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城
Сэр сэр салхи,City of Wind,Ser ser salhi
导演:拉娃杜拉木· 普雷夫-奥其尔
主演:特日格勒·宝乐额尔德尼,诺民额尔德尼·阿云比亚木巴,阿努乌金·特尔玛,布尔干·丘伦巴特,甘佐里格·特斯格,Tsend-Ayush Nyamsuren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蒙古,葡萄牙,荷兰,德国,卡塔尔语言:蒙古语年份:2023
简介:萨满是蒙古社会中重要的角色,时常被人们视作提供道德和精神指引的导师。但如果这位萨满是一名年仅17岁的高中生呢?影片的主人公泽是一名17岁性格温和的蒙古萨满。他既要履行他的巫者职务,又要兼顾高中生的课业,以求在当代蒙古这个冷酷无情的社会中获得成功……详细 >
又原始又现代 又老套又新奇 相当适合3.5分的一部电影。 很少看蒙古片子 (记录亮灯前五分钟发现我斜前面坐着陈丹青👿)
喜欢
一半是神,一半是人。喜欢看小众国家的电影,就当一场人文旅游。居然是青春片诶,很多留白,很流畅,好好!
乌兰巴托城市漫游,声音设计非常美妙
电影节专属价值影像,民俗的现代的灵魂的肉体的,规矩的好看,惊喜不大。
蒙古高中生并不有趣的日常。有一些可以成为极佳的青春片的趋势,但是还不够。
情节剧,无功无过,剧情常见,共鸣度不高。
以蒙古国的“萨满”为核心展开,优点是很有蒙古风情,与其发展程度相一致;缺点是剧情太过于俗套,通篇往好了说是流畅,往白了说是平、闷、没有起伏。一句话就是萨满少年的青春期烦恼,看得很困,不太喜欢。
最喜欢的一部蒙古电影,出自女导演之手,更是可喜可贺。萨满不过噱头,传统-现代、宗教-世俗等矛盾对立看似和藏地/牧区及不丹电影类似,本质和《燃冬》《青少年哪吒》是一回事——都关乎规训、反抗、顺从,危机四伏的青春,终将被简单概括为一场「成年礼」。群吠、迪厅的戏,是亮点。若要深究,中国和蒙古定有不同答案,却同样引人深思。这些年,韩流对蒙古影响深远,年轻人更是出乎意料地时髦。而乌兰巴托的landscape,蕴含太多历史与意义。当镜头如微风般拂过蒙古包、新建筑、以及赫鲁晓夫楼,耳边仿佛响起了张蔷的歌声:「北京开往莫斯科的快车……」这座庞大的城市,恋旧又渴望新鲜感,似乎正在面临「modo jodo casa house」式的问题——臃肿的同时,却也在孕育着可能性。而处于边缘的年轻人,又何尝不是蒙古国呢?
看那么多好评突然想打两星了,怎么说,一个很能做出东西的选题最后越写越烂
女的最后是回来了,应该是噶了…飞天变成灵魂回来了…前面有提到这个濒死体验。而且男生可以看到灵魂。
高中生萨满的课余生活,文化或许才是对外最好的名片,哪怕它不够完美。
影片的主人公泽是一名17岁性格温和的蒙古萨满。他既要履行他的巫者职务,又要兼顾高中生的课业,以求在当代蒙古这个冷酷无情的社会中获得成功
少年萨满的青春期,多好的题材,可惜整部电影差不多就这一句话说完了。电影有很不错的地方,对蒙古电影还是有好感的,那种在草原上建起城市的魔幻感与城市的尽头是天边的效果还是很迷人,本片依然拍到了这些部分,并且呈现了与想象中很不同的蒙古中学样貌,学生们,很韩范儿;另一方面,电影对视听和情绪的把控也比较到位,尤其是初夜那场戏,宛如两个小动物彼此嗅弄对方,听心跳的悸动、确立关系的干脆,前半段整体还挺有戏的。可惜的是后半关于萨满的部分还是不够,萨满究竟改变了这个男孩什么也看不出来,到底还是把好题材拍成了噱头,失去法力是个很好的点,但也掩盖不了邻居线、萨满线的描写孱弱,说是拍“萨满”,其实还是拍“青春期”。全班狗叫当然是最华彩的部分,但这个压力与反抗的力量对比说实话,有点儿不成比例,场面大于实质的一部。
#PYIFF2023 结合萨满元素的青春片,侧写了社会阶级分化。映后导演短片说得挺详细的,陈丹青不耐烦骂骂咧咧。
被海报吸引去看,还以为是动画片…纯洁的萨满法师,在声色犬马里滚了一遍,"舍弃"肉身,得道成仙,重获灵力。
怒打四星
【6】不太行,或者说很一般。本片很巧妙点在于赋予主角两种身份,青少年与萨满。电影全然的调性和社会环境是在蒙古信仰的文化下发生的,“萨满”给电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但很奇怪的反其道而行之,电影是讲青少年的,整个剧情非常奇怪,最新的潮流文化对抗最古老传统保守的一部分在本片找不到平衡点。男演员非常灵和过目难忘,所以去年在影坛的亮相非常惊艳。除却之外,本片的剧作很糙,讲青少年是对的,不过这种电影20多年前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已经给出了满分的答案,甚至利用了“哪吒”的身份,本片只用后者做意表,只能是表面的好看。
视角像西方的coming of age电影,但又融合了东方萨满文化的神秘气息,拍得比较生硬笨拙
刚啃完英字中字就译出来了,奇观终究只是奇观,核心还是围绕着恋爱、绩优,萨满身份在男女主相遇后基本就失去了意义,进入青春片部分选取的符号(染发、蹦迪)都相当刻板,风景拍的挺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