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热夫战役

Ржев,勒热夫之战,Rzhev

主演:谢尔盖·扎尔科夫,伊凡·巴塔列夫,奥列格·加亚诺夫,亚历山大·布哈罗夫,阿塞尼·谢梅诺夫,伊戈尔·格拉布佐夫,格里戈利·涅克拉索夫,丹·罗津,亚历山德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19

《勒热夫战役》剧照

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2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3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4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5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6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3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4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5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6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7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8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9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20

《勒热夫战役》长篇影评

 1 ) 即使是众筹拍得电影,道具也非常用心,我们的国产神片穿帮太多了,要向别人好好学习

即使是众筹拍的电影,道具也非常用心,我们的国产神片穿帮太多了,要向别人好好学习

德国人装备的捷克轻机枪

雪地服装和捷克轻机枪

一众MP40

一众98K

98K细节真实

MP40射击

ZB37重机枪,捷克造的,德国占领捷克后装备了部分,一般电影很少见

MG34枪口火焰非常真实,不是后期加上的五毛钱特效

这个不知道是不是41型,背后油罐有点像

瓦尔特P38

FW189枭,很奇特的造型,纳粹德国的空中眼睛

这个我觉得是有点穿帮了,可能二战德军野战炮实在存世太少,用Zis-3型火炮代替

影片最后苏军用缴获的ZB37射击,前后呼应

托卡列夫TT33,枪后一根绳子拴在腰上,很容易联想到那张著名的叶廖缅科冲锋的照片

老式马克沁也上战场

苏军缴获的捷克轻,来个德普就好了

莫辛纳甘的四棱刺刀,很真实

M1940刺刀,用在SVT-40上的

四棱枪刺折下来的状态

缴获的MG34,注意地上的子弹包

看多了T-34,这里来了个T-60轻坦,很少见。

波波沙细节满满

老兵油子的SVT-40

二战苏联Б8望远镜,这个细节实在到位,实在认真

RGD33手榴弹,用的时候扭一下已经很真实了,实际操作更繁琐,不拍了哈哈 我们的神剧层出不穷,从手榴弹炸飞机,到裤裆藏雷,每一次都是赤裸裸的贬低观众智商, 不知道道具组是干什么吃的,稍微用点心都不至于出现AK47横扫鬼子这样的笑话,有些道具枪一看就是整支都是塑料,连枪口都是实心的 。

向别人好好学习吧。

 2 ) 这一仗堪称二战绞肉机,苏联损失150万人,去年被拍成了电影惊动了普京

二战最残酷的五大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冲绳岛战役、诺曼底登陆战、阿登战役和列宁格勒战役。

五大战役中,苏联占了俩,中国一个都没占,其实原因很简单,中日之战用一个字概括是“拖”,双方军事实力差距明显,我们只有利用广袤的土地拖垮了日军,所以真正惨烈的战役并不多。

而苏联之战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刚”,双方实力相对接近,直接硬碰硬,导致苏德之战惨烈至极。

就拿最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来说吧,苏联投入了250万人,德国投入了100万人,这场战役持续了200多天,双方共计200多万士兵在战斗中牺牲,战场上士兵的平均存活时间是9分钟,能活过3天的直接晋升团长,残酷程度可见一斑。

今天我要介绍的这部战争电影和就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有关,这就是2019年上映的俄罗斯电影《勒热夫战役》。

对斯大林格勒战役,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但对勒热夫战役许多人不太了解。

这里小小科普一下: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勒热夫战役都发正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苏联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在勒热夫只是为了吸引德军的兵力,企图争夺德军占领的“勒热夫突出部”,真正的目标是斯大林格勒。

简单来说,勒热夫战役就是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打了个辅助,苏联初期投入的兵力只有70万,面对来势汹汹的德军非常吃力,结果本是一场佯攻战,双方却动了真格,不断投入兵力,开始了无休止的“绞肉机大战”。

当年一名叫维亚切斯拉夫·康德拉季耶夫的战地记者亲历了这场战役,多年后他根据回忆写出了一部中篇小说《赎罪的血》,《勒热夫战役》就改编自这部小说,讲述了奥夫西亚尼科沃村的战斗后,一个苏联步兵连仅剩三分之一展示,他们必须坚守到援军到来,不能撤退。

