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很有诚意的作品。
从情节,镜头,台词,演员,都很圆润,到位。
制作者们的爱国之情洋溢其间,除了那段募捐太喧闹之外,不再显得做作。
我很奇怪许多人一看到“主旋律”的因素就“囧”的忘乎所以。
难道非得是解构、扮酷、情色、暴力、意识流、政府是幕后黑手、邪恶战胜正义才算是值得赞同的作品?
其实这样的电影我们已经看的太多了。
为什么我们要对生之所系的善良、美好、自由、正义不屑一顾呢?
没有了这些东西,每个人都将是一座孤岛。
记得几年前看《离开雷锋的日子》,在许多感动我使我流泪的部分,有一些人轰然大笑。
我说这个,并不是想证明我比那些大笑的人聪明。
事实上,那些大笑的人会由此证明我比任何人都傻比。
我想说的是,囧者自囧,诚者自诚。
想说什么,导演很做作。
张卫健还是小丑登不了大场面。
这部戏想宏大,但却流于表面。
对于中国功夫的描述也只是停留于枝节,远远让前辈李小龙失望,假如斯人还在世的话,定会忍不住对其两个摆拳……总之,片子很糙,情节没什么心意。
就是强加的新鲜元素也因为陈旧的年代而逊色不少。
功夫片不像,戏剧又太分裂。
唉 很没劲的片子非要找什么亮点的话,那就看看里面的些许功夫场面吧,据说是有无数冠军参加的。
问题是武术冠军不懂武术和表演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徐小明,80年代功夫片领军人物,为吾等七零后功夫迷顶礼膜拜之人。
当年他执导的《霍元甲》在内地播放,万人空巷,举国观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随后的《陈真》、《再向虎山行》也在当时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力。
80年代后期他又成为第一批前来内地拍片的香港影人,拍摄了《木棉袈裟》、《海市蜃楼》等一系列票房大卖作品。
此后,随着港片、功夫片的式微,徐小明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再次看到徐小明的名字是随着2005年骄阳电影公司的成立,作为执行总裁的他又开始活跃于电影圈。
应该说看夺标是冲着徐小明,冲着对当年功夫片的那份怀念。
只是看了之后失望远大于希望,不禁想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对于多年沉寂后重执导筒,徐导有野心,想把该片打造成一本主旋律功夫片,从影片的宣传语“十年来最好看的功夫片”也可见一斑。
只是糟糕的剧本,口号式的台词,做作的表演让该片成了一个四不象。
武术方面有很鲜明的徐小明风格,写实洒脱,鹰爪、螳螂、太极,特点鲜明、一招一式、硬桥硬马。
遗憾的是每每看到入胜之处戛然而止,比如于荣光、徐向东对决;武术选拨大会徐向东、太极掌门交手;最后决赛张卫健、谢苗交手,还真有点武术中点到为止的感觉。
而仓库的群打戏又显的杂乱,几大高手过招反而没有了重点。
剧本的失败掩盖了本片功夫的特色。
为了贯连武术、奥运、爱国主义,影片生硬地编写了张凤、雁羚的恋情以及苏老爷儿子的争夺战,既想表现1936年中国武术队参加奥运会的历史事件,又想表现武术强身健体、除暴安良的宗旨,结果只看到了幼稚老套的剧情和充斥影片的口号式台词。
成为影片的最大败笔。
影片的第二败笔就是演员的表演。
不知道徐导为何选择张卫健做主演,也许是想拍出功夫喜剧的风格,只是张卫健的角色似乎与影片格格不入,搞笑桥段也牵强的很,反而让人有厌恶之感,虽然他的螳螂练的很不错,有板有眼的。
另两位女主角,让人感觉到她们真的只是表演,为演而演。
反而是谢苗让人眼前一亮,不再是当年李连杰身边的功夫小子,帅气了不少,只是表演还显生涩。
徐导是念旧的人,此次请来了当年《木棉袈裟》的两大主演于荣光、徐向东,既是续旧情也想延续当年的票房长红。
而我看罢影片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份感动和冲动。
恍惚记得二十多年前流连忘返的录像厅里经常听到这首歌。
“但莫问此去那时还,分离难说短暂,若日后大家再见面,必回赠一双虎眼.....”那种气势至今仍然难以忘怀。
前几日参加了《夺标》的见面会,有位带着儿子去见徐小明的观众说,幼时和父亲一道守着电视看了徐小明自编自导自唱的《霍元甲》,从而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受益匪浅,这次有机会借影片见面会亲见徐小明先生,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终身受益。
精神抖擞的徐先生和这对有心的父子握了握手,脸上洋溢出激动的表情。
徐先生的骄阳电影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港产电影的继承和繁衍,不过由于行政事务缠身,多数时间出任监制一职。
