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先入为主的缘故,从小几乎不沾酒的阿D在国外学会了各种洋酒:红的、白的、粉红的、烈的、淡的……记得有一年回国不知天高地厚地称自己为酒鬼。
当亲友端的一碗黄酒刚入口时就眉头大皱,让别人看起来貌似苦不堪言——原来自己还不会喝黄酒。
《Le Havre》这部片子早就存放在硬盘里了,记得有两次欲看此片,但一开头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画面且沉闷单调有点像话剧一样的人物出场就立马使得阿D打起了退堂鼓。
又是那种很装B很文艺的有点实验性质的法国片,这如何来饲喂现代人一颗骄躁的心啊。
以至于阿D两次上网查此片的发行年份,第一次不相信,第二次将信将疑;也两次上豆瓣查此片的评分,第一次为了说服自己下载此片,第二次为了证实此片是否真的高分。
阿D对这位芬兰级大导演不熟,但此片中人物情感表达死板,面部表情僵硬,片子画面复古,取景对准中下阶层的“棚户区”。
片中出现的两个城市Le Havre勒阿弗尔和Calais加莱都拍得极简且丑陋:极简得仿佛就像火车站或者汽车站里写着站名的两块指示牌,丑陋得让人看不出这两个城市市容和谐美好的一面。
有一次在阴冷刺骨的江南过冬。
当冻木了的身子与四肢挪进屋子吃晚饭时,主人家给阿D准备了一碗加了糖、鸡蛋和生姜的热黄酒。
对黄酒气味并不适应的阿D冲着这液体的温度也不管那么多喝下去了。
过了一会儿——已然冻僵了的身体好像就这么活过来了……怪不得人家说黄酒暖胃养人嘞,花雕、女儿红确实名不虚传。
今儿个独自在家,心里很平静,点上一支蜡烛,斟一杯酒,听了一张巴赫的大碟,然后静下心来看《Le Havre》这部片子。
看着看着竟然迷上了,有点意外的感动,有点久违的甚至陌生了的温暖。
之前认为的木偶剧其实如此有血有肉,有情有爱。
写一小片不算影评的记录,想不好题目,可兀地想到了黄酒……
《勒阿弗尔》:极简主义的温情首部曲文/灰堆南勒阿弗尔(Le Havre)是法国北部的港口城市。
之所以成为电影的名字,是因为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aeki)要拍摄他的“港口城市三部曲”的系列电影,《勒阿弗尔》是三部曲的第一部。
在此之前,阿基在拍完“当代芬兰三部曲”的完结篇《薄暮之光》后曾有息影的传闻。
而现在,这三部曲才刚刚开了头,看来这位作品个人风格显著的大师级名导还将再执导筒。
对此,阿基不无幽默的告诉我们,“如果我不告诉大家我在准备三部曲电影,那么懒惰的我就一定不会去拍电影,而是在家里玩扑克。
”有时候,你不得佩服阿基大师对于影片拍摄地选址的眼光。
电影镜头下的勒阿弗尔干净简洁,略显老旧却不乏温馨。
城市和影片的风格相得益彰。
但细想,又觉得好笑,导演所谓的“港口城市三部曲”会不会只是个噱头。
为何是港口,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难道阿基•考里斯马基是想找个别有风情的海港城市一边享受生活,之余,再随性的拍一部温情的小电影,然后,再考虑退休的事儿。
也许是导演要在这部自编自导的电影里缅怀一下自己失意的作家梦。
影片的主人公马塞尔•马克思曾经是电影《波西米亚生活》中生活在巴黎的作家,如今却在勒阿弗尔这座小城干起了擦鞋匠的活计。
他背着箱子游走在熙来攘往的码头车站,眉宇间偶尔还会流露出失意的艺术家气质。
