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以及《霸王别姬》还有《荆轲刺秦王》,是我最爱的三部陈凯歌电影。
没有看的末代皇帝,孩子王,赵氏孤儿暂且不算。
我不记得是初中还是高中看的了。
第一次看是在中央电视台,只看到了一个片段,就是刘春在火车站一边流泪一边拉出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当时只是被强烈的画面感所震撼。
后来,虽然还不会上网,就凭着记忆到租碟子的地方跟老板形容自己看到的那一幕,老板居然也看过,这才租到了这部片子的VCD。
我现在想起那个时候看片子的情形,我还依旧止不住热泪盈眶。
时隔多年,在遥远的大陆另一头,在我想起我的父亲的时候,我会想起这部片子,会为了那些情节,那些镜头止不住泪流满面。
我依旧记得起刘佩琦抱着婴儿在车站焦急的喊着“谁的孩子丢了”。
人群向他反方向走过去,漠然的人群和焦急的刘佩琦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这个孩子的命运,只有这个不起眼的男人关心,而之后,两个人的命运就牢牢绑在了一起。
陈凯歌在这部电影里用对比用到简直出神入化,这个尘世的黑与白,爱与恨,都无所遁形。
刘佩琦在里面,总是特骄傲的说“我们家春儿”。
他为了他们家春儿付出了一切,任劳任怨。
先求江老师收下刘小春为徒,性格桀骜不驯的江老师让刘小春体会了如何让生命的激情融入音乐。
而之后刘佩琦在听了余教授的演奏会之后,又低三下四的求余教授收下刘小春。
余教授则是要将演奏者的生命抹杀变成一张白纸好重现古典曲子中原作的灵魂。
这一放一收的对比正成就了这部电影最大的对比——感性和理性的撞击。
刘小春跟着他爹从小镇走出来,走到了大城市。
他面对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世界,一个充满了变数的世界。
他就在不断的选择。
除了江老师和余教授的对比之外,他还在莉莉那里看到贫穷与富贵的对比,余教授高尚背后的世俗以及莉莉世俗背后的高尚。
他和同学之间,面对着反叛和顺从的对比。
可能有人说这部剧中规中矩,起承转合。
但是就凭刘小春最后放弃了富贵选择了贫穷,放弃了理性选择了对父亲的爱,放弃了顺从选择了反叛,放弃了虚伪选择了真情,我就想为这部剧鼓掌。
这个世界渐渐在失去本来的样子,但是人心里始终怀着最本真的力量——这种感动,给我带来了生的希望。
唤起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只要做到这一点,一部电影就能被称为经典。
我讨厌那些喜欢凭着自己了解几个电影专用名词,假装自己是批评家的人站在技术高度来评价电影。
那些在电影院里浸湿餐巾纸的泪水是无可否认的,在D搭调小提琴协奏曲中微微发抖的心跳是无可否认的,人心里还藏着的真善美也更是无可否认的。
这部电影带来了无限的感动,10年后的今天依旧能勾起我对父母的爱和想念,它就能值五星。
刘小春最后奔跑在北京的街头,在当年刘佩琦拾到他的那个火车站,用对父亲最真诚的爱演奏一曲,那是最完美的舞台,成就了最完美的演出。
世俗对成功的评价,掌声和鲜花,都不再存在。
对亲情的感激,成为生命最高的礼赞。
我歌颂这部电影,我歌颂最美的人生。
今天看到有人说“好的影评大多都是对影片的过分解读”,深以为然,因为我的影评大多都不好,听到他这样讲,我很舒服。
但是影评虽写的不好,却还是要写,因为看了电影觉得有话非说不可,比如这部。
这是我凭着小时候的记忆找来看的片子,小的时候只觉得小提琴拉得好,只记得第二任老师对小春的利用,还有他在火车站拉琴的场景,却对陈红的美视而不见,大了再看,觉得自己当年真是瞎了眼。
所以我不想说电影里对世俗的挖苦,不想说辛酸和算计,互相利用与欺骗,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陈红真是美掉渣。
她开朗,直率,真性情,甚至有点泼辣,美得世俗烟火,但是又像个小女孩。
他无知,寡言,幼稚,怀揣着想知道但又不敢问的问题,本能似的靠近她,爱她。
