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时遗憾错过了上映时间,三个月后電影竟在ICA上映,而且连着问答环节。
除了导演Hugh Welchman,主演Douglas Booth和制片人Ivan Mactaggart也来到了现场做开场白。
其实下午在美术馆Cafe,导演一直坐在我对面,可惜我脸盲没认出来。
这就是伦敦的好。
简单总结一下导演问答环节:Q:制作电影的油画会不会出售?
A:虽然我们一共画了近6万幅油画,但是大部分是在上一帧画作的基础上改进的,所以最后留下的只是每个场景的最后一个画面,大概1千幅。
而且我们一边制作,一边在网上卖画,来补贴制作费用。
现在剩余的画作有500幅,将在波兰、中国、韩国、美国进行巡展。
Q:制作一分钟画面需要多长时间?
A:我们还是用秒来计算吧。
平均来看,制作一秒钟的片段,需要3天。
开场画面更为复杂,每制作一秒钟,需要两个星期。
Q:情节设计是否参考《梵高传》?
A:我们没有参考《梵高传》,因为大部分的传记都把梵高写成一个疯子,而我们从他的信件和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并不是这样。
我们爱梵高是因为他是一个对周围充满爱与激情的人。
所以我们主要参考的是梵高博物馆研究员给出的阅读清单和梵高的信件。
Q:如果没有经费限制,会有怎样的改进?
A:我们下一步打算根据戈雅的画改编一部惊悚片。
这就是画作电影的好处 —— 完全成人向,题材上不需要考虑孩子。
但是就算经费充足,我们也会和这部一样,把经费控制在5百万美元左右。
本来没觉得自己要写影评,但是当我在香港看了提前场后发现已有置顶的几篇影评打着科普贴的旗号但是错误百出后,突然很想写一写自己的“梵高情结”,或者说自己的“星空情结”。
【标注,现在那几篇已经被更好的科普贴取代了;anyway,我既不是来叙述梵高生平的,也不是来介绍梵高的画的。。。
我只是讲一些自己眼中的“梵高与星空”】-Part 1) 一个伪梵高迷【此节与电影无关,可跳过】---我是梵高迷吗?
说实话,我不是。
不过我是《星空》迷。
《星空》或者翻译成《星夜》是我最喜欢的画,没有之一(我喜欢用《星空》这个名字,不过更多人用的是《星夜》)。
我有一系列关于星空的周边,我的人生理想是去纽约现代博物馆去看一下星空的实体(对不起,我还没看过,可能我是个伪迷)。。。。
不过梵高不是我最喜欢的画家。
我是喜欢印象派的,我记得曾经有个朋友说过,不懂艺术的就喜欢说自己喜欢印象派,好吧,我是不懂艺术的,我不惮承认这点。
印象派的画家里,最喜欢莫奈,可是要问我最喜欢他的哪一幅,我却说不出,我就是喜欢莫奈近视眼视角下的色彩和朦胧。
然而梵高,我却可以细数出好几幅喜欢的作品,除了《星夜》,同类型的《罗纳河的星夜》(1888),《向日葵》中1890年的十二朵向日葵,《鸢尾花》(1890)、《盛开的杏花》(1890)。。。
我几乎喜欢他所有颜色鲜明又不失细节的作品。
想来自己也曾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门口排了整整一上午的队才挤进去,然后出来抱了一堆周边纪念品出来;而当年在英国各大大小小美术馆里驻足最久的也是梵高的画。。。。
所以这么说起来,对于梵高作品的喜爱是鲜明的,这也是因为我可以读出梵高作品里的情绪,站在他的作品前,我会感觉到画家的心情。
所以梵高的传记我读过三本,虽然也就薄薄三本而已,不过我还真没怎么读过其他画家的传记(回想了一下,一本特纳,一本毕加索而已)。。。
哎,这么说来,我还是个文盲级爱好者。。。。
关于梵高的生平,此处附上另一个写的极好的科普贴:《梵高电影宇宙指南 —— “但你有多了解他的人生?
”》-Part 2) 电影中的星空---电影以《星夜》为画面开始,以《罗纳河的星夜》为结尾。
电影里也提到,梵高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星星,晚期作品里明亮的星星也是他自己的精神追求。
早年他是那么的相信上帝,他真心去做一个传教者,在工人与农民之中传教,但是却看见了生活的残忍,生活的打击让他怀疑上帝(电影里那个女管家也说了梵高渎神),但是他的内心一直在追求神圣。
其实很多人都会用星空来致敬梵高,比如大家熟悉的歌曲“Starry Starry Night”,其实这首歌叫《Vincent》,收录在 Don McLean 1971年的专辑《American Pie》里,不过由于被很多人翻唱过后,大家更记得歌词,而不是原名。
果不其然,这首歌成为了电影的结尾曲。
回到电影,电影的主题,用我的话来说,其实是“梵高的星空”。
Starry Night (1890)
罗纳河的星夜(1888)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 画于1888年9月,现存于巴黎奥赛博物馆(我非常有幸地看过实物:)-Part 3) 梵高的死---“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不再眷恋人间……” ——梵高写给弟弟的信现实中的梵高住进精神病院后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自己最近越来越喜欢画柏树(比如星空里的那团黑色火焰),梵高笔下的柏树就像生命之火一样直指天空,这是他对自己精神追求的写照。
梵高笔下的柏树 (1889 )
梵高笔下的柏树(1890)Road with Cypress and Star (1890)如此向往美好的梵高为什么会自杀?
