件白色的外套,下海变成白色的小海豹与海豹们嘻嘻,却因此让祖母更不放心,于是强行将孩子们带离海崖,带到大城市都柏林,而哥哥和妹妹不适应城市的生活,伺机从祖母的家中逃离出来,哥哥执意要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回家的路上的千难万险,哥哥本逐渐了解到妹妹的不凡身份,对自己的妹妹态度也有了改变,路上他们遇上了跨海游过来找他们的大狗,小伙伴们高兴地踏上回家的路,但妹妹却被女巫的猫头鹰抓走了,哥哥本毅然踏上救出妹妹的路。

一路上,他经历了许多只存在于妈妈讲的故事里的事情和人,精灵、巨人、长胡子老人,在胡子老人的指引下,他找到巫婆的老家,和大狗一起战胜巫婆,救出了妹妹西尔莎。

  故事并没有得以完结。

本在救妹妹的过程中,了解了女巫是因为不忍心巨人儿子的悲伤,用巫术吸收了他的情感,将他化作一座大山,从此陷入迷途,误认为世间的悲伤源于复杂的情感,于是她利用魔法吸取了许多精灵的情感将他们都变作冰冷的石头。

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妹妹西尔莎的歌声才能解除魔法,释放情感,而此时的妹妹因为没有白色海豹服的保护,已经病得奄奄一息了。

哥哥本不顾父亲发对,纵身跳入冰冷的海水中,在海豹们的帮助下找到白色的海豹服,挽救了妹妹的生命,并鼓励妹妹唱歌,用歌声释放了被困在岩石中的精灵们的灵魂,包括迷途知返的女巫和他的巨人儿子,欢快的精灵们融入到五彩斑斓的彩霞之中。

而妹妹则是因眷恋父亲和哥哥,毅然脱下海豹服,选择当一个普通孩子,与父亲、祖母、哥哥过平凡人的生活。

 5 ) 那个看完《海洋之歌》不肯离开的小孩

差点就错过奥斯卡提名的动画片《海洋之歌》,这部电影制作很久,发行方不是大公司,国内没有什么有力的宣传,完全淹没在同期电影中,排片少得可怜,加上很多人可能早看过英文版的盗版。

真是可惜。

《海洋之歌》开场几分钟,第一排的熊孩子,就一直闹啊闹啊“不好看,不好看,我要回家。

我要回家~”我内心的火苗腾腾腾地烧,一度要冲到前排制止他。

纠结一番,忍住了!

渐渐地,周围安静下来,悲伤、惊喜、危险袭来,音乐响起,那个孩子完全进入了角色,脱口而出的感叹、惊呼、哼唱,像是B站助攻的弹幕,像是天使的羽毛,说不出的温馨,我的整颗心就像绿缎子似的柔滑。

电影散场,孩子不肯离开,合着尾幕音乐起舞,跳啊跳啊,那浑身啊,都是闪亮闪亮的旋律。

 6 ) 凯尔特传说的冠上明珠——海洋之歌

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动画电影-《海洋之歌》,精致的传统手绘辅以柔和的色彩,简化的人物形象与浓郁的故事背景相得益彰。

传统手绘方式通过导演汤姆·摩尔生花妙笔般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当代动画艺术的新高度。

种种的隐喻,又让影片更加耐人寻味。

观影过程完全陶醉其中,就像是儿时聆听妈妈讲的睡前故事一样。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爱尔兰都是一个小国。

然而,它们却是世人皆知的文学大国,孕育出许多伟大作家,以及脍炙人口的爱尔兰童话。

这与它们的民间传说、习俗和歌谣息息相关。

《海洋之歌》的创作灵感也是基于此——汤姆·摩尔与孩子在西海岸度假时,在海边见到了海豹尸骸,渔民因渔获减少而捕获海豹,加上他正读着的一本书《海中人:寻找海豹传奇之旅》,也使他想起海豹象征逝者的灵魂,想到人们失去了对于大自然和传统的尊重,就此构思了这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爱尔兰小岛,四岁的小男孩本和怀有身孕的母亲渡过了最后一个难忘的夜晚。

