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电影看完之后,容易引起反思。
这部电影中戏剧的冲突很明显,当然这部影片的精彩之处不仅仅只是冲突,细节上的精彩我就不多说了。
1. 银行家花半个世纪之久的时间来隐藏或者洗刷自己在二战时期犯下的罪,可以被原谅吗?
——头发已经花白,来自良心的谴责应该折磨了他很多年。
但是历史无法修改。
2. 罪犯不以抢劫为目的,达到了想要达到的目的——惩罚犹太民族的敌人纳粹战犯,即使这个惩罚迟到了60多年。
但是那些被迫进入游戏全身心紧张担心game over的普通民众,他们的心理经受了极大的考验,或许以后每次去银行都神经紧张。
这样的罪犯即使没有杀人,即使智商值得崇拜,就可以潇洒的逍遥法外吗?
——物质上的影响很快就会被其他事物取代,而对人的心理上的影响,可能将伴随一生。
3. 黑人警察,作为公职,但也是领薪水的职场人,老板的指使到底要不要看,正义到底要如何维护。
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
总而言之,英雄不是那么好当的。
没想到,2012的男主角是来打酱油的,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猜谜么?
影片一开始,是克里夫·欧文的面部特写,平静、有教养而且牛气烘烘。
以全世界最自负的口吻他说,“近日我做成了一单完美的银行劫案,而我之所以做,是因为我做得到”。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恶向胆边生,这家伙到底在那边瞎牛X什么呀?
于是呢这部片子,当然就不可避免地要继续看下去。
说的是纽约的一个晴朗上午,四名匪徒挟制了曼哈顿信托银行第32分行包括职员和顾客在内的五十名人质。
警方立即做出反应,派出谈判专家丹泽尔·华盛顿前往斡旋。
看到这里我几乎已经要开始失望了,因为同类电影在我心中已有《暗战》独步天下,刘德华和刘青云在那部片子里分别贡献了各自从影生涯中最精彩的表演。
然而好在导演斯派克·李并不仅仅满足于丢给我们一个兵匪斗智的故事,相反,他为这一事件引入了另一股势成犄角的力量——银行主人阿瑟·凯斯竭力保护他多年前埋藏在这间银行中的一桩不可告人的秘密,为此,他雇佣高级政治掮客朱迪·福斯特前去与劫匪做一笔交易。
你知道,看三个绝顶聪明的人物彼此斗法,是令人愉悦同时也相当费脑子的一件事儿。
然而我说这片子好,却在于它并不过分沉醉于这些聪明人聪明事,时不时它会长吁一口气,镜头一转带你去看众生相,那场面才真是要多有趣有多有趣。
好比说劫匪释放的第一个人质,有心脏病发作迹象的老爷爷。
可怜这位大爷老得连白头发都不剩几根了,但安全之后他的头一句话竟是“我会上电视吗”,语气好似小老鼠偷到油吃。
还有当警方窃听到的劫匪的语言连外语专家都搞不定的时候,他们只需用扩音器把它向围观的路人播放,立刻就会有某个建筑工人冒出来,说,“嘿,这是阿尔巴尼亚语,因为我前妻的父母……”。
喂,这样会不会太夸张?
然而说真的,为什么不?