也许有人要这么问,这也是电影的故事线, 以至于电影硬生生把故事做成了悬疑电影,一直在拼凑不同版本的线索推断梵高的死因(而且非常奇怪的是,我看过的三个不同版本的传记里面都没有涉及到梵高与自己的心理医生之间的瓜葛,更没有提到心理医生的女儿与梵高的恋情)。。。。。
但是对于我来说,至少在读传记的时候,梵高的死是非常顺其自然的。
如此孤独的艺术家,在艺术中找寻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找到了让自己的精神解脱的方式——死亡。
当然,如果非要用自己的专业来解读,我会说梵高具有典型的双相抑郁(又叫躁郁症,时而狂躁时而抑郁)以及一定程度的自闭症。
传记里会说梵高母亲的家族里是有神经病(癫痫)史的,因而梵高也会癫痫发作。。。
不过我更愿意相信梵高的母系家族有精神病历史,毕竟当时的心理学还没有萌芽,心理疾病总是被归为某些生理上的疾病。。
从他母亲一直深陷于自己第一个孩子早夭的阴影中而影响了自己去关爱梵高来看,她的精神多少是存在问题的。。。。
而梵高的悲剧可能是从出生就注定了:梵高的生日与第一个孩子的周年忌日是同一天,因而梵高继承了第一个孩子的名字“文森特(Vincent)”,成为了第一个Vincent的替代品。。。
就是这样“被”成为了别人的影子的梵高,不断想要获得认可,不被母亲接受甚至无视,又不断的进行自我否认。
完全构成了弗洛伊德式诊断中的“童年的阴影”。。。
但是抛开心理学那些理论,我常常在想,死亡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虽然死亡一定会带来亲人的痛苦,但是有一些人来说,死亡意味着肉体的超越,特别是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
所以我尊重每一个自杀的人,一定有一种对自由的追求,让他们跨过了对疼痛的恐惧。。。。。
这个想法,我曾经在一个心理学专家200多人的公开课上分享过,结果被专家狠批了一顿,他觉得这种想法很“危险”,我却在下面暗自好笑——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可能不需要别人理解。
-Part 4) 注定孤独---电影里的主角,那个黄衣服的年轻人,是邮递员Joseph Roulin的儿子 Armand Roulin(抱歉我要用英文名,因为我看的是港版,实在不想引用港版奇奇怪怪的翻译)。
Portrait of Joseph Roulin 1889
Portrait of Armand Roulin 1888独居的梵高,除了画画,另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就是写信,尤其是写信给自己的弟弟,提奥("Theo",Theodorus van Gogh),弟弟不单一直是梵高的精神后盾,也一直是(也几乎是唯一的)经济后盾。
由于梵高经常写信的缘故,邮递员Joseph成为梵高生命最后几年唯一的朋友。
就那么一些人,一些物,他反复地画,反复模仿自己的画……这就成了在法国南部小镇上阿尔勒生活的全部。
这里与充满诱惑的巴黎不同,梵高在巴黎期间虽然认识了很多名画家,可是他在一味模仿的过程中也失去了自己的风格。
而在阿尔勒,他终于认可了自己的风格,不断涌现灵感,后世高价的拍卖品大部分也都是在这期间集中诞生的。
梵高非常喜欢这个小镇,他曾多次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来自己的黄色房间居住。
自己偶像兼好友高更也曾来访住过一段时间,不过终因为两个人对艺术的分歧,以及梵高资金来源问题的争论,在梵高割下耳朵后,两人的友谊彻底结束了。
The Yellow House 1888
The Bedroom (1888) 此图为第一版
Cafe Terrace at Night 1890
咖啡馆的室内The Night Cafe in the Place Lamartine in Arles, 1888艺术家必须孤独,就像科学家追求真的时候不允许社会舆论的插足一样,艺术家追求的的美也不需要迎合他人的审美。
梵高的孤独成就了他的作品。
他的灵魂在作品中永存,看画的你可以感受到他的孤独与他的不孤独。。。
所以凝视他的画的时候,会哭泣,因为你看见了他的灵魂和自己的灵魂。
凝视着他的画的你知道,你也不孤独。
这也是我自己常常安慰自己的话。
随着读书越来越多,也发现了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说话,不喜欢社交,自然也丧失了社交的技巧。。。
但是如果我真的想成为科学家的话,我必须习惯并喜欢这种孤独。。。
to be alone, but not lonly.....-!
福利時間!
---最后,很多预告片说这个电影是裸眼3D, Excuse Me?!
