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不太喜欢这种压抑的感觉,整部片子没有情绪的出口。
温暖的色调诉说着冰冷的故事,即便你不想知道真相,但生活就放在你眼前。
它不考虑你是否能接受,这就是现实。
各种矛盾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可表面却如乡村静谧的风景。
好似所有的元素都在重复这样一种奇怪的模式。
继父在把小翔从警局带回后,先是客气地说:“我们一起好好生活。
”然后又一脚把他踹翻在地,继而是冷静的威胁,最后竟像慈父安慰自己的孩子,温柔地摸摸他的头。
母亲再遇小翔后,两个人远远地坐着等车,一路上并无言语。
其间,她递给他橘子,他还是摇头。
“我不就是想讨好你嘛。
”母亲的漫不经心中带着微微的焦躁。
世上本该最亲的两个人却疏离得不知如何相处。
她会直言不讳地说:“我有了新的家庭,有了孩子。
你对我们来说才是外人。
”但她也会在下夜班后,悄悄把给新衣服新书包放在熟睡的他身旁。
母亲与继父的关系也是无可奈何。
他们爱过,也互相防备。
他做过的事情,她心如明镜。
于是有了她对小翔的话:“你哥哥丢了,你叔叔也很后悔。
”“我不在的时候,你离你叔叔远点儿。
”而他,在深夜对死去的小翼说:“我那时候很爱你妈,所以她进去了我很烦躁。
但是我不该对你下手那么重的。
”至于手枪仔,在看似吊儿郎当的背后,也有着自己的心酸。
一次厕所偶遇,他匆匆带小翔进入他的世界,放佛两人从此有所依靠。
直到进了警局,他秀给小翔看的浮华轰然倒塌。
也许老校工的两次出现,才给了小翔真正的希望。
开篇时,他给他尊严——永远不要指望别人来可怜你。
结尾时,他给他方向——像那些少数跳出火筒的青蛙,纵然满身是伤,但终有活路。
这是部非常台湾风的电影,这种阴郁和牯岭街少年一样,一不留神就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把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很饱满。
第一个,小翔追着爸爸的衣服在河里跑了很久,终于捞上来晾干。
这也许是他爸爸唯一一件可以穿的衣服,追它,却是为了入葬。
这件衣服和第一张画的意义相同,“回去找一张照片,和一套好点的衣服”。
第二个,长镜头,金士杰给小翔饭吃,教育他偷同学的便当不对,并狠狠地惩罚了他。
但随后讲起自己的经历,泪不打一处来。
他大概是在小翔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于是,他愿意去指引这孩子如何走过人生,他和小翔说烧青蛙的故事,教他自立生活、保护自己。
第三个,小翔和老师对背大学之道。
其实没有太明白这个镜头存在的意义,但它让我觉得这孩子更加非同一般,继而欣赏起这老师来。
用迎接挑战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没有简单粗暴地瞧不起、“你滚出去”,就是对人性最大的尊重。
第四个,手枪仔那个彗星撞地球的家还有盲人弟弟。
手枪仔的可爱在于,即便生于这样一个家,他仍然乐观积极地讨生活,他并没有逃避自己作为这个家顶梁柱的责任。
而他对世事的洞察,又是何等“深刻”(譬如房市那一段,转瞬应证)。
暂且不论其生存之手段,其实在那样条件的家庭,他又有多大可能去做正当的营生呢,和郝蕾一样,只能在底层为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而斗争。
最惊悚的镜头,是继父说到没有人有可能找到小翼的时候,镜头转向了水泥桩上的球鞋,咯噔了一下……其实我一直在怀疑,郝蕾知不知道真相呢?
她让小翔离继父远一点,说明她知道小翼的失踪非同一般。
但是不是因为对生存的渴望,让她自己拒绝去相信她早已看到的真相?