这时候组织上派来一位少尉军官,他穿过枪林弹雨来到这里只为干一件事:揪出内鬼。

影片开头有一场苏德之间激烈的战斗,在冰天雪地里,双方共同打造了一个“绞肉机战场”:旋转的机关枪不断喷溅着火舌,穿梭其间的士兵一个个倒下,雪白的地面被鲜血染红,断肢随处可见,惨叫此起彼伏,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一把刺刀插进了一个士兵的眼睛里,看得人后脊背发凉。

这场战斗场面之激烈残酷,一度让我想到了《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的那场战斗。

不过这场战斗时之后,影片急转直下,将视角聚焦到了奥夫西亚尼科沃这座小村庄里,相比于德国人的冲突,少尉军官和老兵的冲突成为了主要矛盾。

一场浩浩荡荡的勒热夫战役变成了一个小村庄的人民内斗。

一个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德军在村庄空投了很多劝降传单,新来的军官害怕传单动摇军心,禁止大家私藏传单,甚至逐个搜身,结果从一个老兵身上搜出了传单,而老兵不过是拿来点烟用的,按照军令要枪毙的。

一旁的连长求情,老兵在战斗中英勇无畏,放了他吧,军官犹豫再三放过了老兵,这种内耗其实也是苏军损失惨重的一大原因。

《拯救大兵瑞恩》里塑造了一个唯唯诺诺翻译官的形象,它代表的是大多数懦弱的普通人。

本片中也有相同的人物设置,苏军中有一个样貌猥琐的家伙在战斗中出工不出力,一次德军进攻他立刻当了叛徒,德军给他一把手枪,命令他杀死被俘虏的同伴,这个怂人在纠结片刻后爆发了匹夫之勇,他拿起枪对着自己的太阳穴开了枪,而同伴也立刻被德国人打死,虽然结果都一样,但那个怂人在那一刻的勇敢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下普通人的真实面貌。

影片最后也有感人的一幕。

团长让上尉和和连长进他的房间,告诉他们司令下达了命令,要求他们去当诱饵,诱使德军以为苏军主力集结于此。

意识到真正的任务去送死,苏军士兵反而表现了视死如归的一面,这些人冰释前嫌,想一团星火一样聚在一起,朝着德军的方向缓缓走去。

有人说,这是一部政治电影,和战争无关,这我倒不同意,战争片不一定非要用激烈的战斗来填满,政治矛盾和意识形态的矛盾也是必要的元素。

不过本片把政治元素作为主菜,把激烈的战斗作为配菜,无疑极大削弱了战争片的观赏性,影片豆瓣评分7.2,算是个比较公正地评价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开头字幕就打出,将本片奉献给勒热夫这座英雄的城市,本片的收入也将拿来捐献给那些为国奉献的老兵们。

去年12月,《勒热夫战役》在莫斯科首映时,包括俄罗斯文化部长和特维尔州州长都参加了首映礼,普京总统发起了一项“加里宁前线”的倡议,旨在搜索在勒热夫战役中牺牲(失踪)的苏联军人的遗体。

而俄罗斯会修建一座一座勒热夫战争纪念馆,旨在缅怀这个国家的英雄。

《勒热夫战役》是一部没有女主角只有男儿热血的电影,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是看个热闹,但对于俄罗斯来说却是难以忘怀的国家记忆。

 3 ) 关于战争,关于遗忘

估摸着90后、00后看二战的电影感觉会不一样了,尤其是东线的战争,苏联。。。

苏联。。。

其实东西线的战场,都残酷无比,我们都久于战争年代太远了。。。

太远了,以至于很多年轻人天天在网上叫嚣,终有一战,终有一战。

抛开电影本身,抛开俄罗斯人对苏联的感情和态度,他们终于开始学会从个体来描述战争了,每个士兵都答应母亲要活着归来,但终有大部分人回不来。

战争是什么?

影片一开始的任务就是夺取村庄,到了结尾,牺牲了大部分人,然后任务还是夺取村庄,周而复始的绞肉机。

希望我们的科技进步的步伐赶上战争的步伐,这样即便终有一战,也不必用人命去填,能让更多的人能够回家,兑现对于母亲的承诺。

 4 ) 疯狂的战争,肾上腺素飙的都快冒出来了--《勒热夫战役》

人和人之间的彼此杀戮到底是为了什么?

