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M让我哭了好多好多次。
没有经历过这种大家庭,父母那个年代的孩子才明白这种大家庭的温暖热闹和小九九。
脱口秀里有个女生说,有的孩子一出生就面对职场。
在我心里曾经一直有个结,我之所以是我,和我以前“羡慕”的姐姐或者其他原生家庭好性格好的女生之所以不同,纯粹是因为家庭造就的。
总是往来处去寻。
越相信这个,越寻找家庭带给自己处理事情态度的蛛丝马迹,好像所有的事都归咎于此,并且断言自己不会幸福。
魔怔了一样。
直到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大姨和妈妈如此不同,但她说因为她离家早。
慢慢同事说老大和老小性格不同,或者呆在爸爸和爷爷奶奶身边的孩子性格又不同。
我总是去寻找原因论,什么导致什么,把自己当作客体,被动而倍受负影响且不快乐。
脑子里偶尔萦绕YY症的爸爸对我说的极端的话,好像被缠住一样。
判定自己也这么悲观绝望有正当理由。
感谢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往后我抱持目的论,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以什么态度面对我的人生。
《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在纳粹集中营尚有选择。
这部剧让我看到,龙生九子,个个不同。
妈妈真的挺厉害的,一个人拉扯大这么多孩子。
传统大家庭的家长总是威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去找五姐的老公那场戏,欲扬先抑,先礼后兵;还有就是八凤受骗之后,为大家煮面,再怎么样生活还是要继续,人生的风雨才刚开始,祸兮福所倚的过来人淡定;还有最后为老八筹钱养老,临了“戳破”老大账本,再告诉老三和老五她两的出生和打斗渊源,总有一种所有人都在她掌控之中的佩服也挺恐怖的。
智慧父母对子女的了解,真的是好神奇,《安东尼娅家族》妈妈死之前,都清楚每个娃在想什么,父母和子女之前的“斗智斗勇”和深厚感情信任真的好动容。
人生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女婿们最后“揭竿起义”上桌过年,也预示着妈妈的衰老。
忽然就想起童年终结者,他喜欢扮演一个比较“傻”和“骗子”的角色,两兄弟则聪明爱表达又团结。
他们则会越长大越念父亲的好吧。
不同的养育模式对应不同的阶段,如果我以后有孩子,在他小时候,我也会扮演一个憨憨的家长,在他青春期的时候,则就像《德》的妈妈一样包容耐心,以身作则。
老大傻老二精家里有个坏老三,这种话真的不能全信。
最让我无解的是,老大总是说老九不是跟她们一个锅里的,总有孩子不愿意自己的父母再有其他的感情,有点像《德》的老二,曾经我也这样。
还有“无能”的人总是惦记别人的财产。
有的人有能力去继承皇位,有的人却被迫营业,有的人无能却又惦记。
老二远嫁真的设计的太好了。
弹幕挺多还挺羡慕。
老三真的是绝了,有的人骨子里就是坏又爱争又放不下过去的往事。
这种人念叨多了把自己老公三观也毁了,不然为啥说一个被窝里睡不出两种人,女儿这朵白莲花🪷哎就是你这辈子要付出的代价。
她念叨她老公头上那一撮毛就像是又有强迫症一样,还好他老公傻,但凡聪明有主见的人不是离了就是Y了。
老三这种人,眼界和心胸但凡开阔一点不窝里斗,至少能保住宝贝女儿。
忽然想起郭律说的,有的人好像不抱怨就不存在,活不了了一样。
感觉老三也是,不把店开在人家对面,这辈子不跟老五斗就不存在一样。
太可怕了。
这种共生的脑回路请斩断吧。
付出代价再建立新的回路和思路真的太可惜。
老四真的是和老三性格截然相反。
骨子里的善和淳朴。
原来真的是两口子同心,先苦后甜,其利断金。
涌动了那里真的是又搞笑又心酸。
一件衣服换一件皮草,妹妹出事拿20万,预算少的人哪,千万要雪中送碳,我以前净干锦山添加的事太不值当。
最搞笑的是,百万家产谁继承啊。
在知道真相后这种双向奔赴的感情真的让人动容。
老四做生意也是挺本分的,只做自己能干的种植业,而且敢做大,却不在有钱时投资老八的产业。
真的是吃够了前半生的苦,慢慢来,守得云开见月明。
虽没有亲生的孩子,但收养了一群孩子也是别样的幸福。
老五真的是很了解自己的一个女人。
也是生命力很顽强的角色。
年轻时因为历史的原因害死了亲爸,我猜这是不是妈妈临了才认可老五的原因?
