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正题之前先吐槽一下Free Guy的中文翻译。
Free Guy是个谐音梗,是自由人的意思,也是自由的Guy(主角名字)的意思。
把梗翻过来比较难,结果中文翻译直接放弃治疗了,整出来个失控玩家,但Guy不是玩家而是非玩家角色(NPC),这误导观众了好嘛。
好吧,这有点剧透,后面的内容也会有点剧透。
香港的翻译好一些,爆机自由仁,尽量把谐音梗保留下来了。
整个影片的故事没有什么悬念,标准的英雄之旅,启程、启蒙、归返三幕,归返里有标准的复苏情节。
对我而言,整个故事唯一的亮点是Guy发现自己只是一个NPC后探求存在的意义。
Guy了解到他的世界是假的,他不是一个真的人,他身边的NPC和他一样都是假的,万念俱灰,找到自己的哥们Buddy(这又是一个谐音梗,Buddy就是哥们),问还有什么是真的。
Buddy很乐观的说,此时此刻,你诉说着烦恼,我想办法理解你的烦恼,这就是真的。
这其实是一个人何以为人的哲学问题。
有人认为人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判断问题值不值得解决,这就构成了人。
有人认为人不能独立成人,人是在家庭、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除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还要具备大家能够讲道理好好说话的交往理性。
如果真的存在狼孩,脱离人类社会长大的狼孩必然会丧失交往理性,无法融入人类社会。
当一个人成人之后,是拥有很多自由,但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还是要考虑到其他人的自由,而且一直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
Guy找Buddy倾诉,Buddy试着理解Guy,安慰Guy,这是为了真正理解彼此而展开的对话交谈,这就是NPC们存在交往理性的证明。
这个桥段非常巧妙和自然,短短几句话就升华了这个套路故事。
正好拿到打折码所以就定了早场,结果非常爽,整个场馆只有我一个人,包场耶~然后我就非常放松的瘫在三个座位上,大笑的时候还使劲拍前面的座位,结果电影播完亮灯的时候发现很后面还坐了一个姑娘………算了算了。
可能由于角色的设定,主角做任何荒谬的事都觉得非常合理,那种和真实世界之间的差异和冲突造成的笑点非常自然。
游戏玩家和操纵的角色的差异里面(你永远不知道和你对话的是不是一只狗啊哈哈哈哈!
),拿磁碟的时候遇到的宅男那一段真的笑死,“你为什么现在吸地!
”“你都26了还赖在我家所以闭嘴!
”最后看到伙伴消失的情感冲击也非常强。
即使知道是套路但整个节奏和烘托都刚刚好。
游戏内外的设定虽然不算新颖,但从游戏NPC的角度做主角这次发挥得很有意思,那种“出戏”和“隔离”感,配合故事后期的“觉醒”和“求真”,实际上可以反射了作为一个人类,从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儿童),到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真实世界,到为了何为真实何为自我何为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迷茫和思考,到“活在当下”的一种自我认识,暗合了少许哲学的思考。
没曾想抱着看爆米花电影的心态,竟然上了一堂快乐又令人深省的社会学课-爽、爆笑、出其不意的同时,还有着真诚善良美好的核心,和呼之欲出的价值观表达。
·个体对自由意志的探索、女性觉醒和Black lives matter故事主线其实很简单,游戏中的npc,因为爱的驱使,完成了自我意识觉醒和蜕变。
他发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也用行动唤醒着身边的人。
在他的启发下,按照程序进行的中焙咖啡师女孩开始尝试卡布奇诺、珍珠奶茶和更多;工具人美女不再做玩家的附属品,离开主线任务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甚至发行了抨击社会制度的畅销书;一开始惧怕改变的黑人朋友Buddy,也因为他鼓起勇气,“我这一生都畏手畏尾,但今天我不怕了要让人们知道,我们的命也是命!
”最后关头,Guy组织罢工游行,号召全体NPC一起向「上帝」宣战:We can change our world,but we have to fight together! Guy的启蒙就像一场蝴蝶效应,在每个人心中卷起飓风。
·No day but today 的波西米亚精神Guy知晓真相后陷入海量困惑,“我们是虚拟世界的人物,那我们所做的一切岂不是根本没有意义?
”而他的朋友Buddy说,“这重要么?
现在的我下班后可以去海边,可以在朋友需要时安慰他——这快乐是真实的。
我只想抓住现在。
”一语道破!
“这有意义吗”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
好的坏的都是终将消逝的馈赠,何不活在当下,享受此刻?
