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Nu astepta prea mult de la sfârsitul lumii,世界末日又怎样(台),世界玩完,你咪当真(港),Do Not Expect Too Much from the End of the World

主演:伊林卡·马诺拉切,尼娜·霍斯,奥维迪乌·皮尔桑,多丽娜·拉扎尔,安迪·瓦斯卢亚努,乌维·鲍尔,爱德华·席尔兰,阿迪娜·克里斯泰斯库,亚历克斯·M·达斯卡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卢森堡,法国,克罗地亚语言:罗马尼亚语,英语,德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年份:2023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剧照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1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2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3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4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5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6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13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14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15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16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17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18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19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20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长篇影评

 1 ) 羅馬尼亞,再次核磁共振,社會體檢。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斯坦尼斯瓦夫. 耶日. 萊克羅馬尼亞2022年《核磁共振》後,再一次的核磁共振,一個羅馬尼亞社會體檢。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Don't Expect Too Much from the End of the World*),是羅馬尼亞導演,拉杜·裡斯坎的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於2023年上映,延續了裡斯坎一貫的,社會批判風格,通過黑色幽默和荒誕劇情,揭示了現代社會的種種弊病。

#主要內容影片的主線故事,圍繞著一位年輕的女性艾麗娜,她在一家拍攝交通事故,安全教育影片的公司工作。

艾麗娜的工作,是開車在城市中尋找那些,曾經遭遇過交通事故的人,並記錄下他們的故事。

她駕駛一輛,標有“製片”字樣的面包車,穿梭於城市的各個角落,拍攝各種社會邊緣人的生活片段。

隨著影片的進展,觀眾會逐漸發現這些片段,背後的荒謬和社會問題。

#表達的內容電影通過艾麗娜的工作,揭示了許多關於,現代社會的深刻問題,如勞動剝削、經濟不公、媒體操控等。

裡斯坎通過,黑色幽默和諷刺的手法,對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展示了人們在面對,生活壓力和社會不公時,無奈和掙扎。

此外,影片還探討了,個人在機械化工作中,迷失和被異化的狀態,反映了現代社會中的普遍困境。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是一部,帶有強烈社會批判色彩的電影,通過幽默和諷刺,揭示了,現代社會的種種弊病,呼喚人們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和反思。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2023)7.62023 / 罗马尼亚 卢森堡 法国 克罗地亚 / 喜剧 / 拉杜·裘德 / 伊林卡·马诺拉切 尼娜·霍斯

 2 ) .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是一部我最近观看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非常深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的主题非常深刻。

探讨了时间记忆的生活意义等主题。

通过两个Angela的故事,电影呈现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同时电影也探讨了记忆的可靠性,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记忆和经验塑造的身份和价值观。

那里的演员也表现的非常出色。

 3 ) 网络时代的虚实之辨

电影分为A、B两面。

A面展示了超负荷工作的制片助理安吉拉为一家奥地利公司收集拍摄素材的经历。

她东奔西走、长时间坐在驾驶位上,对每一位接受采访者都面带微笑,显得矜持而友好。

但与此同时,安吉拉在网络上却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她借助虚假的滤镜,将自己变为一个粗俗的男人,大肆地抱怨生活中的困难和炫耀着不存在的优待。

影片中出现了滑稽的一幕——“烂片大王”导演鲍尔,真人出境,为自己所受到的批评发声。

而他却在安吉拉的手机屏幕中变为tik tok中的笑柄。

影片中颜色的设置也不失深究之处。

将现实生活化为黑白,转而将电影和短视频变为彩色,更加深化了这部喜剧中的讽刺意味。

观众们观看过安吉拉拍摄的短视频后,不免会会心一笑。

但微笑的同时,也会发出一声感慨——无聊的生活、平淡的日子、社畜的辛苦,也许能够通过这些蹩脚的娱乐得以舒缓吧。

B面的故事则侧重于在安全生产视频中出镜的受伤工人奥维迪乌,在公司的诱导下,不断改变对受伤细节的描述,以致最后做出完全让步。

B面整体使用彩色画幅,采用固定机位一镜到底拍摄。

期间完全展示了奥维迪乌一家的真实反应状态。

工作人员对奥维迪乌的说辞不甚满意,最后竟然让奥维迪乌手持绿幕板,以完成差事。

由此可见,网络信息时代甚至会谋杀人的话语权。

无论你身在何处,一旦被记录下来,就存在着观点被扭曲的风险。

这不仅是存在于虚拟和现实之中的一种混沌化,更会演变为资产阶级对底层人民的打压、利用以及剥削。

电影中出现了tik tok短视频、zoom会议以及绿幕等疫情时代的元素,令人忍俊不禁。

zoom会议中的虚拟背景,很容易让观众们联想到史云梅耶的拼贴动画,从而带来不真实之感。

而更值得让人思考的是,这些虚拟的新时代产物,正在逐渐取代我们的现实。

在电影中,虚拟的事物比现实生活更加多彩。

这个事实让人胆寒。

 4 ) 当一切坚固的都消散成滤镜与绿幕

(大量剧透预警,且因为仅在影院观影一次,不能保证细节记忆无误)某种程度上,《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164分钟时长中的前130分钟可以被视作一部独立的公路电影。

只不过与一般跨越极大时间与空间距离、交通工具仅仅是新地点附庸的公路电影不同,《末日》展现的只是主人公安吉拉从早上六点开始到深夜,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宽街陋巷中匆忙奔波的一天,大多数有意义的情节都在汽车中展开,伴随着似乎永无止境、时时显得荒腔走板的堵车、路怒、车内一首接一首的快节奏金属乐、汽车行驶时的白噪音,与时时响起、预示着新工作的手机铃声。

到了最后,我甚至担心起安吉拉的安危来——她看起来随时都在危险驾驶导致事故的边缘徘徊。

虽然她一天的行程并未以悲剧收场,但导演裘德无疑为我们做出了这样的暗示。

接近结尾时,当安吉拉在一次谈话中提及当地的一条路因为出过太多意外而在两公里的路段边上插了六百个象征逝者的十字架时,镜头毫无征兆地从黑白切换为彩色,在沉默的空镜头中连续不断地为观众展示了至少几十个在当地实拍,或新或旧的十字架。

为什么安吉拉(和那些十字架代表的罗马尼亚人们)要如此忙碌地在城中奔波,似乎永不止歇?

裘德提出了很明确的答案与控诉:因为后极权时代的罗马尼亚处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断被剥削的边缘,在实体工业和文化产业上都成了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地,在过劳中为欧盟中心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利润。

安吉拉的旅程中充满了对这个体系之荒谬和个体的疲惫无力的描绘。

当她去向想要迁走家族墓地的房地产开发商据理力争时,却被看起来充满人情味的代表以无懈可击的法律条款和“我们会出全资请最好的神甫以符合信仰的仪式迁坟”的话术忽悠的无话可说;当她试图拒绝新安排的跑腿任务,表达自己多么疲劳,想要回家休息一会再继续时,导演的回应只是“喝杯很浓的咖啡!

”“喝点红牛!

”“在路边睡一觉就好!

