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好多烦心的事情,睡不着,想起了前几天看的电影《余生的第一天》,ms我已经向很多人推荐过了LOL 很喜欢这种只是带着一点点文艺腔却又是纯粹的文艺片的感觉,很喜欢这种松松散散的却又很刻意的巧合的结构,很喜欢法语的腔调配上美好的音乐美好的阳光,在美好的午后,于是沉湎在最后的Just a Perfect Day 的旋律中。
好像在《猜火车》中也有这首歌出现,其实我觉得这首歌要是能够在我的葬礼上放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
电影是讲述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的故事,一位爷爷,每次说话之前都要凝视着沙漏沉默一分钟,他称之为 注视时间。
一位爸爸,会为他女儿点烟,会陪他儿子去空气吉他比赛,会说“别开玩笑,家庭其实很重要。
看着你们三个长大,是我最幸福的事。
能有孩子是最美好的经历”。
一位妈妈,在儿子离开家出去住的时候依然摆放他的餐具,为了去追离家的女儿遭遇车祸,在爸爸去世之后坐在车里,打开空气靠垫呼吸他丈夫呼出来的空气。
大儿子,最早离开家庭的人,会像父亲一样保护自己的妹妹。
小儿子,一直很模糊的影子,不如哥哥有出息也不像妹妹那么叛逆,却是爷爷最宠爱的儿子。
小女儿,小时候的乖乖女,长大后很叛逆,在初夜之后,写上日记“余生的第一天”。
是的,余生的第一天,这是活得多么文艺的一家人呀。
大儿子的余生的第一天,搬离父母的家,拥有自己的小窝,也在那一天遇上自己的未来的妻子;小女儿的余生的第一天,在十六岁生日的时候,把自己的第一次献给一个混蛋,然后明白了什么是爱情;小儿子的余生的第一天,遇见自己的dream girl,在舞台的中央享受万人的欢呼;妈妈的余生的第一天,偷看了女儿日记里对自己恶毒的评价,感到了自己的苍老与无助;爸爸的余生的第一天,知道自己得到了肺癌,也终于和自己的儿子冰释前嫌。
爷爷的余生的第一天,是他遇见他爱人的时候?
还是他永远的失去他爱人的时候,还是他对着他最宠爱的孙儿说看着熟悉的景物,就像活在回忆里。
总有一些人,他们的生命是突然之间被完全的改变了,也许那一刻的时候,他很清楚自己已经开始了新的生命;也许那一刻的时候,他并没有意识到命运的齿轮已然在转动。
虽然电影的很多细节做得太过于圆滑以至于失去了生活的真实;可是当看到一个又一个小小的镜头的时候,还是会被感动,会大笑,会心有同感。
记得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去看那么多的电影,看那么多的电影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也许有时候是为了解闷,有时候是为了随大流,有时候是为了看而看;可是总有那么一些时候,会被电影感动,就像淘金一样,为了小小的金子,即使捞起几吨的沙石也是值得的。
而且,沙石的磨砺也不是没有意义的。
你眼中的沙子也许正是我心中的钻石呢。
Le premier jour du reste de ta vieJust A perfect Day
蛮喜欢的,好像一杯温开水。
发现自己笑点真的很低也蛮怪的。
我印象最深的剧情还是妈妈玛丽撬开女儿弗洛尔的日记本,一开始是笑着读的,然后开始逐渐随着弗洛尔写的东西变得有些崩溃和悲伤,因为她发现她女儿连打胎这件事都是瞒着她和好朋友一起去的。
弗洛尔消失两天后淋着雨回来,站在门口环视一圈她妈打扫过的房间,质问她你为什么在我房间里,她妈立马怒火上涌反唇相讥说你到底去了哪?
