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

金刚川,Sacrifice,The Sacrifice

主演: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邓超,欧豪,邱天,周思羽,刘显达,石昊正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20

《金刚川》剧照

金刚川 剧照 NO.1金刚川 剧照 NO.2金刚川 剧照 NO.3金刚川 剧照 NO.4金刚川 剧照 NO.5金刚川 剧照 NO.6金刚川 剧照 NO.13金刚川 剧照 NO.14金刚川 剧照 NO.15金刚川 剧照 NO.16金刚川 剧照 NO.17金刚川 剧照 NO.18金刚川 剧照 NO.19金刚川 剧照 NO.20

《金刚川》剧情介绍

金刚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3年,惨烈的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后的阶段。是时,志愿军战士奉命以最快的速度赶往金城,参加夏季反击战役中、同时也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而这场战役的胜负,也将极大左右整场战争的成败走向。为此,志愿军战士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可是名为金刚川的河流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工兵战士通力合作,一次次搭起临时桥梁,可是美军轰炸机却一次次炸毁桥梁,屠杀志愿军士兵。眼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关磊(吴京 饰)、张飞(张译 饰)、高福来(邓超 饰)等铁血军人不惜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取道路的畅行。 今日的和平得来不易,中华儿女曾在血与火的土地上奋战到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地中海邪不压正命运之夜鸨母伊拉克碎片黑袍纠察队第三季嗜人之夜我们死去的那个夏天厨房之厨王争霸赛狮心女孩棺姬嘉依卡美好的普通人明月祭君心未来结局崂山探花郎第一分队第二季来自深渊:流浪的黄昏年年夏日是我们做的田中君总是如此慵懒幸福的眼泪青春正能量之我是女神爱情不设限徐老师的故事天生赛车手加罗律师第二季正直的候选人灌篮高手的契约换季期无籍者

《金刚川》长篇影评

 1 ) 又一部抗美神剧。

战争是靠志愿军严明的军纪,过硬的军事素质,优秀的战略战术,高涨的士气打赢的,不是电影里那些鲁莽行为。

糟蹋这么好的战争题材,搞几个军盲在这里瞎拍。

二战平均打下一架飞机要将近三千发炮弹,这里一手一脚能揍下一架飞机,否则一个高射炮阵地多的要十几门炮,每门炮一个班的士兵那还有啥必要,服了!!!

p51野马飞行员拉来舱盖不戴护目镜,戴个牛仔帽,微风习习吹过头发,你当是开敞篷汽车以十五迈速度逛街啊。

另外就这剪辑,这叙事,这人物冲突,还有那尴尬的英语配音,分分钟让人出戏。

两分到顶了。

 2 ) 如鲠在喉,如芒在背。

昨天下班后去看了金刚川后,感觉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和大家交流下,求同存异。

说实话,我都有点不知道该从哪个点开始吐槽,从其中一个角度说说吧:我认为改编自历史真实题材的战争片,首先要尽可能的忠于历史,起码不要做时空嫁接主义的历史缝合怪,别提啥艺术创作和纪录片的区别,这又不是奇幻剧。

说实话,起码我上学时,抗美援朝这段近现代史,并没有写进教科书,青年人当中,大概只有少部分像我这种生在辽宁又喜欢近现代史的人,会相对了解这段历史,也不会有太多人在观影前去考证史料。

那么无形之中,这部电影会为成百上千万人上一堂生动而错误的历史课,误导了很多人。

这其中最大的弊病在于,电影当中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7月的夏季反击战最后阶段,也就是金城战役,时间点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奇袭白虎团相连,白虎团指的就是李承晚集团的首都师,当前阶段的主要作战对象是韩方第三、六、八和首都师,作战原因是李承晚集团违反战俘协议,变相的表示拒绝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所以我们要把小棒子打服。

在这一作战过程当中,跟金刚川河流基本没关系,离着金城十几公里呢,金城附近的河流叫金城川,在北汉江流域。

金刚川战役发生在两个月前锋夏季反击战第一阶段。

那好了,编剧和导演团队为啥要去强行嫁接两段战斗呢,我认为最终目的是强行意识形态输出。

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是在夏季反击战第一阶段当中的主要打击对象,此时距离上甘岭战役过去不久,主要目的是巩固上一阶段战果的同时,促使美军速离朝并签署停战协议。

而到了第三阶段作战时期,联合国军已经基本认可停战协议内容并几乎不参与战斗了,我军的战略方针上也明确写出打击的是南朝伪军,不主动出击联合国军除非对方先动手,所以如果这部电影拍的是第一阶段作战,然后延伸到883.7高地争夺战,我觉得拍的还凑合。

但是为了可以所谓符合历史的去讲打老美,强行升华并输出意识形态,而强行拼凑两段历史,反倒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同时忽而丑化忽而美化美军飞行员,黑人问号脸般的内心独白戏,效果就是两面不讨好。

战争片就不能这么拍,要不无关立场团结人类共同体,宣扬反战歌颂和平,那就淡化意识形态,显然金刚川不能这么拍。

要么突出敌我矛盾,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政宣类意识形态输出,这样没问题我和很多老百姓都烦老美,但是那就别强行夹杂着敌军的人性思索的内心独白戏,这种事儿没法间于齐楚。

拍摄手法、逻辑和细节上的问题就不展开说了,总之确实有些失望,管虎能力到底如何,目前看还真是镜花水月。

鉴于主创团队时间紧任务重,又是命题作文,吴京张译等演员出色的演技和辛苦付出,战争场面观赏性尚可,勉强60分吧。

 3 ) 槽点 太多

大晚上灯火通明地修桥,生怕敌人发现不了目标好不容易修好了,半天不过桥,集合半天,美其名曰清理工事,不知道还以为是在等美国飞机来轰炸。

过桥慢悠悠晃,小碎步是等美国飞机来炸桥?