青春期的男孩,遇到这样一个妖娆多姿的女人,他馋她。
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所以他只能对她好,尽己所能,拼尽全力。
这样的爱,傻得让人不知道怎么拒绝。
不过这是中国,他们也不是来自西西里,终究一切不过是主旋律中的插曲,他们的故事,也就该这样结束。
温暖 感动 的一部电影 没有强凹感动的点 一切都是很自然 男主给养父收拾行李的时候 在电影中看出钱 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剧中六成 江老师 莉莉都是在用钱引领小春 但是在余教授那里钱就称为了一种工具 换句话说 余教授的所指是名利财富。
江老师所指艺术追求 是信仰 江老师一直在教的是热爱音乐,与余教授推崇的成功至上是完全俩个极端 这也是电影中江老师不向那些有钱人折腰的一个合理解释 在他身上始终有艺术家的骄傲 他的精神财富是很富足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真正有才的人却日子清贫,小春指出江老师的缺点 太骄傲不肯认错 其实他们在一起是相互成长的过程 剧中在刘成父子见江老师时他又一次推开门手中的猫就代表他是一个有恻隐心的人 可以是为收小春埋伏笔 特别让人心痛的是江老师梳妆打扮后给小春上的最后一节课“没有社会地位是很难成功的”道出了无奈和心酸 他自己在这混浊世俗中,被世俗打压,委居陋室,不想让小春一样被埋没,将自己的本领倾囊相授后放他去追求更高的台阶,坦然接受刘成换老师的请求。
因为他给不了小春更多,在社会上成功比信仰更重要,因为要生存。
在网上查资料,看到这是陈凯歌导演的最后一部文艺电影,其实这也是他自己对电影创作 艺术追求和商业成功的一种思考,在这部电影里小春选择了艺术,牺牲了成功(商业)。
这部电影好像在表达导演的无奈,这也可能他是对追求纯粹艺术的愿望,刘小春替他做到了选择,后来的《无极》表现了导演追求商业的转型 也是第五代导演的转型发展
《和你在一起》这部影片,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讲父爱的故事,但仔细推敲,才能发掘出隐藏在父爱掩盖下的感情纠结,那就是刘小春对性扭曲的认知到被真正的母爱唤醒。
在刘小春的心底,恋母情结极其严重。
本片中并未出现刘小春的亲生母亲,但可以说,刘小春有两个母亲。
一个是莉莉,一个是刘成。
要想弄清楚这一切矛盾的源头,还要从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性别符码来解读。
刘成是一个男人,为什么却说是刘小春的母亲呢。
首先,刘成在整个影片中的所作所为,从正常的性角度分析,织毛衣,上厕所时偷听别人说话,做事的方式以及态度都像是一个女人的正常行为。
其次,导演刻意在影片中安排了几次暗示,暗示刘成作为女性的符码。
一次是开头,刘成和小春刚到北京,摄影机从低角度仰视地拍摄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像一个个坚挺的男性生殖器。
接下来一个镜头,就听到刘成嚷道:“我要上厕所,憋死我了。
”然后是刘成捂着裤裆寻找厕所的画面。
这里很明显地把两种性别经行对照衬托,以高楼大厦为代表的男性在社会中占据着极度重要的地位,昂首挺胸。
而以刘成为代表的女性在社会中处于落魄和尴尬的地位。
还有一次是在洗澡堂里,几个裸着上半身的男人围成一个圆圈,把只露个脑袋的刘成围在内。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这是明显的性别暗示,暗示刘成代表了女性的地位和处境。
由以上几点可以清晰地知道,刘成在整部影片中扮演着母亲的角色。
刘小春对待性的认知,一开始处于禁忌与窥视的状态。
因为母亲的缺失,小春只和有些传统保守的父亲住在一起,所以小春是极度渴望了解异性但又被压抑于中国伦理道德和父亲管教的束缚,他把那份猎奇深深地压在了心底。
小春在影片中13岁。
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年龄。