”,于是口头上坚称要回家的安吉拉最终还是“身体很诚实”地选择在路边停车刷起tiktok;不久之后,无情的给她安排工作导演自己却不断谄媚地在zoom中向来自奥地利的甲方证明自己工作得力,足以接替(上一任明显猝死的)导演继续拍片,在获得屏幕另一端含混的认可后弹冠相庆。

可悲之处在于,当独处时不断在口头上谩骂吐槽工作的安吉拉于深夜在机场接到奥地利甲方,在前往市中心大酒店的路上闲聊时,却也变得近乎同样谄媚,“有些人一天工作16个小时…但我们只工作8小时!

” 当奥地利甲方说“我刚查到…罗马尼亚是欧洲最穷的国家吧”时,她的回应是“黑山(或某个相邻的国家)比我们更穷呢!

”更加讽刺的是,安吉拉从早到晚忙碌奔波,所要完成的工作,是要在布加勒斯特的各个角落里寻找为甲方所在的德国企业工作,但因工伤造成残疾失业的当地工人们。

她用手机和三脚架为这些形形色色的残疾工人们录制素材,发给代表工厂的德国/奥地利甲方定夺。

因为要录制的是生产安全宣传片,所以这些多半因为工厂管理疏忽致残的工人们个个都要痛陈自己如何因为不当行为出事,并告诫观众们注意生产安全。

工人们踊跃录制采访,是为了被选中后可能会有的500-1000欧元“报酬”,而安吉拉总会告诉他们,“这件事情(你入不入选)要由奥地利人决定啊!

” 在影片的最后半小时里,安吉拉的旅途结束,故事的讽刺性却达到高潮:一位残疾工人和他的家庭终于因为“形象合适、有战斗精神”被选中后,因为拒绝完全合作、将工厂管理和漫长加班造成的事故归于自己的失误而被迫一遍又一遍屈辱地站在雨中修改台词,却又因为想要1000欧元而不肯离开,最终,他们精心准备的台词被一遍遍删改缩减,最后干脆(在德国人的远程建议下,带着绝望的疲惫眼神)沉默地一张张举绿色的、方便p上任何字幕的空白纸板了事。

这不是《末日》中第一次出现可以随机修改编辑任何内容的绿幕。

实际上,拟像时代视频的可塑性是《末日》除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批判之外的另一大主题,通过对各式各样影像的拼贴挥洒,裘德在实践上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工作与日常生活分别由zoom和tik tok构成,想象与真实的边界消融瓦解、充满了鲍德里亚所谓“超真实”后现代拟像的社会。

从影片开始,裘德就不断在安吉拉黑白的漫长奔波中插入一个由秃头、穿黑夹克的男性小混混(也就是宣传海报上的那张脸)在世界不同地方不断发表由变着花样的脏话和对资本主义的文化理论批判组成的胡话的彩色视频片段。

随着电影进度前进,我才慢慢通过越来越明显的提示意识到原来这个小混混就是Angela,她每有喘息的机会,都会在大楼门口、午餐桌前、卫生间中用滤镜变为新形象,录制一段不断穿帮、脏话连篇、无比可笑却又夹杂着愤世嫉俗的理论反思的视频,然后发上tik tok。

这个由滤镜实现的男性形象并不是安吉拉的隐藏身份,而是她身边的亲人、情人、同事都知道,甚至会评头论足的“爱好”。

它可靠又不可靠,虚幻又真实:当她背对镜子时,透过镜头仍然能看见滤镜形象的秃头背后的镜子中的金色长发;当跟朋友一起录制tik tok时,滤镜总是不小心从安吉拉这里转移到朋友脸上;最令人(影评人?

)叫绝的是,安吉拉在工作路上同正在绿幕前拍摄怪兽片,以专门拍摄无聊而质量奇低cult片的德国导演乌维·鲍尔偶遇,两人共同录了一段破口大骂专业影评人的短视频。

似乎,这个短视频中的形象才是安吉拉的“本体”,他说的低俗又“高雅”的胡话才是她足不旋踵的劳累生活中的“心声”。

除了安吉拉在布加勒斯特兜兜转转的过程(黑白呈现)和她以另一个形象拍摄的短视频(彩色),《末日》还有另一重穿插全片的影像:一部拍摄于1981年,名为Angela merge mai departe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剧情/爱情电影,其中同样呈现了一位名叫Angela的女性出租车司机为工作驾车在布加勒斯特的不同城区漫游,与不同乘客和同僚相遇的过程。

由于时代和电影宣传主题所限,这部电影中的布加勒斯特在大多数时候都交通便利、社会秩序井然,全无2022年的Angela所处时代的拥堵、嘈杂、混乱,老Angela也总是从容不迫、彬彬有礼。

但是,裘德敏锐的发现了镜头中无意中流露出的旧布加勒斯特的隐秘、灰色一面,并有意在与它们相遇的时候放大并放慢镜头。

同时,老Angela和我们时代的Angela在驾车行驶中的状态与所处的城市地理也呈现出了一种互文关系,提醒着观众们罗马尼亚的历史与当下的联系。

当我们时代的Angela驾车驶过齐奥塞斯库铲除老居民区兴修的奇观式现代宫殿时,下一个镜头就切换到了老Angela将乘客送到那个老居民区的情节。

两个Angela的联系不仅局限于影像的并置和互文,而还有一个让我大感惊讶,并暗暗在心中鼓掌的“逢魔时刻”:当年轻的Angela前往一户家庭采访受到工伤瘫痪的工人时,应门并同她交谈的、和蔼而肥胖的老奶奶正是1981年开出租车的Angela,两人的闲聊之后是大量关于1981年电影爱情主线剧情的蒙太奇(我们得知,在老电影中醉酒出场、身穿皮夹克、严峻高冷的匈牙利裔男主角在2022年变成了一个崇拜乌尔班的滑稽老爷子),两代布加勒斯特的Angela于此相遇,1981和2022年的影像,电影中1981年和2022年的布加勒斯特“现实”的界限由此消弭。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她们的相遇在彼此的生活中有任何特殊的意义。

老Angela因工伤瘫痪的儿子“幸运”地被选中参加结尾的工作安全宣传片,在结尾上演了前述充满戏剧性的屈辱一幕。

失去了“主角光环”,老Angela全程无可奈何、一言不发地坐在一旁,全然不知所措。

而年轻的Angela,尽管在之前130分钟中展露了那么多对现状的愤慨和精神上的反抗,在这里却没有对身边人展现任何同情,而仍然只顾着抓住空档录上一段奇葩的tik tok视频,在拍摄结束后老Angela一家想要吃上剧组的一顿免费午餐的时候,冷漠的急于驾车带她们离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影片中直接对接Angela和她的罗马尼亚同事、同胞们,以一种貌似有同理心但实则残忍的方式颐指气使的“资本主义世界”代表是德国人与奥地利人,但片中不断涌现、充盈全片的却是各式各样的美国文化符号。

这些符号——从巴斯特基顿到威廉福克纳——向我们暗示着美国才是资本主义-后现代的真正核心。

如果说同为反应欧洲人精神状态的公路片,文德斯的《公路之王》中美国文化作为主角在西德城市间穿行过程中时隐时现的隐喻,象征着“潜意识里的殖民”("The Yanks have colonized our subconscious")的话,那么在裘德的后极权-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罗马尼亚,美国文化就已经成为了明目张胆、肆无忌惮的入侵者。

在远程视屏会议时,决定项目生死的奥地利甲方的背景是芝加哥河上的市景,特朗普大厦上硕大的“TRUMP”字母熠熠生辉;而在结尾想出让受伤的工人举可以任意p字的绿板,而不让他说任何同公司意见相左的话时,德国老板提出的建议竟然是“让我们像鲍勃迪伦那样做吧!