究根结底,生存是戏中每个人的主题。
其实,这电影离生活一点都不远。
1,电影的叙事,是一个收拾情绪的过程。
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样,在看着小翔一个人寂寥又晃荡的背影,一个人走入黑暗去捡被水漂走的衣服又从黑暗中出来,一个人去校工室偷便当,一个人坐在长了青苔的台阶上吃饭时,便难以自制情绪,一直落泪。
小翔开口与校工讲话,遣词造句,还有语气,异乎寻常的成熟,着实令人惊讶,却又让人觉得,这是正常的——他的成长环境塑造了如此的他。
对于毕晓海,我是偏好的。
至今记得当届金马奖郝蕾拿下最佳女配,他高高兴兴地上台,代妈妈领奖,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
听说拍戏时他与郝蕾相处甚好。
倒是惧怕戴立忍——戏里戴立忍猛神经拉紧踹了他一脚,我也觉得可怖——典礼时见到戴,都仍躲着,不敢和他打招呼。
笑,小孩子心性。
2,戴立忍近年来的角色,愈加邪。
他的眼,他的唇,他微微下削的肩线,皆会作戏。
初中时偷看[爱情灵药],他演一警察,有一场肉搏戏,真令人难忘——尽管那时不知他是何许人也,姓甚名谁——身体的记忆,总超乎想象的深刻。
3,钟孟宏凭该片获得第47届金马奖最佳导演,致辞尤为精简,除却感谢,亦谦逊地表示惶恐,显得冷静又克制——我喜欢这样的人——倒是郝蕾的得奖感言,更使人记得他,她说:特别感谢导演,有梦想终有一天会红,钟,孟,宏——哈。
第一张画:父亲的遗像。
这是我见过的最特殊的遗像,一是画的,二是真实跟虚构夹杂在一起的画像,在小翔眼里,他的爸爸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真实但有点丑的人,三是这是一个小学生亲自给自己的父亲画的,不知道他在画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样的,看起来很平静的小孩,内心会不会其实很哀伤。
第二张画: 朋友的明显特征。
这个世界很残酷,但还是有很多默默以自己的方式帮助他的朋友。
一是捡破烂换钱以帮助没钱吃饭的小翔的校工,校工自己也是个父母备受战争祸害早亡的可怜孤儿,甚至这种困窘一直陪伴着他直至晚年,他嘴上很冷漠,但其实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差点误入歧途的小翔,即使以物换钱,也是找的被遗弃的房子里的遗物,而不是去偷偷抢抢。
二是在公厕因缘际会结识的手枪仔,虽然手枪仔看起来游手好闲甚至净干一些鸡鸣狗盗之事,但他其实义簿云天,也盗亦有道。
小翔给一张纸,他认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带着小翔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他,带他混江湖,在小翔幼小的心里,这个人肯定是好朋友的存在。
偷别人家东西,但看到家里有盲人专用的盲文书,动了恻隐之心,还回去了信封里可能是人家一辈子的积蓄。
第三张画: 梦里的哥哥。
明明没见过长大后的哥哥,小翔却精准梦到了在海边堤坝上走着的哥哥,也许是他哥来托梦了,告诉他自己被失踪的真相。
猜测哥哥应该是被继父家暴活活打死了,后边被砌在海边的堤坝里吧,他才敢这么笃定没人能找到,也因为心虚才辞掉了在水泥厂的工作。
总感觉妈妈也或多或少知道自己的第一个小孩是遭遇了不测,但生活的压力与变故让她无心追究。
第四张画: 自画像。