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来看,13岁是两性期的开端,此时期个体性器官开始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显示出明显的变化。
从此以后,性的需求转向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
影片中也多次对小春性发育臻于成熟进行暗示。
比如进入少年宫时,他迫不及待地跑入圆拱形的门洞。
以及他在一个个还不是很高的石柱上跨越。
在13岁的他的眼中,了解女性,观看女性是一种禁忌,但强烈的好奇心和逐渐蓬勃的男性欲望又迫使他不得不去了解观看女性。
两种观念碰撞摩擦,以至于小春对女性的身体产生一种扭曲的窥视欲。
影片中多处细节对此进行描述。
女性身体的照片被他偷偷地藏在曲谱本里,因为父亲看不懂曲谱一般也不去看,所以,曲谱本成为他心底的隐蔽森林。
他拿黑色的笔在女人的脸上身体上任意描绘勾勒,以及抱着曲谱本撒尿,正是他对女性的一种扭曲认知的生动体现。
刘小春对待母亲形象的错误定位,导致错位且畸形的恋母情结。
莉莉是一个依靠男人生活的女人,打扮得性感妩媚。
网袜,短裙,大波浪。
这一切的女性气息都让小春深深着迷。
影片中刘莉莉第一次登场就是以小春的主观视角出现,是莉莉性感的腿部特写。
在古今的电影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是从头到脚来拍摄女人,那这个女人是个良家妇女;如果从腿部再往上拍摄,则代表这个女人不是省油的灯,多半是妓女之流。
而在此处设计这个腿部主观视角的特写镜头,却含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小春对女性身体的渴求与窥视。
在与莉莉的邂逅与交往过程中,小春逐渐产生对莉莉的依赖,对莉莉现状的同情。
尤其是在那次和小春假扮母子的恶作剧似的玩笑后,莉莉身上掺杂母性与女性的特质,深深地植入小春的心底。
复杂的情绪在小春的心理层层晕染开来。
莉莉之于他,既有女性身上的性感柔美,同时又有母亲身上的善良体贴。
小春对于自身形象的定位也因此而变得模糊不清,既有大男人似的胸怀来保护弱势女性,又有小男生面对母亲似的乖巧顺从。
小提琴,这个在影片开头就一直出现的道具,实际上是母亲身份的代表。
小春得知刘成没商量地就换掉了江老师,他极其气愤且不解,以报复的方式,把小提琴卖掉,为莉莉买奢侈的大衣,反映了彼刻小春对莉莉母亲身份的认同,对刘成的误解。
那时的小春,还是一个在性的道路上迷途的孩子。
他徘徊于女性和母性,对莉莉和刘成母爱的疑虑之中。
在心底的关于性的秘密被揭穿撕碎之时,小春对于性的隐秘禁忌毫无保留地被刘成一片片摧毁。
在愤怒的同时,小春也突然开始觉悟到什么。
知道了身份的真相,小春切肤地体会到刘成的艰辛隐忍,他终于懂得,真正的母爱是十几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是不在乎血缘的亲疏视如己出,真正的母爱就在他的身边,可他却未曾察觉。
当小春放弃大赛不顾一切地抱着小提琴跑回刘成身边时,他已经给了观者最终的答案。
纵观整部影片,每一寸光影的设置,都饱含深情。
金色的光晕勾勒出一幅一幅动人心弦的画卷,喝着优美婉转的小提琴旋律,奏成了一曲曲青春的成长之歌。
泰戈尔曾经说过:“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最需要艰苦的练习。
”刘成陪伴了小春迄今为止的全部时光,这个近在咫尺的人,萦绕不断的爱却往往令小春忽略搁浅。
直到他懂得小提琴曲不在于熟练,而在于感情的投入。
一回头,峰回路转,越过重重迷途,他终于寻回了失落已久的母爱。
一位没有血缘、不懂教育的乡下爸爸,却坚守简单信念“和孩子在一起的小提琴就是他父母的心愿”,遗弃哪怕是有苦衷的,他在收获孩子带来快乐的时候,选择倾囊奉献自己的生命能量;一位不谙世事的孩子却充满独立与个性,这两位人物的塑造始终震撼着我!