母亲刚怀下妹妹西尔莎,便撒手人寰。

六年后,两个孩子的父亲康纳因为多年的悲伤已经满目疮痍,而西尔莎从生下来就不说话。

奶奶让孩子们到都柏林同她一起生活。

兄妹俩无法适应城市生活,在街道游走时,意外遭遇了三个奇怪的小精灵…不同于导演前作《凯尔经的秘密》,本片更能捕获观众对于凯尔特传说的认知,有力的情感为故事提供了支撑。

以兄妹的冒险精神来拉近他们原本疏远的关系,哥哥从一开始就视妹妹为怪胎,处处刁难,不过他最终被路上的险恶和妹妹的真善美唤醒,担当了兄长的责任,这也是母亲的临终教诲。

这些对于儿童观众来说,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心灵的成长。

这些故事听上去并不像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那样美好,但足以激起孩子们的想象。

全片随处可见凯尔特传说的踪迹,“海豹女”是贯穿始终的灵魂,西尔莎就是最后一个海豹女。

片中并未展开解释海豹女的背景,但熟悉传说的人都知道它们。

相传,海豹女居住在爱尔兰岛最北部的多尼戈尔郡,以及苏格兰的奥克尼郡和舍尔特兰岛附近海域,外形与常人并无二致,但体外裹着一层光滑的海豹皮,使它们能够在水中自在遨游。

上岸便会褪皮藏之,变为美人。

豹皮丢失,它们就回不去海洋,一旦找到,就会毫不留情地重回大海。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片中为什么康纳要将海豹皮藏在箱中,他是不想重蹈覆辙,想要把女儿留在身边。

这是影片对于父女情的刻画,西尔莎不仅是海豹女的延伸,对于父亲,更是血脉的延伸,和失去妻子的一种救赎。

导演将背景放在1987年的爱尔兰,绝对是有童年烙印在里面的。

故事应该发生在多尼戈尔郡,前文提到过,很多海豹女的传说大都发生于此。

并且,本的房间中有一个“Dúnnan Gall”的音标,我们可以假设地点发生在多尼戈尔西北海岸的某处灯塔。

片中交代过,奶奶家是在都柏林,包括出现了地标茉莉·马龙的雕像。

途中,本写过“Benbulben”这个单词,这正是从多尼戈尔到都柏林的必经路线。

至于电影发生的年份是1981年和1987年,这也与汤姆·摩尔的童年时代相吻合。

除此之外,片中的巨人麦克·李尔也是爱尔兰传说中的海神之一,可他为什么会哭呢?

片中也没有给出明确解释。

传说中的说法不一,最常见的一种是说他妻子芳德离开了他,与救命恩人库丘林私奔。

导致麦克·李尔哭成泪仙儿,眼泪填补了海洋。

在电影中,他的母亲“猫头鹰巫婆”玛查只好将他变成石头,形成了一个岛屿。

玛查是凯尔特神话中象征战争与死亡的女神,时常化作猫头鹰。

不过在传说中,玛査与麦克·李尔并不是母子关系。

只是导演在编撰剧本时,将两者虚构在了一起。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奶奶/渔夫康纳与玛查/麦克·李尔互成镜像。

仔细想想,不仅外形,他们的心理特征也如出一辙。

麦克·李尔和康纳两个人都因失去爱人而消沉,最后在母亲的“干涉”下,变得一蹶不振。

奶奶和玛查的人物塑造最为相似,就连海岛上的老轮渡管理员也曾在背后骂她“老巫婆”。

这些细微之处,可见编导的用心良苦。

无论是古老传说还是当代现实,人与人的关系何尝不是 “惊人的相似”呢?

当然,最有意思的是片中那些小精灵,它们都被描绘成了小老头,而不是挥翅膀的女孩,这也是凯尔特童话的特色 - 苏格兰和爱尔兰都有小精灵。

我曾经看过一部迪士尼在爱尔兰拍摄的早期童话片《梦游小人国》(1959),里面就有小精灵们在林中跳着猎狐舞的优美场景,它们几乎都是老头装扮的小人。

这样看来,电影中的男女老少都有体现,汤姆·摩尔也是通过这样的处理,让各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够从中产生情感共鸣,每个观众或许都能从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