·暴力之外的另一种生活在自由城里做个好人,绝对他妈的最硬核。
Guy选择的升级模式不是杀戮和抢夺,而是恢复秩序、向需要帮助的玩家伸以援手,正如《辐射76》里给过往的玩家提供医疗服务的无国界医生所说,“我一直相信爱和善良是有感染力的。
”(https://nd.mbd.baidu.com/r/scrQGlQ1JC?f=cp&u=a0fec713cb5a93db)他的善举让人们重新思考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
当Guy面对以他为原型制作的Boss 「Dude」时,装备了玩家眼镜的Guy,可以使用美国队长的盾牌、星球大战的光剑、绿巨人的手臂、堡垒之夜的彩虹独角兽采集镐、洛克人中的经典光束炮……任何一种都可以致Dude于死地。
而Guy没有这么做,他坚定又缓慢地把眼镜给Dude戴上。
戴上眼镜的Dude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才意识到自己并不一定非要和人作对才有存在价值,也可以收集道具、跳雨中曲、抱起自己喜欢的人,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创作者和资本的和解而非妥协资本家盗用了两位程序员的游戏代码,包装发行运营,赚得盆满钵满,女程序员为收集证据进入游戏,意外地发现自己编写的程序使NPC有了自己的自主意识。
资本家发现她在取证,准备毁掉服务器,而她却笑着向他伸出手,“所有收益都给你,我的代码还给我。
”资本家所追求的利益与声望,在她眼中远远没有凝结了爱与希冀的智力结晶重要。
和解,但绝非妥协。
创作者可以再创作出无数绮丽的世界,而资本家抱紧仅有的黄金,自以为不会落空。
·爱就在身边泡泡糖口味的冰淇淋,海边的的双人秋千,加两份奶一份糖的咖啡……她的每一个喜好他都了然于心,不动声色地写进代码里,宁可做修复和维稳也不肯去开发部为游戏更新迭代的深情,无数个汇聚爱意的0和1组成含蓄、浪漫,又别出心裁的告白。
人们太容易爱上虚拟的纸片人,而忽视身边具体的人,也许ta并不完美,甚至软弱、笨拙、没那么激情四射,但ta就默默陪在你身边,等你去发现。
(还想领略更多程序员的甜蜜爱情?
《社交网络》正适合您!
立刻登船,即可享受让你回味无穷的极致情感体验!
)
社交网络 (2010)8.22010 / 美国 / 剧情 传记 / 大卫·芬奇 / 杰西·艾森伯格 安德鲁·加菲尔德想看更多程序员爱情吗,请登幽灵船·作为玩家作为一个喜欢自由世界探索的玩家,虽然知道NPC的举动都源自程序设定,但也会惊讶于ta们对自己的反馈,有些瞬间以为他们是真实存在的人类而非仅仅是代码。
《失控玩家》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实现了一个每个游戏玩家都梦寐以求却无法实现的梦。
我很感激它。
·最后无论何时何地,希望我们都能做个真诚善良勇敢的free guy,去活,去爱。
不难想象,迪斯尼在收购福克斯后又搞个爆款出来。
毕竟这个没有什么好影片可保护的暑假保护月终于有一个能打的片子了。
然而又一次被迪斯尼这种商业逻辑和影片内核相违背的景象雷到了。
迪斯尼如果不是商业上做到极致,谈何收购其他电影公司。
就在这部电影里,美队也好,绿巨人也罢,都是把一些演员当做讨好观众的泡泡糖。
这部影片包括了从黑白默片时代就延续过的纯良,男主角五讲四美三热爱,在一个类似GTA杀人游戏里扶老奶奶过马路,就差戴个红领巾进居委会了。
女主加上男二又是一对儿心怀梦想,搞个大发明,创造人工生命体的绝世天才。
在游戏重置后,男主靠嘴炮就可以让游戏里搭载人工智能的NPC有了自我意识。
即使这些人真的遭遇危机情节,我们都知道最后一定是HE,连男主死了的基友都被编剧从地狱叫回来了。
让人不满的正是这种从《生活多美好》时代就被好莱坞一遍遍拍过的糖水故事。
现实里当然有这种幸运儿;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傻白甜的逻辑放到现实里就是一碰就碎。
不少电影导演的凄惨阶段可见一般,黑泽明、格里菲斯裤衩赔光的时候不会依靠真心就能复活。
电影不一定要黑深残,起码要拒绝这种现实中的个例成为电影中的主流思想;尤其是在现在这种全球动荡的环境中。
真正有能力了解AI,拍出现实人工智能的片子少之又少;但是珠玉在前,有小诺兰在西部世界里对AI自我意识觉醒描摹,虽然这还是人类的逻辑,但里面有着触及人性的东西。
再看这样的糖水片,让人只能觉得甜的不真实,好像甜味剂一样。
导演该长大了,观众也一样。
今年的暑假,炎热又漫长。
8月初全国因为疫情关停了部分电影院,约占大盘20%左右。
但你猜怎么着,对票房竟然没啥影响!
