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前重温Nicolas Cage的《Adaptation》,不住地回想起之前在奥斯卡大爆冷门的《Sideways》。
这两部片有许多相同之处。
同是描写中年失意男子的心路历程。
两个男主角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
同是以琐碎的生活为背景。
又都有一些超越琐碎的不平凡。
当然了,最后也都是happy ending。
但其实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故事,这种不同,在我眼里,是一种趋于极端的矛盾。
《Adaptation》里,查理是个倒霉的剧作家,中年肥胖,不受瞩目,不被欢迎,没有女朋友,惨淡营生。
要命的是,孪生弟弟唐纳也来掺一脚,他的低俗恐怖小说剧本和漂亮女友时刻打击着查理可怜的自信。
某次,查理接了个活,改编小说家苏珊的《兰花窃贼》。
该小说以现实为蓝本,讲述兰花大盗Laroche的故事。
查理爱上这部小说,爱上字里行间惊人的洞察力,进而爱上作者苏珊。
爱到他不知从何下笔来改编这个故事。
随着交稿日期的逼近,他失眠,他臆想,他甚至对着扉页照片上苏珊隐秘的微笑自慰。
poor man…… 而此时,另一条平行线上叙述着两年前苏珊与Laroche的故事。
个人不喜欢这对男女,所以略过不提。
总之和所有内心深处寂寞空洞的男女之间的苟且之事没什么两样。
最后查理决定去拜访他心目中的女神苏珊,以期获得改编剧本的灵感。
查理说他在书里读到了苏珊对Laroche的某种超越文字的情感,苏珊礼貌地否认了。
而聪明的唐纳在见到苏珊之后,认为这个女人戴着面具在撒谎,她必定有某些与平静优雅的外表不相符的秘密。
然后兄弟俩跟踪苏珊到迈阿密,到Laroche的花房外。
查理带着一万个紧张潜进去,生平没有做过如此刺激的事。。。
然后,他看到一个天堂!!
一个开满白色幽灵兰——一种美的像幽灵一样的兰花的温室!!
再然后,,他看到一个地狱!!
他心目中的女神像个荡妇一样骑在Laroche身上,and taking drugs。。。
真相大白,美丽的幽灵兰是提炼毒品的原材料,好刺激的事实啊。。。
更刺激的在后面,倒霉的查理被发现了,苏珊惊恐万状,决定kill掉他,于是逼他开车到沼泽边(正是那个Laroche发现幽灵兰的沼泽)。
机灵的唐纳砸晕苏珊带着查理逃进沼泽。
两人躲了一夜,互诉心声。
这段有点感人,唐纳说,他爱那个当年和他调笑但转过身去又取笑他的女生,只是因为他爱,而不是因为对方是什么人。
他爱的是他自己,是他自己的爱情。
看到这里我马上想起张小娴说,“我爱你,这是我的事,与你无关。
”第二天,两人在离开的时候被苏珊发觉,唐纳手臂中弹,仓惶离开的路上兄弟俩车子被撞,一声巨响,亲爱的唐纳当场死亡。
疯狂的苏珊提着枪把查理又一次逼近沼泽,而在沼泽里,Laroche被潜伏的鳄鱼咬死。
噩梦!!
后来,再后来,查理孤身一人回到冷清的公寓。
再再后来,查理终于吻了一个不美丽但善良的姑娘。
最后,在《Happy Together》的欢快歌声里,金黄色的雏菊摇曳在金黄色的阳光下。
The End。
片中,查理抱怨着生活太平凡,没有什么事情发生。
绑架,战争,星光大盗,谋杀……都离我们太遥远。
我们有的,只是繁琐不堪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
就像《Sideways》里,麦尔斯整日与红酒为伴,以及永无止境的未付帐单,琐碎而平凡。
于是需要与色心不改的老男人杰克开着老爷车上路去找乐子。
当然,麦尔斯和杰克最终还是找到了乐子,两个漂亮风骚的女人。。。
这部片给我的感觉,人生,就像一大盘刚刚捞出来的通心粉,索然无味,但可以撒些cheese,撒些胡椒,浇上肉酱,也将就着是盘美味。
就看你就哪一年份的红酒来吃它了。
如果《Adaptation》中查理去纽约朝圣了苏珊,然后回家继续写字赚钱,那故事也就如此,也就是另一段杯酒人生了。
然而,不是的。
车祸里玻璃在巨大冲击力下碎成千万片,鳄鱼无声无息地将Laroche的腿撕得粉碎,这些惨烈的画面强烈撞击了查理本是乏味的生活。
就像对他之前的抱怨的嘲笑。
是啊,战争,艾滋病,恐怖分子,这些时刻在这个星球上发生的悲剧,似乎真的离我们很远。
生活不是电影,哪来那么多戏剧色彩。
可是,谁知道呢?