妈妈其实虽然知道她人好只是嘴有点毒但是也还是静观她和老三的斗嘴?
老五和老四最值得学习的就是坚强坚韧,任何事都打倒不了她们对生活的勇气。
但是老四更温柔沉默一些。
就像妈妈说的,在家里有时候一个人别太能说,没人受的了。
曾仕强也说,嘴巴还是多说一点好听的。
心有时候坏不坏都不一定有人知道。
对于老五发现丈夫出事以后的能屈能伸,我真的是佩服。
其实她和她丈夫都是随着自己的势力所表现,人虽逃不过人性,但还是要给自己留一线。
挺欣赏老五这种大女人,做事风风火火又有条不紊一二三四,紧跟随世事更迭,机智勇敢善良的女性。
老六就是没主见,哈哈哈,本来找了五姐又去找老八。
没主见真容易被骗。
老七,说实话我挺不喜欢她的感情线的。
但不得不说老七也是挺有韧性的女性,把自己的美貌和聪明发挥出来了。
在那个年代敢于把娃生下来,凭美貌吸引了接盘侠姜武。
她妈说打小就觉得她有本事,她因为历史原因错过了高考,有了娃环境那么艰苦,为了这个目标也能努力,而且还为此流了一个孩子。
对姜武狠,对自己更狠。
能吃上文化这碗饭真的是纯靠自己本事。
完全相信凭这姐的个性,不是因为老五把信撕了,她肯定会勇敢和北大荒那位在一起。
其实搞不懂她为啥后面对他恋恋不忘又不在一起。
又不离婚。
她后面能跟杨安心过下去,也是因为北大荒那位对她丈夫的认可。
这是不是部分传统女性对白月光初恋和现实婚姻的拧巴和执念?
人如果早点放下或者做一个了结,是不是自己和旁边那位都不那么痛苦?
老八,老八啊老八,也是一个悲剧,最后还好有妈妈疼惜,不然还不知道流落到哪里。
人永远要走康庄大道。
老八和老九从小是挺争宠的,也和老三搞搞投机。
后来去广州见了世面认识了俄罗斯人,也想开大公司。
为啥有人成了马云比尔盖茨务实,有人却利用概念务虚骗人?
她真的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
可能真的只是自己也和骗子一起哄骗自己,做着梦不愿醒,不愿付出代价。
脚踏实地,天道酬勤,专研实际的事情,像老四那样,大概就是老八缺少的吧。
老九,一个吃奶到九岁,被惯坏的孩子。
真搞不懂这妈能喂到九岁。
是为了孩子还是自己?
这孩子最后做了小三还把娃执意生下来,看来当小三不是娇就是缺心眼坏。
她妈最后也是挺“包容”的,像极了我身边的一位老婆婆妈,这种接受度浓度高的母爱,曾是我梦寐以求的,但是理性来看,也是挺恶心人。
是因为这样的母爱才会接受三观扭曲的孩子,还是因为这样的爱孩子才会变成这样?
不好说🫤反正这角色跟老三一样,我挺不待见的,打小就嘴馋又是大嘴巴,考美院也是咋咋唬唬,神神叨叨的。
几个女婿能同甘共苦的,只有老三和老四的老公。
老三老公感觉是缺根筋,听老婆的话,老四老公跟老四绝配,温良恭俭。
老五的老公其实跟他认知也是很匹配的,因为历史和人性的原因,会有小插曲。
老七的老公,就是接盘一个美女和高知还有白月光要付的代价吧。
但是男人最后除了人品,一定要有一项过生活的技能,两口子才能走下去,自己也不会那么自卑拧巴。
大凤:老太太到底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
二凤:你们闹,你们打,我不掺和三凤:老五这个吃人不吃骨头的!