因为即便影院开着也没有啥片子可看,随着《长津湖》宣布撤档,8月份唯一一部有着大卖品相的影片也消失不见。
对比去年影市重启后8月票房34亿,今年8月截止目前才刚过20亿,而这20亿如果不是因为突然定档上周五的《失控玩家》,也许会更惨。
你可以从《失控玩家》里看到很多其他影片的影子,《西部世界》、《楚门的世界》、《土拨鼠之日》、《乐高大电影》、《黑客帝国》、《头号玩家》等等。
导演毫不避讳的从中借鉴了一些高概念,表面上讲述了一个游戏中的NPC从每天重复的虚拟生活中觉醒,决定要做主人公(hero)的故事,但其实内核还是传统的爱情浪漫片。
电影男主人公盖(Guy,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隐喻)每天过着一模一样或者说复制粘贴般的生活:早起先同金鱼打招呼,打开衣柜穿上跟昨天同样的蓝衬衫卡其裤。
然后去街角喝上一杯“中度烘焙”的咖啡,再跟自己的好友巴迪(Buddy,同上,这个名字同样看似随意但也有解读空间)一起去银行上班。
伴随着柜台外抢劫枪声响起,两人淡定趴在地上等待一切结束后再去海滩喝一杯。
第二天太阳升起,一切照旧再次重复。
“伙计”和“家伙”不知道多少人看到这一幕时会心有戚戚感。
成人之后被作为零件嵌入社会这架庞大的机器中,每天做着重复的工作、过着重复的生活,“正常”地做着一个“正常人”。
如果这时候有人突然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假的,你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作为背景娱乐别人或者等待着被收割,你会怎么办?
盖的突然觉醒来自于遇到了女主角Millie,一见钟情、命中注定。
本是NPC的他为了追女仔,不惜打破规矩抢夺玩家眼镜,从此开启了一个全新世界。
其后如同一切老套、俗气、cliche的故事,男主角为了赢得美人青睐而去苦练游戏升级(挣钱挣装备),甚至上演英雄救美的桥段。
不得不说虽然这些情节都太老套了,甚至用脚趾头都能猜到故事走向,但是得益于演员本身的性格魅力,当你在大银幕上看到两人漫步海滨,吃泡泡糖口味的冰淇淋,夜幕里快乐地荡着秋千,甚至还有两处让人心旷神怡、火花四溅、陶醉沉迷的吻…够了够了,足够了。
电影中这段超美!
从男主脑后冒出来一串串代码,哈哈哈片中男主角瑞安·雷诺兹的表现基本符合预期但没有太大惊喜,好像扒开那身蓝衬衫下面还是“小贱贱”的影子。
主要因为剧本本身也没有给他更多的发挥空间,大部分时间他只需乖乖扮演微笑的“好人”就够了,帮助他人、保护社区,同时对女主角爱的死心塌地,这一切都写在他的代码基因里。
女主角朱迪·科默的表演则比较惹眼。
相信大部分人知道她是因为美剧《杀死伊芙》,她也因为在这部剧中的精彩演出而人送外号“小变态”。
本片中她同时塑造了游戏中又美又飒的“燃烧瓶女孩”和现实中失意不得志的游戏开发者,有点一人分饰两角的感觉。
如果这部片子是以她的视角展开描述的,也许会更有意思。
大飒蜜!
还有一些配角和彩蛋成为了全片的亮点,比如钱老板饰演的20多岁还在老妈房子里打游戏的宅男loser,2.0版的Guy——话都说不明白的“Dude”(瞧瞧这名字取的),而美队的突然亮相和光剑出击时《星球大战》音乐响起,则再次显示了迪士尼超级强大的ip联动效应。
反派相较而言是最不出彩甚至表现最差的部分,不知是要归咎于演员表演过于夸张还是剧本本身写的就有bug,反正看到这个脑残游戏公司总裁会让人觉得,凭什么?
这种人能成为业界TOP?
毫无逻辑只凭心情下决定,结尾还来个手斧大砍服务器机房?
太drama太over了。
说起来一部合格的爆米花大片应该有什么呢?
场面、特效、人物?
不不不,最重要的是——“无脑爽”!
别忘了普通观众买票进电影院是为了什么?
为了娱乐,为了打发时间,为了开心,为了换换脑子啊!