生活太平凡,太琐碎,太苍白,白得,一点点颜色就足以变成浓墨重彩。
这样的色彩不会很多,但只要一点点,只要一点点就会让生活变得,刺激,惨烈,悲壮,离奇,或者,,,不知道用哪个词来形容,anyway,很戏剧。
片中的幽灵兰(ghost),就像潜藏于每个人心中的一种渴望,或者说欲望更贴切一点,不管是对什么的欲望,美丽也好,财富也好,性也好。
它需要我们像Laroche一样,费尽心思,历尽艰难险阻,斗智斗勇地去拥有它。
然而,它的夺人心魄的美的背后,是不可告人的邪恶。
真的是幽灵。
能够毁灭一切的幽灵。
Sideways,令我觉得,它始终强调的是生活的平凡。
就算为了寻找不一样的生活而去旅行,最终还是会回归生活,它在告诉我们,平凡是一种美,人生,就只是一杯酒。
尽管不同的人会在同一杯酒里发现不同的味道。
而Adaptation,它竭力想要展现平凡生活里的戏剧色彩。
就像这部片的布局,即使前3/4都是直线,最后也一定会出现1/4的尖锐的曲线,来狠狠刺穿之前的昏昏欲睡。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Sideways里,这袭袍是由丝绸和虱子织成的,虱子并不可怕,和丝绸一样光滑,它们是一个整体,所以天下是太平的。
Adaptation里,丝绸越是华美,越突出上面星星点点的虱子。
虱子用来反衬丝绸的美。
A cup of wine, or a play book? Anyway, it is life.
一个肥胖,快要秃顶的神经兮兮爱絮絮叨叨自言自语的编剧,在改编一本书时念叨着这是一个关于花的故事,关于兰花的故事。
可是剧本结束的时候,却是一堆可爱的雏菊随着日出而开,日落而闭的画面,使得看完这部电影的人,脸上会有淡淡的笑意。
就如他爱的那个女孩回头对他说,我也爱你的时候,脸上幸福的表情。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叙述方式,不同的人物口吻之间的转换一点也不显的突兀。
那个看似冷静理智的女记者Susan其实是一个寂寞的人吧。
她常常躺在熟睡的丈夫旁边,自言自语着,想要生活改变些什么,可是当改变突然被那个想知道她内心真实想法的编剧带到她面前时,她却慌乱,企图用杀人来将一切发生的都掩埋,回到以前的生活。
John是个很可爱的人。
从电影里可以看到很多角度的描述。
Susan在《兰花贼》里以采访对象的身份,对他从一开始的不了解到熟识之后的被吸引。
Charlie在决定剧本开场镜头时一遍又一遍念叨的他的样貌和破旧的卡车。
还有Susan和她的朋友在一起谈论他,嘲笑他,而她那是是昧心的,对他丝丝的好感已经产生。
他就是一个没有门牙,总是说他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爱向她谈起他的收藏品的有各种稀奇古怪爱好的男人。
而那个男人,用鬼兰提炼出的化学物质为那个看上去有点悲伤的女人快乐,为那个女人的想法用枪对准了Charlie,为那个他爱的女人葬身沼泽。
Charlie是个自卑的人,自卑又怯懦。
他的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就如他与他弟弟之间的关系,但矛盾却终于归于一体。
他面对陌生女人时会流汗,紧张的不知所措,面对喜欢的女人时,不敢表白,不敢亲吻。
就像电影中说的,他总是太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
而与他弟弟在沼泽的一晚,弟弟说的那些话,仿佛开启了他人生从未到过的世界,让他充满希望的走下去。
不得不说,整部电影里面都充满了反讽以及台词的巧妙配合。
嘲笑弟弟用教材中的框架创作的剧本,认为毫无创新,却得到经纪人的赞赏。
