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想起罗素那段生命像河流一样的感慨,具体参见新概念四册第11课how to grow old...说实话,我觉得本片部分节奏有点拖沓,有些地方过于单调重复,如果可以再删减一点,浓缩在20分钟或者半小时里面估计会更精彩。
不过背景音乐太棒了,色彩处理也很欣赏,喜欢在田野间跳跃的青春色彩,也许年轻所以什么都无畏吧,反正结构什么的最无趣了,干脆放开条条框框,想表达什么就拍什么,我想这个是本片给我的最大的感触,就像旁白说的," No matter how far the bike is to come, no matter how much it can do, we still don't have found the edge",没有束缚,自由自在才是年轻的真谛,"Complexed by design, Simple by nature"BTW,这片子真的是非常green啊,完全置身于大自然中,成片的森林,也是值得一看的。
还有华丽丽的分割线!!
真的是华丽丽的,大概是17分钟以后吧,之前的格调是抒情地赞美人生以及青春,心情很舒缓,突然一阵轰鸣的火车声呼啸而来(如果配文字的话,一定是”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持续5、6秒以后,镜头已经转向人类破坏大自然的画面了。。。
我相信,所以热爱运动,向往自由的人都会被这部Life Cycles所深深震撼。
美丽的森林,辽阔的田野,一年四季中飞驰的山地自行车。
或许,生命的使命就是永无止境的追求,追求内心向往的生活,去感受生命的呼吸,大自然的呼吸,每一秒都沉醉于这一追求中。
当你喜欢上这种骑行在大自然怀抱的生活时,就不会停止。
我想,我被这一生活深深吸引,抛弃一切烦恼,全神贯注的注视着前方,享受疾驰带来的刺激,那一刻,就只有自行车、道路和你。
当你累了时,需要休息时,大自然给你舒适的环境,让你的心灵得到放松和释放。
是的,我无法抗拒那样的生活,是多么向往,虽然,现实总会让你劳累,但我坚信,只要勇敢追求,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生活。
因为,你的心灵永远都会追求自由。
如果它仅仅是一部山地车+美景的纪录片,我看的时候大概就睡着了吧。
片中旁边在不断提醒,我讲的是生命循坏的故事。
潜台词是:山地车只是幌子。
一辆山地车的生命历程,就是万物成、住、坏、空的过程。
山地车在工厂车间细致打磨组装,过程神圣,感叹设计师和工厂的用心。
这过程也仿佛造物主精心设计生命,而后让生命在母亲子宫慢慢成型。
看过一些医学书籍,了解到身体结构和运行规律,我惊叹于造物主“视天地万物为刍狗”之无情,却又赋予我们一个精密又神奇的身体。
譬如廖师傅针灸基础的全息理论,表明人身体不仅靠穴位经络治病,也可以在身体某部位找到对治病痛位置的“源点”,与Allan Turing的 Y=a*+b的宇宙公式以及道德经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理相契合。
造物主无情,却对自己的设计一点也不含糊。
车与人在森林、麦田、荒漠驰骋,便是山地车存在的意义:与人在路上驰骋,超越极限。
一直思考人在片中担任什么角色,后来想到,车与人的关系便是肉与灵的关系。
肉若无灵,如腐肉,如散沙;车若无人,也只能静静躺在角落,失去存在的意义。
整部片一直不断展示着骑行者炫目的车技,还有一个重复的场景,便是从未停歇的骑行。
正如旁白所说,生命之河,有起点,有终点,会流经不同区域,唯一不变的便是它一直在流动。
不间断的骑行,便是它想表述的,生命生生不息的流动。
片中最后,山地车在某次与主人飞向空中后坠落,即刻断裂。
经历过不同赛道,陪主人走过多少春秋,加上几次修整,它最后走向生命尽头,安静地躺在了地上,破碎一地。
而主人仍然可以借由新的山地车继续他的骑行,可见一辆山地车寿命的结束不代表骑行的结束,正如我们灵魂离开了当下这个肉身还能再找下一个肉身,生命又会在新一轮的循环里诞生。
成、住、坏、空,all about life cycle。
本片用美到窒息的风景、精密机械化的自行车锻造工艺、复杂高超的骑行技巧、富含感情的解说和美妙动感的音乐,为山林和山地车献上了一首赞美诗。
既然是诗,就不讲究什么情节了。
事实上本片更像一部体育励志宣传片,我们在各大家电超市的样机上能看到,要是打上logo,就成为一流的品牌宣传片。
我之所以觉得还不错,除了作为一个骑行爱好者的私心作祟,还有一个原因是制作者没有想通过本片达到什么商业目的,他只是想表达自己对山地骑行的热爱,和这项运动给他带来的感悟和思考而已。
纯爱。
本片前面一小部分讲述了工业化的坏话,但点到即止,很快就进入“炫技”环节——骑行技术,和摄影技术。
本片的户外摄影、快速摄影水准非常高,画面剪辑的节奏一级棒,和音乐的拍子完美结合,帅呆吊死酷毙。
任何一项热爱的东西,只要全身心投入了就会产生独特的感悟,本片制作者也一样。
山地车和城市公路车、死飞不一样,它出没于雄山峻岭之中、陡坡断崖之上,超越了锻炼身体的意义,成为一种极限运动,很容易受伤。
某种意义上骑行者也把自己摆在了和山中万物一样的高度,成为了山林的一部分,所以,他们更加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活力、多样和野性。