”(讽刺的是,迪伦恰恰是在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一首表达对美国主流文化反抗的歌曲中用的同一种表达方式)。

这自然让我身边同在芝加哥电影节中观看《末日》的美国观众笑声连连,但也让我隐隐觉得,这种特意针对美国观影者的拍摄方式是否反而特意强调了美国的中心性?

那么,越过所有的戏仿、嘲弄、批判、无穷无尽的驾驶和层层叠叠的影像,裘德究竟怎么看待他所描写的这种人类境遇?

我想片名似乎可以提供一些提示:“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没有轰轰烈烈的一声巨响,Angela们要面对的只是无尽增殖的拟像中的疲惫而缓慢的死亡。

而片中全程没有面对镜头台词的罗马尼亚导演则似乎可以提供另一种态度。

(可能像所有罗马尼亚电影工作者一样)他对德国和奥地利的老板们极尽讨好谄媚,驱使自己和手下们不断加班加点工作,但又在结尾的拍摄中不断向老Angela一家保证,“我跟你们站在一边…(p在绿板上的话)会遵照你们的原意的。

”他的这种保证当然是苍白无力的,很可能只是在敷衍被拍摄者一家好完成任务,但我却更愿意理解为是裘德自己——已经是当世最知名的罗马尼亚导演——的声明,“but I swear I’m on your side.”

 5 ) 影评搬运|comrade_yui

https://boxd.it/yZBrhttps://www.patreon.com/comrade_yuihttps://youtube.com/@comradeyui1498?si=rT-sX5MPmYyFBvA_found this at its best when it leans hard into the harsh desynchronization of daily life within a digital world, how all the filters and streams and pixels add a thick fantastical miasma atop a stagnant modernist europe quickly sinking into the mud-soup of always-online global feudalism -- i'm less enamored with the parodic imitations of contemporary vulgarities, which will read more interesting to viewers of the future as a historical document of the 2020s but in the current moment seems to be a comedic flailing -- i have a skepticism towards the long and storied tradition of the type of left critique which values the depiction, parodying or even accelerating of the idiotic symptoms of capitalism in an 'ironic' or now 'post-ironic' aesthetic, as if acting like a bastard makes the real bastard less of one -- you just end up with two bastards.that's far from all that radu jude is doing here, and i don't want to articulate a condemnation of this work, i think it is fundamentally successful, but i also believe there are inherent limits to such exercises. not to compare everything to godard (although we should), but he gave up on trying to keep pace with the frenzy of capitalist media in the 1960s and just went and did his own thing afterwards, often seeming more futuristic because of his disconnect from this mainstream -- here, we see jude digest the livestreams and tiktoks and zoom calls and represent them in a largely matter-of-fact naturalist way, it's the classical cinema of representation, workers leaving the lumière factory for the 21st century, showing the consequences and products of labor but not labor itself as a way of life. how can you make a parody of an economic system which already metastasizes its own contradictions and flaws into narrative entertainment? instead of revolution in our lives, we experience a critique of all values in art, and we expect the two to somehow equate to the same thing -- yet films such as do not expect too much from the end of the world almost exclusively play to the eyes of bourgeois festival goers, coastal culture aristocrats, or deranged obsessive aesthetes like myself, not to those workers who would have the most to gain from it.we still operate under the illusion of cinema as a mass medium which has the capacity to change consciousness on a huge scale, but it's increasingly become a specialized interest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 if you're reading this review, you're looking for curation and context about cinema, not whether cinema itself means anything to you, that's already assumed. radu jude's metatextual playfulness is not totally out of step with the world as it is, ending or not -- it accommodates humor about the situation we all find ourselves trapped within, it has room for despair too. the hints of a counter-art are clearly visible within that form -- making cinema with chunky cellphone cameras and multi-media dexterity, the democracy of the image and its creator, all of that points to the future which has already arrived, we live in a rich period of aesthetic development even if it's not immediately apparent within the conservative film industry. but i'm convinced that we need to do more than just the standard left-wing thing of pointing out stuff, of trying to make a spectacle of capitalist realism, because it then takes that spectacle and sells it back to us in an even more anesthetized commodity, it doesn't care about the truth, it only cares about the ease at which images can be valued for a certain audience -- we pay the premium ticket at the film festival or buy the expensive blu-ray for the promise of an experience which will 'satisfy' in some special miraculous way, but it rarely does, it's old-school hucksterism at its finest; capitalism creates a cultish aura around cinema and the arts, and many people get caught up chasing that illusory aura rather than examining the images which are being sold to them beneath the ritualized glamour.some images are corrupted in this way, and others are ignored entirely -- the shakey-cam videos of hamas and the PFLP being engaged in active life-or-death conflict against their colonial oppressors, storming towers and firing RPGs at armored vehicles, these have the inherent enthusiasm and zeal of a cinematic eye that wants to show direct action against the neo-imperial core of america and its western allies. yet those videos don't have loggable entries on letterboxd, only 'official' releases do -- who is officiating? the invisible bureaucratic control system lurks behind what you are encouraged to see, and it tries to suppress and trivialize that which challenges it, to make a parody of the global under-class, who rely on the immediacy and sincerity of art regardless of if it fits into the cliquish circle of western art critics.it occurs to me that i generally don't enjoy comedies because they tend to be made from a source of general bitterness or anxiety, and that abstracted negativity alone cannot change the world, it often corroborates that which it tries to ridicule -- see how almost every hollywood film since the 90s is 'in on the joke' and makes fun of itself, yet still does what it always does anyway. do not expect too much from the end of the world lies within this bed of negative dialectic, the legacy of adorno and marcuse and zizek, fellow travelers on the left who have inspired many people today, but also whose ideas and systems nevertheless remain impotent to actually affect any meaningful change -- meanwhile, a 23 year-old palestinean who lost his entire family in years of occupation and months of constant aerial bombardment has a go-pro attached to his head while he runs up to a zionist tank and shoves an improvised grenade between its beige armored paneling. no critic is going to curate that for you, it won't win any awards, it's not ironic, it's not post-modern, it's reality -- i think art must strive to either help us access the transcendent, or to strip away the ideological layers surrounding our material existence, to divinize or to illuminate -- do not expect does plenty of the latter and shows us how we can walk further down this path -- we must have a cinema which is free of commercialized contrivance.the uwe boll scene is 👌

 6 ) AI换脸,绿幕特效,我们离真实越来越远

黑白的生活,彩色的短视频,并行的女性电影,拍摄的宣传短片,属于生活的一切压抑和忙碌都是单调的无色的,而一切被修饰被表演被装点设计过的影像都是彩色的,丰富的,抓人的。

从一开始,导演就在极力的提出这个问题,世界上还有真实吗?