没人在忙碌工作一周之后还想看什么充满隐喻、意义,需要看无数影评才能懂的片子。
电影院,娱乐至上。
《失控玩家》做到了,即便其中充满了各种陈词滥调。
01在我看来,《失控玩家》的最大亮点不在视效和想象力,而在于:它对虚拟世界抱持一种平等的态度。
大多数电影都认为虚拟世界是危险的,是让人沉迷也令人空虚的。
比如那些被拿来和《失控玩家》比较的电影,《楚门的世界》《极度空间》《黑客帝国》……无一例外,都在用虚拟(虚构、虚幻)世界的“假”来反衬现实世界的“真”。
《失控玩家》却反其道而行之,告诉我们:虚拟世界也是另一种真实。
活在里面的人,也能活得挺好。
这也正应了“后AlphaGo”时代,人们对于科技已有了更深的敬畏。
《失控玩家》被普遍认为借鉴了《楚门的世界》等电影。
这部电影的第一主角盖伊是游戏里的NPC。
他原本过着代码设定好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叫米莉的女玩家,为了追随米莉,盖伊改变了既定的行动轨迹,并渐渐领悟爱与自由。
整部影片实际就在讲述盖伊的“成人”之路,是他面对虚无的世界,因爱而焕发出的一种存在主义式的觉醒。
而这也是《失控玩家》最不一样的地方。
在这部科幻片里,没有“技术恐惧症”和“AI造反”的戏码,你看到的是虚拟与现实的和谐共处,以及“造物主(人类)”对“所造之物(AI)”的一种近乎同类的情感。
它是一场有关“AI成人”的生命礼赞。
《失控玩家》中盖伊觉醒后没有野心要争夺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的人们也没有消灭AI的恐惧。
02如果影片能沿着这个思路执行到底,将是一部表达完整且有新意的作品。
但很可惜,结局露怯了。
在轰轰烈烈的赛博恋情之后,米莉最终选择回归现实,与创业伙伴键盘相拥而吻。
这个结局并不难猜,尽管影片对此缺乏足够的铺垫,但从一些零星的细节还是可以看出,米莉与键盘早就互有好感,相爱只是早晚的事。
然而,这个看似花好月圆的安排却成了电影的最大败笔。
为了让米莉的选择显得更加合理,主创们还特意设计了一个反转:盖伊之所以会对米莉一见钟情,看似是一次爱的觉醒,其实是因为键盘把自己对米莉的爱编码在了盖伊的身上。
正如盖伊所说:“我只是一封寄给你的数字情书,而写下这封信的人就在你的世界。
”乍听起来,这挺浪漫,但细想想,极其残忍。
因为它在写就甜蜜结局的同时,也抹杀掉了盖伊的成人之路。
盖伊觉醒后的行为究竟是自发的,还是程序设定的?
这个工具人原本以为自己已经摆脱掉了工具人的命运,到头来却发现,他仍然只是一个工具人;他所谓的自主意识,不过是被程序员赋予的又一连串规定动作;他在虚拟世界里赴汤蹈火,险些丧“命”,换来的也只是现实世界中一对情侣的轻轻一吻。
这太让人沮丧了。
03那么有没有更理想的结局呢?
当然有。
在我心中最理想的结局应该是:米莉选择和虚拟世界的盖伊在一起。
这不仅很浪漫,也更贴合整个剧作的逻辑。
因为这部电影讲的就是盖伊因爱上米莉而觉醒,如果米莉最终能以爱回应,从而圆满了盖伊的成人之路,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你可能会觉得,真人和AI跨界相爱,这事儿多少有点不靠谱。
但爱情的本质,或者说其动人之处,就在于它可以跨越世俗的障碍和偏见,从而成就自身。
真人和AI相爱,才是真正大胆的结局。
那些经典爱情莫不如此。
罗密欧与朱丽叶跨越的是两大家族的世仇;梁山伯与祝英台跨越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禁锢;而Jack和Rose跨越的是穷小子与富家女的阶层差异……而现在爱情电影越来越难拍,也是因为随着现代人经济与意识的越发独立,上述种种障碍都已经不再成为障碍了。
这也能部分解释为什么同性爱情片还能大行其道,正是因为同性之爱在很多国家仍是不可触碰之痛。
那么,跨越虚拟与现实界线的爱,又有何不可?
其实,好莱坞鬼才导演斯派克·琼斯在《她》里已经拍过了。
《她》借着一个男人爱上AI的故事,讲述了现代人的社交无能与注定孤独。
它实际表达的是,AI终究不是人类,既无法满足人对于爱情的独占欲望,也无法提供低于精神的肉体上的亲密,于是这场赛博-柏拉图式的恋爱,只得以失败告终。
《她》讲的是人无法和看不见摸不着的AI相爱。
《失控玩家》原本很有机会拍成一部反面的《她》,它可以大胆承认,当一个AI具备了爱人的能力时,那么摆在这份爱面前的障碍,就不再是“人机有别”,而只是世俗偏见。
如果米莉可以冲破偏见,勇敢走到盖伊的面前,对他说:“不,你并不是一封情书。
我爱的人,就是你。
”这难道不更是一种奋不顾身的浪漫吗?