被继父威胁毒打,想着找手枪仔诉苦,但却发现,原来手枪仔自己的人生也是百孔千疮、自顾不暇,父亲行动不便,弟弟双目失明,他做那么多偷偷抢抢的事,也是为了维持这一家子吧。
可能总是有些事情,需要自己去面对解决吧。
国际级的台湾电影,不单只故事性博得所有观众的青睐,流畅的画面,恰当插入的配乐,甚至找到了类似EN的pvc水管的敲击电子音乐。
演出的他们都无从挑剔,孩子的冷峻脸孔,母亲的风尘姿态,连老师都美丽得难以想象。
电影令观众在隐隐作痛之余发现了生活中更坚强的勇气。
小朱的爸爸走了。
他变成了孤儿,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出殡时,小朱需要拿出爸爸的遗照,可是小朱没有,便画了一副爸爸的肖像。
歪歪扭扭的,很丑啦,这就是小朱的第一幅画。
小朱遇到了愿意收留他的陌生人,是他上学的校工老爷爷。
因为都是孤儿般长大,他很理解小朱,并且教会了他坚强。
和爷爷待在一起的夏天是美好的,他可以坐在他爷爷单车上,问一些蠢问题。
或者和爷爷去废墟里捡宝贝。
就这样,有爷爷陪伴的夏天很快就过去了。
直到妈妈揭开了小朱的童年日历,她找到了小朱。
小朱来到妈妈家时,并不开心,甚至惶恐。
因为小朱妈妈和继父有了自己的孩子,妈妈告诉他,“小朱,妈妈不再是以前的妈妈,对于这个家,你只是个过客。
”继父对他冷嘲热讽,整天阴着脸。
小朱的童年,很快就被成年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排挤阴狠的现实注满。
他的妈妈是个妓女,很晚才回家。
有次,小朱肚子饿,半夜跑出去找妈妈,妈妈问他“路那么长,又走夜路,你不害怕吗?
”小朱说,“不怕,只要不在你的家,我就不怕了。
”家为什么会让他害怕呢?
这是因为他画的第三幅画,《走失的哥哥》,来自于一个小朱的梦。
梦里有个哥哥,他走丢了。
按理说,小朱不应该对哥哥有记忆的,却把消失的人画了出来。
没想到,这幅画招来了警察,也招来了继父的毒打。
原来,继父打死了他的哥哥,并把他封死在了海边的肖波块里。
新生啊,《停车》里的小女孩妮妮啊,《阳光普照》里的阿豪啊,《医生》里的felix wen吶,降生时,都是天使。
但是,他们长着长着,就变成了环境的模样。
新家给到小朱的,则是失语的恐惧。
小朱使妈妈的家变得更冷了,到处充斥着冷嘲热讽,敌意,威胁,恐惧,甚至是对母亲的内疚,都是因为他的到来,都是因为他……这就像每个人对童年的记忆,有些是不太敢相信的,要么模模糊糊,要么就是被再次美化的,怎么会有大人杀死一个孩子呢?
有美好吗?
有的。
钟导的灵魂风格人物登场了,纳豆饰演的手枪仔,他把边缘人物的心酸,无奈,孤独和善良刻画的淋漓尽致。
邻里说手枪仔的家是彗星撞地球遗留下的,大家都说这个家伙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人。
可他最要好的朋友就是小朱,一个肝胆相照,厕所里剩一张纸分两半的伙计。
这让我想到了《大佛普拉斯》两个朋友之间的友谊。
彼此心照不宣,总能把最甜美,最温柔,最英雄的梦讲给对方听。
手枪仔总干小偷小摸的事,比如偷自行车,抢小朋友的班费,甚至入室偷盗。
每次,小朱都会被带上。
在小朱面前,手枪仔就是自由自在,神通广大的大盗。
手枪仔在小朱面前,就是手枪仔,不再是烂泥扶不上墙。
手枪仔就是这么个人,混身上下散发着啊q,浪漫的,天真的,甚至有点英雄主义般的气息,当然也有最重要的---善良。
有一次,他们入室偷盗。
手枪仔发现了这家桌子上的盲文,便告诉小朱,“这一家咱们不能多偷,盲人要治病,他还需要钱的,快放回去。
”就像成人怎么会杀小孩,小偷怎么会只偷毛毛票票呢?