单调的无聊的真实,正在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吧。

所以我们跟着女主一整天,从早上不到6点起床开始,开着车在城市奔波寻找受访者,目的是为了让受访者说自己的故事而刨除原本公司的责任。

探访会议拍摄,不断录制的滤镜评论尖锐粗鲁,因为不用坐班而无法计算工作时间中,她选择把生活散乱的加入到工作中途,即使已经如此匆忙仍然会面对甲方保证只上8小时的班。

大量的对白都在用文学和历史去讲述现在国家的境况和民众的困难,也让我们看到罗马尼亚的一角。

影片虽长,却并不觉得难熬,相反因为影片设定的并行两条线和剪辑节奏得以让观众进入到环境里并跟随女主的节奏去完成这一天。

并置的影片是当年躲过国家审查的女性主义影片,导演说这是他找到的唯一一部。

它和主线的女性并行交叉,同样是安吉拉忙碌开车并且面对着对女性的恶意和生活的困难。

他们相遇,最后合作拍摄,这样的连接或许也在延续的是社会的困境,就像原片的慢动作里所给出的眼神和记录在讲述那个时代和这个国家正在经历的一切。

这也是让A篇变得长却有趣的原因,一切都向着一个中心一个表达去交叉讲述推进,丝滑丰富。

影片并不靠剧情去讲述什么,却将一切暗含在一天的工作中。

女性的困境和国家的艰难,尖锐粗鲁的语言却只能掩饰在虚伪的特效后面,而她真实的生活只有劳累和虚假。

最后的b面更加讽刺和尖锐,不管是大家在拍摄时瞎聊的一切还是最后准备的诸多话语都只成为了一张一张的绿幕,和它最开始吸引我的海报一样,又荒谬又幽默又尖锐,喜欢!

 7 ) 罗马尼亚一日谈|达达主义的正面与反面

才华横溢的罗马尼亚导演拉杜裘德在洛迦诺电影节上带来了他的新作《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影片被分为A面和B面,如同一张专辑的AB面在B面中加入一些特别的音轨,这部影片的B面无疑是记录罗马尼亚这三年或者说近些年来的最具代表性的说明性影像(尽管是编造的)。

A|两代安吉拉的交叉人生先来谈谈A面。

2022年的安吉拉是一位uber司机并且就职于一家广告公司。

这天她的任务是去早放四位在工作中受工伤的工人并且选择其中一位进行公司安全宣传片的主演。

1981年的安吉拉是一位出粗车司机,并在遇到第二任丈夫——一位“优雅”的匈牙利人——后一同经历了1990年特尔古穆列什地区罗马尼亚人与匈牙利人的种族冲突,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的一生都充满痛苦”。

她们的相遇起源于年轻安吉拉的工作恰好需要探访老安吉拉的儿子—那四位候选人中的一员,他在两年前的一场意外中腰部以下瘫痪。

导演通过对两代安吉拉的影像进行交叉剪辑来建立她们相似的处境:左中向右。

整个A面的影像基本是公路片的模板,除了探访那四位残疾工人以外,安吉拉还陪同母亲去了一趟墓地,开了一次公司选角会议,找隔壁片场的德国导演拿回摄像机,见男朋友,接公司广告项目负责人。

工作之余,她还热衷于拍摄TikTok短视频,用滑稽的换脸特效用男人的口吻说一些粗俗的话语,对时事大加讨论,活生生塑造了一个愤世嫉俗的网络狂人形象。

A|达达主义与现代迷因安吉拉造访的第一家是一位因为工作失误被切掉手指的男人,他的公司在意外发生后没收了他的手机并且不让工友们报警而耽误了手指能接回去的黄金时间。

公司这么做仅仅是为了先检查设施以确保一切都合乎规程不承担主要责任(确保仅仅是因为工人操作不当)。

但别忘了,这支宣传片正是他的公司想要拍的“安全宣传片”,自然不可能会提及没收手机这一含糊暧昧的事件,而是进一步确定这是工人自己的过错,用高昂的参演费让工人们放弃对事故第一责任人的辩护。

但是很不巧,这天他并不在家,而是出门钓鱼去了。

一个刚刚是去四根手指的人(绷带还没拆)选择接受录制后在面试这天去钓鱼了?

显然没这么简单。

在后疫情时代最为发达的除了快递产业就是线上通讯工具的发展,ZOOM(相当于国外的腾讯会议)仍然帮助安吉拉顺利完成了面试。

其中为了让他看起来更惨,安吉拉让他更换了背景,最终呈现的是一个失去手指的男人漂浮在太空陈述自己不幸的离谱场景。

失去手指的男人导演在此时就已经交代了创作的方法:利用后疫情时代的迷因(meme)消解严肃的政治论题。

这无疑偏向一种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导演没有刻意回避,而是借年轻安吉拉这个人物进一步展现迷因对严肃论题的侵犯,甚至于将其视作一种新的达达主义(一种无政府主义艺术运动),从而玩笑似的消解掉任何权力。

猫猫抱枕特写(一种奇特的镜头语言设计)举个例子,年轻的安吉拉凭空创造出来的网络人格“波比塔”。

她几乎不怎么间断地用波比塔的身份在TikTok上分享自己的观点,分享的内容也非常粗俗,同时对社会热点进行二次创作(基本上是编造的低俗故事,为了迎合保守派男性的粗俗笑料)。

关于查尔斯的玩笑但是换脸绝对不是安吉拉的保护面具,而是她的创作工具,这种换脸的滑稽甚至被他用来开某个神父的玩笑,也用来调侃讨钱的乞丐、富人、某个阶级,可以说她用这种荒诞的滑稽调侃一切,并且都是正义凛然的语气,俨然一种愤世嫉俗的俗人模样,而“波比塔”则是她创造的迷因武器。

A|四件小事1、在影片开头,年轻安吉拉提过将气费上涨的锅扣在俄|乌战争头上是政府的骗局,为什么会有这种决断呢?

在后片中她去接奥地利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时(那位歌德的后代)问过她奥地利的公司是否真的在罗马尼亚大肆伐木,作为奥地利公司家具生产的木材(似乎引起了很多罗马尼亚人的不满),歌德是这么回答的: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安吉拉这么不信任政府了。

在后疫情时代,欧洲经济形势严峻,欧洲各国集体向右看齐,民众也更加保守。

年轻安吉拉在探访老安吉拉时,问过她的丈夫对欧尔班维克托(匈牙利现总理)的看法,这位机会主义分子依靠在大选前期极速右转获得了大量民族主义者的选票,却成了那位酗酒成性的匈牙利丈夫口中的伟大总统。

更何况老安吉拉和她的丈夫此前经历过一次相当暴力的种族冲突,这样看来,很难不对人类绝望。

这也让我想到另一部电影,同样也是罗马尼亚导演,同样在讨论罗马尼亚的种族冲突问题。

核磁共振2、长达四分钟的强制默哀。

安吉拉对歌德讲述那条“死亡公路”上的十字架的故事后,影片投放了整整四分钟没有音频的十字架影像,颇有戈达尔的静默一分钟之感。

3、安吉拉与男友会见时提到过他们的广告公司在疫情时期拍摄过成人影片来支撑公司财务,期间发生过的小事一件暗戳戳讽刺了一把对女性的物化。

4、在向隔壁导演拿器材时,那位著名的烂片导演乌维鲍尔(是本人)大义凛然地发表了如下观点:

B|达达主义的反面:左中向右就当所有人以为导演想借年轻安吉拉之口进行完新达达主义创作之后,却在影片结尾给了我们沉重的B面——一种艺术的反面:现实。

这一部分是广告公司的导演进行拍摄的原始素材,里面真实地展露了公司与立场对于事件真相的侵犯:不能提工厂不合理的工作时长,不能提俄罗斯因为奥地利是中立国(?