本片就隐隐然告诉观众,我们都应该和大自然保持平等的位置,而不应一味的巧取豪夺。
和别的环保专题片、纪录片不同,本片展现的不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后果,而是骑行者和大自然和谐共处时的美妙画面。
这和运动爱好者的习性是相通的,比起不运动的人来,他们更倾向于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
如果说以上是本片制作者在横向上的思索,那么祖辈那一条线则是纵向的感悟。
时光将祖父推向人生的终点,让钟爱的山地车锈迹斑斑,但祖父对山地骑行的热爱通过血液流传到了孙子的身体里,发达的工业也制造出了更加精密的车子。
生命不息,骑行不止。
这种豁达的态度,我很喜欢。
爱车,就别把它放家里当摆设,也别骑着它在康平大道上慢慢晃荡,而应在深山野林里碾压松软的泥土,飞跃腐朽的古木,否则干脆还是买公路车吧!
PS 有牌子的山地车很贵,装备更贵(都是为了保护最贵的东西——你的身体),所以,在真正的骑行爱好者眼里,车子的宝贵程度不低于女朋友,可千万别跟他借车喔!
扫描头像,关注“野评人”,分享好电影。
在多个场合听到对这个片子的赞誉,作为一名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当然不可能错过。
今天终于看完了全片,720P清晰度的画质,47分钟的时间告诉了我们什么叫震撼。
给了5星的评价,但不代表它是完美的。
这个片子用发人深省的主题开篇,它告诉我们:人活着其实是在自杀(可以理解为:人固有一死),许多人明白这个道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理智的停下匆忙的脚步,离开拥挤喧闹的城市来到美丽大大自然面前感受生命的真谛。
之后,画面转向了自行车零件的制造工厂,熟悉的SHIMANO标志,气势恢宏的生产车间,那有力的锤炼和锻造,腾升的火苗和浇注而下的冷却水,那些零件就像浴火重生的凤凰,充满了神圣感。
自行车是人类最高贵的发明,看似结构简单实际上工艺复杂充满艺术气质。
这些简短的画面一闪而逝,两个年轻的骑手全副武装从森林的最高处飞驰而下,那已经不能用“骑车”来描述,那是如狂奔的洪水一样势不可挡,复杂崎岖的路况反而激发了骑手们心中的热情,即便是摔倒在地也在所不惜。
大片金黄的麦田充满了童话般的味道,骑手们在麦田里纵情跳跃、腾起、翻滚,身下的自行车灵巧无比。
片子的大部分时间给了森林,以及从森林中穿梭而下的骑手,我羡慕,却并不想这样玩。
这也是本片的弊病所在:Title和主题宏大无比(山地自行车之旅,Life Cycles),着眼的范围却狭小无比,它几乎只钟情于山地车极限运动的一面,却忽略了其他方面,让外行看了还以为山地车只用来从山顶飞驰而下。
山地车另外一个平民、大众化的运动是长途骑行,每年有无数人骑车山地车驮着行李去看那各地美景:川藏线、青海湖、环台湾岛,以及在世界各地的青年旅馆你都可以看到那骑车穿越亚洲、欧洲、美洲甚至环球旅行的骑手(如石田裕辅)。
骑自行车欣赏美景,是当之无愧最佳的旅行方式,它足以秒杀其他借用任何交通工具的旅行方式,甚至胜过徒步旅行,因为骑自行车,是将人、车、景完全融为一体的方式,同时,山地车的变速系统让攀爬高山及长途骑行成为可能。
很可惜的是,本片几乎完全忽略了这种特性,而将观众引入自行车的极限世界那一面,基于此,本片其实可以改名为:山地自行车极限运动之旅。
相较于本片,其实我更期待台湾导演杜家毅拍的《转山》(将于本年度上映),简单的说,《转山》讲述的是一个人骑行2000多公里到达西藏的故事,它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原来自行车在帮助人们长途骑行的过程中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不管怎么说,这部片子相当值得一看,如果工厂部分、麦田部分更多一点,以及增加长途骑行片段,就更好了。
另外,再次说下,画质真是超赞,如果你还没看这部片子,强烈推荐下载720P清晰度及以上的。
《Where The Trail Ends》 吹求的刺激,《Life Cycles》追求的是意境《Where The Trail Ends》 吹求的刺激,《Life Cycles》追求的是意境《Where The Trail Ends》 吹求的刺激,《Life Cycles》追求的是意境
极限运动的关键词应该是极限,任何一件事情,只要纠其根本,做到极致,都是艺术一样的存在。
最早接触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应该是班夫山地电影节,tina和剧中的很多传奇故事,花费时间和金钱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其中,很多人确实不能理解意义所在,但这一切都值得致敬。
日常所见的自行车,被这群疯狂执着的人玩出了新天际,很多慢镜头和季节变化的延时摄影镜头很震撼,电影的好坏只是技术和原题角度的判断,但电影中主人公的故事也应该是电影的核心之一,感谢这些追逐极限的人。
是一部好的记录片子,也是成功的自行车广告。
一种可意会的意境通过影片表达了出来。
山地车,人们制造它,人们磨损了它。
人们总是一手播种,一手砍伐。
善与恶并存。
你永远无法说出口绝对的善或绝对的恶,大概只有大多数的四舍五入。
什么是生命?