只可惜,《失控玩家》眼看就要走到终点,却又折回了老路。
04终究还是太过保守了。
不只是《失控玩家》,在最近的几部好莱坞大片身上,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创作上的保守性。
明明有一个很颠覆,甚至带有一定冒犯性的创意,却还是会被拉回到一个传统的、安全的结局中。
《黑白魔女库伊拉》讲的是一个女魔头的成长史,讲库伊拉如何被内心的恶魔人格占据。
但最终,主创们还是要让她楚楚可怜地对朋友说出:“你们是我的家人,你们是我的全部。
”最后还让她真的回归了“家庭”。
《X特遣队》塑造了一群大反派结成的恶人联盟,但在一通R级血浆片的腥风血雨过后,这群恶人不知怎么突然“改邪归正”,大义凛然地当上了救世的英雄。
坏人反派当电影主角,于是反派也得变成正面英雄。
并不是我见不得大团圆结局,欣赏不了正能量。
只是这些影片明明穿着奇装异服,摆出一副特立独行的姿态,却又在最后一刻胆怯,做回了三好学生。
这实在有些分裂。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主创们不够果敢。
他们担心步子太大,观众接受不了,所以他们只敢给一个惊喜的开始,然后见好就收。
这就陷入了一种“左右互搏”式的尴尬。
如同《失控玩家》里的那个桥段,主创们刚刚还在大肆调侃“好莱坞大厂靠IP续命”的保守思维,转头又忍不住把美国队长的盾牌、绿巨人的拳头搬出来,再消费一波IP红利。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观众们早已做好准备,创作者也不妨大胆一些,领先于观众的期待,去想象另一种结局。
不过,我们还可以看得更远一些。
虽然《失控玩家》依然在市场和创作惯性的裹挟下做出了妥协,但与之相比,它在科幻片框架下做出的突破也许更有价值。
这一价值就在于,它是第一个把AI和人命看得同等重要的作品,并且它真的通过一个虚拟人物,与观众建立共情,把这种更彻底也更具现代性的“众生平等”的表达给完成了。
虽然有遗憾,但瑕不掩瑜。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枪稿」。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子戈说电影只写不一样的深度影评。
最近几年,在影片中添加复古元素逐渐成为好莱坞电影中的一股潮流,而当这种代表过去的复古元素和代表新时代的电子游戏相结合后,几乎就是绝对的“财富密码”了。
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头号玩家》,因此,当《失控玩家》的预告片放出来的时候,我还是比较期待的,以为能够看到一部“简配版的《头号玩家》”,担当电影结束后我才回过味来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电子游戏版的《父母爱情》”
01.外行看热闹从这部影片预告之初,我们就看到了铺天盖地的游戏元素,这让我这个爱好电子游戏的人非常兴奋。
然而真的看到电影之后才发现,这部电影只是借了电子游戏的皮,本质上还是一个爱情片。
可以看得出,虽然这部电影运用到了非常多的游戏元素,埋了不少梗,但就整个电影的故事来看,导演和编剧似乎并不太懂电子游戏,很多地方都有着明显的硬伤,单纯的为戏剧冲突服务了。
最具代表性的一幕就是让一个游戏停服可以有一百种方法,最不济可以把全公司电闸拉了,然而在影片中,却是公司大老板身体力行,扛着消防斧挨个劈服务器。
真是“rapper会武术,服务器挡不住”啊。
而且,从我个人的感受以及对影院里其他观众的观察来看,虽然这部电影中堆砌了非常多的电子游戏梗,但完全比不上这部电影被过继给迪士尼后,迪士尼给的漫威和星战两个IP的效果。
可以说,基本上所有的电子游戏梗与彩蛋,都只是变成了这部电影华丽堆砌的背景板。
02.莫名其妙的爱情那么,抛开所有的视觉元素,这部电影的故事内核又是怎样的呢?
