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看到一篇关于“人性的污点”的影评,“有些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比如白人对黑人,比如纳粹对犹太人,再比如一些大民族对小民族等等。
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关于种族歧视的问题,所谓人性污点实际泛指的,不仅仅是指教授(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犹太教授被告歧视了自己的学生)而言的。
” 这些都是就于世界的,民族上的大问题,大小是人来定义的,也是相对而言的。
从本来一件似乎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情扩展到了种族歧视问题,是人夸大了人性,还是人性淹没了人的思想。
难道说,这些顽固的令人可气的歧视观念是人性之中的兽性,也属于人性,所以就得存在,因为它正常,所以不应受道德以外的舆论去怀疑,只能被迫接受?
也就说,只要一个自私的快要为所欲为的人,在一定的道德,一定的人性之中,那就不应该受到额外的谴责了?无论歧视者与被歧视者,过了思想高潮后的反歧视,也就是道德在人们的思想中变为不成文的规定后,人们就安然接受了各种观念,每次堂而皇之的重复着这个原则的同时,可想而知,写出来的尽是苍白无力的文字和无奈的反抗。
“一个是内心被歧视所煎熬,一个是永远生活在歧视中。
”妮可基德曼饰演的被人歧视的悲惨女性与安东尼的种族歧视,当在生活中碰撞后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呢?
影评中所说的“于是,教授开始从这个女性身上得到一个对歧视反抗的机会,爱情变得火热,但这爱情却是苦涩的,因为爱情建立在一种反抗上,或许它只成为了教授的一种心理安慰,也许它仅仅是一种尝试,其实,这是一个错位的爱情。
”同为被歧视者,为什么还要彼此伤害?
难道对于歧视者找不到一点自信的反抗?
恐惧所谓的正常人,就连安东尼生活在一起几十年的妻子都无法抗拒自己去坦白,当找到了作为同类人的妮可时,自己的痛苦无奈完全爆发在了这个同样遭人歧视的弱女子身上。
歧视者就懦弱到这种程度吗?
人性就这么无奈吗?
安东尼自身就存在着矛盾,自己对犹太人身份的隐瞒,当无心歧视到了自己的学生而遭谴责时,他没有放下担子承认自己的身份来摆脱这件事带来的后果,而是宁愿以自命清高的姿态下台,维持着掩饰自己身份的惯性中,继续生活。
可见,被歧视者对自己的过失并不悔悟,还伪装着自己去诋毁“自己”,怎么为真正的自己而活?
他们活的如此累,就是放不下自己的那点虚荣心,承受不了自己身份被别人发现后眼光的改变,习惯了的生活,惯性已经占据了整个思想,再大的代价都要承受,如同承受虚伪生活中的枷锁一般。
挣扎之中的痛苦与压力,伪装的代价与矛盾,始终充斥在安东尼的思想里,时时得不到解脱与自由,这时候与基德曼的邂逅可谓短暂的如释重负,歧视永远也不会结束,所以安东尼也不会得到永远的释放,注定只是短暂的。
少一点歧视,多一点宽容,被人歧视是痛苦的,做不到自我理智的调节会走极端的,同样作为歧视者,在道德上,歧视别人后果也挺复杂的,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适可而止。
“当事实摆在面前的时候,两个人也就走到了绝望的尽头,化解这种绝望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去,离开这个尘世,于是影片回到了开篇,那场车祸。
”得到永远解脱的方式就得是死?
是自己绝望致死,还是导演依照自己的思维逻辑,顺从事物必然规律而制造的必然死亡?
“即禁锢着自己心灵的某些东西,然后用各种方式来逃避,或死去,或离开。
”心灵的禁锢就得这么悲惨?
要么逃避,要么死亡?
释放自己的心灵,为了渲染的更沉重些,必须要这么极端吗?
还是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歧视的结果就得被接受,被消极化吗?
还是被赋予了人性美的对立面的强制定义?
谁能告诉我这种人性的歧视会消失吗?