成年观众能从中看到对于家庭和保护家人的使命感,同样也是积极向上的。

《海洋之歌》之所以适用于所有人。

是因为它既没有好莱坞动画那样俗套的情节,这与爱尔兰人坚守自己的传统不无关系。

更因其能唤起大家关注传统文化的初心。

这样看来,国产动画确实还存在很多硬件和软件上的不足,任重而道远。

希望将来国产动画能在“外表俏”“心里美”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7 ) 神奇的冒险

这是我目前为止看过的最美的动画,历时十年的项目,逐帧手绘,视觉风格上完美的融入了浮世绘、工笔、水墨的元素,空灵优美的配乐,一场如梦如幻的童话仙境之旅,唤起人心中所有的美好。

不仅故事完成的好,而且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真是极致般的视听享受。

画风好美,画面一级棒,配乐也特别好听。

如果去电影院里面看的话,听见与视觉会更美,更享受。

 8 ) 揭秘影片疑问必须从爱尔兰神话说起(轻微剧透)

《海洋之歌》故事中给我们留下了好多疑问,比如麦克利尔是谁,他怎么就哭得这么伤心?

海豹女妈妈为啥不能唱歌而必须西尔莎唱何解?

玛查又是怎么回事儿?

等等诸如此类问题,要说清楚这些恐怕不是一篇文章能解决的,但至少我们通过了解电影里的神话来源可以解释一些。

     2 地理及历史:   先要介绍下地理及文化,我觉得这是有必要的有助于了解,先说爱尔兰神话是啥,他是凯尔特神话的一部分,那为啥不直接说凯尔特神话,其实是这样的凯尔特实际上是指(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法国一小部分地区),因此凯尔特神话的故事内容也很庞大。

     1:神话来源:   凯尔特神话(Celtic mythology)是广泛流传于欧洲的古典神话,在欧洲与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并列。

早期的凯尔特人保持了多神和自己的宗教结构,后来很多神话故事受到了古罗马和基督教影响 。

在很长一段时间凯尔特神话只能通过口头流传,所以一个故事有许多版本,同时很多凯尔特著作因罗马帝国销毁而流失了不少精彩的内容。

本电影中主要来自凯尔特神话中爱尔兰神话故事多一些。

     3:爱尔兰神话故事   前面说了爱尔兰神话故事是凯尔特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那爱尔兰神话故事有哪些内容呢,爱尔兰神话主要是盖尔人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三部故事分别是:   1、达努神族的往事和深海巨人族的斗争(Tuatha Dé Danann against Fomorii),   2、库丘林等英雄为主的阿尔斯特传说(Cuchulainn and other Ulster heroes),   3、芬恩与费奥纳英雄们的传奇故事(Fionn mac Cumhaill and Fianna)      4:影片中神话人物   Mac lir(麦克利尔):他是爱尔兰神话故事中的海洋之神,上任海神里尔之子,他除了海神的身份外还是一名优秀的魔法师。

他的妻子是芬德(Fand),儿子是玛那威丹(Manawydan)      Macha(玛查):命运与战争的三女神之一,人们经常将她与摩莉甘和尼曼相提并论。

她的名字象征着“战斗”与“愤怒”,并有着“红发的玛查”的别名。

     Selkie(海豹女):据说,他们在水中游泳时才穿着海豹的皮,到了陆上以后便会变成非常漂亮的美人。

他们脱下的海豹皮如果被人偷偷拿走并藏起来的话,那么他们便无法回到海里了。

可是即使在水的妖精中都算是难得温厚的他们是绝对不会对将其豹皮藏起来的人们使用暴力或进行咒杀的,他们会和那个人一起生活并结婚。

Selkie似乎也太过于温驯了。

可是之后一旦他们找到海豹皮,便会决不留情地马上回到海里。

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温厚还是冷血!

     5:影片中的故事解析   麦克利尔为啥哭?

  上面介绍了那么多其实都是铺垫,接下来才是真的解析电影   麦克利尔(海神)为什么会哭呢:这其实是因为他美丽的妻子芬德,麦克利尔深爱芬德但俩人将常为琐事儿吵架,导致其中一次芬德出走,更不幸的是芬德出走途中遇到了巨人,还记得前面介绍的爱尔兰神话故事内容么,是的就是达努神族的往事和深海巨人族的斗争(Tuatha Dé Danann against Fomorii),因此芬德遇到巨人袭击也就不足为奇了,好在这时候以英雄库丘林上演了英雄救美,于是美人爱英雄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无异于麦克利尔被带了绿帽子不说自己媳妇跟别人私奔了,我想这理由足以让麦克利尔好好哭一场了。

     兄妹俩为啥一个精灵一个人?