从火车站他给莉莉拉箱子意外获得报酬,到后来给莉莉拉琴惊讶她随手给出的50元,来自乡下并不富裕生活的他,从没有自卑或投机取巧动过歪心思,才有了后面机缘巧合一气之下卖琴给莉莉买了2万7的大衣,看得出来这个孩子在细致地呵护来自她人给予自己的善意;去江老师那上课,感受到了江老师那不上进、邋遢的生活作风,因为没有背景不被看好也闹过种种情绪,在床底下看到了老师臭袜子也故意给扔的远远的说没看见,把破洞的脏衣服扔到钢琴上,还把三只小猫一起关进笼子里。
上课时江老师让他喂猫,他也能干脆利落地撂挑子不干并说“我爸是花钱请你给我上课的”,你看,这个孩子也懂得如何拒绝别人对自己不善意的对待。
在教学相长的这个过程中,江老师也收起那拖累过自己的“骄傲”,用心关注起眼下的生活;小春传承了即使不用手练琴,光用耳朵用心感受音乐,手中擦谱子的这一系列动作,把它们慢慢内化成了一种心流,为演绎加强了情绪的倾诉。
13岁的他练琴10年,一直都在爸爸的简单信条中前进着音乐之路,在准备站上国际比赛的舞台之前,终于懂得何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他做出了选择,拿着陪伴13年的小提琴一路狂奔到火车站,那个他曾被遗弃过的车站,跨越了13年的光景,站在爸爸面前,用心流和乐团连结,在属于他的舞台演奏了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向这位没有血缘的爸爸致以感恩的回馈。
以第三章的结尾作为影片的结束,快板的形式把情绪伴着泪水渲染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力量。
这实在是一场精彩的比赛,一场与人生不相上下的倔强较量,他如爸爸所愿,(做人)成功了。
音乐何其美好,它能让一个人独立、细致地感知生活;它能让一个人拥有情绪的倾诉通道;它能让我们更丰富的体验“我自己”。
就像江老师说的“你开心才要练琴,不开心不要练,不要想你妈妈才练不想就不练”,不以功利为目的的演奏,就不会因为练不好而不开心、练好了又觉得无聊的死循环里。
让音乐和自己通过小提琴这个桥梁连结起来,用心感受每一个音符、每一刻当下带来的美好。
感知这份音乐的艺术之美,更是一种创造幸福的能力!
你我的生活里皆有。
一个养父,一个养子,被一把小提琴联系在一起。
为了完成刘小春生父母的愿望,对音乐一窍不通的刘成,将毕生的心力,都倾注在刘小春身上——他想让他成功,在国际舞台上用小提琴演奏出最美丽的旋律。
一个江老师,一个余老师。
他们是对音乐持不同看法的两个人。
江老师生活潦倒,但却对音乐投入了真正的感情。
他对刘小春说:“学琴一定要开心。
如果你不开心,就不要学琴。
”余老师事业成功,桃李满园,可越追求富有感情的音乐本身,他就越加发现,其实他身边的音乐,全都没有情感。
一个交际花,一个处于青春期的敏感小男生。
她美丽动人,玩世不恭,而他却恰恰被她的特质所吸引。
被坏男人欺侮玩弄的坏女人莉莉,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她最开始只把刘小春当成一个小随从,然后变成朋友,再然后成为他的知己。
“只有他是真对我好!