看来,做到人性美,只能遥想到人猿进化之后的第二次思想大飞跃了。
人性永远是个迷。
古典文学教授科曼.希尔克和情人佛妮娅在一次车祸中丧生。
科曼生前曾就职于新英格兰颇有声望的雅典娜大学,然而1998年春天,他在课堂上称一些逃课的学生为“幽灵”,而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恰好又有“黑鬼”的意思,于是他被人指为种族主义者。
在“政治正确”的原则下,科曼成了牺牲品。
生活土崩瓦解,几乎是一夜之间,他变得一无所有。
然而没过多久,他的婚外恋情又被曝光——和他发生关系的女人,竟是一个比他年轻许多的学校清洁工弗妮娅。
这令他更加焦头烂额,他不得不寻求朋友、作家纳森.祖克曼的帮助。
而事实上,祖克曼一直在调查他的身世,想要以他的故事作为小说的素材。
接二连三的灾难性事件之后,科曼终于知道,原来正是祖克曼在背后操纵了一切。
可祖克曼并没有满足于自己一手酿造的这些悲剧,他还要给科曼最致命的一击:揭露他一直尽力隐的身世。
原来科曼是非洲裔美国人,只因肤色较浅而谎称自己是犹太人,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在白人世界立足,他放弃了自己的种族信仰、家庭,甚至在最后放弃了人格。
弗妮娅出身富裕,幼年时父母离异。
14岁那年,她被继父强暴,不堪屈辱离家出走。
后来她与精神不正常的越战退伍老兵莱斯结婚又离婚。
期间,一场大火夺去了她两个可爱的孩子,可离婚后,莱斯还不断纠缠她。
直到她遇见了科曼,两个孤独的人各怀秘密,用激情来填补内心的寂廖,抚平伤口。
最后,祖可曼教唆妒火中烧的莱斯制造了一起车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将科曼和弗妮娅的车挤入冰河。
科曼和弗妮娅的爱情破灭了,莱斯的复仇成功了,而祖可曼根据这故事写成的小说再一次成为了畅销书。
人类的恐惧与排斥也许多半都是来自于不了解。
对于未知或者与自己不同的,人们处于本能的就会去选择拒绝。
肤色、过去的行为、语言,甚至与口音,都可以将身边的人们分为两类——与自己相似的,与自己不同的。
《人性的污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里面也许面有对于灵魂的伟大救赎,也许需要救赎的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是这个从来就充满歧视与不平等的社会。
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对于黑人成为negro,因为肤色的不同衍生出种种的不等,歧视、排斥、猜疑等等如此。
一个在大学教授古典文学的教授因为用词不当而被大学fire,随之而来的是从来都坚强的妻子由于脑栓塞而离世。
一切井然有序的生活在瞬间土崩瓦解,这一刻柯曼似乎突然变得一无所有。
同样生活寂寞的女人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这一刻似乎成了他生命最后一段的救赎。
两个人似乎相爱,而又似乎不是,不论怎样两人彼此拥有对方让双方的生活都得以更好的继续——似乎一种莫名的依靠。
将近一个半小时后,一场车祸与电影刚刚开始的时候一样,他们这样死去。
在Keman的葬礼上,曾经是他一手提拔的教授说,“柯曼被团体的愚昧出卖了”。
电影到此没有结束,关于柯曼的回忆还在继续。
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
一个黑人因为生来皮肤白皙而声称自己是犹太白人,人到尾声却因为叫两个从来未有谋面的学生“spook”,而被控告种族歧视,失去了一切包括名誉、工作、妻子。
生命的最后,时光遇到了最后的恋人却又是倍遭非议,最后只能被认定为“奇异”的accident,离开这个对于一直耿耿于怀的世界。
电影一直在用作家的第三视角贯穿的故事的主线,用倒叙的开始给了大家一个令人惊奇的开始,本以为等这个圈画好故事便会结束,但继续的一刻钟似乎是想把故事讲得更完美。
故事,不定的穿插着柯曼的回忆、讲述。
一切似乎凌乱,然而又似乎井井有序的进行着。
一切结束死去的人,已经死去,剩下活着的人,也许想为世人做些什么,让世人明白曾经活着的人所经历的苦难与不公。
也许,歧视与不公从来就是存在于世的,自从亚当夏娃离开了伊甸园,它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
卡夫卡说:每一只笼子等待每一只鸟。