还是跑太快了,群演人数不够,拍不出效果?

美国飞行员打开机舱玻璃,边开飞机边喝着小酒,不知道还以为是在马路上开敞篷车。。。

喝完酒还能把酒瓶精准投到我方炮位。。。

这么准,你咋不扔手雷呢?

牛仔帽就更不用吐槽了,不关机舱玻璃,没有帽绳还能完美戴在头上,这是沾了502在头上吗题材还可以,但很多细节太容易让人出戏了,建议导演多看看以前抗美援朝的电影

 4 ) 上价值易翻车

感觉得到导演内心在咆哮“只有这点东西你们却让我做出八碟八碗的席面!

”席面还挺好看的,画面真实高清好看。

听说过战争片主要有三类:第一种立场分明,正义和非正义,正义必战胜邪恶,一个历史阶段我国饱受侵略外辱,所以我国过去绝大多数战争都是正义的保家卫国,大部分战争题材都是我正敌邪,坚决抗敌;第二种是相对中立的态度,不强调对错,以旁观者视角记录战争的残酷,本质上偏反战;第三种就是反战片,观点是主要是战争都是邪恶的、不人道的。

承平日久后,观众有点觉得第一种战争观老套又无趣,而思考者又觉得站在全人类角度思考更高级,所以尝试上一点普世价值观。

不过这些普世价值对于被欺负的一方就会有一点强行洗脑的意味。

你一个美国兵背井离乡的在朝鲜跟中国人打,全靠装备和肾上腺素护体,怎么跟我舍生忘死的志愿军比啊?

啊哈??!

飞机上喷涂上bravery,武力值转化的勇气?

 5 ) 《金刚川》:生命筑成桥梁

不得不说,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真是战场杀器,威力巨大,当年把纳粹德国打怕了,现在来教训美帝。

喀秋莎火箭炮装载在卡车上,和其他火箭炮相比,这样的机动性为喀秋莎带来更大优势: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并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离开。

而之所以叫喀秋莎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炮车上有一个字母K,是俄文单词共产国际的意思,但是前线官兵并不知道具体含义,就根据这个字母“K”,把该武器命名为一个女性的爱称“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联红军里传播开来。

《金刚川》中确实是有很多重复镜头,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

为让影片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映以致敬先烈,制作人员使出浑身解数。

管虎、郭帆、路阳三名导演分别拍摄不同段落,以节省时间。

为让影片足够具有戏剧冲突性和情感渲染能力,同时也让电影有足够的时长,决定从不同视角出发,将同一个事件叙述多遍。

这是本片出现镜头重复的最初原因,同时也是苦衷。

故事被拆分为士兵、对手、高炮连、桥四个篇章,前三篇章为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角度,第四篇章为整个故事的升华,志愿军们无惧炮火筑成人桥。

Q:金城战役发生时间段是什么?

A:1953年7月13日-7月27日,属于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的第三阶段Q:金城战役统一攻击事件是什么时候?

A:1953年7月13日21时。

Q:金城战役的交战双方是谁?

A:中国志愿军+朝鲜人民军VS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PS:但是重点打击对象是以李承晚为首的南朝鲜伪军!

Q:金城战役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A:志愿军取得最终胜利,连同正面其他各军的作战,共毙伤俘敌7.8万余人,缴获坦克45辆,汽车279辆,飞机1架,各种炮423门,各种枪7400余支,收复土地192.6平方公里。

志愿军和人民军伤亡3.3万余人,敌我伤亡比为2.3∶1,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

剧情:1953 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将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

为在指定时间到达,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

有工兵连以修桥为己任的坚毅,有炮兵和美军战斗机飞行员面对面硬刚的热血。

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徐徐展开。

桥梁被炸毁一次,就修建一次,最后更建成人桥,筑成战场奇迹。

美帝燃烧弹最可恶,把很多英雄直接烧成灰像。

 6 ) 最佳的抗美援朝电影题材,是战俘碧潼奥运会!!!

不论金刚川,还是正在拍摄的长津湖,都不是最佳的抗美援朝电影题材。

他们的受众只能面向国内和华人,无法打动全球所有的人类,能够走向世界的抗美援朝题材只有一个:碧潼战俘奥运会。

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品质,绝对会震撼世界。

这是一场比北京奥运会更加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体现了人类最高尚的情操、最博大的胸怀和最文明的人格。

其中的人道主义普世价值,不但会让中国人自豪,更会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崇敬。

中国一直缺少世界级影响力的电影,而这个题材就是最佳突破口,如今天时地利人和皆具备,为何却没有人注意到它呢?

先回忆一下那段精彩的故事。

1952年11月15日,中国在朝鲜碧潼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当时有1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分别是美国,韩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土耳其,哥伦比亚,菲律宾,荷兰,比利时,墨西哥,希腊和波多黎各。

共进行了田径,球类,体操,拳击,摔跤,拔河等27个项目的比赛。

各国参与人员13107名,其中包含参赛选手500名,在历史12天。

而此时,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11月14日至11月25日)正打得激烈异常。

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俘虏了大量美国以及联合国军战俘。

到1952年,单在朝鲜平安北道碧潼郡的战俘营里,就已经有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土耳其等14国军队的战俘,共计13107名。

中国军队有着优待俘虏的传统,战俘营里没有血腥和镇压,反而是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是一个“没有铁丝网的战俘营”。

志愿军对所有战俘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不会因为是美国人而虐待他们,更不会因为是小国弱国而予以轻视,对任何种族歧视偏见坚决制止。