我觉得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一部电影可以精准概括,那就是《乱》。
影片一开始,是“土拨鼠之日”式的time loop模式,讲着讲着,故事又开始走向了“楚门的世界”那种风格,接着又乱了。
因为这部电影不但要照顾游戏里的“盖和燃烧瓶女孩”的爱情故事,还要照顾游戏外“键盘和米莉”的爱情故事。
于是盖这个“trueman”在意识到自己是个“fakeman”之后,并没有反抗命运,寻求自身的实体化,而是一心一意的履行好自己工具人的职责,去帮助键盘和米莉实现目标。
而由于影片将过多的笔墨放在了游戏里,对游戏外世界中键盘和米莉这两个人的爱情纠葛却刻画的并不那么深刻和完满,两人之间能够碰撞出爱情火花的场景几乎没有,更像是一对实实在在的好搭档。
直到影片最后,机械降神一般的来了一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戏码,就很突兀。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这部电影是电子游戏版的《父母爱情》的原因。
盖,以及其他NPC,都是键盘跟米莉创造出来的,而电影将近两个小时的大费周章,最终目的就是告诉米莉,键盘爱你,深深的爱着你,而且这话最后还是从他们的“孩子”-盖嘴里说的,看起来整部电影里盖是个失控的NPC,但到头来他还是没失控,忠实的履行着自己工具人的职责,让他的“爸爸”和“妈妈”走到了一起。
虽然整个故事让人想吐槽的地方太多,不过也有一点挺不错的,那就是盖这个AI的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并没有想着反抗或者奴役人类,而是完成了父母之间的爱情助攻后,选择了安逸的呆在服务器之中,这么人畜无害的觉醒AI角色在世界电影大家庭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也算是另一种风格的“成人童话”了。
03.一张旧船票虽然这部电影故事情节有些混乱,但在一些具体桥段上还是延用了传统美国电影中的那些桥段,比如一见倾心、英雄救美等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片中海边的那段演讲,同样的场景和台词你能在过去无数的美国大片中找到相同的影子,着实让人审美疲劳。
看完这部电影我脑海中第一时间跳出的就是小时候总听的一首歌,毛宁的《涛声依旧》,歌里有句词是“今天的你我 ,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 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失控玩家》这部电影看着新鲜元素很多,可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过去好莱坞程式化电影的又一次重复。
我看到好多人在推荐这部电影时说的都是在如今这个荒了一个夏天的电影市场上来看,《失控玩家》已经是一个相对不错的作品了。
但它确实不是一部出色的电影,如果不是因为赶上了现在这个特殊时期,《失控玩家》很有可能会和当年的《像素大战》一样,但《失控玩家》命好,赶上了现在这个片荒的档口,就在我写这篇文的时候,它的票房已经突破了1个亿,对于很多人来说,不看它又能看什么呢?
反正就是图一乐儿呗。
真要图一乐,还得是福瑞控
有幸在看完电影后参加了(部分)映后分享会,观众发言大多对各种其他电影(尤其是漫威)和游戏的references津津乐道,我在一旁实在很惭愧,因为我对这些一窍不通,只能默默感谢一下电影没设置太多门槛,在这里也只能记录一下这些之外的想法。
《失控玩家》的节奏把握和顺滑融梗超过了期待,而顺滑并不停留在玩梗上,叙事上同样突出。
过去,我的一条标准是,讲故事能说清楚一个点就已经足够,主题多了就容易散乱,而这几乎是很多剧情片的问题,俗语说,“顾头不顾腚”,头也是头,腚也是头,这显然是很难兼顾的。
像如今的大多数电影一样,《失控玩家》的野心不止于单一主旨的传达,议题包括且不仅限于两个大块:1. 人工智能。
当科技主导了社会生活,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自由意志,而不是游戏里的一条程序;如果人工智能会思考会爱,它能否等同于生命,而这背后是一整套伦理问题。
2. 追求自我。
当生活如同写好了的程序一般自我重复,影片呼吁我们抛下这些,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样子——任何人,任何仿佛是世界的配角一样生活着的“guy”“buddy”“dude”,挣脱束缚去成为自己的“someone”。
将两者贯穿起来的正是对真实的探讨,对第一个议题,给出的回答是:无论如何,爱是真实的;对第二个主旨,隐含的前提是:自由意志即为真实。
虽然对真挚情感/真爱的追求得以将这两块包裹起来,写到这里已经能感到整个逻辑是虚的,后者插入得很突然,以及,什么冲突也没有解决,电影以程序员之间的爱情就这样结尾了,Guy的存在失去了强调了一整部电影的意义,忽然变成了一封情书。
对于理性者,这一点大概颇令人失望,不过这可不可以说是一曲亚文化赞歌?