这可是在纽约——每个人都是外国人,而且每个人都有一个前妻的纽约。
而那个前妻真妖冶,说话时带着斯拉夫人的风情和斯拉夫人的大舌音。
她为警方充当翻译,代价是替她注销满满一口袋违章停车罚单,以及吸烟的特权。
所有这些人,我是说徒然地尝试证明“没错我是一个裹头巾的锡克教徒但这并不意味着我随时会向路人甩手榴弹”的阿拉伯人;一直不停打暴力游戏电动的布鲁克林区小男孩;替有钱的混蛋工作于是可以心安理得刷他们的卡吃龙虾大餐的大胸妹;企图藏起一部手机求救但被劫匪识破并惨遭毒打的银行职员;等等等等,他们集合在一起,勾勒出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面貌——它追求秩序,因为只有在秩序中普通人才得以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它有时温柔,或许只是出于对其自身一贯性粗糙的补偿;它一本正经,却不乏稀里糊涂的游戏感;然而这一切表象的底部,又始终潜伏着某种强烈的反讽和黯淡的滑稽。
但在另一个层面上,电影仍圆滑地保持了它的戏剧性,向我们揭示,世界自有其冷静、精确、丝丝入扣的一面。
劫匪们有备而来,践行“盗亦有道”的古训。
他们无视成捆的美钞,只开启了属于银行主人阿瑟·凯斯的第392号保险箱,拿走一个印有纳粹标记的文件袋,以及数十个饱满的黑丝绒锦囊(地球人都知道那里面是钻石),留给警方一枚卡地亚钻戒、一团皱巴巴的黄箭口香糖包装纸和一个“跟着钻戒走”的提示。
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曾经明目张胆的残忍和卑劣,而且在可以预想的将来也不会停止这一切。
但一个人如果曾出卖灵魂为这种残忍和卑劣效忠,那么“你越是是想逃避充满罪恶的过去,过去总有一天会追上来,让你自食其果。
这是不变的真理”。
影片将结束时,谈判专家丹泽尔·华盛顿向那位道貌岸然的银行家阿瑟·凯斯出示了被后者深藏多年的罪证——那枚卡地亚钻戒——用他的中指。
要知道,一根中指即使套着钻戒也是一根中指。
2007-7-12
我的微信公号:逍遥兽
抢银行是好莱坞再熟稔不过的题材,所以要抢就要抢出点新意来。
本片就属于一个在作案方法、作案过程、作案背景等方面都玩得很新鲜的故事,而且对照“局内人”这一片名,影片的内涵也具有颇值得玩味的地方。
抢银行抢到未发一弹、未伤一命、未少一钱,着实闻所未闻。
虽然最后他们还是留了些钻石作纪念,但那些只是取之也无伤大雅的昧心赃物,更何况正义的警察先生也能顺手牵羊拿了一块去取悦女友了,就当是阿里巴巴发现了强盗留下的宝藏,大家分了便是,根本与法无涉。
其实几位高人恐怕也是以劫富济贫的侠盗自居,不仅能够做到越货而不杀人,还进一步揭露了奸商的丑恶嘴脸,当真一举两得。
他们也不是《任逍遥》里年少无知的孩子,敢于端着玩具枪跟警察对着干,那也是旷古绝今的艺高胆大了。
当然,贼人们最具创意的还是他们的金蝉脱壳之计。
按照通用的模式,他们要么通过意想不到的密道暗度陈仓瞒天过海,这种情况下通常是匪徒笑到最后;要么召来汽车飞机与警察热血狂飙火爆对攻,这样的话最终还是无法逃过恢恢法网。
其实从影片不时插叙的审讯镜头,我们已经可以隐约猜到他们的伎俩。
到后来一群蒙面人一拥而出,配上警察的错愕迷茫,再联想到匪徒在大楼内各种故意混淆视听的方法,不得不拍案叫绝。
匪首的逃生方式看似被动和笨拙,却很有效的利用了常人的思维漏洞,也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当然,他们得以逍遥法外的最大的一张王牌是他们所掌握的秘密,使得蒙受损失者投鼠忌器,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否则最后警官们的不了了之就很难解释得通了。
聪明的强盗故布迷雾,把愚钝的警察耍得团团转,这样的喜剧色彩是观众很乐意看到的。
索要飞机、播录音带、杀假人质,这些做秀演出都让警察们饱受心理折磨。
作案过程能够如此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布局的周密精巧,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作风的狠辣冷酷。
虽然没有杀人,但他们凶神恶煞般的言行足以给人质和警察以心理震慑。
同《V字仇杀队》一样,我们可以发现戴上面具总能给人以帅呆酷毙的感觉,再加上欧文·克利夫的迷人嗓音,这样的魅力劫匪怎能不让人心生崇拜。
因此,他们之所以能够得逞,拼的就是心态和演技,没有用上任何高科技手段,所以作案成本也非常低,这是他们玩得最可称道之处。
因而他们布局的最大法宝就是跟对手玩心理。
人质面临性命之忧的心理压力,银行家面临隐私被揭穿的尴尬局面,而警察由于职责所在面临着前两者所面临的两方面困境。
每个人都受困于一个局,这应该是“局内人”的含义所在。
而且对劫匪来说,不露痕迹地藏身于人质中间,就像古龙所最高明的杀人称作“隐形的人”一样,这是对片名的最贴切解释。
当然,匪首把自己藏在作案现场,而且还挖了一个让人百般猜测其功用的地洞,这也是对片名的一种具象描述。
抢银行抢到这种程度,当然是劫匪高智商的表现,也是一种高心理素质的表演。
省去了火爆场面,也脱略了英雄情结,但同样能够做到气氛紧张、剧情抓人,导演跟片中的劫匪一样,运用低成本就能获得高效益,又何乐而不为呢?