一位美国黑人俘虏说:“我有生以来,在战俘营中才第一次感到被人平等的看待。

”志愿军自己省吃俭用,好的留给他们带,待他们如兄弟一样。

为了照顾俘虏们的饮食习惯,还特地从国内运来了面包烤箱;对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俘虏,还从国内运来了活牛羊。

为了改善俘虏的精神生活,志愿军做了很多工作。

志愿军成立了战俘营文艺工作队,经常在战俘营巡回演出,歌舞,戏曲,音乐,魔术等文艺活动。

还建立了战俘俱乐部、电影队、图书阅览室、墙报、板报、有线广播等。

志愿军还购置了大量的体育器械,战俘们也自制了一些。

他们共修建了82个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滑冰场等运动场地,战俘们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自由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组织各种友谊比赛,志愿军也和他们一起运动打球。

夏天,战俘们可以到鸭绿江游泳钓鱼,冬天可以在江面滑冰打冰球。

在进行这些室外活动时,没有武装哨兵跟踪和监视,也没有战俘会逃跑。

1952年11月15日至27日,在战俘们的热烈请求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五团驻地碧潼盛大举行。

会场上挂着“运动会是通向友谊之路”“和平是人们共同的目标”等巨幅标语。

在音乐声中,运动员裁判员列队入场。

运动员们手里举着和平鸽符号的旗帜,迈着整齐的步伐,一个方阵一个方阵的进入运动场。

美军战俘小威利斯·斯通手持火把跑步进入会场,绕场一周后把火把交给大会主席王央公。

王央公点燃了主席台上的火炬,奥林匹克五环旗在运动场上冉冉升起。

在战俘营,中美联社的资深记者,获得过普利策奖,绰号为“老爸”的弗兰克·诺尔有拍照的自由,而且照片还被传回了美联社。

在他的后半生中,靠这些照片获得了巨额财富。

这些照片在世界上传播后,对新中国和志愿军的形象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意义,打破了美国宣传部门一直捏造的中国军队虐待俘虏的谎言。

在比赛中很多战俘非常高兴和感动。

有战俘写道:“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在碧潼会有如此快乐的时光,我天天微笑着入梦,微笑着醒来。

我感到我又回到幸福的世界了,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无限感激,我将永远记住他们是如何善待我们的。

”后来有84名战俘联名写了36封信,给美、英等国的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呼吁和平,制止战争。

美国著名将军李奇微在朝鲜战争的回忆录上这样写道:“我们后来体会到,中国人是坚强而凶狠的斗士,他们常常不顾伤亡地发起攻击。

但是,我们发现,较之朝鲜人他们是更加文明的敌人。

有很多次他们同俘虏分享仅有的一点食物,对俘虏采取友善的态度。

”正所谓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固民不以兵革之力。

这支军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最骁勇善战的军队也是最善良的军队。

直到今天,美军的训练中教官还会经常提醒:“认真训练,不要心存侥幸,不是每个人都有好运气成为中国人的俘虏。

”战争结束后,21名美军战俘及一名英军战俘宣布拒绝遣返回国,而是选择到中国生活,在世界上引起轰动。

我自认为读书不算少,但直到今年年初,才发现在朝鲜战场上竟然有这么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

这么完美的电影题材,怎么就没有人想到把它拍成电影呢?

现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化,以美国为首的“新联合军”已经形成,处处针对中国,战争未必不会打响。

我们需要一部电影对美国发出警告,同时向世界人民表达中国的态度和心声,而这个故事就是最佳的载体。

来分析一下这个故事的特点:(1)他展现了中国的态度和心声。

碧潼战俘奥运会在人类战争史上就是一个奇迹,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支军队像中国这样善待俘虏。

中国的所作所为,完全超出了世界所有人民的想象。

而美国及其西方跟班,直到现在还经常发生虐杀俘虏的事情。

两相对比之下,世界人民将会感受到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心愿,体会到中华民族与人为善、厚德载物的高尚品质,也会真正理解为什么志愿军会有如此可怕的意志力。

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样的军队,才是真正的文明之师、无敌之军!

试问有谁能够战胜?

(2)他是中国政府对美国发出的强烈警告。

中国虽然热爱和平,但不是一只兔子;他是一头沉默的雄狮,文明而又凶狠。

如果来的是朋友,他会为你端上美酒;如果来的是敌人,他就会亮出獠牙。

这部电影就是在警告美国:60多年前,一穷二白的中国能打败你俘虏你,今天强大起来的中国更能打败你第2次;若是执意挑事,中国战俘营的大门将再次为你打开!

(3)他将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中国形象。

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在世界上一直被西方妖魔化太久,这个真实历史改编的电影,将会破除谣言,为世界人民揭开真相。

破处真相最有力的宣传武器就是电影,因为电影的传播力最强。

西方人民绝大多数对中国的印象都不好,他们被媒体洗脑,根本不了解中国。

但是这部电影将会给他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冲击,既展现了中国军队强悍的战斗力,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文明素质,这是他们根本难以置信的,也是从未见过的。

而其中中国军人所展现出的善良品质和人道主义精神,无论是谁都会被深深的感动,从而扭转西方人们的偏见,对中国产生好奇,喜欢和钦佩。

他们将会真切的感受到,天安门上毛主席题写的那两句话的深刻含义。

(4)这部电影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

当今的中美对抗国际背景,决定了这部电影一经推出必定受到关注,此为天时;同时2022年冬奥会又将在中国北京举办,此为地利;后疫情时代中国形象的大幅度提升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此为人和。

完美的将战争、和平、运动、奥运等要素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人道主义普世价值,与世界每一个追求善良的人类心灵共鸣,这样的电影要是不拍,天理何在?

