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近四十分钟的铺垫沉闷乏味,人物的对立冲突浮于表面,毫无戏剧性可言;灾难片常见的救人场面被导演拍成八股文,四平八稳,毫无惊心动魄之感。
如果拿掉钻井爆炸特效,这几乎就是一部安全教育纪录片。
这类改编电影还是霍华德.朗来拍比较靠谱,福斯特对话尼克松这部对话采访电影都拍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对比之下高下立判!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电影通判”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深海地平线海上钻井平台突然爆炸起火,11人死亡,数人重伤,海底大面积漏油,幸亏当时来往海岸的穿梭油轮停在岸边,否则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深海地平线美国国家海洋局估计,漏油量约为每天1000桶左右;已造成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
国家海洋局称,这是“和平时期最严重的漏油事故”,此次漏油事件给沿岸渔业、野生动物、旅游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并为此“感到恐惧”。
深海地平线2016年,根据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改编的电影《深海浩劫》上映,影片中对英国BP公司进行了严厉谴责,由于这是租用的钻井平台,为了不耽误采油工作,很多关键部位到了检修期却不停工检修,许多零件还在凑合使用,最终引发这次灾难。
事故起初,试图采用灭顶法、盖帽法堵住海下受损输油管道,但是均告失败。
深海地平线爆炸伊朗由于在深海打减压井技术的独特优势,主动提供帮助,最终国家海洋局采用了伊朗提供的这项技术,以可靠的方式永久性封住海底漏油,可这已经距事故发生过去了整整87天!
深海地平线2010年被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但是此次事件却成为检验海上漏油浮油清理技术的实验场,相信这也为中国东海巴拿马桑吉油轮爆炸,凝析油海面泄露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
充气式防线浮油清理:第一时间在海岸沿线设置充气式防线,中间地带采用各种方式清理浮油。
一是喷洒石油分散剂,二是通过可控燃烧,三是微生物降解,四是撇油以及直接收集方式,即使这样,在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中,清理的泄漏原油只约占总漏油量的75%,余下的25%以浮油、油球的方式继续存在,并随海浪冲到墨西哥湾沿岸,有些沉积在海床,等待在大自然的降解,而这个过程大约是500多年。
可控燃烧奥巴马在墨西哥湾漏洞57天发表电视讲话,除了施压英国石油公司(BP)为此次事故承担全部费用,更重要的是反思了美国过度依赖和过度消耗的石油政策,主张大力学习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并称这将是现在和将来美国必须要做的事情。
特此声明:此文章为微信公众号“电影通判”作品。
本篇为真实事件改编。
电影中期就在讲述甲方乙方在安全和赶工期省钱之间扯皮,最终无奈向工期妥协最终酿成重大安全事故。
电影前期和最后男主都有家人陪伴,人却已经经历了九死一生。
最开始可能是我看电影最长的音画不同步(误),画面很晚才有,开庭声音很早就出现了。
个人感觉前期剧情过长节奏太慢,中期后期表现不错。
油井现场闹哄哄的男主夹在老板和甲方爸爸间很无奈。
影片重点当然是后半部分,从油井喷泥浆到爆炸上船逃生中无尿点。
爆炸中有人牺牲自己操纵吊塔,有人不顾别人操纵救生筏跑路,有人受重伤依然在前线指挥,有人胆小惊慌失措......半小时展现了危机面前的人类百态。
男主和大多数船员都活下来了,但有11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吊车上的戴尔小哥死的真惨,从上面掉落头直撞铁管。
一开始喷射泥浆的很多工作人员直接被喷到墙壁留下血迹的这几位估计也没了。。。
众人脱险点名时有人没有应答老板看向甲方的眼神充满了怨恨,这位负责人最终也被判刑了,可惜牺牲的船员永远回不来,只剩他们的家人声嘶力竭的哭喊。。。
这片还记住了不少名词,什么膀胱效应之类的233影片印象最深的画面是男主和另一女员工一起跳海,女员工惊慌失措,男主讲道理威逼利诱都不成,最后转移她注意力一脚把她踹下去了,真是负责(男主入水后还被碎片砸中血流不止,还好碎片遇到水的阻力也减速了伤口不深。
片子刚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我就已经满怀期待了,作为一个海洋工程专业的从业人员来说,这部片子作为上平台前安全教育片一点也不为过。
推荐所有在这个领域工作或者学习的人都去看看。
电影里都表现的如此震撼,何况当时亲临现场幸存下来的人。
那些真正在平台上工作过的人,怕是要热泪盈眶了吧,虽然大众对三桶油都没什么好印象,但是那些海洋石油工人却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工作的。
影片效果就不多说了,跟两个同事一起去看的,回来的路上,旁边沉默了半天的同事来了一句:尼玛我现在还没缓过来。
我说怎么,想改行了?