意识形态和利益真的就这么重要吗,围绕着村庄这么大的屁大地方,本片简直就是一幅末日场景,地狱里的地狱。

论打仗,俄国人够冷酷、够麻木,够冷幽默。

但莫名的是我却看的很爽,肾上腺飙升,期待那一天保家卫国自己也来这么一回。

影片开始于一场惨烈的战争,疯狂、残酷、血浆飞溅、残肢满地,战场上有的士兵已经精神崩溃,目光呆滞的坐在那傻笑,有的拿着一块残肢断臂在战场上无目的的乱跑,有的拖着半截身体的战友还在向前冲,任凭身旁子弹横飞、炮弹呼啸、硝烟弥漫,战壕里和敌人肉搏,用刀刺、铁锹劈砍,抠鼻挖眼甚至用牙咬,整部影片导演想展示的是红军战士英勇大无畏的精神,人性的斗争,可是为什么我看的不寒而栗,从骨子里向外冒凉气,差点就尿了。

原来的通讯员挂了,科斯佳由连长任命顶替了通讯员的位置,忙于救治伤员,打扫战场、修整武器,结果晚了一步,吃的喝的都被战友搜刮一空,但也不是没有收获,找到了一把德国军官用鲁格手枪,紧接忙着帮战友建立防线。

临时连部里连长和指导员向上级反应此地不宜坚守,但上级不管你现在人员不足,缺吃少喝,没有弹药,只有一句命令,“坚守阵地随时出击”。

上级命令他们连队从侧翼用机枪射击因距离远而够不到的敌人,吸引火力减轻大部队的防守压力,这下想躲藏也不行了,敌人果然向他们发起炮击,一时间险象环生、伤亡惨重。

敌人的侦察机向他们撒下劝降传单,为了在紧张的战斗中放松心情,士兵就把传单收起来卷莫合烟用,但指导员严令禁止,全部收回,但有几个老兵烟瘾犯了悄悄藏了几张,为此上级派出了特别人员,以这几个人通敌叛国的罪名押回后方执行枪决。

在押送老兵回后方枪决的途中,遭到德方士兵攻击,特别人员受伤,老兵凭借多年战斗经验救了特别人员,并积极救治伤员,最终感动他决定放回老兵,但就在这时他们发现了偷袭的德国人,并在地窖里发现整村的人都被德国人杀死。

这时老兵在德军后方发起攻击,提醒部队有德军进攻,又是一场生死战斗,部队抵挡不住德军疯狂进攻退回后方战壕,又被德军大部队迫机炮轰炸,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连长命令指导员带领连队撤退,连长带着几个人掩护。

进过激烈战斗,连队大部已安全撤离,连长和通讯员已经弹尽粮绝,带的人员也死完了连长和通讯员利用打退敌人间隙,成功突围,退回后方后,从新组织力量,又向敌人杀去。

 5 ) 为祖国而战

2022.01.22

战争是残酷的,生命转瞬即逝,进攻一个小村庄,一个冲锋下来,一个连的人死伤近半。

政治比战争还残酷,命运无常还常常是冤死。

内务部特别处雷科夫少尉一来就因为收集德军撒的传单的事和连长发生冲突,这货无视士兵的生命,逼着连长叶甫盖尼·伊里奇和指导员叶菲姆·鲍里索维奇派人去双方交火区拾传单,指导员不愿意因为一堆废纸拿战士的生命冒险,雷科夫少尉威胁要送他们上军事法庭,一下子惹恼了正为没有增援,兵力不足发愁的连长,断然拒绝雷科夫少尉的威逼。

雷科夫少尉去阵地搜查私藏传单,要说内务部人员权利真大,公然掏枪指向不服从命令,拒绝检查的士兵,看那架势,要不是士兵在连长指导员的劝说下让步,他真敢开枪。

让他歪打正着,还真查到一个老兵藏了一张传单准备卷烟抽,这下子如获至宝,连长打电话向营长求情,营长也对特别处无可奈何。

雷科夫少尉押着老兵返回后方,不想德军的拦截子弹不上眼睛,偏偏击中了他,老兵给他包扎好伤口,他却恩将仇报掏枪对准老兵,正像老兵说的“你个笨蛋,不懂生命的可贵,你都被洗脑了,分不清好坏”。