讨厌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想创造自己的模式,却在精疲力竭后,求助于曾极其厌恶的所谓大师。
对着封底Susan的照片对她好感百倍而最终发现她真实面目后的反差。
一切的一切,都让这部电影变得吸引人。
p.s.冲着Nicolas Cage看的这部片,看他增肥又秃顶的出卖色相,一人分饰两角,演技又那么到位,实在是更喜欢他了。
2016年元旦晚上,这部在硬盘里沉淀许久的电影被拉了出来,带来的是新一年第一个晚上的第一部电影。
观毕,表示被编剧耍得团团转啊。
情节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地方,但是导演通过各种摄影手法将观众的焦点不断变化移动,在保持新鲜感的同时却始终没有吊链出戏。
在这个角度看来,导演和编剧都是下了很多苦心在电影上,并且能看出深厚的功力在里面。
从一开始,影片将观众的焦点在两条交叉点不多的线索上来回切换:Charlie的失败人生和改编剧本,以及剧本原著人物关系发展。
两条线索各顾各说但拼接很好,直到高潮部分交叉重合回到一个时空,持久的酝酿迸发出更加强烈碰撞冲突,非常畅快淋漓。
最终到了结局部分,才发现,这原来是Charlie的一次自我救赎。
有几个亮点非常不错,值得重新拿出来回味:第一幕看到约翰马尔科维奇的时候,差点以为他就是这部电影里的一个角色。
马尔科维奇和凯奇?
这个搭配总让人觉得怪怪的。
随后脑海里回放了Malkovich电影里面怪诞的情节和镜头。
后来有一幕,当男主角去了片场,我勒个去,竟然被《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乱入了,而且男女主角都来齐了!
这实在太有趣了,还是那个1/2楼层。
凯奇的表演是这部戏的灵魂支柱!
人物性格在Charlie和Donald直接转换,演得非常棒!
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 你是施爱的人,谁爱你并不重要。
好像我们都已经习惯于太在意自己的面子与尊严,然后把爱变得卑微低人一等,不敢把它展现出来。
对于一部小成本的剧情电影而言,《改编剧本》的剧情设置是相当不错的,随时在变化随时在转换,意外与冲突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
当你理所当然地以为下一步情节会怎样怎样发展的时候,编剧却不这样认为。
好的电影你总不会想到它剧情怎么发展。
或许这就是我爱电影的原因,像是走进了另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别人的经历,同时也会找到和自己相同的东西,有时可以获得不少启发。
set sail.2016/1/1
Adaptation既有改编的意思,也有适应的意思,标题可谓一语双关。
当一个作家在既定的故事上进行改编,他不得不受到原有情节的种种限制和约束,他的创造力只能谨小慎微地游走,而当他心魂所至,突然觉得被改编的其实不是故事,而是自己的性格和生活--该片就是着眼于描述这样表面矛盾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过程。
这并不仅仅是改编作家和故事之间的互动关系,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和世界的互动关系。
我们注定要放弃一些东西,以实现自己所向往的改变,但这样的放弃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剥离呢?