这个笼子可以是陈规,可以是人言,可以是某种既定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是内心的困境。
人们难以超越的通常是这些,人们在追求的是符合这些的社会普遍的认同感。
可以说,大部分不愿意站在小众中的人,不一定因为真正觉得大众是正确的,光明的,也许我可以这样揣测,他们害怕的是被置于社会的对立面,从而导致的深重孤独感。
人性的污点太多,每个人也许都收藏着仅属于自己的秘密,幽微,潮湿,躺在暗地里,期望岁月可以把它忘记。
2021.11.09
一部种族歧视的电影,科尔曼·西尔克是个黑人家庭出身的孩子,父母和兄弟姐妹都是黑人,偏偏他长大一点也不像黑人,报名参加美国海军时,一念之差,添了白人。
从此以后科尔曼都是以犹太人的身份示人,第一个女朋友是个金发碧眼的白人美女斯蒂娜,尽管餐桌上谈笑风生,没有一丝隔阂,但是上了火车斯蒂娜就泪流满面的提出了分手。
和第二个女友交往,科尔曼不仅没有带她来家里,还谎称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并从此和亲人断绝了来往,母亲去世时已经精神错乱。
晚年,功成名就的科尔曼就因为授课时使用了一个含有种族歧视词义“黑鬼”的词“幽灵”而被迫辞职。
中国一直被西方国家抨击没有言论自由,其实美国的所谓“政治正确”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一个莫名其妙的多义词就可以让一个古典文学教授、院长丢饭碗,荒唐可笑至极。
只要科尔曼说出实话,他本可以轻松的驳回种族歧视的指控,可是他没有,科尔曼将自己的一生建立在谎言之上。
如果说当初科尔曼是逼不得已,如今在美国人人都做,并引以为荣,“政治正确”已然成为美国社会的共识。
反种族歧视让崇尚自由的美国人反而成了“政治正确”的囚徒。
这又是一部描写忘年恋的电影,科尔曼和只有一半年龄的女人法乌尼亚·法利邂逅交往,这个女人经历坎坷,命运多舛,两个孩子葬身火海,自己也死过一回,浑身充满戾气,被亲人抛弃,一无所有,居无定所,还时不时被前夫莱斯特·法利纠缠,在困苦的生活边缘挣扎。
科尔曼由于和她交往而引来更多的非议和麻烦,正像他的作家朋友内森·朱克曼规劝他的那样“男人每个错误通常都有性在驱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是他痴心不改,去意已决“她不是我的初恋,也不是我的挚爱,但她确是我最后的爱人”。
一番话说的内森哑口无言,乖乖的闭嘴。
科尔曼的关爱让她渴望而又抗拒,以至于喜怒无常,其实她心底里是个善良而善解人意的女人,平静下来后终于接受了科尔曼的爱。
就在两人准备携手走过未来的时候,一场车祸夺去了他们的生命,肇事者是她的前夫莱斯特·法利,经鉴定他有个妄想症患者。
如果说法乌尼亚的不幸遭遇更多的是个人悲剧,那么科尔克被迫隐藏的人生就是整个美国社会的悲剧。
所以,与其说科尔曼的悲剧是人性的污点,不如说是美国社会的污点。
开头校园里几个人在八卦克林顿莱温斯基,本来以为只是时代点缀,却原来也包含用意。
一方面说克总统用律师的方式来处理这段桃色新闻,于是把自己架上火堆,如果是之前的老油条们,早就用政治手段把事情摆平。
这是横轴线的两端。
另一次出现克莱二人,是霍跟基早餐闲聊,用他熟悉的语汇聊他熟悉的内容,没想到遭到基强烈的反应,她不关心莱,因为莱也不会关心她,而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才是真切的苦难,才是她在意的苦难。
人们容易对外部的是非如数家珍,显得睿智而公允,却对身边的具体个体熟视无睹。
这同样是线的两端。
至于作为标题的人性污点究竟是什么?
对每个人来说可能都不尽相同,对霍自己来说,是他本为黑人的事实以及为此撒谎带来的代价,而在他人看来,他可被拿来评说的事他设计种族主义的言论(用词),以及与劣等女子的不伦恋情。
而对基来说,她最深的苦痛来源于童年家庭的不幸,而别人却更多地在用她失去两个孩子而不断折磨她。
这种错位偏差非常难以被纠正,更有甚者,可能会带来加倍的苦难。
不过归根结底,还是自我内心的认定最靠谱也最沉重。
正如基对出逃受伤的笼中乌鸦说,它忘了如何做一只真正的乌鸦,而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做真正的自己。
这才是真正的污点。
然而,躲开这些并不会解决问题,也许直面所谓污点或者成为乌鸦也无法达成内心的安然,但毫无疑问的事逃避只会让事情更糟。
我多希望我在10年之前就看过这部电影。
相比起来,西方社会相对独立的个体状况让有些社会和家庭纠葛发展得不那么惨烈,年轻时的霍用“不要用黑人或白人的标签来定义他的人格,为什么我不能只是成为我?