今次《夺标》确实是耗费心机,换个角度亦可看作骄阳电影的投石问路。
作为“螳螂拳”的第六代传人,并亲自担任片中“螳螂拳”“鹰爪拳”“太极拳”的指导一职,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绝对是久违的真正的武术功夫。
久违大银幕很久的张卫健,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将见面会的气氛掀到了另一个高潮。
大多数人都记得他电视荧幕里塑造的角色,插科打诨,搞笑蛮缠,是他一向的风格,之前很是担心,24格里他的表现会将电影引向另外一个歧途。
不过这样的担心还是很多余了。
纵观全局,Dicky很好的起到了电影中需要调剂平衡的幽默搞笑成分的作用。
甚至在高潮部分的煽情也处理得相当得体,让我们对张凤这个角色印象深刻。
谢苗则在徐小明的悉心指导下,将螳螂拳的诠释得有板有眼。
勾、搂、采、挂、刁、缠、长短兼备;劈、按、崩、扎、滑、截刚柔相济。
正所谓“只动腰,不走胯”,取其螳臂挡车之不畏,勇往直前之意,将“夺标”一词于情于景都体现淋漓尽致。
幌腰抖臂,形於手指,恍如螳螂浮现气势非凡。
徐向东和于荣光的对战,着实让当年喜欢《木棉袈裟》的影迷期待了一番,虽然他们只是点到即止,但是却勾起了很多人重温他们年轻时风采的回忆。
片中徐向东扮演的角色入木三分,更符合中国传统武术的那种为求名扬天下,不惜一切代价的真实写照。
而最后时刻的,也是性情中人的大彻大悟之后真情流露丝毫不掩饰不做着。
反观于荣光的中华武术会馆长倒是套话连篇,隐忍克制,倒也将某些有身份的武林人士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了,不过不失。
听说片中还有另外一个看点就是另外还有十五位武术冠军参与入境演出,鄙人眼拙,并不尽数认出。
那个太极道姑李辉都还是朋友在旁提点,才知道她的仙风道骨是真材实料。
无论是噱头也好,夺目也好,暂且不表。
我想表达的是该电影还是体现出徐小明欲将武术与功夫竞技很好的呈现在大屏幕前的一种尝试,无可厚非,这是彰显诚意的十足体现,这种尝试是否能够带来很好的效果呢?
因为说教,因为奥运献礼,《夺标》的题材会让部分观众觉得不伦不类,有甚者会觉得反胃。
那倒是反应过激了。
之前我也说这次是骄阳电影的投石了。
毕竟香港电影如今面临着一场很艰巨的转变,每个用心的导演都在努力求变,以求适应这个市场,而不至于让香港电影走向绝路。
陈可辛如是,徐克如是,徐小明亦如是。
如果硬要我挑一个刺儿,那就是夺标少了一首比较明显的主题歌。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徐小明先生就如此的激扬澎湃,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夺标》还是让不少人感动了一番。
至少不是虚情假意。
一路看下来感觉是非常之用心。
将来还想在大银幕前看到如此精细的功夫电影,就看此次《夺标》的票房究竟有多好了。
借用当天见面会大家在主持人的提示下高吼的一句话,算是一种美好的心愿和祝福
明明是要借著奧運會來加分的,可惜被演繹成了一部老套的港產電影。
張衛健的風格尤其沒有什么變化,比想象的差。
其實主題還是不錯的,如果編劇再好點,有演頭。
感谢徐小明阔别大银幕十载后推出的第一部影片是如此的温暖、如此的让人看完后很受鼓舞。
精彩的打斗场面,真实的动作场景,让观众都看的热血沸腾。
那些所谓的模仿某美国动画大片的流言实在是对中国武术的亵渎,一招一式的真功夫让所有人领略了中华武术的至高境界!
说影片是武打片,并不完全是,它不像成龙、李连杰那些动作片,充满着暴力、血腥,内容情节直白简单。
说它是喜剧片,也不是像周星驰那样的无厘头。
而是通过宣扬奥林匹克的精神,以及人们对这种的精神的不懈追求,很好的将国粹武术与奥利匹克精神结合在一起。
使得整部影片有血有肉,情节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你技能领略动作功夫的精彩,又能感受电影优秀的内容情节。
同样要感谢这部影片的编剧了,现在很少能看到如此上佳剧本的影片了。
黑帮片、古装片、动作片、喜剧片等等,当我们身边充斥这些量产的商业片时;当我们每次满怀希望去欣赏那些所谓的“大片”,确看过后立马就忘记时;当我们已经逐渐忘记《错点鸳鸯》、《铁板烧》、《阮玲玉》那些远去的经典剧情片时,《夺标》又让我们回忆以前的那些感觉。
最后要说下的是张卫健的表演,张卫健对角色的创造和喜剧节奏的掌握是公认的,这两点在电影中完完全全的体现出来了。
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中,他把一个人物的成长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充满智慧的调侃的言语和看似不经意流露出的小动作奠定了他在喜剧界的地位。
他是一个喜剧演员,但当他在演悲情戏的时候,哪里又看得到一个喜剧演员的夸张的演绎方式?