后来知道某公司居然给每个员工发了两张电影票,难道打算让他们跟另一半一起去看?
不是真爱就别领着去了,还是跟好基友一起去吧。。。
影片中很多形容都非常真实,地狱油井,深海怪兽,人类在这样的自然之力下,更显的十分渺小了。
根据后来的采访,小马哥的真实原型确实是从10层楼的高度跳下来的。
当在水中时,威廉姆斯述说他努力远离周围燃烧的石油。
“我感觉如此恐怖的大面积燃烧在我周围环绕,我在想‘我被烧着了吗’?你懂的,我真的不知道。
我能够告诉你的就是我当时就浮在油面上,所以我游啊游。
我努力蹬腿游泳前行,我竭尽全力蹬腿游泳前行,直到我感觉不到疼痛。
我什么也没听到。
我在想‘我肯定被烧残了’因为什么感觉都没有了。
我也听不到任何声音,因为我感觉不到任何东西,我一定已经死了。
”和电影中描绘的一样,威廉姆斯在爆炸中严重受伤,最终被吊到一艘船上,这艘船同样吊走了吉娜·罗德里格斯。
逃离燃烧的钻井平台后,幸存者聚集在Bankston的甲板上念主祷文,但这发生在事故第二天的早上,而不是灾难发生当天的夜晚。
一位名为帕特里克·摩根助理钻员首先开口念到,“我们的父亲,”他起的头。
其他人都和他一起念起主祷文,怀着对逝者的无限尊重。
前段时间分享了《火海凌云》,我称它是今年迄今为止最好的灾难片。
不过今天兴起去看了《深海浩劫》,算得上又一部值得看的灾难电影。
《火海凌云》是天灾,人类面对灾难所表现出的行为,观影的感受是感动。
《深海浩劫》是人祸,所以影片中的每一次爆炸,每一次死亡,都是心痛。
虽然个人觉得《深海浩劫》总体不如《火海凌云》,但它为现在社会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都是值得反思的警钟。
而且这样的安全问题是人类生活一直存在的问题,贪婪、利益、指标、目的,所有的求快求胜,都是以草菅人命为代价。
电影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2010年的墨西哥湾钻井平台爆炸所引发的原油泄露事件。
6年后故事被搬上了荧幕,依旧惊心触目。
可能是为更好地还原事件的本身,所以在电影中并没有设定过多的意外情节。
不像一些灾难片会为了加强故事的紧张程度,不断地加入一些灾难中的灾难,或是出乎意料的意外,或是面对死亡中人性的黑暗。
《火海凌云》中没有,它只是一次次强化井喷可能会出现,而每一次深海下压抑的画面,都会让人产生恐惧感。
讽刺的“延工43天”,比“距离竣工43天”更加可笑,当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不顾安全隐患而强硬要求开展施工,也就注定了这场灾难不可避免了。
而基层的员工却欢呼雀跃,他们觉得总算可以开工,总算可以迎接完工,他们幻想着回家打高尔夫,幻想着回家可以去钓鱼,幻想着离开看不到边际的浩瀚海洋。
其实这些幻想并不能怪他们,在没有安全感的深海中,每个人都会想要离开。
只是面对灾难即将到来,对于观影者来说这样的画面会让人痛心。
影片后半段基本都是爆炸、火海的画面,没有司空见惯的灾难片里那种险情中还得墨迹一下,唠叨一下,抒发一下感情的情节。
可能也是这样无尿点的灾难现场,让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青睐,因为在前面半小时铺垫,我有一会也快睡着了。
(不怪我,坐我隔壁的一位大哥租了个按摩垫,呼呼地睡了半小时。
我也被催眠了……)可能导演也只是为了还原事件的本身,所以并没有大刀阔斧地去反映现实和批判人性。
整部电影看完,感觉就好像经历了场灾难,知道灾难的起因是人为,却也没有更深入地去思考的时间。
很庆幸电影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主角麦克也像平凡的人一样存在,他和里面的每个人一样都想着要救人。