四凤:蔫头耷脑的人也能放个“响屁”五凤: 哼,我不跟她老三一般见识六凤:我没主心骨吗?
七凤:吸溜~吸溜~八凤:姐的人生注定不平凡!
九凤:我跟我八个姐姐到底是不是一个锅里的馒头?
初妈妈: 我一个寡妇,能把你们九个闺女拉扯大,自有他的道理!
翻了豆瓣的评论,竟没有专门写七凤的。
在我看来这是第一女主角。
看了评论才知道,各花入各眼,很多人不喜欢她。
才知剧好,各取所好。
喜欢七凤,最开始喜欢她第一次出场和那条红围巾,毛线编织,吸溜着鼻涕,怀着孕,就这么从北大荒回来了。
后来知道了她跟卫平的爱情,在她执着又任性的爱情面前,我又被她折服了。
若换做平凡如我,是没有勇气生下孩子的。
七凤有才华,聪明有本事,因而迷之自信,执着,也是任性。
然而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被她碰上,不知是老天赏赐,还是真正刻骨铭心的爱情,只有敢爱的人才能拥有。
为了爱情,赔上自己一生的幸福……想来需要勇气。
七凤的勇气,给了我遐想我未曾经历过的美好爱情的机会,我在她和卫平的爱情里,被感动着,唏嘘着,流着泪。
有人说,后来她陪杨为健卖肉吆喝是理想向现实妥协了。
也许吧,只希望她能够余生过得幸福。
但我想,智慧如七凤,虽经历遗憾的爱情,伤感的生离死别,却依然能够迅速好转,甚至其实她没有杨为健,也能一个人生活得很好。
细想想,自己的想法和她好像啊,怪不得我这么喜欢她。
我也是离了婚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
后悔当年没有毅然决然分手,至今没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也没有碰上让我能掏心掏肺觉得一辈子值得让我勇敢爱下去的人。
也许老天嗔怪我没有七凤勇敢爱下去的勇气吧,我总是爱自己多一点,从没为谁不顾一切奋不顾身过。
老天给了七凤勇敢爱的能力,给了七凤一个值得她勇敢爱的人,却没给他们长厢厮守的机会。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勇敢爱下去依然能够长厢厮守的例子吗?
尽管而立已过,不惑将至,我却依然相信爱情,只恨没有遇到那个让我愿意勇敢爱下去的人。
有的人,必须得结婚,没有婚姻,他一个人不能生活,比如大部分男人。
有的人,一定要结婚,没有婚姻,她就没有幸福,比如大部分女人。
有的人,结不结婚,有没有孩子,一个人还是呼朋唤友,她都很幸福,她就是一个能够让自己幸福的人。
我想,七凤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人。
而我,也想当这样的人。
所以,要加油!
我之前真的不知道这个电视剧,是今年暑假我爸妈在电视上看的,我跟着猫了两眼。
以前的电视剧都是这样的,不管我从什么时候看,从哪一集看,我一定会被吸引,哪怕我不知道前因后果是什么。
特种兵,贫嘴张大民,我都是因为我爸妈在电视上放,我一眼就被吸引到了。
我觉得这就是好剧,不需要满大街的宣传,还有这个什么还原古代,服化道多么精致。
我是看电视剧,我看你服化道干嘛啊?
还原,能有历史书还原吗?
还是要把古人挖出来啊?
电视剧最应该注重的核心:剧本被抛之脑后,从来没有电视剧宣传说我这个故事讲的特别完整,这个故事我们查阅了多少书籍,走了多少镇店,我们这个剧组得到了什么收获。
演员,还是有好演员的,可他们都去哪了呢?
现在电视剧上有几个好演员啊?
导演呢,不好好拍戏,点名批评大秦赋,自己给自己打五星,美其名曰接受大家批评,实际只回复夸剧的评论,摆出这种姿态给谁看啊?
电视剧不是给观众看的吗?
观众看了不喜欢不行吗?
编剧,最可怜的就是编剧了!
资本也改,演员还要加戏,导演还要批评,编剧就是那个臭虫,谁来都要踩一脚。
那剧本可不改着改着就烂了吗?