),不能提事故发生地令人发指的照明条件,甚至不能出现造成事故的那根生锈的铁杆,到最后甚至用绿幕板代替了台词,这样就可以实实在在地篡改真相。

整整40分钟的影像一步步向我们展示着资本主义对现实真相的异化,而与此同时,向来调侃一切的年轻安吉拉却只是冷眼旁观,相反,她只是在一旁用波比塔的身份继续发表着支持Russia散播仇恨的言论。

导演将前面用两个小时构建的用迷因武器反抗一切的达达主义斗士——年轻的安吉拉或者说波比塔在B面进行了彻底重塑:也许安吉拉根本不是达达主义斗士,而是一个喜欢用迷因不断下沉的普通人,她仅仅是喜欢搞怪,用波比塔这个形象破解长时间工作的苦闷罢了。

我们突然意识到,她恰恰处在了达达主义的反面,一个顺应屈服,恃强凌弱的普通人。

这一点我们回头看去几乎变得更加明显:波比塔对于绝对权力的调侃几乎无伤大雅,但是对于普通人的调侃却是恶语相加;在接歌德时被问到这份工作(被委托拍摄安全宣传片)的工作时间是否有不合理的超长工时,她几乎抱怨了一路的工作时间,却在这时说没有超长工时的现象。

简直不要太讽刺。

拉杜裘德用一场天才的构想为我们重新呈现了标题: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如果说理想中的达达主义是用抽象的艺术构建了一幅绝对自由的无权力世界(这几乎是对现实的颠覆,无疑是一种“世界末日”),那么我们也不要太期待,因为无论其他的“波比塔”采用的艺术形式是下沉的还是高雅的都与现实世界毫无关联,达达主义的世界末日仅仅是脑中的构想罢了。

那么我们应该干什么呢?

借老安吉拉之口“我的一生都充满痛苦。

”而在拍摄宣传片时,她仍然是痛苦的,面对摄像机不知所措,一遍遍听着儿子诉说自己的惨痛意外,面对资本主义的剥削惆怅痛苦。

很不幸,接着痛苦,接着绝望,这才是现实中我们能做的🚬。

 8 ) 影评推荐

论《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的虚无狂欢在电影院漆黑的洞穴中,我目睹了一场奇观:世界末日在银幕上一次又一次地降临,观众们捧着爆米花,时而惊叹时而嬉笑。

匈牙利导演蒂尔达·斯文顿的《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我们这个时代最荒诞的文化肿瘤——末日已成为大众娱乐的最新消费品。

这部充满黑色幽默的伪纪录片不仅是对电影工业的辛辣嘲讽,更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当代人面对生态危机时那种诡异的心理分裂:我们既恐惧末日,又暗自期待它的戏剧性降临。

影片中那个虚构的"末日工业"电影公司堪称当代文化生产的绝妙隐喻。

导演构建了一个荒诞却真实的创作场景:制片人、导演和编剧们围坐一桌,煞有介事地讨论着"如何让世界末日看起来更真实"。

这种自我指涉的叙事策略撕开了好莱坞类型片的生产逻辑——灾难不再是被严肃对待的人类危机,而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票房元素。

当片中导演坚持要在核爆场景中加入"更多情感层次"时,我们不禁想起现实中那些灾难大片如何将人类悲剧转化为视觉奇观。

这种转化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精神防御机制,通过将恐惧审美化、戏剧化,我们得以在安全距离外"享受"那些本应令我们寝食难安的威胁。

斯文顿的镜头冷酷地捕捉了末日想象被资本收编的全过程。

在影片的伪纪录片段落中,市场总监兴奋地汇报着"末日题材"的观众 demographics 数据,而产品经理则讨论着衍生品开发的潜力。

这一幕令人不寒而栗地联想到现实中好莱坞的运作方式——任何人类情感和经验都可能被转化为可销售的"内容"。

当末日成为又一个被资本殖民的文化领域,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对危机的严肃思考能力,更是一种基本的现实感。

影片中那个反复出现的细节——演员们在拍摄毁灭场景后立刻查看手机上的社交媒体反馈,完美呈现了这种现实感的丧失:我们已无法区分真实与表演,灾难与娱乐。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最辛辣的讽刺在于揭示了当代人面对生态危机时的心理矛盾。

片中一个普通观众接受采访时说:"我知道气候变暖很可怕,但这些电影让我感觉...兴奋?

"这句台词精准命中了集体无意识中的阴暗面:在单调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潜意识里渴望某种彻底的断裂与刷新。

齐格蒙特·鲍曼曾指出,当代社会存在一种"对危机的怀念",而斯文顿的镜头将这种隐秘欲望暴露无遗。

当片中角色们讨论着"哪种末日方式最上镜"时,他们实际上在参与一场关于集体死亡的审美讨论,这种讨论剥离了死亡的真实重量,使之成为轻飘飘的文化谈资。

影片中那位坚持"艺术真实"的导演角色构成了一重精妙的自我嘲讽。

他执着于在虚构的末日场景中加入"真实的痛苦",却对现实中正在发生的生态灾难视而不见。

这一形象讽刺了整个艺术界的某种伪善——我们热衷于在象征层面处理危机,却回避任何实质性的行动承诺。

当这位导演为了"更真实的表演效果"而实际引爆一个小型核装置时,影片达到了其讽刺的高潮:艺术对真实的追求本身已成为一种暴力。

这种元批评让观众不得不反思:我们对"现实主义"作品的推崇,是否也构成了一种对现实的逃避?

在技术层面,斯文顿采用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混合形式——将伪纪录片、幕后花絮和虚构剧情交织在一起。

这种形式本身就在模仿当代媒体的碎片化现实体验,我们每日在新闻灾难报道、娱乐节目和社交媒体段子之间无缝切换,丧失了连续思考的能力。

影片中那些突然插入的"广告片段"——如一款名为"末日幸存者"的能量饮料广告,直接将末日恐惧转化为营销话术,精准再现了资本主义吞噬一切反抗话语的文化逻辑。

当恐惧成为卖点,反抗也就失去了它的批判锋芒。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最令人不安的或许不是它的讽刺有多么尖锐,而是它所讽刺的现象有多么普遍。

走出影院,我们打开手机,立刻被推送各种末日题材剧集的广告;翻看社交媒体,气候危机的严肃讨论与末日迷因和平共处。

斯文顿揭示了一个文化困境:当所有话语都被娱乐格式收编,我们还能找到何种语言来认真谈论危机?