最后弗洛尔摔门说再也别进我房间,我讨厌你。
她妈用食指轻轻地敲了几下门没有回应,失落地离开了。
还有罗伯特愤怒地指责他父亲说你从来都没有看到过我,母亲去世后你选择忽视我,家里甚至连一张我的照片都没有。
直到他父亲死后,他才在他贴身的钱包里发现自己泛黄的童年旧照,已经在那放了很久。
还有拉菲回想起自己六七年前参加比赛,遇到一位怦然心动的教吉他的女老师,在回去的路上难过地说她甚至连个再见都没说,然后就在口袋里摸出了对方的电话号码,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风从车窗外吹走。
六七年后又奇迹般梦到那串号码,兴奋又语无伦次地打过去以为能重拾缘分,结果电话回过来还是说你打错了。
不知道什么才能算得上真正的了解,有时人与人间这种隔阂,连血缘都无法打通的那堵墙。
其实电影是很平静和温情的,我只是出于个人经验对这几段印象深刻。
他们仍然是一个家庭,再怎么争执不休也是相爱的。
写一篇影片太艰难了,对我,这部片子给我的一个感受就是意达言止,哀而不伤。
导演把节奏和尺度把握地恰到好处,煽情处不滥情,伤心处不欲绝,快乐处不癫狂,总之,这部片子我完整地看了两遍,有选择地拖着看了一遍。
画面摄影赞啊,绝对文艺;配乐也赞,绝对值得收藏,可惜我下了半天了才1%,这让我很沮丧,用电驴拖则是一点速度都没有,这让我绝望。
演员长得也不错,男的都挺帅的,女的都挺有范儿的,电影有这些,看着心情也舒畅,情绪也不沉闷。
片子在小女儿弗莱尔初尝禁果的情节场景设计很巧妙,在镜头里弗莱尔的面前虚拟了她自己小时候的模样,那个小时候的弗莱尔看着长大后的自己走进那个房间,长大后的弗莱尔看着小时候的自己,心情复杂,但处在叛逆期的她最后还是走进了房间,关上了门,她和从前的自己告别了。
这也是一个成长吧,后来她的男朋友又抛弃了她,这让她觉得伤心,大哥知道后,帮她出头,教训了那个男孩一顿,大哥骂了那个男孩孬种之后,在一旁的弗莱尔不经意地被逗笑了,这里片子没有再说什么,我想,弗莱尔又成长了一次。
从小,在弗莱尔眼里,大哥就是不可离开的。
她小时候,大哥离家独立生活,她依依不舍。
后来,妈妈在弗莱尔两天不归后心烦意乱,帮她收拾房间时,无意翻出弗莱尔的日记本,从小时候就开始记录,那时她8岁。
妈妈翻着日记,十多年里,她意料不到的是,弗莱尔身上发生了这么多事,堕胎一次,为此,弗莱尔也很沮丧,悲伤地写道,不知医院把胎儿扔到了哪里?
在片子最后,已经和埃里克结婚的她,有一天孕测,发现自己怀孕了,一种释然,幸福的笑容荡漾在她脸上,这样一个青春期叛逆的女孩谁能会料想到她有一个如此的心灵呢?
人心深似海,不可估一时啊!
整部片子一共有三场死亡戏,第一场是小狗尤利斯的死亡,那时,大儿子杜瓦尔正闹着独立生活。
第二场死亡是祖父的去世,去世的当天正是杜瓦尔教堂举办婚礼,自祖母死后一直单身生活的祖父,那天穿着洁白的婚礼礼服,躺在自家的沙发上永久地离开了。
祖父的儿子也就是孩子们的爸爸,悲伤不已,情绪失控,在大儿子杜瓦尔婚宴上闹得不可开交,杜瓦尔对爸爸的不满一下子全部爆发了出来,两个人从此不再言语。
后来一次爸爸在开出租车的时候,杜瓦尔无意上了车并没有发现是父亲的车,父亲从后视镜里认出杜瓦尔,主动开了口。
以前杜瓦尔一直不满爸爸自他搬出去住后从来不去看望过他,说他对自己的儿子就像祖父对他的儿子一样,从不关心。
而这场出租车问答戏,则隐隐地道出了儿子其实也并没有了解过父亲,父亲开出租车三十多年,杜瓦尔却问父亲会不会迷路,曾经是否迷路过这样的问题?