他的悲伤是从眼底淡淡的溢出的,却深深地刻在观众的心上。
这样的悲喜转换并不是每个演员都能做得如此不留痕迹的,所以说,某人已经不需要转型了,他能在一部戏中就能使观众领略到不同的戏路,试问这样的演员还能如何转型?
不知从何时起,我察觉到了张卫健眼底那种忧伤,有时甚至在微笑的时候都会出现,深深浅浅,若有似无,也许是和他的家庭背景有关,他的人生如戏剧,他的戏更如一场又一场不同的人生,他的喜剧是有套路,他的套路是那些充满智慧的台词和锦上添花的肢体语言,这是任何演员都学不来的。
以前一直认为张卫健和周星驰一样的无厘头,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不断在走下坡路的周和一个在表演更加不断突破的张。
--By 白菜
首先承认本片有一定怀旧色彩,但整体可谓东拼西凑,胡闹失控。
你若无意间瞧完,最多觉得热闹点,但过不了几天便忘之脑后。
徐小明老矣,他经历过港片的辉煌,鉴证着港片的衰落,却改变不了任何现状。
徐前辈创办的骄阳公司,成立前大张旗鼓,奈何《双子神偷》《犀照》粗制滥造,毫无建树。
众多小人物想为国出力,筹备奥运资金,但街头卖艺,赚不到钱,去找大财主赞助,又非凑什么武林人士搅局,还有莫名其妙蹦出绑架罪犯,故事到中期,便越加混乱。
张卫健显然延续以往演闹剧的方式,拼命摇头晃脑,尽可能贫嘴耍滑,满口高喊主旋律大道理,实在令人生厌。
大反派随便跑出监狱就够假的,抢孩子抢得幼稚也不说,就那个女主角瞬间患上重病,居然为奥运会去赛跑,平白丢了性命,试问天下间哪有这种送死的妞?
真叫吾等大跌眼镜。
若论动作设计,《夺标》算尽心竭力,每每开打,总图痛快,打得招多,时间够长,不至于影迷看不到东西。
《夺标》找来各大门派高手,螳螂拳、太极拳等精妙武功,打得虎虎生风,煞有介事。
尤其徐小明设计的拳法,老武指江道海合理运用,再加徐向东、于荣光、谢苗等练家子,武打当真有80年代老动作片风范。
于荣光真老多了,谢苗长大后形象平平,两人再也回不到《赤子威龙》,即便努力联手,过分为打而打,也仅是增添了亮点,治标不治本。
凭心而论,《夺标》并非一无事处,题材有一定讨巧性,拿奥运会谈励志,可惜编导们有好点子,整体驾御未搞妥当。
张伟健在《夺标》结尾有大段台词,他本欲泡妞,反遭遇爱人死去,只能筹备好奥运资金,再不上油轮,淡薄名利。
男主角都想保全他人荣誉,选择牺牲自我,不过他猜到起因,料不到结局。
本片追求一种老港片式的怀旧,问题在于与时不俱进,武打局部讲究过瘾,整体融不进故事,失败自在情理之中。
联想手提电脑网 http://www.thinkpad-china.com广州新能力网站制作 http://www.wangzhanbaojia.com在线电影网站 http://www.v3v4.com/
最大的看点也就是那些各家的武术表演了,台词真够雷人的。
一部非常和协的片子,似乎在国内什么都要和协才行了。。。。。
昨天晚上刚看过了,基本评价是好看,至少武戏场面非常好看,很真实,张卫健那段螳螂拳很漂亮,仿佛他还真会似的。。
比起赤壁、黄金甲之流泛泛的武打大场面好看得多!
而且武戏比甄子丹的那种超真实风格要来得潇洒。。。
文戏勉强吧,主要是台词带点主旋律和现代色彩,比较囧,点火柴当奥运圣火那段笑死我了,但是毕竟是商业片嘛,只要要求不那么苛刻的,基本忽略就是啦!
最来来蛮不错的武术片,回归了中国武术的原有面貌,值得看的一部电影,去电影院看的话对得起你的票钱!
无聊,拍的太吵了
2008
电视剧水平
打得还凑活,谢苗长劣了
除去张卫健 电影本身还是很民族的
烂的一逼
谢苗长大了还是很能打,剧情虽然混乱,但是在各种武术的取材上还是能看出下了点功夫的,宣扬国体,目的很正。
谢苗都长这么大啦。= =
挺无聊饿~
女主很好看,其他的没了……………………
积极向上虽然有点港式的主旋律但演的却很自然感人,徐小明还是很有才华的,没想到谢苗已经长那么大了~
这孩子长大了
主题立意什么的都不谈喽,就是张卫健的表演太浮夸喽。。
电影一般般 ..不过 ,有很多事情还是值得我们感动的 .
大学的时候看印象里还可以啊。
2009—42
动作十分好看
实在是不敢兴趣啊
20100414.电影频道。奥运献礼片拍成这样很不错了。张卫健演的很好,谢苗长大变得好恶心。雁羚小姐简直是传教士。
里面的武打狠帅~张卫健谢苗也狠可爱~万圣节的时候刚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