”当得知刘小春把小提琴卖掉为她买了昂贵的大衣,莉莉毫不犹豫地四处借钱赎琴,甚至跑到余老师的课堂上,恳求他再给刘小春一次机会。
几条不同的故事主线,纷纷缠绕着同一个秘密:刘小春不是刘成的亲生儿子——这一事实刘小春本人并不知道。
而电影最终要刘小春做出他自己的选择:是要功成名就?
还是要父子深情?
对于音乐,我觉得影片中的江老师和余老师都是好老师——只不过类型不同。
江老师显然是偏重感情在音乐中占的成分,他本人,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爱的人。
他爱生命,养了一屋子猫咪,把它们当成自己的伙伴。
他也爱人,爱他们自由自在的样子,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不爱音乐却要被逼着学习音乐,那还不如不学。
余老师很多人觉得他行事卑鄙,可他就不是好老师吗?
也未必。
他可以教学生很厉害的演奏技巧,他对音乐的热爱别人也都可以感受到。
他善于发现学生感情世界的波澜——别忘了,刘小春的曲目,是他选的,主题是“感恩”。
余老师唯独同江老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热爱音乐甚于爱人,所以他追求的音乐中的感情,虽然初衷真诚,但最终,仍旧不免流于空洞。
是要能使你功成名就,但却感情空洞的音乐;还是要最终父子团聚,但很可能此生此世在音乐界再无出头之日——如果你是观众,你会做怎样的选择?
电影的结尾,刘小春在火车站前厅为父亲独奏……这是本该在比赛时演奏的曲目……感恩……澎湃的弦音中,掠过一幕幕发生在很多年前的场景:那个时候,一个年富力强的男子,怀抱弃婴,在火车站中疯狂地寻找着孩子的父母……而这个孩子长大了,他知道,只有眼前这个男人——这个虽不富有,但却愿意为他付出一切的男人,才是他真正的爸爸。
一曲终了,你会不会也和人群一起鼓掌?
还是,你的眼角边会闪动着泪光?
这绝对是陈凯歌在《霸王别姬》后又一部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打动人心的电影。
艺术与商业,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被紧紧地连在一走,却又被狠狠地拆散。
陈凯歌所展现的因艺术而富足,是一个符号,是一种现象。
王志文问刘佩崎,希望小春成功,还是学到真正的音乐。
在成功与音乐中选择成功;如今的父母大都希望自己学音乐的孩子成为下一个朗郎或李云迪。
这是何等的悲哀。
他们并不真心地热爱艺术,只不过借艺术为途径通往成功。
影片的结尾在交响乐的配合中达到最高潮,在三个场景中来回切换。
春手里拽着那把失而复得的,伴随他一生的小提琴,在火车站寻找将要回南方老家的父亲;回到十多年前,正是刘在火车站的长凳上发现睡在琴边的小春,抱着幼小的他焦急地寻找遗弃他的亲生父母。
此同时,一场本属于小春的演奏会照常进行着。
女孩在聚光灯下拉着小提琴。
尽管曾评价她的演奏缺乏感情,但陈凯歌还是在一曲结束后卖力地上台为自己的弟子送上拥抱,去享受台下雷鸣的掌声。
因为他知道需要这般的作秀,方能取得最大的商业成功。
这片聚光灯下的舞台本是属于小春的,但他在最后时刻选择回到亲人,回到纯粹的音乐的怀抱。
在父亲,恩师,朋友面前地演奏甚过一切其他。
那个代替小春演出的女孩曾经向小春抱怨,陈凯歌从未给过她感情,虽然“音乐里没有感情,就像枪里没有子弹,没有子弹怎么击中别人、征服别人?
世界上唯一不能赠送的就是感情!
”只是以商业成功为目的的音乐是不会蕴含有真挚的感情的,更不会带给演奏者任何感情。
凯歌在这部几年前的电影中选择放弃自已代表的商业,回到王志文所代表的真艺术。
那现实中呢?