这个宣传是说梵高的画都是裸眼3D吗?
在此奉上我收藏的 移轴后的梵高的画,来看看什么才是裸眼3D!
Starry Night (1890)
Bridge at Arles Vincent (1888)
有马车和火车的风景Landscape With Carriage And Train 1890
The Red Vineyard1888
Sunset Wheat Fields Near Arles
Harvest at La Crau 1888
Peasant woman binding sheaves 捆扎稻草的农妇(仿米勒)1889
Entrance to the Public Park
Olive Trees With The Alpilles
Irises (1889)
Pink Peach Tree in Blossom1888
Enclosed field with rising sun
Field with Poppies (1889)
The Sower (1988)
Branches of BlossomingAlmond
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以上这些图几乎都是梵高在阿勒尔(Arles)期间(1888-1890)的作品,有一些也在電影里出現了,没写名字的是我不造名字(>_<)(伪梵高迷再现)。
此外,额外附上一个大彩蛋-->360度全景图(这个图不是我做的,木有源文件,楼下各位留言的亲,收藏网页就好了٩(•̤̀ᵕ•̤́๑))
独自看完Loving Vincent走出电影院耳机里单曲循环着
本来是冲着唯美至极的视觉艺术去看的,我不是梵高迷,但我欣赏他。
梵高让我想到了欧石楠,它的花语是「孤独」,如果你看过「咆哮山庄」眺望过苏格兰开满欧石楠的荒野,也许才能亲身体会到欧石楠的寂寥,了解到真正的孤独。
梵高像极了欧石楠。
影片中最戳中我的一句话是文森特说she is no trouble, she is no trouble,彻头彻尾击垮我的内心,还有老船夫说,一只鸟来偷吃他的午餐,他都能开心半天。
文森特你该是有多孤单啊。
这一瞬间泪流满面。
所有人都在关注他的死,但有多少了解他的活。
看着电影里梵高的背影,真的很想走进去,轻轻拍拍他的肩膀,然后抱抱他。
也许医生他们都说谎了,也许他们都没有说谎自杀,他杀?
都已经不重要了。
片尾结束看见玛格丽特终身未嫁的字幕,眼泪哗就掉下来了。
"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s. I want them to say, 'he feels deeply, he feels tenderly."
在三星和四星之间纠结了很久,最后凭深厚的感情来对它严格要求,还是三星。
概念伟大,完成度3.8星,故事二星。
在概念伟大的强烈情感共鸣下,看到太多电影技术上不足:1.影片很明显能看出是由三种技术制作的:手绘油画、真实拍摄加后期油画效果处理、前两者结合(背景是真实油画、前景是人物实拍抠像加油画效果处理)。
这种技术首先没什么问题,不算偷懒,但由于三种风格呈现出来的差别太过明显,导致观影上的割裂感受很强,以下几条详述。
2. 油画模仿原作部分,笔触豪放不羁,神还原梵高原作,画面动起来的时候令人目眩神迷,基本全是风景画,也是预告片用得最多的镜头。
而当人物和叙事出现的时候,绘画风格就变了,笔触细小了很多、光晕变化风格完全不同,能看出很明显演员表演、“油画效果滤镜”既视感。
这个在所有黑白和彩色的叙事画面上都能看出来,黑白画面尤为明显。
第一条所说的第三种手法,明显能看出背景来自真实手绘、前景人物来自实拍抠像,非常出戏。
人类对自身面部表情和身体肌肉的观察度就很敏锐,我和一起看电影的朋友都从“油画效果滤镜”里认出了认识的演员,观影过程中不断在说“这一看就是谁谁谁演的”。
3. 再说这三种风格制作,有几个共同的小毛病。
根据影片整体处理不难看出主创想表达的梵高式油画风格是贯穿全片的,不是油画和木炭画、别的画相结合,也不是油画和真实拍摄相结合。
那么在这个极高的概念和极伟大的致敬下,对油画风格的艺术处理就显得不够精致严谨。
我看到了不统一的笔触、太过随意没有标准的笔触运动规律、最抓眼球的光点闪烁运动运用得太过随意,甚至还看到了多次人物抠像的周围一圈油画背景上有明显的处理痕迹。
经常在同一个布光的场景下,人物或物体身上的笔触运动时有时无、时冷时暖、时粗时细、时动时静、抠像痕迹时隐时现,有很多美丽的变化不是因为布光的运动或人物动态造成的,而是纯粹的“为了动而动”,在我一个视觉工作者的职业病眼里简直是不能忍的乱动!