多少高开低走的剧啊,现在。
那最起码比那些连高开都没有剧强多了。
这种生活剧,估计不会再有了。
那个编剧导演,演员就跟生活在外太空似的,在家里穿着睡衣,踩着高跟鞋,还有那个大学毕业答辩没有ppt,也不用上班了,也不用学习了,就搁那谈谈恋爱,拉拉小手,小三来插一脚,婆婆来搞搞事,就完了?
观众从电视剧中得不到现实生活的什么反馈,久而久之就不愿意看国产剧了。
今年那两部犯罪片,说实话真的不值那个分数。
但为什么还那么高,就是因为国产剧整体的下降,人们愿意给这种剧打高分。
也不要拿什么韩剧受众小,韩剧评分就高这种说法。
韩剧受众小,美剧受众多?
还是日剧看的人多啊?
还是国产剧看的人多啊?
我今年统共就看了1部新的国产剧,少主且慢行,还是个小网剧,也没多少人看。
评分也不高,我看完我就知道这部剧评分一定不高,我以为只是恋爱剧,结果还有破案的地方。
那个破案的地方写的太小儿科了,我都是跳过看的,但我还是愿意跟别人推荐的。
去掉破案的部分,这部剧有方言,有搞笑,有亲情,有友情,两季加起来一共24集,短小精悍,我觉得这几点很不错。
演员没有什么太大的毛病,就是哭戏实在是不行,那个男主被刀砍,我眼泪都出来了,女主没有一点反应。
其他的剧我get不到,我也不喜欢看当时的大火剧,等以后再看吧!
好好用些心吧!
题材,剧本好好琢磨行不行!
兴许是近几年塑料质感的流水线电视剧看多了,或者是人老了就会追忆最初的审美,在网上偶然看到一个片段之后我找原片一口气看完了26集。
场景不多、剧情狗血,但整体给人一种满满当当的感觉,可能这就是演技“撑”起来的吧。
李明启老师永远的神!!!
怎么会有这么厉害的演员,演过的每一个角色都那么有说服力,简直是“洗脑式”演技——什么?
李老师还演过反派恶毒嬷嬷?
怎么可能?
我不信。
虽然小时候每个假期都看而且恨得牙痒痒但我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她的新角色给“洗脑”。
其他演员也个个超级厉害,大到长镜头情感爆发,小到一个坐姿、一个拍土的动作,演技超强、诚意满满。
虽然不知道片酬是多少钱但我觉得肯定是物超所值了。
但我打了4星。
可能是连续观看的原因,有些缺点可能在观感上会被放大;况且夸剧的话肯定被说了好多遍了,所以我想碎碎念几个“减星项”。
1.部分情节孤立生硬。
例如大篇幅描写九凤青春期的“精神失常”,但后续情节发展似乎并没有等量的呼应(只能说有一点铺垫与呼应,但不值得用那么长那么长的笔墨描写九凤的失常)。
又例如姑爷们反抗联盟那里,这个情节开始得很突然、对后面发展也没什么作用、人物形象树立方面更是一头雾水,就好像是写好的剧本里为了给姜武加戏凭空塞进去的小纸条似的。
2.杨为健和七凤的角色成长有点弱。
这个“弱”是相比于他俩所占的时长,简言之就是“戏份长得甚至有点水了”。
我知道,虽然名为《家有九凤》但不可能平均分配每个“凤”的戏份,总要有个“重点凤”。
但我还是觉得七凤和杨为健“婚后生活”在剧情上有点冗长乏味——仿佛要用冗长的时长来让观众对他俩“婚姻乏味”有感同身受。
篇章预算足足的,但一段一段的剧情下来,角色成长不多。
如果说刚过去的十年是一个以仙侠带动的网文改编电视剧的时代,那么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无疑有“年代剧”题材的一席之地,只是届时仙侠初起,80后和90后这个庞大还年轻的群体完全无暇顾及这个题材,就像今日挂在嘴边的流量明星那样,那样的十年,他们也有专属的热爱和追寻,年代剧有,但不是他们的偏好选择。
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异军突起,但也是以早就积累了群众基础的“鲜肉们”带来的,比如《血色浪漫》、《甜蜜蜜》、《幸福像花儿一样》,当然还有热血之上的《亮剑》、《暗算》和《潜伏》一类。
即便他们也曾追寻过,我这两天一口气补完的《家有九凤》恐怕也是无法成为讨论的主题的,每一集的家庭关系讨论?