  影片中我们知道她有两个孩子一个是男孩哥哥ben(本恩)一个是女孩妹妹saoirse(西尔莎),影片中我们还要注意的是本在妈妈消失的时候已经好几岁,这也说明妈妈不可能必须去海里生下西尔莎,而真正原因是西尔莎不是普通孩子而是和她自己一样是海豹女,海豹女只能是女性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啥哥哥ben是普通男孩,妹妹却是精灵族了,这里还需要说明一下关于凯尔特神话中神的概念,神和巨人经常是有混血的,所以爱尔兰神话中好多神都是和巨人的混血,因此海豹妈妈两和孩子不都是精灵或都是人类也就不难理解了。

     妈妈为什么还要抛弃家庭?

  实际上影片过于含糊,这不得不提及前作《凯尔经的秘密》导演在凯尔经秘密的叙事更加匪夷所思交代不清。

到了《海洋之歌》实际上叙事已经比上一部圆润多了,好言归正传   首先:通过我们对海豹人的传说不难解读,海豹女妈妈有理由随时随地莫名的离开这个家庭,但作为2个孩子的母亲也不难看出她对丈夫还是有一些感情的(否则不至于2孩子)   其次:妈妈临走前回头对丈夫说她为了挽救孩子不得不这样做!

我们该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呢。

我们要从影片结尾西尔莎唱歌说起,西尔莎的歌曲实际上并非我们理解的精灵复活,相反是精灵们都消失,这个消失是指在人类世界里消失,回到神话国度里。

这也解释了妈妈为啥流着泪告别,她别无选择,必须从此消失。

那么这就引出了下面一个问题。

     为什么妈妈不能唱歌必须西尔莎唱?

  其实妈妈唱歌是可以的,前面一个问题说了妈妈为了生下西尔莎把她留在人间,如果妈妈唱歌可以说就没有故事了,开头就可以结束了,一唱歌所有精灵都消失包括妈妈自己,所以她还是眷恋人间生活的,因此她没有唱歌,换句话说她想逃避自己承担的责任留在人间和丈夫孩子一起生活。

但是西尔莎的诞生她知道这种生活要结束了,不唱歌会死掉的,这一点在影片结尾有交代,当ben找到白色外衣的时候,西尔莎还是没有好转,直到西尔莎唱歌才恢复健康,可以由此判定,不仅仅需要外衣,还要唱歌,唱歌是海豹女的使命,唱完歌所有精灵消失在人间......      为什么白色外衣被锁在箱子里被爸爸扔掉?

  因为父亲是知道自己妻子是海豹女真相的,也就是说他也清楚只有藏起来外衣她才不能回到海里,影片中妈妈一上来就穿着白色外套的,这里表达了这样的含义,丈夫已经相信他们足够相爱,既然相爱就相互信任而不是强行扣住妻子,后面父亲扔掉箱子证明了他知道西尔莎是海豹女早晚要向她妻子那样回归大海,所以影片中他扔箱子的时候对已经失去的妻子说“我不能再失去她,布罗娜”      关于影片结尾的理解   实际上这是一个黑暗的童话故事,以往童话故事都是大团圆结局,因为童话主要是给孩子的,因此影片比较含蓄,用另一种方式“终结”精灵和神话时代,希望我的解读对大家有帮助,如有不足之处和错误之处欢迎跟帖指正。

 9 ) 不问为什么

几部小清新动画看下来,我发现一个现实:欣赏这类动画,如果你想和大家保持审美一致,就必须学会不问为什么,只关注它的画面有多唯美,音乐有多动听。

看《海洋之歌》的时候,我试图坚持这个信念,从头到尾看完了。

可是,与此同时,脑子里还有另一个声音在不停地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啊啊啊……别的不多说了,就想请教几个问题:1.为什么本的妈妈必须要回海里?