这与梵高作品的伟大 — 目眩的抽象中蕴含着真实的具象 — 大相径庭。
4. 限于要将真实拍摄转换成油画质感的概念,为了能达到“整一帧都像一幅画”的效果,导致叙事画面里的景别非常有限,这让90分钟的叙事显得单调无力,尤其这故事看得出来还有探秘、探案、悬疑的诉求。
每当有人物出现的时候,本来就是对白推动剧情了,景别却又只有两、三个,令观众看得十分疲劳无聊。
影片后半部尤为明显,人物对白一出现景别就变成了情景剧式的三机位,而对白本身却又不够精彩抓人,让被影片带动着而期待层层剥茧找到真相的观众开始昏昏欲睡。
5. 上面一条的“疲劳感”看到很多短评都提到了。
其实叙事的孱弱、技术的纰漏、滤镜效果的穿帮这些都不是一个伟大艺术概念的绊脚石,但却是一部完整电影的完成度丢分项。
试想一下,如果主创大胆放弃“完整电影”的大野心和小算计,把它制作成30分钟内的短片,我们看到的作品该有多惊艳!
浓缩了真实油画的冲击,减少了滤镜式效果的割裂和絮叨,叙事紧凑、欲说还休、结局开放!
想想就非常激动。
6. 剧情的拖拉和对于悬疑手法的不合理运用很多影评都提过了,我不够专业也不赘述了,综合到上一条里,一切迎刃而解。
7. 站在梵高作品的高度,他不需要世人的怜悯和追思。
当后世人对他致敬时,创意的大胆和表现手法的颠覆,远比现在模仿的画风和好奇宝宝走访探案的剧情来得更珍贵、更“梵高”。
故作严格地写了这么多,其实我在影片结尾Vincent响起的时候也流泪了。
作为美术出身的电影爱好者,情感的敏感和充沛让我深刻理解梵高、也愿意严肃对待艺术类作品。
《至爱梵高》在朋友圈刷了半年了,这两天连朋友圈中的广场舞界前辈都开始刷电影票了,突然感觉事情好像正在起变化。
对我来说,这部片子的high点都已经过期,无论是梵高,还是油画动画。
所以我一点也不关心它是不是一部好片。
专业挖动画祖坟100年,干脆来说说《至爱梵高》这部动画的动画技术。
“15个国家,125个画家,3周课程训练,4年多制作时间,65000幅油画作品”。
如今苦情已经是动画电影宣传的主基调,听起来确实像一个传奇。
其实这些数字无非复原了一项80多年前的动画技术——动态转描(Rotoscope)。
动态转描(Rotoscope)是一种动画师根据真实拍摄素材,逐帧地追踪绘画真实运动的动画技术。
最早的动态转描技术是把预先拍好的电影素材投放到毛玻璃上,然后动画家逐帧将其描绘下来。
这个投影仪被称为动态转描机(Rotoscope)。
原理有点类似于胶片放大机+拷贝台。
对于《至爱梵高》简单说,就是先拍一部《至爱梵高》的真人电影,演员、摄影、灯光、服装道具,一切都以电影的标准,直到剪辑完成。
然后再开始动画制作,请全球画师进行一次梵高模仿秀,把照片画成绘画,不知道有没有我国的大芬村画师加入。。。
关于动态转描,最早可以追溯到刚刚发明动画电影的迪斯尼时代。
第一次尝试在电影中,是1937年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1941年万氏三兄弟创作的中国第一部长片动画《铁扇公主》,也是完全沿用了动态转描技术。
动态转描并不是先进的技术。
只是作为手绘动画的学步车出现。
在那个时代,手绘赛璐璐技术才刚刚被发明,那也是当时唯一的一种动画制作技术。
这种技术需要画师完成逐帧动画绘制。
但那个时代还几乎没有画家可以完全凭想象娴熟的捕捉动态。
所以动态转描技术(Rotoscope)就像儿童学步车一样,成为一种辅助画师捕捉动态的技术产生。
电影是一秒24帧照片,(完全)动画是一秒24帧绘画。
是动画师借用电影拍摄辅助动画的制作,想必在当时是最尖端的高科技。
这么看,《至爱梵高》这部动画中的动画,说白了就是骑着学步车的动画。
动画在这部电影中更像是流水线上的一门工艺。
有人甚至称之为“人肉滤镜”。
在这个动辄人工智能、大数据的P图时代,一个滤镜还需要125人?
4年?
65000张画?
Are you kiding me?
没用过Instagram吗?
去西二旗划拉俩个码农一星期不就编出来了?