俩父子在一问一答中冰释前嫌。
第三场死亡戏是爸爸的去世。
突如其来,孩子们在接到妈妈的电话时,二儿子拉夫正在酒吧,听到这一噩耗时,心如刀绞,隐隐不发。
事实上,在所有的三场死亡戏中,导演给二儿子的面部表情特写最足,每一场死亡戏,拉夫都表现得很悲伤,不同于他大哥和小妹。
小妹弗莱尔在接到妈妈电话时正在和埃里克做爱,电话设了留言,片子没有把妈妈在留言里告知爸爸去世的情节展现出来,但可以通过正在做爱的弗莱尔的表情的变化得知,很悲伤,由愉悦急转直下的悲痛;大儿子杜瓦尔刚刚做完一个手术正在医院门口休息,镜头给的是中景,不是特写,看不太清楚脸上的清晰表情,不过我想,这也正是导演的用意,大致可以体会到杜瓦尔悲伤的表情,那时一种一时语塞,不知如何是好的状态。
爸爸的骨灰撒向大海时的配乐是绝赞的,一家人妈妈和三个孩子的表情也是不尽相同的,不过,从整片来看,心思最细腻的可能倒是二儿子拉夫。
一个家庭,几十年里发生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最后,爸爸去世了,在去世前,爸爸和妈妈再拾往日的珍爱。
爸爸因为常年开车脊椎痛,弗莱尔送给爸爸一个气囊垫在腰背,爸爸吹足了气囊试了之后就一直放在驾驶位上,去世后,妈妈坐在车子里,看到气囊,想起丈夫,打开气囊的气口,深深地吸入气囊里的空气,那是丈夫吹入的气息。
在第二次看到这个部分时,我不由地想到为何妈妈一次吸完了气囊里的气息,而不留下次以思念丈夫。
不过,我又转而一想,这种想法真是太愚蠢了,对一个人的思念,哪有分割分次的呢?
每一次的思念都是会穷尽所有的啊!
初看片名,喜欢得很,以为这部法国电影会伴有深深的存在主义的味道,就好像《别忘记你会死》、《死后方生》、《人总是要死的》等……在我的记忆中,此类作品要么讲人在意识到死亡这种意义消解体后的荒谬感,要么谈及如何对生命时光进行筹划,要么表明应该承担自身抉择的责任等的问题。
不过这部法国电影讲的却不是此类故事。
它是一部关于一个普通法国家庭当中六名家庭成员的“私人生活史”,当中有笑有泪,有悲有喜,人物真实饱满,感情细腻,确是一部值得推荐全家人一起收看的温情大片。
在这六名家庭成员的故事中,我最喜欢小女儿Fleur的故事:Fleur在16岁生日那天把第一次给了小混混萨夏,在完事以后,萨夏离她而去,Fleur为自己的决定感到万分后悔,觉得人生宝贵的第一次或许应该献给Eric,于是她在日记本中记录下“余生的第一天”……很多年以后的某天,Fleur彻夜不归,她妈妈在整理女儿Fleur的房间时意外发现了那本日记本,偷偷撬开那本日记本后,她这才知晓自己女儿的成长史:原来Fleur后来去找Eric了,而Eric后来又喜欢上别的女孩,后来Fleur又因为太过伤心,居然通过与陌生人上床的办法来逃避痛苦,再到后来,Fleur怀孕了,后来又堕胎了……堕胎的时候,陪伴在Fleur身边的是她的女性朋友,而不是她的妈妈,Fleur自问“那个Fetus(胚胎)去哪里了?
”身旁无人回答,于是Fleur只能自答“去垃圾桶那里了吗?
”我不太了解别人的生活状况,但就我个人而言,我的父母基本上是不知道我的个人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
其实不是我不想说,而是他们根本不会坐下来和我聊天,也不会尝试去了解我对生活的看法,尽管也有可能是我不够主动,但我想责任在父母。
甚至很多时候,我都会想是否我的想法和生活经历就不值一提呢,抑或是我们的社会太过于内敛,太缺乏那种西方电影当中常见的家庭温暖呢?
我找不到答案,所以只能搪塞给自己一句:我不出名。
在过去的一年,我拥有很多时光能够和我父亲单独吃饭。
他是一个非常内敛的人,但慢慢地在我的追问下,他会讲他很多的生活经历,讲他青年时期在四会当知青时的故事,讲他九二年当上副经理时的工资,讲他后来怎样下岗了然后又重新再就业,讲他现在的工作表现和公司中的人际纠纷处理,还会讲到我们家族的历史以及宗亲关系……在很多个瞬间,我在聆听我爸爸讲这些故事的时候都会发现他脸上会有一种欢愉的亮光,我想他一定是很开心,他一定很开心能与我分享他的生活经历;也有很多个瞬间,我都感受到原来静静地聆听本身就是一种关爱,原来能够找到一个愿意静静听你讲述过去的故事的人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二十几年来,我第一次说服我自己:我应该有个孩子。
在电影《余生的第一天》的结尾部分,有一个场面感人至深:故事当中的“爸爸”在餐台上面对着夫人和三个子女深情地讲:“看着你们三个长大是我经历过最美好的事情”。
那一刻,我想类似的话一定也深埋在我父母的心底的。
最后,引用一下鲍曼的话,他说对死亡的反应有两种策略,一种是现代的,一种是后现代的。
后现代的策略是一种解构“不朽”的策略,它会使到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心,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提升到只为“伟人”预留的位置上。
而我想这种后现代策略也必定适用于“私人生活史”,并非只有名人才能讲述他的“私人生活史”。
所以,一起聆听和书写吧!