所以这部电影的定位,不仅仅是国内市场,更是面向全球。

就是拍给美国人看的,拍给世界人民看的。

我相信只要这部电影拍的合格,票房将会超越战狼2。

那些国内的导演们,还在等什么呢?

别让这个题材等待太久,还在世的抗美援朝老兵已经不多了。

快点行动起来吧!

 7 ) 趁此机会本历史盲恶补了知识,惊叹于抗美援朝的牛逼,记录一下

看完了。

电影还是很不错的,在国产战争片属于中上。

最大特点是用了双线叙事,像敦刻尔克那种。

喊口号比较克制。

也许是三个月拍摄时间仓促,人物有些疏离感,整个电影因此有意往史诗寓言的感觉营造,氛围很好。

(更新:随手写的,没想到这么多人评论,补充说明,本影评是刚看完电影立刻写的,众所周知刚看完电影时评分都会偏高,实属正常。

本来是标记一下看过,顺手写短评,字数超了提示转长评,干脆就转长评发散一下。

本文与其说是影评,不如说是最近连看n个纪录片后,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感想。

基本上是抓住最印象深刻的部分和“第一印象”写。

错漏之处,欢迎提建议,禁止秀优越。

)抗美援朝战役在整个世界上都是最牛逼的战役之一,但是电影不太有拍出最牛之处,没有表达出为什么共产主义战士比世界上其他军队都更牛逼,其实所有战争片几乎都没有拍出,这个话题太深了所以也没期待这个电影讲这方面。

总体来说还可以,更期待《长津湖》,他们这会已经在朝鲜拍着了。

当时朝鲜半岛正在打统一战争,金带领军队推过三八线,把南朝鲜军围困在釜山,就要统一朝鲜半岛了。

这个时候美帝为了打击共产主义,出兵干涉他国内政,把北朝鲜打了回去,一路过三八线直达鸭绿江,轰炸中国丹东。

所以美国是侵略战争,中国是保家卫国。

中国当时刚结束解放战争,是真·身经百战,战力惊人。

向苏联请求空军支援,苏联不给,说怕变成三战(后期中国大优势了才给,参见米格走廊。

)所以战略上,中国步兵很强,但没有空中掩护,这种情况下采取了夜间行动的战略。

美国的纪录片中老兵说“晚上我突然醒来,发现营地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好多中国人,我身旁的战友立刻挨了一枪”,这就是不搞远程战,夜间突袭直接近战的战略,发挥了优势。

轻步兵硬钢重火力部队,还打赢了,所以中国轻步兵是世界第一,抗美援朝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

(在这场战役后,中国患上了火力不足恐惧症,美国患上了夜袭恐惧症,今天,中国的火箭炮世界第一,美国夜视仪世界第一了。

笑。

)美军的失败,麦克阿瑟的傲慢也有责任的,美军因为他吃了不少亏,(弱小和无知不是………)最后美国被打到看不见曙光,被迫扭捏谈判,南北朝鲜分界线回到了三八线,中国把朝鲜半岛的状况又恢复了原状。

共产主义战士为什么比世界上其他军队都厉害呢?

一方面是保家卫国。

另一方面,其他军队最多武装到牙齿,我军则是武装到头脑。

美国的战争研究认为一个部队战损率达到30%,战力会大大减弱,战损50%,战力基本归零。

但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一个部队战损达到500%仍然能保持战斗力。

解放战争中,一个三人小队跟大部队彻底失联,走着走着发现一波敌人,自己观察判断是个首领,就悄悄偷袭了。

这就是共产主义解放了思想,解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自内心认为这是我的战争,我在进行解放全人类的事业。

上至将军,下至每一个小兵,都能思考怎么把自己的工作发挥到最佳。

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是相当惊人的,当然可以逼近人类极限。

所以,在新中国刚建成的年代,人们认为,通过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可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每个人都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建设成共同繁荣的共产社会。

我们现在觉得不可能啊、没有私有制怎么能努力啊、人只会为自己努力啊…但这在当时完全不是痴人说梦,是有真实依据的,因为他们真的亲眼看见了啊!

如果你亲眼看过,你也会相信。

中美建交之后,我们弱化了对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直到最近……又开始了。

本历史盲的以上总结可能有些疏漏。

这方面,最推荐b站up主的系列视频,搜索第一的就是,其次推荐央视正连载的抗美援朝系列纪录片,和各战役纪录片。

美国pbs的长津湖纪录片,可以对照看一下侵略方士兵认为自己在干什么(他们认为“朝鲜在侵略韩国,我们帮忙保卫了韩国”,那你们还差点推平北朝鲜呢怎么讲?

这他们就没提。

)最近又看了博物馆特展,展设计的得蛮好,也推荐,我自知学习的历史还很不足,就不继续补充啦。

 8 ) 尸山血海前赴后继

2020年的剧,2024年才看,关掉电视后明明热血澎湃,打开豆瓣一看评分居然只有区区6.3,不明白,我觉得是很好很好的剧。

人没有上帝视角,不能看到同一时刻的方方面面,但是电影恰恰展示了这一点:普通士兵的视角、美军的视角、高炮班的视角。

最让我感动的是对于敌军的塑造,敌军有血性有韧性,不会一味地扮蠢,如果对手永远塑造成傻子的样子,那我们不是太low了吗?