有人说,根据传说:“当一个男人偷了海豹精的皮肤,她就必须成为他的妻子。

一旦海豹精找到自己的皮肤,她就会马上回到她海里的家。

”真像牛郎织女啊。

原来中外娶不到老婆的屌丝想法都挺龌蹉,手段都挺卑鄙。

不过,既然大家说人家有爱情,姑且当成爱情好了。

但是,为什么非得离开呢?

这个解释其实还是没有回答。

以常理来推测,如果当初是被迫嫁给偷衣服贼的,找到衣服后,“性本爱丘山(大海)”的海豹精当然是要回去。

就像女大学生被贩卖到农村后没一个乐意的一样。

可是,从片中看,母海豹精是爱男人爱孩子的,她给出了一个理由:这样才能救孩子。

2.那,为啥这样做才能救孩子呢?

必须到海里生?

好像不是。

他儿子那会儿都好几岁了。

要么就是男孩可以陆生,女孩就得海里生。

汗……3.生完孩子,为啥她又不管,推给丈夫?

说起来,织女的老公也是挑着俩娃,但织女是被迫的。

她的孩子是普通人,没法跟她回去,再说天庭也不要。

而海豹女应该知道女儿也是个海豹仙。

结局时她还准备带走女儿。

既然如此,当初把孩子留下是为何?

如果是不想看到老公伤心,那后来又何必要上演那出带走的场景?

4.小海豹仙为什么热衷于给哥哥找麻烦?

小男孩算是全片最正常最可爱的人了。

还很有心地画了地图坐巴士要回家,谁知道妹妹半路非要下车。

我本以为她有什么神力,知道捷径,然而正如小男孩所说,比起巴士这根本就是条危险的路。

之前刚发生猫头鹰事件,她却偏要吹海螺,被哥哥制止后,俩人迷路,来到一口圣井休息。

为了背妹妹,哥哥腿上被划伤了,小女孩采来树叶,我想,这下她终于能体会哥哥的心情了。

谁知下一个镜头她就跳井了。

兴冲冲计划回家路线的小男孩也被狗给拖进去。

好吧……这时我又想,搞不好正确的路在井里——结果,下去以后,妹妹很快就被抓了,哥哥不得不冒着危险去救她。

这熊孩子你是为哪般啊!

就为了推进冒险剧情么?

5.为什么妈妈不唱歌救精灵却要孩子唱?

有人说,妈妈不唱歌是因为她还不想离开人间。

但是,根据后面的情节,海豹女需要穿上外套唱歌才能活下去。

问题就又来了,那谢尔莎之前在灯塔住时不穿外套也不唱歌,怎么就没事呢?

而且母亲这么多年没唱歌,也没事。

为什么捏?

……这些问题萦绕在我脑海里,让我觉得全片画面虽美,但在逻辑上很不流畅。

————————————————————————————感谢各位回复。

虽然没能说服我。

不过偶然看了高畑勋的某访谈我释然了:      南方周末:你在《动画电影之志》一书里说,动画电影创作要有客观性,不能让观众和主人公完全同化,需要给观众距离感,让观众冷静思考。

  高畑勋:只让观众从主人公的视点来观察世界,日本电影多是如此。

有不少导演总能利用观众对主人公化险为夷的期待,以此种结果来取悦他们,让他们沉醉其中。

宫崎骏也是如此。

  让观众彻底对人物产生代入感,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片的一项大发明。

一般来说,世界是应该客观描绘的。

过分黏糊在主人公身上,就很难看清整个世界。

日本的动画片只会让人心跳加快,却不能让人感到焦虑担忧。

这种创作方式,我叫它“代入式情感投射”。

  南方周末:具体举一个“代入式”的例子?

  高畑勋:比如《千与千寻》,影片最后,千寻看了一眼被带过来的几头猪,说“我爸爸妈妈不在它们里面”。

观众一听这句话就高兴了,知道千寻的爸爸妈妈已经变回人了。

但千寻是如何得知的呢?

没人追究,因为观众已经成了千寻的啦啦队了,自动补齐了剧情,完全没有了批判精神。

  南方周末:所以你的作品都会给人一点难以融入其中的感觉?