后来,小朱和这个梦幻老哥朋友分开了,因为被警察抓了个正着,警察骂手枪仔是全台湾犯罪圈的耻辱,偷也偷不好。
手枪仔出狱后,小朱去手枪仔的家找他,那房子看起来的确是彗星撞过的,房子双层,少面墙。
然后,小朱在转角一看,发现手枪仔正陪着他的盲人弟弟一起读书,既认真,又耐心。
他们家又穷又落魄,甚至还有一个需要人照顾的爷爷。
可是,他们家有手枪仔这样的哥哥存在,整个家都是温暖,光辉的。
运气再差,再穷,环境再糟糕,又能怎样呢?
手枪仔善良,温暖,纯真的部分感染了小朱,所以他画了第二幅画《我最好的朋友》,一副气坏老师的禁作。
自此,所有暗的明的,阳光的,灰色的人和环境,都被钟导摆在了小朱和观众面前。
此时,老师让每个人拿出一面镜子,对着镜子画各自的《自画像》,也是《第四张画》。
受人生,社会,美好,坦途,挫折,阴暗沁染过的小朱,或者你,会画一副什么样的自画像呢?
最后,钟导把这《第四张画》送给了一个人。
P.s:Felix wen,他就是钟导第一部纪录片《医生》中自杀的小朋友。
一个既光明,又阴暗,看起来既晦涩,又熟悉的复杂人类。
四幅画期中作业:- -,其实,电影里出现的,远远不止四张画。
首先整个电影的画面都好像是风景画一样:当校工老头用自行车载着小翔的时候,当手枪仔用偷来的摩托车载着小翔的时候,虽然用了不少长镜头,但是一点都不觉得冗长拖沓,单单背景的风景便足够的赏心悦目了。
更有时常转场时出现的风景镜头,天和水都是蓝的那么纯粹透彻,整个电影都有一种暖色复古的色调,所以这部电影得最佳摄影奖真的是实至名归。
接着还有两幅比较重要的画,一幅是当小翔吃玉米的时候看着墙壁上的画。
这幅画我觉得特别诡异,是一位母亲给一个老太太喂奶,还有题字“乳姑不息”,这幅画中还有一位小孩子。
还有一幅也给了特写的是当小翔和手枪仔入室“盗窃”的时候,有一间卧室里面有一幅裸体女人画,这又是一幅画。
虽然有好多裸体女人画都带有神圣的意味,但我觉得这幅画上一幅“乳姑不息”的作用一样,都是为小翔母亲职业叙述的展开作暗示和铺垫用的。
抛开这些“别人”画的画,说小翔自己画的画。
小翔画的画其实就是在讲他自己的故事,四幅画分别是四位对他很重要的人,父亲,朋友,哥哥,和自己。
小翔的父亲我们没能看见“活的”,他的死给我们留下了一堆烂摊子。
但是这个人对小翔之前的价值观以及性格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小翔和父亲显然缺乏交流,他接受到的教育和关爱很少。
比如说小翔一直都不太会说话,经常考虑死的问题,这和他过早接触亲人的去世有关系,当然也有父亲教育的原因。
具体他的父亲是不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父亲,为什么会让小翔的母亲离开他,这些影片都没有交代,我们只能自己去想象。
第二幅图是小翔好朋友的生殖器。
其实手枪仔给小翔的正面影响还是多于负面的。
当他带着小翔骑机车的时候,我们看到小翔终于展开了难得的笑容,在之前和之后小伙子可是一直都是一种面无表情的表情。
父母亲是爱他但是无力给他幸福和快乐的人,校工是同情关怀但有时候也会嫌他话多的人,只有这个小混混真心地夸赞他,有问必答,把他当朋友一般和他聊天开玩笑,还说要和他“浪迹天涯”,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没有朋友的小翔因为这个大朋友生活中多了多少快乐。
小翔为什么没有交上别的同龄的朋友呢?