《局内人》是个盗亦有道的故事,看了些影评,发现有些地方都被误读了,我来解惑。
一、劫匪最后放弃了钻石?
劫匪当然没有放弃钻石!
只是放弃了最大颗的ring!
劫匪第一次打开保险箱的时候,里面除了文件和ring,还有很多小黑袋子,这些就是散的钻石。
最后丹泽尔打开保险箱的时候,里面只有ring了,文件和散钻石都被拿走了。
劫匪送给丹泽尔的不就是这么一颗散钻?
二、一直演那个挖洞是干什么?
有人说是为了藏钻石,有人说是为了脱身。
拜托,这不是肖申克的救赎,没时间挖地道。
其实很简单,电影中直接交待了,这就是个茅坑!
真正的茅坑,让克里夫方便用的,不然随地大小便的话,会有恶臭,引起怀疑。
三、既然是为了钱,劫匪为什么拿走文件?
劫匪自己都承认了,他们不是烈士,而是为了钱,所以拿走文件并不是为了揭发银行家老头,想想就知道,劫匪要是去揭发的话,很容易暴露身份。
那为什么要拿走文件呢?
因为要牵制和勒索老头,这样朱迪福斯特就可以利用内部的关系让这个案子终结。
因为警察是知道人质中必然有劫匪的,因为所有跑出来的人都抓获了,银行里面也彻底搜查了(除了躲在夹层的克里夫),所以如果不结案一直审下去的话,难免会露馅。
最重要的是日后也可以牵制老头,老头不会去追究这些个人的财产损失,他们可以高枕无忧的享用这些钻石。
四、既然为了钱,为什么又留下ring呢?
留下ring正是本片的神来之笔,因为这是劫匪计划外的!!
为什么说是计划外的呢?
最后克里夫从银行出来上车以后,另外一个劫匪惊讶道:"where is it?”说明他们原来的计划是要连ring一起拿走的,那为什么克里夫改变了计划呢?
因为丹泽尔。
丹泽尔是这场劫案的变数,劫匪没有想到会遇到一个如此正直、聪明、不畏强权的好警长。
他们原本就是要利用银行家的弱点,从他那里狠赚一笔,并没有打算真的把他的丑事公诸于众。
但克里夫与丹泽尔的几次对话和交锋,让他改变了原本的初衷,克里夫认为丹泽尔有魄力和能力把银行家搞倒,所以留下ring给丹泽尔作为证据,让其来把银行家搞倒,所以克里夫说:"trust me, i left it in good hands",就是说他相信丹泽尔是靠得住的人,可以追查出个结果,并留下线索“follow the ring”。
五、本片为什么叫inside man,到底谁是inside的?
我的理解是,本片的inside man就是指那些躲在内幕里操纵的、实施潜规则的人,内部一套规则,外部却是另一套,所以叫inside man。
集中表现为银行家、朱迪福斯特、市长三人。
这些人都已精英自居,自以为控制着社会的运营,掌握着幕后的资源,而平民们都是无知的局外人,只有他们是局内的。
朱迪福斯特因为自己能靠关系搞定大小事务,甚至帮本拉登的侄子买房;银行家认为能靠钱解决任何事,包括聘请朱迪这种“路子宽”的人,包括做慈善洗清自己,甚至无知的说他可以满足劫匪要飞机的要求;市长明显就是有把柄在朱迪手上,所以屡屡满足其要求,用职位来给丹泽尔警探施压,把朱迪安排处理这个案子。
这些人就是局内人,他们认为他们可以任意践踏小人物的理想,可以游走于法律的边缘。
但是最后的结果呢?
这些所谓的“局内人”全被他们眼中的“小人物”给耍了!
银行家被劫匪掀了老底,还被警察抓住了要害;朱迪言语中屡屡表现出对丹泽尔的鄙视,即使面对市长和银行家说话也很强势,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最后还不是面对丹泽尔的证据哑口无言。
原来这些局内人只是傲慢的恶棍!