擦鞋摊的工作收入微薄,马塞尔却享受着接触人群的快乐和由此带来的简单生活。
他往返于擦鞋摊、家庭和小酒馆。
对于马塞尔来说,这样的生活看似失意,但并不失落。
影片没有纠结于马塞尔的前世今身,而是将剧情引向电影要表达的简单而温暖的故事。
黑人男孩伊德里萨的出现,是马塞尔生活中的意外。
这个被弄错了目的地的非法移民,在逃出了警察围捕之后,与马塞尔不期而遇。
但一个自己生活尚且窘迫的老迈擦鞋匠,能帮这个孩子做些什么呢。
让人出乎意料的是,马塞尔不仅解决了男孩暂时的吃住问题,而且要把好事做到底,将伊德里萨送到他本来该去的地方——海峡对面的伦敦,妈妈的身边。
此时,马塞尔要面对的还有重病住院的妻子,但他还是不辞辛苦费尽周折的找到了男孩母亲在伦敦的地址,联系了偷渡的货船,并通过一场精彩的慈善演唱会筹到了所需的费用,最终帮助男孩顺利的离开勒阿弗尔。
但这一切,并不是马塞尔一个人在战斗。
影片中,除了那个鞋店店员和告密的邻居,几乎所有人都充满了善意,就连负责抓捕男孩的莫奈警探也加入了这场集体营救。
简单的剧情和纯朴的画面延续了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一贯的简约风格。
但这个简单的故事里,却涵盖了真挚平凡的爱情,与人为善的友情,这些人性中温暖的情感。
同时,在马塞尔•马克思愿意接触人群,而远离了“山上宝训”的选择背后,并不是信仰的缺失和行为的无动机,而是心里深藏着一个坚硬如核,而且让人尊敬的价值观。
在电影的结尾,妻子阿尔列蒂本来毫无希望的重病竟然神奇的康复了,这让人在惊喜之余,也给了电影一个温情而完满的结局。
电影《勒阿弗尔》曾入围了去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虽然最终没有获奖,却获得外界的一致好评。
因为电影不仅再次诠释了简练的对白、缓慢的叙事节奏、僵滞的人物表情等这些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中的极简主义风格,也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描写中的难得一见的温情。
刊于《假日100天》
影片里面包含友情、爱情、种族、身份、困苦、拯救……很多很多一部看起来非常伟大的电影里面应该有的使之宏大深刻的元素,但是,阿基•考里斯马基先生根本没用它们,别说没把宏大深刻的主题当回事,就连跟宏大深刻有关的情绪都没当回事,他只拍了一种东西:平实、真诚地去生活和爱。
这在我看来,已经远远超出了那些看起来具有宏大深刻意义的“伟大电影”。
感觉非常像在看一部老电影。
不是粉丝,我连导演的名字都念不出来,但是这个个人风格太强烈了。
1. 导演:我要戏剧性,但那不重要冲突1: 偷渡来的男孩被发现了!
在警察的重重包围下往反方向跑了,跑了?
跑了!
警察追都不带追一下的,努力一下好吗?
冲突2: 男孩在路边擦鞋,被路人举报了!
越南人按住了路人,我看路人一点反抗的意思也没有,男孩跑了,跑了?
跑了!
冲突3:要帮男孩跑路,没钱!
歌手和妻子复合的速度,比起我面试答题劝老王和小李和好的速度还要快。
2. 面无表情的无厘头警官和杂货店的老板搭话,问他是否认得马歇尔。
杂货店老板:“他像钟一样准时报道,也不会因为赊账而半夜惊醒。
”然后警官买了一颗凤梨走进酒吧。
马歇尔帮孩子筹钱,酒吧客人:“我存了两百块给我女儿买自行车,但那可以等等,她才两周大。
”......3. 导演:这个电影来一点爱情吧这个女主是导演的御用女主吗?