有一幅画面就是一大堆小孩打打闹闹蹦蹦跳跳跑在前面,小翔“淡定”地走在后面,脚步亦轻快。
他是不会主动结交别人的那类人。
其二我们可以想想他和其他小朋友们有没有共同语言的问题,别的小孩可能抱怨“今天妈妈给我做的菜不好吃”“爸爸不给我买新书包”,这些问题小翔怎么和他讨论下去,他根本就过了多少年没有妈妈的日子,而现在连爸爸都没了,洗衣服都是自己来,做饭只不过吃泡面罢了。
别说什么新书包新衣服了。
反倒是这个处境和小翔一样艰难的手枪仔和他一见如故。
手枪仔的确非常可怜,他住的地方家徒四壁,“彗星撞地球”一点不夸张。
家里除了他只有残疾的父亲和弟弟,养活家人的重担自然落在了他的头上。
他到了谈恋爱的年纪,对性的问题更是显得很感兴趣,却找不到女朋友。
他虽然不好好干活,干点小偷小摸的事情,但是这些坏事又实在是可笑而显得可爱,他居然去抢小学生的班费,偷钱也懂得“盗亦有道”,看到盲人点读的书也许是想到了自己家那个盲弟弟,于是把大额的钱又送了回去。
有人说“两恶相遇方知其善”,跟小翔的继父一比,手枪仔的善良就很凸显了。
但是手枪仔的未来也是很迷茫,那个算命先生虽然看起来也是一个混饭吃的,但是手枪仔很有可能就是混着混着在街坊邻居的同情与帮助下混一辈子。
手枪仔是朋友和哥哥的混合体,他在冥冥之中填补了小翼的空缺。
第三幅画终于引出了一个重要的人,这个人是这个家矛盾的根源。
这幅画中的哥哥前倾着身子,在海边的堤防上似乎是急切地走路的样子,好像是在找一个出口,在寻求一个解释。
哥哥死去的年龄和小翔的年龄相仿,因此刚开始看到那个梦境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小翔。
他们的名字很有意思,有了翅膀“翼”才可飞“翔”,这也暗示了哥哥的空缺对小翔的影响有多大。
兄弟情深,是血缘之间神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天生便有的。
因此小翼会给小翔托梦,小翔始终念念不忘他的哥哥。
我想正是因为小翔和小翼太像,所以继父才在忏悔的前提下仍然不能对小翔的存在耿耿于怀。
算命的说了一堆好话,又说“去世的兄弟来找他表示大难临头”,其实更凸显了小翔未来未知的路的不确定性。
第四幅画是未完成的画,导演用这幅画留给了我们广袤的思想空间,因此电影的名字叫《第四张画》而不是《四张画》。
前三张画,或者不止小翔自己画的画,都是为第四张画做铺垫的,因为如果前三张画代表着小翔接触的人,生活的环境,遭遇的事情,第四张画:自画像,则代表着他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未来,在他心目中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这第四幅画体现了他的人生观以及内心里的许多东西。
其实所有看到这里的观众都会忍不住往下想他接下来的日子会怎样,他和继父会和平共处吗,他的弟弟长大之后会和他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他长大以后会不会因为家庭的影响性格变扭曲。
我想这也就看他能不能完成校工张爷爷给他留下的愿望,就是“跳出去”。
张爷爷活到这个年龄,离开大陆50年(怪不得小翔会经常担心他死的问题),阅人无数,看过的经历过的事情自然也很多,他一眼就看出来继父为人不好也就不足为奇。
他不让小翔自我怜惜,因为他的人生“刚过了一点点”,还有无限的可能,未来毕竟是要自己努力求取的。
他讲“干烧青蛙”的游戏,形象地告诉小翔未来的阻碍想必很多,要克服的东西很多,这些也许小翔现在还是不能明白的,但是他肯定会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地明白“跳出来”的可贵。
身份证与自我身份证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小翔找照片的时候翻出来的父亲的身份证,一次是小翔母亲给老师讲述经历的时候拿出来自己的身份证。
小翔母亲为了得到一张台湾的身份证下了青春与幸福的赌注,从大陆千里迢迢来到台湾,被台湾人歧视,混了这么多年仍然在酒店里做低贱的工作。
得到了身份证,身份真的得到验证了吗?