知道怎么走吗?别担心走错了路?你走错过吗?突然间 发现自己迷路了,周围没有人盼着能看见辆出租车?或者这就是家庭的力量。。。
举重若轻的化解着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但很多时候的冲突或许都只是因为一时的冲动之后却又碍于情面,可是血终究浓于水没有什么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真的这一段的对话给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父亲巧妙的回答足以打动所有人看完这个片,尤其是最后的那些零散回忆的片段往往就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有那么多看似迈不过去的坎儿实际上都只是余生的第一天的开始就像面对黑白喜事究竟是应该缅怀过去还是应该庆祝当下的幸福或许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生活不会因此而停滞关于爱情,关于老去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痛苦和不安这一切都没有一个标准的解决方案或者这个片儿太理想化但真的生活中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当一家人重新坐在一起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被时间所冲淡。。。。。。
你余生的第一天,伤感而沉静。
仿佛余日无多,彷佛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剩余的生命的第一天,一切结束之后的另一个崭新的生活。
所以,今天的你要做些什么呢?
余生,只要还活着,就算是余生吧。
这样想来,每一天都是在度过我余生的第一天呢。
在这样的每一天里,我明白了一些道理,然而还有很多道理仍未明了;我做过并做着一些事情,然而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尝试。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不再希求探索那些道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失去继续尝试的兴趣。
我对余生的每一天失去了乐趣。
当你以为你从生活中获得了任何东西,那就是一无所获。
如果你不再想从生活中获得任何东西,那就是醉酒当歌。
生活需要希望才能继续。
人需要目标才能前进。
家庭能为人提供这种希望和目标。
当你不知为何继续的时候,你会想到那些爱你的家人,他们需要你,他们依赖你。
当你失去目标的时候,你会想到有人在你身上寄托了一生幸福的希望。
希望和目标是家人之间彼此分享的,人与人之间是温暖彼此的。
“别拿这个开玩笑,家庭很重要。
看着你们三个长大,是我经历过的最美好的事情。
有孩子,是一场美妙的经历。
”多么新奇的一切总也会成为无聊的宣泄,唯有古典的心灵和宁静的家庭才是我的归宿。
透过时间,透过死亡,才透过爱。
从聚到散再到合,从喜到悲再到乐。
父亲与爷爷的间隙,在爷爷的葬礼上愈合。
五口之家的间隙,在爸爸的死亡后愈合。
仿佛一切都迟到了,但是一切都会好转。
片尾大概也是预示着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家庭的形成。
新旧交替,时光流转,将会更加懂得了珍爱家人和珍爱人生。
ps:两个儿子都好帅气呦!
女儿不化浓妆也很美~~
讲述亲情和成长的电影,大概要成为天使爱美丽和两小无猜之后我第三喜欢的法国电影了。
这个发生在这个普通的法国五口之家的故事,在所有国家的所有家庭中都在上演。
孩子长大后与父母的分离,迟迟结束的叛逆期和终于懂得的成年人的责任,因为好奇匆匆给出去的第一次,因为渴望自由而感到窒息的家,担心失去性吸引力而惶恐无奈的中年。
其中非常还原的法国几十年前的流行也非常有趣。
没有想到三十年前法国就流行过破洞牛仔裤了。
中间妈妈阅读女儿的日记和女儿隔空段话的部分让我想到金智英里面金智英突然被代入妈妈而懂得了很多自己过去不曾注意到的妈妈的事情。
作为孩子,最容易忘记的就是父母是和我们一样有感受和苦恼的人,大概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总是被父母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已经习惯了从父母那里索取,忘记了父母也会有烦恼和脆弱。