这种对于所谓“精英阶层”的反讽,才是本片要表现的精髓。
所以本片以inside man命名,赤裸裸的嘲讽啊
很早的时候就知道Spiker LEE了,呵呵,看看偶的头像也知道为什么了.不过他的电影这倒是第一部.其实本来不是很想看,因为对华盛顿不是很感冒.昨晚跟老婆一起看完,觉得不错,呵呵,我喜欢这样的电影.
看到论坛里头在讨论朱迪福斯特在电影中的角色设置。
这部电影最终呈现出来的,不太是角色引导剧情,更有点剧情为角色服务。
片名Inside Man,就很多猜测。
看完电影,里头每一个人物都可让我回味无穷,它反映的是金钱社会下的种种面貌。
你如果一刀说谁是好人谁坏人,那是狭隘了。
一个一个抓起来分析:警探Keith Frazier,深爱女友,没到穷困潦倒,可是也买不起房子结不了婚,女友弟弟是他的拖油瓶,自己还被冤枉偷取支票接受调查,临危受命是去顶替别人休假。
到达现场,他态度老练,有些些不可一世,有些些吊儿郎当,有些些看破世道,总之十分上道。
一直到遇到政治掮客Madeleine White和市长,他也非常识时务,知道张口闭口中谋取自己的利益,在案子结束后,和White用录音笔周旋,最后在餐厅三人交易成功。
但骨子里头对事情的真相还是不断追寻,在知道富商Arthur Case介入抢劫案另有所图,找到当面质问,不知是出于对真相的执着,还是纯粹的仇富?
然而这个角色让人最最印象深刻的可能还是他的睿智机警,巧妙地猜测抢匪,和抢匪周旋;不畏危险,挑衅试探抢匪,最后让抢匪也喜欢,送了个钻石当见面礼;软硬皆施的盘问人质…… 不是纯粹好人或坏人,脑子够用,在生活中也懂得门道向上攀爬,这是一个活生生,让人又爱又恨的人物。
政治掮客Madeleine White,她从头到尾自信的周游于政商名流之中,总是有办法得到想要的,虽然目的出自于名利,但她镇静的同抢匪讨价还价,又深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样是个睿智的女人。
这样的人在金钱社会,懂得权衡利弊,办事效率极高,尤其是一个女人,一个能解决问题,不留后患的女人。
最厉害的是在影片最后声称将富商Arthur Case列为本拉登儿子买公寓的担保人,有一种出口气的感觉,她没让Arthur一劳永逸,这样一位和纳粹做生意的商人,她将他最终和恐怖分子联系起来,还是套牢在罪恶里出不来。
就像抢匪Dalton Russell片尾说的,你想用钱洗清一切,狂做慈善,但你越是想远离罪恶,有一天他还是会找上你。
抢匪Dalton Russell,有多聪明绘制出这个抢劫计划就不说了,他在影片最后一段话,自信诚实,我就是能策划一个完美抢劫计划, 我不是烈士,目的就是为钱。
他说,我也要对得起我的良心,尊重是最重要的,他偷的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的钱。
小细节是他看黑人小孩玩PSP,那样暴力反面的游戏,他玩笑说他要和小男孩爸爸说说游戏这事,他心中有是非,只是可能社会境遇让他一个说话像Madeleine White一样出资高等学府的人沦落为抢匪。
还有一些小细节,都是在刻画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故事。
比如: 为了各种目的在银行办业务的人:电话讲很大声的女人,黑人父子在讨论儿子功课,中东人开户头……第一个发现银行抢劫案的警察,讲诉西班牙小孩对自己开枪;市长他们也是各自心怀鬼胎看完会想这么多,就觉得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电影
原本觉得只是一部传统的劫持人质抢劫银行的剧情片,看完也只是以为电影想烘托“盗亦有道”的境界,最多顺带抨击银行家的私欲和政府部门的腐朽。
直到翻了一圈豆瓣的影评,才震惊的意识到劫匪原来都混迹在人质之中,影片从始至终都在穿插犯罪过程与事后审讯的场景,实在太玄妙!
难怪被归为悬疑片。。。
克里夫.欧文太帅了啊啊啊啊,不过换成丹泽尔.华盛顿来演这个抢劫的结果肯定也是帅.这个剧情这个劫案真是HAPPY ENDING,看的我心情愉快,又为这个抢银行的计划叫好呀,一直就在想不要抓到不要抓到,最后果真没事,精彩呀精彩.没死人,抢到钻石,被抢的是坏人,正直警察也有回报,不错不错啊.电影插倒叙的手法也很好,看审问第一个人的时候没明白,第2次就觉得手法有趣了.心理战很好玩呀.茱姐虽然戏份不多,不过还是很有气质的.好看!