最感人的可能是戴尔为了救所有人而牺牲了自己。
而最悲情的是安全员吉米最后在船夹板上点名的场景,当点到的人没有回应,所有在场的人都潸然泪下。
结局有点仓促,但可能说的不多,反而值得人去深思。
最后在接待幸存者的酒店,活着的人和亲人相拥而泣,失去亲人的人,捶胸顿足泣不成声。
这样的画面,可能比灾难现场更加痛心。
#Deepwater Horizon##深海浩劫#花费了近一半的时间来铺垫,看似描述琐碎的日常生活,但目标只有一个,迎接油田平台的大爆炸。
不过海油开采题材过冷,里面有大量的情节显得枯燥无味,乏味无趣;同时,毕竟这是一个大系统也无法给出爆炸的核心问题,这样就把前面的铺垫效果大打折扣了。
平台大爆炸场景处理很到位,让观众很易带进感。
虽不是影视从业人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观众,但也能看出来这部电影的牛逼。
过多的赞美已经不需要了,只是想说,是因为前两天看了《烈火英雄》之后,才决定再复习一下这个电影的,然后就感觉到,国产电影的潜力,还真的异常的大。
但有点悲哀的是,我能预告后者的豆瓣评分会和前者相当,甚至超过。
呵呵一笑。
有点遗憾的是,看完电影之后没有能完全理解这次灾难发生的真正原因,虽然电影一开头就通过小女儿的简单对话,大致了解这群人的工作以及防喷器原理,但对于电影中出现的正压试验,负压试验,以及为什么压力不正常等等诸多细节,不甚清楚。
后续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
影评中的头条也有两个专业人士似乎给出了详细解答,但还是有不懂之处。
电影还原了墨西哥湾的那场灾难,也成功再现了当时惨烈的场景,但是电影并没有表现出想要表达的意思,更没有真正的将主角的作用发挥出来,仅仅以马克.沃尔伯格为切入点来引入故事,显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意义。
就是这种毫无重点没有剧情的设置,让电影给人的感觉十分混乱,尤其是马克.沃尔伯格所引入的家庭元素,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更没有突出什么家庭观念与情怀,毫无重点的叙述故事让电影缺失了价值观与是非观的营造,电影更像是为了展现灾难而故意添加进入的人物关系,也是因为如此,让电影难以找到重点更将剧情塑造的乏善可陈,不知何意。
电影想要为我们追溯灾难造成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想将钻井平台工人们对于挽救这场事故所做的奋力抗争,只是片面的刻画出BP公司领导上层的巧舌如簧与平台工人们的极力抗争,显然有一种片面刻意的行为,尤其是当灾难发生了以后,所有的人员都乱作了一团,没有什么人与人之间惊心动魄的故事,更没有什么值得讨论与话题性的行为,仅仅突出了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让人难以看到影片当中那种发光发热的地方。
电影一开始就咄咄逼人的用一种横加干涉的方式来指责公司将前来检验的人员撤离的行为,从主观上已经造成了一切原因都是公司高层的错误行为所造成的,而当后续情节展开的时候依然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主观意图在里面,让个人感情的发泄完全渗透到了电影里面,这样的做法显然只能证明导演是有意的将自己认为谁对谁错的观点强加进去,也就忽视了我们用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样一场事故,不得不说导演的这种做法太过偏激。