影片中那个始终未露面的"大老板"最终决定将末日电影改拍成喜剧,因为"观众需要轻松一点",这个情节像一则精准的文化预言,暗示着任何严肃议题最终都将被稀释为无害的娱乐产品。

在影片的结尾,当剧组庆祝又一部"末日巨制"杀青时,真实的天空却因远处的森林大火而呈现出血红色。

这个超现实的画面将影片的隐喻推向了极致:我们忙于制作关于末日的影像,却对窗外真实的末日征兆视而不见。

斯文顿似乎在问:当末日真正来临时,我们是否会因为它不够"电影化"而拒绝相信?

是否会因为它缺乏"情感层次"而感到失望?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不是一部让人舒适的作品,它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我们集体意识中的扭曲。

在一个危机四伏却娱乐至死的时代,或许最大的讽刺在于:我们正在用狂欢的方式走向毁灭,而银幕上的末日幻想,不过是这场狂欢中最闪亮的装饰品。

看完电影,那句看似矛盾的标题开始显现其深刻含义——"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不仅因为末日是可怕的,更因为我们对末日的期待本身,已成为这个时代最可悲的精神症状。

 9 )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只有现实黑白分明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7863.html彩色和黑白交叉表现,过去和现在交错叙事,真实与虚拟交织演绎,拉杜·裘德依然用他夸张、浓郁以及极富隐喻性的视听语言营造了个性感十足的影像风格,而163分钟的“景观社会”指向的是某种宿命般的结局,就如片名所揭示的: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因为世界末日不指向遥远而未知的未来,也从来不给人带来救赎的希望,在消解了可能性的情况下,现在就是世界末日,现实就是世界末日,它以不变的方式走向终点,引用日本俳句诗人与谢芜树的诗句是:“一床旧被/我该盖住哪里/头还是脚”,引用波兰诗人斯坦尼斯瓦夫、耶日·莱茨的诗句则是:“你都一头撞破了墙,那还蹲在新牢房里做什么?

”引用构筑的文本,是拉杜·裘德惯用的手法,在这部电影里,除了诗人的诗句,还有安吉拉5:50分起床桌子上的那本《追忆似水年华》,去公墓管理中心找经理丹,镜头的前景是竖立着的是戈德史密斯的书;在餐厅里拍摄的时候,经理说到了《西方的没落》中的一个笑话;在片场和导演交谈的时候,导演说起了自己的电影《入侵华尔街》,声称这部电影将成为电影史的一部分……这些文本作为一种引用,关涉和映射的是社会问题,但是在这部电影中,拉杜·裘德“引用”的最重要一个文本,便是1981年罗马尼亚电影《安吉拉,步履不停》,这部由卢奇安·布拉图执导的79分钟电影,在拉杜·裘德的电影中不断被插入,而它的彩色色调和电影现实部分的黑白色调形成的不仅是反差,还是一种并置,而这种并置在引用中便是和当下的现实发生对话。

A面是“安吉拉”,“1981年一部电影的对话”,对话是彩色和黑白的对话,是过去和现在的对话,也是1981年的安吉拉和2022年的安吉拉的对话:《安吉拉,步履不停》讲述的是一个叫安吉拉的女人,在世俗诧异地目光中开起了出租车,这也是平权的一种实践,安吉拉载上了不同的客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对她的职业选择表示了某种疑问,而在开出租车的过程中,安吉拉也遇到了之后成为自己丈夫的男人,一位“优雅”的匈牙利人。

可以说,1981年的安吉拉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希望,而这部公路电影所呈现的布加勒斯特街头也是干净有序。

所以这是彩色的回忆,而在2022年安吉拉开着自己的车在街道上行驶,却是拥挤,却是谩骂,却是男性对安吉拉的偏见,在送歌德去酒店的路上,安吉拉甚至还说到了一条单行道因为发生了太多的事故,竟然竖着600多个十字架——在之后的四分钟时间里,拉杜·裘德展示了各种不同的十字架,有以前立着已经锈迹斑斑的十字架,也有新立的十字架,铁制或石头制作,立着的或倒下的,有花纹的或没有花纹的……拉杜·裘德拼贴这复数的十字架,死亡也变成了复数,当这些复数的十字架和复数的死亡成为当下道路的一种书写,无疑也指向了“世界末日”。

1988年的电影是彩色的回忆,2022年的现实是世界末日的呈现,并置而展开的对话像是安吉拉床头的那本《追忆似水年华》一样,带着某种怀旧情怀。

但是拉杜·裘德设置的“对话”并不只是过去和现实,彩色和黑白的反衬,当他在字幕打出之后将“dialog”划去改成“conversation”的时候,并置的对话已经变成了多声部的混合,它是对话也是议论,而安吉拉一天的工作就是和社会上不同的人进行“conversation”。

安吉拉的工作是为一家奥地利公司制作安全生产的宣传片,她的任务就是拍摄候选人的素材,四个候选人构成了“conversation”的群体,佩佩纳斯在工厂工作时发生意外手指被切,多涅斯则是在下班时因为喝了酒而摔倒造成了下肢残疾,奥维迪乌因为加班在夜里取车时被另一辆车撞到,昏迷了一个月醒来,下肢也瘫痪了,还有一个拍摄对象脸部受伤……安吉拉敲开门,让他们对着镜头说起自己经历的事故,并配上安全教育的警示,无疑是在进行互相交换意见的交谈,但是拉杜·裘德让对话变成多声部的交谈,却取消了对话必有的一种真诚性,当事人面对镜头,是服从于影像的“制作”,所以在这个从记录变为制作的过程中,真实性被虚拟性所取代,而这正是拉杜·裘德所构筑的当代“景观社会”的讽刺意义。

影像设备无处不在,佩佩纳斯不在家里,安吉拉说没问题,完全可以通过ZOOM系统进行对话和录制,而在电脑另一端,佩佩纳斯可以随便更换背景,最后他像是在浩渺的宇宙中成为了“太空人”;这部安全教育片的导演和制片人也不在当地,剧组人员也是通过ZOOM系统和他们视频对话,制片人多丽丝的目光中总是闪出一道光;而安吉拉在工作之余利用Tiktok的AI换脸术,变成了一个光头、浓眉的男人,他自称叫“波比塔”,波比塔通过社交媒体发表了愤世嫉俗的言论,调侃国际事件和社会现象,还说自己像神父,又像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现实可以被录制成视频,视频可以实现换脸术,这是这个信息时代的写照,但是在视频缩短了时空距离、丰富了表达手段的同时,也取消了现实的真实性:“波比塔”把身为女人的安吉拉变成了男人,安吉拉在卫生间拍摄的视频被更换了场景说在伦敦,还参加了女王的葬礼,而在片场和工作人员在一起的时候,她又说这是在美国——真实的性别不存在了,真实的时空被改变了,人们都活在虚拟的世界里。