关班长和张排长的感情也让人唏嘘动容,班长频频赶张飞往后留守,就是为了保护他,所以即使是骂老张,老张还是会蔫巴叽叽让老关掐掉烟,包住干净的玉米给他吃。

张飞对老关又爱又敬,是他的师傅,他的战友。

可是战争没有给他太多时间悼念,就要去坚守自己的职责——保护大军过桥。

为老关报仇的反击是高光的,几分钟看的人热血沸腾。

单臂单腿的破釜沉舟,更是显示出了军人的使命。

我觉得这种主旋律的电影会走入人心,不是凭空拔高,应该是让人能够感同身受。

小时候学上甘岭战役,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但其实课文的内容并不能理解。

有了现代化的影视技术,你可以明白为什么他们值得称赞,也能够明白为什么老人总说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电影全剧只讲了八个字,尸山血海前赴后继。

感恩、崇敬抗美援朝的老兵们🙏🙏🙏

 9 ) 《金刚川》不能解释我们为什么胜利

《金刚川》不太行。

还是戴锦华老师评价《八佰》的那句话,我们太习惯用他人的视角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而忽视了自身的视角。

《八佰》里的他人视角是苏州河对岸的「中间派」,因此显得没那么突兀,而《金刚川》里的他人则变成了本是敌人的美军。

从这个角度出发,事实上影片是回避了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进一步探索的可能:我们为什么能胜利?

我们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影片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工期短解释,这也情有可原,但在这种情况下依旧表现出了较高的工业水准,因此我们不用对此苛责。

在电影工业水平已经整体上升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清楚地回答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拍什么?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志愿军是有正义性的。

当影片不断地呈现出战争的惨烈与战士的牺牲时,大家都会感动的。

但如果影片只停留在这里,那么最终的落点就只能是战争是残酷的,我们应该杜绝战争。

如果看到最后留在观众心中的只有这样一个粗糙的反战思想,那它在表达抗美援朝这件事上一定是有失偏颇的。

这话很正确,可这是一句废话,因为战争不是我们挑起的。

当影片无法通过视角效果而只能通过片头片尾的旁白来传递抗美援朝的正义性时,观众显然是不买账的。

无法正确表达我们为何胜利,只能用一个接一个的惨烈来震撼人心,那带给观众的事实上就只剩下了战争要靠一个接一个的牺牲来实现胜利这样的印象。

这不是胜利的根本原因。

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是全国各族人民是在党的动员下的。

回避这三重的表述,那落点只能在外部视角。

在影片最后,当那座通过志愿军和后勤的桥被飞机炸了数次又被修了数次后,志愿军一个个立在江中,以肉身为桥墩,撑起了桥面,让志愿军通过。

而美国飞机上的驾驶员看到这一幕后,认为大部队已经通过了没必要再炸了,对上级说要派轰炸机编队支援,然后自己开着飞机来回盘旋,毫无动作,最后感慨了一句我知道你们不信神,但你们让我看到了神迹。

这一幕看起来很感人,但深究起来荒诞滑稽又不可思议。

为什么要修桥?

因为岩里江在夏季江水湍急,根本没法涉水而过。

这是修桥的小背景。

这才有了工兵连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架设桥梁,而桥梁一次次地被美国侦察机炸毁的事情。

这是影片在前3/4讲述的内容。

然而戏剧是需要有高潮的。

当前面已经铺垫到了这个份上,当牺牲的人已经有许多之后,最后的高潮点应该如何设置呢?

影片选择了人身作桥的方式。

而这种方式无论从戏剧逻辑还是历史落点看,都是有问题的。

从戏剧上我们看到,之前之所以志愿军们要搭桥过河,而不是涉江而过,是因为江水湍急。

在真实背景中,原工兵连长张振智回忆过江水与山洪的恶劣条件。

无论从真实背景还是戏剧背景看,江水都无法直接通过,因此才需要不断地修桥搭桥,但影片最后的是选择人身作桥,恰恰违背了最初的设定:如果志愿军们可以在江面上顶着桥,为什么还要修桥过人?

是的,在长征、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中,确实都有过类似的情况,但事例是不能随便移植的,它必须考虑到更深层次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是戏剧逻辑,另一方面是现实逻辑),否则张冠李戴就会显得滑稽,仿佛之前那一次次的牺牲都是没意义的。

如果说为了戏剧的高潮点,设置这样一个困境还可以理解,毕竟困难是一步步递进的,递进到最高点如果确实情绪可以烘托上去,那么是可以忽略逻辑上的纰漏的。

从戏剧上看,整部影片中志愿军面对的困境有二,一是江水湍急,二是美军凶残。

现在既然将江水湍急的困境回避掉了,那接下来要做的就该是强调为了打跑美军,我志愿军是如何英勇抗敌的。

从而表现出志愿军的胜利来源,并以小见大,衬托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来源。

但荒诞的是,情绪不仅没有被烘托,而且被高拿轻放了。

影片选择了让美军无动于衷。

美军飞行员看到了这一幕后,给了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然后呼叫了轰炸机编队过来,但他自己被震撼了。

是的,影片在最后表现使用的是美军飞行员视角,这种视角呈现翻译成文字就是:连美国人都对中国人的行为表示了尊敬,那抗美援朝难怪会胜利。

这是什么逻辑?

从戏剧角度说,观众并不能因此产生在绝境中翻盘的观影感受,观众看到这里,在已经接受了人身桥的设定后,是想看到志愿军是如何更加勇猛地将美军干趴下的,可是这里居然连张译扮演的张飞单挑的困境都没有展现。

用这种方式做结尾,在戏剧上是偷懒的,在逻辑上是不过关的。

事实上,这同样表现出影片对抗美援朝胜利原因的模糊性。

当故事和情绪已经推进到这一点时,当张飞都直接用高架炮打下一架飞机时,影片唯一能做的,只能是进一步干掉更多的美军。

这是戏剧上的无奈,但也是价值观上的无力。

因此在美军呼叫了轰炸机编队过来后,影片就戛然而止了。

为什么?