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一旦演员有参与动画,就会丧失对于动画的神秘感。
动画显得过于匠气。
这是来自内行的一种偏见。
其实近年来利用动态转描制作动画的情况并不罕见,另一个例子,来自于岩井俊二《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同样也是用动态转描制作的。
制作方式与《至爱梵高》相似。
因为他的咖位,甚至会请到苍井优等一线明星参演。
经过动画师动态转描制作后,演员除了声音连他亲妈都不认识了。
在《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之前,还尝试过另外一部由三部短片组成的系列动画《城镇青年》,《初闻海潮香》、《为这遥远的路程》、《读你的梦想》。
动态转描对于岩井俊二明显出于无奈,因为本人不会画画,更别说动画。
但实拍导演出身的岩井俊二,对于表演的认识与动画师不可同日而语。
动画的表演来自于动画师的绘画,对于动画来说,动画师是演员。
而动画的表演其实是过于程式化的,比如外化的表演,大动作,夸张,弹性等。
科班出身的动画师普遍受此训练。
他们不会表现细腻的动作,像是微表情,更谈不上表演状态。
岩井俊二的动态转描来自一个真实的演员,为动画人物赋予了人的的灵魂,而不是一个凭空捏造的空心的灵魂。
人的表演是直接的,是由心而发的,而动画是间接的,动画师对于表演有一个二次创作。
终究只能是表现主义的表演。
排斥动态转描的人,实际是排斥演员对于二次元的侵犯。
但是放下一种对于动画的执念,会有另一种感觉,动态转描让动画有了人的味道。
动态转描对于《至爱梵高》的另外一重意义在于,他让油画变成了一种动态的肌理。
从第一个镜头中的星空开始,而当梵高稚拙的线条和浓烈的颜色动了起来,一种奇特的视觉趣味便升腾起来了。
动画原来抛开了故事、抛开了美术设计,仅仅让画动起来,就足以成为一种奇观。
动画本体语言的力量出现了。
Animation这个词根的意思就是赋予某物于灵魂。
这其中本来就有一种创世感。
《至爱梵高》那125位画家究竟能不能换成两个西二旗码农?
这似乎在问,机器究竟能不能代替人?
梵高的绘画是从心出来的,绘画是通过心、眼、手笨拙的劳作,才会给绘画注入精神力。
动态转描是一种人的集体劳作,每一帧手绘灌注微量的精神力,就可以汇聚成强大的能量,让电影的时光看起来是温暖的。
这也是动画最朴实的本体性。
动态转描在《铁扇公主》还是一种孩子还没长大的无奈。
《至爱梵高》却是一种主动选择,让梵高绘画活起来,好像也让梵高重新活过来了。
这与滤镜不可比。
中国动画的技术达尔文主义。
中国动画工业对于技术的态度是一套丛林法则,优胜略汰。
一门新技术必将代替旧的技术。
三维动画代替二维动画,VR动画代替三维动画,这样的话听了太多。
我们太看重技术。
同时我们又不珍视技术。
我们曾经发明过水墨动画技术,剪纸动画技术,而电脑技术一来,对于这些微观的技术统统变成了垃圾被完全抛弃了。
这种技术达尔文主义,其实只是一种模仿思维。
艺术是一个个细枝末节的技术创造的,作为艺术的技术可能不是拿来就能用的。
1853年3月30日在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津德尔特市集中心的牧师公馆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便是后来的文森特。
文森特一生平淡,为人内向,不爱接触别人,但无疑在艺术上是一位巨人。
在当下,梵高就是美术的代名词,提及他,我们不得不想起他那些惊世骇俗的作品,以至于后人称其为后印象派大师。
当然,人家是真正的大师!
现如今艺术越来越平民化,尤其是伴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你们可以在家中看到《蒙娜丽莎》《格尔尼卡》这些美术巅峰,但现如今印象派和抽象派越来越不被普通人认可。
最开始看到那些抨击梵高与毕加索的人我还感到非常的气愤,可是时间久了我也就没有感觉了,因为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你无法与他们解释印象派和抽象派。
一旦你意识到了当代的环境,你就会明白,不是人变傻了,而是以前的艺术太不平民了,而如今能看到世界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无知者也越来越多。
对于普通人来说,评价美术作品的好坏就是“像不像”我们经常听到别人对画者说:能画像吗?
这个不像啊!
之类的话,对于他们来说,评价的画就是越“像”越好,所以很多人也会用这种思维去思考梵与毕的作品,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仿佛你给了猩猩一台电脑,让它去研究主板一样,虽然难听,但事实如此。
我从小开始练习绘画,后来也受过专业的培训,学美术最开始画的东西是物体的外形,在这个阶段你是完全不用夹杂任何个人思想的。
你画的物体也就是它的形状,也就是外在,这个阶段我管他叫画皮,你在这个阶段画的东西只能作“画”!
无法叫“作品”!
然后的阶段就是夹杂着个人思想的绘画,他们不在纠结于外在,更要紧的是被画事物的内在,比如人物头像,他们可以画出人物的内心与想法。
而第三个阶段就是画自己的内心,此阶段就是大师阶段,在他们眼里,绘画就是与艺术对话的方式,他们不在纠结于任何的形状,反而追求的是自己的内心!
我听见最多的就是梵高和毕加索根本不是艺术家,他们画的连小孩子都不如,都是商人炒起来的!
好的,按照他们所说的我想毕加索在13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大师了,请看一下毕加索13岁素描。
毕加索13岁时素描作品还有一些色彩
这些都是出自一个少年之手,无法想象吧?
而且是你们口中的“庸才”毕加索!
对于质疑声,就像是一个听惯了流行乐的人去听交响乐,然后用他那流行乐的审美去评价交响乐,说如何不好,这本身就是可笑的!
他们甚至质疑美国登月,进化论!