作为电影的主角马克.沃尔伯格显然没有作为第一主线的存在,更没有发挥出力挽狂澜的作用,他并没有真正的成为电影的核心,反而变成了一个支线的存在,就是电影没有真正的选准主线的存在,于是就随便找了一个可以彰显个人英雄主义的人物来担当主角,而至于所谓发生整个灾难事故的过程,并没有真正的找准人物去进行叙述。
唯一一个能够切入整个事件核心的公司高层约翰.马尔科维奇,显然已经将他作为反派一样的人物存在,也就很难在故事上以他为人物重点,于是乎在整场灾难来临的时候,就像电影当中表现的一样,约翰.马尔科维奇在事发现场被喷满泥浆,而马克.沃尔伯格则还在卧室和妻子正在视频聊天,则至于由老戏骨迪伦.欧布莱恩扮演的站长则还在澡堂里面洗澡,如此人物环境所在位置的确定,就已经证明了三个人的角色地位的重要性,如此再来一看,电影选择了一种以主观形式叙述的表述方式显然将电影的剧情带入了一种万劫不复的境界里去。
没有人发现了灾难的产生,也没有人阻止灾难的产生,更没有人能看出灾难的产生,但导演却一边倒的营造出来灾难的产生是因为公司高层的决策造成的,可是灾难产生的时候正是在做质量检测的时候,这个时候出问题并不能胡乱的指责到底是谁犯的错,就是因为导演用一种过于主观的思想,让我们看不到了事实的真相。
电影虽然没有为我们营造出来一个扣人心弦的好故事,但是整个场面营造与调度的却是恰到好处,正是应了那句话,剧情不够场面来凑,没错的,导演似乎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为我们营造出来了一个既壮观又惨烈的这样一个灾难场景。
在这个场景当中,电影全面的展现出来各种惨烈壮观的灾难奇观,不但让人感受到在灾难当中的无能为力,也突出了人性中那善良又伟大的举动,面对灾难时的人们呈现出来的样子才是最真实的自己,能够选择帮助别人更是人性中所展现出来的最美好的东西。
于是,在经过前一段时间温吞如水不温不火的苍白表述之后,在电影的后半节彻底的大爆发,用场景来震撼我们的心灵。
只是在这种灾难片中始终少不了主角光环的英勇救人行为的出现,不知道这种情节是不是真实情况下真实发生的故事,但在我们眼中看来,这种狗血的救人模式实在有点老套陈旧与太过平凡,在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场面描写以后还要在最后的时候在看这个,让人感觉很扫兴。
作为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追求当然是越真实越好,只可惜对于这部电影而来,真实事件改编很显然只是一个幌子,剧情人物改编给人的感觉反差实在是太大了,正面人物形象过度正面,反面形象又过度反面,总感觉电影当中弥漫着相当强烈的个人情绪,那种指责式的描述手法呼之欲出。
这一点明显没有真正的正视灾难所带给人们的不幸与痛苦,一味的指责式的描述只能引发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与对企业管理的不满,而我们真正讨论与再现的是整个事件发生所引发的原因与带给我们的警示与思考,而导演挑起战争的这种做法相当的不可取。
这也是一部马克.沃尔伯格最没有主角光环的电影,电影里面的他可有可无,几乎就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一点分量都没有,除了在一个重要的场合发表了一些专业观点以后,电影的其他部分就几乎是一个路人甲了,不但没有引导什么剧情内容,还过度的将家庭戏份分散了电影的剧情主线,这种故意渲染与煽情的人物在这部以灾难为主的电影中显得格格不入,而且对于马克.沃尔伯格来讲,充其量只是电影当中的一个小角色,分分钟远离电影的核心内容,更与故事发生的重点沾不上边,这种丝毫没有什么存在感的角色怎么可能在电影中得到人们的重视?