通过传单事件,连长和指导员似乎减少了彼此的戒心,开始试着交流,但是分歧还是蛮大的,没有申请入党的连长用政治无感,觉悟低来搪塞,其实还是有对组织有成见,对教育也有很深的芥蒂“有时高等教育反倒会妨碍人们真正地看待他人”。

老兵终于知道了雷科夫为啥冷酷无情,原来他是个孤儿,从小饱受那些所谓有良心的人欺辱,政府收容他,给他温暖,让他上学,给他捍卫法律的工作,所以他视法律神圣不可侵犯,老兵一句“那条法律让我救你的?

”让雷科夫少尉哑口无言。

亲情和良知终于感化了这个不知人世间冷暖的铁石心肠的人。

午夜时分,德军偷袭村庄,就在即将发起冲锋的时候,被一直躲在弹坑里的聊天的雷科夫和老兵发现,他们夺取德军的掩护机枪后立刻开火,成片的德军倒下,惊醒了熟睡的苏联红军战士,对准已经潜到阵地前沿的德军开火,德军两面受敌,顿时成了活靶子。

德军抓获雷科夫少尉、老兵和他的卫兵,卫兵立刻拿出传单请求投降,德军命令卫兵向自己的长官开枪,雷科夫面对自己人的枪口第一次笑了,他来查私藏传单,把个前线搅了个天翻地覆,没想到私藏传单准备投敌的人竟然是自己的卫兵,他终于明白了人性的善与恶。

士兵索莫夫偷听到德军准备用迫击炮炸平阵地和村庄,到底该不该相信这个半个小时前还在夸德国人的阶级异己分子?

最终连长决定避免无谓牺牲,给大家一个活路,大部分人撤退,他带两个人留下。

一番苦战,连长带领剩余的士兵回到了后方,不想营长下达了一个不近人情的命令,让连长带领他的人杀回村子,牵制德军主力,等待苏军主力反攻。

对于已经连续苦战一天一夜饥寒交迫,筋疲力尽的士兵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送死的命令,但是连长还是接受了,带领着他的连队返回了村庄。

想起了中国电影《集结号》,连长谷子地也是接受了一个有去无回的任务。

战争中有的时候就是要有人去做出局部的牺牲来赢得整个战役的胜利,而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牺牲的是他的全部,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和现实的冷血,没有一丝怜悯和温情可言。

 6 ) 战斗详实,但也带着自黑

《勒热夫战役》,2019年俄罗斯电影。

影片的片名虽然是苏德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而且是莫斯科战役后犹如绞肉机般的战役,但是影片只是选取了其中一个连队的作战。

这一点和前几年的《斯大林格勒》一样,感觉俄罗斯电影已经拍不出苏联电影那种磅礴气势,喜欢以小见大。

本片讲述一个连队付出重大伤亡后占领了一个村庄,然后坚守,然后在德军大举反扑后撤退,然后再反攻的故事。

影片的战斗场面谈不上多精彩,但是影片想表达很多意思,比如战争的残酷,比如政治的冷血。

比如在如此艰难的战斗环境下, 内务部的军官却执着于一些士兵有没有私藏德军传单,让人不可思议。

影片也展示了德军的残暴,比如屠杀了整个村庄的百姓。

也展示了苏联军官的无情,比如让精疲力尽的连队再次反攻德军。

影片也刻画了连长,这个有勇有谋的下级军官,和他形形色色,但总体英勇且乐观的下层苏联官兵。

 7 ) 同志们,瞧瞧他那反动派的嘴脸

黑苏联黑的没边。

一开始集体冲锋,长官跟战士们强调不要说话我能理解,可你刻意强调不要喊“保卫祖国”,想表达什么已经很明显了好吗。

还特意安排一个新兵手握红星被炸傻了,导演我tm***。

中间最无语的是敌机发传单的事,黑苏联惯用套路1——苏联无时无刻不在强调意识形态,就算是在前线和敌人拼命的最紧张时刻也要大谈意识形态。

敌机发传单,政委跑过来大喊不要看,急急忙忙收起来,笑死我了,导演你搁这搞笑呢。

我原以为这已经是导演脑残的极限了,结果后面片段更是重量级,后勤不送粮食弹药送内务官,还试图想让同志们冒着枪林弹雨去捡回毫无用处的宣传单。

导演你还能黑得再离谱一点吗?