作家妻子的形象,一头卷发,别着一个星星发卡,裙子有粉色的荷叶边,和她脸上的皱纹很是不搭。
她为马歇尔做饭,为他烫平裤子,生病了怕被丈夫看到病容,丈夫去医院会买几支花,朋友会在病床前读卡夫卡,这些看起来很温情的细节被演出来之后又多了几丝莫名其妙的尴尬和好笑,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小反转,看到病床上的衣包时候大概观众都会以为妻子去世了,结果等来了一个奇迹。
电影里的那种色彩非常赏心悦目,简简单单的生活也很令人向往,男主人公的衣柜打开只有一套西装,而且是上衣,女主的是一条荷叶边的裙子,一条黄的裙子。
简单的餐食加上一小杯酒,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就去帮助。
这样的日子也蛮不错的吧。
这电影只拍了50天,花了380万欧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小成本制作,可谓寒酸。
同这个故事一样。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每个细节,每个配角,龙套人物,每个细微动作,眼神,都有戏剧色彩,令人忍俊不禁,又泪流满面,这种从容不迫,点到为止,朴素又明确的表达力。
电影早已成为电影技术,电影高科技,有些人仍在持守他们的电影良心,因为这良心本来超越传媒,与电影无关。
这是一部无产阶级电影诗,是我们最熟悉的“新现实主义”。
这是一部“登山宝训”,——在电影中被拿来调侃,主人公说:擦鞋匠的工作违背山上宝训,——这是一部基督徒的电影,尽管教会和神职人员永远是负面形象。
这是一部安慰穷苦人的影片,而这是耶稣命令的工作。
“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象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马太福音18:5)
如果作品里涉及感情,都通过了花的意象来表达了…1.首先,我注意到的花是 橘红香雪兰。
朋友们在给躺在病床上的女主念书时,床头柜上放了几只橘黄偏红的香雪兰。
此花的花语是清新舒畅,我解读为女主的病在好转。
2.男主去吧台找老板商讨解决办法,老板说你可以办慈善演出,现在流行那个,吧台上放的是一束橘黄色的洋牡丹。
此花的花语是,广受周遭人的喜爱及支持。
事实男主成功帮小男孩筹到了资金。
3.男主找人一起想办法的时候,双方都有和好意向却吵架拉不下脸的情侣,女方面前摆着最显眼的是鲜红的玫瑰,她想要的还是那热烈的爱情。
4.黑人男孩去医院给女主送黄色连衣裙,床头柜上是白色的蝴蝶兰。
此花的花语:爱情纯洁,友谊珍贵。
5.帮小男孩完成心愿后,男主带了黄色的玫瑰到医院看望女主。
女主刚入院时,男主拿的是独一支大红康乃馨,所以不是男主不关心女主,而是经过了这些事情后,他对女主心里多少还是有点愧疚的。
黄色玫瑰的花语:祝福、道歉、已逝的爱。
事实是,这“已逝的爱”没能送出去,女主没在病房。
他们的感情也肯定会继续下去。
6.结尾,男主和女主都说樱花开了,女主进屋后说,“我马上去做饭”。
白色樱花花语:质朴纯洁的爱情。
这是一个很温暖的故事,虽然讲的都是底层人物的心酸生活,但是每一个人都努力的在过好自己生活的同时还能与他人互帮互助,对人性彻底失望的时候倒是很值得看一看。
一个偷渡的移民小孩,引发众人的善心。
作为电影中的男主角,他曾经是个作家,如今却是一个擦鞋匠,虽然收入微薄不稳定、时不时被鞋店的老板谩骂轰走,但是男主却一直坚持着这个旱涝不保守的工作。
他有一个温柔善良的妻子,虽然没能给她大富大贵的生活,但是每天赚到的钱都能上交给夫人;虽然已经白发苍苍,但是每次去医院看望妻子都不曾忘记捎带一束花;虽然自己早已不是大男孩,但是他的生活离不开妻子。