导演原来应该想写一个关于赎罪的故事,但这样的故事是不会有票房的,所以加入了商业的元素,警匪的斗智斗力,三个演技派的飙戏。
电影是好看了,但要讲的东西也弱化了。
片子最抢眼的是华盛顿和克里夫欧文的对手戏,镜头是华盛顿的多,演得也无懈可击,克里夫欧文也在不多的出场中有精彩的演出,镇定自如地抵挡住华盛顿的进攻。
但电影也暴露了很多商业片无法自圆其说的毛病,匪徒逃脱的方法并非无懈可击,毕竟大家都知道匪徒肯定就在人质中,华盛顿和匪首谈过话,知道匪首没有出来,难道没有想过进一步的搜查吗?
从我的角度来说,关于这部充斥着政治寓言、黑色幽默、性、道德等的犯罪电影,并不适合某个闲情逸致的时刻共赏光与影。
我们每个人在每个时刻所作出的选择,都是基于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
你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劫案,却发现背后有深层的黑暗历史做了兜底担保。
滑稽可笑的人物,在逃离了死亡之后却也是一般的回复到可悲又可笑的面目可憎。
你以为自己是局内人,好像可以拿捏一切,丝丝入扣。
可往往我们的自以为是,被我们以为是“局外人“的局内人瞬间就端了个人仰马翻。
于是啊,所谓的“接地气“,真的可以理解为,做人事儿,说人话。
营造悬念的时间拖得太久,结尾草率
2007年3月22日
故弄玄虚的电影啊。①丹尼尔长变形了,居然没看出来!②银行家为啥不销毁自己年轻时候的罪证反而放在银行保险箱里??玩心跳吗?劫匪是如何知道银行家这个秘密的?③劫匪混进人质里跑出来,是在讽刺美国的警察无能吗?这在天朝,肯定会从这些人里找出劫匪的。④在银行的储物间短短的几个小时内,硬隔一个小房间,且可以住人(还住了好几天),而不被发现。这实在是匪夷所思好吧。银行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难道每个房间不进行仔细排查吗?储藏室缩小了,不是很明显的吗?④劫匪最后从银行出来,居然跟进门的警察故意撞了一下,就是为了给警察一个钻戒。这根本就是自寻死路的搞法哦。只要警察回头调银行的摄像头,直接就可以锁定这个劫匪了。他要送钻戒,完全可以安全脱身后想办法。⑤劫案过后,老头不应该第一时间去查看392保险箱吗?
不错的创意
Smart and Fun
片头曲太棒了 白瞎这片子了
好剧本,但是不是我的茶
智勇双全的独行侠们伸张正义,这不如,那不如,总之是差了那么一点。
很纠结的129分钟,导演噱头搞的太大,所以,不是很利落,音乐一听还以为是个印度片呢
该片的阵容不可谓不华丽,故事加细节也不可谓不精彩,可偏偏警匪银行对峙的题材实在太多,本作还远未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三星半与四星之间徘徊了许久,还是三星半吧。
这个计划不错
本来是想来吐槽的,但是发现导演竟然是斯派克李……但我还是忍不住,尼玛为了那么无聊的一个梗,白白浪费了我2个小时!!!!
很好看。完美雅贼!
有点没有高潮的感觉,没有特爽的地方,整体还可以。
聪明人大斗法。每一个角色的性格都刻画得相当鲜明,开头和结尾的印度音乐大赞。谁不是蒙着道貌岸然的面具行走江湖呢,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向他伸出戴着大钻戒的中指。
拉得有些略过于长,但是这个案件相对于惯常的劫案确实更有看头。因为劫匪的手法独特,目的也不只是钱。三个主演也都较为出色,比较喜欢结尾。丹泽尔华盛顿从口袋里摸出钻石,然后回想,然后笑。饰演老银行家的可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音乐之声》里俊朗的军官父亲。
不明白老狐狸的秘密怎么被人知晓的
印象中挺没劲的
评论再好,我还是有很多没看懂
故事有点奇怪,到底为了讲什么?然后音乐也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