  高畑勋:怎么说我都更倾向于“体谅式情感投射”的创作方式,而不是“代入式”。

应该拍摄给观众客观性视点、让观众保持判断力和理性的作品。

留下客观性的侧面,虽然有些冷淡,但冷淡是必要的。

不是说让观众与主人公同化,而是冷静地明白,自己虽然与主人公不同,但能够体谅他的情感。

我也不会从画面上去压迫观众“该这么想”,我更期望他们主动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实现情感投射。

  太过贴合主人公,就会失去从外部观察的角度,失去笑声。

所以,对于动画电影来讲,笑声是一种很客观的东西。

 10 ) 海豹仙与辉夜姬

差点漏掉这样一部美到极致的作品,惊人的美总能让人动容,由于题材和诸多表现手段的相似,观看《海洋之歌》的时候我不住的联想起去年的日本动画作品《辉夜姬物语》,同样是民间传说类的故事,同样是每一帧都是艺术品的精致手绘作品,同样是关于寻找和离别的凄美故事,东西方对于美的诠释最终殊途同归,片尾离别之凄凄与歌声之切切一下便能击穿身处不同文化圈的人类内心,从最原始古老的情感出发,关照现代人的内心,这源于乡愁共同的美不禁让我怀疑,巴别塔真的存在吗!?

《海洋之歌》与《辉夜姬物语》有好几个共同的文化核心,最为醒目的便是两者内涵之间都具有的“乡愁”气质,《海洋之歌》的乡愁在大海,而《辉夜姬物语》的乡愁在山林里,东西方文明内心乡愁的不同归属源于地缘。

《海洋之歌》具有明显的反工业化的色彩,影片中的两位小主人公从海边来到灰暗的大城市以后,心里却一直牵挂海中的小岛,整个故事均围绕两个小主人公历经千难万险回到海岛为主线,这种对海洋的向往也是对自由的回归,而相比之下,《辉夜姬物语》流露的更多是反世俗的气质,影片中的辉夜姬也是从小在山林长大,却最终被迫里来到了日本的京都,但是心里却一直牵挂着从小长大的山林,即使到了最后的日子,神志和身体也要涉水千山回到那片最初生长的山林里,这对山林的向往带有传统东方人骨子里的 “归隐”气质,告别俗世皈依南山,这是东方人千百年来对内心自由的追求。

更巧合的是两部电影中的主人公均不是以常人的身份出现,《辉夜姬物语》中的辉夜姬是长在竹子里的仙子,而《海洋之歌》中的海豹仙则是海洋里的仙子,她们生长的地方便是他们乡愁的所在,东方文化圈(这里的所有东方特指中华文化圈)大抵是内陆气质的,而西方则偏向海洋,陆地的有限和海洋的广袤也决定了两种文化对于自由的不同解读,神总是要离去的,辉夜姬不能选择不,只能在超度中忘却俗世而离去,但是海豹仙可以选择留下,东西方文化对于神话传说中个人意志作用的不同表达也可以让人感触到文化气质之间的显著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是建立在美学之上,而美学这门语言,是全人类共通的。

但是为什么需要借助神话来传达现世的隐喻呢?

神话终究还是具有社会性质的,但是它身上原始性的力量无疑会放大其艺术性,而在神话之中,不论是辽阔汹涌的海洋,还是充满生机的山林,原始力量里展现的那种生命力,是亘古不灭的。

此外两部电影都有关于寻找,辉夜姬在周围世俗的桎梏下,希望在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宁静,这是内向的自由追求,而《海洋之歌》中的寻找自由则显得更加的浓烈和热切,他们解放的不仅仅是自己,更包含了对民族传统文化和自然的解救,两者一内敛,一奔放的气质一对比,便足以让人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之间不同的魅力,这些显见的不同气质并不是分裂,她们的指向是一致的,所承载的东西都是所有民族说不清也道不明的乡愁,而对于自由的追求向往,对自然与古朴的回归,不都是全人类的共同的寄托么。