仿佛自己是个无所不知的大天才一样,其实但凡你去研究一下就不会如此轻率的去质疑,要我说,这些愚蠢的质疑来自于他们空空的头脑。
最后我想说,脑子是个好东西,希望每个人都有!
(抽象派和印象派自己百度去,格尔尼卡画的什么自己研究去)
我也没想到第一篇影评是为了梵高,是真爱错不了了。
《至爱梵高》下周就要上映了这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动用全球125位顶尖画家通过65000幅油画呈现的全球首部全手绘油画电影▼
这部电影里的每个人物和场景都来自梵高的作品要想更好的理解这部电影首先你要了解梵高的原作以下是梳理的电影画面与原作的对比图可做为你的观影攻略!
▼
电影截图
《星月夜》
电影截图
《夜间咖啡馆》
电影截图
《慕丝蜜》
电影截图
《阿曼德·鲁林的肖像》
电影截图
《奥维尔教堂》
电影截图
《穿白衣的女孩》
电影截图
《老人肖像》
电影截图
《黄房子》
电影截图
《邮政署长肖像》
电影截图
《弹钢琴的女人》
电影截图
《唐吉老爹》
电影截图
《在阿尔的咖啡厅晚上》
电影截图
《红色葡萄园》
电影截图
《军人》
电影截图
《加歇医生的画像》
电影截图
《自画像》
电影截图
《马车和远处的火车》
电影截图
《麦田里的乌鸦》
电影截图
《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
电影截图
《克里奇的大道》
电影截图
《瓦兹河畔游艇》
电影截图
《煎饼磨坊》
电影截图
《火车车厢》
电影截图
《罗纳河上的星夜》
电影截图
《播种者》
电影截图
《麦田》
电影截图
《白色的房子晚上》
电影截图
《饮酒者》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分割线~~~~~~~Starry starry night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ey以上来源于这个可爱的公号
最可爱的艺术短视频提供者
本文原创首发于台湾艺术杂志《典藏》简体中文版
《至爱梵高》上映以来,就持续不断地制造舆论和话题,但早在影片上映的三年前,出品方全球范围内的前期众筹,到进入创作流程后的招募画师、手工绘制影片的每一帧图画,都足以点燃全球观众对于影片的热切期盼。
这样的热切期盼,不只是因为梵高戏剧性的经历,也因为细腻而大规模的手作方式足以体现主创团队的创意和诚意,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并非对梵高旧作的拙劣模仿,而是以梵高的方式致敬梵高。
在这位画坛巨擘已经沦为随处可见的快速消费品时,这样的姿态显得难能可贵。
众所周知梵高生前穷困潦倒,而死后作品却洛阳纸贵,他的故事既安慰了许多自认为怀才不遇的创作者,同时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形而下的生存需求所造成的冲突,也成为畅销书、营销号们吸引读者的素材。
梵高浓墨重彩的绘画风格,很容易迅速吸引看客们的目光,这正好契合了这个浮躁时代“快”的要求。
再加上他自身的经历,正好是如今许多人自身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被当作商品的梵高,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消费者对梵高并不陌生。
之所以用“消费者”而不是“观众”或“读者”,是因为“梵高”这一角色的属性,更多的时候是商品而非画家。
在中国,梵高的画是名媛和办公室女郎们LV包包上的图案,是街头烘焙店的甜品素材;梵高被流行歌手们写进歌词中、画在专辑封面上;他为中国式的特展提供了亲子活动的空间和情侣约会的场所,他的潦倒人生被写进中文音乐剧里,然而舞台上梵高的唱词,与绘画创作无关,只是直抒胸臆地嚎叫“没有钱什么都搞不定”。
《至爱梵高》里并未提供有关梵高平生的新鲜素材,它的着重点,是梵高与弟弟提奥离世之后,邮差儿子阿尔芒因为投递信件未遂,而激起他了解兄弟二人的好奇心,于是阿尔芒开始搜集邻人与村民们口口相传的有关梵高的种种,在搜集的过程中,梵高画中的星夜、麦田、咖啡馆成为他生活中的场景片段,重新出现在影片中。
阿尔芒的视角其实就代表着观众的视角,它为普罗大众提供了进入影片的视点,让观众随着阿尔芒的求真历程自行整理有关梵高生平的杂乱线索、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行塑造梵高的形象。
理性的评价者和传记作者都应该知道,在评价一位作者的时候,生平经历和作品应该分别看待,《至爱梵高》的主创们自作主张地将梵高的作品当成其生平的一部分,就如同用历史批评的方式取代文学批评,这样的做法,本该被拿来当做创作的反面教材。
然而,主创持之以恒和精雕细琢的创作态度,使得创作初衷散发出强烈的善意,这样的善意,对于一个爱好艺术的人来说,哪怕这个人再理性冷酷,也很难不被感动。
《至爱梵高》英文名是“Loving Vincent”,中文译名十分忠诚地把片名重点放在“爱”上。
这样的至爱,既是片中提奥对梵高的爱,也是创作者对梵高的爱,这样的至爱,很难让人用纯粹的理性去审视它。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一百多名画家用手绘的方式一幅幅画出一千多幅油画,最终连接成六万多帧动画,播放的速度是每秒十二帧,从制作方式到成品,无不体现一个“慢”字,这和投机商家将梵高作为快速消费品的做法大相径庭,这样的慢,是主创团队对至爱的梵高一次旷日持久的爱抚。
有意思的是,梵高并非一个“慢”的创作者,他在汹涌激情的驱使下,创作速度惊人。
但《至爱梵高》的创作团队,却承袭了梵高创作之时背对观众的方式,并未有意地迎合当下时代的观众。
这种方式,也为未来消费梵高的人们带来一个难题:把梵高当成快速消费品的做法,是否已经走到尽头了?