看了很多评论,很多人都在说什么反应人性,很真实。

真实你马呢,自己人性卑劣,还非要幻想着上战场保家卫国的战士和你丫一样,这就是你们要的真实?

什么叫人性战胜dang性?

你给我翻译翻译!

如果苏维埃没有站在人民的这一边,他是怎么成为全国政权的?

你先假设苏联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然后自导自演,假惺惺地表现出两方和解,展现人性的光辉是吧。

没有矛盾制造矛盾是吧。

黑苏联的惯用套路2——人民很艰苦,但是很勇敢,错全在领导,愚蠢又智障。

这种黑苏联不黑人民的做法,真是他妈的绝。

“附带说一句,虽然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彭dh,不论死擒活捉,但是他的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站岗,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

我在那里的时候,看到有成千上万张传单空投下来要悬赏缉拿他、徐hd、毛。

彭dh下令要保存这些传单。

这些传单都是单面印的,当时红军缺纸,就用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8 ) 一部精彩好看的苏联二战电影

连长:(矿场高级工程师)一个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尽力维护自己手下士兵的好连长(尽力维护藏宣传单的老兵,为他在上级辩解。

维护一个小偷身份却冒名顶替的连长通讯员。

) 一个理性而又高智商的人说出这样一段话:有时候高等教育反倒会妨碍人们真正地看待他人。

指导员:一开始我是不喜欢这个角色的,一开始的趾高气昂呵斥居高临下安慰战士情绪,不切实际的宣传信仰。

可看到老兵递过来的饼干和罐头食物时,他还是接受了这现实状态。

后面为了维护战士他命人和他一起收集德国的宣传页,战士当时是多么的不理解他,不过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最大程度上保护他们不受政治上的迫害。

(真实有血有肉的一个人)督战官:说实话,没当过兵的人,或者没有了解过历史的人可能觉得这人很傻叉。

又把小手枪就绝的自己牛p哄哄的。

其实说实话:他的确就是很牛!

电影中他为了搜查战士是否藏匿德军宣传单,就凭一句《战时法律》就能让桀骜不驯的连长通讯员低头自己主动脱洗衣给其检查。

能直接将连队中第一个冲进德军阵地的私藏宣传页为了点烟老兵给逮捕。

(从营长直接问为什么没有直接枪毙老兵)一个连打入德国阵地就剩一半人的情况下,还要把老兵逮捕走,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工作多么严厉,他的权利是多么牛。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国内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在第四次围剿时,当时的共产党主要指挥官白天打仗,晚上被批斗。

与其多么的相似呀。

其实他也是个可怜人,一个孤儿,没人喜欢他,都会朝他吐口水。

就像他所说的:你还能请我去你家去?

一个被政治洗脑的人多么像文革时期的红卫兵?

连长通讯员(一个冒名顶替的战场人精):头脑灵活(刚打完仗就及时向指导员和连长汇报要去缴获物资,搞到酒和搜获一把德军指挥官的手枪。

)擅长与领导交谈,和连长关系很好有种天然的自来熟(羡慕)。

会处理好人际关系(自己缴获的食物会与战友一起分享,看到新兵后会给他舍不得喝的酒安慰照顾他,知道老兵被新兵出卖后会气氛的教训新兵,不论他以前时什么身份做了什么坏事,但是在战场上我愿意有他这样的战友。

)老兵,一个真正的老兵,水壶上的流弹,一幕幕看过后就知道,这样的人是从尸山血海里走出来的人。

但是只不过捡了几张为了点香烟的德军宣传纸就自动束手就擒了。

在被押送后方审判的路上,还主动救治逮捕他的督战官。

在弹坑里,他振聋发聩道:毫无人性的法律有啥可维护的?

断脊之犬手握生气大权!

哪条法律让我救你的,动动脑子,因为上帝的怜悯我们才能苟活。

最后用家庭的温情感动了他。

多么让人可敬佩的老兵呀!