”的观念来为自己脱困,很好的辩词,然而理念终究要与现实相调谐,这个过程中需要当事人强大的心灵能量,也要做好为坚持自我(即意味着拒绝成为被现实修理掉棱角的社会日用品)付出代价的准备。
相比霍的特异性,基更多的生命都陷在现实生活的泥淖里,她跨越年龄和阶层(甚至人种)在人海里看到了霍,她的人物设定在开始就明确,她对他的感觉不是出于sympathy,而后在他的身上找到了共振之点,也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左向的平衡,而霍也相应地在她那寻得了现实的(而不仅仅是文学的或哲学的)的补充,虽然他说他不是他的初恋,甚者也可能不是最爱,但却是他最后一个爱人。
而实际上,她是他唯一与之倾吐自身真相(污点)的对象,这时的他已经是虽老迈却全新的他了。
最终两人的新生命被疯丈夫拦腰斩断。
据说原作里丈夫并不完全是神经病,而是有战争创伤综合症等更复杂的人物内核,但就这样因丧子而癫的设定也挺好,平衡的世界需要也只可以被意外的状况打破。
2004年的电影,2021年拿出来看第二遍,观感会如此不同。
有的女人,在非正常和朦胧的环境里会是风情万种,在居家或者正常的环境就会格格不入。
没有比现在结局更好的结果了,两个人终得解脱,2005年时我觉得他们在zuo。
安东尼霍普金斯2021年凭借“父亲”又得影帝,很早之前就有人说过他的面相不高级,是一张苦大仇深的脸,多年的英式舞台剧浸淫,让他变得高级。
我对人面像的判断,深受《格调》一书的影响,那可是一本好书啊,而且特别社会达尔文。
仔细想想,尼科尔基德曼这些年选片的品味真的不俗,属于靠自己把身上花瓶标签撕掉的,即使她现在往脸上泼尿泼得脸都硬了,也还是得给她点个赞。
一直说前面的一百年美国没有大作家,《人性的污秽》里面瓦尔克隐瞒种族的懦弱和福尔娜的家破人亡相比不值一提,美国犹太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柬埔寨在有波布的三年半死掉四分之一人口其中包括全国百分之九十五的医生相比不值一提。
必须承认美国偏居一隅,物产丰富,好的文学文艺作品一定是生长在苦难土壤里的。
即便如此,菲利普罗斯作为美国知识分子的一座灯塔,绝对是实至名归。
是时候重读他了。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臂山。
”看完了这部电影,你会觉得——每个人心里都有解不开的心结。
由越狱帅小伙饰演的年轻的科尔曼,他在各方面都很优秀,英俊潇洒,长了一张白皙的脸,但是他却是一个黑人,在那个有色人种被歧视的时代,这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情!
承认自己是黑人,那么现在的一切都会化为泡影,未来将是一片滩涂,然而正因为他的肤色,他可以选择隐瞒事实,可以在以后平步青云,可以不被歧视,于是,复杂的挣扎后,他选择了向宿命妥协,就像他母亲所说,他思考的像个奴隶!
多年之后,即使在自己被冤枉了,被指责歧视有色人种,他(老年由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仍然选择沉默,他深爱的夫人也因此不幸的去世了,即使在他的结识了一个优秀的作家并与之成为忘年之交后,他仍然对自己的身份守口如瓶。
科尔曼为了获得自由,为了不被歧视,抛弃了自己的家庭,隐瞒了自己的身世。
但是从此,他却失去了自由,生活在敏感和欺骗当中。
也许一切都将被时间带走,然而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佛妮娅,由妮可饰演的另一个对别人隐藏自己的角色,他们俩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俩是那么的同病相怜,于是65岁的安东尼·霍普金斯和36岁的妮可·基德曼演绎了这样一种可是说是“隔世”的恋情,但是更确切的说是对自己内心的拯救。
最后在解开心结后,两人被害身亡!
影帝影后的加盟让这部电影十分吸引眼球,而原著《人性污点》更是颇具争议的佳作,影片揭示了人性的内心世界,人物角色也被两位最成功的影星演绎的异常饱满,没有催人泪下的煽情,对人性无情的揭露,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这个故事映射出了一种人生轨迹:每个人心里都有解不开的心结,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秘密里。
记得在刚上大学的时候,一个澳大利亚的外教拿出一张照片对我们说,照片里的两个人是他最好的朋友,一个黑人一个白人,他说在以前,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邪恶的歧视!