三星半。
形式感人,必定是花了很细的心思才能完成的。
角度比较平庸,是围绕梵高一些比较常见的讨论点。
但作为梵高脑残粉,看完一本满足啊!
最后vincent曲调响起,像回忆录一般回顾梵高画中的人和他们现实中的人生,哭花了妆…在我心目中,后人制作的梵高相关的艺术作品,最喜欢的是Doctor Who…
(梵高死后的一些事。
与电影无关。
影评写了又删了)每个梵高都需要一个提奥,一个提奥妻子。
当提奥的名字不断出现在梵高传记中时,提奥的妻子,只有在几年前出现过在新闻上。
新闻内容是“最新研究猜测,梵高割耳是受到提奥要结婚消息的刺激。
“好像提奥老婆的作用,仅此而已。
提奥的儿子给母亲约翰娜·波尔严做传时提到,梵高死后,那些当时不值一个钱的画塞满屋子。
很多人劝她“处理掉”,但她没有。
她开始整理梵高兄弟的信件,将那些没有时间顺序的信件重新编序,寻求出版,翻译出去。
我承认,以前在梵高博物馆里,看到介绍里稍微提及过约翰娜做的事情时,我心理阴暗地想:拥有这么多梵高的画和书信,她一定很有钱吧。
唉,我真阴暗。
没办法,我看的梵高传记里,她只作为“给提奥生了小孩,两夫妻一起去看梵高,梵高很开心”的功能性人物出现。
我能够对这样一个面目模糊的人,有什么想象呢?
当然是……合理的中国式想象了……找到她在1892年2月24日的日记,大概意译了一下:“今天有两个画家——Verkade and Serrurier。
再次说法语感觉太好。
他们觉得文森特的作品很美,听到这种赞美太不同寻常了。
荷兰人不太欣赏他的作品。
这让我想起了在巴黎的美好日子。
明晚有个文森特的画展。
我有很高期待。
当我想到这种欣赏终于来到,就觉得是莫大胜利。
这感觉真美。
我一定要去那里听听人们说什么,他们会有什么态度——那些曾经嘲笑文森特,那他来作乐的人。
“(没想到今天看电影哭了一场,今晚看约翰娜的日记也忍不住要哭)“孩子(指她跟提奥的儿子)会判断他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人,想什么,感觉什么。
他可以从她的日记,连同他父亲跟叔叔的书信,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在5月、6月和9月的日记中,她都不断提到梵高画展。
她在日记中写“我要继续多翻译点东西了,我要赚更多的钱。
“有钱,她才可以养活跟提奥的儿子。
有钱,她才可以继续推广梵高的画。
提奥死后,她写到“提奥的病之后,这些信就占据了我生活的大部分。
在家里度过第一个孤独夜晚(应该是指提奥死后的第一个夜晚),我就拿出这些信。
我知道在里面,我可以重新找到他。
悲痛日子的无尽夜晚里,这些是我仅有的安慰。
我不是在寻找文森特,我是在找寻提奥。
我在每个字里痛饮,我在每行间戳吮。
不光用心去读,还用整个灵魂……我一读再读,直到看到文森特出现在我面前……我意识到这孤独艺术家的伟大和高贵。
有时候这让我很伤心。
我记得去年,当文森特死那天,我出去很晚。
有风,下着雨,天很暗。
屋子里到处有光,人们围着桌子。
我觉得多么凄凉,第一次,我感受到了文森特那段时间感受的东西,当所有人都离他而去,当他觉得‘好像世上再没有我的地方’。
我希望你能体会文森特对我产生的影响。
是他让我重拾内心平静。
”经历了第二段婚姻,以及第二任丈夫的再次离世,约翰娜还在坚持给梵高办画展。
尽管有人猛烈批评她,说她根本不懂画,说她在做一个她不了解的领域的事情。
提奥儿子写到,直到1910年梵高画作首次在伦敦展出时,人们还在取笑这些作品。
而约翰娜还在持续地整理那些没有日期的书信。
通过里面提到的事件,给书信编号。
一开始手写,后来打印,这些书信后来在1914年首次出版。
在约翰娜在世时,出版社提出再版这部书信集,说明卖得还不错,这让她非常高兴。
以前我想,梵高的作品太过超前于时代,注定只能在身后成名。
看了约翰娜的日记后,我有了新的感悟:活得够久就是胜利。
(此处应at德川家康就)如果梵高活得够久,也许就能等来约翰娜这双推手,也许生命就会不一样。
当然,假设只是假设,梵高不死,提奥也不会痛苦发病,追随而去。
约翰娜也不会因为思念而反复读信,最后读懂了梵高这个伟大灵魂。
不痛苦,不穷苦,不孤独,梵高还是梵高吗?