新兵:胆小,懦弱,爱告状,但自从杀了一名德军后,他就变得不一样了,主动留下掩护撤退。

他真正成长了。

营长:尽管知道让他们连队在打上去是在送死,可就是没办法。

战争永远是那么残酷。

 9 ) 勒热夫战役 勒热夫绞肉机

曾有三百万苏德两军士兵在勒热夫周围为了自己的祖国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忘记他们的只有历史。

(--特奥多尔.弗吕克,德军第246步兵师第352步兵团第3营第3连士兵)——书籍《勒热夫绞肉机》

勒热夫是苏联中南部一个城市,距离首都莫斯科不到200公里,而德国国防军第9集团军盘踞在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不足100公里的勒热夫突出部,宛若斜插进苏军莫斯科防线的一把锋利匕首。

这让斯大林如芒在背,如坐针毡,早在1942年9月26日,红军总指挥斯大林制定出两个反攻计划,即对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防御勒热夫的德军第9集团军,同时进行毁灭性打击,行动代号分别为“天王星行动”和“火星行动”。

——勒热夫绞肉机.大仙(人文历史)

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勒热夫、瑟乔夫卡、维亚济马一线争夺德军据守的“勒热夫突出部”的一连串进攻与防御战役,德国称之为勒热夫重点防御 。

——(百度百科)

提到勒热夫战役必须和绞肉机扯上关系,因为这场战役是苏德战争东线最为血腥的战役。

时间历时一年1年2个月,苏联红军累计伤亡622644人,累计受伤1156485人。

对于东线,整个勒热夫突出部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苏联认为这场战役,虽然消耗了大量兵力,但对德军技术人员和精锐士兵的大计不可估量。

德方希特勒固执认为:必须让第9集团军孤悬于勒热夫突出部,以对莫斯科进行“影子威慑”,其政治意义无比重大。

并且,由于莫德尔军团在突出部的存在,苏军不得不在莫斯科一线保持百万大军严阵以待,因此无法增援乌克兰方面的苏军,有利于德军在南线的攻势。

看懂本片需要了解一些勒热夫战役的资料,影片聚焦勒热夫一个小村庄的争夺战,通过一个连的士兵展现整个战役的残酷。

进攻的时候,手握党徽吓傻跪在地上不停祈祷的士兵,下一秒钟被爆头。

从没杀过人的理发师茹尔金,刺刀扎在德军眼睛,吓得一直哆嗦。

一次进攻全连死掉三分之二的人。

而后续仅有的武器补给是两挺机关枪,一直想要的炮无法满足。

当连长表达士兵所剩无几申请撤退的时候,司令部拒绝了,要求他坚守在村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没问你还有多少人,问你听清楚命令了吗。

影片塑造了,集体农庄的会计,列宁格勒的院士,小偷以及党员和对政治无感的士兵。

当连长在德军的迫击炮攻击下,死里逃生,仅仅剩下32名士兵,了解到他们的战略意图是牢牢咬住德军,再次杀回了战场。

有意思的本片豆瓣7.3分,IMDB只有5.4分。

看来西方人对红色苏联的这场战役无感。

不管怎样,这是一部剧情紧凑,人物塑造鲜明关于战争的好影片。

(文中图片来源《勒热夫战役》,侵删。

 10 ) 战争电影不只是打打杀杀!

这次上影节,战争题材的电影真不少,除了像《猎鹿人》和《现在启示录》这样的经典,有一部俄罗斯电影出乎我的意料。

我一向不觉得俄罗斯的战争电影能有多好,即使是俄罗斯电影,真正高质量的微乎其微。

《勒热夫战役》出乎了我的意料。

《勒热夫战役》,顾名思义,讲的就是勒热夫战役。

先简单科普一下勒热夫战役。

勒热夫战役全称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重要的一次战役。

因为在时间上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后脚,所以更多的人只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而不知道此次战役。

事实上,勒热夫战役对于整个东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次战役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间接导致了第六集团军的覆灭。

甚至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勒热夫,很有可能就没有后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以一次大战役命名的电影,搞不好就成了军事领袖们指点江山的政治宣传片。

这部电影恰好相反。

它符合我心中优秀战争电影的三要素:战争残酷、矛盾冲突、以小见大。

战争残酷,不用多讲,如果一部战争电影连残酷的做不到的话,有什么资格叫战争电影呢?