存在着的就是活了,活着的不就是生命了。
生命是若一如初见,也是沧海了桑田——是一种循环,如同寒冬酷暑的交替。
时间是岁月静静缓缓地流淌。
“人活着就是自杀。
”我喜欢这话。
人活着为了什么?
年迈的人会说为了子孙后代,年少的人会说为了理想等等,想了太多的答案都对也都不对。
其实大白话就是等死,活着是为了死。
太阳缓缓落下余晖,伴随着夜空星与月与之升腾。
日月交替是循环,轮回亦是循环。
春种秋收,冬至大雁南飞,夏日的冷雨夜和春天里的泥浆。
往复,交替。
一年又一年。
“life is a river.”生命是一条长河。
我们走吧。
其实是在火车上看的。
喧闹中我自独立的“自以为美”的屈原感。
钢铁、车间、锻造、火花,这才是毛片嘛,不管甚么结构啦篇幅啦电影语言啦,怎么爽我怎么拍,这不是毛片又是啥。
所以我的短评像上述那么说。
然而快结束时看到前叉断开那一瞬,我忽然泪流满面。
摘下眼镜趁机挡住眼睛,鼻涕已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那么美、柔韧、坚固的前叉,就折断在水坑里。
它为山间的春夏秋冬而生,它为了挑战而生,它为了勇气而生。
然而它就那么折断,垂垂老矣,锈蚀在水坑里。
爷爷的哲理也随着爷爷老去了。
然后一个大锤压下来,粉身碎骨,再去锻造另一个轮回。
或者,逐渐融入那春夏秋冬,似乎所谓为此而生本该如此。
你说,我觉得谁也捶不了我。
我看到,我的鼻涕模糊了屏幕。
是为【火车上哭成狗】
相当棒的一部电影,或者说是一部宣传短片,宣传山地骑行,宣传保护环境,再高一层宣传救赎。
也许你没有骑过山地,看了这部电影我会爱上它。
如果你没有环保意识,看了这部电影你回热爱自然。
如果你在三点一线中浪费光阴,看了这部电影你会反思人生。
没有任何地方是不能骑自行车的。
我也要买一辆
风光片&生命的意义探讨片
纯炫技纪录片,4K摄像机拍出的画面美的没的说,各种慢镜特写非常养眼。至于内涵的东西。。薄的可怜
正!
这片子给一星也不亏。我还是大度些给两星吧
好莱坞式速降车大片
一星给摄像 一星给后期 一星给极限自行车运动员~
很炫酷,很高清,就是想讲的太多,还自然,人生,生命神马的
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有点失望,是不是把山地车拍的太唯美了一点呢?!不过画面真的很美,制作精良。不过真的觉得离纪录片还有点距离,尤其是跟之后看的抢救切尔诺贝利相比差太远~
没意思
这什么?山地自行车杂技?拽个车子在泥里打滚有什么美感?从影片中我了解到山地车的玩法是这样的:先是砍树搭桥设计赛道,接着表演杂技,最后通过各种努力把车摔坏。片尾自行车报废镜头的旁白应该是这样:我花了好几年终于把你砸成了两半,你的耐用让我对你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你是noblest invention。
自行车是人类最高尚的发明
画面超级美,就是内容太单薄了……
自行车硬是骑出了F1的效果,那漂移,那甩尾,仿佛塞纳再世
就是很炫仅此而已,说的话很多莫名其妙
画面很美!
没有评分显示得那么好,有点儿像电视台经常播的“体育欣赏”,就是摄像机还是蛮清楚的。明明是一部体育风光片,非要装得好像参透了生命真谛似的,何必呢。
美丽而无趣
无论我们认为我们有多聪明,无论我们认为我们有多强大,也不过是生物中的一个而已
喜歡攝影的可以好好研究一下這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