亲情牵绊还有鸡飞狗跳的生活……这一切不在蓬勃的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大脑思考范畴,更不是他们对未来家庭生活所有的想象,就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看,还在梦想云端的人们看不到脚踏实地的实感。
说来也奇怪,为了丰富我的社工题材观影记录,看了《美丽的大脚》,然而不到一周,就被大数据导引到这部剧,看到一半终于将两位导演合到一起,明确是一个人。
相比探讨那个遥远的年代的生活现实,此刻敲这些文字的我其实有点好奇的是为什么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流行年代剧,而到了第二个十年变成了抗日神剧?
网上看到的许多说辞是政治因素,虽然我不甚了了,可是回头总结这十年里年代剧的高频率,还有什么原因呢?
是一时的火热带起的跟风现象抑或是成长于那个年代的人刚好到了恰当的位置可以掌握话语权,要怀旧、表达还是释放?
其实我不算是看剧非常多的人,至少那十年不是,比如最开始在武侠和民国里徘徊,后面在韩剧里沉沦,中间几年在被高考折磨,没法设身处地去感受那个当下,等到这一个十年结束,陆陆续续看了许多,也回头看了不少才恍然发现了这个早就存在的事实。
一个现象的出现和被发现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使是十年前,我也没法靠自己总结出这个,它出现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早就酝酿了的一个结果,而被我发现总结还需要过十年,那么大部分人的认知跟社会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相隔的不是十年而至少是二十年吗?
何谓代沟?
这就是代沟吧。
不是说你目前能总结出当下流行的几样东西就在与时俱进了,还真不是,真正流行的东西,你根本没接触到。
此刻我认清了这个现实。
说回到剧本身,作为一部年代剧,它是少不了旧社会的“遗毒”色彩的,比如未婚生子的耻辱、重男轻女等,毫不避讳地呈现在台词中。
要是诞生于弹幕火热的第二个十年,那么本剧的三观早就被骂了很多遍了,当然现有的弹幕里也不是没有,毕竟它的评分太高了,总会有人去寻找往事。
若是其他三观不正的剧,评分和群众的呼声看起来肯定是矛盾的,但是它的三观不正不是决定剧情走向的主线,而是不可否认的历史现实,所以若不能正视这个现实就是自欺欺人更不可取,或许这一点也是如今很多人批评古装剧中的主角思想太现代化的根源吧。
在创作时迎合完美人设,但是是有限度的,不能信口开河。
幸运的是,在这些“遗毒”色彩覆盖下的是一群鲜活的女人,鲜活到你清楚地认识到平凡的生活中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而这也是生活真实的可爱?
那个十年还是一个能够刻画出不完美主角的时代,按现在所谓的正确三观去看待剧中人是找不到了,那么为何还是如此动人?