虽然生活清平,但他依旧愿意帮助移民小朋友,让他住在他的家中,哪怕招致警察的麻烦;虽然拮据,但是他愿意跋山涉水去寻找移民小朋友的家人;虽然力量微薄,但他还是愿意大费周章举办慈善音乐会为移民小朋友凑够偷渡费。
面包店的老板娘,虽然男主总是赊账买面包,但是在他妻子生病住院后依旧愿意接济他;在移民小朋友被发现后,哪怕可能招致警察的麻烦,依旧愿意帮助男主藏匿小朋友。
杂货店的老板,虽然平日里不愿意赊账给男主,但是知道他的妻子生病后依旧愿意给男主提供吃的东西,为了不让男主难为情,还找借口说那是快过期的食品;为了成功将小朋友送到港口,不惜以身犯险在警察的眼皮子底下送走小朋友。
同为移民的老张,为了拿到一张身份证花了8年的努力,为了给女儿买辆自行车攒了很久钱,虽然同为擦鞋匠、同样辛苦,但是他依旧愿意与男主交朋友,愿意帮男主筹办慈善晚会,为了凑够钱愿意把攒了很久的钱捐出来。
作为一名警察,他的责任应该是抓捕小朋友,然而最后的最后还是这位警察帮小男孩做了掩护。
电影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没有显赫的身份、万贯的家财,其实都是普普通通的小市民,但是人性的光辉在这些人的身世都得到了发光。
电影结束时,小男孩成功坐上了去往伦敦的船,身患绝症的妻子奇迹般的痊愈,也许,善行真的会有善报吧。
看完下面的评论,不得不慨叹,多少人原来不懂电影。
Le Havre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则寓言,是一则由里到外的寓言。
寓言是程式化的故事,Le Havre是刻意程式化的电影。
布景是程式化的,道具是程式化的,灯光是程式化的,镜头、情节,乃至表演都是程式化的。
在Le Havre里,宁静是蓝色的(Marcel家是蓝色的,医院是蓝色的),希望是红色的(Idrisse出发时穿着红色的衣服,面包房老板娘的头上别着红色的花)。
这种貌似怀旧的手法,与其说是怀旧,不如说是精炼,是删繁就简。
用经典的手法,完成寓言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照开头的架势,往手里塞钱的那一刻,以为暗藏玄机是个谍战片,结果看来是我想多了,完全是一个温馨有余、朴素有佳的情感戏。
长镜头不多,但是所有的演员都喜欢用直视的目光长长的导播情感走向,让人觉得那同情和帮助,完全不带一丝怜悯,专注而且认真,充满平等和人性的感动,我想这是法国人理解的自由吧,完全意识上的独立。
还有那每每探望都精心准备的鲜花,认真打包的黄裙子,法国和日本在这点上很相像,他们都有一种自恋的情结,但正是这种自恋,让他们的任何出品都更主动的自我要求到精益求精。
影片整体的颜色调得特别好,色彩艳丽而质感又古朴。
此外,警察长得很可爱,完全是严肃版的憨豆。
阿基考里斯马基作为芬兰最重要的导演,也是欧洲最多奖的导演之一,作品历来风格鲜明,返璞归真,充满幽默与反讽,被奉为“结合了摇滚风格的极简主义”。
新片《勒阿弗尔》沿袭他以往风格,以简洁冷峻的试听语言,天真善良的人物,结构出曲折必然的命运。
阿基的电影被总结为四类:经典文学的改编作品、临时起意的冒险旅行、摇滚音乐有关的故事和人物、最底层生活的肖像。
新片《勒阿弗尔》应该归为第四类,讲述了一个擦鞋老人,如何集同各路社会底层朋友的力量,帮助一个偷渡逃跑的黑人小孩,躲避警察追捕,离开《勒阿弗尔》去伦敦的故事。
如前面所提到,这部新作与之前许多作品一样,关注的是社会底层人物:温饱成问题还嗜酒的擦鞋匠,他善良忠诚的妻子,宽容明理的面包店老板娘,温婉坚定的酒店老板娘,还有同是擦鞋匠的越南移民。
这些人在帮助偷渡黑人小孩的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流露出人性善意的一面。
就连追捕的警察,也在最后改变意图,放弃行动,转而帮助。
有几部电影能从第一个画面就交代出导演这一生所追求的幽默感?