自我真的找到了吗?
在生活的重担和重压下,她无力经营自己与儿子的关系,无法表达自己对小翔的爱,竟然说出:“给你橘子不是为了讨好你”这样的话。
但她是爱儿子的,在儿子找到他的时候,她虽有不耐,却心疼地问:“你肚子饿不饿?
”,她在深夜给儿子送去衣服和书包,但她的生活已经太混乱太糟糕,丈夫讨厌自己与前夫的孩子,并且对于丈夫和小翼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其实她在内心深处也是隐隐约约明白的,只是不愿意相信,或者根本就不愿意想。
也许她认为已经失去了一个,不想再失去一个亲人,所以她只能跟小翔说:“离你继父远一点”。
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出路,或者她根本没有想过出路的问题。
曾经想过,在努力想得到一张台湾身份证的时候想过,期盼过未来的美好生活,但是后来破灭了,再后来就这么得过且过地过着,她也就忘了当初想要过美好生活的心情了。
这又是寻求自我的提问,一个大陆的人怎样在台湾找到自我?
二.光影效果钟孟宏似乎特别剪影效果,尤其是一老一少临别前谈话的时候,画面中显现出很大很大的树和一高一矮的人的轮廓,真像是一幅画,美不胜收。
这样的画面因为没有纷繁的颜色而显得特别简洁,表情被省略掉,只能看见人物的动作,更能突显人物之间的关系。
还有之前小翔捡衣服的时候也是逆光,能看出来他慌乱的动作。
有一段夫妻夜间谈话,继父夜不能寐,下了吴春兰一跳。
这片段中幽暗的蓝色灯光,背后一杠子密密麻麻的鱼,增加了画面的压抑感和不透气感。
母亲采用正脸,继父用侧脸,象征了两人与小翔之间的关系。
三.表现手法电影里运用了许多隐喻、象征、对比的手法。
和母亲离开时坐车,驶向黑暗预示了即将迎来的受继父压迫的生活。
时常出现的天空都是乌云缝中射来阳光,以及乌云运动时阳光多少的变化,象征着小翔与生活中种种逆境的抗衡,以及“跳出来”的挣扎。
小翔刚来到母亲的新家时,坐在自己的屋里,屋子显得特别大特别空,很简陋,和人物内心的空荡荡形成呼应。
当继父和小翔进行谈话之后,出现了两次鞋印,一次是在脚形状的石头上,一次是在石群下面的石头上,拉近又拉近。
我觉得这应该是暗喻了小翼应该是被打死之后葬身大海,这就更是呼应了小翔梦里哥哥的“走在海边的堤防上”,这脚印同样是印在了继父的心里,是永远的一个心结。
吴春兰剥桔子的片段,红色的指甲,绿色的桔子,强烈的对比色,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
手枪仔偷来的红色摩托车,以及背景中大块大块的绿色,都是颜色对于情感效果的渲染,有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导演对于两次人物谈话时的构图设计也颇有意味。
一次是小翔与手枪仔分钱的画面,两个人坐着讨论,这时候两个人中间有树相隔,隐喻着生命中的不同轨迹和各种现实的限制。
吴春兰与小翔老师的谈话时,中间也有间隔物。
这不仅表现出小翔老师对于吴春兰家庭种种的不了解,也暗喻了台湾与大陆人民之间的阻碍和种种问题,由此影片的意义更是提高了一个层面。
这个电影中还出现了好多次雕像,比如影片开头的母子像与父子像,以及后来的孙中山像,观音像,最后的渔夫抱龙虾的雕像。
最后渔夫手抱龙虾的雕像和前文手枪仔讲自己和父亲抓龙虾的故事呼应。