可能是真实当中也透露着导演和编剧的真诚吧,即使是对现实的艺术加工,但至少有了80%的还原度,这一点是二十多岁及以前所不能接受的,因为那时的我们太理想主义,对世界的看法非黑即白,转眼间被生活磨练后的自己以为是曾经嗤之以鼻的触角变钝,殊不知只是接受了这个世界的灰度。
对一部剧的认可原以为只是个人喜好、是一个眼缘,是闲暇时漫不经心的选择,似乎没有太多讨论的必要,可是“非黑即白”这个词出现的时候,我开始联想到前几日重点复习的社会工作理论中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的共识是否认“非黑即白”,即非男即女这个观点的,虽然这个观点诞生的初衷是避免边缘化某些群体,但也从此延伸出要避免对世界的认识局限在二元思维里。
如此,我们可以从刻画主角的态度看出导演和编剧具有的女性主义视角,再从完全的一群女性来刻画不同的人生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将她们对家庭的贡献和作出的努力也描述的特别生动,从而完完全全挑战了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结构。
看似三观不正的剧情走向里,女性的地位丝毫没有受到撼动,相反很多即便到今天也固化的思维里,属于男性打拼的商场也变成了两位女角斗争的舞台,还有那个男性出轨的情节,剧中并没有一味去对女性表达同情,而是由当事人主动出击,甚至是处理的不卑不亢、以柔克刚,赢了,却不是以一贯示弱争取同情的姿态。
如此理性如此彻底给我们展现一个真实的世界,既有人间烟火更有人间丑恶,由此奠定了电视剧的地位。
我觉得这是导演在尊重人吧,也尊重人的平凡,平凡中的可取。
明白了自己对它的认可后也就明白了别人所谓的肥皂剧和无脑剧究竟为何招人诟病,不需要思考为了减压用也是电视剧的一个用途,而更多的是对剧中传达的价值观为何会受追捧有了清醒的认识,因为那是年轻人的主场,是她们最真实的想法啊,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完美主义要去苛责吗?
那难道不是自己的过往吗?
真正会被认可的内核终究会在多次涤荡中被挑选出来,有什么可着急的呢?
看这部剧的过程中几度落泪,怎么说呢?
那些情感上的共鸣,亲情的羁绊,生活的无奈多少能契合自己的经历和经历后积淀下来的接纳。
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本意是花了近20个小时看一部剧,那么也该写写观剧后感才不枉感动一番和失去的半个周末,不曾想打开电脑,并不想从亲情着手,也不想从单个角色入手,而是从一个疑问开始,找答案的过程中从而获得一些关于时代、时代文化选择的一点不那么成熟的想法,足矣!
刚开始看到的时候有点震惊,毕竟身边基本上就是一个两个最多三个不得了,看到了这个确实大受震撼,但是马上批评了自己的这个思想太狭隘了带入了主观色彩,那是上个世纪那会儿还在文化大革命思想观念是多子多福。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九子变成了九个闺女也就是“九凤”。
很难得看这么长的电视剧,毕竟现在短视频越来越消耗着我们的耐心,一分钟的视频都会让人觉得长的难以忍受。
里面有好多老戏骨,看着很熟悉基本在其他剧也看到过但是叫不上名字,好的演员可能就是你不一定记得住名字,但是能够记得住他的角色。
已经看了一段时间了,但是却对里面的角色性格还是印象深刻。
老大,无德无才一心想摆脱家里的记账的成为真正的掌事人,跑到大事确实没注意的。
老二,性格绵软嫁得好基本没怎么出场。
老三,自私和老五简直是一对斗鸡但是在过年的时候却愿意借棉袄给妹妹希望她风光一点回娘家。
老四,用现在话来说是恋爱大于一切与她丈夫共患难,中药材发家之后也没忘记家人,有情有义。
老五,可能是因为是搞文化大革命的,说起话来总是带着“官腔”,强势,因为相隔原因不受待见,但有事她是真的上也有主心骨。
老六,性格绵软基本就是墙头草,单往往是好心办坏事。
老七,性格刚强冷硬但又有情有义,她的有情有义都给了自己的初恋。
老八,不循规蹈矩新潮,想发财但是脑子跟不上。
老九,看着她觉得是90后,00后也不过分,思想太前卫了和前面她八个姐姐完全不是一个套路。
里面除了这九个凤们,那就是老太太了,在哪个年代一个寡妇守着九个女儿是需要点本事的,还有她的谈判技巧,恩威并施帮着女儿们收拾烂摊子,但是她又有那个年代的“重男轻女”的烙印。
还有就是七凤的丈夫,五凤的丈夫,每个角色都生动也复杂且矛盾。
国剧真正的风格,不是恋爱脑残片,是以小喻大,留白多,这不可说,那不可说,凡事儿自己想去吧,把评判的权利交给人民群众。
题材也是国剧拿手的,亲情。
毕竟我们也是几千年封建社会过过来的,不同于外国社会把子女奉献给社会的观念,我们讲究的就是血脉相连,阖家团圆。
把这个观念好的方面宣扬一下,孝道、亲情、知恩图报,蛮好的。
比那些爱来爱去都能扯得多了去了,因为你搞对象你都不愿意扯那么复杂,那哪里看到人性,哪里有深度呢?