甚至连安吉拉和男友车震也是很快就结束了,做爱变成了一种形式,甚至安吉拉开玩笑说,这就像非接触支付的“秒付”。

影像带来的虚拟性,是对真实的解构,是对生活的伪饰,更像是对现实的逃避,而具有讽刺性的是,这种解构和伪饰也成为了现实的一部分,当安吉拉在卫生间里拍摄波比塔的视频,身后却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是有着金发的安吉拉,是拿着手机拍摄的安吉拉,而且那个波比塔也在镜子里的手机上,这是一种对现实的还原,它展示了换脸术的过程,实际上也以镜像的方式戳穿了虚拟世界的欺骗性。

这是一个隐喻,而现实就是在这种种的欺骗中存在,公司老板在视频会议中只说了一个词:情感,这是视频拍摄选择主角的标准,但是这所谓的“情感”根本不是真正的情感,它是为公司服务的情感,是编造谎言的情感,在安吉拉选择拍摄素材的时候,必须让当事人说到要戴安全头盔,这是这部教育片的主题,但是佩佩纳斯被切去了手指,它和带安全头盔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影像粉饰了现实,现实也粉饰了现实本身,这就是世界末日呈现的宿命感,而真正真实的只有黑白分明的现实。

佩佩纳斯为什么失去了手指,是因为老板当时没有及时呼叫救护车,而在安吉拉录制的时候,家人抱怨说没有了暖气;安吉拉接了母亲,在车上说到空气污染问题,这是因为欧洲的垃圾运到这里焚烧;安吉拉陪母亲去墓地看望5个月之前下葬的外祖母,但是墓地却要实施搬迁计划,因为墓地的间距存在问题;公司在开会时说道的是:“只有死人了,我们才有机会……”他们把死亡当成生意……现实中的空气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以及国际事件对罗马尼亚的影响,美国文化的入侵,这一切构成了最真实的现实,黑白分明,末日在临,就像1981年的电影中,政治事件发生之后,安吉拉面对电视上的新闻说了一句:“为什么大家都在哭?

没死什么人啊?

”没有死人,当哭泣成为一种日常,这就是世界末日,而“哭泣”的现实所折射的是自我的迷失,是异化,是欺骗。

在A面的对话变成对黑白分明现实的讽喻,B面的“原始素材”则更为赤裸裸地展示了从记录变为制作的“景观”。

公司最后选中的人是瘫痪的奥维迪乌,而奥维迪乌的母亲正是1981年电影中的安吉拉,于是2022年的安吉拉巧合于1981年的安吉拉,跨时代的它们又在“安吉拉”的同一性中展开对话,当1981年已远,2022年就是末日的当下:曾经勇敢捍卫女性话语权的安吉拉,曾经和丈夫参与了1990年特尔古穆列什地区罗马尼亚人与匈牙利人种族冲突的安吉拉,现在却是一个肥胖的老太婆,“我的一生都充满痛苦”,她只能在这种痛苦中低头,那种无力感成为现实最好的写照;而在最后拍摄安全警示片的时候,安吉拉坐在奥维迪乌旁边,奥维迪乌的妻子和女儿在站在后面,四个人在摄像机面前被拍摄,但是“原始素材”言说的真实遭遇却一次次被修改:不能提到公司不合理的加班,不能提到俄罗斯的订单,不能说事故现场一片黑暗,也不能说到造成事故的铁杆,当这些重要的信息被屏蔽,这个故事也不是被记录的真实事件,而是变成了表演,而安吉拉一家接受这种篡改,仅仅是因为可以拿到1000欧元的报酬。

连续加班17个小时,事故发生后昏迷了1年零一个月,最后因为瘫痪只能坐在轮椅上失去了自理能力,这就是安吉拉的儿子奥维迪乌的现实,但是这个黑白分明的现实最后变成了彩色的“原始素材”,它进入到了最后被制作的命运中:剧组人员让奥维迪乌拿着绿色的幕板,然后对着镜头说起自己被修改的遭遇,这是公司经理因为文本问题而重新设计的环节,当绿色幕板上是一片空白,实际上意味着在后期制作中可以加入任何内容,奥维迪乌的妻子就想到了这一点:“他们可以随便写什么,是不是会写上伤害我们的东西?

”但是在生存所需要的1000欧元面前,欺骗和伤害又有什么关系?

生活变成了影像,变成了景观,变成了被加工、可修改的电影,在彩色的世界里,现实再也不是黑白分明的,而这个被影像化的现实由此也成为了真正的现实:40多分钟的B面,只有一个固定的长镜头,拍摄的是奥维迪乌一家四个人,而传来的是剧组人员的对话,是剪辑师对他们的同情,是公司经理和制片人的修改意见,是安吉拉在核废料庇护设备前的拍摄,但是始终没有出现拍摄这段“原始素材”的镜头,当摄像机退出画面,拍摄也便成了现实本身,它是慢慢下起的雨,它是抱怨无效之后的无奈,它是1000欧元报酬下的妥协,它更是1981年的安吉拉在充满痛苦中的无声,是2022年的安吉拉在旁观中的沉默,“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这就是正在发生的末日。

 10 ) 拉杜式的戏谑荷尔蒙

短评写不下了,挪到长评里=.=1.布列松在《电影书写札记》里说:要去做那种别人做不了的电影。

拉杜不仅是记住这句话了,而且还实践了出来。

2.拉杜借片中导演调侃到:那些狗日的影评家甚至都不看我的电影就直接说太烂了,我想我只有用拳头和他们交流了。

3.影片真正精华部分就是最后40分钟的固定长镜头采访,你以为拉杜终于要稍微正经些玩儿长镜头了,No,No,No,拉杜要是正经那这年头就没有不正经的导演了,他在中间剪辑了一个明显错误百出且粗陋到不行的时间轴让天色瞬间由白天变成傍晚,但是演员们表演照样正常的一批,啊这。。。。。。

4.女主这个逗比每次最放肆的时候就是变卡通脸录视频的时候,这简直就是当代键盘侠的典范哈哈哈,她在采访人员后面调侃道:我支持普京总统对抗纳粹分子,泽连斯基就是一个廉价小演员。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在笑喷饭的同时也极度认同她的观点)5.影片最神的一段是采访导演让受伤工人举几块绿牌子然后慢慢地一块一块切换,告诉他们就是活跃采访气氛而已(这时候我秒懂,因为导演肯定会在后期往牌子上加字幕,嗯你懂得,肯定就是正能量啊吧啦吧啦之类的哈哈哈哈),可是工人一脸懵逼啊,问这是干啥,怎么还要控制牌子的切换速度,果然底层人民的脑反射回路也是很长的,没办法被洗脑久了那不就迟钝了嘛,最后还天真的问:你不会骗我们吧?

导演回答的简直不要太善良:天哪,我们怎么会那样做,我们可是世界一流的企业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全文完。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短评

请恕我浅薄,我一直没看懂导演这拍的是个啥!影片是说了很多社会现象和问题等等,但我一直没看进去,游离在影片之外,女记者让我厌恶,身上太多负面的情绪,这样活着不难受吗?我也不理解她的那个换脸直播,把自己弄成一字眉小胡子,弄得跟抖音似的,我平时都不看抖音,一年偶尔上去几次也是老婆让我上去买东西,没想到在一部电影里看的这种直播画面比我一年看的都多,让我说啥好呢?一直对东欧电影感觉一般,像《核磁共振》那样的好片子还是少,这部再次让我长记性,反正我觉得这样的片子注定是小众电影,只给部分所谓的影评家看的。我给2星4分,删掉!