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当然不仅仅指敌我矛盾,更多的是一方之间的矛盾,或者个人内心的矛盾。

以奥利弗·斯通的《野战排》为例,主角是一个涉世不深的愣头青,在政府的宣传下毅然决然的入伍。

当时的他,一心报效祖国,将北越邪恶势力彻底从东南亚消除。

可真正到了战场上,邪恶的不仅仅是北越,美军比起北越,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血腥残忍、残杀平民,甚至连妇孺都不放过。

这个时候,主角动摇了。

这种矛盾冲突在越战电影中最为常见。

以小见大。

战争电影的主角如果是政治家、军事统帅,这部电影的核心思想就很难做到反战。

政治家要是反战的话,那就不会有战争了。

真正优秀的战争电影主角大多数都是小人物。

去年上映的《决战中途岛》,我之所以对此很不感冒,就因为这部电影的主角之一是尼米兹。

《拯救大兵瑞恩》里虽然也出现过马歇尔,但主角还是那一群拯救瑞恩的普通士兵。

《勒热夫战役》,这三点都做到了。

如果非要纠结战争场面,《勒热夫战役》确实明眼可见有《拯救大兵瑞恩》的影子,但在场面残酷上,也做得相当不错。

电影虽然以“勒热夫战役”命名,但几位主角都是普通士兵,军衔最大的也不多是中尉。

里面倒是有一个中校,但几乎是反面式的人物。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在“矛盾冲突”方面很有看头。

首先是上下级之间的矛盾。

中校命令中尉在没有任何后援的情况下死守某个村庄据点,以便于为大部队争取时间。

听起来有点像《集结号》的剧情。

集体和个人,哪个为大?

矛盾就来了!

美剧《兄弟连》里,有这么一段,我现在依旧记忆犹新。

E连受命派出15名侦察兵,渡河去敌军阵地捉俘虏,这对于整体来讲,确实很重要,如果能从中获悉情报,对于此次战役有很大的帮助;可对于E连,尤其是那15名侦察兵,几乎是飞蛾扑火。

作为E连的指挥官,温特斯直接修改了上级的命令,他和侦察兵说,我不要你们抓什么俘虏,活着回来就行。

其次是士兵与反谍报专员之间的冲突。

为了不被纳粹的宣传迷惑,苏联上头下令不准任何士兵观看和阅读敌方的宣传页,如有私藏者,直接枪毙。

反谍报专员确实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坏人的角色,甚至比纳粹德国都要坏。

他对自己的同胞、同志不信任,甚至心怀怨念。

看到这段,我突然想到了《亮剑》。

咱老李当年在鄂豫皖根据地不就差点被王特派员给枪毙吗?

十几年之后,老李再次见到了王特派员,说了这么一句话:多少好兄弟、多少好战友没有死在战场上,都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当然,还有士兵之间的矛盾。

大家在参战之前,都不怎么光明磊落,你是小偷,他是强盗。

为了这个,队伍险些发生火并。

我一直觉得一部真正优秀的战争电影,看完能让人厌恶和痛恨战争,而不是喜欢和崇尚战争。

一部毫无反战思想的战争电影,就算拍的再怎么热血沸腾,都算不上好电影。

国产电影里,你要我说一部最经典的战争电影,非《高山下的花环》莫属。

这部电影,拍得很残酷,而且反战,甚至还批判了当时的官僚主义。

四十年过去了,它依旧是最好的国产战争电影,其他电影,只能望其项背。

《勒热夫战役》短评

非传统的战争片,个性刻画占了很大篇幅,开篇一战尽显战争的血腥残酷,片子既歌颂了保卫祖国的牺牲精神,也反思了过激的高压体制,俄罗斯电影人的创作自由度可见一斑。

5分钟前
  • boovie
  • 推荐

故事不知所云。没有重点,故事讲的细碎

7分钟前
  • David&Movie
  • 较差

胜利的代价太大

10分钟前
  • 魔力水族
  • 推荐

激烈残酷的苏德战争,阵地战、战壕内的守卫和防御。连长没领盒饭,指导员也活着~sb内务兵,很狂妄哦

14分钟前
  • 小小菩提树
  • 力荐

阿美拍出来的战争片,跟阿毛(群体)拍出来的格局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至少阿俄拍的在某些方面(如:逼上梁山)还算是有点写实的。