这种代际关系能讲的东西,是最贴合国内现实关系的。
我现在就评判一哈儿。
全剧最喜欢老太和五凤。
全剧最不喜欢七凤,最自私的人。
生活的不开心纯属自找的,为了为了自己进步选择的留在北大荒,为了自己生存选择的未婚同居,为了自己生活选择的将就结婚,为了自己生存选择的流产考学,大家庭小家庭全没顾过,旧情人新丈夫全都伤害。
老五也有好心办错的事,当初是为了老七不再回蛮荒之地。
没想到这俩人这么多年一直放不下,都没有向生活妥协。
难割舍的不是爱情,是有了男女关系甚至结晶的爱情。
杨为健也想过要进步,要努力。
但她都没给过一点帮助。
自己考学念书的时候把家务和孩子全交给杨为健,杨为健考上夜大让她帮忙补习她都不帮,天天忙自己的工作,升职,还会了旧情人。
人要出人头地,摆脱困境,要好强,要自私,要索取。
七凤,除了自己的身体和感情给了旧爱,其他时间一直在索取。
她真的有那么难吗?
杨为健和她,就是农夫与蛇的关系。
杨为健简直就是上辈子欠她的一样。
卫平没有父母,把爱和生命都给了七凤,在现实里这类人如果不是心怀天下,通常能付出的爱都只够给一个人的,对他人会很自私才能生存。
为健和卫平有共性,为健却因善良而饱受婚姻折磨。
卫平和为健都没有父母,都救过七凤,前者给了七凤孩子,后者养了七凤和孩子。
卫平和为健都把善良留给了七凤和孩子,七凤对待他们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
卫平在北大荒积极上进想要出人头地却因为没人指点被剩在了苦寒之地,为健想找个善良的人把自己熬成了大龄老光棍喜当爹接盘侠。
论自私和执着,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这点,七凤和卫平从来都是一类人。
这么高尚的事七凤和卫平做不出,因为他们是敏锐清高的知识分子,能感知生活中的匮乏。
为健是安贫乐道的工人阶级,在匮乏的年代能有幸运的工作,他幸运,没那么多的追求。
为健跟七凤从不是一类人。
七凤该去和卫平吃苦,她肯定也乐意。
只是因为家人的干涉她没去。
三个人都有强烈的主见和强烈的爱。
但为健是最卑微的。
第20集7:04七凤肉偿这段我也是呵呵啦我记得我听课的时候听到句话,类似于说:“对错”是对真假的价值判断,属于科学与事实的范畴;“好坏”则大多是对是非的价值判断,属于伦理道德或审美的范畴(从一个公众号粘来的)。
很多人在有人讨论七凤好坏的时候非常喜欢说七凤没错,这是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的混淆。
羡慕七凤的人着眼于价值判断,不管够不够自私,这种对自私的向往就已经表达了匮乏感;批判七凤的人着眼于道德判断,对七凤的处境难免带着“不知他人苦便叫人善良”的距离感。
———冬子知道自己洗不脱嫌疑了,就想借此化解亲妈和五姨的恩怨。
但是发现即使自己牺牲了自尊,承受了委屈,可能要进监狱,都化解不了这段恩怨。
所以投河了。
悲伤。
老大心念账本的样子,像极了70岁的皇帝,50岁的太子,太子迫不及待想承袭大统的样子,监国和亲政有多不一样,老大心里门清。
只可惜临了还是被老太太教做人。
老二这个角色看着多余,却代表了太多的家庭(包括我)。
不同的是,老二的富足是人所共知,可能有点权力和裙带,但不能福荫家人些许分毫,甚至可能像元春一样,体会着这边体会不到的苦。
老三的报应不在于死了女儿,疯了老公。
而是她好好的活着,好好的看着女儿的灵位,好好的和那个疯男人朝夕相处。
她还在体会这个冷暖多变的人生。
眼里没有戾气的老三,甚至比老四老六看着都弱。
我带我媳妇刷这个剧的开头就说,你可以永远相信老四的善良。
老四的人设堪称完美。
看着她带怀孕的老七躲家里的时候,是剧里难得刚烈的时候。
她也是有执念的人。