生活并不平淡,缺乏的只是发现,缺乏的只是进行探索的勇气,缺乏的只是应时而动的改变。
当我们不再沉湎于失去的痛苦之中,再睁开眼,世界就不同了。
从电影的表面看来,这朵号称“稀世珍品”的“幽灵兰花”直接造成了三个人的丧生,间接还不晓得有多少人为它而死,而从电影外来看,它给我带来的打击也是勿庸置疑的,我常常会被一些死脑细胞的电影搞得人格分裂,《妖夜荒踪》和《死亡幻觉》是一类,另一类则是《杀出个黎明》和本片,它们在前后水平落差之大,风格变化之巨,对于我的大脑来说也无疑是一场血案。
初次看这个电影时候,在前90分钟还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有野心的,脉络交错但非常清晰的文艺电影,它由三条主线和一条副线所构成,主线之一,是所谓的“兰花窃贼”约翰·拉罗歇和另外三个西米诺印第安人计划偷盗,然后克隆一种稀有的兰花,牟取暴利的故事;主线之二是,著名的纽约客专栏作家苏珊·奥尔琳采访约翰·拉罗歇,并把他的经历写成一本《兰花贼》的书的故事,主线之三,就是好莱坞编剧查理·考夫曼被要求将这本《兰花贼》改编成电影剧本的故事,另外的一条副线就是查理·考夫曼的孪生弟弟唐纳德搬来查理的家,并准备按照最好莱坞式的样式,创作一部烂俗恐怖片的剧本。
通过以上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故事线索,编导传达出了非常丰富的内容,约翰·拉罗歇代表了一种现代人缺乏的热情和执着,已经感爱敢恨,拿的起放的下的大丈夫气概。
兰花在他看来是一种新陈代谢的过程,生命的意义就是一种过程。
苏珊·奥尔琳则是约翰·拉罗歇的反面,代表着一种迷茫的人生观,她采访约翰·拉罗歇是为了弄清楚他盗取兰花的目的,是因为她不相信世界上有“幽灵兰花”的目的,兰花就是她的全部动机,而根据她自己的书,最后她并没有找到这种神奇的兰花,因此她的《兰花贼》虽然完成,但是却是一本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主题的作品,在苏珊·奥尔琳身上,代表着一种现代人常见的功利心态,结果便是一切的价值。
查理·考夫曼则代表着一种“现知后觉”的人生态度,代表着“沉默的大多数”,说到底这些明白是非,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悟能力,但是却因为属于“大多数”的那种性格,而陷入某种自暴自弃的境地。
而查理·考夫曼改编《兰花贼》遇到瓶颈的细节和唐纳德·考夫曼炮制俗滥恐怖片剧本并大受好评相比较,还大大觊觎了好莱坞的类型创作一把。
但是,影片在90分钟之后,也就是唐纳德·考夫曼冒充查理去拜访苏珊·奥尔琳之后,水平一下子一落千丈,后面的剧情完全变成了粗俗的动作类型片,苏珊·奥尔琳和约翰·拉罗歇变成了合伙利用稀世兰花来炼制毒品的坏蛋,被考夫曼兄弟发现后要杀他们灭口,在逃往中,唐纳德不幸身亡,约翰·拉罗歇也命丧沼泽鳄鱼之口,最后恶人遭到了惩罚,而查理·考夫曼则完成了剧本,并鼓起勇气向心爱的姑娘表白。
其实,这部影片中一直有一条隐藏的主线,那就是真实生活中的编剧查理·考夫曼在编写《改编剧本》的剧本,孪生考夫曼兄弟其实代表了编剧的两种倾向,查理代表了不落俗套,寻求突破一般电影叙述结构和叙述手法的倾向,他借剧中自己之口说,不希望把这部作品(影片中指《兰花贼》,其实就是《改编剧本》本身)变成一部通俗的类型剧,结尾不要变成毒品贩,知情的无辜者和警察的追逐战,主人公不要在最后说一些似是而非,大彻大悟的感想,有性格的巨大转变等等以往的通俗惯用手法,在剧中查理·考夫曼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痛苦不已,差点搞得精神分裂,而在剧外的查理·考夫曼也通过类似多段平行剧情发展等的手法在努力实践自己的目标;而唐纳德则代表了一种现实的创作手法,他懂得观众的欣赏心理和制片商的心理定位,知道怎样能够既减少自己脑细胞的死亡量,又讨得电影公司的欢心。
在电影中考夫曼兄弟的斗争也暗示了在现实生活中查理·考夫曼对于《改编剧本》的定位,可惜的是,随着电影里查理越来越才思枯竭,不得不去听一堂通俗的好莱坞编剧课,被陈词滥调式好莱坞的“编剧大师”痛骂,也象征着查理·考夫曼原先的创作理想的破灭,影片中的水平突降,其实就是现实中的查理·考夫曼在剧本里加上了诸如性,暴力,毒品等好莱坞的模式而导致的。
在故事的最后,考夫曼为自己的工作顺利完成而高兴,一点也没有痛失弟弟的悲哀,但是我看着这个结尾却有一些悲哀,原来好莱坞的习惯定式拥有那么强大的力量,甚至于诸如查理·考夫曼之类特立独行的怪才也不能不受其牵制,当然从乐观的角度去考虑,也可以说查理·考夫曼在反讽好莱坞的模式化编剧,不过我先要去看几部烂片先,要是银幕上都是这样的片子,我也要折寿几年了。