接下来不好拍了。

是拍志愿军英勇反击吗?

那为什么现在不拍?

是拍志愿军失败吗?

那问题更大。

所以最后只能留一个不写明的结局。

影片在这里遇到了阻碍,而这种阻碍事实上在影片一开始就埋下了种子,终于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影片显然无法回答本文最一开始的问题,因此只能将话筒交给美军,并寄希望于通过美军对志愿军的认可与尊重来完成影片的价值观落点。

如果把胜利的结果都归结为外因,那整部影片的落脚点是什么?

为什么能打赢?

靠的是人身作桥让敌人尊敬吗?

不是的。

靠的是中国人民的保家卫国意识觉醒,靠的是党对军队的领导,靠的是党对全国支援前线的动员力量,靠的是我们打的是一场正义战争。

从这里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在第二段落时,影片称呼美军为「对手」,而不是「敌人」。

因为无法理解我们是怎么靠自己打赢的,无法理解我们为什么是绝对正义的,所以只能模糊交战双方的对错。

当战歌唱着「打败美帝野心狼」时,影片却对此产生了不确定性的表述。

好了,下面还剩下最后一项工作:如果我们要以金刚川上的桥为背景,我们应该拍什么?

按照上述的思路,很显然我们需要先理解抗美援朝战争为什么会胜利。

如果不理解这个但又不愿读资料的话,推荐对以下影视作品仔细观看:《古田军号》《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英雄儿女》,此外《激战无名川》这种同样在讲抗美援朝中修桥的电影总得看看。

我军之所以能在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时英勇奋战、在面对装备极其优良的敌人时纹丝不动,靠的是我们愿意用肉身去堵枪眼吗?

不是的。

不是说你拿着大炮硬生生跟对方死拼才是英勇,《地道战》也没什么特别激烈的战斗,但是照样战胜了敌人。

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为什么能够战胜工业国?

一支装备装备不如人家、后勤后勤不如人家的部队靠的是什么打赢的?

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人民群众,靠的是党指挥枪。

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要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组织更重要。

否则一旦出现大量的封建残余,三十年代的德国和日本欢迎你。

所以现代化的组织形式是我党、我军最终战胜国民党和国军的关键,当很多人认为我们战胜国民党只是侥幸时(功德林里大量的国民党将领这样想),我们战胜了美军。

从那一天起,杜聿明们开始认真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

这种组织形式不是来自大都仍是粤军的南昌、广州和秋收,而是来自秋收上山以后的改编,当党指挥枪与土地政策两样被贯彻后,我军的组织能力才真正做到如臂指使。

那么这样的话,影片的叙述视角首先不该是美军这个「对手」,它并不能反映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其次影片的叙述视角也不该是士兵,士兵是过桥的人,他们无论是否能够最终通过,他们的主战场都是金城,更何况高连长死了以后的冲动放枪其实是没必要的,子弹很宝贵,要留到战场上去有效地打敌人。

所以只剩下了高架炮和桥了。

高架炮的设计可以保留。

为了给修桥的工兵连做掩护,高架炮的炮手甚至甘愿暴露自己,这一点的设计很好,这是体现我军英勇壮烈的一面。

不过关班长和张排长之间的关系可以再深入一点,这不仅仅是兄弟情、师生情,更重要的是战友情、同志情。

现在更多展现的是二人之间的情绪。

而革命理想维系着二人的情感,这种组织关系是可以与远在家乡的组织关系直接挂钩的,观众会立刻从情感上明白组织性与纪律性下的情感是一种什么样的神性。

至于桥。

说实话是可以不要的。

本文前半段事实上都是在分析人身桥这个设置在戏剧上和价值上遇到的困境。

这样的困境本身就是影片要将桥作为最后的落点。

但是真正的落点是桥吗?

不是的。

是工兵连。

我不是很清楚影片为何最终将工兵连的戏份弱化。

但无论是从戏剧角度,还是从历史角度,工兵连才是应该真正大书特书的对象。

有了工兵连的存在,才能以小见大,通过金刚川上的桥反映出抗美援朝为什么胜利。

影片花了大量篇幅表现了战场上志愿军的英勇,只花了较少的笔墨刻画工兵连一次又一次地将桥梁搭起。

但在真实历史中,受到的威胁最大、遇到的困难最多的,是这支没有在前线战场上打过仗的华东军区工兵第10团1营3连。

任务下达后,张振智立刻带着排长们到岩里地区勘探时差,在短短几天内,他们跑遍了下游每一个可供选择架桥的地段,最终选择在悬崖下的一段河岸。

这里有一个凹部,是敌人观察死角,炮兵射击也难以直接击中,甚至连敌机也不容易低空俯冲投弹。

这是张振智在报告中所陈述的选择桥梁的原因。

从这短短几句话中我们就能看到,在选择桥梁之前我军事实上已经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避免了被敌军侦察到的情况。

但在影片中所呈现出的,却是为了表现战争的残酷性,而特地将桥架设在极易被察觉的地方。

我可以理解这样做的戏剧用意,在戏剧中对历史适当的改编是可以的,但最终的价值落点如果没有能够完成,那这种戏剧就只是戏剧本身了。

尽管做了这样的部署,困难依然很多。

首先是架桥装备的稀缺,人手一把土木工具,能够拿到的器材也只有铁钉和炸药,而架桥的材料只能在现场采集。

可事实上这些材料的采集非常困难。

由于附近山上的树木大都被敌军炸断,因此连队必须从四十里外去运木材。

但在面对这种事时,没有一个人抱怨,也没有一个人认为不能在战场上杀敌是遗憾,每个人都任劳任怨,并且在连队政委的说明下,明白了任务的光荣与重要。

终于桥梁被架起来了。

这是一个能真正反映现代化组织的时刻。

党指挥枪、依靠人民群众,因此在战争中没有人逞强,没有人冒进,上级的任务坚决执行,战场上的每一个战士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对于无法完成任务的士兵来说,他们是难受的,因为他们会不断强调说,没有完成党交代的任务,没有完成人民的重托……所以我们会看到,真正能体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点就在这里。