关于种族问题的描述,总是那么引人注目。
歧视都快成为一种习惯了,在每个号称平等的地方,几乎无一例外的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不平等。
就像EVA中描述的人类补完计划的原因,人们孤独自闭,是不真实的,需要解放人们的灵魂。
可是抛开动画、电影、小说的浪漫思想,到底什么才能解开人们的心结?
片子看到一半才意识到主角的真相,我也算是智商低了……对于电影里的老头子,我总是摆脱不了他是汉尼拔的错觉。
老当益壮的家伙还能和妮可·基德曼大战一宿,也算是艺术家之一种。
妮可的身材一如既往的好,她抽烟的样子很风尘。
电影原作是纯文学作品,电影很难达到其高度,但是最后留给人们的深思还是触动了更深层次的忧患。
喜欢老人和作家朋友深夜在一起的场景。
最后一幕,作家和妮可的前夫在冰面上的对话意味深长,电影经常闪回,闪回过去又闪回回来。
记住了片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你有一层白人的皮肤,心却依然是黑奴的。
end
一个古稀老头,一个妙龄女子;一个知名教授,一个清洁女工;两个身份年纪阶层相差悬殊的人之间的感情,很难不让人往情色方向去想,但细看下去才发现这其中的缘由。
他们都是跟家庭割断联系的人,都是被人背叛和伤害的人,也都是对自己的"罪“深感愧疚的人(教授在种族歧视问题上被同事出卖,为自我实现隐瞒种族出身并与家人断绝往来;美女从小被父亲性侵,年少生活混乱,婚后被丈夫虐待,因大意让自己的孩子送命)。
这样两个人,因孤独无依遇见,因对对方的痛苦和内疚感同身受而了解,因接纳对方从而接纳自己而相爱,最后车祸同死,也像极了一块殉情。
还有什么比这更自在更快活的事。
We are who we are.一切不幸事件的起因引起人们的思考,the human stain,人性的污点。
隔靴搔痒,全不在点儿上,演员好但组合别扭,那种别扭连他们自己都不得不用力掩饰。眼睁睁错过一个个可能深化主题或情绪的机会,就那么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讲完了故事,唉
糟糕透了!
因为一个谎言而又有了更多的谎言去圆它,以至于自己成为了悲剧。
音乐5 画面5 导演5 故事7 表演7 印象6 平均5.9/10 故事很有讽刺意味,但即便有那么多老戏骨,却依然乏味。
孤独的时候就在一起
怎么没有Wentworth Miller的标签?!他演年青时的安东尼·霍普金斯
nicole跳舞的那一段太美了。
好演员+还可以的故事=看不下去无法理解妮可基德曼演的角色
一切歧视都是有原因的。
播放的时候才发现下错电影是什么心情..不过看在是霍普金斯+妮可+(乳臭未干的)米勒的组合上就将就着看了..但是谁能给我解释解释拿到这种组合然后把故事讲成这样是什么情况..导演对故事的掌控力太弱了。
补标。
看的时候就觉得原著一定非常强悍,果不其然是诺奖遗珠作品,政治隐喻、种族问题、家庭关系等热点议题一个不少。可惜改编的七零八落,全靠演员撑着,怪不得评分不高。比较好奇的是,二十年后的今天,好莱坞是否还能拍这种有些zz不正确的电影~
看热爱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会有完全不同的评判标准,更近似于想要看到另外一种理解。这一点上,导演和编剧对科尔曼复杂的身份认同都过于简化了,他和Faunia的对峙,古典文学教授和目不识丁的清洁工的错位,也被处理的过分温情了。但我本来也没有期待这么多,只是想看书里的三场舞啊,笑。
人性丑陋,我们根本没有资格批评别人,这个社会就是是肮脏的!
放在现在能被冲死
故事很烂,还涉黄。谁看谁傻逼
呃…节奏好慢 看不下去
虽不喜欢NicoleKidman,但想说这部其实演得不错,只是电影改编没到位!远没展现好小说所要表达的深度!
初衷是想看米勒的电影表演,结果是整个故事情节都令人压抑。在流言与猜疑中生存,在不堪的过去和不可告人的秘密下存活。在关于种族的真伪上你死我活。只是不知道什么地方让我觉得很不耐看,也许是妮可和希尔克之间的老少恋的产生让我觉得根源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