The world is so huge that people are always getting lost in it. There are too many ideas and things and people, too many directions to go. I was starting to believe that the reason it matters to care passionately about something is that it whittles the world down to a more manageable size. It makes the world seem not huge and empty but full of possibilities.——Susan Orlean《the orchid thief》(剧中的 Susan Orlean为真实人物,《纽约客》的专栏作家。
而本句台词正出自书中那部小说《the orchid thief》)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那份痴迷痴迷是一种天赋 这种天赋让你木讷 让你面对一些流行话题的时候不知所措 让你没有办法和所有人愉快的打成一片但是这份痴迷让你获得极大的快乐快乐大过你失去之前一切得到的痛苦
绝对震撼的结构,无比扎心的哲理。
前半段是一潭死水般的现实生活;后半段是紧促精彩、不断崩坏的“好莱坞剧本”,非常讨巧的表现形式:又当又立。
它既靠商业电影式激烈的收束博得了眼球,又在批判这样的逻辑缺失。
但正像电影里不断强调的“这些话不用旁白要怎么说?
”,想给观众造就一份跌宕起伏又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又不想要观众哭过笑过之后觉得自己像个傻逼,不用这种断裂的居高临下的表达方式又能如何呢?
所以这剧本真的称得上是天才之作。
但我最爱的却并非天才的才气,而是天才的猥琐与自卑,天才的自我剖析和自嘲,这才是能让我共情的部分。
尽管后半段节奏陡然加快,其实我还是更喜欢沉寂又迷茫的前一个小时。
考夫曼连珠炮式的“我不行我丑我胖我自大我自卑我不该这样我的生活一团糟,I‘m suck”,唐纳德傻子一样永远乐观感性的外表下通透的心,都让我无比动容。
梅丽尔线的动人则来自无比贴近自然靠近心灵的力量;热爱的力量,宁静的力量…鬼兰那么美。
尼古拉斯凯奇的表演令人陶醉。
世界永远在轰轰烈烈,但人生永远是在波澜不惊中慢慢死去,我们能做的只有抓住弥留之际的最后一丝热爱,去努力活着。
如果全世界的导演都去拍轰轰烈烈,那谁会走进我多愁善感的心里最孤独的角落?
本片结尾,查理·考夫曼在车里用一句 "who cares what Mckee says?" 宣告自己最终放弃治疗,他知道自己无力用一个意识形态的心灵鸡汤包装一个标准的好莱坞故事了,但他也不在乎了。
这里“意识形态”用的是它比较原始的意思,“错误的观念”。
阿尔都塞曾拿意识形态与科学对立,比方说现在我们现在有一些科学原理解释打雷闪电的成因,但这之前人类就只能用雷神敲锤或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来解释,这些神话故事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阴谋论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例如说王朝灭亡因为农民战争,农民战争又因为土地集中,基本就属于一种阴谋论,把一些可能相关的事情用因果律串联起来,让人感觉“确实很有道理啊”,但实际上相关性推不出因果关系。
可是“无巧不成书”,电影的本质就是制造意识形态的,例如库里肖夫著名的蒙太奇实验,镜头之间没有任何事实上的逻辑关系,全靠观众脑补出来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意识形态就是在两个镜头之间被创造出来了,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意识形态就是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产生的。
例如我们晚上“怕鬼”的意识形态就是因为夜晚周围的视觉信息缺乏,亲王在知乎上对“如何克服晚上怕鬼”的解答就是,尽可能脑补四周的信息。
同样,张戎深知打破对毛主席的偶像崇拜,首先是补充他生活上的细节:他不爱洗澡,不刷牙,而且便秘(请花半小时想象你偶像便秘时的各种情景)。
《爸爸去哪儿》据说一集要拍摄1000小时的素材,最后只播出90分钟。
看真人秀节目的时候,我都想到《爱在黎明破晓时》里 Jesse 在火车上对 Celine 说他的电视梦想:找365个人,拍他们24小时的生活,起床洗脸刷牙做饭洗碗等等,每天播24小时连播365天。
Celine说谁会看这种无聊的日常生活,Jesse说这叫“每日诗意”(poetry of day-to-day life)我们想想如果《爸爸去哪儿》完整播放1000小时素材会是什么效果,不要配乐也不要配可爱的字幕,我猜完全是一场灾难,因为抹杀了意识形态成长的空间。
田亮亲身经历 Cindy 说“生日快乐”的时候表现尴尬,但回看节目的时候就泛起泪花,节目比现实要感人得多。
《感动中国》这类鸡汤节目,用几个镜头就交代了一个人几十年,意识形态在镜头之间野蛮生长,难怪观众看得稀里哗啦。
好了,最后要说查理·考夫曼为何要放弃治疗,不听 McKee 的话,安排一个精彩的剧情,再讲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呢?