当联合国军还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战时,当大多数人都是糊里糊涂入伍时,我军指战员已经跟每一个战士说清楚了每一个行动的意义,思想动员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动员,而不是冷冰冰地下达命令。

我们要的不是在牺牲中展现人性,而是在点点滴滴中呈现人性。

不是某一刻的转变才是人性,时时刻刻的尊重也是人性。

而后者是我们胜利的源泉。

因为我们把每个战士当人看。

这就是我党我军的正义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敌军的空袭和炮击就能激发起观众对敌人的反对情绪而不是在战场上的换位思考了。

当架起来的桥一次次地被炸毁时,我们要怎么反击,我们要怎么预防,我们要怎么行动?

这是智慧。

这是来自人民群众几千年来的智慧经验。

而不是莽撞。

我们不要拍盲目地奋不顾身去迎敌。

我们要保存有生力量,我们要尽可能地在劣势中回避冲突,然后积极寻找主动。

而张振智当年是怎么做的呢?

非常巧妙。

首先,他们将桥梁伪装成断桥。

其次,他们利用黑夜,准备好两三套桥梁的材料预备。

第三,他们在桥梁下游再架设一座轻型吊桥,保证至少物资和伤员可以输送。

当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后,尽管桥梁屡次被炸,但3连始终可以保持不断地提供新的桥梁搭建材料,不断地避免人员与桥梁伤亡,最终确保了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在以工兵连为主要叙述对象的影片中,场面可能不大,主要的激战画面可能是由炮兵连完成的,但它能真正体现出我军胜利的源泉。

就好比张振智后来被授予二级模范与工兵英雄称号时所说的那样:「他虽然是一名基层指挥员,事迹看起来好像只剩架桥、修路,但却为我军的工程保障技术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他虽然身处基层,但有高度的全局观念,能够从合同作战的全局利益出发,以有力的工程措施,去保障合成军队的战斗胜利。

他善于创造性地把技术手段与战术的运用巧妙地结合起来,并把利用部队的装备器材与充分地利用现地就便器材(包括敌人的器材)结合起来,使我军劣势的工程技术手段,也能发挥很大的战术效益。

他善于灵活地运用原著,从不墨守成规,能注意依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机动灵活地指挥分队完成任务。

他具有坚定沉着、临危不惧和知难而上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能以身先士卒的模范行动去影响和带动下级。

」小人物可以拍吗?

当然可以。

而且要大拍特拍。

但拍小人物不是要拍他们在战场上面对的残酷,那样的话得出的情绪是单一的;也不是拍他们被推动着走,更不是拍他们的一个个为牺牲而牺牲。

我们要拍的小人物,事实上也是拍大人物。

以小见大,关键得能见到大。

怎么见到?

我想,在金刚川真实的背景中对张振智的这段评语已经说明了一切问题,回答了本文从开始就提出的所有问题。

当然,在观看影片时,哭泣是很应该的。

我自己也有很多地方被感动到了,但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归根结底是为了抗美援朝战争里的烈士们而哭泣,为了他们的牺牲而让我们今天得以和平而哭泣。

向他们致敬。

影片有瑕疵,但影片毕竟在今天承载了这样一个任务,所以我们要承认它的局限性,也要明白它的意义。

最后,抗美援朝战争我们为什么会胜利?

因为我们是正义的。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10 ) 《金刚川》想以小博大但又没有做好

简评《金刚川》——剧本太过单薄撑不起宏大,立意太过刻意缺少冲突感。

虽想比拟《敦刻尔克》,但本就不足紧张感被“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完全打散。

赶着“交作业”的痕迹太重。

三位导演是完全没有碰面磨合过是吧[晕],转场是小学生吧?

还有,让所有演员说方言,也并不能凸显他们的演技。

2⭐——只是为了给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可敬的人。

以下涉及剧透:[悠闲][悠闲]太考验普通观众的耐心了。

我甚至可以听到前后左右的人吐槽“这是不是又放过了了一遍?

”而且炸这个桥感觉美军明显放水了。

一直打不准,但关键时候神准???

[疑问][疑问][流汗]剧情硬撑了三遍,泪点又够不太着,诚如我这种泪点低又很容易共情的人也只有在最后“人桥”《歌唱祖国》响起之时才有点眼眶蓄泪,感觉是终于熬到了高潮的部分。

其实,剧中明显是有第二战场和背景交代的,不知道为什么不讲。

以至于后面的观众看完了还以为是过鸭绿江[流汗][流汗]在提前给小新交代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和该电影被分为几个部分讲述之后,他大致上能理解了。

但这部电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内容立意问题,第二部分给美国大兵搞的各种情节都显得特别拧巴,对线我军的顽强拼搏的精神,仿佛不在一个时代。

当孩子看完说出“他也是好人是不是?