片子大部分很好看,不过最后的半小时很糟糕。
这是一个始终温情脉脉,但却杂乱而零碎的故事,陈凯歌却试图要拉出张力,这让我不是很舒服,总有着怪怪的味道。
如果不那么刻意地去营造冲突,那种突兀感大概会好很多吧。
不仅是冲突是刻意的,导演还刻意保持着美好,不让它破碎。
比如陈红按照镜子上的电话借钱的时候,我这个伪温情主义者已经有点受不了了,可想象中的罪恶并没有出现就被扼杀在了摇篮里……或许这和主题是音乐有点关系吧,虽然很有些莫名其妙。
小男孩我很喜欢,13岁的男孩的,那双眼。
刘佩琦和王志文两个人的表现都很不错;这是我第一次看陈红的片子,有点老,不过还成。
陈凯歌则很叫我生厌,透着一股假惺惺和装腔作势。
我看电影,有个很不好的地方:就是总看得太晚太少,总是先听说了,甚至听说了许多,才去看的。
所以看的时候,脑子里就总会不自觉的跟听说过的去对照,这可真讨厌。
这一次倒还好,关于这片子,我模糊的印象几乎完全都是错误的,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天知道我从哪看来的……嗯,最后车站那一幕,我本来以为,男孩要在那个大厅的正当中拉琴呢,那可实在太帅了啊……
就这个故事本身而言,其简单的程度可以和《老人与海》相比。
但是电影却在用百分之八十的与刘小春拜师学琴毫无关系的镜头语言,实际上在讲诉刘成为何拼了老命也要让儿子学琴。
比如:澡堂子过夜,菜场打架,江老师寂寞落魄的生活:为生存不得不为那个烂俗的胖女人的胖儿子教琴,为煤堆和女邻居吵架,床底下臭袜子和初恋女友照片的特写,满屋子的流浪猫。
莉莉那一身风尘打扮以及镜子上用口红写下的那些乱七八糟的有钱男人的联系电话......所有的镜头都在揭露出人间底层的真实生活的痛苦和龌蹉。
这里没有风花雪夜的爱情,没有清风明月的诗意,没有柴可夫斯基的小夜曲......一句话:这里没有舒心畅意的生活!
只有下水道里老鼠般龌蹉逼仄的生存。
这就是刘成的一辈子虽然说不出道道,但切是实实在在的切肤感受!
也正因为如此,身居象牙塔和艺术殿堂之中的余老师,才会在他的唯唯诺诺的学生面前,在他的那架代表身份地位的眼镜的后面,永远是一副居高临下,傲慢呵斥的救世主嘴脸。
刘成知道自己这辈子就注定只能做一只下水道里的老鼠了,但他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宝贝儿子刘小春继续重复自己的人生。
还是一句话:他要让儿子做人(也就是剧中的那个核心词--成功),而不要再当老鼠。
成功与艺术的取舍—浅评影片《和你在一起》成功与艺术两者之间的选择从古至今人们都无法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这不仅是一种轻重取舍的问题更是一种对生活对人生价值选择的态度问题。
电影《和你在一起》的导演是在中国电影界有着非常响亮的名字的陈凯歌导演,他用一个从小学音乐的十三岁小孩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对成功与艺术追求之间的选择向人们发起提问引起人们的深思:到底是外表光鲜的成功重要还是内心明亮的艺术重要。
成功,这个字眼是那么的光鲜却又是那么的丑陋。
每个成功的人背后总有默默的付出,只是在背后付出的不同罢了。
在影片中。