尤其是在网络游戏被视为“精神鸦片”的这里。
在传统观念里,游戏几乎站在劳作的对立面,虽然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但比较来说,“乏味的蚂蚁”似乎总好过“死掉的蚱蜢”。
Free City是个乌托邦的理想世界,而Guy对“good”的不满足,给自己提出的“great”的要求,正是至善中的至善,“接受限制,是为了要突破限制,为了让各种限制把事物变得更复杂”(Suits 38);另一边,编写程序的情侣以游戏设计为工作,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游戏玩家以直播为工作,指出了一条蚂蚁-蚱蜢二元对立之外的另一条路径:以游戏为职业,他们既在游戏,也在工作。
当然,很快我们就意识到整部电影的导火索也就在这里,职业背后的资本,虽然使游戏产业为产业,也损害了原创性的表达。
影片对这一冲突同样采用的是迂回的回答:最后,打打杀杀的游戏随着无良老板逮捕走向终结,游戏最大化了理想世界,在这个乌托邦里,玩家和睦相处,非玩家角色“选择”自己的人生。
世界外(桃花源般的)游戏里和游戏外(好像怎么也打不破的松动了的墙的)世界里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一开始,正像之前提到过的,游戏意味着去克服不必要的障碍(Suits 39),而结尾时,游戏的互动性已经大大削弱了,成为了用来“看”的游戏。
相同的是,它一直是一个乌托邦,在过去,现实生活里的那么多的身不由己可以在游戏里实现;在后来,个人的乌托邦上升为整个社会的乌托邦。
然而奇异的是,在Guy号召其他非玩家角色推翻现实世界的暴政时,让Millie告诉大家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几乎没有枪;尸体也几不可见,这放在一个如今社会治安乃至治理频频暴露问题的国家,更显出一些殷切。
除此之外,当非玩家角色们可以“像现实世界的人们一样选择自己的人生”的时候,立马就陷入了现实世界的人们正是因为相同理由逃入游戏的悖论里。
这两者,究竟谁是谁的理想天堂呢?
作为一部爆米花电影,电影毫不意外地输出了新自由主义价值观。
游戏内外都显出了平民主义的倾向。
游戏里,Guy呼吁日常受创的非玩家角色联合起来;而游戏外,Antoine独裁是由一场揭露一切的直播带来终结的,全球的社交媒体、大街上的电子屏幕和家里的电视机上给予的审判首先是社会性死亡,这是大众的意见。
不过,《失控玩家》虽然狡猾地滑脱了许多冲突,但告诉我们一件事,游戏是技术的,更是情感的。
虽然游戏的机制通过计算机代码来实现,但只有激发出人各种各样的情感,触动人类价值,才使游戏成为游戏,人工智能应当同理。
比起寻求一个答案,电影里散落着许多值得仔细想想的问题,毕竟,思索不是更重要吗?
_______________Suits, Bernard. The Grasshopper: Games, Life and Utopia. University of Toronto, 1978.
中影国际影城菊园店 7.5_失控玩家 Free Guy (2021),2025年2月15日CCTV6魔百和回放,“就算我不是真的,有那么一瞬间,真有活着的感觉。
”;“我是一封写给你的情书,那个写他的人应该就在外边。
”;“你是他的情人,同时也是我的……”,这是一部爱情电影,一天两部爱情电影,这谁受的了,《情书》遗憾错过,《失控玩家》终成眷属,但都催人泪下。
《失控玩家》很有趣很有深度的有关人工智能虚拟世界的电影,程序员Keys将自己隐藏的对艾米莉的爱恋倾注到了自己创造的游戏NPC Guy的代码当中,造成Guy在游戏中碰到艾米莉在游戏中的虚拟角色后自我成长成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从而开始了一段NPC AI和真实玩家的情感纠葛,这让我想起了2001年的美国电影《A.I.》,一个人工智能的机器小孩对寄养家庭的女主产生了真正的妈妈的感情,那是一部令人痛心难过的电影,而《失控玩家》快节奏搞笑,但仍然在观影久久不能释怀,缘于对不同种体的爱情的唏嘘感慨以及对未来人工智能产生自主意识的期待和恐惧。
大家对失控玩家的评价比较两极,也反映了它优缺点极其鲜明的特点。
喜欢它的人,看到的是它对各种游戏梗的比附(什么Konami抛弃老玩家之类的),插科打诨段子的有趣,以及对某种元宇宙世界的不错想象。
但不喜欢它的人则更多看到剧情整体脉络的拉胯,比如总用反派的弱智行为来推动剧情,以及把游戏玩家都描述得很暴力且现实中都是各类的loser的刻板印象。
不过我更关心的是剧本引入了一个很难处理的概念:一个足够逼真,自由且具有情感连接的虚拟世界是不是一个美好世界?