大概所有人都觉得父母过于操心让人烦躁,又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只有当父母倒下的时候,才会恍然顿悟父母不是无所不催的,也是需要体谅和关心的。
那个大概就是真正成熟,开始承担责任的时刻吧。
忘记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话,父母就好像屏障一样隔开在我们和死亡之间,只有当父母逝去了我们才会发现我们距离死亡是这样的接近。
其中小女儿第一次体验的性经历拍的也很妙。
小女儿在十六岁生日决定交出自己的第一次,男友脱光了上衣先进了卧室,小女儿跟着进入,关门的时候,看见儿时的自己站在门外,一脸恳求的仰望着16岁的她,好像在祈求她不要这么轻易的下决定。
最终大女孩还是关上了房门,鲜红而黏稠的血从紧闭的房门底下流出,一点点逼近小女孩的脚边。
妙的是,望着流向自己的鲜血,小女孩耸了耸肩,挑了挑眉,然后就走开了。
因为好奇草率的交出了自己的第一次,并没有留给自己最喜欢的Eric,不过这是成长痛吧,永远是鲁莽又青涩的,让人有些遗憾但是又不会后悔。
应该是一部不同年级看都会有不同感受的电影。
高兴可以这么早遇见她。
跟着豆瓣买的电影日历,这是20180101推荐的电影,今天是2017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人的一生浓缩在两个小时里,很欣慰的是有了孩子。
家庭没有每时每刻的幸福,没有职业可以每时每刻的幸福,没有完美的男人,没有完美的女人。
甚至没有永远的仇人或是爱人。
血缘的纽带如同带有魔力总会相斥相吸却不会永远分离。
33岁的我也许每天都是The last day of my rest life,but I want the first day from now on. 珍惜每一天,珍爱每个家人,做好自己,从容淡泊。
作为一个无可救药的电影迷恋症患者,从小到大也陆续看了无数片子,可很多时候却会跟着片尾字幕一起慢慢回忆自己的观影经历。
从这一部到上一部,到以为早已忘了的那几部,再到因为太美或太烂而留下深刻印象的那几部,一点一点开始怀疑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好电影。
电影这个东西,从一开始就是工业化的产物。
从19世纪中期的摄影枪到真正开启映画历史的活动摄影机,再到如今越来越肆虐的电脑特技和视觉特效,这个依附在一个单薄平面上的发明本来就诞生与隔离的实验室。
即使后来成功地从西洋镜的偷窥孔走向了大众,走向了主流,也走向了散播艺术理念和文化价值的神圣殿堂,电影却从来都无意脱离最初的技术基因。
对于这种原始基因,影评界的态度一向是复杂的。
当电影扛起文艺的大旗,如何运用技术,将技术运用到哪里就成了牛逼大师和捞钱混混的分水岭。
在人类的文化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媒介像电影一样在原始设定上就显示出这两种相辅相成却互相轻蔑的力量纠结,也就从来没有这样七嘴八舌人人都能插一耙的热闹局面。
信奉过大师文艺,也瞻仰过技术狂人,可看的片越多,好电影的概念却似乎愈发模糊。
是充满创意的剧情,重叠神奇的结构,牛逼眩目的镜头语言,还是深邃犀利的社会意义。
装逼装小众装大师装了那么多年,现在的我却似乎渐渐把这些昭示含金量的标签全部淡化,几乎只是靠动物本能来批判。
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批判这个动作。
就说《余生的第一天》这部片子。
灵巧的片名,暖色调的欧式布景,甜甜苦苦的家庭叙事,还有美得那么不经意的父母和美得那么嚣张的儿女们。
这样典型的法式小清新,或许俗套,或许煽情,或许肤浅到你在片头曲时就猜到了一切故事和泪点,可还是让我无法抵抗乖乖就范,然后在每一个明显的泪点来临时丢盔卸甲瞬间变回那个十三四岁的少女。
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迷恋的正是这样的法国电影。
那段时间正直我人生的叛逆期,一袭黑衣,一本诗集,逃学交白卷离家出走什么的就跟萌芽新概念一样无奈,纯净,遍地忧伤。
虽然每天都45度当空思考现世苦难末世哲学以及人类该何去何从,花去了大部分心力脑力体力战斗力,可从来都站在时代前沿的我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预见了文艺青年的战场将向电影方向一路狂奔的光辉前景,于是在第一时间将光和热撒到了这一新兴产业。
确切的说是该产业的殿堂级形象工程,首席文艺坐台男公关,高卢雄基法兰西也是。
战时在德国广电总局关怀下苦逼多年后,这个孕育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国家厚积薄发一鼓作气,苦逼出了一个新浪潮。