刘成有两次无意在厕所里偷听到成功者的内幕,第一次是在刚到北京参加少年宫比赛时,在厕所得知自己儿子本应该得第一却得了第五,原因在于位列在前的家长是赞助商。
这是刘成第一次知道黑幕同时也是影片所要展现成功背后的丑陋初露。
而第二次在刘成送外卖时看见的有小提琴演奏者在表演光鲜的舞台场下听众掌声如雷还有人送花,如此梦幻的场景打动了刘成,在他心里已经做好要刘小春也如此的打算。
在厕所余教授与演奏者的交谈中透出演奏者是在台上作假,而刘成恰好也在厕所内听到了。
演奏者虽然在台上让人感觉无比的荣耀,但是正如余教授所说,观众鼓掌不是因为你的音乐是因为你的名号,这样的成功有的只是包装而内在是肮脏丑陋。
因为它不是正在属于自己的,它是虚假的,这只是在用别人艺术填充自己的虚荣心,是在欺骗自己欺骗别人欺骗艺术,而这种成功唯一能带来的只是物资上的满足。
艺术,是那么的高尚却又是那么的平庸。
影片在开始时,刘小春在乡村里为首富的老婆产子演奏,琴弦的震动发出优美的声音,音乐的符号四处飘逸,在音乐中夹杂着婴儿的哭声渐渐消失,这给人带来一种音乐喜迎生命,音乐塑造生命的感受。
江老师在片中可以代表着走向追求艺术的人,听少年宫比赛他在睡觉,听到真真有实力有水平的刘小春演奏才慢慢睁开眼睛,教胖小孩学琴时可以忍受小孩水平差但是不能忍受有人不尊重艺术。
在江老师的身上可以看见艺术的高尚同时也可以看见艺术的平庸平凡,首先在镜头中出现的是江老师的打扮,头发凌乱穿着随便,再是不断的在镜头中出现的住宿,门外脏水家中臭味,行为上与邻居大吵大闹,把艺术的平庸展现得尽致淋漓。
而真正的艺术是内在的,真正追求艺术者可以不在乎外在的形象与物资,所有从外看去艺术是平庸的,但是从心去感受,艺术则是高尚的。
成功与艺术之间的选择,有的人梦寐走向成功,有的人勇敢的向艺术奔去。
刘小春与林雨,江老师与余教授成了鲜明的对比,江老师叫刘小春擦乐谱时,音乐节奏渐渐加快小春闭上眼睛陶醉在音符之间从这个片段中可看出刘小春是爱音乐爱艺术的,而江老师给刘小春上的最后一课中,江老师穿得整整齐齐与刘小春合奏,一束侧逆光打在两人身上,一直邋遢的江老师的脸上,呈现出美好、圣洁的图像,配合音乐,令人觉得人生美好的东西不过如此。
刘小春琴人和一,即使不辜负江老师的教诲,也是表达自己对江老师的留恋。
而余教授是刘小春被迫离开江老师后找的老师,他拥有可以让人成功的办法,他还有另外一名学员林雨,她选择的是余教授的人生道路——成功,即成名成家,有社会地位过体面生活。
她终于咸鱼翻身站在了梦寐以求的聚光灯下。
而刘小春没有选择成功的道路,他对成功没有特意的追求,他所热爱的是音乐是艺术而不是所谓的名利与成功,就像他最后奔向火车站,找到他的父亲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情,用音乐诉说内心,此时镜头时而切到林雨的舞台演奏时而切到刘小春的车站演奏,两种不同追求的人用同一种音乐来达成目的,一种得到了表面的荣耀,一种得到了内在的满足。
影片结束,陈凯歌导演的《和你在一起》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观念思考,反映出社会上的不同人群所作出的不同选择,同时也使人们尘封已久的心灵蓦然开启,自己选择的是艺术呢还是成功,选择成功是为什么呢,成功又意味着什么呢?
选择艺术又值不值得呢?
到底是否像电影台词中所说,天堂也是黑的只是天使是光明的那样呢?