4分钟前
  • Tigerhero1
  • 较差

2.2

5分钟前
  • 较差

还好吧,就也没看出啥更新鲜的东西。请尼娜·霍斯来就是要个大熟脸是吗,感觉现在文艺片咋都是这种花心思功利钻营的导演呢。

6分钟前
  • 枯藤和老虎
  • 还行

比悲情三角类的严肃讽刺剧有意思的多,接地气还有关怀,已经剔除倒霉性爱时仅剩的部分不自然了

7分钟前
  • lOoK At mE
  • 力荐

第2212部 乱耳飞舞的朋友们虽然尽力了,但是他们无法翻译出原文的冒犯。这是黄段子版的《让娜迪尔曼》。罗马尼亚荒谬的社会可能只有让人说脏话和发疯。社会主义图景的老电视剧被用做文本内引用,抽拉和放大好比一种档案式的细节观察,去佐证和反思当今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私有(甚至自我)中心膨胀而成的非理性。即使最后的场景以最荒诞的方式完成资本谢幕的演出,然而拉杜裘德还是太卖弄视听的词汇和文学的积淀。谁要跟着歌德发疯?

10分钟前
  • 热爱生活的番茄
  • 还行

AB面段落,黑白彩色混搭,形式很新颖,影片A面好像是女主永远在赶往拍摄录影的路上,永远困顿乏味,而永远在做无聊的拍摄工作,期间穿插以往同名女司机工作的回忆,彩色画面处理得停顿滞凝,与现实的黑白快节奏形成鲜明对比。还有一段各式各样墓碑的拍摄好像是在挑战观众的耐心极限。而B面的拍摄素材则展示了讽刺的意味,小人物为了1000欧的拍摄费用,不断重复淋雨改变台词,尽显无奈。

14分钟前
  • yuyikurt
  • 还行

很现实很讽刺很high,都更考验观影耐心。导演足够有才华能在万千洪流撷取独树一帜的视角并做最简化的表达。最后那一段基本上能拿个年度最佳片段了。

19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卡壳的电影

24分钟前
  • 莱可鹅杰德
  • 较差

9.1 拉杜裘德的《周末》,大罗马尼亚娜娜的一天见闻,如此下沉低俗又坚定立场地抓紧当代语气的荒谬与可笑。可能正是有彻底放下道德底线开地狱笑话的勇气,才能如此精准且有力地抨击这个时代的疑难病根:一个娱乐至死的永动机,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每个人都在推波助澜。如今的"真实"已然比世界末日还要罪恶不堪,只能从过去的"虚假"之中寻求慰藉,但也许这世界一直都是一滩烂泥。

27分钟前
  • KID Y
  • 力荐

有趣冗长的城市公路黑色幽默

31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太无聊了 唯一有趣的就是中间那段墓地展示

36分钟前
  • 好杀梦中人
  • 较差

大概其没有人会想到,我们“成功”地步入到了一个反乌托邦三部曲交织,热战冷战双管齐下,赛博朋克和宗教政派并行的混沌时代。我们仿佛隔着屏幕看到了大千世界,却又在信息茧房中作茧自缚,仿佛万物互联,却又自惭形愧。整个人类又像到了青春期,在自恋和自卑的横轴上反复横移,却始终没有锚定中点的自信,抬头感叹夕阳的瑰丽,却在被窝里埋葬了朝日的生气。看来,这场积重难返还是要通过一场席卷世界的变革推翻重来,方向在哪里?静待人类群星闪耀时重启。

4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故事是好故事,笑点也有,但是到底为什么要拍这么长啊???

41分钟前
  • 饱肚师叔
  • 还行

左出右进,犬牙差互,在历史和当下、东欧和西欧、现实和虚拟中作无比自由以至癫狂的运动。从《发狂黄片》开始,拉杜·裘德开始描摹出未来电影的样子。在他这里,煞有介事地讲个故事已经成为那么虚伪做作又顽固不化的一件事情,电影只在为腐朽的体制内外每个拙劣的、看似毫无美感的、不平等的要素平等赋权之后才重新焕发生机。

42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力荐

4.8/10 #NYFF61 媒介杂糅:粗鄙不堪的特效短视频,传统叙事片,广告/公益广告拍摄等,但其有效性似乎值得被质疑,更多喷洒而出的除了各类黑色幽默的鬼点子之外只能是拉杜的满腔愤怒和无休止的谩骂,在批判中呈现出伴随其堕落的荒谬姿态,而并未试图去探寻任何可能的构想或改变的空间,正如Frantz Fanon评述后殖民中的冲突与暴行时所强调“需知暴力何时停止”,拉杜在此部中显然缺乏这种自制力或呈现未来的终点,而令人怀疑其与他挪用或讽刺的鱼龙混杂的媒介成为共谋或同伙,不自知的以剥削性的娱乐为目的的娱乐,当然某种意义上能读到这种粗暴的共构与粗糙的编排或结构源自于其对当下系统性媒介生态的无奈和无力,但当然似乎应当期待能做到更多而不是全然放弃。唯有其中那扫过公路旁因不合理规划而逝去的人的悼念十字架时展露出偶发的纯粹的人文关怀。

44分钟前
  • 鲍勃粥
  • 较差

No.10092。2023洛迦诺评委会特别奖。7分。拉杜·裘德掉书袋不是一两天了但是真的没有哪部像这部聒噪到令人反感。密集引用就状如片中抖音小视频一样信息过载且处处透着炫耀劲儿,砍掉一半差不多吧,之前他爱读书爱引用可以说是优点,这一部就是吵闹……除了抖音滤镜之外其实所有手法之前都用过了,并行对比见《元帅的两次行刑》(这部倒是数据库思维方面提升了一些),散文电影前面一大堆了,档案玩法前面也一大堆了,最后那个长镜头不仅自我重复《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而且完全照搬阿巴斯的《橄榄树下的情人》。虽然片子切中了不少时代病,但是要真有导演敢TM这么聊天还不被剧组人锤死吗?

46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叽啦呱啦——换脸——叽里呱啦——骂人——叽里呱啦

50分钟前
  • 马特来步
  • 很差

裘德还是这么幽默

51分钟前
  • Stephen
  • 还行

围绕过劳,引发了安吉拉本人以及她负责的一档节目,与一部同名女出租司机的电影并行,超时工作,身心俱疲,一群被严重剥削的奴隶,黑白的真实连接彩色的有着滤镜的虚假,粗俗的短视频对应妄图曲解的拍摄,受害者手中的绿板上不是光,而是虚无。

56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力荐

前两个小时还是一如既往地无聊,还放了四分钟的十字架,最后半小时逗死我了,这么真实的镜头,演员现场是怎么做到不笑场的...

58分钟前
  • 安巴尼莱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