整个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行路中的长镜头,一个是小翔坐在张爷爷的自行车后座上,有两次是坐在手枪仔的摩托车后座上,最后一次是离开了张爷爷和手枪仔的小翔独自行走。
其实短短的一条路就是人生的一部分,这一段有他的陪伴,那一段有他的陪伴,可是谁都会离开,最后的路还得自己,靠双腿,行走于世,自己面对所有的曲曲折折,自己面对成长中所有的逆境,自己寻找出路做“跳出来”的人。
生活总不会就这样轻轻松松。
人的一生总会有磕磕盼盼。
村上说:光是承担我那点生命的重量就已经很累了。
所以不要再抱怨生活了,这是你应该负担起来的苦难。
[小翔]医生说:“小朋友,你爸爸今天就要离开你了。
”护士说:”你在这里陪着你爸爸,等他走了以后通知我们。
“里面是冷色的病房,窗户外暖色的树叶飒飒作响。
小翔拿出一张草纸,吹了吹,分成两张,撕下一张,盖在了爸爸的脸上。。
10岁,父亲离开了人世。
没有干净的衣服,小翔去山里,用泉水洗,一失手,衣服就顺着水流飘走。
找不到一张父亲的遗像,小翔画了他的第一张画。
大礼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亲属。
就这样送走了父亲。
以后怎么办?
还要生活。
于是中饭就偷学校老师的便当,晚饭自己下泡面吃。
没有朋友,放学以后一个人走很长很长的路回家。
第二天偷便当的事还是被学校的校工发现了。
当被问及怎么家里没有人准备便当的时候,小翔说爸爸过世了。
爸爸在的时候,医院的阿姨会给些东西。
拿起碗,一边扒着饭一边委屈地哭了。
在那以前,哪怕爸爸过世的时候,小翔都没有落下一滴泪。。
[校工]校工摔了小翔的碗。
”你要我同情你?
““你才几岁而已,你的人生才刚过一点点。
”--很小的时候,和小朋友玩的时候,空袭警报响了,校工躲在防空洞里。
等警报停了,校工奔回家,发觉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找了整整一天。
就是找不到父母---每个人都不是那么简简单单,快快乐乐。
即使是校工,平凡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可他却没有任何抱怨,因为这是生活。
那以后小翔就跟着这面恶心善的校工,去收垃圾,卖垃圾赚取生活费。
小翔唤他爷爷。
坐在爷爷的自行车后,穿梭在田野间,夕阳余晖照着他们。
[妈妈]爷爷:“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亲生妈妈更好的么?
”妈妈带走了小翔。
妈妈从大陆来,为了一张台湾的身份证付出了很多。
本以为可以在这里好好的生活,但其实没有。
坐过牢,晚上陪酒赚钱。
被人泼酒也一笑了之。
冷漠,本不想冷漠,只是生活的激情已被消耗,只剩下无聊的日常琐事和一具疲惫的身躯。
[胖哥哥]“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就两个人,骑摩托车旅行。。。
我就在想,有一天,找一个好兄弟,一起去浪迹天涯,你有没有想过啊?
”他偷摩托车,抢小朋友的钱,到别人家里偷东西。
他是坏人?
他因为小翔借了张草纸给他而觉得他很有义气,请他吃饭;看到别人家里有盲文的书,说这线我们拿不得。
他是好人?