一支支摄影之笔气势汹汹地树立在巴黎中环线上,在左岸右岸画了一个又一个圈。
一时间,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电影,这个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邪恶结晶、作坊里的量产商品一转身变成了作者的私有物、净化广大文艺青年的活性炭,甚至冲破意识形态的革命武器。
你看,这是多么牛逼的一个潮。
当然,当时仍旧写着朦胧诗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在那个黑衣飘飘的年代,我真正在意的是阿兰德隆的灰眼睛,徳帕迪约的大鼻子,路易•德•费内斯的小秃头,苏菲玛索高高的秋千和五颜六色的帽子,朱丽叶比诺士深陷的眼窝和跳跃的雀斑,艾美丽的双风车和鸡胸肉,喊着敢不敢的两个小孩子,看不完的安托万和看不懂的戈达尔。
模式化也好,私人化也好,这样风格各异的法国电影无论是沉重闷骚还是天马行空,无论是快转跳接还是超长镜头,无论是人文关怀还是人有三急,无论题材怎么崇高剧情怎么无聊,反正就都散发着莫名其妙的吸引力。
这不是来自于大师名伶,意象情景,甚至不是来自于那个伟大的潮,可来自哪里,却一直都说不清。
很多年后,当我只身站在塞纳河的夕阳下时,这种说不清的吸引力才第一次用一种无声的语言解开了我的一切疑惑。
缓慢西移的阳光带着晚餐的鲜味。
河畔匆忙的游人逐渐散去,河堤上却出现了更多光脚酣卧的男男女女。
游船驶过时留下一阵阵的口哨声,混着桥灯下巡游艺人舒缓的音乐,有时是大提琴,有时是非洲鼓,有时什么也没有。
这样呆呆地站在新桥上,和长着跳跃雀斑的比诺士一样,忘记了背包里的旅行指南,也忘记了只剩5欧的钱包。
这就是巴黎,这就是高卢雄基法兰西。
有种让人能幸福地泄气的吸引力。
《余生的第一天》里那个最后的夏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旋转的轨道镜头。
一盏昏暗的吊灯,一瓶从生到死的红酒。
没有眼泪和告别,只有最平淡的吐槽和家长里短。
这是一顿最平常的法国晚餐,在巴黎的四五天我几乎每天都这样从黄昏到天黑,和一家之前从未蒙面的异国人说了仿佛一辈子的话,却只用了最短最短的时间。
我想这也是法国电影对我的吸引力吧。
啰啰嗦嗦得仿佛像一辈子那么平淡,那么长。
却在他特有的节奏和背景音乐里渐渐将你磨平,将你放慢,将你一下子拉到桥的那一头、塞纳河的那一岸,拉到心安理得地走完全部人生的那一刻,能微笑着恋恋不舍。
就像片中那个老帅哥父亲一样,开一瓶从生到死的红酒,然后死去。
这样的电影,即使有很多个“虽然”,对我来说,就是好的。
结尾母亲闻父亲留下的那袋气息很棒!结尾的那首歌也不错。很典型文艺的法国片~不太是我的菜。。。
平淡见真 背景音乐嘿有意思
寡淡了。一双儿子很养眼,女儿是翻谱女孩。
每天都是余生的第一天。
无感,平凡却不感人…或许是我还没有经历到~
反正。我不喜欢
他们从出生开始,相爱、相互憎恨、相互咒骂,叛逆、争吵、出走,互不相见。然后,还是因为爱,他们又相视一笑地冰释前嫌。电影细致入微地诠释了家庭中那些复杂、纠缠的情感,它们让你痛苦、也让你高飞。父亲说,最好的礼物就是看着你们长大。谁都知道,这背后有多少爱与痛,但这就是人生。
温暖的亲情片,片段式的纪录了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
還好把。。。
主题是人类养孩子这事是好的。。。亲情不变。。。爱的需求。。。。观后感神马的。不痛不痒。主题与预期。。。两极。。。绝症者的意识流神马的。。。
应该是我最爱的一部法国片吧
一家五口,都有各自的煩惱;五個日子,標誌著每人餘生的第一天。大哥具責任感,經常挑戰父親權威,率先離開家庭,到最後卻懷疑日子過得毫無意義。二哥遊手好閒,總把事情拖到第二天才做,暗戀某個女孩卻把對方的電話號碼弄丟了。小妹由乖巧女兒漸變反叛少女,與母親關係日漸緊張,家裡沒有人記得她的生日,她就一頭栽進壞人的懷抱。母親步向更年期,擔心魅力不再,偷偷想著出軌,希望在其他男人的目光裡拾回自信。父親是的士司機,煙癮總是戒不掉,以為日子過得還不錯,卻得了絕症。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成長路總是顛簸難走,他們這一家,可能正是無數家庭的寫照。
每天都是余生的第一天。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your rest life.潇洒地活出自己,勇敢地表达爱。
这就是生活
前面太悶了..
背景音乐好听
虚高
看过两遍,还不错
法国片有时候真是难找到共鸣...
听听配乐就知道,导演玩的很high