这也让他成为了最没有什么存在感的男主角。
感觉这个电影名称太拉了 还以为是什么科幻神剧 深海似乎并不妥 是海上钻井平台的场景 科幻特效与镜头效果非常好 开场的生活感配上背景音乐很有熟悉的生活气息,驾驶皮卡去机场那段绝美;逐渐加速紧张的氛围配合着音量刚好达到隐隐约约的效果。
最后井喷的那一段以及火海救人的桥段人数不多但是视觉效果极佳 警卫队直升机从些许灯光的城市转向漆黑一片的大海那个场景非常真实 半个小时之后救援直升机才赶到 结尾看到真实发生事件的人物多少有许感动
5星。
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且拍的通俗易懂。
片头就用了很多家庭生活小游戏来为观众展现了油井原理。
为后面的观影做好了铺垫,如果一开始就认真看了的话,看到后面会觉得很精彩,灾难大片的场景,紧张氛围,都营造的很好。
缺点就是太过主旋律,大锅全部甩给英国石油公司了,美国人则爱岗敬业,演员演技在线,虽说主角也是打酱油吧,但推荐一看。
这个电影最先让我想到的,是阿伦索金的《新闻编辑室》第一集里,Jim Harper跟着Mac初到办公室,是他第一个注意到这条不起眼的黄色新闻预警,还有片头Will教学生做人啊,那番关于“美国不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真是想想都有点小激动。这蛋扯得有点远了,彼得·博格还是非常棒的。
前59分钟都在叨逼叨 几乎睡着 拍成纪录片会比电影更节省成本也更有价值
北美好评明显水分太多,剧情单薄,人物刻画几乎没有,一般
美国史上最严重的采油事故,人祸造成的惨烈现场和后果实在不堪。视效值得提名,事件还原与节奏把控都不错,后半段震撼得抓人。
一直把这片和【怒海救援】搞混……
当你把手伸入深渊的时候, 永远不要心存侥幸..
差点忘记看过这部片子了
前半段花了很多精力解释海上钻探技术以及事故发生原因,走马观花般介绍角色出场,并在钻井技术层面上提出并推升一个跟角色没有本质联系的冲突,然后这些单薄又典型的面具化的角色还需要在后两幕一波又一波爆炸中求生,若不是陈旧典型人类情景机械式地不断刺激观众情感,恐怕没人会在乎电影中发生了什么
由真实事件改编的,人为原因造成的,深海钻井平台的灾难电影
喷涌的可乐罐、撞机的空中鸟、迷信的紫领带,灾难的谶语仿若征兆。震天的火光中跪下祈祷上帝,不能拯救负罪的灵魂;一声声无人应答的点名,无法告慰悲痛的亲人。把工期换算成金钱,把人祸置换成天灾,片尾的十一张照片成为法庭实录的墓志铭。冗长的铺垫和专业术语令爆炸姗姗来迟,脚底的玻璃钻心的疼。
最后那些死去的工人照片飞过的时候,我哭了
我辞职的原因之一
为了dylan来看的,全程诶凯勒布不会死了吧?诶没死。诶多灾多难的小凯,诶居然活到最后!片子前半段絮絮叨叨挺没劲的,讲的专业知识也云里雾里,但是高潮开始之后就很棒了,看的挺紧张又跟着难受的
看了一百分钟片,骂了八百遍holy crap fuck this shit。
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carzy
彼得·博格是那种能在有限成本内把主旋律拍到四平八稳,照顾周全但是尽量收敛私货,收缩风格..最后全靠传统故事线扣人心弦的导演... 综合实力满分。
视觉震撼之余不禁想到对生态的破坏有多么严重,天津的灾难亦是如此,这些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难得一部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的灾难片,对于我来说它更像是一部第一视角的纪实片
大洋钻井,火魔肆虐,危险极端。看见原本好端端的深水地平线被熊熊火球吞噬几近眼泪夺眶而出。论重大事故后的身心创伤,人员安抚,责任认定及追究,事后引起的反思和改进。一部献给失去生命的11名工作人员和警醒世人重现真实的电影。Dylan O’Brien的扮相出奇地帅气!Gina Rodriguez长得太像我某位朋友了。
it's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