往坏了推论,这就是个黑客帝国,暗示着人类通过插管得到虚妄不真实的快乐;往好了说,它却让人——包括在真实世界中不存在的虚拟人类感受到平等的关切与美好。
这里我点发一个暴论:只要是足够真实的虚拟世界,我们对它的评价就可以套用现实的标准,并不存在虚拟就是对现实的侵入一说,甚至我也不觉得现实世界会更本质。
换言之,如果黑客帝国式的脑内插管是自愿的,其身处的世界内部是高质量的,能赋予人精神生活的,那它就不是一种邪恶。
说到底,所谓的现实世界也只是碳基生物各种化学反应的幻觉呈现罢了。
但如何回答上面的问题却成了这部电影最别扭的地方,它难以诚实地给出一个答案:电影一方面把这个虚拟世界形容得无比美好,仿佛只要拥有爱情和友情,世界是否真实就不再重要。
观众一开始把虚拟世界当玩乐,但后来发现这就是那些虚拟人物的全世界,而那些AI和我们一样真实,所以人们才不忍心在系统里杀掉他们。
但另一方面,这种将虚拟世界抬到和现实相同地位的理论对观众又太“异端”,所以电影最终没有这个魄力彻底承认虚拟世界的价值。
它还是得回归现实,让虚拟的归虚拟,现实中的人要在真实世界里寻找意义,包括最重要的爱情。
因此女主在电影中那些高大上对虚拟世界的认可最终都成了屁话,虚拟世界的Guy终究只是现实中“男主”的工具,为了别人的生活而存在。
毫无主体价值。
也正是在这彼此矛盾的价值挤压下,才有了女主曾对Guy说“你是一个真人!
”,而Guy在片尾只能回复:我是一封情书”。
如果倒数第二幕改成男女主角在街上深情相拥后被车撞飞并意识到自己在另一层虚拟世界中就可以算神作了!
就还挺土的。喜欢啾迪
为了啾迪多给一星,虽然她这个角色也没多出彩
起个好头,然后就平庸下去了
剧情烂死了.
勉强两分。一个线上游戏的NPC因爱欲萌发了自主意识,走上玩家之路,配合游戏创始人夺回游戏梦想。烂梗+烂演员+烂剧本,看着女主打人而爱心燃烧的设计,在雷诺兹之前演的《王牌保镖》里用过了,他作为NPC淡定走过充满暴力的街头也是《王牌保镖》用过的桥段。剧本用很粗糙直接的方式宣扬和平与平等,作为芸芸众生代表的NPC,如何一跃成为知名的正义玩家,这个关键的“创业”过程基本没什么展示,只靠路人和新闻视角说他如何牛逼,角色的行为有没有说服力,是靠他自己去打动观众,而不是用气氛组生硬解说,这跟《八佰》设置了河对岸群众是一样的问题。用和平主张构建出一个网游乌托邦很扯,当然NPC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有自我意识就更扯了。不知从哪找来的女主,一直靠眼镜和睁大眼睛来遮掩眼部周围的皱纹,苹果肌僵硬笨重,就不能好好做个优雅老妇么?
草薙素子挣扎了一辈子自己到底是人还是机器,美国人简单粗暴地定义为甭管你是个啥只要你有自由意志你就是个好东西。
拿出美队盾牌和光剑的时候,高潮了
美国马化腾强取豪夺初创团队游戏代码,最终被绳之以法的正能量故事。
I'm just a love letter to you.妈的 这谁顶得住。
三星半。水准之上的土味合家欢。1.马克思也许是对的,那个乌托邦终将存在,但它可能属于人工智能,而不属于我们。2.革命之后,男主和他的好基友生活在了棒棒糖冰激凌不要钱的世界,也可以在马路中间大方拥抱。而程序员情侣的奖赏只有爱情。他们还要在资本世界里求生,需要与无良资本家媾和并提防下一个。他们在马路中间接吻让人担心周围车流。他们是MIT出来的it精英,而打工人与废宅们的世界,我还是看不到什么希望。3.感兴趣游戏彩蛋。GTA不论,刺客信条元素不少:直接出了奥德赛的视频;boss出场也有意cos了一把刺客;说bug太多导致预定量大减近似玩家对育碧的日常讽刺。男女主偷录像遭遇的那群对手,像荣耀战魂里的角色和大镖客里的牛仔。boss的公司叫Soonami,konami这种小企业瑟瑟发抖受宠若惊。还有一些武器道具的致敬,不可一一历数。
唤醒记忆的一吻特效太美了,树状图也能如此浪漫
我要是npc,肯定会疯掉的。看的时候很欢乐,看完思考一下就很悲伤。最后死宅怎么又变现充了,妈的。美国人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从《创:战纪》到《头号玩家》再到《失控玩家》,我们不断需要这样的电影——也许它不总是受人欢迎。
太好笑了。但是究竟为啥要硬凑cp???我这么好色一女的都不会移情别恋这么快的。
新赛博朋克电影世界观:我是谁?我在哪?我的价值是什么?特点:想要逃离母体非人力能及,由爱而及。不得不说迪士尼有版权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使用美国队长的盾牌、绿巨人的手臂这一片段“绝了”。
失望
终于有人拍出理工男的浪漫了! 我的程序设置就是这样 表白的瞬间我竟然感动到掉了泪 天呐
挺沙雕的剧情
做梦没想到美队把盾牌给了死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