在他的《纽约提喻法》里似乎给了我们答案:Everything is more complicated than you think. You only see a tenth of what is true. There are a million little strings attached to every choice you make; you can destroy your life every time you choose. But maybe you won't know for twenty years. And you may never ever trace it to its source. And you only get one chance to play it out. Just try and figure out your own divorce. And they say there is no fate, but there is: it's what you create. And even though the world goes on for eons and eons, you are only here for a fraction of a fraction of a second. Most of your time is spent being dead or not yet born. But while alive, you wait in vain, wasting years, for a phone call or a letter or a look from someone or something to make it all right. And it never comes or it seems to but it doesn't really. And so you spend your time in vague regret or vaguer hope that something good will come along. Something to make you feel connected, something to make you feel whole, something to make you feel loved. And the truth is I feel so angry, and the truth is I feel so fucking sad, and the truth is I've felt so fucking hurt for so fucking long and for just as long I've been pretending I'm OK, just to get along, just for, I don't know why, maybe because no one wants to hear about my misery, because they have their own. Well, fuck everybody. Amen.前面是说意识形态之不可能:Everything is more complicated than you think. You only see a tenth of what is true. There are a million little strings attached to every choice you make; you can destroy your life every time you choose. But maybe you won't know for twenty years. And you may never ever trace it to its source.后面是说心灵鸡汤之不可靠:you are only here for a fraction of a fraction of a second. Most of your time is spent being dead or not yet born. But while alive, you wait in vain, wasting years, for a phone call or a letter or a look from someone or something to make it all right. And it never comes or it seems to but it doesn't really.因为考夫曼的 loser 感深埋心间,所以他放弃 McKee 这样成功人士的治疗的理由只有一个:说到底谁不是 loser 呢?
你对整个人类来说有何意义,整个人类对宇宙来说又有何意义。
Indeed, who cares what McKee says?
尼古拉斯·凯奇MS只演过2个平常人,一个是天气预报员,还有一个就是这个剧作家了~不过这次是一人分饰两角,两兄弟,但是性格差别很大,而且经常想象和现实交替,比较有难度~前半段故事基本上让我以为就是讲兰花的,因为这段故事就和兰花一样平常,但是这种“鬼兰”引出了后半段不平常的故事~
这是一部矛盾的电影,刚开头的部分有独立制作的气质,非好莱坞式,不要撞车、谋杀、 床戏,只是想做一部简单的电影,关于花;而随着主人公本身越来越纠结的情绪,电影的整个情节完全走入了另一个反面,好莱坞式的情节:忽然的谅解、秘密被发现、灭口、撞车……但有趣的是,电影情节的本身已经被作为编剧的主人公本身的改变预先预知。
我不知道这句话有没有表述清楚。
如果你只是把这个电影的主线纠出来,实际上只是讲了一个编剧,从想做一部简单的电影开始,由于思维停滞而陷入困境,求助于编剧大师,得到要让电影有戏剧冲突云云,忽然矛塞顿开,最后完成了剧本。
于是就在批判、讽刺和自我妥协的过程中,整个电影由平缓而富有魅力走向庸俗而刺激的反面。
如果说这是编剧或导演想表达讽刺效果的企图,那么我表示遗憾和唾弃,因为这只表现出了他们无法将简单的电影成就的浅薄,他们也如主人公一样,期望做一部非好莱坞的电影,却最终无法把握,而做成了个虎头蛇尾的影片。
但又心虚的把自己的不甘昭然天下,似乎觉得这样能显示自己曾经的努力。
几个演技派的大明星的表演也配合的刚刚好,梅丽尔斯特里普把那双“包容一切忧伤的眼睛”诠释的让人惊叹,而片末却因为剧本的原因表演的就像一个过气的女明星,但我把这个归咎于剧本本身,在片末几乎没有给她留出表现的空间。
所以这是一部矛盾的电影,你可以把它的平庸归于特别,可以把它的讽刺归于心虚的自我辩护。
但是不管怎样,我这一篇感情矛盾的影评的结尾是想说。
你一定要去看看这部片子,很值得一看!