他只不过也是一个不再相信老师的小孩了。
[继父]因失手打死了自己的孩子。
却因为面子的关系,把孩子的尸体扔到了海边掩盖了起来。
一位这一切都结束了。
但他的内心不会放过他。
他的余生就生活在罪与罚的煎熬中。。
所有做过的一切,你以为不再会有人知道。
但是总会留下痕迹。
那个足印,只会在海浪的不断冲刷下更加深刻,清晰。
[小翔]第四幅画--- 照着镜子画自己画什么不重要,而是他已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想写的太多,但我终究还是写不动了。
你也只有看了才会明白,我居然对这部片子赞赏有加。
所有的人都不是那样简简单单。
这部片子也一样。
包含了很多故事和生活的辛酸。
但正如结尾,可以看出导演对于生活还是抱有希望,因为还年轻,还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也许导演只是想要告诉我们:不要抱怨生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苦难,肩起生活的难易苦乐,努力前行。
湾湾省地区的电影总能拍出一种苍凉感,不幸的家庭里生出的孩子,依旧会充满了不幸,金士杰老师出场戏份不多,但人设表现的很好,威严又温柔,对小翔很凶但是小翔能感受到他的好!
戴立忍大叔演技也在线,失手杀人后心理阴影严重,看到小翼的弟弟小翔来了后,阴影又增加了!
他的压迫感好强,跟女主对话、跟小翔对话、跟警察对话,感觉下一秒就要暴走了!
郝蕾确实是很厉害的演员,在大陆和台湾省都有很优秀的作品!
这种角色很难把握,面对生活的无奈又不得不去承受,紧绷的神经随时都会裂开一样!
四张画很有意思,从小朋友的世界去看生活,去世的父亲、朋友的小伙伴、失踪的哥哥,第四张画是自己,也是一只从锅里蹦出来的青蛙、也是一棵被啄木鸟啃的树。
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
一直很期待,很想看。
去年在北大见到郝蕾,很激动,很开心。
一如我对她印象中的样子。
看这部电影也是因为她。
可是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整部电影让我忘记了郝蕾,她所演绎的角色,还有戴立忍,小男孩,校工,胖哥哥,台湾的景色和背景音乐紧紧融合,成功演绎成了一部精彩的影片。
背景音乐和单车,让我想到了菊次郎的夏天。
2011-08-30 討厭...開放式結局。凌晨看小翼出現真可怕,其他部分則是快睡著...都是拍風景呢。然後跟他爸住了這麼多年,為什麼講話跟他媽一樣口音?
有很多台语是没有翻译的,但是很吸引我,是部不错的电影!
小孩演的挺好的,双眼皮,好可怜的样子,校工金士杰和小混混纳豆也不错,老师关颖漂亮,就是不知道最后第四张画能画出什么,会是继父杀人的图么
故事切入点不错其他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吧
太台湾范儿了,不大气。不知所云。
这种类型的片,以后还是应该少尝试。
三星给电影本身,一星给有相似经历的某位先生
人生就是或哭或笑
“人生就是或哭或笑,互不相干。”四幅画,四种不同的边缘生活状态以及成长的缺失。浓郁深意的摄影加上同样很赞的配乐,描绘出了一幅个人风格明显的台湾风情画。影片从开头就营造了一个让人期待的气氛,但在故事的叙述、细节的把握的作用下,越往后越感觉失望。郝蕾中规中矩,金士杰才是亮点。★★★☆
每个镜头都用徕卡拍的么
郝蕾真的老了
台版《城南旧事》继父失手打死了小翼“你才几岁而已,你的人生才刚过一点点”“不是很行吗你?我还指望你把我干多爽咧”
不完整的剧情,模糊的主题,看完不舒服
空洞乏味,除了摄影几乎一无是处。
突然让我想起了<<一一>>虽然我已经不记得<<一一>>的剧情了...但是那种感觉和相似. 片子的摄影和配乐很出彩, 小演员的感觉也很到位. 很多人的生活因为他的故事而展开,有一种思绪烂漫的悠然情怀. 説不出理由的喜欢...
剧情台词都矫揉造作。可是画面很好看
童年是风景,黑暗,和一丝希望。
我希望小男孩能好好的
是我期待值太高了?对台湾片一直挺宽容,今年真失望
郝蕾有一种跋扈、颓废、妩媚的美,素脸下冷冷地露一道闪亮的伤口给你看。第四张画没有出现,让我痛苦了好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