15分钟前
  • 一一(非破折号)
  • 较差

打仗就是打仗,战争就是残酷。现在的战争电影感觉没有更多的男人气质。更像是一群俄罗斯大妈在战场上干活。看不到李云龙一样的战士。

20分钟前
  • 急先锋
  • 还行

#23rd SIFF# 战场和医院或许是最能反映无常的地方。敌人被制服前一霎那乱枪爆头,对着肚子一刺刀结果刺中眼睛精神崩溃……短暂的胜利靠人命填出来,碰上猪队友不送补给送了个审查员过来。老叔和他的对手戏颇有悲惨世界的感觉,可熬过那么多仗的老叔一眨眼就被扫死。“没有法律规定我帮你,只在规则里活着就是在地狱煎熬,而我们要上天堂。”——用一场小战役窥视大战全貌,期待《八佰》早日上映

21分钟前
  • decca
  • 推荐

战争片如果没有恰到好处的情绪渲染,就会沦为纯粹血腥残酷的展示,而人的视觉是会疲劳的,冲击力度只会越发降低。

25分钟前
  • 壞壞噠貓先森
  • 还行

6.5分,关于意识形态的反思与时代脱节,蓝帽圈形象塑造到心态的转变都过于牵强,此时苏军的清洗早已完成,当权的后浪可能军事修养不行,但是忠诚没什么问题。至于士兵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完全是用今天的思维模式还原历史。高压和洗脑之后,士兵要不倒下,要不向前。不要说当年内务部督战的前线,今天大家在豆瓣讨论一下试试。

28分钟前
  • 秀山鲤鱼
  • 还行

符合我心中优秀战争电影的三原则:一、战争惨烈;二、矛盾冲突;三、以小见大。看这电影,我想到了《亮剑》,咱老李当年不就差点死在王特派员的枪下么!#上海国际电影节#

32分钟前
  • 木石子
  • 推荐

开头不错,后面剧情就太零散了

33分钟前
  • 桩源
  • 较差

苏联红军。

36分钟前
  • 寒狐居士
  • 推荐

“苏联才几年,俄罗斯有一千年”,震耳发聩。不管多紧要的时刻,都会有人把搜德军劝降传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呵呵

40分钟前
  • thisismelmao🌈
  • 推荐

不感动,不惨烈。

44分钟前
  • 紧张大师
  • 较差

一部挺不错的战争片,推荐了

49分钟前
  • 且行且歌
  • 推荐

看了个开头,没什么特色,非常扫兴,没有继续看的欲望了。

54分钟前
  • 刀刀大师兄
  • 较差

重点在knvd,人性和所谓神性之间的撕扯,必然会遍体鳞伤。

58分钟前
  • 囧囧囧先生
  • 还行

脱离实际了 ,战时前线没有经过军事法庭没有各种司法程序就随便枪毙,这不开玩笑,整片和勒热夫战役也没太关系。

60分钟前
  • 一船清梦
  • 较差

#SIFF23#可圈可点之作。结构上类似于2013版《斯大林格勒》,通过一个连级战术分队在不到24小时里的作战行动来侧面反映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而不是《解放》那种类型的战争史诗。在战争场景刻画上,并不输近年来的一系列俄罗斯战争大片,但和《28勇士》、《T-34》这些侧重还原战术细节的军教片类型作品不同,这部电影的突出特点在于人物塑造、人物关系设置,及其背后所传递的主旨上。可以说是近年来革命战争题材创作中人物去脸谱化的一次主动而系统化的尝试,又是后历史虚无主义语境下重建历史叙事的一次有益探索。虽然影片也有一些瑕疵,例如没有交代陷入敌后的苏军年轻士兵如何能听懂德军指挥官使用德语下达的口令。但是瑕不掩瑜。非常值得做一篇长评。

1小时前
  • 705K
  • 力荐

內務部中尉的笑,真"朝聞道,夕可死矣。"一朝傾覆後,戳脊痛斥易,捂熱石心難,導演的悲憫,是戰机晃過的殘亘聖像。感謝乳王提醒,終於看了睡在硬盤半年的《勒熱夫之戰》。

1小时前
  • 格雷斯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