从《我雇了一个合约杀手》,《薄暮之光》到今天的《勒阿弗尔》,阿基的电影风格之所以如此统一,在于他对摄影,表演等方面的把握特立独行,与众不同。
阿基电影中的演员,表情呆滞,动作机械,但却出奇一致,介于舞台表演与机器人之间。
相对舞台表演,他们的演出不富含情感,甚至流露处“表演”痕迹,例如两人同时缓慢地转动头部表示回忆等方式。
而相对机器人,当然,这比喻有玩笑的意思,主要指他们的动作一板一眼,非常模式化。
而这种有些间离的表演,正是令阿基影片中人物充满幽默感,同时又形象鲜明的原因。
另一个控制就体现在摄影的风格上,其实这一点与他对场景的选择也联系密切。
他很喜欢封闭幽暗的室内空间,并在人物与其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
例如本片中的非洲小男孩与衣柜,老擦鞋匠夫妻与客厅,告密邻居与其卧室等。
每个空间中的光影变化,都影响着人物的塑造,而这类关系的建立,帮助阿基表达出人类的孤独和卑微。
总的说来,阿基作为奖项的宠儿,又带来了一部令人满意的作品,至于结局如何,则无从揣测。
法语片就是好闷啊
唠唠叨叨
被开篇的音乐有小小的惊艳到,我相信导演是为了唤醒我们被麻木的生活淹没了的爱与温情,虽然开始的情节编排显得有些刻意,但是整个过程下来还是很流畅。每个人的眼神,每个镜头前静止的几秒,都让人的心里有寂寞与空洞流过。结局很美满,为了让我找了这么久的电影,下载了N个版本与字幕才终于看成,我
小津+布列松,极简主义;色彩极为讲究。人间的温情与上帝的恩典。
★★★☆
释小龙被刷黑偷渡到法国有没有
无言以对 这个小镇
简直不理解评分为什么这么高 剧情简单 表演造作 就只会搞点复古风
买一个菠萝的警察。刚冷的都市生活。外国人吃饭真简单,真少。擦鞋老头帮助偷渡小男孩到伦敦找亲人。慈善音乐会为小男孩筹钱。还是底层人民比较有人性。好心有好报,奇迹出现了,肝癌妻子康复,回家看樱花。三星半。
在我看来表演太差太差,有点舞台剧的风格,看得很不习惯,故事不仅老套,而且太他妈假了!假到爆!完全看不进去!
法国贫民的互助故事。沉闷叙事和刻意灯光。不喜。
古朴乐观,故事平庸。
很难想像是2011年的片子……
唯布列松马首是瞻,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然只得其形,却失其意,是谓东施效颦。
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勒阿弗尔》(Le havre,2011),冷峻幽默,充满人性关怀。对白与表演精彩。法国港市,边缘社区、底层人、非洲移民,一如既往触及社会问题。可惜影片后半段累向模式化,“最后一分钟营救”、对警探的误解、皆大欢喜,减弱影片批判力量。让皮埃尔里奥也出现
故事很温暖,演技像是50年前的风格
讲述法国底层棚户区邻里互助友爱,帮助西非偷渡而来的小男孩从勒阿佛尔去伦敦与母亲团圆的故事。鲜明的导演风格,用演话剧的方式演了一部电影,叹为观止!
导演年龄大了就丧失锐气?架空的法国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故事看似平淡却很深刻~~
符号化的角色,精巧的构图和布光,舞台化的表演,温暖的颜色,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新的老电影——那么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