I really hate people like Charlie Kaufman in real life, and I have to sit in front of my computer for two hours for such a character. Good ending tho.
Adaptation:改编剧本或适应环境,艺术创作者永恒之困境;套层叙事、延时表达、画外音与自我否定,剧本自指又有条不紊,最后按照《故事》理论搞出来的戏剧化冲突和人物弧光简直讽刺到爆,麦基被黑出翔;又名《被叙述的与被掩藏的》,梅姨兰花贼的书揭示了生活的奥秘,有些时刻居然马利克附体的感觉。
Streep彻底毁了我的女神Susan Orlean的形象, John居然被鳄鱼给吃了,Oh My Holy God!!!
当电影开始以程式化的节奏推进,满足观众的所有期待时,创作者已经死了。
天才的查理考夫曼。。让我想到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前面还可以当一个视角特别的爱情故事来看,后面出现什么追车死人追杀什么的,就完全瞎了
我表示当年我没看懂.只记得凯奇的那顶地中海很是让我难受.
鬼剧
真心对查理·考夫曼不感冒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 暖暖内含光都不喜欢 这一部根本就完全看不下去
山穷水尽疑无路, 黔驴技穷现牛羊。偷懒偷出来的作品,竟然获得了奥斯卡。结构很有趣,叙事成了对叙事本身的追寻。但是看多了同类型的(诸如《奇幻人生》)就会觉得花哨。结局肯定是故意的,这就是考夫曼这个坏蛋玩的花招。
我一直以为尼古拉斯凯奇演的两个人是一个人性格分裂的结果。这片很平淡,应了那教授的景,结尾让观众觉着出奇意外,你也就成功了。可惜啊,差了点。
反正我是看睡着了的,虽然复杂,虽然要动脑子,可是不好看。
其实所以在讨论电影里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构的人在我看来都是笑话,因为电影里本来就没有真实。放在这个片子上,其实弟弟本身就是一个“好莱坞”的化身,是Charlie想要抛弃的分裂人格,而整个片子也不存在什么真实和虚构的转折点,就像真的Charlie的作品eternal sunshine一样,享受这种混淆才是批判本身
音乐也不错
还在想为何后半部分如此奇怪割裂且难看,才发现是对揉杂吸睛元素的类型片的讽刺。让人无从察觉嵌套的痕迹很高明,架构是好架构,但我不喜欢凯奇也觉得这个故事太无趣。
如果考夫曼不是一个犹太人.....?如果,他不会说希伯来语......?
所以结局是为了证明片里那个剧本专家说的【不可能有平平淡淡的人生啊每个故事最后都有可能掺杂着凶杀啊血啊#@啊】是么==平平淡淡讲个故事不行么非得一秒钟变限制级么==那个弟弟为嘛一天到晚躺在地上,一开始还以为他半身不遂呢。。【喂
兰花窃贼,两个凯奇有时搞糊涂
从〈 Leaving Las Vegas 〉到〈 Adaptation 〉,Nicolas Cage的职业都是编剧,不得不说,他是真得很适合演这类有点分裂,有点神经质的,让人心疼的失落男人
考夫曼是在学乔斯坦贾德编戏中戏吗?不禁让我回忆起小学时有回考试作文题目叫《困难》,我实在想不出素材就在试卷上写自己遇到考试作文找不到素材这个困难。。这种套层与这部电影有点类似,整体感觉耍了一点小聪明而已。PS:梅姨够风情,凯奇还是那么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