这话说出来,总觉得非常残酷。
真正的艺术家是值得尊重的,因为他们敏感地将世界的所有痛苦都抗在身上,转化成美的能量,奉献给这个世界。
短命梵高如是,活得长一些的南海十三郎,亦如是。
梵高终于是被后世记住了。
而我要纪念一下提奥的妻子。
用一种糟糕的画风呈现了一个很无趣的故事,把一个复杂的艺术家塑造成了一个很平庸的励志家。
仿佛看到朋友圈的各种滤镜照片的不适感X65000倍。仿佛Prisma app风靡之时看到那些图像时本能的呕吐感再度泛起。仿佛看到数万个玩“数字油画”的消费者将自己的“作品”裱起来。不说了,我的胃真实地泛起酸水了。
有很大感情分。毕竟这片子的版权合同是我全程经历谈下来的,前前后后跟制片人发行方也通了上百封邮件,结果还是没等到上映就辞职跑路了。尽管还是比不过当年看Lust for Life的感动,能看见以这样的形式展现已经很满足了。
故事平庸,纵使全片油画绘制,仍然有种梵高纪念品的劣质感。印象画作的价值就在画作剥离的现实,但一张张熟悉的明星面孔总在提醒这是一部工业产物,无非只是一幅幅明星的肖像。我认为改作让真实的人走进梵高式的特效场景或者直接制作原画作中人的动画都比现在的所看到的方案更佳。
飞机上看的 重点有点跑偏 画里的人走出来还是很有意思的
有的人死后进了天堂,有的人死后到了地狱,梵高死后却变成了一颗孤独的星。片子从梵高之死开始,以类似口述史研究的方式推进,每个讲述者仿佛都是亲历者,但最后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不再聚焦死亡谜团,而是梵高生前是个什么样的人。(原声带中每个段落的命名,都对应了梵高的一幅画。
从哪找来的这个Vincent演员啊
无法言说,不推荐观看--原因之一是画面晃的厉害,油画画面一刻不停的在变化,一会儿就头晕了。竟然有227449人评分???2023年7月22日。
三星半。本质上还是鸡汤式的情怀向传记,形式仅仅是个噱头。任它滤镜再怎么夺目,都只会显出莫里斯皮亚拉的梵高传的好。伟大并且令人惋惜的艺术家,总会在后人的创作中异化成一个供后人自己感动自己的对象。艺术家之伟大,在于其艺术而并非人格,后者是复杂的,面对复杂性才能避免这种“低俗”。
出于憧憬/崇拜/怀念等目的拍出来只能如此,不生动,看不到一个真实人的性命感。相比艺术都有仪式感,油画是静谧的艺术,电影是流动的艺术,在视觉感受上,两者不可混为一谈。故事只值拍十分钟,非要拍了一百多分钟。
看完Coco后看这个,Vincent这样的天才即使活着的时候没有被世界认可,死后却永远不会被世界遗忘。做一个永远不被遗忘的人有点难,争取吧。估计奖项还得给Coco,毕竟天才少,凡人多。但是如果让我只能收藏一部,肯定是后者。
其实早知道是这样的结论,天才是平凡和疯狂的不停摇摆。我边上左右两位都哭了……好好引导小孩,童年阴影是怎么压垮一个人的
看片时其实一直联想到以前玩的单机版RPG游戏,看着邮政局长的儿子逐一找人,得到线索。最终的几句话是有点让人感动,穷artist的心声与野望。向那些手绘出一幅幅画面的艺术家致敬,工作量得有多大啊。
形式很特别,剧情很清晰,想法很大胆,细节很丰富,内容很充实。虽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梵高,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他很孤独。
大型手动滤镜电影… 还不如把BBC波兰老胖子的纪录片拿出来看十遍。 一百多位画师好辛苦……
有点,嗯,闷。
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字幕组打了个新葡京的广告,想想看,125位画家搞出这么个破玩意,还没有125个AV女优来个共演更有趣,用同一种模式纪念被你们标签化、模式化过的籍籍无名的绘画者,而这种纪念却处处都在舔着“名”,恶不恶心。
很有创意,也足够有心意。六万多张画,组成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身边冷漠的人对天才梵高的死,都直接或者间接的有责任。别人笑他太疯癫,等他死后,却以认识他为荣。世人总想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却不知他活的时候有多么孤独无助。看的有些莫名难过。
我在这种创作理念上具有高度重复性的作品中,既看不到艺术也看不到梵高。
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s. I want them to say, &#39;he feels deeply, he feels tenderly. 冗长的眼花之后,再听到最后的音乐响起时,还是泪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