《海洋之歌》的绘画继承了欧洲动画作品的精髓,脱离了工业流水线动画,手绘的朴素显然是更接近电影自身的态度,而欧洲动画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气质让每一帧画面都可以独立成为精致的美术作品,这些精美的手绘图像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这不是一部流水线上的商品,它是手工的艺术品,是不可复制的,在对海洋的向往与崇敬中,影片最终选择了回归这个母话题,结合传统神话进行诠释,影片自身浓浓的民族自我认同感依旧可以突破地域和语言的限制,让人感受到全世界人对于美理解的高度一致。

再说日本的辉夜姬物语,自然也是纯手绘的动画作品,与欧洲动画作品图像里浓烈鲜艳的色彩、精致的内容相比起来,东方美学的古朴气质会更显得恬淡一些,大量的留白和古朴的线条也依旧可以让人感受到那种绘画构图的精细和倾注。

两者对于绘画的不同手法最终均是服务于共同的美学主题,两者气质、内涵和表现手段的高度一致让人难以忘怀,说是殊途同归一点也不为过。

不论海浪多汹涌,山林多莽苍,乡愁总是悲切而美丽的,它是巴别塔不存在的证据,它也是我们共同的回归,但是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一切都很难再回去了。

私人笔记,禁止转载

《海洋之歌》短评

画风是比较有特点,但是故事很一般,我个人不是很喜欢

7分钟前
  • Happy
  • 较差

画面音乐美的没话说,可是剧情真的太弱了。故事完全撑不起画面。不明白女孩妈为啥走,不明白女孩爸为啥扔衣服,总之逻辑问题太多。好好敲打剧情吧。还有猫头鹰巫女造型和汤婆婆太像,非常怀疑有借鉴。

10分钟前
  • Ruby
  • 较差

联想到了辉夜姬奔月。

13分钟前
  • MaclovenZD
  • 还行

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关于爱和成长的童话故事,甚至都没来的千与千寻更跌宕起伏。但是每一帧画面做的真的很用心,片尾曲也很好听,这样诚意的电影值得被影史记住。

17分钟前
  • 卡卡
  • 还行

好莫名奇妙()

21分钟前
  • 好大一只咕鸭
  • 较差

我多余的感情塑造了今天的我,失去它们我就不曾存在过。

23分钟前
  • 琥覗
  • 力荐

有种上当的感觉

28分钟前
  • 菠萝
  • 还行

我想知道,这个片子到底好在哪?!

29分钟前
  • 神马先生
  • 较差

很好看,就是电影院太热,幸好讲的海洋之歌,不然讲点什么沙漠之歌我就要疯了。

33分钟前
  • 卜卜
  • 力荐

画面真美,故事真俗套且没有记忆点

38分钟前
  • Sugar
  • 较差

2016第一部!赞到不行!相较于凯尔经,这一部的故事情节更完整更动人。画面依然美轮美奂到停不下截屏的手!空灵天籁的歌声令人听之忘忧,反其道的二维动画仍旧让我感动赞叹到落泪。突然发现Tomm Moore是我们大摩羯座的,啧啧自豪感倍增!(* ̄︶ ̄)y 【8.13王府井耀莱影院重温】

39分钟前
  • 冰糖木耳
  • 力荐

色彩绚丽,配乐优美。寓意深刻,不要压抑负面情绪,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41分钟前
  • =_=秋叶
  • 还行

太过幼齿

43分钟前
  • 天地一沙鸥
  • 较差

又土又臭又老又旧画面又美。很分裂属于是

45分钟前
  • 小美
  • 较差

看了半小时还没入戏的电影,不能称之为好电影

48分钟前
  • 白眉道长
  • 较差

太平淡,感觉分分钟钟睡着电影院。

52分钟前
  • Mang*
  • 较差

够萌够暖心,兄妹之间的接受与和解。

53分钟前
  • 白圣杰
  • 还行

凯尔特版白蛇传。有点表现主义,画面强于内容以至于每一帧都可以裱起来。

57分钟前
  • 王富贵
  • 还行

坚持不下去,弃了= =……

58分钟前
  • 胡桃园咔嚓女王代表老柴咔了你
  • 还行

几乎完美的艺术品,看的时候让我不住的回想起2014年的辉夜姬物语,同样是传说类的故事,同样是精致到极限的美术作品,同样是凄美到让人流泪的电影,神总要离开,但是东西方对美诠释的殊途同归,真的让人感触颇深。年度十佳候选!

60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