这些自问就像音乐一样在内心漂浮在脑海不断回荡。
你是想学音乐还是想成功?为什么是相悖的?也许是因为音乐是纯粹的,而成功需要包装。多么珍贵的时光,那个年纪对谁都是最真最真的,不管是父亲,老师,还是姐姐。父子情很感人,莉莉很讲义气。片子拍的很感人很燃。原来少年唐韵真的会拉小提琴,现在也是小提琴家了
6.8/7.4
小春卖琴换来的裘皮大衣,说不出是天真还是暧昧。刘成连夜买好的返程车票,看不清是辛酸还是欣喜。落了灰的谱子,是江老师的一番美意,藏起来的旧琴,是余教授的良苦用心。音乐不分高低贵贱,品格却有三六九等,就算天堂里一片漆黑,总会有天使送去光明。你只有用真情,才能演奏出征服听众的天籁之音。
才高中的时候看的,被感动了,就是故事老点,关于梦想的讨论倒是可以受用
音乐是武器?感情是子弹?为了是征服别人。音乐是这样的?虽然我不太懂音乐,但我希望的音乐是没有侵略性的,最多是感染性的。最好是溪流,可以温润脚温润手温润心灵,要不是春阳,温暖人给人希望催树木发芽花开放。。。
居然忘记给我真爱的馒头陈大湿打分了,虚假的现实主义,虚头巴脑的人文关怀,还是高高在上的俯视普通大众的视角,以及陈红实力证明自己是被馒头大湿上身最彻底的演员,口音腔调完全同化,此片表现可以PK掉王学圻老师成为陈凯歌模仿秀冠军了,期待将来他们的儿子能青出于蓝
2002.10.18 vcd
陈凯歌真是每部电影都要有陈红啊我擦……
普普通通
应该给满天星。会背其中大段台词。
影片主旨不够明确。陈夫人的戏份过重,在影片进程中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两位老师突出的特点被强调,但对于孩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笔墨稍欠。另外,我个人并不喜欢这样的父亲,以为倾其所有就叫做视如己出,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生活。
在困苦的经济条件下,父亲的无私投入与支持,挖掘自己的才能实现在艺术方面的理想
上思想道德课看的....陈凯歌的缺点其实不是概念 是不会讲故事,他的故事总讲的很有股说教味 有好演员的话 可以是很好的片子 演员不好的话 则难以控制住
陈大爷,你还是抓着文艺这根稻草吧~
你想学音乐还是成功?亲情➕音乐,在平淡中奏响不平凡的未来。含泪拉小提琴的儿子,黑白画面里抱着襁褓中婴儿的父亲,一击即中我的心。
很好看,特喜欢开头的音乐和场景。好像是几年前看的了,就记得当时眼泪哗哗的,心想陈比老谋子强多了,文艺片导得挺主流而且丝毫不做作。没想到他接下来就给我们奉献了无极这样一桌饕餮盛宴。。
音乐还是成功?感情表达略显僵硬,结尾处,王志文和陈红的部分多少有乱入的感觉。除此之外故事本身流畅感人,音乐的性情在剧情处也有恰当地表达
竟然是个无字幕的非修复版,而且声音有些小,所以我那很有问题的耳朵有好多台词听不清楚…记得曾经在某处看到过这结尾,其实确实还挺好,时空在最后交错,虽也刻意和理想化,但在最后慢慢揭穿直到当年的画面直接显现还是挺好的。另外,陈凯歌好油腻啊~陈红确实美,但没有姜文在《阳光》拍周韵那么动人而明亮。经历过阿瑟事件回头想想他们能培养出阿瑟也不奇怪…也可能是先入为主。然后音乐渲染得过头了,感觉不好。不过这个单眼皮的又懂事的小提琴男孩真是又点忧郁又可爱又略微有些张胆明目的青涩和叛逆,着实很好。另,开头看到演员表有王志文,便想起那惊艳我的嫪毐,他前半段那不换衣服的状态还着实很有趣,除了有一点点那种马原式油腻感之外(感觉来自陈凯歌)。另,的确
完全是剧情取胜,很久不见的令人感动到流泪的大陆电影~~
你说陈凯歌演的那个教授是啥样人?爱才还是爱名?还有那个学琴的小女孩13岁也太早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