”我其实有点难以解释,只能解释说,战争本身都并不是大家愿意面对的事。

(我知道电影可能是想侧面反应我军坚韧都把对方搞烦了,但这个角度完全没有表现出来。

)总而言之,哪怕作为献礼剧也是失败的,剧本创作可能是太仓促或者夹杂着太多想表达的东西,但如果连主轴都没有搞清楚,就好像三位厨子用相同的材料各自做了三个口味的同一道菜,可能单独拿出一盘菜,大家可能会觉得好吃,可是你让大家桌子就只吃三盘同一道菜也太过分了。

《金刚川》短评

命题作文!简单的故事,拖拖拉拉拍出四个篇章!主创拍得心力交瘁,观众看得昏昏欲睡!至今没有一个像样的预告,可见剧情有多简单!总而言之,得不偿失,何苦来哉!花点时间,好好拍一部抗美援朝佳作,不行吗?

2分钟前
  • 井约
  • 较差

这……没法聊。电影中的中国速度,在如此时间内以如此方式呈现如此完成度,三位导演和所有工作人员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简直满分!

4分钟前
  • 盘子
  • 还行

1. 两个月的拍摄时间,作为战争片在完成度上来讲相当可以了,管虎这种三视角同一时间展开的办法不得不说太聪明。2. 美国飞行员的视角,大量特效镜头+阿鲲作曲可以确信是出自郭帆手笔,《高炮班》《士兵》两段不太确定。倒是管虎《八佰》里的惯用技法和老毛病还是能体会到的。3. 张译短时间内又完成了一次高难度表演。4. 观影过程中目捕捉的各种细节,比如待完善的特效,重复发生的镜头和台词,拧巴的节奏,头尾过长的介绍,还是得感叹电影这东西还是得需要时间打磨才行。最后,个人喜好程度《高炮班》>《对手》>《士兵》。

8分钟前
  • 国产凌凌期
  • 还行

电影拍的很烂,2颗星是给抗美援朝的英雄的!

11分钟前
  • 流星飞火
  • 较差

张译生动诠释“如何拯救电影”

16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想说刚及格但是又觉得对不起这个主题,主要是故事结构问题导致内容太重复且没细节了。不过还是值得去接受一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我的祖国》和《英雄赞歌》响起来的时候特别感人。以及不要带太小的小朋友去看了。我还是更愿意推荐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从战争背景起因到战役战术细节都讲述得清楚有力。我觉得这种真实反而比电影更打动人。

21分钟前
  • 秦柯盗仙
  • 还行

志愿军从不是一群临场抗命的乌合之众

23分钟前
  • 嚼大蒜的煎饼
  • 很差

………我的眼睛也蒙了层纱布吧?

27分钟前
  • 较差

电影散场,我身边的七十岁左右的老大爷还在默默流泪,然后低头擦眼镜。和平难能可贵,愿长治久安。

28分钟前
  • 红楼的梦
  • 推荐

一个献礼片,纪念片,居然不找找专业的军事顾问,就开始闭门造车,充满逻辑硬伤,既然这样就不要标榜是历史片,我们也当传奇片看,至于轰炸机的精准轰炸问题就不说了,原来美军也有弹药匮乏的困难,固定坐标的桥面可以等一下午才发起第二轮炮击,就更不说结尾的人桥了,全是步兵过桥等到现在?

29分钟前
  • 合肥战神孙十万
  • 较差

前2个段落都是凑数的,完全可以只要第3、4段。分成4个段落毫无意义,不仅有太多镜头是重复的,而且并没有像《心迷宫》之类的多线叙事电影那样产生1+1大于2的效果,还不如用常规的线性叙事。采用分段叙事唯一的原因就是这样拍得更快,可以赶在抗美援朝纪念日上映。幸亏还有张译,张译的表演是整部电影为数不多的看点之一,可以说是他一个人挽救了整部电影。从胆小怯懦、老实巴交一步步成为了硬汉,成为了真正的张飞,即便是残肢断臂也要和敌人来个了断,不仅仅是出于职责,更是为了老关。最后吹哨告诉老关“我们打中了”也让人感慨万千。吴京也算有所突破,不再是以一敌百的人设了,也不是为了拯救全世界而牺牲,而是为了让徒弟活下去而牺牲。表面上我行我素、刚愎自用,其实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更安全的工作留给徒弟。

31分钟前
  • 朝暮雪
  • 较差

真的不要用这种方式拍电影,太奢侈了,浪费好演员好故事!

32分钟前
  • 火火
  • 还行

97年,爷爷住在医院的老干部病房,隔壁是他的老战友,俩人在阳台上郑重告别,“从朝鲜回来留在SL工作的十几个战友就剩咱俩了,这可能是咱俩最后一次见面…”住院不久,肝癌晚期的爷爷昏迷了,11月在病床过完73岁生日没几天,便走完了他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又几天隔壁战友也走了。他们终都成了历史。

37分钟前
  • 拜拜勒您内
  • 力荐

混在一起讲也比重复三遍强 故事悬念性都没有了

38分钟前
  • Frankhom
  • 还行

这个电影可能只拍了一天,从早拍到晚,因为机位多,硬是剪出了两个小时

42分钟前
  • Silentstorm
  • 还行

四星给电影 一星给外公

46分钟前
  • 火野龙马O_O
  • 力荐

三段平平无奇同题小作文,只有张译全程出彩。

47分钟前
  • MoonsFlower
  • 还行

演员的表演无可挑剔,但是剧本太烂,都2020年了,表现出的军人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对我军的智慧没有表现好,光不怕死的军队,还不如去拍义和团

49分钟前
  • 刘人杰
  • 较差

“圈钱大作”利用爱国心不留一丝余地,榨干观众

54分钟前
  • 木卫三爱吃饺子
  • 很差

一直期待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上映,早早买票去看,结果令人失望。十分钟的剧情愣是拍成两小时,白瞎了两位影帝的表演,事实告诉我们在牛逼的演技也拯救不了拉胯的剧情。

57分钟前
  • 星仔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