鸳鸯姐姐真美。
还有,你可以永远相信老五的路子野。
敢上单查谢里,只身挡着追债的人。
力速双A,全场MVP的她,却没人记得她是脆皮。
她也是会被小三威胁,会被老三砸锅灌店后哭成泪人的女人。
没主心骨的老六,也是太多人的缩影。
不咋站队,不咋挑事的她,贡献了老七媒婆的战绩。
其他的,就像大家族里没啥存在感,但也不拖后腿的那些人。
如果只是这样就能平安一辈子,倒是被很多人羡慕。
老七,知识分子。
杨是她的现实,卫是她的理想。
猪大肠VS白月光。
像极了那些过好了日子就开始想“如果当初”的男男女女。
幸运的是,杨和卫都是好人,卫的绝症使她得到了统一。
老八,登场时墨镜是她的潮流前线,躲债时墨镜是她的遮脸神器。
一句“赚钱后一定会回来”是压在她身上的一座大山。
也是“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的代表。
她瞧不起的老四给了20万治病养老,瞧不起的老五给她砸开逃命的玻璃窗,买了远走的车票。
老九,没有见过父亲,跟老教授有孩子。
选择了跟老七一样的刚强。
为了一句“不是一个锅的馒头”,多次捉弄老大。
她跟这个家,有时候比老七还疏离。
直到剧终,没和任何一个姐姐有经济来往(细品)。
有时候觉得自己太年轻,体会不到剧里那种时间跨度多能影响一个人。
唯独只有初老太太能够看完这些。
看着最后一幕,老太太得知老九生了后,风雪里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那都是戳心的每一步。
一个80后,无意中看到了家有九凤这部电视剧,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很真实,很感人,每一个的人物特点都很突出,仿佛每个演员不是演员,而是在看着她们自己的生活的一部剧,看过杨亚洲导演的其他作品,但好好只有这一下剧把我打动了。
喜欢李明启老师演的母亲,真是演的太好了,都不知道该怎么夸了,九个女儿九种性格,每个女儿演的淋漓尽致,真的是百看不厌!
五星!
9个姑娘好多台戏啊~~
每家都能从中看到影子
喜欢姜武,不喜欢最小的那一个~
情感浓度之高,虽然导演很克制的淡进淡出,但是这就是生活,总觉得“直面”的困难,所以古来的戏剧喜欢大团圆,因为简单,面对的话,解决不了太难了。 一度被七凤的婚姻戏份拖沓的有点想弃,但还是被老太太和姐姐妹妹叽叽喳喳闹回来了
很棒,现在国产剧真的很好看。姜武演的那两口子很喜欢~~
女儿也不让人省心啊。
李明启游刃有余,朱媛媛青春洋溢。有些矛盾搞得太夸张了,比如老五抓老三投机倒把,死去活来的。。比如老四,穷得很猥琐。。杨亚洲的剧里,从不缺乏神经质的表演片段。。。太燥了。。。关于和俄罗斯人做生意的剧情,纯粹扯犊子。。。老九恶搞老大,这情节简直不堪入目。。 2星不谢!
等我看了更好的女性群像剧,再把它排第二吧。
小人物的平凡生活
家庭剧的剧情都差不多,九个女儿各自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矛盾。
女儿多累啊...
很早很早的时候跟奶奶一起在电视上看的。只记得李明启老奶奶了,还是看到某朝同学才想起来。。
真心很煩七鳯……好,但沒到了這個程度。老三女婿陰壞把自己閨女坑死了,少有這種人
看见容嬷嬷对外孙生殖器的热爱,我就再也看不下去了。
太好了。“历史叙事不应该遗忘那些在大改革潮流中栽跟头的小人物,不应该只有致敬献礼的歌功颂德。”
真不太好看,凑合着和老妈看完的
非常好的家庭剧,适合全家人坐在一起看,充满人间温情,这剧,怎么编的!
三星加
比“空镜子”差远了
不记得剧情 看评分这么高 想重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